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异域风情 > 正文

大家都在忙迁都:那些迁都了的即将迁都的国家

news.xixik.com   2006-1-29 19:24:12 资讯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如果把国家看做一个生命,首都就相当于她的大脑,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会聚不是永恒不变的。旧的首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逐渐丧失其重要性。从18世纪末到今天的200多年里,全世界相继有1/3的国家进行了迁都。

“18世纪末到今天的200多年里,迁都的国家有61个,占全世界国家的三分之一迁了都。时至今日,大城市病困扰各个国家,民众讨论迁都的更有很多无比熟悉的名字——东京、首尔、莫斯科、伦敦……北京?”

如果把国家看做一个生命,首都就相当于她的大脑,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

战争中首都被攻占,往往代表着政权的更替,甚至国家的灭亡。所以,首都应该是稳定的,一旦确定,就生根发芽,直到成为一国的象征。

中国历史朝代表

但自从现代性、城市化开始改变世界以来,迁都的国家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的背后是现代首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今天,我们来看看全球大迁都。

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的首都变迁地图。

北美洲迁都的国家

讲几个极有特色的迁都故事。

加拿大迁都5次

金斯敦-蒙特利尔-多伦多-魁北克-多伦多-魁北克-渥太华

独立之后的加拿大,首都在当时经济发达的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之间摇摆不定。都城15年内搬家5次,堪称迁都狂魔。

上次开完议会下次要去哪个城市开会呢?这是个大问题,心疼当时的政府官员,在哪里买房,孩子在哪上学,简直头疼啊。

最终大家各退一步,选择了在两省边界上,尚未开发的小镇渥太华。都城争夺战终于谢幕了。

说起加拿大的首都,各位渥京的朋友免不得吐槽一下。 很多人没来之前竟然都不知道加拿大的首都是渥太华。

“渥太华和其他首都大城市没法比…… ”所以住在渥京的朋友自嘲地将所在地称为 “渥村”……

但你可知, 渥太华成为加拿大的首都并不容易, 一波三折, 才有了今天的政治地位。

独立之后的加拿大,首都在当时经济发达的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之间摇摆不定。都城15年内搬家5次,堪称迁都狂魔。

上次开完议会下次要去哪个城市开会呢?这是个大问题,心疼当时的政府官员,在哪里买房,孩子在哪上学,简直头疼啊。

最终大家各退一步,选择了在两省边界上,尚未开发的小镇渥太华。都城争夺战终于谢幕了。”

如今的渥太华低调奢华充满魅力。

渥太华,值得你我好好守护~·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位于讲英语的安大略省东南部和法语为主的魁北克省交界处,首都地区人口110多万(2005年),面积4662平方公里。渥太华河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将城区一分为二,南部以美国移民后代为主,北部以法国移民后代为主。

加拿大长期隶属英国殖民地,各殖民地之间为首府所在地纷争不已,甚至出现每4年就要换一个地方的频繁迁都情况。1857年,渥太华因其独特区位,被维多利亚女王确定为首府,当时该地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

渥太华是一座典型的政治中心城市。市区沿河而建,没有摩天大楼和喧嚣的商业区,但安宁秀美的城市风光、独特和谐的文化特性、悠闲自然的生活情调,使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当然,冬季的酷寒也会令人生畏,但冰雪世界的美丽也富有吸引力。

水是渥太华之魂。渥太华河、里多运河和里多河构成了环状的水系网,早期的城市规划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连绵不绝的枫叶丛林、高贵典雅的艺术、高深前沿的现代科技、精彩绝伦的土著历史,相互交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令世人艳羡的美丽都城

美国也迁都过

宣布独立了的美国,北方新英格兰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庄园经济差异实在太大。

新国家百废待举,首都从战争期间临时开会用的费城搬迁出去也成了写入法案的大议题。南北互相争夺国家控制权的博弈在争夺首都位置上达到高峰。

《博物》2016年05期 绘图/孟凡萌

最终还是独立战争大英雄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有震慑力,两边各安抚一下,选择了老牌南方州弗吉尼亚与中部马里兰州的交界线,在波多马克河两边的富饶土地上画了一个圈。

首都华盛顿特区,在南方答应偿还债务、北方同意让首都离南方更近的和谐磋商中确定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虽没有像加拿大一样疯狂迁都,但仍无法避免南北矛盾的激化。

从美国立国之初,定都问题就引发了激烈争论。

1783年,独立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在费城旧市政厅召开的大陆会议上,新生的各邦组成的联邦政府还在磨合中,首都选址问题就被提出来。其时百废待兴,13个州对此各有盘算,定都问题便因此中止讨论。新成立的合众国国会,迫不得已暂定纽约为首都

1787年,美国宪法通过,宪法中没有提到首都定址问题。1789年,在纽约召开的国会第一次会议上,各州议员再次就定都问题引发争论。议员们普遍认为:纽约虽是天然良港和商业都市,但易遭海上强国特别是英国的攻击,军事上也无险可守,不宜作为永久首都。南北双方议员都希望定都本州。1790年7月,国会议定费城仍为临时首都,同时授权总统华盛顿另行择址建都,以平衡各方利益。

华盛顿受命后亲自参与新都选址考察,为新生的合众国寻访佳地。当时美国国土仅有13个州的面积,集中在阿巴拉起亚山脉东部沿海一带。华盛顿对家乡弗吉尼亚州较有感情,但也要照顾南方各州的意见,最终确定在当时13个州南北分界附近,即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交界处的波特马克河畔定址建都。

华盛顿选定的这一区域横跨两州,当时议定:由马里兰州出让土地178平方公里,弗吉尼亚州出让土地31平方公里,由此划定一个菱形区域,共同组成“联邦特区”(1847年,波河南岸土地归还弗吉尼亚州)。1791年,城址确定,安德鲁·埃利科特负责初步测量,军事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负责规划设计。

1799年,华盛顿离世,他未能在新都生活。1800年,美国首都自费城迁至新都,为纪念国父,首都所在城市被命名为华盛顿市;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华盛顿市所在的联邦特区被命名为哥伦比亚特区,一般合称为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华盛顿的选址定都过程,形象地展现了美国立国的一些原则。首先,联邦和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都有严密的分权,各司其职,不能越位。新首都的定址,不仅需要联邦最高机构的许可,各州也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否决权。其次,协商原则贯穿始终。首都选址为各州瞩目,最初不免争得面红耳赤,但各州议会代表尊重华盛顿的威望和公正,将最终选择权授予他。最终在两州之间择地建都,反映了华盛顿平衡各州利益的政治技巧和远见,也避免了可能的政治分歧。

