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坐落于江苏南京,当然很多人会以为他在福建,历史上,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同根同源,也正因如此,南大和东大才有了扯不清,理还乱的正统纷争之根源。
东南大学原名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东南大学”,与其说这是一次改名运动,倒不如说是一场“复名”壮举,过程坎坷。
你会不会在想,一所副部级的大学要想改个名会这么麻烦?请先别急下结论,往下看。
当时,这种级别的工学院,国内一共有四所——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教育部要求直属的这四所高校中同一类型的四所工学院,如果要更名,都要更名为某某理工大学,就像后来的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更名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更名华中理工大学(后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
当时整个学校师生都觉得要更名不如一步到位,既然称之为大学,就不要再带“理工”的帽子了,何况,校史上本来就曾用过东南大学的名字。
经过商议,学校内部将拟更名的报告呈到了教育部,争取教育部批准的过程并不容易,一方面海内外校友奔走声援,其次在领导高层多方的支持下,教育部最终点头同意了更名诉求。
于是就这样,时间到了1988年,南京工学院的更名庆典预定好在6月6日召开。
然而就在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之时,教育部却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取消庆典,原因就在于当时南大的一些老教授对更名“东南大学”有意见,如果要开庆典,他们就准备上街抗议。
因为这根导火线,就点燃了南大和东大扯不清,理还乱的正统纷争。
其实无论是南京大学,还是东南大学,源头都在中央大学那一端,这一点没有争议,那么纷争出在哪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清。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南京大学。也就是说1949年之后“中央大学”这个名字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换成了“南京大学”这个牌匾,当然,这个时候的南京大学和现在的“南京大学”概念还是不一样的。
在叫中央大学这个名字之前,它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名字,历经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等几次更名,所以说以上这些IP都是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叫法,但终归来说,所属权都是同一个学校。
1902年建校之初称之为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建立之后,于1914年筹建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1920年起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东南大学。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以后,东南大学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又更名为江苏大学,但这次更名时间并不长,同年5月份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的名称一直被沿用到1949年8月份,历21年之久。一所大学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这么多次的更名,在中国高教史上,乃至在世界高教史也是很少见的。在更名为南京大学之前,国立中央大学的称号一直被延续使用了21年,这也是南京大学在1949年之前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校名。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南京已经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了,如果再使用“中央大学”这样的校名,就与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不符,学校的名称必须进行更改,这才符合“时代的潮流”。北洋大学为什么被改名为天津大学?
在中央大学被更名为南京大学之前,历史上就有人提议把学校命名为南京大学,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均未实行。第一次是郭秉文接任南高师校长期间。“五四”运动后,全国的高教界都在酝酿“改高师为大学”的计划。当时南高师的校长郭秉文提出了筹建南京大学的建议,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许,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批准,更名为“南京大学”的努力没有成功。第二次易名为“南京大学”的努力是在北伐期间。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制”,在原东南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因为南京是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故称之为“第四中山大学”,以别于其他几所“中山大学”。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条例》,要求“各省大学依据各地名名之”,规定改第四中山大学为江苏大学。此令一出,即刻招到了广大师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高教之规模”。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人提议把校名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但国民政府却执意要改江苏大学,这一次更名也未能成功。所以,1949年的更名显然是考虑到了上述历史渊源。
