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契丹族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与辽宁有何渊源

news.xixik.com   2017-6-10 14:23:04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这个少数民族影响力超过1000年 甚至代指着中国

古时的辽国,如今的辽宁,两者真是一脉相承吗

大多数人都认为现在“辽宁”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的辽国历史,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是完全准确,辽宁这一名称的由来源远流长,辽国只是其中的一个较为耀眼的朝代而已,并不代表辽宁就起源于辽国这段历史。

辽宁被用作省名是在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后,由奉天省改为辽宁省,新中国成立后,最终定名为辽宁。

按照现在官方的解释,“辽宁”二字中的辽字,是指辽河,辽宁的寓意就是“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

这种说法最为权威,以大川大河来命名地区名字的惯例由来已久,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地名是以地理因素来命名的,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等,还有黑龙江省干脆就以黑龙江的名字来命名。

辽河作为目前辽宁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流域地区更是包含了辽宁大部分地区,因此,说辽宁的名字来源于辽河是最有根据的。

其实,早在辽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辽宁的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就在辽宁设置了辽东和辽西两郡,这两个郡的地理区划应该也是以辽河为分界。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设置36个郡,其中依然存在辽东郡和辽西郡,汉武帝时期,在辽东、辽西两郡外,又增设其他郡。

汉朝灭亡后,政权动荡,北方局势变化多端,尤其辽宁地区的行政建制变迁十分繁杂。

在很多时候,辽东和辽西已经不再成为官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但是由于辽河的存在,辽东和辽西已经成为地理上的范畴,就像关中、河西一样,无法取代了。

有人认为辽国和辽宁名字的起源都是跟辽河有关,其实也不尽然。

辽宁在辽国时期,虽然是辽国的辖区,但是并不能因此认定辽宁就是辽国起源的地方,关于契丹族起源于哪里,一直都有争议,学术界主流认为辽国起源于辽河上游,并没有一锤定音。

根据史料可以发现,辽国主要兴起于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赤峰也是辽宁的辖区,但是却远离辽河。

另一方面,辽国的主体民族契丹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而古代时候的辽河流域是沟壑纵横,水系繁杂,并不适合大规模游牧,比如后来崛起的后金,严格意义上来说则是渔猎民族。

如果这样的话,辽国人又为何要和辽河硬扯上关系呢?

其实,辽宁寓意“辽河流域永远安宁”的说法虽然是权威官方说法,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有说服力,那就是“天辽地宁”的说法。

“辽”字本身就有辽阔的意思,如果这样解释的话,似乎与辽国的“辽”还有一定相通之处。

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称辽,最开始的时候对外都以契丹相称,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在916年开始建国号为“契丹”,定都在上京临潢府(今天内蒙古赤峰)。

等到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击败后唐,攻占了后唐都城开封,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如果辽国名字的起源是辽河的话,在没有南下的时候就应该称国号为“辽”,而不是等到入主中原的时候,距离辽河已经很远的情况下,再定国号为“辽”。

有人曾经查找关于契丹政权的国号时,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契丹政权时而改国号为“大契丹”,时而又改回“辽”,两个国号摇摆不定。

我想这是跟契丹政权的定位有关,在草原的时候就是契丹,等到想要染指中原,建立更大规模政权的时候就称辽。

契丹是对契丹族为主体的民族政权称呼,而“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权,控制更多的民族,占领更多地盘的称呼。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辽国”中的,更多的是辽阔的意思,想要容纳更多的地盘,统治更多的人口,自然是“辽阔”了。

不可能是契丹政权入主中原的时候想念辽河,所以定国号为辽,退守草原的时候,就叫跟辽河没有关系的契丹。

当然,关于辽国的国号问题,历来争议颇多,因为契丹语和契丹民族的消亡,这个政权只留下了更多的历史尘埃。

关于辽国名称的由来,其实金国的解释也有一定的权威。

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在圣谕中解释为何女真族要定“金”为国号时,写道: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在在这里面,辽又有了一个新的含义,那就是铁的意思,完颜阿骨打认为契丹之所以叫辽,其实就是钢铁的意思,寓意契丹人坚不可摧,为了打败契丹人,女真定国号为金,铁虽然坚固,但是终有生锈不经使的一天,只有金子不会变坏。

看看人完颜阿骨打这个思想觉悟还是挺高的!