值得强调的是,新都地址选定后,华盛顿与杰斐逊一起与当地居民讨价还价购买土地,并未出现以公权力强买强卖的现象。原居民也很配合新都建设,双方很快达成了交易。纽约、费城两城作为临时首都,也平静接受了迁都的现实。由此可见,美国立国之初即表现出对法治的高度尊崇。

华盛顿立都200余年来,已发展成一座典型的政治中心城市,在当今世界各国首都城市中极为典型。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的迁都史比较悲伤,大多由于天灾突降,让人不禁觉得,这是苍天在惩罚侵略者吗,或是被毁灭文化来自地底的诅咒?

1523年西班牙侵略军全副武装从墨西哥出发,前往中美洲地区进行新的征服,首先闯入的就是危地马拉。他们在印第安人原来的都城附近建立起殖民地首府,取名圣地亚哥。

但那里地势太高,印第安人又经常暴动,便将首府迁到国境西南部,完全按照西班牙城市格式和布局建造。一切美好,可惜好景不长。仅仅10年,阿瓜火山爆发,吞没了一切。

首都安提瓜山上正对火山的十字架,宗教也不能确保首都不遭毁灭的命运。

人们在废墟东北又建新城,取名危地马拉。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洪水泛滥和火山喷发等各种各样自然灾害此起彼伏的侵袭。

直到1773年,首都几乎完全被毁,1776年新首府落成仍然命名为危地马拉。为兹区别,原来遭到毁坏的危地马拉,改称旧危地马拉(Antigua Guatemla),日后又逐渐被简称为Antigua,音译安提瓜,意译就是“老(城)”。

南美洲迁都的国家

巴西迁都:新首都巴西利亚

1960年,在巴西高原中部,国家几何位置的中心,几乎什么基础建设都没有的地方,政府搬迁至新首都巴西利亚。

此前巴西的首都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都是沿海地区闻名遐迩的城市,历史上经济和旅游就比较发达。

作为首都期间,全国人民蜂拥而至导致城区拥挤,环境恶化,贫民窟和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而政治和经济资源全都集中在本就发达的地区,也使巴西的西部开发始终无法见效。

巴西利亚地标式大桥

巴西利亚从零开始,用全面的城市规划方法,考虑到资源、环境、人口,为巴西度身定做了一座美丽的都城

工作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它仍然干净、漂亮,并且的确起到了带动中部经济的效果,无疑是当代迁都史上值得大书一比的。很多饱受拥挤和经济不平衡困扰的国家,在想到迁都时,都会参考巴西利亚的经验。

玻利维亚:迁都苏克雷

并不是迁了都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大城市病的。

同样为都城而生的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也长成了一个人满为患,车子房子如牛皮癣一般蔓延在高原脆弱生态地带蔓延的庞然大物。

在高原上的拉巴斯,只要不是悬崖的地方,就有房子的身影。

2009年,应对经济波动和各地的骚乱,议会将苏克雷作为首都写入宪法,但是整个国家的行政机构仍然在前首都拉巴斯,这就造成了玻利维亚双首都的格局。

大洋洲迁都的国家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悉尼呢?还是墨尔本呢?

独立后的澳大利亚跟加拿大面临相似的问题,两个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互相争夺首都的地位,谁也不愿意相让。

受到前车之鉴的启发,为避免首都拉锯战,人们在悉尼和墨尔本之间拉了一条线,取中间点 。

澳大利亚在英国殖民时代,6个殖民地各自为政,1900年全民公决同意成立一个联邦国家;次年联邦成立,通过了第一部宪法,墨尔本成为临时首都(1901-1927年)。但与墨尔本不在同一州的悉尼也渴望成为首都,两地为建都问题不断发生争执,互不相让。

1908年,联邦政府为平衡两州的关系,决定在悉尼和墨尔本之间的两州交界之地择地另建新都。1911年,堪培拉及其周边地区被纳入联邦领地,面积2395平方公里,东北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500公里,当时是一片不毛之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1912年,堪培拉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面向全球征稿,在送稿的137个版本中,36岁的芝加哥设计师沃尔特·伯里·格里芬的方案拔得头筹,最终胜出。新都开始筹建之时,适逢“一战”爆发,即此迁延,1927年终告建成,实现了澳大利亚人的迁都梦想。堪培拉是一座纯粹的政治功能性首都城市,也是完全按人类规划制造出来的最美丽、最安静的首都城市。

 

经过细致的勘探,从新南威尔士州划出一片适合土地作为都城之所在。它既不是沿海城市,也没有很好的基建,但是没事儿,只要它既不是悉尼也不是墨尔本就行了。

休战,全国齐心,平地建首都

新西兰:奥克兰-惠灵顿

与美国、加拿大类似,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都城,也走过了一段变迁的历史。

新西兰国土主要由南、北二岛组成,1840年,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当时的首府在北岛北部港口城市奥克兰,它由56个小岛组成,目前仍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1865年,新西兰首府迁至惠灵顿。1907年新西兰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首府未变。作为新西兰国都,惠灵顿的区位优势无可比拟,联通南北二岛极为便捷,是这个多震国家少有的相对安全之所,同时市区三面被群山环抱,一面临海,并拥有优良的港口和四季如春的气候。自从定都惠灵顿后,新西兰再无迁都之议。

欧洲迁都的国家

 

俄罗斯的数次迁都

一个国家的首都,体现的是它的形象,尤其是它想展现给世界的形象。雄霸北方的俄罗斯无疑太了解这一点。它的每次迁都都蕴含浓郁的政治色彩,明确的告诉世界,现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3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要彻底敲醒这头顽固愚昧的俄罗斯大熊,让这个古老的帝国拥抱科技、变革,从上到下向西欧学习。