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校址选定在北极阁一带,为明代国子监旧址。东枕钟山,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百年前的书生赶考之地,百年后的教育振兴之所。
学堂的建筑设计由张之洞调派湖北师范学堂堂长胡钧负责拟定,1903年6月19日工程开工,“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1904年秋,工程完竣,学堂迁入,开始正式招生。
1914年8月,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就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4月23日,南京易主。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为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的前身为1888年创立的汇文书院,院址在干河沿(今金陵中学校址)。
1910年2月,金陵大学堂成立。大学部设在汇文书院原址,中学设于宏育书院校址,小学设于益智书院校址,同时金大在鼓楼西坡购地建造新校舍。西山位于鼓楼西端,原来是一座丘陵,向南斜下,是为金陵大学校址所在。
自1916年起,大学部陆续迁入新校舍,干河沿旧址改设附属中学。
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和柏溪两处建造新校舍并西迁。金陵大学校本部则迁往成都华西坝,理学院迁至重庆。
在战火的硝烟中,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南大人筚路蓝缕,师生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事业在抗战时期仍能有所发展。
1952年,是一个分解和诞生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的大地上既雨后春笋般诞生了一大批高校,也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一大批高校。在这一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包括1951合并进来的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进行了合并与分解,下面就是重点了。
国立中央大学的家谱——子孙们。东南大学的标识最接近国立中央大学
两校(准确来说是三校,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院)的文学院和理学院重新组建——(新)南京大学;
工学院主体重新组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工学院其他部分重新组建——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农学院重新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师范学院重新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林学院重新组建——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
等等。
问题嘛,也不复杂,这就是大户人家分家产,长子(新)南京大学继承了父亲的名号,美滋滋,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原金陵大学校址。次子东南大学继承父亲的宅子,爽歪歪,其他兄弟姐妹有锅拿锅,有碗拿碗,自然也都是皆大欢喜。
从古至今,分家就是人生的一道坎,这不,纠纷就来了。
1952年院系调整时,根据《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和金陵大学的历史档案明确划归南京大学(原文为:原南大、金陵两校的档案资料,除即须应用者加以适当划分外,原则上均由南京大学保管。)。到“文革”期间,出于档案资料安全方面的考虑,这批历史档案被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直至2012年移交南京大学,将保存在南京大学档案馆。 ——第二历史档案馆
南京大学虽然继承了家族名字,但分家时分到的地却是金陵大学的,东南大学虽然没继承家族名字,但分家分到的地又是原来中央大学的,长女南京师范大学分到的宅子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地,和两位哥哥没有财产纠纷(倘若南京师范大学要更名两江师范大学那就又有纠纷了),其他兄弟姐妹只分摊应得的财产没有财产上的纠纷。假如当时南大既得到名字又得到房子,可能今天的正统之争就没那么多话题好聊了。
那么作为老二的东南大学为什么会得到老爹房子的继承权呢,其中有一个说法,一直以来中央大学的顶梁柱,学科最全,实力最强的就是工学院(看看工学院拆出了多少学校,应该服气吧);其次因为设备搬迁困难以及工学院搬迁需要较高的经费原因,所以南京工学院就留在了原南京大学本部,因此东南大学实际上就成了这个家庭的嫡子;而金陵大学实力最强的恰好是文,理学院,基于此,所以分家后南京大学搬到了金陵大学本部。
你瞧,这个问题不就成了封建王朝储君是立嫡还是立长的问题了吗。中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真正继承的少之又少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共同承认的是官网都说“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网络上不少关于曾中央大学为亚洲第一的中央大学的文章(谣言),也翻看了一下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官网,貌似二者都不服对方,争论大概归纳如下:
以时间轴来说说这其中的历史。国立中央大学前身都是三江师范。
首先,两江师范学堂到1950的介绍。
南京大学(官网):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官网):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东南大学没有提从中央大学怎么到的南京大学)
1952年前的真正历史:
