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大家可能都没有察觉到,其实我们中国的领土面积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大,目前我国的领土面积超过了960万平方公里(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 哪个国家领土面积最大?),不断增大的面积到底来自哪里呢?
很多人会说填海造陆可以增加国家的领土面积,比如我国的天津滨海新区就填出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工业区,那怎么样才可以每年什么都不做,领土面积还可以不断地增大呢?我们在江苏苏省身上找到了答案。
其实古代的江苏省只有目前面积的2/3大小(用2000年,造出三分之一个江苏!冲刷出来的省),为什么江苏省不需要填海造陆,面积还能够不断的变大呢?这与江苏省的位置有关系,江苏省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临近黄海,长期江河淮河自西向东横穿江苏省,将全省分为三段,这两条河流数千年来裹挟着大量的泥沙涌入黄海,形成了大片的冲击平原,海岸线不断向外扩张。
同时我国黄海的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小,论造陆能力,我国的黄河比长江和淮河都要强大很多,黄河的入海口在莱州湾的边缘,已经形成了大片的陆地,海岸线明显向外扩张。
黄河一直都不是条安分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大的改道就有26次(黄河改道了,所以江苏留下一条“废黄河”),其中就有几次从江苏入海,甚至还发生过夺取淮河入海的历史,可以说河流的泥沙冲击,是江苏不断变大的根源,我们从江苏省的一些城市的地名,也可以发现曾经江苏省的海岸线在哪里。
在江苏省的地形塑造中,黄河、淮河和长江起到的作用最大,历史上黄河曾经长时间夺淮河河道从江苏东部一带注入黄海,制造了大量的陆地,同时淮河也在塑造陆地,而南部的长江也在江苏部地区塑造陆地,再加上里下河等其他一些河流的塑造作用,所以江苏省的面积可以一直向东部延伸,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区因自然因素面积自动变大的地方就是江苏省的沿海一带了,今天这里仍然在扩大中。
连云港顾名思义是一个海港城市,如今的港口已经远离了连云港的市中心,海岸线向外大幅扩张,历史上,响水县在城里面真的可以听到海浪的响声,如今距离海边将近50公里,连海风都很难吹到,如今的滨海县同样也不滨海,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内陆县城。
曾经的盐城市在家门口就可以围海晒盐,现在却只能耕田种地,泰州和扬州都曾有过一段沿海城市的历史。
如今宁海的南通和崇明岛以前是不存在,千年来,崇明岛的形状变化无常,从未停止,直到今天,还在以每年百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目前来看,北面长江航道的淤积速度要更快一些,也许再过50年崇明岛就要和北面的江苏完全连为一体了,到时候中国第三大岛屿可能不复存在了。想要来崇明岛旅行,先安排上吧。
由此可见,很多江苏历史上的沿海城市在海岸线扩张之下,都成了内陆城市。比如射阳县,面积达2778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4个新加坡(719平方公里)了。翻阅中国县市历史,往往会提战国时/秦朝隶属于哪里,叫什么。而这个县的历史第一句——“射阳县境大部分为明代以后逐步成陆”,也就是说这个县的大部分陆地都是明朝之后才形成的,至今不过400来年。如果上溯到3000年前,实际上半个江苏省的面积还都没有出现。
江苏的平原都属于冲积平原,资料显示江苏境内有大小河流2000条左右,它们对塑造江苏的平原地形起到了重大作用。苏北地区属于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苏南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为太湖流域和长江冲积而成,有人还将江苏中部和东部的平原分开来说,苏中为里下河等河流冲积的平原,东部是沿海诸多河流冲积的沿海大平原。
无论是从地形变化还是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江苏省一带的面积都是在持续扩大中,仅仅在数百年前,江苏省几个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如东部的连云港、盐城市、南通市的大部分地方都还不存在,这一带的面积有数万平方公里,比如如今的射阳、大丰、东台、如东、启东等等设县设市的时间都不长,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流经江苏省的河流填海造地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一带原本都是大海,是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到海滩上渐渐形成的。
总之,江苏省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虽然江苏省也有山地丘陵,但是海拔都不高,基本都不足500米,对江苏省地形起伏影响很小。
将这些曾经的沿海城市连成一串,我们就可以发现江苏省的面积至少扩大1/3,江苏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由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全省平原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7%左右,是我国平原面积占比最大的省份,江苏从北到南分布着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滨海平原,江淮平原和长三角平原。
江苏省平原占比约为86.89%,平原面积约为8.97万平方公里。在江苏境内,仅有南京南部以及连云港有山。
如此广阔的平原给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让江苏省不仅有用不完的土地建设工厂,同时农业也非常发达,粮食不仅可以轻易的满足省内的需求,还可以支援有粮食缺口的兄弟省份,这些都是其他省份羡慕不来的先天优势。
如今的江苏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第二大省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实海岸线的扩张并非全都是好处,江苏沿海很难修建大型的港口,几乎全是滩涂湿地,江苏的海岸线长达954公里,大型的海港仅有一个盐城港。
另外很多曾经的沿海城市,小日子过着过着就成了内陆城市,总感觉失去了些什么,很多新多出来的土地也会打乱自己的规划建设,因此需要不停的改进和更新,总体来说土地的面积扩大绝对是好事,那么随着江苏的航线不断向黄海扩张,黄海在未来会消失吗?
