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碧生源神话”洗洗澡?广告三年23次上黑榜
监管困境需要监管部门、媒体和消费者的良性互动来打破。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碧生源常润茶的广告,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电视上、网络上、公交车上、电梯里……广告“轰炸”,遍地皆是。
鲜亮的广告背后,却是灰色的现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显示,该产品功能仅是改善便秘;而广告中,口臭、色斑、痤疮甚至失眠健忘等,都纳入了疗效范围。其主要成分番泻叶,在医学专家看来更是需严格控制使用的“泻药”。
其实,碧生源广告的问题,早已有监管部门介入。碧生源公司上市前的三年,其广告违规23次。该产品广告还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上过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榜”。
一边是频繁违规的广告和屡屡曝出的“不良反应”,一边却是碧生源的销售奇迹——2011年销量达13.7亿袋,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的肠子“洗了一次澡”。这样一边违规一边攫利的“碧生源神话”,正来自不成比例的违规成本。
虽然广告多次违规,处罚却似乎轻描淡写。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处罚多为警告、停售或撤销批文;仅在广东,2007年至2009年碧生源接到了19份公开警告。另一方面,在一些知名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碧生源”,前几页满是广告信息、正面信息。更有甚者,在碧生源广告涉嫌违规的新闻曝出后,还有一些网站刊发该产品的宣传软文,而相关负面新闻却在搜索引擎上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毛毛雨般的经济处罚、范围有限的舆论批评,对违规行为的行政与舆论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几成“沉没的监督”。也正因此,碧生源才敢于把年销售总额的30%、多达近两亿元的资金,用于夸张、不实的广告宣传。广告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信息提供核查等,层层把关却未形成有效制约,令人深思。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品广告只有监管权,处罚权则归口工商部门。在监管和处罚分离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力度。而在监管上,保健品也处于食品和药品的中间地带。这可谓碧生源“查不倒”的死结所在。
媒体监督,是增加违规行为舆论成本、社会压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产品涉嫌虚假宣传,企业媒体形象却完好无损,广告继续大量投放的情形并不鲜见。一些网络搜索企业和少数媒介,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理应掂量一下自己作为公共信息提供者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对于保健产品的监管,消费者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主张权利是维护权利的前提,面对违规广告的不实宣传,上当的消费者不能吃“哑巴亏”,有必要积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拿起法律武器,与监管部门配合,形成合力。
面对监管困境,需要的正是包括监管部门、媒体和消费者在内各方的良性互动,形成消费者举报、媒体广告审核和曝光、相关部门明确职责严格执法的监管链条。只有如此,才能给碧生源之类的“神话”好好洗个澡,洗掉它们身上具有欺骗性的华丽妆容,营造安全、放心的保健品消费环境。(人民日报 张彦春)
碧生源广告频违规成分竟是“泻药”危害大
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的主要成分一样,都是番泻叶,而番泻叶属于治疗结肠的泻药,刺激性颇大,属于“猛药”。医生会严格控制用量,多服容易损害肠粘膜和神经丛,停用之后反而易造成便秘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这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减肥市场上更是如此,纵观整个减肥产品行业,曲美、绿瘦……各家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当然,提到减肥产品,就不得不提到这个品牌:在各种减肥产品中,碧生源的业绩相当不错,根据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2011年碧生源常润茶销量突破了13.7亿袋。
13.7亿袋是个什么概念?根据2011年4月28日,我国政府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有13.7亿人口,也就是说,按照碧生源在2011年的销量,它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的肠子都洗了一次澡。
面对这个辉煌的业绩,人们不禁要问,碧生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碧生源是不是真的像广告里说的一样,会“嗖的一下”就变瘦呢?据了解,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的主要成分一样,都是番泻叶,而番泻叶属于治疗结肠的泻药,刺激性颇大,属于“猛药”。医生会严格控制用量,多服容易损害肠粘膜和神经丛,停用之后反而易造成便秘。有人说碧生源减肥茶是一剂“泻药”,在他们看来,常润茶也差不多,只不过相对温和些。
关于这个说法,碧生源内部人士解释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家药监局设定安全使用范围之内的。
