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产经资讯 > 正文

中国名牌大学校名的政治逻辑 展现独特文化内涵

news.xixik.com   2013/9/10 16:48:20 资讯来源:搜狐教育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据统计,我国113所"985"、"211"高校中,有92所校名出自政要手迹,其中52所是政要特意为该校题写的。据统计,选用毛体的高校共有40所,占政要题写校名总数的四成以上,但仅有9所是毛泽东本人亲自题写,其他的只是"集毛体"。

在中国113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校名中,八成以上是政要"手迹",这不仅彰显该校的实力,也在展示着学校与政治人物的渊源,是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经过考究,这些政要"手迹"中,有近一半并非"真品"——并非是政要亲自题写,而是高校通过汇集、拼凑、"PS"而成。

图:中国知名大学校名是谁题写的?

政要题写校名 反映不同的历史意义

汉字的题字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人情世故的学问,更象征着一种人情符号。作为传业授道解惑的高等学府——找谁题,怎么题,关于面子,关乎地位,更是“势力划分”,甚至有学府宁愿从故人手书中拼凑校名。那些题字背后的故事,你知多少?

据统计,中国113所"985"、"211"高校中,有92所校名出自政要手迹,其中52所是政要特意为该校题写的。

39所“985”自主招生高校是由哪些名人题写校名?

毛泽东为复旦大学题词

毛泽东为北京师范大学题词

建政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9所高校题写校名。安徽大学还把毛主席当年给该校校名题词那天定为校庆日——1958年9月16日。没上过大学的毛泽东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力是这样体现的。另外由于个人出身,他对于理工科知识分子的印象好于文科知识分子。

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中国高校校名一览

叶剑英为暨南大学题词

十年文革浩劫之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不久的叶剑英为支持在文革中被解散的暨南大学重建,于1978年为该校题写校名。

1955年9月10日,外交学院在北京西苑的中直机关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外交学院题写了校牌。外交学院的成立与周总理的日夜操劳密不可分,而“外交学院”四个字,也是周恩来所题写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的名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中心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重视教育、重视民主法治建设,中国一些专业领域的高校开始创办或重新组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此期间为中国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宁波大学以及原来的青岛海洋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北京林学院等学校题写校名。

邓小平同志自幼喜爱书法,早年于颜、柳用功甚勤。后来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也不忘书法的修炼。他自出机杼、精益求精,用笔遒练、独特,书风苍劲、洒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

锦江河畔,四川大学东校门顶部竖起的"四川大学"4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正是小平同志的墨宝。

  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隗瀛涛教授回忆说,1985年,川大校庆前,川大党委决定由历史学家、主管文科的副校长隗瀛涛教授起草报告,恳请小平同志为川大题写校名。隗教授在家中写了3天,字斟句酌,成文于500字内。报告完成后,由擅长书法的鄢国森校长用毛笔楷书竖写抄写寄党中央转小平。

  报告寄出不到一个月,川大党委就接到了党中央办公厅的函件,内寄邓小平同志4月27日为"四川大学"所亲笔题写的校名,横竖4张,供川大选用。"当时拜识者莫不为小平同志重视教育、热爱家乡的深情所感动。"隗瀛涛说,这是四川大学的一块极为宝贵的"金字招牌"。

  视察深圳特区前,邓小平没有为任何大学题字。

邓小平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观其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名,“中”字横笔锋尖翘露,向右上行笔,极具特色,有意气风发之感,竖画藏锋方起,中锋行笔,垂露收笔,整个字显得稳重、沉着;“国”字起笔或圆或方,线条粗细相间,横折笔画斜向右上书出,中间紧凑收敛,外围放逸展拓,收放对比非常明显,感染力很强;“政”字于藏锋处微露锋芒,竖笔略微弯曲,富有力度,挑笔短而不拘,右部撇与捺的连用显得庄重古朴,却又能拙中觅巧;“法”字中三点水参照楷书写法,将三点分别写出,而三点的笔意、紧松不同,灵活多变,右半部分略向上仰,气势连贯,笔意紧凑;“学”字笔画组合有疏有密,收放自如,下部向左舒展,使字形生动,不显平庸,字的上下结构参差,变幻灵动,有一种动态的美感。这几个字用笔老练沉稳,藏露有方,劲健而不乖张,侧锋多姿而力气浑涵,不薄不浮,意致遒美。观伟人书法,其实不必计较于点画。那一个个字以及由这些字有机组成的整体,应该是伟人的人生痕迹吧!

