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虚假销售掩盖8亿库存
10月20日前,美邦服饰(002269.SZ)的加盟商们将前往美邦上海总部,参加2013年春装订货会。会上可能会发生美邦和加盟商之间,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交锋。
“这次订货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一名西区加盟商向记者表示担忧。
加盟商所言的压力是指美邦强制他们接受的巨量库存。
去年底,美邦服饰曝出25.6亿库存压仓。压力之下,董事长周成建大骂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为。
为消化库存,周成建走了另一种极端。多名核心知情人士均向记者证实,2012年上半年,美邦服饰8亿库存的消化,涉嫌虚假销售和人为调节收入。与此同时,这个中国最大服装公司还发生了大规模人事变动,直接导火索正是以激进方式处理库存危机。
一名前美邦员工表示,离开的原因是出于“委屈“和”恐惧”。
他说,美邦正在往巨大的危险滑落。“内部员工失望,外部加盟商绝望,供应商无望。”
加盟商压货之痛
美邦服饰将全国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销售大区,2012年上半年,东南北三区销售都实现增长,只有西区销售额同比下降。
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地,美邦累计销售4.35亿,同比下滑5.9%。“重庆、成都是直营店,压货最严重的是贵阳。”前美邦员工告诉记者。
10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贵阳。市中心3层楼高的美邦门店里,往年的旧款冬装、夏装正打7折,但无人问津。
这是贵州省最大的美邦门店,一名女店员操着一口贵阳话告诉记者,“销得不好。像旧款,别人去年已经见过了,打折也卖不出去。”而在陈列新品TAGLINE的3楼,更是没有一个顾客。
马路对面的另一家门店,店员比顾客还多。一楼播着周杰伦的《稻花香》,二楼播着更吵闹的rock,音乐在空荡的店堂中回荡。“今年确实卖得不好。”一名店员显得有些沮丧。
在附近上班的小米告诉记者,“每次路过美邦基本上都能看到在打折,今年的情况特别明显。冷清也不是最近的事情了。”
了解到,国庆中秋黄金周,个别加盟商业绩出现了50%的下滑。逼不得已,加盟商纷纷开始打折销售,但如果美邦不提供补贴,打七折已经让加盟商陷入亏损。
“我们以五七折从美邦进货,加上运费以及道具费用,成本大概是标价的60%。商铺租金要占到标价的15%,如果是商场柜台就要提高到18%。加上7%至8%的人员成本,我们是卖一件赔一件。”一名美邦加盟商向记者抱怨。
对此,美邦在贵阳第一大加盟商“骁文商贸”谭姓负责人表示“不便评论”。
和西区情况类似的还有北区。虽然北区实现8.44%的销售增长,但“黑龙江、石家庄、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销商压力最大,秋冬装压得最厉害。”美邦前员工向记者透露。
在美邦的存货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秋冬装,为了化解上市公司的库存,美邦选择将库存压力转嫁到经销商头上。“公司往我们这里运的冬装最多。”
贵阳美邦门店的导购告诉记者。
有些经销商欲言又止,“美邦对终端渠道的压货太厉害了,传统服装行业本来就受到挑战,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压货是套在加盟商脑袋的紧箍咒,使他们渐渐失去了活力。今年上半年加盟店为美邦贡献的营业收入为22.4亿,占比49.1%,多年来首次低于55%。
“美邦上市五六年了,希望他们能慢下来,停下来,让店铺做一个形象的升级,对货品的结构重新沟通反思一下。”有经销商对记者说。
面对所处的困境,美邦全国最大的加盟商“鞍山锦联”的李姓负责人表示,“不是不愿意说,是不方便说。说了也解决不了。”
周成建去存货之术
有业内分析师称将如今服装行业的库存拿出来卖,可以卖三年不用出新品。
自信的周成建对服装销售形势的估计一向偏乐观。上市后,资本市场要求迅速扩张,市值膨胀也让他信心爆棚,对自己的能力范围做出错误判断。
美邦欲学ZARA的快时尚却变得本末倒置,最终存货都砸在自己手里。
至于美邦推出的新品牌MC和TAGLINE,用分析师的话来讲就是,“MC和tagline刚开始出来还卖得可以,后来慢慢不行了。”MC和TAGLINE从未单独披露过财务数据。
美邦的存货高企,非一日之寒。2009年9亿,2011年25.6亿。
圈内曾有人士评价周成建执行力和接受新事物的魄力在行业里绝对是顶尖,然而,这是美邦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挚肘美邦精细化发展的短板。
令人惊讶的是,现在美邦的直营店和加盟店的销售都很艰难;但半年之间,美邦的存货在周成建的骂声中“降”了下来。从25.6亿元到17.5亿元是可怕的奇迹。
美邦如何来消化这8亿元存货呢?