这个改变包括迁都,1712年,将都城从古老的王城莫斯科迁到离西欧近的涅瓦河三角洲,命名为“圣彼得堡”,从一无所有开始,始建新城。

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2014年01期 摄影/叶雨其

而到了1918年,十月革命成功之后的俄罗斯已然成为苏联,新生的政权需要一个全新的、同腐朽封建的帝国不一样的、同堕落的西欧世界不一样的、更加中心、更加俄罗斯的首都。于是,都城重新迁回莫斯科。

德国迁都

对于任何了解一点20世纪历史的人而言,德国的迁都原因非常明显。

二战战败,国家一分为二,东德首都柏林,西德首都波恩。

1989年11月9日夜间,东西柏林人涌到柏林墙两边,界墙不再令人毛骨悚然。《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 柏林有道深深的伤痕 就是那已经倒去的柏林墙

1989年,以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合并为标志。用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对垒阵营融合起来,大家一起发展经济,冷战即将结束。

1991年,东德时期发展缓慢的柏林重新成为整个德国的都城,迁都过程持续了10多年,大批援助项目、工厂、基础建设、贷款优惠向原东德地区输出。德国的东部发展进程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结束。

亚洲和非洲的首都变迁地图。《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9期

亚洲迁都的国家

 

在亚洲,除了政权变迁导致的迁都之外,很有几个极为独特的迁都故事。

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阿拉木图-阿斯塔纳

哈斯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斯塔纳,如今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5倍于法国,人口近1600万人。

1994年,这个独立不到3年的新国家,在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情况下,竟然开始实施一项惊世壮举:从阿拉木图迁都到中部靠北的一座荒凉小城。1998年,在众多质疑、迷惑甚至抗议中,一座美丽都城阿斯塔纳在这个国家的中北部地区诞生了。

2008年6月10日,哈萨克斯坦庆祝正式迁都10周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们都抑制不住地惊诧:阿斯塔纳这个10年前人口仅10万的荒原小城,已成为人口近80万的“明星”首都了。2011年,该地常驻人口已超过100万人。徜徉在市区,超前的规划、宽阔的大道、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耸入云天的拜捷列克观景塔、充满喜气的市民……与10年前相比,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座花园之城。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哈萨克斯坦为何要从阿拉木图迁都阿斯塔纳。

阿拉木图地处哈萨克斯坦西南边陲地带,邻近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边境,是该国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中亚最大的中心城市。1990年该市人口已达120万人,2010年总人口已突破150万人,在前苏联时期集中了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工业制造、商业和几乎所有先进的生产力。

当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1994年提出迁都大计时,这个1600万人口国家的大多数民众肯定接受不了。人们都不免心生狐疑:前苏联解体不久,在这个共和国经济、民族、金融、政治、财政、社会管理等方面留下的一大堆烂摊子还无法收拾的时候,贸然提出迁都会不会使国家陷入一场新的混乱乃至分裂呢?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总统提议的新首都阿克莫拉市地处中部荒原,距阿拉木图1300多公里。这座小城曾是军事要塞,一个人口10万左右的荒原小城,能承载首都的重要使命吗?

纳扎尔巴耶夫不愧是当代少有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准确地预见到迁都是让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不二之道,而未屈从压力,被当下的混乱和资金缺乏所吓倒。作为一个从童年时期就生活在阿拉木图的市民,他相信阿拉木图的经济、社会、生态、边缘政治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已走到了自身资源的极限。这个在山间盆地中形成的都城,开始出现了所有大都市都难以避免的各种“都市病”:环境恶化、堵车、土地缺乏、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更重要的是,阿拉木图已承载不了地缘政治变化的重担,即“在建立独立的基础和经济转型时期,阿拉木图未能按全新的方式进行治理,而各地区也不想再按老方式生活”。一个国家要真正地从精神上独立并自主,根本改变几百年来受北方大国俄罗斯控制的局面,必须以一种新的文化和治理方式存在。而阿拉木图偏安一隅,无法有效掌控全国,此时的哈萨克斯坦刚从多年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全国民众需要的首都应该是生机勃勃,亲近所有人,也为所有人了解。阿拉木图在这方面做不到,它显得有些死气沉沉。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就民族关系和区域发展平衡而言,阿拉木图的首都地位更是令人不安。哈萨克族占全国总人口的58%左右,但分布并不均衡,在辽阔的中北部地区,俄罗斯族甚至稍占优势。虽然在国家宣布独立后有一种暂时的稳定,但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等要求脱离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民族区域问题,已成前车之鉴。而工业和金融长期聚集于阿拉木图,则引起了更广阔的中北乃至西部里海周边居民不满情绪的增长。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纳扎尔巴耶夫坚定地意识到:只有在该国中北部地区另建新都,才能化被动为主动,除旧布新,弥合已经开始显露的民族裂痕,让新都“以自身的存在和创新精神,唤醒哈萨克斯坦各地区求进步搞发展”的热情,而且这种战略新思路“不是用命令,而是靠自己的动员力量,唤醒哈萨克斯坦所有地区沉睡的潜力”。

这一构想,既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主体国家的独立性,又体现了“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共荣的哈萨克斯坦”的宪法理念。

哈萨克斯坦迁都后,北方得到开发,资源得到利用,加上里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得哈萨克斯坦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短短20年时间,哈萨克斯坦经济翻了很多倍,人均GDP收入涨了10多倍,大大超过中国。

现在在整个中亚,乃至整个前苏联国家,哈萨克斯坦发展都是最好的之一。因此,世界将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的行为称为最成功的一次国家迁都,使得国家得以挽救,经济发展繁荣,民族结构稳定,经济发展,可谓是一石三鸟,堪称最成功的一次了。

缅甸迁都

曼德勒-仰光-内比都

2005年11月7日,缅甸政府突然正式向外界宣布迁都,由最大城市仰光,迁至中部盆地中一个鲜为外界所知的小城内比都。不仅普通老百姓,即便政府很多公务员甚至政府高官,都不清楚事情的背景。

缅甸政府公布迁都命令后,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等中央政府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夜之间,近千辆军车驶入首都仰光,每个准备搬迁的部门前,均有数十辆军车排成一字长龙待命。工作人员不断将办公家具、设备、文件搬上车,人们都默不作声地忙碌着。

缅甸的迁都可谓神速,没有半点拖泥带水。2005年11月,缅甸正式对外宣布,将从濒海的仰光迁都内陆城市彬马那,顿时举世皆惊。彬马那距仰光以北320公里,人口不到10万,但位于缅甸国土中部,战略位置和交通较为方便。缅甸政府定新都名为内比都,该地总面积约6450平方公里。

