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淮阴与淮安是同一个地方吗?淮阴淮安傻傻分不清

news.xixik.com   2022-7-11 19:50:39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淮安和淮阴是一个地方,现在叫淮安市,原来叫淮阴市,原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后更名为淮安区。

很多人都知道淮安市是江苏省地级市,也是周总理的故乡。

1983年市管县的时候淮安市还叫淮阴市,下面管辖着淮阴县和淮安县。

淮安市下面有一个淮阴区,还有一个淮安区,淮阴和淮安能把人绕晕。

中国历史朝代表

淮安和淮阴是一个地方,现在叫淮安市,原来叫淮阴市。

淮阴管淮安。现在,淮安管淮阴。

2001年,江苏省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撤销淮阴县。原本的淮安县级市市区,更名为楚州区。原来的淮阴县,则更名为淮阴区。此时,淮安市下辖了4个区、4个县,分别是: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淮阴区、涟水县、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

2012年,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随着淮安市的持续发展,市区面积逐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2016年,淮安市的清河区、清浦区被撤销,合并更名为清江浦区。与此同时,洪泽县被撤销,更名为洪泽区。截至这个时候,淮安市形成了4个区、3个县的区划结构,分别是:清江浦区(是淮安市唯一主城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简单的说现在的淮安市就是以前的淮阴市,原先的淮阴现在是淮安市的一个区。

2007年,有人是楚州的,那时候他就说来自淮安市楚州区。但是周总理的老宅也在楚州区,大家都知道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总不能说楚州是周总理的故乡吧。于是在2012年楚州区又改名为淮安区了,淮安的这个命名史真的能把人绕晕。

淮阴人认为“三淮一体”搞得不错,淮安区人认为市区不迁过来,根本不叫“三淮一体”;淮阴人为“淮宿”分家而惋惜,淮安区人恨不得连淮阴一起划出去。

是不是有点绕口,这不是绕口令,是淮安地区现实问题。

淮安和淮阴相互嫌弃,淮安区自视旧贵族,把淮阴当暴发户;淮阴自视市中心,把淮安区当作大郊区;淮阴人嫌弃淮安区穷,淮安区人认为之所以撤县改区后变穷,都是淮阴在吸血;淮安区视淮阴为侉子,淮阴视淮安区为冒子;淮阴人认为淮扬菜发源于淮阴,淮安区人认为淮扬的淮只是淮安区,和淮阴并没有什么关系。

越说越乱,淮阴和淮安为什么纠缠不清,那我们就理一理其间关系。

那就从淮安最辉煌的时期开始说

清朝时期,陆地交通非常麻烦,南北的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运输,大运河承担了南北运输的重任。因此大运河成为南北的生命线,漕运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危。

淮安正好处于淮河和运河的交叉位置,今天淮安还是水运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成为清朝重要国家级交通中心。明清两代时期,黄河经过淮安地区,经常发生洪灾,古代水利工程无法和今天相比,淮安以北运河经常因为被洪灾破坏、水量少、通航能力差等原因,为了优先也北方京城和军队运送粮食,大多数南方物质需要在淮安清江浦地区下船,换成马车运输。淮安又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因此今天所说的“南船北马”的源头就是清江浦换乘。

这么重要的位置,清朝把漕运总督府和南河总督驻地(副国级行政中心)就设在这里,掌管集散淮盐、河道治理。经济上更是中国的顶级的商业中心,比今天的武汉还要重要。

清朝最为重要盐运和漕运都集中在这里,盐运总督府设在扬州,漕运总督在淮安。因此成为清朝最繁荣的地区。这里不光养活了一批官员,还有依附盐运和漕运巨富商贾。

富商云集和政府腐败全都展示在奢侈浮夸的宴席菜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淮扬厨子做不到的。精湛厨艺撑起中国淮扬菜的盖世华章,今天的国宴就是以淮扬菜为主。

清朝末期黄河泛滥,把泥沙冲进了淮河和运河的河道里,阻塞了河流,严重影响了运河的运输能力,今天的济宁以北大运河河道还是处于淤塞状态。国内捻军和太平军暴乱,一直打到淮安一带,破坏了原先的交通。捻军头领张乐行在辉煌的战绩就是1860年攻占清江浦,放火烧了整个城市。

