说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非武则天莫属。那么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母亲,造就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果真,出身名门的武皇帝的父亲武士彟和母亲杨氏还真不是一般人。掰掰同样伟大的武则天父母究竟有哪些“超越”常人的地方。
晚婚晚育长寿的母女
翻阅历史,其实武则天母女真的神奇。她的母亲杨氏系隋宗室之后,酷爱读书,注意修身养性,44岁还是待字闺中的齐天大圣。后在李渊的主持下嫁给丧偶的的武士彟。44岁嫁人,别说在古代,现代都已经是骨灰级晚婚了,这还不算完,结婚后她连生了3个女儿,真是高龄孕妇高产的奇迹啊,二女儿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武则天。杨氏活了九十一岁去世,享尽荣华富贵。
历史上,武家没有长寿的基因。武则天祖父,伯父年生卒记载都不详实,但都不长寿。到了武则天父亲才有记载,却只活了57岁。而武则天母亲却实实在在地活了91岁,不用说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就是在现代,也是绝对的长寿。关于武则天母亲的死亡,一种说法是无疾而终,自然死亡。另有一说是被武皇帝下了毒药,那正常寿命可就不只91岁了。不管哪种真实,长寿是板上钉钉儿——妥妥的了。
武则天继承了母亲强大的长寿基因,高龄产子的好体质。14岁入宫服侍太宗,一个仔都不生。26岁因侍太宗疾与太子李治结交;29岁回宫生头胎李弘;31岁大女安定公主,生二子李贤;32岁当上皇后;33岁生三子李显;39岁生四子李旦;41岁生育二女太平公主;在那个年代,能平安生下孩子都算是幸事了,更何况还在那个年龄生。67岁当上女皇,做女皇帝足15年,也继承了母亲的长寿基因,82岁才高寿而逝,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如果没有好身体,不活这么长,就没有后来当女皇的事情了。所以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武则天与之后的数名男宠有染却没有子嗣,也算得上再正常不过了。而已过六十的她,也不需要为了避孕而服用避孕药。所以武则天为何只与李治有孩子?这大概是天意吧。李治之前,李世民没了生育能力,李治之后,武则天没了生育能力。倘若在李治之后,武则天仍有子嗣,对于武则天来说,也算不得上是件好事,对于那些男宠,倒是好事一件,手中有了争权夺利的筹码。说起这些男宠,也是没个好下场。
历史记载的较为有名的武则天的面首(男宠)有:
1、薛怀义(662年-694年12月25日),原名冯小宝,京兆鄠县(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人 ,受千金公主推荐成为武则天的男宠,是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并且因此被封为正三品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2、沈南璆(生卒年与具体生平,正史均未见记载),武则天成为皇帝后,身边的男宠逐渐多了起来,慢慢移爱于一个叫沈南璆的人了。历史记载:“御医沈南璆得幸于则天,怀义宠衰不满,夜乃烧天堂,”,可见沈南璆的得宠引起薛怀义极大的不满。
3、张易之(?—705年),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人称五郎,白皙貌美。武则天临朝,太平公主荐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深得武则天的恩宠,与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甚至武则天子侄等亦争执鞭辔,呼为五郎。
4、张昌宗(?—705年),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排行第六。人称六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张昌宗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朝内高官、宗室并称易之、昌宗二人为五郎、六郎。
第三、四位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成为武则天的男宠,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并且就此上位,积极参与周朝的国家大事,更是在武则天晚年,朝政大事多由张氏兄弟把持。最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迎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退位,张氏兄弟被诛杀。
武氏的父亲经商发家 投资政治发家
对于武士彟这个人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像武则天一样的女儿,也许他也会成为沧海一粟,毕竟历史上尚书太多了,有几个被人铭记的?