缅甸此次迁都,首先是为了增强对内陆广大国土的控制力,与东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其次是为了规避来自海上的安全风险,减少军政府遭受海上供给的威胁。

首都内比都新建的佛塔及宽阔空旷的主干道。

大部分政府部门,必须于2005年12月中旬以前全都迁往内比都。缅甸闪电式迁都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极其令人惊叹的。除了要求有极其强力的中央政府,更需要军队力量的权力配合,不然就光物流也足够各部门头痛了。

迁都的原因众说纷纭,大部分认为相对位于沿海的仰光,地处内陆的内比都有利于防范敌军登录,深入内地也便于控制缅甸北部势力强大的少数民族,同时新建一个首都可以有效避免在仰光时有出现的示威游行。

印度:加尔各答-德里-新德里

印度也曾经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2年至1911年140年间,东部港口城市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府。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殖民地印度最大的工商中心,但位于东部沿海一隅,对印度广袤的国土缺乏控制力。

1912年,印度首府迁至西北部古都德里。德里从公元前1400年起就是印度古王朝的都城,保留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是体现印度文化和精神的典范城市。为了保护旧城区的文化遗产,从1911年开始,印度在德里西南面10公里处营造新德里,1931年新德里基本建成,1950年正式成为印度共和国的首都

今天的新德里从行政区划上含有德里旧城区,同属于德里国家首都辖区,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1280万(2001年)。新旧德里之间隔着一座印度门,并以闻名于世的拉姆里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德里旧城区,新旧结合,古今一体,令印度传统和现代文明结合在一座城市。

新德里是单一的政治中心城市,有着超前的规划设计。市中心的顿西纳小山为全城制高点,小山东北为议会大厦和印度门;印度总统府也位于小山西部。从总统府到印度门大街两旁,分布着外交部、国防部等政府机构。城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花草密布,清静幽雅;城市中心为中央公园,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盘,从大圆盘有8条道向8个方向散射;新德里作为印度首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大国之都。

印度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新旧德里,工商业中心在加尔各答,金融业中心在孟买,新兴产业分布在昌加迪尔、班加罗尔等城市,避免了产业过分集中和城市职能的过分叠加。

巴基斯坦迁都

卡拉奇-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是个强行拆分出来的国家,1947英国允许印度独立之时也将它拆分成了伊斯兰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买下了之后无数纷争的隐患。

原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合尔就在印巴边境线上,太过危险,实在不适合做首都

于是首都就落在了南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卡拉奇。但是很快卡拉奇就被汹涌而来的难民潮和经济移民所塞满,住房、就业、卫生、交通、食品等问题愈益严重,极其炎热潮湿的气候与拥挤的人群很快滋生各种疫病。而沿海的地理位置也同样暴露在可能的敌军舰队炮火之下,没有战略纵深。

伊斯兰堡的地标和Margalla山,整座城市规划合理,公园、绿地、湖泊、山峦点缀其中,的确达到了建城时的理想——花园城市。

经过全国范围的选址勘测,最后定在老城拉瓦品第附近高原,1500米的马格拉山脚下一块降雨充沛、河流交错、气候宜人的土地。

1960年开始迁都,要把新首都建成“一座花园和花的城市,使全城看起来像一块美丽的地毯”,并且认为“首都不应当是工业或商业中心,只应当是首都”,新都取名为“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的迁都过程,与印度颇有几分相似。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独立,第一大城市、信德省首府卡拉奇在仓促之间被定为首都

在1947年至1959年间,卡拉奇成功行使了首都职能。近千万难民得到安置,各级行政机构得以建立,国防巩固,社会经济在稳定中发展,先后有6位总统和7位总理在此供职。一个曾混乱不堪的国家暂时稳定下来。

但是随着卡拉奇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口急剧膨胀,除了原来的高增长率外,还有大量难民和移民进入,简陋的城市基础设施不堪压力,城市管理面临崩溃威胁;中央政府设置带来的庞大支出,加重了卡拉奇的负担,随之而来的水、食品等物资的需求,使交通运输处于超负荷状态。

另外,卡拉奇是一座传统商业城市,其浓厚的商业氛围、嘈杂的市区无法满足首都政治运作的需要,中央政府与信德省、卡拉奇市之间矛盾丛生,无法调和。

1959年初,巴总统阿尤布下令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全面考察研究首都问题。委员会随后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不仅卡拉奇,全国其他地区现有城市都不适合建都,应选择各方面条件适应的新区域重建首都,并给出了部分候选区域。6月12日,巴基斯坦正式宣布迁都西北重镇拉瓦尔品第城东北部10公里处,即三面环山、东南面有开阔平原的波特瓦尔高原,新首都命名为伊斯兰堡。

1961年,新都正式动工,1970年伊斯兰堡基本建成。今天的巴基斯坦主要城市承担着不同职能:第一大城市卡拉奇是全国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是全国主要文化中心、科教中心;伊斯兰堡成为较单纯的政治中心和部分文化中心。三座城市都有明确定位,各司其“职”。

卡拉奇成功迁都伊斯兰堡表明:这一远见卓识改善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避免了卡拉奇出现的无法遏制的城市扩张和生产力过度集中。迁都也提高了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推动了国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和西北地区的开发,保护了老城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巩固了这个新生国家内部的和谐统一。

非洲迁都的国家

尼日利亚迁都

非洲、中东、南亚很多国家迁都的原因除了人口过剩、地理位置不利于独立之后的国防之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老首都实在太热了……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地缘政治强国。独立后,它沿用了殖民时期的首府拉各斯。这个原来繁荣的港口城市,很快就变成了全国人口最多、最拥挤,炎热、潮湿到不堪忍受的火炉。

1991年,尼日利亚宣布迁都于国家地理几何位置的中心,阿布贾。新首都位置可以均衡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发展,更贴近各少数民族;同时阿布贾海拔略高,周围绿荫环绕,对于热带地区的人们而言已然非常清凉。

