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始建于乞丐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灭亡于明思宗崇祯皇帝,而攻破大明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闯王李自成,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是常事。毕竟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有能力者自然位居高位,成为天下之主。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和所坚守的理念,已经阻碍了时代的发展,自然会被民众所抵制,随之而来的是被新生的政权所取代,这种周而复始地前进过程塑造着不同时代的朝代,也塑造着中国的历史。
其实明朝崇祯皇帝本可以不用被灭国的,至少不用吊死煤山,因为当时李自成向他提出了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了自然也就可以与李自成并存,但是对于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崇祯宁死也不答应。最终李自成攻破京城,明朝也就此灭亡,那究竟是哪三个条件让崇祯皇帝宁死也不答应呢?
崇祯十七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兵临北京城下,即将实现他推翻明朝一统天下的梦想。
在李自成的军队即将攻破京城时,李自成并没有直接强攻而下,而是在手下军师的建议下派使者和崇祯皇帝等人谈判,李自成之所以没有直接攻破明朝,是不希望推翻明朝后去接明朝这个烂摊子,毕竟此时的明朝还面临着关外强大的清军,所以如果李自成攻下明朝后,那么就要去处理抵挡清军的相关战事,这对于李自成来说十分棘手,不如借此优势与明朝谈判划地而治,回到陕西老家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待到关内关外两败俱伤之际,大顺军坐收渔利则天下可定矣。
李自成凝思了一会儿,心中的理智战胜了须臾的激动,好,那就试试吧,李自成不屑的说道。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遣在昌平投降的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代他到紫禁城里与崇祯帝秘密谈判。具体谈了些什么不太清楚,只能够通过有限的史料来窥见一二。
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记载,李自成向绝路上的崇祯皇帝提出了三个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从这份史料中可以得到三条信息:
第一,李自成向崇祯皇帝要封地
要求朝廷把他的老家陕西及西北多地分封给他,让他当个逍遥自在且有高度自治权的西北王就行。李自成小富即安的农民阶级性格瞬间暴露了出来,他知道那个内外部形势下,打下明朝当皇帝的风险挺大:
不仅要受到道德方面的谴责,还有源源不断的复明力量打搅他的帝王美梦,再加上关外骁勇的八旗骑兵,想想还是回西北搂着金砖抱着美人花天酒地实在。
第二,李自成向崇祯皇帝要钱
要的的确不多,一百万两犒军赏银罢了,借机敲诈一笔回乡的的路费而已。一百万对手头较紧的崇祯来说不是个小数,但也是咬牙跺脚能筹到的。
这在后来李自成破城之后也得到了证实,上千万两银子几天就从投降的文官集团手里抢到了。
第三,可以出兵助战,但不奉诏觐见
李自成深知关外的八旗铁骑是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所以说出劲兵助剿辽藩的话,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忠心大明的客套话,另一方面则是对明军对外战事胜利与否的深深担忧。李自成不愿奉诏和觐见就是表明了自己既想当大明之臣,又不想履行自己的义务。
对于这个三个条件,崇祯皇帝宁死也没有答应,一来崇祯皇帝遵循着祖训,就是不割地也不赔款,二来崇祯皇帝认为李自成只不过是一个土匪,此时答应他将来后患无穷,必然会得寸进尺,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极其有辱皇室的尊严,所以崇祯皇帝宁死也没有答应。
既然崇祯皇帝强烈的拒绝了李自成开出的条件,那么自然而然李自成也不会留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政权,于是以最快的攻势拿下了明朝的都城崇祯皇帝也自尽,就这样,曾经的大明王朝彻底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上了句号。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崇祯皇帝的果断做法,认为他是在装清高,其实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来思考的话,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崇祯皇帝把大明王朝的祖训弘扬的淋漓尽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尽到了大明君王的职责,和流寇妥协是好强的崇祯难以接受的。
再者崇祯和李自成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自知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且自己朝内已无可用之人,而且还不乏临阵倒戈之徒,到了临死却只有一个忠心的太监跟着他,称其为众叛亲离也不为过。