历年前五大客户都是控股子公司的美邦,今年找到了新的大客户来接盘。
中报披露,爱裳邦购、辽宁大连、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分别向美邦贡献了3.17亿、3524万、2764万、2422万、2112万,累计4.25亿元,营收占比10%。
其中,爱裳邦购是美邦控股股东上海华服的全资子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周成建,其余四大客户则是美邦的加盟商。
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周成建的爱裳邦购替美邦消化了3.17亿元的存货。美邦内部甚至有传言说,美邦的存货有7-8个亿卖给了爱裳邦购。
同时,周成建的亲属们也分担了6864万元的存货,包括向妹夫黄岑期(加盟商)、侄子周文汉(加盟商)销售3233万元;向姐姐周建花销售1958万元;向妹妹周献妹销售1673万元。
与门店冷清、经销商怨声载道、自欺欺人处理存货相反的是,美邦服饰华丽的2012年半年报:营收增长21%,净利润增长15%。而86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中,有40家营收出现负增长,42家净利润下滑。
但几乎每个记者联系到的经销商都认为,“今年市场下滑比较明显。”
那么,美邦的华丽报表是从何而来呢?
华丽报表的诞生
2012年的服装行业哀鸿遍野,另一家体量较大的服装公司森马,净利润下降43%。
如此环境下,美邦仍增长15%,且库存从25.6亿降至18.53亿,让周成建赚足了面子。“好几次都听到周老板在同行面前得瑟,说我这边还在往上增长。”一位美邦前中层说。
一些上市服装企业高管不解,“在这种形势下,为何美邦还保持这么大的增长?没有理由。”
更有同行直接打电话给美邦高层,“都这个样子了,你们也敢走账?上半年走了,下半年你们周老板怎么办?”
这里说的“走账”,是服装行业拉升业绩都会采取的手段,即预先配发。
某核心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美邦2012年的业绩,是将原计划在2013年2月配送的货品提前发给加盟商。
美邦的特别之处在于,预配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做的,不经过业务部门。
预配使用的工具,是美邦在服装界享有盛誉的ERP信息系统。熟悉该系统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美邦的加盟商和直营门店、分公司、财务部门;备货、库存的管理,门店的零售、物流的把握,都用到这一个系统。”
经记者多方调查求证,大致还原了美邦服饰的“预配流程”:业务部门先与各个加盟商沟通好,让加盟商做一个订货,并要求其在2012年12月31日前将款打到公司账户;同时公司会做一个虚拟出库,之后系统就显示这批货已发至加盟商手中,随即系统自动形成销售收入。但真实情况是,这批货仍压在仓库,并没有发到加盟商手中。
“财务走完账之后所有的烂摊子都交给业务部门收拾,包括和物流部门沟通,和加盟商沟通等等。”
以上信息记者从北区一名加盟商处获得证实,“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
做虚拟出库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就是等到要真正配发时,系统会显示加盟商已经有这批货了,每个仓库的预配账面与实际配发的账面都对不上。
“这时候业务部门就要和加盟商沟通,你预配了什么东西,但实际上应该配什么东西,账怎么走,款项怎么走,你的进货合同要怎么写。这些都是我们弄,财务不管。”
预配渐渐成为业务部门的噩梦。“我们要花大量时间,在期货合同和在ERP虚拟配发的下面,用手工调账面,然后再发给物流配送的同事发出去。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供货合同和实际配送经常会有一些差额,需要我们来回去调。”
更可怕的是,预配导致的窟窿一年比一年大。“2008年刚上市第一次补差额是几千万,现在每年都是几个亿、几个亿地调整。”
“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吵得很凶。”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然,他们也知道,财务部的同事也只是听命行事。原来的财务总监黄兴估计是害怕了才离职的。”