中国政法大学,原名北京政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法学最高学府”。学校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同红色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史也是跌宕起伏。1952年,国家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 毛泽东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的校匾。1970年底北京政法学院因故撤销。1978年8月5日,北京政法学院复办。1982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的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冬新校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6月7日,新校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1985年9月25日,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的校名

中央民族大学题词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整合,多个学校涉及更名,在此期间邀请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为其题写校名的高校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石河子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

江泽民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题词

我们看到的"国防科技大学"六个笔力劲挺的大字即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在1998年视察该校时题写,第二年,多所军校并入该校。此前,校名则是由邓小平题写。

江泽民为四川农业大学题词

如今我们看到的"四川农业大学"这几个字是由江泽民2002年5月19日题写。

此前四川农业大学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1985年12月11日题写的校名。

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原先的题词是“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省著名书法家、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老先生为中国计量学院题写了校名。

沙孟海原先的题词是“中国计量学院”,在升格为“大学”后,这俩字是集成。

1986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中国计量学院(现在已经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题写了校名,但是而今这个题词不再出现在中国计量大学校门上,而在湖边的一个石头雕刻上。

赵朴初题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LOGO

书法赏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题词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八个字看,无论起笔、收笔皆严谨。起笔藏锋,行笔中锋,笔力挺拔,点画若高山坠石,而转折处竖画厚重,稳如嵩山,布局自然大方,字里行间透露出佛理禅机。

赵朴初题写的这八个字,对于单字点画的多少,以粗细来说,令疏者粗而密者细,即笔画少者使其粗壮,笔画多的使其瘦劲。结字、笔法、章法无不体现出近现代书法创作的着重于欣赏性而又稍具实用性的特点。这是一种美感感受,而字的书写一气呵成,又是一种快感的体现,行气连贯又具有一种强烈的运动感,因此这个校名的题写具美感、快感和运动感于一纸之上。想必这不仅是学识上的、文化上的,而且更是参禅悟道才能给予作者的综合水平的一种体现。

书法作品是忌讳重复的,历代佳作,无论楷、行、草,无不变化多姿。赵朴初题写的这八个字中,两个“航”字在笔画和结体上绝无雷同。

赵朴初题的北京理工大学

赵朴初书法题名: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LOGO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西泠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老先生的书法,越看越宽心,品之让人醍醐灌顶,身心豁朗!

政要名人很多跟高校有渊源

创建于1952年的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是当时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5年学校选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一校两址。2005年,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从此两个校区的关系从隶属关系变成亲兄弟关系。

温家宝题写的"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新生们发现,武汉、北京两个校区大门门口迎接他们的是,新换的笔酣墨饱、刚劲挺拔的"中国地质大学"6个大字。这是他们的校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赠给母校的60岁生日礼物。53年前,18岁的温家宝入读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八大学院),度过了长达8年的学习生活。

中国地质大学校方邀请温总理题写校名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11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到国土资源部调研,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汇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等情况时,提出2012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恳请他为母校题写校名。2个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递交给温家宝的一份报告中,赵鹏大再次提请。2012年3月下旬,温家宝写下了"中国地质大学"几个竖排大字。

温家宝为母校"中国地质大学"题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先的集毛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先由著名书法家徐楚德题写

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目前两地使用的校名题字却并不相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名是遒劲的"毛体",但并非由毛泽东题写,只是汇集了毛泽东的手迹拼凑而成,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则由书法家徐楚德所写。温总理此番题写校名,或有可能帮助两大校区统一校名题字,进一步增强凝聚力。

温家宝为中国地质大学训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已经成为校训

据悉,温家宝1968年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 一直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要把地大建设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1994,他曾给地大题词“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现已经成为该校校训。

能邀来政要题字的高校,多半与其有点渊源。

一种是与其生平经历有交集。比如毛泽东为北大清华题词。

1938年,毛泽东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为鲁迅文学院)题字

1938年,毛泽东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为鲁迅文学院)题字。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这是毛泽东最早题的校名。