然而,20多年过去,全国人民涌向新首都,从开辟丛林开始建城的年轻都市阿布贾已经拥有超过600万人口,成为全国第二拥挤的城市。

20世纪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当时的首都拉各斯是西非最大的城市和海港,但偏居一隅,与其他地区距离较远。为了平衡各邦利益,1975年,尼政府决定在尼日尔州、卡杜纳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交界处,即中部高原区核心地带,划出一块联邦首都区,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用于建设新的首都,定名为阿布贾。此地距离拉各斯500公里,接近全国地理中心,地形开阔、气候宜人、水源丰富。

1979年,尼日利亚开始新都建设第一期工程,1996年最终完成迁都工作。市区整体规划由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负责,设计以新月形为特色,以示对伊斯兰教的尊崇。

坦桑尼亚为何从沿海达累斯萨拉姆迁都到内陆多多马

坦桑尼亚是非洲大国,国土面积94万平方公里,原来的首都在达累斯萨拉姆,濒临印度洋,是东非著名的港口,也是坦赞铁路的起点之一。但是,达累斯萨拉姆距内陆各地较远,政府与地方之间联系诸多不便。

坦赞铁路建成通车后,达累斯萨拉姆港口腹地范围扩大到赞比亚、扎伊尔、布隆迪等邻国,扩建了数处万吨级码头,货物年吞吐量大大增加,而且兴建了许多工厂企业,城市、港口的职能迅速扩大,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短短十年之间,人口增加了3倍之多,从而带来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历史上留下了的沿海与内地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1973年坦桑尼亚对迁都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经过对不同方案进行比最后确定多多马为国家新首都,计划十年内建成新都。到上世纪末,坦桑尼亚已把大部分政府机关前往多多马。

多多马位于桑尼亚中部,东距达累斯萨拉姆400公里,与全国各区首府之间的距离不超过700公里,是坦桑尼亚的一个交通枢纽。周围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花生、蓖麻、葵花籽产地,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也广泛种植。迁都多多马,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经济基础,对加强首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作用。与广大内陆联系,以及开发内地资源,发展经济都十分有利。

多多马海拔1100多米,地处高原,近瓦米河的上源,低山丘陵起伏,地形多样,既便于利用自然景观美化城市环境,又不乏宽广的城市建设用地。气候属热带草原型,年平均气温22度,年平均雨量近600毫米,比沿海地区凉爽干燥,对居民点建设也比较有利。

多多马是一座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坦桑尼亚的经济中心依然在原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多多马的GDP总量不足10亿美元,经济实力在坦桑尼亚的一众城市中进不了前三。只有每当坦桑尼亚国会召开会议,这座新都才会一改往日的沉闷氛围,游客增加,街上到处都是叫卖的小商贩。一旦会议结束,这座城市又会归入安静的节奏中去。

还有多少国家要迁都?

伊朗想要迁都

迁都32次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这个国家就是伊朗。伊朗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所以迁都的历史也要从很久之前说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国家已经历经了多个王朝,所以这里的32次迁都,其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首都也发生了不断的变迁。如今伊朗的首都是德黑兰,这已经是伊朗历史上第32个首都了。

千年发展历史下,伊朗经历过不少内乱和统一,为此在经过不断殖民和反抗之后,来来回回之下,伊朗因为战争等种种因素,首都才会换了一个又一个。

据悉,现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是在18世纪就确定成了首都,直到现在依旧还是,也算是伊朗维持时间较长的首都了。而现在的德黑兰,已经成为了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个时期以来,伊朗上起政府要员,下至市井黎民,也都在议论迁都。迫使伊朗人谈论这个沉重话题的,则是地震。

伊朗处于多条地震带上,最长最宽的一条,西从土耳其、伊朗边境起,向东延伸经过首都德黑兰,长数百公里。更糟糕的是,首都德黑兰地下还潜伏着北、南、东几条断层,形成了更深的隐患。德黑兰市区固然小震不断,周围远近地区更是“震事”连连,近年还有过数起大地震。

德黑兰的天际线,包括与城市全景米拉德塔。可以看到远方的山脉和密密麻麻的房子。

其实,德黑兰面对的难题,远不止地震。人口急剧增加现已达到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18%,其次是由此引发的其他“城市重病”:交通日益拥挤、房地产价格飞涨、空气极度污染等等。

为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人们就想到迁都。然而,当前微妙而严重的国际形势使得伊朗政府必须集中精力处理其他更关国家安危的问题,迁都事宜一时还难以列入决策者的日程。

韩国迁都没成

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执政当局就几次萌生过迁都的念头,后来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沉寂了下来。

2002年,总统候选人卢武铉在竞选中旧话重提,保证一旦当选,将把行政首都迁到南方。没想到他上台后果然把推进“行政首都迁移”作为新政府的工作核心。

首尔市的面积仅当全国的0.6%,人口却占全国的21%,由此引起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价飚升……首尔的这些问题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首都面临的问题。

2003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建设新行政首都特别法案》。其后各种反对、示威不断,最后宪法法院断定法案违宪,如要迁都,必须全民公决。

时至今日,高昂的房价,噩梦般的交通,南北不均衡的经济发展让迁都之论时不时出现在媒体上。

韩国首尔与日本东京类似,1960年代之后,韩国经济迅速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发展遇到了瓶颈,腐败、信用不良、公共服务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韩国病”蔓延。

人口与工商业高度集聚,让首尔付出了巨大代价:房价奇高、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土地奇缺、生活质量下降等。这种高度集聚效应对韩国产业和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日渐彰显,首尔也一度以“公害城市”闻名。

韩国最终决定在燕岐与公州地区建立新的新政中心。燕岐与公州地区地处忠清南道,位于美湖川和锦江汇合之处,位于首尔以南约120公里,总面积2160万平方米,为原百济国旧都,在群山环绕的低地中心,交通便捷,为韩国和国外风水地理专家极力推崇。这一地区被命名为“世宗”,意为“世界第一”。

世宗市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2年9月开始,以国务总理室为首的韩国政府16个中央部门和16个政府出资研究机构1.3万名公务员,将分批迁往新的行政首都世宗市,但包括韩国总统府和国会在内的外交、国防、统一等部门,仍然会留守首尔。

印尼计划花2000亿迁个都,95%的民众反对

自2007年开始,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印度尼西亚,围绕迁都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印度尼西亚是个千岛之国,全国共有1.7万个岛屿,但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第四大岛爪哇岛上。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北部海边,人口已逾1200万大关,车辆已达670万辆。雅加达面临着饮用水缺乏、交通混乱、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海平面过低,雅加达有20%的区域未来将面临被海水倒灌和淹没的危险。

