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的汗位到底是怎么来的?
天命十一年(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突然病逝。一时间风云变幻,暗流涌动。谁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答案很快就出现了,九月一日,皇太极成为汗位继承者。按照当时的史料记载,皇太极之所以获得汗位是因为有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但在后世史学家抽丝剥茧的分析之下,却有了另外的声音。
历史上的努尔哈赤,在经历了三次的失败立储后,决定在有生之年不再册立自己的接班人,转而留下了一套“八和硕贝勒共治”的制度。
努尔哈赤第一次册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从小就关系密切,并且自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舒尔哈齐就陪伴左右,是努尔哈赤最为重要的伙伴和战友,并且两人是同成长、共战斗,地位等同,共受朝拜,努尔哈赤也是公开确认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是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随着建州女真对外征战不断胜利,势力一天天壮大,努尔哈赤的地位也在与日俱增,这极大地刺激了舒尔哈齐,与此同时,明朝朝廷这面也开始不断挑拨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间的矛盾,极力扶持舒尔哈齐,是的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公然决裂,反目成仇。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争斗,自知胳膊拗不过大腿的舒尔哈齐想努尔哈赤屈服,并被努尔哈赤圈禁了起来,不久之后暴毙身亡,努尔哈赤第一次立储也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正妻所生的七个“嫡子”
原配佟佳氏所生的褚英和代善
继妃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
大妃孟古哲哲所生的皇太极
大妃阿巴亥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努尔哈赤第二次册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长子褚英
在择定维承人这个问题上,历代汗王都作常重视。而努尔哈赤心中符合这一条件的人选之中,既作长子,才华又不出众的皇太极似乎从未入列。
在最初择定继承人的时候,努尔哈赤非常看好自己的长子褚英,褚英是努尔哈赤与自己的第一位大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的长子,这不仅因为按照习俗长子具有继承汗位的优先权,更因为褚英本人非常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年纪轻轻就被册封为了“广略巴图鲁”,在努尔哈赤创立功业的过程之中建立了不少的功勋。在打天下的时候,一个具备优秀军事素养的将领是不可多得的,所以努尔哈赤打算由他来继承自己的汗位。但考虑到未来治国的需要时,褚英身上的缺点却开始显露,他是一个心胸狭窄、偏执肤浅的人。也许是因为功勋卓越,褚英对于辅佐父亲的那些五大功臣不屑一顾,更不把自己的弟弟们放在眼里。褚英甚至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自己当上了大汗,就会将这些人处死。久而久之,褚英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得罪了很多人,不断有人向努尔哈赤告发他的不轨言行。众口铄金,褚英逐渐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眼看自己继承汗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褚英也变得焦躁不安,对于努尔哈赤也产生了恨意,更是公开诅咒努尔哈赤兵败。
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最终废黜了褚英的储君之位,并且最终将其处死,努尔哈赤第二次立储也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第三次选择立次子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
经历了褚英之死后,努尔哈赤心中也掠过一丝苍凉,这一回他将品行看作选择继承人的重要条件,而被他相中的人则是代善。代善与褚英都是努尔哈赤与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和褚英一样,代善也算战功草著,而且为人宽厚,所以成为当时最符合努尔哈赤标准的新“太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协助努尔哈赤处理国政没多久,代善便成了告密者的攻击目标。而努尔哈赤这才发现自己的大妃乌拉那拉氏与代善关系暖昧。努尔哈赤非常愤怒,但家丑又不宜外扬,所以只好暗中惩戒乌拉那拉氏,而代善也从此失宠了。
连番的选储失败让努尔哈赤有点心灰意懒,他不知道自己的诸子之中还有谁是德才兼备的,因为受到这一打击,一直到晚年,努尔哈赤都没有再次选定继任者。他确立了一个新的方针,要建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局面,通过八旗旗主来协商解决国家重大事务,并推选出一个真正的“国主”。这个想法颇有民主之风范,也算是权宜之计。
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近,努尔哈赤对于国主继承人的问题还是不放心,所以他在临死前一个月写了一份训词。在这份训词之中,努尔哈赤表示自己年纪已经大了,无力处理浩繁的国事,但他仍然不愿指定一个继任者。他希望诸子可以协同治国,而他会观察和监督他们。但没过多久,努尔哈赤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代善是怎么失去继承权的
其实在选择褚英当接班人之前,努尔哈赤就想过让次子代善来接班,只是考虑到褚英不会臣服于弟弟,才没有把代善扶上来。
现在褚英没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代善当上储君了。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汗国。
代善被老爸封为大贝勒,成了后金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
老努还在朝堂之上明确表示,等他死了以后,大福晋(正妻)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年幼的孩子都交由大贝勒扶养。
这里咱们要多说一句,为什么老努要当众说这话呢?