1949年毛泽东为北大题词

毛泽东为北京大学题词

毛泽东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他青年时期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1949年12月12日,经北大校委会主席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同意,校委会秘书汪子嵩起草了给毛泽东主席的信,请文书刘椿年楷书誊写后,送中南海毛主席办公处。信中邀请毛主席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庆纪念日(12月17日,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之际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备制作新的校徽之用。信中附寄了一张纸,纸上有文书刘椿年画的一个长11厘米、宽3.1厘米的长方形框,框下标注“北京大学”四个字,供毛主席写校名时作尺寸参考。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主席为北大校徽的题字放在一信封内送给北大,并附言:“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收查。”而毛泽东青年时,曾就职北大图书馆管理员。1936年,斯诺到陕北根据地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从此以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一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实则“书记”,就是图书馆管理员的意思。

1950年毛泽东为清华大学题词

毛泽东为清华大学题词存于其校史馆

毛泽东为清华大学题词

中共军队挺进北平时,毛泽东三次电告前方军队统帅,强调要保护清华大学和名胜古迹。1950年6月,毛泽东应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欣然挥毫,一连写了六个力透纸背的“清华大学”。而且毛主席还在旁边谦虚地注明“:右下草书似较好些”(如果人能一直保持这种谦逊该多好……)。从此,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徽就一直伴随着每一个清华师生。

毛泽东拒绝湖南大学改名毛泽东大学的要求,但为之题字

1950年,在一次吃饭的过程中,李达从袋子里拿出信并递给对面的毛泽东:“这是湖南大学学生会以及全体学生给你写的信,请求你把湖南大学改名为‘毛泽东大学’,他们想在你的领导下让学校获得更大发展。”毛主席看了后,笑着说:“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不得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李达校长问,“能给湖南大学题个校名吗?”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应李达的请求,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并回函给李达:“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顺祝健康!毛泽东 八月廿日。”此信的原件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校名复制品现保存在湖南大学档案馆。

西藏大学藏文校名由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阿沛·阿旺晋美题写,他为西藏和平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曾任西藏自治区主席。

张学良为东北大学题词

另一种是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湖南大学校名由毛泽东所题,四川大学几个字则为邓小平所赠。东北大学的校名剑拔弩张,是张学良于1992年底题写,第二年,56年前(民国时期)曾兼任过东北大学校长的他在东北大学的复校典礼上,接过了名誉校长的聘书。

1992年,提及当年亲手成立的东北大学复校之事,兴奋的张学良题写了“东北大学”四个字。

张学良年轻时就对东北教育十分重视。1923年4月26日,张学良极力主张撤销奉天“高师”,成立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对张学良说:“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想培养理工人才,可以到我们旅顺工科;造就医学人才,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张学良对此不屑一顾。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向社会发表声明,不继承父帅遗产,从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大学教育事业经费。他自兼东北大学校长,重新设计的白山黑水盾形校徽,代替了最初建校时的圆形校徽,以此提醒全校师生勿忘祖国和家乡。张学良还请人作词谱曲,写了东北大学校歌:“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而雄豪……”以此校歌激励师生负起“爱校、爱乡、爱人类”的重大使命。

为了阻止日本插手东北教育之野心,张学良加速扩建东北大学。他慷慨解囊捐资300万元,拨发经费120万元,扩建校舍,购置设备。东北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张学良都亲自参加,他每次演讲时都鼓励学生发愤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北平。虽然大学范围小了许多,但仍保持文法工3个学院。

1935年,东北大学学生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捕,张学良特意在西安召见了学生代表宋黎,并让其以秘书的名义赶回北平营救。第二年春天,鉴于华北的形势严峻,张学良把东北大学工学院和补习班迁到西安,拨款50万元建筑了校舍,并在礼堂基墙内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撰:

沈阳建校,经始维艰。

至九·一八,痛遭摧残。

流离燕市,转徙长安。

勖而多士,复我河山。

校长张学良立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在东北大学讲话时,谈到抗日问题时激动地说:“同学们要牢牢记住,祖宗生下我们,不是让我们当奴隶的!”他声泪俱下的演讲,使在场的同学们泣不成声。在即将发生的西安事变之前,即纪念“一二·九”一周年时,东北的学生们在西安参加了游行请愿。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工学院。