最为主要的还是民心失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并非个例,地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饥民流离失所,这也是李闯为什么一句"均田免赋"口号,能够聚众百万覆灭明朝的原因所在,明末并不是只凭借崇祯皇帝的个人勤政就可以拯救的了的。
《明季北略》另记一条,似较真确:“(杜勋)盛称‘贼众强盛,锋不可当,皇上可自为计’,遂进琴弦及绫帨(暗示崇祯自绝),上艴然起。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贼,亦缒上入见,备述贼犯上不道语,请逊位,上怒叱之。”
明朝走向末路的自身原因
其实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江山基业,所以明朝走向末路,最终灭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很多崇祯皇帝本身的原因,正所谓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命,可见崇祯皇帝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关键点。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对于朝廷的把握没有足够的经验,而且在用人,治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导致朝中党派一家独大,奸佞之臣权倾朝野,而崇祯皇帝骄傲自负的同时,还不愿意承担责任。
所以在抵抗李自成的进攻是很多军事决策失误都是由崇祯皇帝引起的,但是对于很多失误,崇祯皇帝并不愿意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而是推委给其他人,这一举动也让崇祯皇帝失去了文武百官的信任。
而李自成见明朝大势已去,于是便制造自己的声势,明朝末年统治的腐败也让人们渴望新生的政权,因此有很多民众纷纷参加到李自成的起义军队之中,李自成的军队也慢慢壮大起来,而且越战越勇,相反明朝的军队反而胆小懦弱,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李自成的进攻也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便逼近明朝的都城。
而防守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四处逃窜,眼看明朝即将被灭亡,其实在此时,崇祯皇帝是有很多选择的,毕竟偌大的明朝不可能真的说灭亡就瞬间灭亡,毕竟百年来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底蕴,这时候就有大臣建议崇祯皇帝迁都。
迁都决议,决定明朝的生死
面对李自成强势的进攻,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崇祯皇帝为了避免明朝政权被彻底推翻,只能另求他法,此时的崇祯皇帝,既面临着清军的进攻,又面临着李自成的叛乱,可以说是腹背受敌,而他此时最好的选择便是迁离都城休养生息,毕竟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但是对于迁都这个决议潮中的很多大臣有着不同的意见,有很多人同意,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因为迁都涉及很多事宜,而且迁都也会影响军中的士气和百姓的民心,这对于政权的巩固极为不利。
同时此时的明朝没有迁都的护驾军队,基本上都在抵御清军和李自成的军队,这让迁都成为了一件难事,而且此时的明朝国库已经空虚,即使能够迁都也没有足够的银两支撑着迁都后的开发建设。
对于是否迁都这个决定,朝中的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各持己见,因为此时的明朝朝廷有着各自的党派,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对于迁都这件事情,长达一个月也没有明确下来,最后在混乱的议论中,崇祯皇帝做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那就是驻守北京城不去迁都,而这个决定也成为了明朝生死的关键。
可以说迁都决定着明朝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如果明朝迁都还有回转的余地,而如果不签读,那么直接面临的是李自成强攻下来的军队,也正是崇祯皇帝决定不迁都,最终明朝政权被推翻,彻底被灭亡。
明朝末年本可以剿灭农民军却四次错过机会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活下不下去的老百姓杀知县,杀巡抚,形成了一股流寇组织。
当时,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关宁锦方向,对陕甘起火的问题不太看重,对流民问题也是以安抚为主,没太当回事。结果明廷这一疏忽就把事情就闹大了。
崇祯四年(1631年),起义军的三大势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三部形成规模,其声势之大,吓得崇祯皇帝不得不抽调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
同年十月,洪承畴正式到任三边总督。他一到任就提出了自己围剿思路——杀!用他写在给朝廷的报告里的话说:虽然参与民变的人数很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妇孺,没什么战斗力。真正能打仗的精壮之人应该也就十之一二而已,只要我们击其首,杀了带头造反的人,流民即可大破之。后来,事情证明洪承畴的理论是正确的。因为所谓的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真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于是,起义军的第一次噩梦就开始了。