武家世代居住在并州(今山西文水县),被划分为地方小姓,世代都以务农为生,武氏连一点儿光都没沾上。武家属于寒门(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称其“地实寒微”),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她无法改变,估计她挺郁闷。
《册府元龟》记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
然而,武氏的父亲武士彟却是个厉害的主儿,完全称得上是一大牛人。武士彟排行老四,由于是小儿子,所以他就有机会去读书。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后,他就一心琢磨发家致富的事,甚至很想到外面去转转。自己挑着豆腐担子创业没发财。很快,他发现了致富良机:贩卖木材。与同乡许文宝合伙做木材生意,逐渐积累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土豪。
这跟隋炀帝杨广有关。杨广这个人我就不提了,大家知道他是一个荒淫无耻、挥霍无度的皇帝就行了。然而,就是他的挥霍无度,却成就了武士彟,也间接地成就了武氏。
事情是这样的:杨广当时在全国大兴土木工程,工地需要大量木材,而武士彟所在的文水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于是他就瞅准了这一商机。
在今天看来,武士彟的这点商业头脑算不上精明,但在当时,很少有人去做生意。因为按“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商人处于社会最低层,比农民还低两个档次。也就是说,在当时,即使你靠经商成为千万富翁,住着豪华别墅,开着宝马奔驰,养着一堆小老婆,也没人看得起你。你是很有钱,但这并不能改变你的身份和地位,因为你在人们眼中还是那个经商的下下等人,你挣得那些钱,完全是靠投机取巧,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
武士彟不管这些,他只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埋头贩卖了几年木材后,他真的成了富翁,且远近闻名。这就是敢于降低身份去吃螃蟹的结果,武士彟靠贩卖木材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武士彟是个十分上进的人,也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拥有更多的财富,以获取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无意之中得罪了贪财的隋朝尚书令(国家总理,正二品)杨素。原来,武士彟只顾着挣大钱,却不谙官场之道,他想承包大工程,却没把朝廷最大的包工头杨素喂饱,这下就惹了麻烦,何况杨素还是杨广的堂弟。
没有捞够好处费的杨素,就要给武士彟罗织罪名了。到底是生意人,闻到风声后,武士彟立即挥重金公关,这才保全了他和家人的性命。
生意不能再做下去了,甚至要隐居起来。可隐居也不是办法呀,还是赶紧另谋出路吧,要不然再撞到杨素这个死老头子的枪口上,那就必死无疑了。思来想去,武士彟觉得从军是个光明的出路。因为对寒门百姓来说,从军是不需要考察家世背景的,从军也是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隋炀帝杨广派遣李渊为并州刺史时,武士彟作为当地的有钱人主动拜访结交。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喜欢和有钱人做朋友,李渊也不例外,因为他很需要钱,当然也不排除是他与武士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说不定。
从彼此心仪,到上下级,武士彟跟李渊的关系迅速密切起来。近距离接触不几天,睿智的武士彟很快发现,李渊雄心勃勃,于是建议李渊造隋朝的反,取隋炀帝而代之。
李渊在是否起兵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武士彟多次劝说他坚定信念,有所作为,说干就干。
李渊早有此意,哈哈一阵大笑,对武士彟的胆略,是刮目相看,立即把武士彟纳入了自己反叛隋炀帝的智囊团。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省献县) 建立了农民根据地,聚集到了10 余万人准备打群架的起义军,自称长乐王,公开挑战隋炀帝。
二月,李密设魏公府于洛口城,领导瓦岗军攻占了河南洛阳,一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就一呼百应,使得北方许多义军团队快速加盟,打算跟隋炀帝及其隋军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其时,李渊临危受命,被隋炀帝的一纸诏书任命为晋阳留守——负责整个晋阳(太原)地区的军政大事,防守整个北部地区。李渊做了北部地区正规军的老大,摊子比以前大了,需要增加看摊子的耳目啊,不用说,不由自主就想到了当年那位商界奇才富豪小军官儿武士彟。武士彟不甘于过平庸的富豪日子,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选择了弃商从戎。
有道是:大事件,孕育大机会。大机会,狂流大油水。
而武士彟命运改变就是从当兵从军开始的——鹰扬府队正。武士彟的付出没有白费,当李渊成为晋阳留守时,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大将军府,武士彟作为大将军府司铠参军。做后勤工作,负责武器、粮草什么的。这行军司铠参军,大概相当于副军级吧。武士彟一下子从小排级提升到了副军级,是连升了好几级呀。