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前总统苏哈托和苏西洛,都对迁都计划表示出极大兴趣。基于印尼的政治社会现实,一般倾向于将国家行政中心迁到雅加达以南50公里处的绒古尔地区,此地毗邻茂物市,离雅加达距离不太远,将减少迁都的巨额成本。

但也有人提出应迁都加里曼丹岛中部或苏拉威西岛,以改变当前社会经济资源过分集中在爪哇岛的失衡状况。自2009年8月开始,苏西诺总统已在多个不同场合表达了迁都的愿望,但对这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岛国来说,如何筹措巨额迁都费用,将会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没有一丝丝防备,当地时间2019年8月26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宣布:“经过三年缜密研究,政府已经正式决定,将首都从全国最大城市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计划于2024年前开启迁都程序。”

印度尼西亚总统居然凭一己之力,成功地给全世界中学生新增了一道地理考点——因为,他们已经决定要在2024年搬迁首都了!

印尼现在的首都——雅加达,一个沉睡在记忆深处朗朗上口的陌生城市,实在是找不到一张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它来的地标性照片。

至于,具体搬到哪里去?不知道!

总之,就是在距离现在的首都雅加达1250公里外的、东加里曼丹省的北佩纳扬巴塞尔(North Penajam Paser)及库台卡塔内加拉(Kutai Kartanegara)之间的somewhere。

虽然总统给全体国民来了一番深情而理智的分析,言下之意就是,国家要想继续发展,那么首都是肯定要搬迁的,但是全国仍有95%的民众表示反对。

印度尼西亚迁都,为哪般?

首都,承载着“国家形象”的功能,一个总是变换形象的国家,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不靠谱的印象,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又有哪个国家愿意迁都呢。

这次的印度尼西亚迁都,之所以会引起全世界如此之大的关注,是因为雅加达的问题,几乎是目前世界上众多沿海城市和首都们问题的集中体现,非常典型。

简单点来说就是,城市的陆地在下沉,而海平面却在上升。

先来说说陆地下沉的问题。雅加达从一个小渔村开始,在16世纪荷兰统治下成为盛极一时的“东方女王”巴达维亚,并在印尼独立后被定为首都

雅加达1971-2010年的人口增长趋势

如今,光是雅加达特别行政区内的人口就超过1000万,如果连同它的卫星城茂物、德波、丹格朗、勿加泗(合称为Jabodetabek)计算,人口整整超过了3000万,是全球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都会区。

但雅加达的下沉,绝对不是因为人太多把陆地给压沉了,而是因为人口过度聚集,带来了用水量的激增,直到现在,仍有六成的雅加达居民必须自己抽地下水,导致地底逐渐被掏空,沿岸地区海水倒灌、地层下陷成为日常。

被海水淹没的雅加达城区。

事实上,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区都已经低于海平面4米,而且仍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陷落。目前为止,雅加达有超过一半的城市都已经在海平面之下,而到了2050年,整个城市都将被海水淹没。

屋漏偏逢连夜雨。整个城市的底子在人类自身过度的地下水开采之下,正在下沉,而另外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全球变暖致使全球冰川融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正将这种淹没效应成倍地显现出来,使得雅加达成为了世界上“沉没”最快的城市。

2050年,雅加达被淹没的区域。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印尼不采取预防措施,到2025年海水将向内陆挺进5公里,印尼总统府门前将是一片汪洋,甚至有可能完全淹没雅加达北部的老城区。

雅加达人满为患的地铁

另外,据印尼中央统计局 2019 年2月发布的经济增长报告显示,爪哇岛 2018 年GDP占全国总量的 58.48%,新都所在的加里曼丹岛占8.2%,而位于最东部的马鲁古岛和巴布亚岛GDP合计仅达 2.47%。

首都迁出爪哇地区,将会释放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信息——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可以说,这次印度尼西亚的迁都议题,串联起的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自身经济发展的两个最为核心的世界议题。

俄罗斯、伊朗:迁都方案尚不成熟

除了印尼,俄罗斯、伊朗等国家,近年来也不断传出迁都的声音。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首都莫斯科却紧邻欧洲。俄罗斯历史上数次从基辅迁都到弗拉基米尔再至莫斯科,1712年到圣彼得堡,1918年又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从战略上说,俄罗斯的新都应东移,以利开发广阔的亚洲和远东地区。叶卡捷琳堡、哈巴罗夫斯克甚至新西伯利亚一度成为热议的焦点城市,但圣彼得堡作为200余年的古都,又是俄罗斯强人普京的家乡,也为不错的选择。鉴于俄罗斯复杂的政经状况和传统的欧洲国家的角色,短期内讨论迁都尚不成熟。

2009年11月1日,由于担心德黑兰发生大地震,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提出,伊朗国家利益委员会批准了迁都计划,但尚未决定迁往哪一座新的城市。目前具体迁都方案还在研究筹划中。

日本,也时常讨论迁都。

1964年6月,日本首都圈整备委员会负责人河野一郎首先提出迁都动议,认为东京的主要政府机构和议会应及时迁离,引发了随后多年是否迁离东京的讨论。

某前副首相组织了一个由各党派国会议员参加的团体,专门研究迁都问题。他们建议新首都应设在东京以北350公里、现有人口120万的仙台。

名古屋的某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建议把首都迁往名古屋。他们认为,名古屋位于故都京都和东京之间,早有“中都”之称,又居全国的地理中心,交通便利,迁都于此,是上上策。

大阪的某经济团体建议,把首都迁往京都、大阪、神户这三个城市形成的“三角地带”的中间。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人们为迁都而踊跃地献计献策,实质是同各自的地方利益挂钩的。

东京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核心世界城市,曾多次排在国际最佳都市排行榜之首。作为日本独一无二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东京聚集了全国主要的公司企业、官方经济机构、金融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皇室、政府、议会等庞大的政治机构也集中在东京湾边的这一狭长地带。东京长期起着日本工业化火车头的作用,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带动者,是很多日本国民心目中国家的窗口城市。

在日本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东京提出迁都,不免令人瞩目:日本是从何考虑此种设想的?新都又将建在何处?