1949年4月20日深夜,李宗仁、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复电张治中并各代表,拒绝接受和平协定,国共北平和谈正式破裂。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26日,在南京解放前夕秘密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的国立中央大学梁希、潘菽两位教授从北平发来电报:“庆祝南京解放,并祝学校平安”。27日,中央大学教授会、维持会电复梁、潘二教授:“亟盼就近催促,派员接收,并恳请速驾返校,共策前途”。随后,梁希、潘菽二教授电请南京军管委员会派员办理中央大学接收事宜。5月7日南京军管会派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赵卓为中央大学军代表负责学校的接管事宜。
学校的接管工作进行顺利,全校共分15个大组,400多个小组,从5月18日起对各院系、各部门的物质设备进行了逐一地清点、检验。6月9日清点工作基本结束,接管工作暂告一个段落。10日中央大学四牌楼校本部和丁家桥二部分别举行接管仪式。
就在对中央大学接管的同时,军管会就着手进行对学校的改造,向“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过渡。主要包括:一、取消训导制。(训导制1938年起强制各学校实行,所教授的内容以国民党的党义为主)。 二、确立新的办学宗旨。(南京大学确立了新的办学宗旨为:“以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并配合教学和国家的需要进行研究工作”。)三、改革招生制度。(优待革命军人和工农子弟入学)。
经过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也就是从那一天起,这座古老的学府又多了一个新的名称——“南京大学”。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梁希、潘菽等21人组成,梁希为校委会主席。10月22日国立南京大学成立庆祝大会正式召开,陈毅、陈士榘、钟期光、聂凤智、余立金、张崇义等同志向学校赠送锦旗一面,祝贺南大新生。1950年10月10日,学校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吴有训签发的通知,“除私立学校于校名前加‘私立’二字外,各级学校校名前概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自此,校名即去掉“国立”二字,而称“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颁布文件,上写规定:原国立中央大学应即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1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文件,上写规定:各级学校校名上概不加国立、省立、县立、市立及公立字样。
由此可见,在调整前,国立中央大学完全==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调整前),这个只是变了个名字。两校在此时应该没有任何疑问和分歧,虽然东南大学官网没写。
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一样被拆分,拆分的是此时的南京大学,不是中央大学(虽然是一个学校)
南京大学(官网):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东南大学(官网):(直接从1928跨度到这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众所周知,(新)南京大学继承了文理学院,东南大学继承了工学院,两校都合并了其它学校的一些院系。从官方的描述来看,二者的焦点在于南大说是工科调出去,东南大学说是文理科迁出。
校址安排
南京大学(包括合并的金陵大学等校的院系)校园自四牌楼迁至原金陵大学校址(是南京大学迁,不是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南京工学院(包括合并的其它院系)校址由南京大学让出四牌楼校址。
合并调整办法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颁布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中写道:“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为南京最大的校舍,【南大如将此校舍让出给南京工学院】,则南京工学院在1953年内不须有大量修建,否则暑后扩大亦感困难。”
为什么这么安排?
原因就是综合大学直接用金陵大学的校址,改建费用小,工学院由于实验仪器等比较多,搬迁费劲。这完全是出于一种实际的考虑,并不是放弃对校史的继承。
(新)南京大学继承了什么?
继承了老南大的校名、全部的档案资料、全部的校印(公章)以及法律主体(有点像传国玉玺),连金陵大学的全部资料档案也归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西大门题词
惟我南大,创自三江。波澜莫二,丽泽成双。
广居正位,校名中央。煌煌金大,比翼雁行。
百年风雨,多难兴邦。诚朴雄伟,正正堂堂。
名师辈出,群彦汪洋。邃密科学,绚烂文章。
青衿济济,桃李芬芳。切磋琢磨,特达珪璋。
与时俱进,乘运更张。乔迁仙林,卜宅吉乡。
西倚钟山,郁郁苍苍。北枕大江,浩浩汤汤。
众志成城,群策多方。各界仁人,欣然共襄。
畚锸辛劬,爰历三霜。巍峨黉宇,矗立平冈。
千室敞豁,万卷琳琅。海阔鱼跃,天空鸟翔。
任重道远,教泽绵长。奠千秋基,启万里航。
饮水思源,建此门墙。摩挲瞻仰,循源提纲。
勒石作铭,千瓣心香。祝我南大,世代永昌!
“中央大学”承载了南大的光荣,也承载了南大的痛——历史之痛。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一年,南大走的何其艰难?又何其不屈?而痛的原因就在于“中央大学”。
当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树立起“国立中央大学”字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继承前中大的光荣,也是正视自己的痛,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之痛的一种宣言。
疑问
北京大学同样是只继承了文理学院,清华仅继承了工学院,浙江大学仅继承了工学院的四个系,为什么不存在这种现象?
再看看百科都是怎么介绍的?