记者采访期间,周成建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董秘韩钟伟始终不接电话。当记者就了解到的上述流程向美邦证券部人士求证时,对方惊慌地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不存在虚拟出库的情形。”
面对这种做法,国内某资深审计人士表示吃惊,“如此看来,这家公司的财务是做出来的。产品已经发出是确认销售收入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货物还存放在仓库,只是登记出库是不行的,这是虚假销售,财务不能确认收入,加盟商打进的钱也只能计入预收账款。”
但周成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并且他还对100%增长抱有极大渴望。“他强制要求员工执行,甚至瞒着一些管理层自己另外加下单。”
哪怕是已经离职的员工没有人会否认,周成建是敬业的。在多位下属眼中,周成建非常自信,愿意公开认错,但又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思维跳跃,非常善变。
“周老板是一个强迫性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点纰漏。这种性格完全有可能使他为了追求好看一点的报表而去这么做。”一位跟随周多年的老部下如此评价。
但更多的人认为,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周老板经常会做一些股权抵押融资,漂亮业绩可以稳住股价。”
据记者统计,2009年8月28日-2012年8月22日期间,由周成建实际控制的华服投资一共做了12笔股权质押,将美邦股份4.07亿股质押给招行、云南信托、西南信托等公司,占美邦总股本的40.5%。
40核心人员出走背后
今年年初,存货如山的危局使得周成建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在一次会议上他怒骂手下的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为。
这一开骂,从上海骂到了各个分公司所在地,又从各地分公司骂回上海,从年底骂到了过年,从过年骂到春节上班,持续了数月之久,周成建的焦虑,可见一斑。
周成建对业绩不达标的员工采取了灭“蛋”政策。一位“被”离职人士告诉记者,“完全是扣帽子。老板派人来劝我们主动递交辞职报告,想赖掉补偿金。”
走的并不仅仅是基层员工。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2010年11月美邦公布的股权激励名单中,授予对象185人,包括7个副总裁,17个总监和161个部门经理。这些人中如今已离开美邦的不少于40人,占比逾20%。
副总裁里,分管信息系统的闵捷离开了。此人是2009年初从著名的国际航空电讯集团公司(SITA)来的“空降兵”,不料2011年5月就转身离去。今年7月27日,在美邦长跑了13年的销售副总裁程伟雄也作别了美邦。
17个总监走了7个,包括在美邦打拼了13年的蒋代君,以及美邦上市后的第二任财务总监黄兴、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景霞等等。161个部门经理,也走掉31个。
“这个还不包括我们下面走的一些部门主管。”一名离开美邦的人表示恐惧。“恐惧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这样做业绩下去,是错误的。”
他无奈地告诉记者,“美邦的业绩今年实际上是很艰难的,没有报表漂亮。其实我们非常想问周总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报表稍微放缓一些?”
传统的国庆购物旺季刚刚结束。据接近美邦的人士透露,美邦在长假期间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将近30%。“财务的都在担心今年年报能不能够做漂亮。”
已经离开美邦的员工也在暗自在替财务部门的同事发愁,“今年秋装的配发已经提前到上半年了。下半年美邦的业绩怎么办?报表怎么搞?”
