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画里,一切都在情不自禁地轻轻飘动着。宋画是广阔的,岂止在视觉感受上,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都在自由组合中与审美达成了会心一笑似的默契和经典。宋画是现实的,就像刚刚从老庄的思想里走出,又误入了风景或花鸟的旋律。
▲《绣栊晓镜图》宋 王诜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
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山 水 卷
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
看宋画就知道,我们离中国的传统越来越远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熟悉的宋画还是要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宋画之美,
美在简单、含蓄、
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
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
于山川小景、
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在哪里?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所在,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宋画好在哪里?不同的专家给人不同的指点,有的叫人如坠五里迷雾,有的让人思接千载、有所意会。
国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编纂的教材
《中国书画》中写道:
“宋代的遗存远胜以往任何朝代……
因而在感觉上,
宋人离我们就不像唐代那样的遥远。”
▲《万壑松风图轴》 北宋 巨然 200.1cm×77.6cm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画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设色 206.3cm×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春山瑞松图》 宋 米芾 轴 纸本设色 纵35厘米 横4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绢本水墨 158.3cm×10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万壑松风图》宋 李唐 绢本双拼 188.7cm×139.8cm
此画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
▲《秋窗读书图》宋 刘松年 纨扇 绢本设色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画家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下图请横屏查看】
▲《西湖图卷》 宋 李嵩 纵26.7厘米 横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西湖图卷》是中国宋代画家李嵩的国画作品,这幅西湖图未必是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笔法最精湛的画卷,但却是最能说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工笔画虽比不上水墨写意,但作为人肉照相机,李嵩做到了。
▲《仙山楼阁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2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重彩画楼阁、奇峰、云树、仙人跨鹤。清代梁清标题签定为赵伯驹之作,但从画面的画法用笔和构图立意来看,却不似赵氏风格,应是民间画师的作品。《石渠宝芨》著录。
▲《寒江独钓图》 宋 马远 绢本水墨 26.7cm×50.6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水图》(局部) 宋 马远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局部)宋 马远,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宋代 马远 绢本浅设色 125.6cm×4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雪滩双鹭图》 宋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
▲《山水十二景图》(局部)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雪堂客话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 28.2cm×2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图请横屏查看】
▲《荷香消夏图》 宋 马麟 卷绢本浅设色
▲《临流赋琴图》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 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 大面积的使用空白, 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 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
▲《梧竹溪堂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山居景色。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
人 物 卷
▲《槐荫消夏图》 宋 佚名 小品册页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 纸本水墨 35.5cm×129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下图请横屏查看】
▲《纺车图》宋 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
▲ 《五马图》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听琴图》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可以说这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下图请横屏查看】