这跟女真人当时的风俗有关。女真人当时有“收继婚”的传统,也就是老爸死了之后,由继承家业的儿子娶后妈为妻。
在汉人看来这种风俗是乱伦,但在古代北方的胡人当中是老传统了。
老努这么说,那谁来接他的班不是就很明确了么?
代善当然知道老爸的一番苦心。
他也没让老爸失望——
抚顺之战,代善及时劝止了努尔哈赤想要半途而废的想法,最后取得抚顺之战的胜利;
舍利甸之战,又是代善抓住战机,果断出击,全歼前来追击的明军,斩杀辽东总兵张承胤;
萨尔浒之战,还是代善,歼灭杜松、大破马林、围歼刘綎。
三次大战都立下头功。
代善不但打仗厉害,还很有政治头脑。
有一个叫李民寏的朝鲜人,被俘后在后金生活了一年,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建州闻见录》。对“贵盈哥”(即代善)的评价很高:“奴酋(即努尔哈赤)死之后,则贵盈哥必代其父,胡中皆称其宽柔能得众心云。”
《建州闻见录》中对代善的评价
可见代善这个储君深孚众望,未来大汗之位是铁定没跑了。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就在李民寏回到朝鲜,开始写《建州闻见录》的这一年,代善连遭两次打击,煮熟的鸭子飞了……
两次沉重打击,都跟女人有关。
先是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偏妾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状,说,大妃阿巴亥曾两次准备了菜肴送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还吃得开开心心。
不仅如此,阿巴亥还有两三次在深夜出宫,不知道是去了哪里。这还用问吗?但努尔哈赤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把其他几个贝勒和侍卫大臣叫来询问。结果:德因泽说的句句属实。而且几个贝勒还反映,俩人眉来眼去不是一天两天了。
每次贝勒和大臣在汗王宫里开会或者聚餐,阿巴亥都会“以金珠妆身,献媚于大贝勒”。
努尔哈赤怒了:你们为啥不告诉我?
大家回答:我们哪敢跟您说啊,大贝勒要是知道了,日后他成了大汗,我们这小鞋还脱得下来吗?
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努然而冷静下来了——
自己已经说了日后由代善抚养阿巴亥,阿巴亥这是提前开始跟代善培养感情,倒是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还没死,你就跟小妈勾勾搭搭,传出去我的脸面何在?
必须惩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老努转过头又一想,这事儿还真不能按通奸的罪名来办,为啥呢?
第一,没有捉奸在床的实锤;
第二,真按通奸治罪了,自己这顶绿帽子就变成铁帽子了,脸要一直丢到后世史书中去。
最后,老努以“偷窃珍宝”的罪名把阿巴亥的大妃头衔给废了。
这事儿也就算了了。
代善虽然逃过一劫,但经过了这事儿,他在老爸和弟弟、大臣们当中的人设算是彻底崩了。
阿巴亥的事儿过去了半年,代善家里又出了幺蛾子。
1620年九月,代善的二儿子硕托突然离家出走。
一开始,努尔哈赤也没放在心上。
过了十来天,硕托还没回来,代善就跟老爸报告说:“您不知道,硕托这小子轧姘头,犯了通奸之罪,怕被我收拾,早就想叛逃去明朝了。您放心,只要抓住这小子,我一定亲自法办他!”