正当日本国民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欢呼之时,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拥挤已令人不堪承受。1970年,以东京为中心,半径50公里范围之内的1%国土上,居住着32%的日本国民,交通电力极其紧张,人均公园面积只有1平方米。人们设想,如果再发生一次1923年那样的关东大地震,“56万人将被活生生烧死,东京闹市区估计5小时内将烧毁80%”。而当时的北海道和日本海沿岸地区发展严重滞后,于是一些专家学者从均衡利用日本国土资源方面考虑,主张迁出国会、行政和司法等主要政府机构。

自1960年代起,日本学术界和政府规划部门、科研机构一起,提出多项首都功能转移的构想,除了迁都论之外,还有分都论、展都论、重都论和改都论等各种建议。日本政府对这些首都功能转移的设想还是非常重视的,1985年日本国土厅提出的《首都改造规划》中,反映了分都论和展都论的部分思想。该规划提出,东京中心地区部分政府机构应开始向位于其周边的千叶、横滨迁移。

迁都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开始破灭的1990年代初出现的。1988年,日本经济达到峰巅之势,东京地价高居全球第一。地价暴涨引发了一系列服务和产品的价格上升,一碗拉面也要2000多日元,东京多年被评为全球办公楼租金和消费最昂贵的城市。随后泡沫经济破灭,由东京房地产价格跌落引发的金融风潮和工商业衰退,震动了日本。经济过分集中于东京一地的负面效应完全暴露,日本朝野都在思索: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考虑,东京庞大的职能是否到了必须分解的时候了?

日本朝野上下争论迁都问题将近50年之久,至今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人。其间世界多国实施了迁都战略,日本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日本民间机构、大学、政府规划部门,对迁都计划的各种研究报告、设计草案、建议书等,详细备至,可谓世界领先,无人能及,反映了日本民族精细、勤劳和善于规划的特性。经济企划厅、富士综合研究机构东京问题研究会、通商产业省、国土厅、国会等,都有专人对迁都等规划展开研究。民间研究成果也极丰富,可以这样说,“日本虽未能成功实现迁都,但已成功研究了迁都”。更有有识之士指出:不论是迁都还是分都、展都等,日本在此问题上不能再犹疑不决,否则将深刻影响日本的未来。

311东北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也有再次讨论并推动政府部门功能分散, 不过官僚们并不积极, 加上08经济危机和大地震后, 日本财政日益恶化, 迁都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迁都之说渐渐淡出政府及社会的话题。

而日东京曾经也为大城市病而烦恼,采用的办法也是建设城市圈,也有新区。比如在东京和横滨之间,设立了港北新城,但这也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不乏迁都遇挫国家

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迁都大多成功,但主其事者未能审时度势,致使迁都战略失败者也不乏先例。

世界历史上,迁都遇挫国家主要有两例:一是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开始筹划从达累斯萨拉姆迁都多多马;二是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计划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都别德马。另外,科特迪瓦和以色列的迁都目标也没有实现。

坦桑尼亚:新都一度沦为马拉松工程

 

坦桑尼亚原为英国殖民地,是最早宣布独立的非洲殖民地国家。1960年建国之初,即立滨海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为都,这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海港,也是同名省份的首府。城区面积162.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45.61万(2005年),是西印度洋航运要冲,但也极易遭受来自海上的攻击。

为改变内陆与沿海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坦桑尼亚建国后不久即提出迁都,迁往内地离达市486公里的高原重镇多多马。1975年和1990年两次限期完成迁都任务,但政府财政困难,主要官员留恋达累斯萨拉姆的舒适生活,连接两地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未能达标,因此迁都一拖再拖。现在除议会已全部迁往多多马之外,政府机构有近半搬迁,但总理和主要部长的办公地大部分时间还在旧都,各国使节驻地也仍留在达市。

新都接近坦桑尼亚国土的几何中心,是全国交通枢纽,面积266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区625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2年),规划建设历经30多年,至今仍未完工,迁都工作受制于资金,成为典型的“马拉松工程”。

坦桑尼亚迁都之所以不成功,一是规划中的迁都设想与国力不匹配,工程盲目上马,幻想依赖外援;二是主要领导人不够坚决,受制于原有体制内保守势力的影响而无法超越;三是独立之初对旧都的军事威胁已解除,没有了迫在眉睫的政治压力,因而形成了非洲大陆最大的“胡子工程”。

所幸的是,近年坦桑尼亚加快了新都多多马的建设速度,创设了全国最大的多多马大学,改善了交通和基础设施,试图尽快结束这种漫长的迁而不决局面。

阿根廷:时机不妙,搁置迁都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含周边地区面积共3885平方公里,是南美极富欧陆风情的特大城市,集中了全国1/3的人口和工厂企业,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于一体,显然不利于国家长期均衡的发展。

1986年初,历经8年的军人独裁统治结束,合法当选的阿方辛总统一上台就宣布:阿根廷应建设一个新首都,以推动发展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开发的南方,并提出新首都的候选地——位于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北部小城别德马。

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严重失衡,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边地区,南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超过50%,人口却只有200万人,主要以农业、矿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特别是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因冬季严寒,人烟稀少,经济发展长期止步不前。迁都别德马,显然是效法邻国巴西迁都巴西利亚之举,以推动巴塔哥尼亚和南部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缓解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极度拥挤状态,同时有望建立新的政治中心,以提升政府在马岛战败后失去的民心。

1987年6月,国会众议院通过决议,批准将首都迁往别德马,同时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成为全国第23个省。负责迁都的国家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了一个负责新首都设计与建设工作的委员会。阿方辛总统期望在2000年前新首都人口能到40万人,而1986年该市人口不到10万人。新的国家迁都筹备机构迅速在这个内格罗河入海口安静而气候恶劣的小城安顿下来,以改进这个南美洲政治动乱最严重的国家,从而建立新的“第二共和国”。

雄心勃勃的迁都别德马计划正筹备实施之时,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大跌,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阿根廷出口剧降,纸币贬值,收支失衡,基本民生开支已难维持,何谈支付迁都的几十亿美元支出?人算不如天算,阿方辛的宏图大略被搁置下来。1989年大选,反对党上台,立即将迁都搁置一旁,成立的有关委员会也分别被解散。虽然有关迁都的法律仍未废除,但短期内阿根廷人是不会像他们的邻国巴西那样拥有一个新都了。