见证沧海桑田:崇明岛的历史变迁
滚滚长江东逝水,裹挟着亿万泥沙,以每年近万亿立方的径流量奔流到海,在江海交界处塑造出了一处美丽净土——崇明岛。第三大岛崇明岛不全是上海,还给江苏留下飞地
崇明岛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素有“长江门户”、“上海后花园”之称。
崇明岛还有个非常飘逸的别称——东海瀛洲。这可是传说中的海外三仙岛的名字,神仙居住的地方,秦皇汉武欲求之而不可得。这个数千年来无人能寻到的仙境落户崇明,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定都南京的他,许是为求吉利,就把这名字赐给了崇明岛。
崇明岛美景
还别说,以崇明岛的那副宛若沧海桑田活化石式的涨成史,还真与“东海瀛洲”这个仙气凌然的名字有些搭边。
如今东西长七八十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形似大鞋底印的崇明岛,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大自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由长江之水精心雕琢而成的“绝世佳作”。
崇明岛的地理位置
二三千年前,长江口还远在今镇江、扬州一带。北嘴在如皋以东,南嘴在奉贤以西,两嘴相距甚远,河口呈开放的喇叭形。受科氏力影响,长江口在向东推进时,北嘴变化多端,南嘴稳健东移,长江口的演变呈现出云诡波谲变幻莫测的历史图卷。
先秦时代,如皋以东还是汪洋大海,今如东一带的海中有一片沙洲,名为扶海洲。
先秦时期的长江口
东晋南北朝时期,位于江口北嘴外的扶海洲与如皋陆地逐渐连接,成为长江北岸的新的沙嘴,江岸线从如皋向前伸到如东。此为长江口北岸第一次发生口外沙洲与大陆相接。同时北口以南的海中,在今南通市主城区所在,涨出了一片新的大型沙洲——胡逗洲。
长江口北嘴第一次沙洲连陆
唐高祖武德年间,受潮汐带影响,胡逗洲东南,今上海宝山外海中涨出东沙、西沙两个沙洲,两沙相隔七十余里,是为崇明岛前身。其中东沙应当在今崇明岛东部的向化镇、陈家镇一带,西沙应当在今崇明岛中部的城桥镇一带。
东沙、西沙涨出
其后数十年间两个沙洲逐渐稳固、增大,沿岸百姓前来定居开垦者日益增多。五代时期,长江口为吴越、南吴两国的交界地带,双方围绕着江中沙洲多次发生冲突。为稳固统治,南吴于西沙设崇明镇,这是崇明得名之始。
从南吴设镇于西沙,可以看出在当时西沙的开发程度当比东沙更高。
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长江北口的第二次沙洲连陆。11世纪中期,位于原胡逗洲以东、已存在数个世纪的东布洲,也与南通大陆并连,长江口北嘴延伸到今启东市吕四港一带。受此影响,长江入海口的古北汊消失,被大自然从海中移到江口的东西两沙成为新的分汊点,周边水域沙洲涨成的速度和规模得到提升。
在科氏力的影响下,长江口沙洲依然表现出北淤南塌的趋势,因此宋时崇明岛的发育,以东沙为基点,逐渐向西北方向扩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东沙西北涨出一沙,名姚刘沙,后向东南延伸,与西扩的东沙接壤,合并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沙洲。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距姚刘沙西北五十里的江中,又涌现一个大型沙洲,被称为三沙。因三沙属西沙崇明镇管辖,亦谓崇明沙。
东沙、姚刘沙、西沙、三沙
两宋时期,东沙-姚刘沙、西沙、三沙鼎足而立,为崇明成岛奠定了基础。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宋政府在姚刘沙置天赐盐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的基础上改设隶属于扬州路的崇明州,同时在三沙设三沙镇,西沙则从镇降格为巡检司。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崇明州为崇明县。
这不仅表明自南宋以后,东沙-姚刘沙联合体在当地的政治、经济,已经全面超越西沙,同时也证明网上流传的东沙、西沙塌陷于北宋年间之说不确。
明洪武《苏州府志》崇明县附图
从《明洪武<苏州府志>崇明县附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三沙在明代以前已经和东沙-姚刘沙连成一个更大的沙洲。
长江口北汊道,在长期的泥沙沉积影响下,大量新的沙洲在明清时期涨出,从下方的这张《明正德崇明县志》附图可以看出,当时北汊道中沙洲众多,大致可分成以东沙-姚刘沙-三沙联合体、西沙、平洋沙为中心的三个沙洲群。
《明正德崇明县志》附图
明末清初是崇明岛最终沙洲合并,成为一体的最后时期,先是在西沙残骸上形成的长沙与姚刘沙联合体合并成一岛,其后平洋沙群也并入其中,至此崇明岛基本定型。
崇明岛连成一体
当然在崇明岛涨成时期,沙洲也不是只涨不塌的,东沙最终完全塌陷被新的沙洲所覆盖,西沙在塌陷完大部分后,残余部分成为后期崇明岛主体的长沙的一部分。
而崇明县城的五迁六修,更是这段历史的真实映照。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的基础上,设崇明州,这是设城之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旧城坍没,州城一迁于原址北15里处;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城南又坍,县城再次北迁10里;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因县城面临塌陷,第三次迁往位于西北的三沙马家浜;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县城东北受海水侵袭,第四次迁往平洋沙;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县城东北再次坍塌,第五次迁往东南方的长沙,也就是现在的区政府所在地。
五迁之后,县城也不是万无一失了,只不过这次对县城的防护工作做得到位,才没有再次发生迁徙。有清一代,崇明岛南岸因遭受冲刷后退达10里之遥,县城在清末时期再次遭遇迁徙威胁,为抵御侵蚀,当地在县城以南修筑坚固的石堤,如此才遏制住了侵蚀,保住了县城。
可以说崇明岛的涨成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沧海桑田转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