又过了两天,硕托自个儿回来了。
代善马上让人把他抓起来,审问。
硕托一听,我只不过出去玩了几天,怎么就叛逃明朝了?
赶紧喊冤。
老努也不同意定硕托的罪:“硕托这孩子我知道,生性懦弱,就算敢轧姘头,也没胆子敢叛逃,不急,再查查……”
爷爷不急,爹急。
代善前前后后五六次跑到老爸跟前,说,硕托肯定是叛逃没成功才回来的,您要是不忍心动手,您交给我,我来帮您杀!
代善越这么急着杀儿子,老努越觉得蹊跷,于是亲自审问硕托。
一问才知道,敢情这里面大有文章——
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硕托都是代善的原配老婆生的。
原配去世以后,代善又给俩儿子娶了个后妈。
这小娘们儿年轻貌美,又会手段,还给代善连生了三个儿子。
代善爱死这小娘们儿了,什么好东西都先紧着小娘们儿生的三个儿子。
没妈的岳托和硕托,分到的房子是最小的、衣服是最差的、财产是最少的。
老爸有事儿没事儿还要训斥他俩一顿。
甚至连本来已经分给了岳托的宅基地也被老爸抢回去了。
这哥俩简直就是小透明+受气包,还不敢抱怨,一抱怨就得小心老爸的鞭子抽上来。
硕托被逼得快抑郁了,这才离家出走,出去散散心。
老努搞清楚情况之后,怒火中烧!
阿巴亥的事儿他可以忍,但这件事儿他忍不了!
为啥?
因为他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
努尔哈赤十二岁就没了妈,爸爸很快娶了个后妈。
后妈一进门就对他和弟弟舒尔哈齐各种虐待。
老爸因为宠爱后妈,就由着她虐待自己的两个儿子。
老努对代善大发雷霆:“你纵容老婆虐待孩子,还咬定他叛国投敌,要亲手杀了他,你良心不会痛吗?你也是我前妻的孩子,我有让你的后妈们虐待过你吗?……家里的事都搞得一塌糊涂,还能治国吗?!”
很快,老努宣布:废掉代善的储君之位。
代善回到家中,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懊恼。
一怒之下,就把家里的小娘们儿给杀了,然后跑去向老爸请罪,幻想着老爸能原谅自己,恢复自己的储君之位。
把老婆杀了来请罪?
老努彻底失望。
就这样,代善失去了成为后金大汗的机会。
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真假难辫的汗王遗嘱
努尔哈赤之死不仅在东北辽东地区掀起了一股暗流巨浪,更引出了皇宫之中激烈的血雨腥风。面对空荡荡的汗位,各种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大家都在观察着身边的人,准备着自己的武器,随时都有可能迈开奔向汗位的脚步。
这此势力之中最早发力的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氏。她原本就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妻子,因此得以在努尔哈赤临终的时候陪伴他。这位大妃本以为努尔哈赤要将汗位传给代善,所以与其暖昧,传出了一段让努尔哈赤脸上无光的排闻。但眼看代善失势,大妃也立刻掉转了船头。乌拉那拉氏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看到自己的儿子多尔衮深得努尔哈赤喜爱,她心中便打定主意要让汗王立多尔衮为继承人。当努尔哈赤咽气之后,乌拉那拉氏便立刻向诸皇子传达了汗王的遗嘱:“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
这一遗嘱让众大臣骇然,努尔哈赤生前一直都在强调“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怎么在临终时又留下让多尔衮继位的遗嘱呢?而当时的多尔衮也才十几岁,这样一个遗嘱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大妃乌拉那拉氏,其中疑点太多,所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四大贝勒立刻以多尔衮年幼为由表示反对。大妃的计划落空了,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继承大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乌拉那拉氏采取行动的同时,皇太极也主动出击,努尔哈赤逝世当天,他就暗中说服代善的长子,让他劝代善推举自己继承汗位:“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从当时各方的实力来看,八旗旗主是最具竞争实力的。其中,两黄旗由皇太极统领,正红旗由代善统领,镶蓝旗由阿敏统领,正蓝旗由莽古尔泰统领,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乌拉那拉氏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虽然此三人有大妃的护持,但他们年纪不过十几岁,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几位旗主的对手,位高权重的代善、阿敏、莽古尔秦、皇太极四大贝勒便构成了汗位竞争者的第一梯队。
在四大贝勒之中,代善虽然曾经受宠,但由于和大妃的绯闻,让他早已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无法重新树立形象。阿敏并非努尔哈赤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这父子二人各有污点:舒尔哈齐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已获罪,被囚禁致死;阿敏虽然有一定的军功,但他在南征的时候却因为放弃永平并屠城劫掠而犯下大错,受到了努尔哈赤的惩戒,早已没有争夺汗位的资格。莽古尔秦是皇太极的五兄,此人在军事方面并无多大的才华,虽无战功,却生就一副暴躁脾气,更因为他亲乎弑毋,所以也不受努尔哈赤赏识,并且毫无声望。这么看来,四大贝勒之中只有皇太极才最有胜出的可能。