对3季报的盈利预测,美邦将增长率定在较为保守的0-30%。
实际上,这已经是美邦历史上的第八次人事震荡,也是阵容最大最隐秘的一次。2008年上市前美邦曾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人事震荡,包括1997年5位管理层集体离职,2002年19位经理人的相继离开以及2004年2位副总的离职。
说起这些人事动荡,周成建曾坦言,在过去的13年,美邦服饰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得不够,并下决心杜绝第七次人事大震荡。
然而,就在2008年,美邦又发生了第七次人事变动。监事鲁小虎、董事兼财务总监龙中兴等高管辞职。2009年8月21日,副总裁杨鸽鸰也提交了书面辞职。
美邦的人员大变动,外界往往简单地理解为,美邦在洗牌。只有美邦内部人员才知道,靓丽财报背后的巨大压力和风险是定时炸弹。光鲜报表背面的灰暗故事,让高管们不愿再继续下去。
回应:库存暴降招来五大质疑 美特斯邦威全盘否认
受媒体报道涉嫌虚假销售、掩盖巨额库存、管理层大面积出走等消息的冲击,美邦服饰(002269)昨日紧急停牌。不过,就在昨日晚间,美邦服饰迅速发布澄清公告,对相关媒体的质疑予以全盘否定。昨日,美邦服饰重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并不存在库存压力”。
质疑一
美邦服饰压货加盟商
媒体说法:在美邦的存货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秋冬装,为了化解上市公司的库存,美邦选择将库存压力转嫁到经销商头上。“美邦对终端渠道的压货太厉害了,传统服装行业本来就受到挑战,我们(净销售)的压力非常大。”有经销商表示。
公司回应:根据公司的加盟管理政策,公司与加盟商共同沟通,根据客观的市场容量、加盟商的发展计划及市场情况的预估,制定每一商品季的订货预算。加盟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预定货品,在季前以签署《期货预订合同》的方式,确认一次性买断的期货产品;在季中根据实际销售情况,通过现货补单向公司购买当季货品。对于加盟商的预定数量及现货补单,公司只提供建议,并无强制性规定,由加盟商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确定。
质疑二
货品虚拟出库 涉嫌财务造假
媒体说法:美邦2012年的业绩,是将原计划在2013年2月配送的货品,提前发给加盟商。美邦的特别之处在于,预配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做的,不经过业务部门。预配使用的工具,是美邦在服装界享有盛誉的ERP信息系统。
公司回应:服装行业由于零售季和配发季不匹配,为了满足销售所需,在零售周期到来前,公司根据加盟商期货预订合同进行产品预配,是本行业基本的运营模式,也是本公司在十几年经营运作中经过检验的成熟运作模式。事实上,2013年首期货品尚未入库,根本不可能进行ERP出库和确认收入,不可能存在所谓“粉饰漂亮报表的局”。
质疑三
存货半年降8亿脱离行业实际
媒体说法:美邦的存货高企,非一日之寒。截至2011年年底,美邦服饰的存货高达25.6亿元。令人惊讶的是,现在美邦的直营店和加盟店的销售都很艰难,但半年之间,美邦的存货便从25.6亿元降到了17.5亿元,是可怕的奇迹。
公司回应:2012年上半年,公司直营终端零售体系保持了22%的增长,为有效降低存货规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了控制存货规模,新品采购同比下降29%。截至2012年6月末,存货较年初下降8亿元。其中,老品销售带来库存减少10亿元,新品仅增加2亿元(新品生产入库16亿元,销售出库14亿元)。以上策略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在有效控制库存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新品毛利率及充足的经营性净现金流。
质疑四
爱裳邦购消化美邦8亿存货
媒体说法:中报披露,爱裳邦购上半年向美邦服饰采购了3.17亿元。爱裳邦购是美邦控股股东上海华服的全资子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周成建(美特斯邦威董事长)。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周成建的爱裳邦购替美邦消化了3.17亿元存货。美邦内部甚至有传言说,美邦的存货有7~8亿元卖给了爱裳邦购。
公司回应:今年上半年,公司向爱裳邦购销售货品总额为3.2亿元,对其他关联方销售货品金额合计为0.7亿元,上述对关联方销售总额为3.9亿元,其对应的存货减少额约2亿元,占公司总销售成本约8%,对降低公司存货规模的影响不大。截至6月末,公司应收关联方账款余额为0.4亿元,其余货款均已结清。
质疑五
40位核心成员集体出走
媒体说法:2010年11月,美邦公布的股权激励名单中,授予对象185人,包括7个副总裁、17个总监和161个部门经理。这些人中如今已离开美邦的不少于40人,占比逾20%。