首先,洪承畴招降了王左桂,然后趁他吃饭的时候,把他给杀了。王左桂这一部人马遂即被洪承畴遣散,只有少部分人逃走,加入了其它义军。
其后,洪承畴围剿王嘉胤,王部义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便实施突围。洪承畴亲赴前线指挥会战,与名将曹文诏一起围剿。双方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王嘉胤被奸细斩杀,其部人马大部分被遣散,只有少部分加入其它义军。最后,洪承畴遣派曹文诏追剿神一魁,杀得神一魁四处流窜,并最终于宁夏被消灭。
至此,三大民军领袖: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全部被消灭。
不过,他们三人虽被剿灭,但义军的斗争仍然在继续。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义军的头头死了,流民们另外再找头头就是了。
所以在崇祯六年(1633年),分散在各地的义军合成了一股,离开陕西,进入山西,对明朝进行了第一次反杀。
当时,进入山西的义军领袖都是诸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王自用等知名人物。他们一到山西,当地的贫民立即响应,参与叛乱的民众瞬间涨到20余万人。原本貌似已经被扑灭的义军,又如星星之火再度燎原了起了。
朱由检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下令让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然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听说流寇来了,就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马都被他拉到了山西,光是总兵就拉来了三个。但是这位巡抚大人有个毛病,就是不太会指挥打仗。他拉了一群官军到山西助战,可他不会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义军就已经是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山西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皇帝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义军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听说皇帝亲自点名,于是他就立即从陕西赶往山西,负责追剿义军。还别说,名将就是名将,曹文诏一到,立即就带着三千精锐铁骑杀向了义军。
第一战在霍州,曹文诏直接用三千人冲垮了上万义军。第二战在孟县,义军兵力是曹文诏的六倍,但曹文诏毫无费力,直接就击溃了这股义军。并且他还在追杀的过程中,杀了义军的头目混世王。
两战全胜,曹文诏直接杀向高迎祥、李自成、王自用。后来,曹文诏五战五胜,只用了三个月即将山西的义军全部打垮。
彼时,洪承畴在陕西,曹文诏在山西,义军无处可逃,便只得再次搬家,分散跑到了河北和河南。后来,河北也待不住了,于是所有的义军便全跑到了河南。
到了河南后,义军的日子还算凑合,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义军的规模又达到了十几万人之众。
不过,好日子终究是不会长久的。当朱由检听说义军在河南站稳脚跟后,就又往河南派出了一员猛将——左良玉。
左良玉这个人,名声不太好,但是他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到了河南后,也跟曹文诏一样,杀得义军鸡飞狗跳,并将其赶到河北,配合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将义军团团包围在了河北武安县。
义军被包饺子后,按道理来说,此一战是插翅难逃,必然会被全歼。但就在此时,明朝内部开始内讧了。
崇祯六年(1633年)九月,御史刘令誉在朱由检面前参了曹文诏一本,朱由检就在官军要发动合围战之前将曹文诏调走了。
曹文诏走后,官军总指挥变成了王朴(之前的总指挥是曹文诏)。王朴是第一次参加平叛作战,对义军反复无常的习性不了解。当义军向他诈降时,他居然答应了。于是,后来义军就趁王朴疏忽大意之际,杀出了包围圈,又跑向了河南。
听说义军又跑了,朱由检极为恼火,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圣旨一到,左良玉跑得最快。左良玉杀回河南后,一通猛打,只用了二十天时间就肃清了所有义军。但是,左良玉知道义军不好剿,所以他只追不剿,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而那些义军头领的主力,他全部赶到湖北。
为什么去湖北呢?因为洪承畴在陕西,那里不能去;曹文诏在山西,也不能去;左良玉貌似也很厉害,河南不能再待了。所以,义军只能再往南逃——逃到了湖北。
不过,湖北当地官军也不是软柿子。义军刚刚到湖北,一个猛人就杀过来了。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对义军进行会剿。
陈奇瑜上任后,花了四个月时间,把所有的义军首领和义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打算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义军被围困在车厢峡后,突围不出,便故技重施,说要投降。陈奇瑜没见过这种场面。人家说投降,他还真信,结果义军就全跑了。