皇太极知道诸位贝勒不是自己的对手,但大妃乌拉那拉氏却不容忽视,这个女人和努尔哈赤最亲近,而且还在朝中有很多的拥趸。但当大妃所提出的“遗嘱”被否定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第二天,代善在大臣议政的时候提议推举皇太极,众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继位”。
虽然在这场竞争之中,皇太极并不是最早占据有利形势的,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政治见识和军事才能深孚众望,成为了最后的胜出者。
努尔哈赤为何不选择多尔衮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三次立储,三次失败,自己的弟弟和自己的儿子还搭上了性命,于是此之后,努尔哈赤选择不再公开册立接班人,而是确定了一整套“八和硕贝勒议政”的制度,在自己死后由众贝勒共同推举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继承人。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令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怫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根据努尔哈赤的说法,在他去世后,由八位和硕贝勒共同推举新汗,并且监督新汗的施政,至于这“八和硕贝勒”究竟是谁,历史上没有确定的答案,特别是除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外的“四小贝勒”,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在努尔哈赤掌握兵权的子侄孙中产生,包括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岳托、杜度、豪格等。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留下了一整套“八和硕贝勒”共同治理国政的方案和制度,此也被称为“八旗议政”或者“八王议政”。
在此背景之下,努尔哈赤自然也就不会公开册立多尔衮为自己的接班人,来破坏自己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议新汗的制度。
我们现在熟知的“多尔衮登基,代善辅政”的说法,来自于朝鲜的史料,但是也有着众多疑点。
朝鲜的史料中记载努尔哈赤曾在生前对代善留下了遗言,要代善支持多尔衮。
九王子(多尔衮)应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而从努尔哈赤生前的一些列安排中,也可看到一些端倪。他将自己亲领的两黄旗中,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同时努尔哈赤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至镶红旗下,据推测是努尔哈赤有意将镶白旗赐给多尔衮。
如果真的能按照如此执行,那么多尔衮兄弟将成为当时后金朝堂上最为强势的政治力量,并且加上代善及其两红旗的辅佐,汗位将无比稳固。
但是最终,代善在其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的劝说下,放弃了对于多尔衮的支持,转而支持皇太极,进而打破了努尔哈赤的计划,最终多尔衮不仅无缘汗位,自己的母亲也被逼殉葬。
但是如果看这份史料和后来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的关系,便发现有着可疑之处。
首先,如果皇太极真的是抢夺的多尔衮的汗位,在其继位之后,并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赶尽杀绝,反而是委以重用,特别是多尔衮,不仅被任命为旗主贝勒,后来更是被奉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四大亲王”之列。想想阿敏和莽古尔泰的结局,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是传位给多尔衮,皇太极不会以如此态度对待他。
其次,如果真的如此,皇太极不仅与多尔衮有夺位之恨,更是与其三兄弟之间有杀母之仇,可是反观三兄弟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对其是忠心耿耿,并没有僭越之心,皇太极去世后除了豪格,其他皇太极的子嗣及其后宫也没有进行为难,这也颇为奇怪。
所以,努尔哈赤是否真的有这样的遗言和这样的传位安排,确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是年龄。多尔衮当时只有十多岁,相较于年长很多的其他贝勒,他还只是个孩子,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手段。