在晋阳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李渊大展拳脚,利用隋炀帝给的军费,一边收服反隋的农民军,一边招兵买马,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隋朝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缢死了一代昏君杨广。消息传来,李渊先是假装哭丧,紧接着逼迫杨侑逊位,在618年6月18日,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历称唐高祖。
唐高祖统一全国后,下诏书加封14人为开国元勋,其中包括武士彟。李渊向武士彟兑现了他起兵前的承诺,他任命武士彟继续掌管军需,并授光禄大夫(官阶名,从一品),加封义原郡公(爵位,正二品)。并给予他以犯罪免死的优待。几年之后,他又任命武士彟为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还让他负责长安城的军防工作。
因为是大唐帝国的15位开国元勋之一,又被列入“太原元谋功臣”的名单(即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共17人。来自《旧唐书·裴刘合传》)。武士彟被唐高祖任命为库部郎。库部郎,只是唐朝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兵部的一个库管——兵部四司之一库部司的司长。库部司掌握全国武器装备,司长位列正五品。当时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唐高祖为什么会给武士彟安排个闲差,只有唐高祖李渊自己清楚。反正武士彟被派了个闲差,心里是非常的不爽。心里不爽,还不得不奋发图强。武士彟不敢怒形于色,不敢不兢兢业业,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就从五品库部郎升职为三品工部尚书了。唐朝的工部尚书,乃是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重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主管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的国务院副总理。
武士彟在军中供职时期,他的原配妻子相里氏和一个儿子死了。武士彟虽是开国功臣,但由于他是个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非常低贱,哪怕富可敌国,依然会被人鄙视。所以,武士彟的出身就像一块癣疾,不光他自己觉得无光,就连李渊也替他难过。现在武士彟丧偶了,李渊立刻就想到了杨氏。只要借助杨氏的高贵出身,武士彟的人生立刻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在朝中亦不会受一些朝臣奚落了。这位杨氏是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令桂阳公主主办婚事,结婚费用全部由国库支给。皇帝提亲、公主主婚、费用国家支给,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殊恩和殊荣,由此也足见李武两家关系之密切。唐朝初期的官员多为陇西贵族,所以他们瞧不上靠做生意起家的武士彟,也正是这场婚姻才让武士彟摆脱了平民的身份,进入了贵族圈。
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借进京朝见之机,竟和近卫军官刘德裕、长孙安业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唐太宗以“谋反”罪杀死。唐太宗遂调升武士彟去利州担任都督。武士彟去利州上任,最早也是贞观二年初。鉴于李孝常的残余势力仍然猖狂活动,武士彟上任利州都督后,“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时间不长“郡境又安”。受到唐太宗的表扬和奖励。
贞观六年(632),李世民改任武士彟为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荆州生产发展,“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唐太宗手敕称誉他的“善政”。在这段时期,武士彟因有卓著功勋,以二等开国功臣得授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封太原郡公,不久升工部尚书,晋爵为应国公,并且世代沿袭。 贞观五年李渊去世后,武士彟听到消息悲痛欲绝,不久也就追随而去了。
武士彟依靠经商,由一个买豆腐的小贩、参军和政治投机,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商人,成长为朝廷大员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这实在是一个传奇,他实在是一个吕不韦式的牛人。致命的风投资金 导致李世民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他能成为成功的商人,是因为会审时度势,刚开始做豆腐,走街串巷,后来隋汤帝杨广残暴统治大兴土木,大量需要木材,所以武士彟改做起了木材生意,因此变成很有钱的商人。武则天为有这样励志的老爸引以为自豪。老爸了不起,其实老妈也十分优秀。
武士彟和李世民“恩怨”
唐武德年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没有一个臣子可以置身事外,武则天父亲武士彟也面临着选边站队的无奈。