▲《采薇图》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最后双双饿死。二人须发蓬松,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双眉紧皱,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
▲《村医图》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妆靓仕女图》宋 苏汉臣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7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
▲《杂技戏孩图》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 横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博古图》宋 刘松年 绢本淡设色 128.3cm×5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骷髅幻戏图》 南宋 李嵩 26.3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李嵩骷髅幻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的一件名作。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之一种——悬丝傀儡演出。
李嵩 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
▲《大士像》 宋 贾师古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此图中观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发飘逸,将手中宝瓶倾斜,琼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莲,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称奇。
▲《踏歌图》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对劳动者的美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这在文人画中几乎看不到。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
▲《晓雪山行图》 宋 马远 绢本水墨 纵27.6厘米 横42.9厘米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
▲ 《秋江渔隐图》 宋 马远 绢本墨笔 纵37厘米 横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其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夏禹王像》 宋 马麟 绢本设色 纵249厘米 横11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夏禹,传说中古代夏部落的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此图绘夏禹手持如意笏,头戴王冠,身披龙袍,端庄地立于画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的能力,生动地刻画了夏禹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
▲《泼墨仙人图》 宋 梁楷 纸本水墨 高48.7厘米 宽2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既能依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擅用笔极简、洗练放逸的“减笔”画。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画家写意人物画的先河。这幅作品,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形象奇怪生动,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令人叫绝。
▲《六祖截竹图》 宋 梁揩 纸本 纵73厘米 横31.8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六祖伐竹图》南宋画家梁楷代表作品,画家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花 鸟 卷
▲《白蔷薇图页》 宋 马远 绢本设色 26.2cm×25.8cm
白蔷薇花开硕大,枝叶繁茂,显得光彩夺目。画家以细笔勾出花形,用白粉晕染花瓣,以深浅汁绿涂染枝叶,笔法严谨,一丝不苟,画风清丽、活泼,颇具生气,代表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貌。
▲《杏花图》 宋 赵昌 绢本设色 25.2cm×27.3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图绘一枝杏花,繁花盛开。画家用极写实的手法,将杏花粉白含俏、堆霜集雪之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勾线精细,以粉白染瓣,富有层次。杏花尽显其晶莹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韵。
▲《碧桃图页》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24.8cm×27cm
盛开的碧桃红白相映,虽然画面上仅绘桃花两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则透露出浓郁的春意。整幅画面赋色淡雅,自然生动,体现了宋代册页画小中见大的风貌。
▲《出水芙蓉图页》 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纵23.8cm 横25cm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
▲《白头丛竹图页》 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纵25.4cm 横28.9cm
小竹数竿,清翠嫩绿,两只白头鹎栖于枝头,一只低头梳理羽毛,一只遥视前方。竹用双钩填彩画法,笔墨缜密严谨,色调沉着。山雀用淡彩层层晕染,再以尖毫细笔绘出绒羽,刻画准确,富有毛绒的质感。
▲《花篮图页》 南宋 李嵩 绢本设色 19.1cm×26.5cm
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石榴等,小小的花篮折射出繁花似锦的大自然——美丽、多样、蓬勃、朝气,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十分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关注亦油然绢上。
▲《海棠蛱蝶图页》 宋 绢本设色 纵25cm 横24.5cm