另一个是军功。多尔衮还没有上过战场,必然会招致功勋卓著的“四大贝勒”的不服,如何处理与自己的这些兄长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将时间倒回到两百多年前,朱元璋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后便发生了“靖难之役”,不就是一个年龄小、能力弱且没有影响力的小皇帝,压制不住他那些功勋卓著的叔叔们,才产生了如此悲剧么,努尔哈赤不能想不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努尔哈赤对于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多尔衮,包括阿济格和多铎,甚至有人推测,努尔哈赤将汗位传给多铎的可能性甚至要超过多尔衮,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都需要努尔哈赤多活很多年,一方面要培植多尔衮等人的声望,另一方面要帮助其积累能力和军功,这样才能完成权力的顺利交接,不然的话将多尔衮等人放在汗位上,非但不能镇住“四大贝勒”等人,多尔衮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朱允炆。
相比之下,我更认为努尔哈赤当时并没有选择多尔衮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其一,自己已经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不会轻易进行推翻。
其二,多尔衮年龄尚小,仅仅是对阿巴亥的爱屋及乌,既看不出能力,也看不出发展,立多尔衮太过于武断,并不像努尔哈赤的风格。
其三,多尔衮没有军功,必然招致其他贝勒的不满。
其四,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的殉葬,既有努尔哈赤的原因,也有四大贝勒的原因,这些都显示了阿巴亥的某些政治野心。
而这些原因都使得努尔哈赤在生前没有选择,更确切的说是不能将多尔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皇太极的孝心和大妃的生殉
虽然已经登上了汗位,但皇太极心中的那根弦却并没有放松,他知道乌拉那拉氏并不会放弃为自己的三个儿子争权夺利。而恰好此时努尔哈赤身边的一位侍卫向皇太极报告,声称自己听到努尔哈赤和大妃曾经谈论过要死后同葬。这条“帝遗言”让皇太极眼前一亮,他立刻以此为由,要求乌拉那拉氏为努尔哈赤殉葬。
努尔哈赤死去才18个小时,他生前最宠爱的大妃——年仅37岁的乌拉那拉·阿巴亥就生殉了。虽然封建杜会经常有殉葬的事情发生,但按照习俗,妻子要生殉丈夫,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爱妻,其二必须没有幼子。虽然大家都知道乌拉那拉氏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但当时她膝下还有两个幼子尚待抚养,所以如此生殉必然引人猜忌,但乌拉那拉氏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确定她所传达的努尔哈赤遗嘱的真假,也没有人会去在意殉葬遗嘱的真假了。
“壮大我后金基业”——中国影视剧的历史常识性错误
经过了一番不见硝烟却异常惨烈的争夺,九月一日,皇太极登上汗位。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众贝勒协同文武大臣,在皇太极的率领之下焚香祷告,行九拜礼。这一年,皇太极35岁,而从第二年开始,后金便进入到天聪元年,皇太极成为天聪汗。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为何被逼殉葬?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喇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部满泰贝勒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她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享年37岁。
努尔哈赤一生有四位大妃(相当于皇后),其中三位都先他而逝(也有人说孟古姐姐并没有成为大妃,这样算就是三位大妃),而第四位大妃,却是为他殉葬的。她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
阿巴亥无疑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女人,她是乌拉部布占泰的侄女。
布占泰在“九部之战”中被努尔哈赤俘虏,不过努尔哈赤对他还是很优待的,不但没有杀,还先后把自己家族里的三位女子都嫁给了他,包括努尔哈赤自己的女儿穆库什。
为了讨好努尔哈赤,布占泰也把自己哥哥满泰的女儿阿巴亥嫁给了努尔哈赤,那一年,阿巴亥才十二岁。
这位乌拉部的小姑娘可不简单,很快就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爱,并且连生三个儿子——第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这个过程中,孟古姐姐因病去世,阿巴亥后来居上,超越其他宫妃成为大妃。
到此,阿巴亥一直是幸运的。在她侍奉努尔哈赤那些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发布“七大恨”,公开讨伐明朝,可谓蒸蒸日上。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年纪虽小,却因为是“嫡出”,早早地就被封为“贝勒”,在“四小贝勒”中占了三个。
可是突然间,阿巴亥的大妃位被努尔哈赤给“撸”掉了,而且还把她赶出了宫廷,另外居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庶妃(相当于后来的贵人、常在之类的低级宫嫔)告发大妃,说她与大贝勒有染!