坦桑尼亚和阿根廷迁都未能成功,本质上这与两国政治制度的安排和迁都时机的选择有关,但政治领导人的决策力和魄力大小,在此也展露无遗。多个迁都案例表明:只有最高领导人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让大部分官员和民众相信迁都能提升并根本改变国家现状,一切障碍才会消除,否则会形成误国害民的严重后果。

已实施迁都工作的国家:

1.巴西(Brazil)

巴西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非常突出。内陆的贫困和沿海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广阔的内陆地区,为了建立起一个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1960年4月,巴西正式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迁往内地的巴西利亚(Brasilia)。新都在中西部戈亚斯州(Goiás State)的一片荒原上。

2. 巴基斯坦(Pakistan)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克什米尔(Kashmir)问题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当时以卡拉奇(Karachi)为都。虽然旧都繁荣富庶,但是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来自海上的外来侵略威胁。巴基斯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决定建设新都伊斯兰堡(Islamabad),并于1970年迁移到了这个位于内陆山区的新都。

3.伯利兹(Belize)

旧都伯利兹城(Belize City),位于东部沿海伯利兹河河口,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1961年一场飓风摧毁了85%的建筑。为了避风,1972年正式将首都迁往内地的贝尔莫潘(Belmopan)。新都至今人口不上1万,人称“没有城市的郊区”,是个纯粹的政治中心。

4.科特迪瓦(Cote d'Ivoire,旧译象牙海岸)

旧都阿比让(Abidjan)人口200万,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西非最大城市之一。它是一个开放城市,人口每年以11%的速度持续增长,致使该城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

为了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1983年3月21日科特迪瓦政府正式宣布将首都从阿比让(Abidjan)迁到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亚穆苏克罗位于阿比让以北240千米,有公路通往邻国马里和布基纳法索。

5.尼日利亚(Nigeria)

旧都拉各斯位于国境西部,与其他地区联系不便;加上人口过于稠密,交通拥挤,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缺乏城市拓展所需的足够空间。1975年政府决定从拉各斯(Lagos)迁都到位于全国地理中心的阿布贾(Abuja)。1991年新都建成。

6.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旧都阿拉木图(Alma-ata,或作Almaty)的发展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作为首都的建筑用地需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处国境东南偏远地区,远离工业发达地区,不利于地区间平衡发展;又处在活跃的地震带上,有地震和泥石流之患。同时也有促进国内族群融合的考虑。

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Akmola)成为新首都。1998年5月6日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Astana)。

新都阿斯塔纳,人口50.71万(2002年12月),面积200平方千米。位于国境中北部,位置适中,水源、气候较好,离经济发达的北部较近,又是陆空交通的要冲,是古代丝绸路必经之地,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

7.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面积102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人口8995人(2003年)。主要是黑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原首府普利茅斯(Plymouth)毁于1997年火山爆发,首府暂时迁至布莱兹(Brades)。

.8德国(Germany)

1991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中央政府驻地在波恩(Bonn)。迁都工作从1994年开始实施,到1999年7月联邦政府议会迁至柏林,标志着首都已由波恩迁到柏林(Berlin)。

9.缅甸 ( Myanmar)

为促进中北部地区的发展和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担心受到美国攻击),2005年11月7日缅甸中央政府宣布,把首都从仰光(Rangoon,或作Yangon)迁到中部一个叫彬马那(Pyinmana,又译为平蛮)的地方。它位于缅甸中部省份曼德勒省的南端。

计划或正在实施迁都工作的国家:

1.韩国(R. O. Korea)

首尔(Seoul,旧译汉城)自1948年作为首都以来,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汉城的“城市病”也日益严重,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人口和七成经济力量,相对制约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迫切希望在中部地区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以便辐射周边,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

此外,首尔距临时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仅40千米,也有安全之虞。

因此,韩国政府计划将首都从首尔迁到燕岐郡(Yongi,位于汉城东南约80千米,隶属忠清南道)。

2.马来西亚(Malaysia)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是名义上的首领苏丹驻地。但是行政中心已经大部分移到布特拉贾亚(Putrajaya,简称布城 或 太子城),其余的部分也将在2007年前迁入。

首都布特拉贾亚(Putrajaya)位于吉隆坡以南35千米处。总面积约为4580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是一个新建的政治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最大城市吉隆坡的交通压力。布特拉贾亚城始建于1996年,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布特拉贾亚的市区人口将增至33.5万人。布特拉贾亚实际上是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的一部分,被称为马来西亚的“硅谷”。

3.贝劳(Belau,帕劳Palau)

科罗尔(Koror)为临时首都。贝劳宪法规定,新都将迁至美雷克欧克(Melekeok)州的巴伯尔道布(Babeldaob,又译为巴博岛、巴贝道)。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人口的均衡分布,加速贝劳第一大岛——巴博岛( Babeldaob)的开发与繁荣,同时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4.坦桑尼亚(Tanzania)

首都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是个港口城市。目前人口已突破100万,气候奇热,市容混乱,难以承担政治职能。1973年在其西方400多千米的高原小镇多多马(Dodoma)筹建新都,这里气候凉爽,人口26.49万(1997年)。总理府、议会、执政党总部已陆续迁往办公。由于经费困难,总体迁都计划一再推延。到目前为止迁都工作仍在进行中,历时近半个世纪。

5.阿根廷(Argentina)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987年5月,为开发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阿议会通过了将首都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迁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别德马的计划。但终因耗资巨大,负担太沉重而未能实施。

6.伊朗(Iran)

首都德黑兰(Tehran)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德黑兰目前的居民为1200万,每天都会发生三到四起小地震,震级可达里氏三级。从安全上考虑,伊朗政府曾多次谈论过从德黑兰迁都的计划,特别是在巴姆(Bam)地震(2003年12月26日)后。但并没有谈及新迁首都的具体位置。

7.日本(Japan)

首都东京(Tokyo)整个城市圈的人口估计在3500-4000万人,占了日本总人口的1/4-1/3。产生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地价飞涨、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迁都”的新理念——展都,扩展首都。目前,还在讨论中,但提出的新址方案竟有10个之多。


投诉/举报
搜索 首都 迁都 迁都了的国家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