阳春三月,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画家着重表现海棠在乍起的春风中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通过描绘有形的花叶,成功地渲染出了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宋代花鸟。这类作品所绘形象逼真,笔法活跃构图疏密得体,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极富生活情趣。
▲《榴枝黄鸟图页》 宋 绢本设色 24.6c×25.4cm
深秋时节,石榴露出累累的果实。石榴叶由绿变黄,或枯萎,或被虫蛀蚀,体现出秋日的萧瑟。一只肥硕的黄鹂衔着小虫棲于榴枝上,显得悠哉悠哉。黄鹂鸟的羽毛经淡赭、黄色晕染后,再用白线勾描,片片羽毛一丝不苟,近于“没骨”。
▲《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 纵81.5厘米 横53.6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然均为华丽的题材,但如此构图便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
▲《梅竹双雀图页》 宋 绢本设色 26c×26.5cm
绿竹丛中逶迤伸出白梅两枝,清丽冷艳。两只鸲鹆棲于枝头,翘首顾盼。鸟羽用细笔勾描,然后以墨或淡彩晕染,近似“没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黄色钩填,层次丰富。竹叶用双钩法勾勒轮廓,随后染以花青、汁绿、赭石等色。
【下图请横屏查看】
▲《寒雀图图卷》 崔白 绢本设色 23.5c×101.4cm
作品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此图的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
▲《牡丹图页》 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24.8c×22cm
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富丽,左右以绿叶相扶。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精工富丽,美不胜收,设色艳而不俗,构图亦丰满。
▲《枇杷山鸟图页》 宋 绢本设色 纵26.9cm 横27.2cm
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秋柳双鸦图页》 宋 梁楷 纨扇页 绢本设色 纵24.7cm 横25.7cm
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致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
▲《红寥水禽图》 宋 徐崇矩 纨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8厘米
徐崇矩是徐熙的孙子。《宣和画谱》云:“画克有祖之风格。熙画花竹禽鱼,蝉蝶蔬菜之类,极夺造化之妙。一时从学者,莫能窥其藩也。崇矩兄弟,遂能不坠所学。作仕女益工,曲眉丰脸,盖写花蝶之余思。”此图状水禽栖于枝上,双目凝注于水里的游虾之态,最为俊逸可喜。
▲《群鱼戏藻图页》 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24.5cm×25.5cm
小鱼欢快地游戏于荇藻之间。鱼身用没骨法墨染而成,线条圆浑流畅;黑脊与白肚之间过渡自然,口、眼、鳍、尾刻画立体逼真。鱼的游向各异,远近分明,荇藻轻灵富于动感,构图生动活泼,是宋人画鱼的名作。
▲《疏荷沙鸟图页》 宋 绢本设色 纵25cm 横25.6cm
残败的荷叶暗示了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莲梗的两端,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了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
▲《水仙图页》 宋 纨扇页 绢本设色 24.6cm×26cm
水仙花开,娇嫩可人,叶片清瘦羸弱,飘逸潇洒,四展却不零乱,将画面有序地分割成五个部分,花蕊处于中心偏上位置,夺人视线,又不致于沉闷、单调。花瓣以尖细之笔勾勒轮廓,再染白粉,用橘黄点染花蕊。设色淡雅清逸,给人以香远益清的舒适感受。
▲《秋塘双雁图》 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170×167cm 台北故宫藏
浅滩洲岸上的双鹅,在微微风意中,一只仰天引颈而望;一只蹲伏在红蓼下理翎。与二只或掠空飞过;或伫足莲杆上栖息的翡翠,交相呼应。 画中描画精准,强调画面中央空旷平远的构图意念,皆可将本画作定为北宋徽宗朝画院之作。
▲《香实垂金图》 宋 佚名 设色绢本 纵24.3厘米 横27.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柑橘两枚,硕壮之极。画法双钩设色,敷色晕染,工力俱深,叶色之嫩老,香实之垂金,传神毕肖。果叶疏密有致,正侧偃斜,卷曲掩映,深有空间感。
《层楼远眺图》 佚名
《秉烛夜游图》 马麟
《春山鱼艇图》 张训礼
《澄江碧岫图》 佚名
《风担展卷图》 赵伯骕
《寒香诗思图》 马远
《观瀑图》 夏珪
《高秋观潮图》 许道宁
《风雨归舟图》 佚名
《江亭闲眺图》 佚名
《江天春色图》 佚名
《江上青峰图》 佚名
《江浦秋亭图》 佚名
《江亭闲眺图》 佚名
《柳塘放牧图》 佚名
《柳塘泛月图》 赵希號
《柳岸远山图》 佚名
《临流抚琴图》 夏珪
《郊原曳杖图》 马麟
《奇峰万木图》 佚名
《蓬莱仙馆图》 佚名
《柳溪书屋图》 佚名
《柳溪归牧图》 佚名
《柳汀放棹图》 佚名
《山居图》 燕肃
《僧院访友图》 佚名
《秋山暝泊图》 佚名
《松溪钓艇图》 佚名
《松湖钓隐图》 李唐
《松风楼观图》 佚名
《松磴精庐图》 阎次平
《水村烟霭图》 佚名
《深堂琴趣图》 佚名
《松岫鱼村图》 佚名
《松下赏月图》 佚名
《松溪濯足图》 刘松年
《松湖钓隐图》 李唐
《松涧焚香图》 马远
《雪山萧寺图》 佚名
《雪涧盘车图》 佚名
《仙山楼阁图》 赵伯驹
《溪山行旅图》 佚名
《晚霭行旅图》 佚名
《雪溪放牧图》 夏珪
《烟岫林居图》 夏珪
《雪山萧寺图》 佚名
《雪溪乘兴图》 佚名
《雪山萧寺图》 佚名
△这幅宋代的杭州西湖图是最能说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西湖图卷》南宋 李嵩
李嵩 钱塘观潮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作者并没有以其擅长的细腻精微的表现手法再现皇家殿宇的巍峨辉煌、临安城池的雄伟整饬、“岁岁观潮乐”的繁华热烈,而只以简括的笔法写出成片的半露瓦顶于薄雾树影之中朦胧隐现,茂林中三面围墙的宽大空场或许即南宋的宫室所在,意境颇显空寂。
李嵩 听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园中高木奇石,枝叶掩映翁郁,树下士人持拂闲坐于榻上,左腿盘起,聆听拨阮演乐并赏古玩。旁有仪态娇美仕女,焚香、拈花、持扇随侍,人物线条流畅。床面为藤编软屉,透气适合炎夏使用;床榻上置有直搭脑交椅式躺椅,没有腿足,供坐时后背依靠的调节式活动支架,一般适合在床上或席上使用。榻前方形香几有束腰、直腿、下为如意足、托泥。此方几造型与床榻成组用以承放香炉。