大贝勒叫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努尔哈赤和他的原配夫人佟佳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储英,因获罪而被赐死。次子代善,此时在诸子中居长,也是当时的“四大贝勒”之首。
努尔哈赤晚年,子侄中有“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三贝勒莽古尔泰(第五子)、四贝勒皇太极(孟古姐姐的儿子,第八子,后来的清太宗)。代善居长,军功多而又老成持重,努尔哈赤自然分外倚重他。可是,代善怎么会和“小妈”阿巴亥有染呢?
要说这事情还是努尔哈赤自己惹出来的。当时满族有“收继婚”的习俗,也就是说,当现任首领(或者是某一家贵族的家长)去世后,继任的首领可以娶前任首领的妻子为妻,即所谓“收继”。
努尔哈赤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大妃阿巴亥正值妙龄(三十岁左右),她的几个孩子也小,觉得应该给她们今后的生活找个依靠,所以有一次和代善提出,要把阿巴亥母子托付给他。当然,努尔哈赤这么说,不仅是把大妃母子托付给代善,还隐含着想传位给代善的意思。
这对代善和阿巴亥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可惜的是努尔哈赤的话说得太早了点,反而让当事人心痒起来。据说后来,阿巴亥趁着努尔哈赤出征,而代善留守的机会,曾经给代善和皇太极都送过好吃的(代善吃了,皇太极却没动)。
以上都是告密的庶妃德因泽说的。努尔哈赤当然大怒,不过,为了保持体面,他并没有以这个罪过处罚阿巴亥(那也太丢人了),而是找了另外一个理由——说阿巴亥本性贪婪,私藏财物,所以取消大妃名号,赶出宫去另住。
此事的真相如何,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结果是清楚的——有了这么一段桃色新闻,代善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就彻底没有了。那么剩下的三个贝勒,阿敏是侄子,莽古尔泰人如其名,过于粗鲁,有勇无谋,所以——四贝勒皇太极的继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此有人推测,德因泽告的状,是皇太极授意的。
这一招挺毒,不过阿巴亥的魅力真的很大,被逐一年之后,努尔哈赤就把她召回,恢复了大妃名号。到努尔哈赤临终之前,他首先招来的也是阿巴亥,是阿巴亥陪伴他走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努尔哈赤宾天,皇太极在众贝勒的推举下继承了汉位。这其中代善的功劳不小,是他带头要拥立皇太极的。或许是因为自己于汉位无望,想找个强有力的靠山吧。可是接下来的这一天,却宣布了努尔哈赤的一道遗命——命大妃阿巴亥殉葬。
满族早期虽有殉葬的习俗,一般是让奴仆殉葬,大妃殉葬,却是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努尔哈赤真的那样记恨阿巴亥的出轨,非得让她陪着一起死吗?难道他不顾及那三个年幼的儿子,没有了娘亲的照看,前路凶险吗?