其次就是交通运输的变化,火车的兴起给运河上线的城市淮安、扬州城市等一记闷棍,至此都没爬起来。原本今天的京沪线规划线路沿着京杭大运河修建,由于淮安和扬州等地盐商害怕铁路的修建影响自己的住宅、坟地、田园的利益;更重要是扬州地区,怕火车的修建影响其水路交通优势,当时水运还是主要方式。这些盐商就是发挥自己的关系,说服朝廷,成就了今天的京沪线,完全避开了江苏中部城市。

清朝政府内忧外患,无心修复运河;清朝最后三年,京沪(津浦)线修通。中国不再完全依靠大运河,淮安失去了重要性,开始走向衰败。

能让淮安和淮阴扯上关系的是在民国之后。

民国时期,淮安驻地在山阳县,境内还有一个清河县。这个清河县和河北的一个县重名,为了便于管理,把清河县改为淮阴县。

1948年12月,淮安地区全部解放。1949年5月,国家成立成立淮阴专区属于苏北行署专区。1970年,淮阴专区改称淮阴地区。

1983年淮阴地区改名为淮阴市,灌云县并入连云港市。淮阴管辖今天的清河、清浦两区及宿迁、沭阳、灌南、泗洪、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个县。

淮阴在当时江苏也是最大的,可是整体太穷,属于“老牛拉大车”。江苏省为了苏北的发展,在1996年把淮阴市进行拆分。宿迁、泗阳、沭阳、泗洪4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

2001年,江苏省淮阴市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即原地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淮阴县融为一体),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因重名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江苏省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行政规划出于政策需要,也无可厚非,主要淮安市区的调整,把原先两地的主次顺序完全颠倒过来。淮安区以前叫淮阴市,让淮安用旧名字楚州区,淮阴市改名淮安市,抢了人家名字。虽然现在的清江浦区是市中心,真正的中心还在楚州区(淮安区),因为归属感变了,导致很多人对于淮安市无感。

天下九督,独居其二的运河之都

淮安历史上都有什么样的鼎鼎大名?

淮阴县(一)——历时1449年(含寿张县、怀恩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治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东晋永和八年(352 年),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西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改淮阴县为寿张县。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东魏据淮阴,改寿张县为淮恩县。南陈太建九年(577年),淮恩县没于北周,改淮恩县为寿张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再改寿张县为淮阴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并淮阴县入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唐武德元年(618年),复设淮阴县。武德七年(624年),再并淮阴县入山阳县。唐乾封二年(667年),再复设淮阴县。南宋绍兴五年(1131年),废淮阴县为镇,绍兴六年(1132年)复设淮阴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阴县终并入山阳县。

淮阴县(二)——历时87年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割山阳县靠近清江浦的十余乡入清河县,除南界棠梨泾(今洪泽县东双沟镇周桥村)、青州涧(今洪泽县岔河镇)仍属山阳县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划归清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全国重名县,改清河县为淮阴县。2001年,改淮阴县为淮安市淮阴区。

淮阴侯国——历时5年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降楚王韩信为淮阴侯,以淮阴县为封邑。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信被杀,国除,仍称淮阴县。

淮阴郡(一)——历时94年(含东平郡)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侨置兖州于淮阴县,泰始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南齐永明七年(489年),侨置东平郡于淮阴县。北兖州、东平郡皆治寿张县(淮阴县改)。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东魏据淮阴,改东平郡为淮阴郡,淮阴郡领淮恩(寿张县改)、富陵、鲁三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富陵、鲁县入淮恩县,淮阴郡仅领淮恩一县。陈太建五年(575年),陈军克淮阴,改淮阴郡为东平郡。 北周大成元年(579 年)北周灭陈,仍立东平郡,改淮恩县为寿张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复改东平郡为淮阴郡,改寿张县为淮阴县。开皇三年(583年),废淮阴郡。

淮阴郡(二)——历时17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于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武德八年(625年)改东楚州为楚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楚州为淮阴郡,领山阳、盐城、安宜(今宝应县)、盱眙、淮阴等五县。乾元元年(759年),再改淮阴郡为楚州。