李嵩 观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 龙骨车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李嵩 骷髅幻戏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之一种——悬丝傀儡演出。当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表演是由人来操纵的,而以骷髅为主角的寓意大约是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骷髅骨骼画的比较准确,表现了画家对人体骨骼的了解,画面干净、利索。
李嵩 赤壁图册页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
李嵩 月夜看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此图绘杭州岁岁观潮之乐,台榭亭阁,花木奇秀,影映湖山。天际皎月高悬,沿岸豪门贵宦的平台阁楼上,多人伫立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人物皆以粉点成形,再用墨笔勾勒,从而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中秋夜观海潮的壮观情形。
李嵩 水殿招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屋顶形象和细部装饰很丰富,此图为重檐十字脊歇山顶(由两个歇山顶十字相交而成,因在原屋檐下添加一层小檐,称为重檐。) 屋檐两头微微上翘,几条高起屋脊端头有兽头的收束构件(用以保护屋面两坡易漏雨的部份),垂脊前端则有仙人、蹲兽装饰。屋顶瓦陇与瓦当、飞椽、套兽绘法皆极细腻,屋顶山花面搏风版相当宽阔,正中安置垂鱼,沿边又有惹草装饰。图画中屋檐下方阑额(檐柱之间起联系及承重作用的矩形横木)上安补间铺作,当心间用两朵,次间各用一朵,完全符合宋代木匠建屋的技术规则,临水殿建在水边或花丛之旁,构造灵活多样。画上有闸引湖水入渠道,流至宫苑内。建在池沼上的盝顶廊桥,下用地 ,上有排叉柱,柱上架额,额间架梁,是研究宋代桥梁、水闸的宝贵资料。
李嵩 焚香祝圣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黄宾虹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 王希孟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四景山水图》南宋 刘松年
过去大家熟的是宋词,
现在热的是宋画。
宋画之美,
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得意绚烂,
而是简单、含蓄、
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
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
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
在困顿中浪漫,
在缺憾中赞美,
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
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常常予人一种渺远宁静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图/《寒江独钓图》
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到1279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两宋将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时,GDP总量占世界一半还多。虽历经战乱,家国几度沉浮,文化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宋代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创了新风,米芾、黄庭坚等大家皆出自宋代。图/宋徽宗赵佶开创的“瘦金体”
北宋初年,宫中即设翰林图画院,旧时西蜀和南唐的画家都是其中骨干。《图画见闻志》和《画继》记载的北宋画家有386人,《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为96人。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国社会史》)。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范宽排第59位。
△《梅间俊语》 北宋 马远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影响了两宋艺术,使其呈现出理性克制之美。颜色、形状、质感的单纯素朴,是宋代的美学特征。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画惟理”,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
很难说宋代画家画的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关于这种画法,范宽的领悟是:“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宣和画谱》)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图/《溪山行旅图》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教授石慢说,
李成的山水画
带他进入了一个世界,
“一方面是寂寞的,
一方面又是壮观的”。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馆藏的李成名作。图/《寒林骑驴图》
“纸寿千年”,今天就连宋画因为年代久远而纸绢发黄的样子,也成为一种美学样式。如果有谁把照片拍出昏黄的韵味,朋友们会说:这是马远。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马远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情景交融,别有文人意趣。图/《秋江渔隐图》
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在宋代
当代名气最大的宋画,莫过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说,国外汉学家看到的第一张宋画大多是它。2010年上海世博会,巨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博物之美。但这幅国宝级北宋风俗画并不是宋画的最高代表。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广受赞誉的巨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