南京大学:(这个是描述中央大学时期)根据1947年的统计,全校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组建有关院校相关系科;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校址从四牌楼2号迁至鼓楼原金陵大学校址,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东南大学: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疑问,47年到49年学生降这么多?),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百科原话)。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校址。
南京大学:法律主体,校名校印,档案等;东南大学:校址,占比重。
你觉得谁是中央大学的真正主体?
”继承分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学科继承”,还包括“校名(名份)继承”、“档案继承”、“ 公章(权力)继承”、“法律主体继承”等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要具体分析。
从“学科继承”角度来说,老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确实有很多的“学科继续人”,现在的南大、东南、南师、南农、南林,等等,都是。在“学科继承”方面,不管继承多少,大家都是平等的、并列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肯定的。“”现在的东南大学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南京大学分出来的,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东南大学是和中央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只不过是1952年从原南京大学分割部分院系和其他学校部分院系组成的新学校)。
从建国后的历史来看,在原中央大学各院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高校,实际上有许多高校已经主动放弃了自己在院系调整之前的历史。一直以来都以新中国的新大学自称,强调自己的根正苗红。许多高校都把1952年作为自己的建校时间来进行校庆,当然这也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影响。而当时的南京大学一直以来就是把1902年作为自己的建校时间进行校庆的,并在1954年的校务委员会上作出了明确地的规定。就是在政治环境最困难的时候,南京大学都一直在坚守,从来没有动摇过,尽管这样的坚守会带来种种痛苦和磨难。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好转,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许多高校一下子又把自己的建校时间推到了1902年。今天我们之所以如此纪念当年那段历史就是为了澄清历史的真相,还大众一个清晰的历史。
来看看现在东南大学的真实出身和来历
(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里面明确规定:“将南京大学的工学院划分出来和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及之江大学的建筑系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 什么叫“划分出来”?就是“分出来”的意思。分出去的院系,泼出去的水,作为院系调整产物的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有什么资格来争正统?
(二)1952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颁布了《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里面明确规定:“以南大工学院为基础,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另外: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颁布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中写道:“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为南京最大的校舍,【南大如将此校舍让出给南京工学院】,则南京工学院在1953年内不须有大量修建,否则暑后扩大亦感困难。“也就是说,东南所谓的校址正统说也不堪一击,四牌楼校区是1952年南大让给南京工学院的)
(三)1988年,南京工学院改名为东南大学。
以上就是现在东南大学的出身和来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铁证如山。
第一,鉴于1952年高校调整等政治因素,任何一所学校的合法性、正统性,不是某个人或学校自己决定的,也不是几幢楼就觉得自己是正统,也不是吵来吵去觉得自己声势上赢了就是,那不过是精神自慰。中央大学延续性的合法性,任何学校都没有资格界定,有资格的是具有发布法定文件的权力机关,在这点上,南京大学拿得出法定文件。不要扯什么校址(真要扯,校址也是南大让出来的),拿出教育部等主管机关的文件证明你的正统性——什么,你不鸟这样的文件?那就请去台湾或者资本主义寻找正统吧。
第二,这样的争吵有意义吗?退一步说,大家承认东南大学是承续了中央大学的衣钵,你又能怎么样?你就比清北都厉害了?排名就全球100了?真要大家承认了,依现在二十几名且日益下降的排名,怕更是不合适吧。
第三,有这个心思争论这些,不如多点精神去搞学术、搞研究,拿出牛逼实力来,如果有本事进世界50强,前身即使是个野鸡大学又何妨?