山阳县(一)——历时817年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置山阳郡,设山阳县(治所在今淮安区淮城镇)。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因李全之乱,废楚州,改山阳县为淮安县,置淮安军。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安东州(今涟水县)降元,以南宋淮安县之马逻军寨(今淮安区苏嘴镇马逻村)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淮安州降元,废淮安州,仍存淮安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县入山阳县。

山阳县(二)——历时639年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安东州降元,以南宋淮安县之马逻军寨(今淮安区苏嘴镇马逻村)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淮安州降元,移山阳县治入城。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新城、淮安三县入山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全国重名县,改山阳县为淮安县。

山阳郡——历时170年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置山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废山阳郡。

淮州——历时32年

梁太清三年(549年),东魏据淮阴,改北兖州为淮州,改东平郡为淮阴郡,州、郡皆治怀恩县(南齐改淮阴县为寿张县,南梁改寿张县为怀恩县,北周复改寿张县),淮州领盱眙、山阳、淮阴、阳平四郡。隋开皇元年(581年),改淮州为楚州,废淮阴郡,改为淮阴县,废山阳郡,改为山阳县,州治淮阴县。

楚州(一)——历时24年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淮州为楚州,治淮阴县。开皇十二年(592年),楚州移治山阳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楚州。

楚州(二)——历时607年(含东楚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于山阳县,武德八年(625年)改东楚州为楚州。楚州辖山阳、盐城、安宜(今宝应县)、盱眙、淮阴等五县。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因李全之乱,废楚州。

清河县——历时641年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于泗州清河口设清河县(今淮阴区袁集桂塘一带),置清河军。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废清河军存清河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割山阳县靠近清江浦的十余乡入清河县,除南界棠梨泾(今洪泽县东双沟镇周桥村)、青州涧(今洪泽县岔河镇)仍属山阳县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划归清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全国重名县,改清河县为淮阴县。

清河军——历时5年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清河军,仅辖清河县一县(泗州之清河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废清河军。

淮安县(一)——历时14年

南齐永明七年(488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杂流一百户置淮安县,县域大致在今洪泽县东部一带,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废淮安县。

淮安县(二)——历时55年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因李全之乱,废楚州,改山阳县为淮安县,置淮安军。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安东州降元,以南宋山阳县之马逻军寨(今淮安区苏嘴镇马逻村)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淮安州降元,废淮安州,存淮安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县入山阳县。

淮安县(三)——历时74年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全国重名县,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1988年改淮安县为淮安市(县级)。

淮安军——历时6年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因李全之乱,废楚州,改山阳县为淮安县,置淮安军。淮安军辖淮安一县。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为淮安州。

淮安州——历时42年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改淮安军为淮安州。淮安州辖淮安、宝应、盐城、淮阴四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淮安州归附元廷,设淮东安抚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淮东安抚司为淮安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

淮安路——历时83年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淮安州降元,设淮东安抚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淮东安抚司为淮安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三县入山阳县,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淮安路辖海宁州(今连云港市)、泗州(今盱眙县淮河以北等地)、安东州(今涟水县)及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盐城、桃源(今泗阳县)、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朐山(海宁州倚郭,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沭阳、赣榆、临淮(泗州倚郭,治所在今盱眙县淮河北岸洪泽湖底)、虹(今安徽泗县)、五河、盱眙、天长等三州十二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

淮安府——历时546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常遇春部攻占淮安,朱元璋置淮安府。明朝淮安府辖海州(今连云港市)、邳州及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等二州六县。清承明制,仍置淮安府。淮安府辖山阳、清河、盐城、阜宁、安东、桃源六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淮安府。

淮安行省——历时3年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建立宋政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冬,赵均用(一作赵君用,今安徽萧县人)攻克淮安。宋政权置淮安行省,命赵均用为平章(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至正十九年(1359年),淮安失守,赵均用出奔山东。淮安行省废。

其他的淮安政区名

兖州 ——南朝宋侨置。宋泰始二年( 466年)兖州降北魏后,宋侨立兖州于淮阴县(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

北兖州 ——南朝齐更名。齐改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曾移治盱眙县,后复旧。

江淮省 ——清置。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分江苏省置江淮省,驻清河县(清江浦)。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裁撤,复归江苏省。