1992年11月,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行校长职务的宁恩承取路香港去台湾探访张学良时,谈到了东北大学复校一事。张学良非常高兴,他感慨地谈到,我的军队没了,我的军衔没了,我只有东北大学、老朋友和过去的事了。11月30日,他在专用的“张”记信签上,题写了“东北大学”四个字。

1993年4月13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会长张捷迁受东北大学校长蒋仲乐的委托,专程从美国飞赴台湾,向张学良致送了东北大学聘书。

东北大学的复校典礼,定于1993年4月22日举行。宁恩承受张学良的委托,作为张学良本人的代表,专程从美国飞赴沈阳。

是年已95岁的宁恩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代表张学良参加复校典礼的盛会,都是当之无愧的。

4月22日上午,沈阳上万名干部、教师、学生集会,庆祝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当宣布著名爱国将领、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被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时,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宁恩承代表张学良将军,为“东北大学”校牌揭幕。

第三种情况则是政要是高校创始人之一。邓小平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在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时,为该校题写校名。中国人民大学校名则由老校长吴玉章手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名由首任校长郭沫若题写。

41所名校校名用毛体  近八成不是本人题写

在92所政要"手迹"的"985"、"211"高校校名中,大气磅礴的"毛体"成了一道雷同的风景。据统计,选用毛体的高校共有40所,占政要题写校名总数的四成以上,但仅有9所是毛泽东本人亲自题写,其他的只是"集毛体"。

图:毛泽东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的校名,他自己圈了第二行 

北方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所大学的"交通大学"四个字,均来自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的校名,其余字则由各校收集毛体拼凑而成。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为了保证所谓的“毛体字”就从把“北京大学”京字的下半部分借过来(一说花了40万版权费),和“北方”的“方”字的上半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现在的这个“京”字(看下图对比图)。

 

大部分校名的“毛体”是集字

武汉大学行政楼上"武汉大学"4个大字也是毛体,2000年并入武大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校区的校名,武大校徽、信封等标志性logo均采用毛体。但"武汉大学"并非毛泽东题写,而是截自毛泽东与该校黄侃教授的书信。“国立武汉大学”这六个大字谁写的?竟有九种不同说法

与此同出一撤的是,“山东大学”的题字出自于毛泽东寄给山大文学院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高亨先生的一封亲笔信。毛泽东读过高亨关于《老子》和《周易》的著作;并对高先生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高先生为此激动不已,返回山大后,遂将自己的著作《诸子新笺》、《周易古经今注》等6种,连同一信,寄请当时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转呈毛泽东主席。大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回信。山东大学四个字虽取自毛主席的信封,不是专门题名,但和集字还不一样。

"集毛体"的高校还有: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南京大学等。      

在拥毛的人看来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深受人们的喜爱。总结毛泽东的题词:北京师范大学(1950)、贵州大学(1951)、南开大学(1950)、北方交通大学(1951)、湘潭大学(1958)、清华大学(1950)、复旦大学(1951)、 中央戏剧学院(1950)、广西大学(1952)、湖南大学(1950)、安徽大学(1958)、西安交通大学(拼掇)、北京大学(1950)、南京大学(拼掇)、云南大学(拼掇)、浙江大学(拼掇)、华南农学院(1952)、湖南农学院(1951)、哈尔滨工业大学(拼掇)、北京语言学院(1974)、华中科技大学(拼掇)、上海交通大学(拼掇)、天津大学、济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拼掇)、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均采用的毛体。其中部分高校没有毛主席题字的报道,不能确定是不是集字而成。

"拼"出来的智慧

除了集毛体外,一些政要、名人的手迹也会被某些高校"拼接",其中原委基本都是该政要曾经为学校题写过校名,但学校更名时该政要已去世,只好出此"良策"。

以国父孙中山命名的中山大学则是集孙中山手迹而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LOGO

邓小平为中南财经大题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在2000年由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大学合并而成,而"中南财经大学"的校名邓小平在1998年在该校40周年校庆是所题。学校合并后,只能"借用"同由邓小平题字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名中的"政法"二字。