在辽金宋争霸战争中,铁似乎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金属,产铁量越高,意味着能够应用于战争的铁越多。

当时的铁除了大量应用于武器制造外,在防具的打造上更是占有极大的比重,唐宋时期大量流行的锁子甲,主要材质就是铁。

当然,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当属金国铁浮屠,所谓的铁浮屠就是重装骑兵,通过铁甲把人和马一块武装起来,能够冲破大多数的步兵防线。

可以说,宋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能够崛起,给中原农耕政权带来极大的冲击,不仅是因为有骑兵,从战国到宋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从来都不缺乏骑兵,为何在宋代时期,游牧民族开始吊打中原,以铁具装备的重装骑兵自然是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再来看辽宁,自古以来就是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使是现在,辽宁依然是全国铁矿储量最多的省份,2009年辽宁本溪发现的特大型铁矿,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储量最大的铁矿。

除了本溪之外,在辽宁其他部分也有很多铁矿,由此来说,辽代时期,拥有丰富铁矿资源的地区,可能与辽国有着一定的联系。

可以说,辽宁名字的由来,历史悠久而深远,与历史上的辽国也可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希望随着更多辽朝历史的发掘,会寻找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

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马颂仁表示,契丹族是起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一支游牧部族,而老哈河的河名本意,在蒙古语和满语中的意思很可能是“铁水”。在历史上,很多游牧民族都习惯以自己生存的地域或临近的河流来命名本部落的名称。那么,为何老哈河意为“铁水”呢?是指河水的颜色如铁?还是喻指河流奔腾,若生铁般强横?

有语言学家为验证契丹族与今达斡尔族之间的承继关系,还特意查找契丹语中指代“铁”的单词,并与达斡尔族指代“铁”的单词相比较,从中寻找彼此间的对应关系。

金灭铁,银灭金是后人附会

一说到“辽”,势必与辽的另一国号“契丹”挂钩。而破解“契丹”本意,则有助于解读“辽”的真实含义。我国著名辽金史专家陈述先生认为,“契丹”一词大概指的是草原或沙漠。

契丹一名的汉义,过去的说法是“辽以镔铁为号”,以后演化为辽、金、元三朝国号的对比,即金对铁,银对金。似乎三朝互替,一物降一物,是接续王朝为克制前朝而特意起的国号。这种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时间次序不对。

陈述先生表示,如果说蒙元的国号实意为“银”,是针对金朝国号所起的,那么,蒙元的国号起名时间应该晚于金。但实际上,蒙元的名称却早于金。也就是说,辽、金、元三朝“金对铁,银对金”生生相克的说法是后人附会的,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辽”乃至“契丹”的真实含义究竟为何意呢?陈述先生通过考证与契丹同根的“奚族”及与契丹族血缘极近的“室韦”族名称的来由,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信息。在陈述先生看来,契丹和奚族操共同语言,也长期毗邻,过着同样的经济生活。认识了奚、契丹的密切关系,还应当了解契丹、奚、室韦在历史过程中,实际上是同一族的不同部分。《隋书》中说:“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室韦,蒙语,达斡尔族谓之“森林”。那么“契丹”一词的本意,是否与和森林相对应的草原、沙漠有关呢?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不少部落被称为“森林中人”、“草原中人”。契丹族长期生活在草原沙漠区域,过着游牧生活。“契丹”之意,或许真如陈述先生的推断,是“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群”。

“辽”与辽宁有何历史渊源?

关于“辽”朝国号的内在含义,冯永谦先生认为是“辽阔、辽远”之意。在辽代,契丹官吏迎接宋使,往往不走直路而循迂曲,目的是向宋使夸耀其疆域广大。那么,今天辽宁的“辽”字又是何意,是否源自大辽之“辽”呢?

关于辽宁之“辽”的含义,有两种解读,一说为“天辽地宁”;二说指“辽河”。若是前者,意义虽宽泛,却与冯永谦先生诠释的“辽”字含义基本一致了;若是后者,同样与大辽之谓神貌暗合。

因为,学界普遍认为辽朝因辽水得名。犹如金朝以“按出虎水”为其国名,而“按出虎水”的女真语意思是“金”。刘浦江先生在《辽朝国号考释》中曾指出,辽水是潢河、土河合流后的名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辽河。

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康丹先生表示,契丹语的“辽”单词与蒙古语中表“吉祥、有福”的那个单词有关。这个蒙古语单词在当时指代一条河,这条河在辽朝如何称呼,人们尚不知晓,但此河最终是汇入西辽河的。指代这条河的单词与“辽”将是同一水系在不同流段的契丹语名和汉语名。

众所周知,契丹族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而这两条河恰是辽河的上源。两条河水合流形成西辽河,在今昌图入辽后,沿途汇合太子河、浑河等水系一路南下,最开始由营口入海。后在今盘山县六间房附近分流,形成一条双台子河由盘山县注入辽东湾。简言之,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与今天的辽宁人都是喝“辽河水”长大的。这一方水土赐予了古今辽人同样的身材体貌,也在他们的血脉中注入了相似的气质基因。