淮扬(海)道 ——清置。清康熙九年( 1670年)置淮扬道,驻淮安府山阳县(淮城)。雍正八年( 1730年)更名为淮扬海道。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移驻清河县(清江浦)。嘉庆十六年( 1811年)复名为淮扬道。咸丰十年( 1860年)裁撤。同治四年( 1865年)复置淮扬河务道,驻清河县。光绪二年( 1876年)复名淮扬海道。

淮扬道 ——民 *国复置。民 *国二年( 1913年)废州府存道县,置淮扬道驻淮阴县(清江浦)。民 *国十六年( 1927年)废除道制。

淮海道 ——清置。清嘉庆十六年( 1811年)置淮海道,驻安东县(今涟水县),实驻清河县。咸丰十年( 1860年)裁撤。

广陵郡 ——三国魏移置。三国时广陵郡分属魏、吴。吴据广陵县(今扬州),魏迁广陵郡治淮阴县(吴无广陵郡),西晋愍帝建兴元年( 313年)广陵郡还治广陵县。

南高平郡 ——南朝宋寄置。宋泰始五年( 469年)寄置南高平郡于淮阴,复徙淮南当涂。

阳平郡 ——南朝齐寄置。萧齐时,阳平郡寄治于山阳郡。梁天监元年( 502年)立阳平郡于安宜县。

顺化军 ——五代后唐更名。五代后唐长兴二年( 931年)杨溥改楚州为顺化军,旋复旧称。

镇淮府 ——金置。金正大八年( 1231年)淮阴县降金,金改淮阴县为镇淮府。次年南宋收复淮南,复为淮阴县。

嘉信县 ——新莽改制。新始建国元年(公元 9年)王莽改制,改淮阴县为嘉信县。东汉建武元年( 25年)恢复旧县名。

怀恩县 ——南朝梁更名。梁改北兖州为淮州,置淮阴郡,改淮阴县为怀恩县,州、郡皆治怀恩县。

淮恩县 ——北朝东魏更名。梁太清三年( 549年)东魏据淮阴,仍置淮州、淮阴郡,改怀恩县为淮恩县。

寿张县 ——北朝北周更名。北周大成元年( 579年)北周灭陈,仍立东平郡,改淮恩县为寿张县,旋复称淮阴郡、淮阴县。

射阳侯国 ——西汉置。汉高祖五年(前 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射阳侯国都城传说在射阳湖北,今宝应县射阳湖镇一带。

射阳县 ——西汉改置。汉惠帝三年(前 192年)射阳侯国除,改为射阳县。三国魏废射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复立,后又废。

临淮亭 ——新莽改制。新始建国元年( 9年)王莽改制,改射阳县为临淮亭。东汉建武元年( 25年)恢复旧县名。

泗阳县 ——西汉置。汉武帝元鼎元年(前 116)分凌县东南置泗阳县(今淮阴区三树镇一带)。新莽改泗阳县为淮平亭。东汉时省泗阳县入凌县。

角城县 ——东晋置。东晋义熙年间于淮北设角城县(今淮阴区古清口附近),置淮阳郡。

文成县 ——北朝北齐更名。北齐改角城县为文成县。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临清县 ——北朝北周更名。北周改文成县为临清县。隋开皇三年( 583年)省临清县入淮阳县。

绥化县 ——北朝东魏置。东魏武定七年( 549年)于淮泗交汇处设绥化县(今淮阴区西南)。

淮阳县 ——北朝北周更名。周大成元年( 579年)改绥化县为淮阳县。隋开皇三年( 583年)省淮阳县入宿豫县。唐武德元年( 618年)复置,贞观元年( 627年),再省淮阳县入宿豫县。

吴城县 ——南宋置。南宋建炎元年 (1127年 )分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今淮阴区吴城镇),旋废,复归淮阴县。

新城县 ——南宋置。南宋咸淳十年( 1274年)分淮阴县东境置新城县,新城县治所在八里庄一带(一说在韩信城,今清浦区城南乡)。元至元二十年( 1283年),并新城县入山阳县。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淮阴与 淮安 地名变更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