也有人说,努尔哈赤让阿巴亥殉葬,是为了给继位的皇太极扫清障碍——这似乎也没有必要。因为皇太极不是软弱的建文帝,非得让老祖父朱元璋杀尽功臣扫平道路,相反,皇太极此时已经足够强大,想除掉阿巴亥——他可以自己来。
是的,关于阿巴亥殉葬的另一种说法是,皇太极和其他三大贝勒假传遗命,逼阿巴亥殉葬。不要忘记,阿巴亥是最后和努尔哈赤待在一起的人,她手中是否会有其他的遗诏——比如,让多尔衮继位?即使没有什么遗诏,阿济格三兄弟,如果有这位能干额娘的支持,后患会有多大?所以,要除掉阿巴亥的,应该就是皇太极,而且这次,他办到了。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一天,大妃阿巴亥殉葬了。临死前,她哭着要求四大贝勒照顾好她的孩子们,得到肯定的答复,才自杀身亡(也有更恐怖的传说——是用弓弦勒死的)。
其实,还有两个殉葬者,就是前面告发阿巴亥的庶妃德因泽以及另一位和她交好的庶妃阿济根。
阿巴亥死了。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后来为皇太极冲锋陷阵,都立下赫赫战功。再后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带领清军入关,一时间权倾朝野。为了给自己“殉葬”的“额娘”一个交代,阿巴亥被追封为孝烈武皇后。
不过,这次死后的追封时间也很短暂。多尔衮因病在永平去世,成年后的顺治帝因为对多尔衮的仇恨,剥夺了阿巴亥的皇后追封,连牌位也移出了太庙。
皇太极到底有没有篡夺多尔衮的皇位?
无论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还是在一些所谓的野史秘史中,都暗示皇太极夺了多尔衮的皇位。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猜测,是从一位朝鲜使者的笔记中流传出来努尔哈赤要传位给多尔衮的记载。以至于,后世根据这一记载编排出许多他们之间皇权争夺的说法。
诚然,每一个男子都有着想一统天下雄心壮志,所以皇太极的突然继位,令人不得不生出猜测。那么皇太极到底有没有篡夺原本属于多尔衮的皇位呢?
在《孝庄秘史》影视剧中,皇太极就因篡夺了多尔衮的皇位,在多尔衮陪他南征北战旧病复发后心生内疚,让庄妃去照顾他。但是,这毕竟是影视剧,也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根据。如果仅仅凭借那个朝鲜使者的笔记就去判定皇太极的皇位是夺来的,未免也有些太武断。尤其是,在努尔哈赤并没有留下任何的诏书或者口谕,来表达自己传位给多尔衮的意思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想把最好的给他,这句话也没错,但是多尔衮并非努尔哈赤是最宠爱的儿子。其实努尔哈赤最宠爱的是多铎,所以从这点来看,说努尔哈赤想要传位给多尔衮实属牵强。但是即使努尔哈赤真的想要把皇位传给多尔衮,而最终皇太极登位,这也算不上是篡位。
因为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继承人是否有资格继位还得经过贵族大会的商讨。而努尔哈赤的遗命也只不过是起到一个建议的作用,这是女真发家时的传统。所以说,皇太极的继位,也是经过了贵族们的一致认可。
虽然努尔哈赤对多尔衮十分宠爱,但是早年,努尔哈赤也曾经很宠爱皇太极。虽然后来皇太极的势力让他多有忌惮,但他也并没有去削弱皇太极的势力,反而任其生长。幼年时期,多尔衮曾经目睹母亲被杀,以至于后来对权力十分迷恋,也有争夺皇位的想法,但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多尔衮的身体自小柔弱,且后来患有风疾。尤其是在清朝入关后,病情越来越严重,时常还感到头晕眼花。这样的身体状况实在撑不起一个王朝,相比之下皇太极就有优势的多了。不仅身体硬朗,而且有许多的拥护者,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综合条件最好的一位。
当时最有能力当上皇帝的就是代善和皇太极,但是代善又支持皇太极,所以皇太极就顺应局势和时代的召唤成为了一代君王,后来也证明皇太极把王朝打理的井井有条,使得清王朝快速入住中原,巩固政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太极得到了民心也得到了天下。然而守业更比创业难,守住一个江山远比打下一个江山还要难,皇太极以强悍的实力,巩固了一个大清帝国,他用实力征服皇位,坐稳皇位,用实力说话,继承王位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