公司回应:2010年以来,公司部门总经理级及以上(含)管理人员总数始终稳定在300人左右,2011年离职率为9.3%,2012年至今为止离职率为10.9%,在服装零售行业内始终维持着较为合理的水平。就报道提及的40位股权激励对象离职的情况,发生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平均每年离职率约11%,并无异常。
本地走访
美邦服饰重庆负责人:不存在存货压力
据了解,美特斯邦威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区,西区则是出现销售业绩下滑的大区。
昨日,商报记者来到位于杨家坪富安百货的美邦服饰直营店。该店有数十个货架,但标明新品的货架只有一个,款式只有约10种。问及库存,营业员表示“不清楚”;在立丹百货的美邦直营店,营业员对库存甚至新款上架问题均三缄其口;在珠江路美邦直营店,店门口悬挂着醒目的“全场4~6折”促销海报。店内一位营业员坦言,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新款并不多。
商报记者联系上美邦服饰重庆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这两周美邦在重庆的销售正在大幅提升,并不存在库存压力。”该人士表示,销售的增长是由于节后市民回城,因为促销,甚至出现了“灭款”(某款卖断货)现象。上述三家直营店的营业员都表示,近来的客流量与过去相比没有很大差别。
昨日下午5点到6点,逛街的市民摩肩接踵。商报记者在上述三店附近均逗留了十几分钟,但仅有珠江路的美邦直营店迎来两位顾客。
商报记者昨日下午多次致电美邦服饰总部,一直无人接听,客服也没有回应。
专家解读
轻言财报有假不严谨
针对有媒体质疑美邦服饰财报有假的问题,财会专家在分析了美邦服饰近年来的财报和媒体报道后表示,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我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财会专业教师指出,该媒体引用的美邦服饰“库存”数据与公司2011年年报、2012年中报中的“存货”数据一致,可以认为,该媒体将“库存”等同于“存货”。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通常反映企业期末库存、在途和加工中的各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包括各种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等,而库存商品也包含在“存货”项目中。两者含义并不一致。因此,用“存货”数据证明“库存”的变动,本身就不合理。不过,虽然美邦服饰2011年年报、2012年中报的财务数据没有矛盾之处,但投资者对A股上市公司财报真实性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美邦服饰仍应对媒体质疑作出明确回应。
长城证券重庆营业部财富管理中心经理龚科则表示,上市公司的财报披露有严格的要求,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为其担负法律责任。虽然不排除个别公司弄虚作假的可能,但在各证券公司研究员长时间、轮番关注下,美邦服饰的财报并未引起业内非议,说明至少到目前为止,美邦服饰所披露财报数据的真实性,依然在券商等金融机构的认可范围内。
新闻纵深
运动休闲服饰成行业亮点
受宏观经济趋冷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成为今年国内景气度下滑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79家在A股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今年上半年仅实现净利润60.79亿元,同比下滑16.46%。在业绩大幅走低的背后,企业的存货规模却在持续走高。统计数据显示,79家服装纺织类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存货总规模达到708.7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73.77亿元增长约5.19%。不过,就在行业整体景气度大幅下滑的同时,运动休闲服饰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却相对较好。6家在A股上市的运动休闲服饰类公司中,除森马服饰上半年净利润下降43.22%外,美邦服饰、搜于特、百圆裤业、美盛文化、探路者等另外5家同类上市企业均实现了业绩的正增长。
东方证券纺织服装行业研究员施红梅指出,国内休闲服饰行业并没有市场想的那么悲观。休闲服饰行业目前6000亿元左右的容量,大大超过其他服装子行业,近10年基本保持15%~20%的较快增长,证明行业本身仍处于需求较快增长的阶段。
方正证券纺织服装行业研究员张保平则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内成人休闲服饰市场的容量将达4653亿元,到明年,这一数据将有望增至7472亿元。而ZARA、MANGO、GAP等国际知名休闲服品牌积极入驻中国,反映了我国休闲服市场空间广阔。(重庆商报记者 李扬帆 见习记者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