宁波大学是邓小平题词

1984年10月28日,阔别家乡四十多载的包玉刚回到了宁波。面对家乡人民的一片热情,包玉刚吐出了肺腑之言:“我是宁波的大使,宁波的事也是我的事。我愿为宁波的事跑腿。”此后不到两个月,即1984年12月20日,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了包玉刚,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地交谈了40分钟。在谈话中包玉刚说:“宁波有1万多平方公里,比香港大10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大学;宁波500万人,没有一所大学,所以我打算在宁波办一所大学,希望得到邓主任的支持。”小平同志笑着说:“我赞成。”并答应给题写校名。1985年1月,浙江省政府批文同意宁波市政府关于筹建宁波大学的报告。批复指出:“同意筹建宁波大学,校址在宁波市。”1985年9月25日,小平同志如期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另一说“仅过十余天,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宁波大学”四个大字就送到了宁波”)。1985年10月29日,由包玉刚捐资2000万美元、占地1283亩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万里同志受小平同志的委托,专程赴宁波出席了这一盛典。

北京林业大学集邓小平字体

中国海洋大学集邓小平字体

如这种做法相同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都是学校更名后集邓小平字体。

当然邓小平为这所小学的题词知名度更大——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郭沫若为何给这么多大学题写校名?

郭体和毛体一样,颇受高校欢迎。中央音乐学院、郑州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名均出自郭沫若之手。而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的是四平师院)则集郭体。中国传媒大学的工作人员称,集郭体是因为学校原名"北京广播学院"是由郭沫若题写,所以希望一脉相承。郭沫若人品虽然备受争议,但是书法没得说,确实有一手。

有人质疑为什么学校还留着郭沫若的题词?郭沫若此类无耻文人的题词为什么还会保留至今?师大无名则罢,万一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别人问及校名是谁人所题,一听是郭某人岂不让人哂笑?

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名拼凑则更为繁琐。据校校办的郭民邦回忆,为发展中国国防工业,1955年,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拟筹建一所培养无线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方先后请毛泽东、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题写校名未果,后经介绍找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

郭沫若题词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成电子科技大学继续使用集郭沫若字体,郭氏的人品实在是……

1987年,该校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时郭沫若已去世,郭民邦受"唐太宗的《圣教序》想要晋人王羲之的字,唐僧怀仁奉命集之"的启发,"电""学"两字用原先郭沫若题的字,"子"采用郭沫若手书《毛主席诗词37首》中《采桑子》的"子","技"则采用"唯有花枝俏"的枝字,将木字旁改为提手旁,"科""大"二字分别出自郭沫若为基本杂志封面。新组合的电子科技大学"几个字浑然一体,很难看出破绽。

郭沫若题写的“安徽师范大学”

郭沫若题词的“北京广播学院”

集郭沫若体的“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出自郭沫若之手

郭沫若题写的“郑州大学”

郭沫若题写的“吉林大学”

1965年10月,上海师范学院请郭沫若题写校名牌的公函。

1965年,郭沫若为上海师范学院题写校名牌

2004年5月9日,校庆5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重新认定并启用新的校名牌——“大学”为集郭体

上海师范大学前身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54年8月。当时的校名牌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1956年学校分为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沿用舒同体。1958年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为上海师范学院,校名牌由舒同题写。1965年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牌,该校名牌一直沿用至1984年10月(1972年至1978年期间,与华东师大等学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校名牌停用)。

1984年10月校庆30周年之际,学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校名牌保留了原郭沫若题写的五个字,并从郭书体中找了个“大”字组合成“上海师范大学”新校名牌,这一用就是二十年。

2004年5月9日,学校召开校庆50周年新闻发布会,重新认定并启用新的校名牌。新的校名牌保留了郭沫若题写的“上海师范”四个字,从郭沫若为其他兄弟院校题写的校名牌字体中选取“大”、“学”两字组成新的“上海师范大学”校名牌,一直沿用到现在。 

防灾科技学院在1975年成立的时候叫“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校名由郭沫若题写,2006年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校名字体为郭沫若的字组合而成。