武士彟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但自幼读书,深知君臣大义,他倾其所有资助李渊,追随李渊起兵反隋,只想着光宗耀祖改换庶族门庭。李渊也明白他的心思,投桃报李,唐军攻克霍县后,李即拜武士彟为寿阳(今文水)县开国公;等到兵临长安城,又擢升其为光禄大夫;武德元年(618)李渊称帝,论功行赏,武士彟以“首参起义”之功,爵拜太原郡公,荣列免死功臣之列(“合恕一死,以彰元勋”);武德三年,武士彟擢升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唐高祖李渊的知遇之恩,令武士彟感激涕零,发誓竭尽忠诚。武士彟在任工部尚书时以本官“简校右厢宿卫”(专职保护皇帝安全)。期间,武士彟儿子夭折、妻子病逝,他既不告假、也不声张,而是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地坚守在工作岗位。李渊得知消息大为感动,称赞其“遗身殉国,举天与比”。不久,武士彟中年丧妻,李渊亲自过问他的婚姻大事,亲自作媒选前朝贵胄遂宁公杨达之女,许配与武士彟,并命桂阳公主作主婚。
武士彟大概作梦也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自己的再婚,从此被李世民打入了另册。原来,桂阳公主的驸马杨师道是杨雄之子,也就是杨氏的堂兄弟。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女儿是齐王妃。众所周知,齐王李元吉是铁杆太子党,以李建成马首是瞻一门心思与秦王李世民为敌。
武士彟二哥武士逸“为齐王府户曹参军”,武士镬与齐王有一些瓜葛,在一些人眼中看来,他算是太子党的人。其实,玄武门事变之前,武士彟与李建成、李世民之间并无来往,他也并非骑墙派,而是只知踏踏实实尽职尽责,作好李渊皇宫的安保工作。
武德九年(627),武士彟改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扬州都督是宗室李孝恭,李孝恭为大唐王朝的开创立有殊勋。李孝恭当时坐镇东南,有人告其谋反,李渊出于担心,于是派了心腹武士彟前往担任其副手,实则是在李孝恭身边安插一个耳目,力保半壁江山不失。事后证明,所谓的李孝恭造反不过是虚惊一场。
武士彟被调离长安外放不久,玄武门事变爆发,太子、齐王被杀,李渊被软禁,不久秦王继位为君。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才得以上位,因此登基之初尚须作足表面文章,对太子党官员极尽拉拢利诱之能事。
在政权稳固之后,李世民开始有条不紊地清除父兄政治残余势力。
不久,武士镬被踢出元勋名单,代替叛臣李孝常出任利州都督之职。这个任命,显然是包藏祸心的,哪知道武士彟在利州,“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贩其匮乏,开其降首”,很快“郡境又安”。见自己为李世民所忌,武士彟也琢磨着如何弥合君臣间的猜忌。贞观五年十二月,武士镬主动上表请求李世民泰山封禅。本来是想以此取悦太宗,哪知道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贞观六年(632), 李世民将他调离利州,改任荆州都督。
在荆州,武士彟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地方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因政绩卓异,武士彟备受太宗称赞,却再也没有能回到权力中枢。
贞观九年李渊病逝,武士镬听说后也病倒了。李世民听说后,数次遣医送药嘘寒问暖。李世民此举初衷如何不得而知,他的行为在武士镬眼中看来就是迫不及待加大了监察力度。
忧惧之下,武士彟不治而死。他死后八年,太宗绘二十四功臣画像于凌烟阁,根本没有追随李渊起兵的从龙功臣裴寂、刘文静、武士彟等人的名字。
武士彟死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十岁出头,以她的聪颖,稍微年长就会明白原委,因此,她对待李唐宗室子弟的冷血无情,也算是其来有自,按佛家的说法是因果报应。
她那44岁未婚的母亲
武则天之母杨氏(579-670),号太贞夫人,出身于关陇望族,是前朝隋炀帝时期的弘农杨家族,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杨达的女儿,跟唐高祖李渊还是表兄妹。伯父杨雄是隋朝的观王。
武则天母亲杨氏家族,从南北朝起,先后在北魏,西魏,北周担任朝廷重臣。到了杨氏的时代,她首先在隋王朝炙手可热。杨氏祖居陕西华阴,出身隋朝皇家宗室。父母,祖父都是隋朝重臣,伯父被封为隋朝观王。隋灭唐兴,即使在武则天没有入宫之时,杨氏同样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由于杨氏的堂哥杨师道娶了李渊的女儿桂阳公主,杨氏自然和李唐皇室沾亲带故,因此颇得李渊照拂。杨氏的堂妹之一,是唐太宗宠爱的德妃,为唐太宗生过两个儿子。据说武则天入宫,被封为才人,德妃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后来高宗泰山封禅,已经升为太妃的德妃,更是仅次于武则天,主持终献,荣宠可见一斑。还有一点,杨氏的结婚介绍人,竟然是唐高祖李渊,关系之硬,可见一斑。
杨氏家庭的学习和教育环境一直很好。而杨氏偏偏从小就不喜欢针织女红,倒是偏爱读书礼仪。老爹也是开放,竟然因材施教,为杨氏请了专职教师,教授杨氏诗书,音律,礼仪,佛法。杨氏学得怎样?那是门门优秀,样样精通。杨氏酷爱阅读佛教图书,注重修身养性,根本不把一般的男人放在眼里,所以,44岁已过不惑之年,还待字闺中。
上面说到了武士彟,从见到李渊时的乡镇排级9品鹰扬府队正小军官,到部长级的3品的工部尚书,仅仅只用了三五年时间。这样的男人,够男人,够有种罢?