在今天的辽宁境内,残存的辽塔至少有几十个,被专家发现的辽城有上百座。被认定为萧太后家庙的宏伟奉国寺在辽宁义县,辽代的东京陪都在辽宁辽阳,辽代北府宰相萧义的家族墓地在法库叶茂台,埋葬四位大辽皇帝的乾陵、显陵在辽宁北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修筑的镇海口长城在辽宁大连……

有人说,辽代的主要都城(上京、中京)与皇陵(辽祖陵、辽庆陵、辽怀陵)在今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与宁城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辖地,这与今天的辽宁有何直接关联?要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峰归辽宁管辖,过去叫昭乌达盟。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若按这一历史源脉评判,萧太后的家庙、大辽国的三座都城、上百座头下军州、所有的皇陵都曾在辽宁境内。可见,风华绝代的大辽国与今天的辽宁渊源不浅。

史上罕见,忽而契丹忽而辽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在大辽218年的历史上,“大契丹”与“大辽”两个国号是交替使用的。

史学界公论,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国时,国号契丹。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 。但太宗北归后,中原旋即易主,此后大辽国号仍只用于燕云汉地。于此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契丹本土仍继续采用“大契丹”为国号。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国号仍为“大契丹”。但到了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改“大契丹”为“大辽”。不过,《辽史》丝毫未记载历次改国号之事,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史书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朝学者屡屡指责《辽史》太过疏漏,如钱大昕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辽史》中皆没而不书。”冯家昇先生认为,《辽史》的编纂者没有记载历次国号的变更情况,也许是他们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俨然以中国自居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

问题是,统治政权定立国号是一个非常庄重、神圣的事件,乃是本身的政治文化标识,宣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而辽统治者却三番五次地更改国号,意欲何为?当时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200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宝力罕吐乡出土了汉字萧兴言墓志铭和契丹大字永宁郡公主墓志铭。《燕京学报》发表了刘凤翥、唐彩兰的《辽“萧兴言墓志”和“永宁郡公主墓志”考释》。此文考释出契丹大字中的“大中央哈喇契丹国”等词语和词组。据刘凤翥考证,音译的“哈喇”应意译为“辽”。

1993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的罕苏木苏木的朝克图山之阳出土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2005年冬,刘凤翥给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塔拉所长写信,建议尽快研究发表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塔拉所长同意刘凤翥的意见。于是,由刘凤翥起草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寄给内蒙古考古所,稿件随即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发表。

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的志盖和志文,均以四个契丹字开始。其中,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已被解读,是“大”与“国”之意,对这两字的解读在契丹文字学界已达成共识。以此推理,夹在“大”与“国”之间的两个契丹字只能是国号名。辽代的国号只有“契丹”和“辽”两个称谓,而契丹大字中的“契丹”一词已经被破译,不是《耶律祺墓志铭》开头的四字中间的两个字。那就是说,这两个神秘的契丹字的意思舍“辽”莫属,“辽”的契丹读音是哈喇,哈喇契丹就是“辽·契丹”之意。

刘凤翥先生还发现,在使用契丹大字的范围内,辽代实行“辽·契丹国”或“契丹·辽国”的双国号制。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契丹·辽国”,双国号中的“契丹”置于“辽”之前;在汉字文献中称国号为“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辽·契丹国”,双国号中的“辽”置于“契丹”之前。《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首次阐明了辽代的双国号制,通过刘凤翥先生对契丹文字的解读,破译了契丹族建国后采取“一国两号”的政策体系。

在一个王朝内,采用“南北面官”双轨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大辽王朝在行政体制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契丹族逐渐融入中原文明后的醒目标志。而“一国两号”的发现,正是这一史实的不朽印证。

辽朝的复国史: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

辽朝国号变迁
年代 汉文国号 非汉文国号
916—937年 大契丹 哈喇契丹(全称) 大契丹、契丹国、契丹(简称)
938—982年 大辽(燕云汉地) 大契丹(辽朝故地) 
983年—1065年 大契丹
1066年—1125年 大辽
 

辽国的首都是哪里?

辽国实行五京制: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上京是早期辽太宗的皇都。五京中上京临潢府为正式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

南京是辽朝在华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为汉人聚居区。南京在五京中规模最大,其建筑基本是沿用唐代的旧城。

东京是为了控制原渤海国的遗民。

中京是辽圣宗时期的新都城,是后期的经济政治中心。

西京是军事要冲,是辽的边防重镇。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