1993年11月26日,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首要大事校牌题字,当时曾考虑几个方案:一是请中央领导题;二是请名书法家题;三是名人名家字体拼凑。最后研究决定:是拼凑郭沫若先生的字体,由校办负责,到图书馆搜寻,如今所用的《浙江工业大学》字体就是当年校办拼凑组合而成的郭沫若标准字体。

“浙江工业大学”是拼凑郭沫若的字体

 

西南大学校名由原郭沫若题写的西南师范大学校名演变而来。西南师范大学校名为郭沫若题写,西师与西农合并后,命名为西南大学,将原郭沫若题写的西南师范大学六字中,去掉师范二字形成。

非政要题写的校名  鲁迅和王羲之字体受青睐

也有不少高校青睐艺术家的"手迹"。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成立时的第一个校名是集毛体。1969年,该校迁到山东东营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仍沿用集毛体。据中国石油大学报报道,学校领导意识到,不一定非得由政界要人题写校名,决定考虑艺术家来为学校题写校名。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时,邀请了中青年书画家范曾题写新校名。

书画家范曾题词的“中国石油大学”感觉真的刚劲有力

2004年,该校得知石油大学可能冠名"中国"的消息后,又让范曾补题"中国石油大学"备用,1年多以后终于如愿以偿。

书法家启功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题写过校名;北京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的校名则是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

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则的确是集鲁体

此外,厦门大学校史室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校名可能是从文学家鲁迅的书信中拼凑出来的,因为鲁迅当年曾在厦大当教授。现在厦门大学校名启用"嘉庚体"与"鲁迅体"并存。"厦门大学"校名"鲁迅体"改"嘉庚体" 今后两种字体并存

学校官网主页的"厦门大学"字体变成"嘉庚体",内页的"厦门大学"仍沿用"鲁迅体"。在厦大,鲁迅与许广平确立了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校名全称标准字采用《鲁迅日记》(二函廿四卷)的手稿集字,自1956 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后一直沿用至今。

鲁迅从小喜欢书法,亦习印。书法初习欧、颜,曾收集碑志等拓片五千余帧而“抄之”,从中得书法雅趣。中年后多追求从容朴厚、骨气内含,并逐渐形成具有反叛精神和学者气、自成一体、大朴不雕、儒雅敦厚的行、草书风格,在现代书法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大家。

1924年在国立西北大学的讲学,是鲁迅先生人生中的唯一一次西北行。此行源于刚重建的西北大学校长傅铜邀请,背后有当时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的资助。先生当时在北大任教,同时为教育部佥事,虽未在最初邀请之列,但经好友推荐,亦一同前往。此行酬劳颇丰,且众人均怀有一览古都名胜心愿——西安盛名,在当时亦是人向往之。鲁迅先生接受了邀请,一则是暑假,二则先生没来过西安,而且想写部关于杨贵妃的小说,正想来寻找些汉唐气象。

但路途颇为不顺,7月7日启程,14日抵达,8天7夜中,包括陕川到潼关的4天黄河水路。迎接鲁迅一行人的张辛南撰文回忆:上船后,“大风大雨整夜不息”,夜间乘船更是倒行十余里,幸好后来停住不至遇险。同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桐龄回忆:“船顶甚低,仓甚窄”,“卧则屈膝,坐则折腰,立则鞠躬,人人终日抱膝长吟”,加之不惯于在船上“出恭”,甚是煎熬。但鲁迅生于水乡绍兴,倒不觉“煎熬”,每日盘腿坐在船舱中央,反兴致勃勃给大家讲故事……

西北大学对这次讲学活动非常重视,组织安排得非常周密,“暑期学校”办得相当成功。西北大学一时张灯结彩,车马盈门。前来讲学的有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瑮。

正式讲学是7月21日。听众是陕西各县中学教师和教育干事。虽然在开学式上,校长傅铜称赞众人:“诸君(学员)均踊跃前来,足征向学心切!”但在同行讲学的南开历史系教授蒋廷黻眼中,这些人:“年纪大,像人面狮身像似的坐在教室里,太没有礼貌,不是喧闹就是打盹,我简直弄不清楚,他们是否还知道有我这个人在”。

但鲁迅的课是受欢迎的。先生所讲,乃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21日开始,29日结束,8天内11讲,共12小时。30日下午,虽又应邀前往讲武堂为陆军学生讲演一次,仍为小说史。