这就是武则天的亲生父亲。
武则天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出色的父亲而骄傲。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武士彟还没有成为武则天的亲生父亲。
那么,武士彟是在什么时候将自己的优良种子弄进武则天亲生母亲肚子里去的呢?
武士彟在长安做了库部郎的大官,他的原配夫人相里氏豆腐西施却死在了相州老家。豆腐西施大概早就晓得自己病入膏肓,早已经无药可救了,为了不耽误武士彟日理万机的工作,才莫可奈何不得不留在老家一面养病,一面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豆腐西施被迫移民去了阴曹地府,在阳间腾出来了一个位置。
堂堂大唐的库部郎,怎么可以打光棍儿呢?
唐高祖李渊晓得这个不幸的消息,就做了一件平衡阴阳的好事情——把杨氏许配了给武士彟。
杨氏,是前朝隋炀帝时期的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杨达的女儿,跟唐高祖李渊还是表兄妹。杨氏酷爱阅读佛教图书,注重修身养性,根本不把一般的男人放在眼里,所以,已过不惑之年,还待字闺中。
性格独立执着用今天的话说,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典型的白富美。论家庭,论学识,高干子女杨氏在当时绝对是无数官宦家帅哥追捧的对象。可成也学识,败也学识。有了用知识武装的头脑的杨氏,肯定看穿了隋王朝的走下坡命运。杨氏曾写过“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证明,杨氏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是不满。于是,杨氏坚决地拒绝了所有的婚姻请求,甚至不惜以出家为尼做为逃避手段。直到一个朝代过去,新的朝代来临,四十四岁的老姑娘,才下嫁给当朝红人,给武则天的父亲做了填房。
44岁的老姑娘。
44岁的老处女。
由于是皇兄做媒,加上桂阳公主(杨氏的堂嫂)撮合,又见武士彟相貌堂堂,睿智豪爽,杨氏哪里还忍得住不春心荡漾?
45岁的武士彟虽然很想找一位年轻一点的姑娘续弦,但见44岁的杨氏保养得不错,风韵犹存,而且还冰清玉洁没有破瓜,就想:嗯,44岁还未婚的一位老处女,很好嘛,老子就当是娶了两个22岁的小处女嘛。44岁,这个年纪的古代女人早已当上了老祖母,儿孙满堂,孙子都进学堂读书了。
44岁嫁人,别说在古代已经不是晚婚晚育,无论男女,就算是现代都是老婚老育了。那个时代,人烟稀少,14岁就算大姑娘了,就可以承担敷衍生息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了。14岁的女孩子,胸部大了,可以装乳汁了。裆部里面也大了,能够装胎儿了。像杨牡丹为什么44岁才嫁人,实在也是一个谜,因为古代女人婚姻不得自由,不会像现在女人那样遇不到自己爱的人可以终身不嫁。
杨氏44岁嫁给武士彟,此时武士彟已经有了两个成年儿子。她居然平平安安就生下来了第一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现在,按照妇产科医生的说法,35岁生产第一胎就算是高龄产妇了,44岁生产第一胎简直是开玩笑。第二年,杨氏在45岁的超高龄产妇的时段,生二女儿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自自然然。其实古代45岁完全是祖母级别的人物了,就连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小二黑结婚》里也说45岁的妇女是老太婆。老蚌生珠真是体格好,古代没有剖腹产,40多岁的高龄产妇还能顺产。
这第二胎,被生产下来的,就是后来名震江湖的武则天。
她为武家一共生了三个千金,还都长大成人,长女韩国夫人武顺、次女即武则天、三女武氏,早殁。长女嫁给了贺兰越石,三女嫁给了郭姓,次女就是武则天,有出息,享尽荣华富贵。
武则天因为父亲工作忙,教育问题从小就落到了母亲杨氏身上。在三个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担任了启蒙老师。在母亲的教育下,武则天同学5岁能文,9岁能写诗,12岁就能引经据典讲故事。杨氏这位皇帝的启蒙老师,功夫确实了得。的确是位很有学问的母亲。
在武则天十岁左右时(公元635年),59岁的武士彟就病故了。没过多久,由于不堪忍受武士彟前妻所生二子和族人的不断刁难和欺凌,走投无路的杨氏,只得带着三个女儿寄住在长安娘家,境况相当窘迫。杨氏的日子真的很凄惨,女儿还未成人,丈夫病逝,继子对她不敬,这日子何日是个头啊。从这些人生经历来说,杨氏不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好得杨师道和杨婕妤的帮助,十四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宫为才人,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入宫前,杨氏对她百般不舍,忍不住啼哭不止。可见杨氏舐犊情深。武则天入宫这让杨氏看到了一丝阳光,如果女儿得宠,她也能扬眉吐气。可是武则天入宫十二年没有生育,也没有升职,后来在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就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
