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二十四段,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现代人甚至编出了一首帮助人们记住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的歌,如下:
02
古人是怎么命名二十四节气的?
要想知道古人如何给各个节气取名,就要考考我们的华文了。许多节气的名称其实之间有一些字出现重叠,节气命名中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么,这些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2.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 立夏:夏季的开始。
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2.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 立秋:秋季的开始。
14.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 秋分:昼夜平分。
17.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 立冬:冬季的开始。
20. 小雪:开始下雪。
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03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2016年批准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当今社会除了作为富有诗意的时间坐标,各个节气背后的传统习俗也依靠一代代华人传承了下来。
例如,廿四节令鼓,又称二十四节令鼓,就是马来西亚华人陈再籓和陈徽崇在1988年联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节令鼓不仅仅是击鼓的表演,还加上武术、舞蹈和配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二十四节令鼓在2009年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已成为在亚洲华人世界许多大型节庆、宴会的重要表演环节,它也甚至跨越了太平洋,震撼了美国NBA赛场。
04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那么,二十四节气各自都有哪些习俗呢?
01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象征着新的一年和春天开始的节气。立春有个习俗就是咬春——人们吃春饼,嚼萝卜的动作则有着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打春牛,或者“鞭春”也是一种迎春的习俗,人们借此表示对庄稼大丰收的美好期盼。
02
“雨水节,回娘家”,在中国,到了雨水期间,出嫁的女儿会依照传统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元宵节也往往在雨水前后,人们这一天有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和观舞狮等习俗。
03
惊蛰有吃梨的传统,所谓“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对于庄稼来说,最大的祸害便是虫子,如今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吃芋头、吃黄豆来“除虫”的仪式。农历二月二日在惊蛰前后,传说中这天是冬眠的龙被春雷惊醒,抬起头并开始降雨的日子。人们会在这天理发或者“剃龙头”,以求个好兆头。
04
春分的“分”就是平分的意思,又是平分昼夜,又是平分春天。春分这天很多人会尝试把鸡蛋立起来,这个习俗称为立蛋或者竖蛋。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它仍然是任何年龄的华人都喜欢参与的游戏。春分在也是最适合放风筝的时节。
05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又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它是华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出游去为祖先扫墓,表现对已故祖先或亲人的尊重。清明时花红柳绿,气候温暖,所以清明时节有不少人会和家人朋友踏青赏春。一些地区也有吃青团(一种艾草和糯米的点心)的习俗。
06
这是牡丹花开花的时候,因此谷雨期间就形成了赏牡丹,举办牡丹花会的习俗,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此外,有谚语说:“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时,茶树只能长出幼嫩的小芽,而谷雨到来时,小芽长成鲜叶,是采茶制茶的最佳时段。因此人们也会在谷雨期间喝谷雨茶。
07
所谓“立夏日,见三新”。这个“三新”指的就是在这时候是季节的樱桃、青梅与新麦。人们除了在立夏吃立夏饭、虾面、乌米饭和喝立夏茶,也有少数地区的人会参与秤人这个有趣的习俗。还有些地方的小孩有斗蛋的习俗:谁的鸡蛋先碎,谁就输了。
08
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以前养蚕的人们会在小满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09
芒种在中国南部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人们会在这个期间对青梅加工,制造成梅酒。芒种其实也存在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叫做送花神,古代人通过这个祭祀活动来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10
民谚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人们还有句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形容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吃夏至面不仅是为了取一个好彩头,也是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
11
小暑和大暑期间,有食新米和新菜的习俗,也有晒伏姜,把老姜泡制成茶饮的传统。
12
与立春相似,立秋时存在“啃秋”或者“咬秋”的说法。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代表度过来炎热的夏日后,把来临的秋天咬住。人们也会在立秋这一天吃炖肉或红烧肉,俗称“贴秋膘”。
13
处暑期间,人们有吃鸭子的习俗,有些地区的华人还会放河灯。河灯也称“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也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14
白露这个期间有吃龙眼、喝白露茶、酿白露酒等民俗,人们开始享受炎热夏天过后生长出的水果和茶叶。白露也是桂花开的时候,使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
15
“秋分到,蛋儿俏”。和“春分”一样,每年到秋分时,中国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过了秋分,昼短夜长的现象也开始明显起来。
16
寒露期间是老北京人喜欢斗蛐蛐儿的时候。蛐蛐儿是一种昆虫,人们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寒露的到来是炎热天气的结束,因此中国南方人喜欢这时候出游去赏花、吃螃蟹和钓鱼。寒露也是许多人会一起去登高的时节。
17
霜降时,人们有吃柿子、赏菊花和赏红叶的习俗。霜降期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寒衣节”,人们凭吊已故的亲人。
18
在中国北方,立冬之日人们非常爱吃饺子。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因此“交子”之时人们就不能不吃饺子。此外,人们也喜欢在立冬时涮羊肉,也有些冬泳爱好者们会以冬泳的方式迎接立冬的到来。
19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干燥。小雪和大雪期间,一些农家会制作香肠、腊肉等,并且腌制、风干各种蔬菜,把多余的蔬菜、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小朋友们也喜欢在开始下雪后在户外玩雪。
20
中国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冬至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21
小寒和大寒是一年最寒冷的两个节气,人们主要的活动是在室内参与祭祀活动或者举办宴席,吃春饼、白斩鸡等美食。除了通过食物来补身体,人们也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买年货、大扫除等,准备过农历新年的活动,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