东南大学官方对校史的表述的不诚实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任何人说了都不算,一切应以史料记载为准,由史料记载说了算, 这是唯一客观的标准和依据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研究、讨论历史,当然要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和标准了,这是国内外公认的准则,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如果不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和标准,而是想当然凭自己意愿随心所欲地乱表述,那不成自说自话、胡编乱造了吗?那不就是造假么?这还有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理性探讨,依据史料记载来理性分析,不要感情用事、意气用事。
所有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南京大学分出去新建的学校中,只有现在的东南大学在大肆篡改歪曲历史,侵犯南大权益,其他学校都没有这样的造假行为。
校史可以合理追溯和共享,但绝对不可以篡改歪曲造假。
南大东南两校争论的核心内容是 1949 年 ---1952 年的这段历史,尤其是 1952 年前后院系调整的历史事实是两校争论的最关键内容。 1949 年 ---1952 年的这段历史以及 1952 年院系调整的情况,都有当年各级政府部门的权威史料记载,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任何可争论的模糊之处。
任何人都应该按照史料记载来表述历史,不能想当然随心所欲乱说,否则就是篡改歪曲历史,就是造假, 造假是可耻的,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造假 。
在东南大学的官方网站“学校简介”中,关于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是这样表述的: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学校文理等科迁出 ,以 原中央大学工学院 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 中央大学本部原址 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东南大学这样的表述,有3句话(上面红色的字)与1952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颁布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不符合、相冲突,侵犯南大权益,应该改正:
第1句话: 学校文理等科迁出
当年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里写的是“南大让出”,而不是“南大文理科让出”,可见让出、迁出的是“新南大”,而不是“老南大的文理科”,所以“学校文理等科迁出”这句话是在篡改歪曲历史,是在造假。
1952年搬迁时,老南大的文理科已经升格为新南京大学了,所以不能再称为文理科了,所以应该说成是“新南大迁出”,而不是老南大的“文理科迁出”。
如果按照东南大学的表述:文理科迁出去,工科留在原地,那么工科就是正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就是正统, 那就意味着 “老南京大学变成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这是在赤裸裸地篡改歪曲历史,是在造假!!!
更何况老南大的文理科跟现在的东南大学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跟现在的南大有关,因为现在的东南大学只是老南大“部分工科院系”的继承者而已,并不是文理学院的继承者,你东南怎么可以在自己的校史介绍中提到并篡改歪曲人家南大的校史呢?太过分了吧
所以,“学校文理等科迁出”这句话 应该删掉,不应该出现在东南大学的校史简介中。
第2句话: 以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
当年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里是这样写的:以 南大工学院 为基础,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学院。
可见是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而不是以“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 。
史料明确记载: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国立南京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全国所有高校一样,参加院系调整。
切记:是南京大学参加院系调整,不是中央大学参加院系调整,1952年的院系调整与中央大学毫无关系,不要扯上中央大学。
第3句话 、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当年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里是这样写的:南京工学院设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
可见是“在南京大学本部原址”,而不是“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综上所述,按照当年政府的权威史料记载,东南大学关于1952年的真正校史应该这样写: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原南京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这样写就符合客观历史事实了。请问东南大学: 为何不按照史料记载来表述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历史事实?为什么要篡改歪曲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历史事实?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为正统所属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两个学校闹得很不愉快,后来有人提议,既然如此,不如让两校合并,这样不仅解决了历史问题,还能吓吓清华北大。
此案一提,得到了两校一致响应。
历史总是在曲曲折折中不断重复,90年代末21世纪初,国内高等教育迎来了高校合并潮,当时浙江大学合校就是成功的例子,所以南大和东大确认过眼神,从此认定他们将情牵一生,紧密相连。
可,感情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
等两校资源,部门都协调以后,问题就来了。涉及两个学校合并,最起码得换个两校都能接受的新名字吧。
南大坚持取南京大学的“京”字与东南大学的“南”字,叫“南京大学”;而东大要求取其“东”字与南大的“南”字,叫“东南大学”。叫前身“中央大学”吧,大家都没意见,但是你们在南京,是谁的中央?双方长期无法达成一致,最终教育部出面,给出了折中方案,取东南大学的“东”字与南京大学的“京”字,叫“东京大学”。
两校合并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连合并之后的大学叫什么校名都谈不拢。
经过几轮的针锋相对之后,两个学校终于默契地达成了共识:咱就叫中央大学吧!
这样的名字显然已经触碰到了最敏感的政治问题了,教育部干脆就叫停了,就这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合校运动在一场纷争中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