此时杨氏的三个女儿真的都是杯具啊。老大武顺丧夫成为青年寡妇,老二武则天当了尼姑,老三嫁到郭家青年病故,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杨氏身边只有寡妇大女儿武顺可以依靠,所以杨氏特别喜欢她的一对儿女:贺兰敏和贺兰氏。
而精明的武则天在当才人时就和太子李治偷偷恋爱,埋下情根,李治的王皇后就把武则天接入宫中,想让武则天斗败萧淑妃。在武则天封后一事上,杨氏也极为出力。当时高宗李治一心想“废王立武”,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受制于长孙无忌等老臣,李治迟迟没有决定。杨氏多次带着厚礼去找长孙无忌等人求情,希望改变他们的主意。后来眼见不能成,于是拉拢中书舍人李义府,最终使“废王立武”的计划成功。武则天不但斗败了萧淑妃,还斗败并惨杀了王皇后,成为新皇后。李治的王皇后有多惨?被废砍掉手足还改侮辱姓
母以女贵,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卫国夫人,郑国夫人。这时杨氏算是翻身了,终于在七十岁等到了好日子。
总章三年(670年),杨氏去世,享年九十一岁。武则天活了八十二岁,看来她继承了母亲的长寿基因。
这古代没有疫苗没有预防针,医疗条件也低下,这老太竟然能活到90多岁,已经很神奇,现代人都没这么体格好的吧,你试试一出生就不打预防针,没几天就病死你了。更了不起的是40多岁的高龄产妇,也能平安顺产。而且生的闺女们都漂亮又聪明!真是神奇的老太。这基因生的闺女想没出息都不行啊。
最后关于杨氏的名字,史书无载,网上及口头讹传叫杨牡丹,但正史及专业的论文均称其为杨氏。至于杨牡丹一名怎样而来,遍查诸书而无果。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挖地洞。勤劳努力的父亲,能生长寿的母亲非常厉害,也只有这样出众的父母,才能生出一代女皇帝!
李隆基为何一登皇位就要杀了姑姑太平公主?
在古代历史上的权势争斗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这对姑侄的斗法就是鲜活的例子。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在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携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太平公主亲手将少帝李重茂拉下皇位,将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推上皇位。但在睿宗李旦退位、李隆基登基为帝的次年,太平公主就被侄子李隆基赐死家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曾经并肩战斗的紧密盟友最终公开决裂,到了置彼此于死地的地步?答案就是他们彼此都触动了对方的“奶酪”——权力。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深受帝后的宠爱。当时吐蕃人请求与唐王朝和亲,但李治与武则天舍不得唯一的女儿远嫁,为推脱和亲,就为太平公主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当道士去了。当然,这只是掩人耳目的权宜之计。
太平公主共有两段婚姻。她真正地参与朝政是在她第二次婚姻之后。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驸马是她的表兄薛绍。薛绍出身高贵,母亲是高宗李治的同母姐姐城阳公主。婚后的太平公主生儿育女,生活平静幸福。
李治死后,武则天对李唐宗室大肆打压,加紧了称帝的步伐,激起李唐皇族的反抗。在镇压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父子时,驸马薛绍和哥哥薛顗牵连其中。
对于薛绍是否真正参与谋反,有关史料的说法一。最后武则天不管女婿是否冤屈,不顾太平公主的苦苦哀求,还是把薛绍活活饿死在狱中。
薛绍死后,武则天为女儿太平公主挑选的夫婿是娘家武家的侄子。先是挑了武则天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太平公主没看上眼。后来太平公主就挑中了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为婿。
第二次婚姻之后的太平公主开始参与朝政,展现出遗传自母亲武则天的果敢决断、足智多谋的政治才干。 在铲除薛怀义、来俊臣的行动中,太平公主一手操刀,动作干净利落。她还投母亲所好,将自己包养男宠与母亲分享,张昌宗就是她推荐给武则天的。武则天对这个有才能又有“孝心”的女儿喜欢得可是不得了。
太平公主虽是武家的儿媳,却心属李家阵营。在武则天晚年重病之时,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联合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逼迫武则天退位。
神龙政变的第四天,太子李显再次登上皇位,江山终回李氏皇族。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太平公主与哥哥相王李旦被中宗李显大加封赏。太平公主被册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还被恩准开府设官。要知道,在唐朝只有亲王才有这种待遇的。可见太平公主在当时圣眷是多么盛隆。