△郭熙之作,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图/《早春图》
宋代的山水传统,以北宋初年的李成、范宽、关仝三大家为宗。书画鉴赏家郭若虚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继起者又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人,各有所长。
宋画中,有宫廷画师专为皇帝和达官贵人画像,现存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和耶鲁大学博物馆的北宋王涣、冯平、朱贯、杜衍画像即为当时真实写照;有生动的禅宗人物画超越正统佛像而散播影响力,如1238年无准禅师赠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禅宗无准大师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静坐慢行,将自然作为情绪的衬托,如马麟的《静听松风图》。
△现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的《禅宗无准大师像》
画院画家曾专心描绘俗世故事画和界画,城市兴起后,描述市井生活的图卷流行一时,有高元亨的《从驾两军角觗戏场图》、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叶仁遇的《维扬春市图》等。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人所熟知,从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处鸟瞰、移步换景。全卷总计人物500多,牲畜超过50只,船只、车轿各20有余,其史料价值为一时之冠。
△《清明上河图》局部
花鸟动物画起初有黄筌、徐熙两派,以黄体为正宗,到宋徽宗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徽宗时,画学正式纳入科考,形成中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台湾作家蒋勋戏称“宋徽宗是故宫精神上的第一任院长”,徽宗也是一位出色的花鸟画家,他的《瑞鹤图》和《柳鸦芦雁图》现在分别是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瑞鹤图》宋徽宗
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以王维和顾恺之为先驱,即兴创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们技巧自在,精神复古,也是从他们开始,“替绘画开启了一种类似寄情寓兴的功能”(《图说中国绘画史》)。
△米芾擅山水,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图/《春山瑞松图》
南宋的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大师的创作路径,以细腻的皴法表现壮阔的山川形势;另一部分转向偏角山水,以局部代全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梅兰竹菊确立在文人画题材中的地位,也是在南宋完成的。
△马远的山水小景,崖山的梅枝浓墨重彩,远处山峦浅淡,由近及远的透视关系十分绝妙,意境幽远开阔。图/《雪山双鹭图》
年轻人离中国的传统越来越远
作为商品的宋画,在后世奇货可居,仿制宋画一直是流行风尚和生财之道。所以,虽然宋代的书画和文献充足,专家们对宋画的鉴定还是把握不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对宋画的购买需求旺盛,上海遂成为作伪产业的中心,此时生产的大量伪作让美国人交了不少学费,也为中国艺术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班宗华在宋画国际会议的报告中专门讲到其中的细节:
从1890—1920年大约30年间,很多人都希望得到恩斯特·费诺罗萨、劳伦斯·比尼昂、福开森所提到的那类绘画,其中宋画最受欢迎。
△苏轼画作传世珍品仅存两幅,皆为中国文人画的典范。图/《枯木怪石图》
查尔斯·朗·弗利尔在给一位中国代理人的信中写道:“我只购买宋朝及更早时期的绘画。”弗利尔的确得到了一些断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谓的“宋画”其实是由明清两代宫廷画师和职业画师伪造的。
艺术史研究者石守谦感慨“一代代年轻人离中国的传统越来越远”。画家陈丹青曾说:“我把北宋的画册一放到面前就知道,我肯定画不出来。”
宋画口诀
宋代风俗苏汉臣,清明上河张择端。
白描五马李公麟,写意减笔人梁楷。
林泉高致论郭熙,米氏山水两父子。
千里江山王希孟,小景惠崇赵令穰。
早期山水一文武,秀气李成范宽老。
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四家。
马夏山水大剪裁,半边一角融诗情。
花鸟崔白与赵佶,宗教高益武宗元。
宋画研究专家寿勤泽笑着说:“山水画在宋代大规模兴起,它让画家能够更加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寿勤泽说宋画也因此有很高超的想象力:“如果学生学国画不从宋画开始,恐怕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以后就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了。”
宋代不少皇帝都酷爱绘画,宋高宗在现望江门一带设立绍兴画院,并且亲自掌管。
望江门的画院为什么叫“绍兴画院”?名字出自创始人宋高宗赵构年号——绍兴(1131——1162年)。
后来的皇帝虽然不掌院,但也频繁出入画院,给画题词作诗。皇帝重视,画院的入院考试级别不亚于科举考试,画师的社会地位也就高了。
清代杭州籍文人厉鹗编著的《南宋院画录》记述了南宋画院画家的生活,反映了绘画的盛况。在几乎全民崇画的文化氛围里,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名家聚集,各种佳作不断涌现,绍兴画院存在了100多年,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画家近120人。
画家也要生活,除了御用画师,其他画工怎么办?宋代,围绕着绘画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寿勤泽说,今日杭州没有专门的画市,不过,在八九百年前的南宋,杭州已经拥有一个足以供养画家的繁华的绘画创作市场。达官贵人、寺院、甚至一般人家都是消费者。这种艺术品交易市场极大地壮大了绘画行业,也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一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