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杨公桥,出租车司机柏光烈展示乘客显示在嘀嘀打车软件上的打车信息。记者 吴珊 摄
打车软件再燃战火
17日
●嘀嘀打车宣布补贴由5元重新调回10元。
●快的打车立即将补贴提高到11元,并宣称“奖励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
18日
●嘀嘀打车凌晨宣布将补贴提至12元,最高补贴20元,并称投入10亿元做营销。
●快的打车下午宣布,从18日下午3点开始,每单最少减免13元,每天2次。永远比同行多补贴1块钱。
打车软件之间的烧钱“战争”,似乎已陷入一个死结。快的打车宣布昨天起打车补贴升至11元,嘀嘀打车也于昨日悄然将补贴升到12元,并放言投入10亿元做营销。“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这本是快的打车的宣言,如今嘀嘀却原话奉还。
其实,这已是两大打车巨头最近数月第三次针锋相对“烧钱”。然而,打车软件“烧钱”大战似乎进入了死循环,不仅没能培养用户黏性,也没找到可靠的赚钱途径。
打车软件巨头烧钱大战烽烟再起。这次擦枪走火缘于嘀嘀打车将补贴由5元重新恢复至10元。
针锋相对
补贴交互上涨
17日,打车软件巨头嘀嘀打车宣布将对乘客、司机的奖励从之前的5元重新调回10元。这一举动很快点燃了嘀嘀和快的两大打车软件的“烧钱”激情。
快的打车当日下午即将补贴提高到11元,并宣称“奖励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昨日凌晨,嘀嘀打车又将补贴提升至12元,最高补贴20元,并放言投入10亿元做营销。
游戏还没有结束。
昨日下午,快的打车发给商报记者的公告显示,原定于18日开始的每单减免11元,现在作废并升级成从18日下午3点开始,用快的打车、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永远比同行多补贴1块钱,只要同行调整了,我们的政策就自动调整。
其实,此前,打车软件已“血战”数次。快的打车副总裁李敏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快的打车的补贴模式从2013年11月开始,当时在北京试点,每个司机和乘客用快的打车补贴5元。
嘀嘀打车则于今年1月10日开始实施打车补贴10元的政策,双方的“烧钱”大战正式启幕。
1月20日,快的打车的补贴范围推广到全国,并将补贴从5元提高到10元。2月10日,嘀嘀打车则低调将补贴调整为5元。
烧钱不止
有市场值得投入
尽管双方均对“烧”了多少钱避而不谈。但几番烧钱大战,打车软件似乎收获颇丰。嘀嘀打车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全国日均订单70万,其中微信支付订单超过48万。快的打车则向商报记者表示,其日均订单量已超过100万,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最高突破60万。
“我们现在不赚钱。”李敏告诉商报记者,但打车软件一定有市场需求,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事,值得投入。
然而,在光鲜的成绩单背后,还有诸多问题让打车软件开发者困惑。业内人士向商报记者透露,就在嘀嘀打车2月10日将奖励从10元调整为5元期间,嘀嘀打车的用户出现下滑迹象。李敏也坦言,这是对打车软件开发者的一个提醒,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增强用户粘性和培养用户忠诚度才是关键。
用户摇摆
砸钱效果存疑
但培养忠诚的用户似乎并不容易。
“曾经是荣誉,现在却成了负担。”重庆黄埔出租车公司司机粟晓平说,半年前,他开始用嘀嘀打车揽客,所获软件公司1.7万余元奖励,因为嘀嘀打车不付现金,充值卡只能打折出售。
“嘀嘀打车账户中6000多元无法变现。”重庆市租的赖成军表示,软件公司曾承诺将这笔资金变现,但现在只提供话费和购物卡。他担心随着双方烧钱战升级,未来两家公司能否拿出这么多现金来支付。
对粟晓平等人的猜疑,嘀嘀打车市场部负责人昨日告诉商报记者,根据嘀嘀打车之前与出租车的约定,榜单中的奖励只能兑换购物卡、电话卡等实物,而司机通过微信支付成交一单所获奖励已以现金形式返给司机了。
用户的摇摆还体现在乘客身上。
从解放碑打车到袁家岗的刘小姐,用嘀嘀打车叫来出租,上车后,她再使用快的打车指定所乘出租车接单,到站后,车费则由两款支付软件分别支出,就能享受两家公司的补贴。本来要给20多元车费,最终打车费只需1~2元。而司机也能拿到两份奖励,也乐于这么做。
观点
“非理性”烧钱
难培养用户偏好
“如果消费者同时使用两个打车软件付费,就无法培养起乘客的偏好,没有偏好如何占领市场?”资深互联网行业观察家、分析师洪波认为,打车软件希望通过补贴占领市场,必然需要培养乘客对某款打车软件的偏好或依赖,但“双支付”模式无法培养这种偏好。
“本月10日,嘀嘀打车将打车补贴降成5元时,双方就应慢慢收手,但现在事态却向着反方向发展。”洪波表示,目前双方的“烧钱”模式已进入“非理性”的状态。打车软件在这场烧钱战中并未得到好处,因为双方前期的烧钱大战,扩大市场的目的已达到了。打车软件使用者的增量将越来越少,现在烧钱战升级没有多大必要。同时,由于“双支付”,两款打车软件并未培养出自身的忠实用户。
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告诉商报记者,打车软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打车的不公平。没有打车软件或不加价打车的客户,很有可能打不到车。为保障市场公平原则,两个打车软件未来将面临被叫停的风险。
迷茫
没商业模式 懵懂前行
一直“烧钱”补贴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其实,打车软件巨头也明白。
李敏介绍,目前,不少汽车企业希望与快的打车合作,在APP上投放汽车广告。但公司评估后认为,受限于手机屏幕,APP广告位太少,同时也会降低用户体验,故而合作未能成行。未来的商业模式在哪里,快的打车没想太清楚。
网上解放碑创始人李滨虹表示,手机用户群一直对APP内置广告颇为警惕,甚至会因含有弹出广告而删除应用。因此,APP的广告是所有开发者想做,但做不起来的事。
“快的打车目前正在重点探索开发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李敏说,集成餐饮、娱乐等信息推送,将打车与生活消费结合起来或是快的打车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
纵深
背后是腾讯与阿里博弈
业内分析认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打车软件烧钱的背后,实际上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博弈,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除了各自投资打车软件,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相关领域的投资也没断过。如今高德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腾讯旗下的搜搜地图则升级为“腾讯地图”,街景功能赢得众多用户青睐。
另一方面的布局在于移动支付。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用户数量庞大,余额宝更让其用户数飞速增长。2013年8月,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宣布微信支付上线。不过,相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用户数还有差距,为此财付通先后推出活期、定期理财项目吸引用户,春节期间的“微信红包”也为拉动用户绑定银行卡做了不小贡献。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