李显对相王李旦也不薄,加封其为“安国相王”。后来李显又要册立李旦为皇太弟,被李旦婉拒。
在李显主政期间,皇后韦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奢侈无度,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开府设官,权势煊赫。她还曾要求父亲李显立她为皇太女。
朝廷在这母女的乱政下,功臣遭到清洗,太子李重俊惴惴不安起兵政变,一派乱象。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中宗李显被韦后投毒暴毙。在韦后的操作下,年仅16岁的中宗第四子李重茂被立为帝,韦后临朝称制,这一切似乎都在复制武则天当年夺权的故事。
为制衡韦后夺权,太平公主也是费尽心思。她曾设想让相王李旦参知政事,以分散韦后的权力。但这个设想由于韦后一党的阻挠而落空。
于是,太平公主联手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铲除了韦后一党。韦后亲立的傀儡少帝李重茂也被太平公主赶下皇位,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被拥立为帝。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由于共同的利益,唐隆政变使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姑侄暂时走到一起。政变后,李隆基的政治声望日渐高涨,对太平公主的权势造成威胁。这姑侄俩开始互视对方为最大对手,展开数度交锋。
太平公主首先出招。由于李隆基是睿宗李旦庶出的第三子,他前边还有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而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这在立嫡立长的古代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太平公主抓住这点在朝廷中大造舆论,以图改立太子。太平公主曾亲自召集会议,大唐的宰相们悉数与会。在会议上,太平公主首先提出要更换太子,但遭到吏部尚书宋璟的强烈反对。
会后,宋璟又联合兵部尚书姚崇到皇帝李旦面前告了太平公主一状,并建议将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及高宗李治的长孙李守礼(此人也有做太子的资格)外放到地方为官;把歧王和薛王的左右羽林军改编为太子侍卫军,加强李隆基的军事力量;把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夫妇赶到东都洛阳,以免在长安再生事端。在中书侍郎张说的劝说下,李旦依照宋璟的建议而行。
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吃素的,她可是唐隆政变的首功之臣。她发动朝中力量,对李旦和李隆基父子进行反击。最终李隆基服软,立刻将自己与此事撇清,称对宋璟的建议,他事先毫不知情。宋璟和姚崇成为背锅侠,这老哥俩被逐出京城,下放到了地方。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再次较量。这年七月,天空出现彗星。在迷信的古代,一般都视彗星的出现为不吉之兆。太平公主遂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命法师提醒李旦这是太子要上位的征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想借此激怒李旦,从而废黜太子李隆基。哪知李旦顺水推舟,当即表示同意退位,支持太子李隆基继位。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偷鸡成反蚀一把米。
在太平公主的建议下,李旦虽然退位,但还掌握着部分国家大权,并没有全退。太平公主利用太上皇李旦的权力,在朝廷中大肆安插亲信。在朝堂的七位宰相之中,其中就有五位是太平公主的人。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平公主曾与窦怀贞等人阴谋废掉玄宗李隆基,并且与宫女元氏合谋,意图在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毒死李隆基。太平公主与玄宗李隆基的矛盾不断激化,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在中书侍郎王琚等人的大力鼓动下,玄宗李隆基决定对太平公主动手了。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平公主在此时也决定发动政变,兵分两路,一路擒拿李隆基,一路占领朝廷官衙。
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带兵进入虔化门,召见太平公主的党羽并将他们杀戮。而太平公主则逃亡到一处寺庙之中,三天后被玄宗李隆基赐死家中。
《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平公主阴谋毒死玄宗李隆基,后又在先天二年阴谋发动夺权政变。但也有的史学家推测,这两点有可能是玄宗李隆基故意抹黑太平公主,以增加他诛杀太平公主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