授课的讲义,后经西北大学学生昝健行、薛声震整理,寄请鲁迅改定,编入《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中,后又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为题,附录于再版的《中国小说史略》。

据当时听讲的人回忆, 鲁迅先生上堂讲演, 总是穿着白纺绸大衫, 黑布裤、黑皮鞋,头发竖起,一横黑胡须, 两道浓密的眉毛,身材矮矮的,仪容严肃。 讲话之前,只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其余一概口述。说话简要,有时很幽默,偶尔一笑。讲课的效果很好,听众全被吸引住了。尽管很多人说鲁迅演讲很好很好,但我听在世的说,先生演讲乡音重,声音轻,很多老陕听不懂。

鲁迅先生在西大演讲有两件小事很有必要一提。一是军阀听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后,就对鲁迅说希望给士兵演讲时不要讲小说,讲点别的。这其实也好理解,士兵水平有限,未必听得懂,另外,军阀花了钱,到底是为了装点门面,希望演讲者能说些歌功颂德的话。吃人家嘴软,这是一般文人的脾气,但鲁迅就是鲁迅,却说,我只会讲小说史,气得军阀差点要杀他。结果鲁迅给士兵讲得还真是小说史,只可惜当时听演讲的士兵没人写回忆录,要不然倒很有意思。

二是先生离开西安前,对同来讲学的朋友说,我们演讲的钱是在西安赚的,就尽量不要带回去,所以先生在西安买了很多东西,另外鲁迅先生给唱秦腔的易俗社捐了钱,而且还给这几天照料他生活的西北大学工友几块银圆。

就这两件小事,也颇能看出先生的性格与伟大。但西大之行实在不是很愉快,军阀统治下的西安与他想象中的盛唐长安大相径庭。他说:“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以至于“一个字也未完成”。 于是杨贵妃的小说稿也就胎死腹中了。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此次西行,西北大学从鲁迅先生的日记中携取出这四个字,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西北大学的校名。“西北大学”刚劲沧桑的四个大字,仿佛先生的筋骨-铁骨铮铮。

讲学之余的一些应酬,鲁迅是极为不屑的。但对于西安这座城市,鲁迅显然是抱着很多兴趣的。就在到达西安的当晚,兴致难减的鲁迅便携友人,“至附近街市散步”。尔后的日子里,这种“散步”让鲁迅在西安多处留下了踪迹。少为人知的是,鲁迅对于古碑拓片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北京的琉璃厂,由此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如今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的碑帖及汉画像藏品高达6000多件,可见其痴迷!

来到西安,南院门、碑林、大雁塔、曲江、荐福寺等,成为鲁迅最为驻留之所。四处的造访,亦让西安城的不少人知道了这位“北京来的姓周的老头”。

鲁迅一生遗留的墨宝不多,不过,在西安却给易俗社欣然留下“古调独弹”四字牌匾。作为戏剧革新的秦腔剧社,鲁迅欣赏有加,短短二十天里,便来此看过五场戏。在他看来,“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在离开西安时,鲁迅拿到了此行的酬劳300元——确实不少,他们在返程路过潼关时,买了10斤酱莴苣才花1元钱。走之前,鲁迅拿出50元赠给了易俗社,还一度招到同行之人的反对,他却坚持:军阀那里演讲的钱,就得在陕西花掉。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当时的房子还是刚借款买的……

为了纪念鲁迅的西北大学之行,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从鲁迅当时修订讲稿时,与昝健行、薛声震二人的通信中集取了“西北大学”四字,制成正式的校牌,一直沿用至今。

西北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鲁迅研究室,创办了《鲁迅研究年刊》,在中文系开设了一系列鲁迅研究课程,招收了鲁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西北大学成为我国鲁迅研究的重镇之一。

中文系教授单演义先生的著作《鲁迅在西安》填补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一段空白,他培养了一批从事鲁迅研究的年轻学者,其中有新中国第一位现代文学博士生王富仁。