内部人士:它对保健食品添加的任何成份都是有一个安全标准的,在这个安全标准之内使用它是允许的,要不然这个产品不可能上市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碧生源广告里“给肠子洗个澡”的说法到还是确切的。对于常润茶的疗效,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林坚介绍:“如果因为偶尔吃东西上火,导致便秘,这就好比是马桶临时堵塞了,用‘常润茶’做临时疏通,效果还是可以的。”他同时介绍,中医上对于番泻叶的用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正常成年人一天的摄取量控制在1-2克左右,如果剂量过大,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据媒体报道,曾经有消费者表示,喝完碧生源之后立刻拉肚子,而且时间长。
关于这个说法,碧生源内部人士解释说,在有效范围内,番泻叶是有它合理的作用的。
内部人士:含的原材料上来看,也是在严格按照国家药监局在设定的安全的使用范围之内的,因为这个他提到的番泻叶一个的成份,番泻叶的成份如果说你要放大它的含量,它有它的作用,如果说这个含量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它又是有它的合理的作用的。
如果说碧生源常润茶的疗效仍有待观察的话,那么什么才是它成功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广告。据媒体报道,根据碧生源的年度报表,2007年,碧生源广告支出是4910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30.1%;2008年,碧生源广告费支出是1182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33%;到了2009年,碧生源的广告费支出是1967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28.4%;在2010年前6个月,碧生源的广告费支出是1171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31.8%。
从数据我们就能简单的算出来,碧生源每年的广告额都要占到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事实上,铺天盖地的打广告是保健品行业的一贯做法,当下的保健品行业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核心竞争力,靠广告拉动销售已经成了该行业的普遍生存法则,以往的保健品销量冠军们都是如法炮制。
对于碧生源来说,在广告投放策略上,它也经历了一番摸索。2007年之前,碧生源的广告在大大小小的报纸上铺天盖地,广告虽然打的很猛,但是效果却不好。2007年之后,碧生源调整了广告营销方向,因为他们发现碧生源的目标人群是女性,而看报纸的女性比例很小,电视、网络和杂志才是女性们关注的重点。于是,电视上、网络上、公交车上、楼宇电梯里、选秀活动中,碧生源无处不在。
不仅如此,碧生源在挑选代言人方面也是独具慧眼,2011年3月碧生源签下知性、美丽的人气女王徐静蕾为代言人,而徐静蕾在这两年表现活跃,先后拍摄了《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她人气飙升,自然也带动着碧生源跟着一路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碧生源还赞助了广东新丝路模特大赛,冠名上海世博会礼仪小姐选拔比赛,联手齐鲁电视台启动了《请你做代言》的选秀活动,拍摄以减肥为主题的微电影《缘来如此》等等,这些举动都和碧生源美丽、苗条的品牌内涵高度契合,飞速扩大了它的影响。
广告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成就了碧生源,同样让碧生源麻烦缠身。“6小时见效,45天成就魔鬼身材,选择碧生源,不仅美丽而且健康”这是碧生源在广告里宣传的效果。但是按照规定,保健食品广告要经过食药监局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而且发布内容必须要和所审核的相符合,不能任意篡改。
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信息显示,碧生源常润茶的功能仅仅为改善便秘,而在碧生源的广告中,却曾声称该产品能快速解决便秘、口臭、青春痘、色斑、皱纹增多等多种问题,这有明显的夸大宣传其保健功效和功能的嫌疑。
对此,关于这个说法,碧生源内部人士表示否认:
内部人士:常润茶的功效这个是在国家药监局在他严格的限定范围之内它是给批复的,所以说我们目前打广告也是都要报批国家药监局审批之后才能制作广告,才能播放。
据媒体报道,在上市前的三年中,碧生源的广告就违规了23次。在2007至2010年间,碧生源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辽宁、江苏、内蒙古等地都曾因侵犯消费者肖像权、夸大功效、未获批文等原因被警告、停售或是撤销批文,经销商也有多次违规。
但如此高密度的频繁违规对碧生源的销售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仅在2007年因侵犯消费者肖像权被北京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2007年因误导成分夸大功效被罚款7.3万元。这对碧生源的高额利润来说是九牛一毛。
有药监局内部人士认为:“碧生源是钻了食药监部门对保健品管理制度的空子。”按相关规定药监局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只有监管权,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权,处罚权一般由当地工商部门进行,这中间往往出现空当,让部分违规发布广告的行为逃脱制裁。在监管方面,保健品也处于食品与药品中间的灰色地带。目前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监管部门对食品与药品都进行了史上最为严格的监察和管理力度,而处于二者中间的保健品,可能暂时还能得以游离于严格监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