1994年,为纪念鲁迅在西北大学讲学70周年,学校邀请著名的女雕刻家何鄂塑了一尊花岗岩鲁迅半身像。这尊安放在太白校区图书馆前的塑像,不仅是西北大学师生向这位文化巨人献上的最崇高敬意,它还记录了西北大学历史上的一段文化盛事,更是对西大在百年风云中为西北文化发展所付出努力的最好纪念。

▼ “东”

▼“南”

▼“大”

▼“学”

东南大学是这么集王羲之的字的

东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校名都是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体而成。东南大学声称之所以选用王羲之的字体,是考虑到东南大学校本部四牌楼校区是六朝皇家宫院所在地,跟文化联系紧密一些,或许真相是无政要人脉。

上海科技大学真的是特立独行

上海科技大学是个极品ID,“上海科技大学”曾经有过,创立于1958年,是现今上海大学的合并主体之一。2013年9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正式建立了。一开始就确立“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定位,接下来该校的发展节奏更是打破常规——2013年-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短短5年走完很多普通大学50年都未必能完成的事情。模仿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这是一个高起点的学校,而且要某大人物题词也不难,可是该校却用了印刷字体。

高校是最能代表其所在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地位的标志之一。而其校名的题写又是这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成熟多样的书法艺术的国家,每一所高校的校名题写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艺术,更是文化,即使已经离开学校多年,校友们都仍然将自己校名铭记在心。

中国知名大学的LOGO设计 深藏着中国独有文化

全国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名单

附件:“211工程”高校现在校名题写人

清华大学

毛泽东

北京大学

毛泽东

复旦大学

毛泽东

北京师范大学

毛泽东

南开大学

毛泽东

湖南大学

毛泽东

安徽大学

毛泽东

广西大学

毛泽东

贵州大学

毛泽东

北京科技大学

欧阳中石

华南理工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宁夏大学

欧阳中石(艺术家)

兰州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启功

上海交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启功(书法家)

西安交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启功(书法家)

浙江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华东师范大学

舒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东华大学

舒同

西北工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华东理工大学

舒同

北京交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天津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北京工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华中科技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武汉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山东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北京外国语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西南大学

集郭沫若字体

太原理工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内蒙古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哈尔滨工程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苏州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中国药科大学

胡耀邦

江南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海南大学

胡耀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陈云

武汉理工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华中农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上海财经大学

陈云

湖南师范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沫若

同济大学

舒同

华南师范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中央音乐学院

郭沫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朴初(原政协副主席、书法家)

西南交通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吉林大学

郭沫若

辽宁大学

朱德

云南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郑州大学

郭沫若

延边大学

朱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新疆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长安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青海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南京大学

集毛泽东字体

四川大学

邓小平

中山大学

集孙中山字体

中国矿业大学

邓小平

南京师范大学 

尉天池(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

集王羲之字体

中国政法大学

邓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

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

中南大学

集王羲之字体

河海大学

邓小平

北京体育大学

杨再春(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

集王羲之字体

合肥工业大学

邓小平

暨南大学

叶剑英

北京协和医学院

集赵朴初字体

华中师范大学

邓小平

天津医科大学

艺术家

华北电力大学

艺术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集邓小平字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

温家宝

北京林业大学

集邓小平字体

东北大学

张学良

中国农业大学

江泽民

中国海洋大学

集邓小平字体

北京理工大学

赵朴初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江泽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范曾(艺术家)

东北师范大学

集郭沫若字体

南京农业大学

费新我(艺术家)

中国传媒大学

集郭沫若字体

福州大学

集郭沫若字体

北京化工大学

江泽民

南昌大学

赵朴初

电子科技大学

集郭沫若字体

北京邮电大学

江泽民

厦门大学

集鲁迅字体

中央财经大学

江泽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集鲁迅字体

上海大学

江泽民

西北大学

集鲁迅字体

河北工业大学

江泽民

陕西师范大学

集鲁迅字体

大连海事大学

江泽民

南京理工大学

江泽民

石河子大学

江泽民

中央民族大学

江泽民

大连理工大学

江泽民

四川农业大学

江泽民

重庆大学

林森(曾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

东北林业大学

刘达(集体首任校长刘达字体)

西南财经大学

刘诗白(前校长)

西藏大学

(汉文)赵朴初、(藏文)阿沛·阿旺晋美

第二军医大学

陈毅

第四军医大学

舒同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