听说义军又跑了,朱由检又是大怒。生完气,朱由检随即派出了洪承畴和卢象升。
当时,洪承畴和卢象升都是五省总督,一个负责西北,一个负责中原。他俩对义军的策略是一样的——杀。
义军听说官军重新调整,气势汹汹地朝自己杀来后,遂即也做出调整,并会师于河南荥阳开了会,史称“荥阳大会”。
在会上,各路义军达成共识,决心分三路突围分进:一路西返陕西,一路北进山西,一路东入凤阳焚毁皇陵。
义军分兵之后,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到处流窜作战,到处挨打,最后没地方去了,只得再回湖北,打算从鄂西突入关中。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打算挥师直驱西安。然而他这一去就是兵败子午谷,被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全歼。
高迎祥死后,张献忠单干,起义军余部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此时此刻,起义军几乎是要崩溃了,但是谁也没想到,清军在这个时候会杀入关,给了义军一个喘息之机。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清军入边,破昌平、济南等16城。当时明朝不仅丢城失地,一些山东的藩王还被清军俘获,当了俘虏。
眼见华北就要不保,崇祯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京城。于是,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李自成则率部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清军入关的问题解决,朱由检遂即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组织新的围剿。
李自成听说官军又杀来了,本来想跑,但没来得及跑,就被官军追上,先是被孙传庭打得大败,接着被洪承畴一番打击。最后几万人马死伤惨重,只剩一千多人。
与此同时,张献忠的情况也一样,他在湖北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负了伤。
不得已之下,义军中的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全部又又又向明朝投降。而李自成则坚决不降,率残部躲藏于川陕边境山区,最惨的时候身边只有十几个人。
不过,也是天要灭大明。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再次挥师入关,朱由检为保京师安危,只得把中原镇压义军的精兵东调,比如洪承畴、孙传庭就都率军入卫。
他们走后,西北官军减少。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联合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今湖北竹山县)歼灭了前来围剿的左良玉部。
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就在张献忠和明军相互搏杀之际,李自成杀出秦岭,杀入河南。他趁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之际,鼓动老百姓造反,队伍迅速发展为数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俘获官军三千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第一次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并且,他还把福王朱常洵烹了,抢了他的福王府,并把他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送给了周边贫苦百姓。
至此,天下人心易手。崇祯皇帝纵然发布罪己诏,但天下人心还是倒向了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并且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当时他所向披靡,打得老对手左良玉看着他的旗号就望风而逃。
一年后,李自成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七年(1643年)初,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明末流民肆虐,但是朱由检没怂过,没怕过,他就是单纯的菜。能力不行而已,朱由检不可谓不勤奋,单纯就是勤奋的角度不对,能力不行,但是他梦想还是有的也努力了,还是那句话就是菜……
崇祯上吊之前的日子里,抱怨最多的内容,就是他这皇帝太不容易了,自己是个奋发有为的君王,但是大臣都是亡国之臣。后来他在跑去上吊之前,曾留下过一封遗书,在遗书中,他也是强调自己并非亡国之君,大明之所以会亡,完全是因为大臣不给力。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是个连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淮右布衣”,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朱棣篡夺自家的皇位时,所占的地盘不过是自己的藩地,他可以说是以一隅而打全国;嘉靖的后半生虽然不太阳光,但是人家是从南方跑去北方当皇帝,他当年和大臣们斗智斗勇时,年龄也和崇祯皇帝差不多。
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哪个不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忠干之臣,结果你好好用这些千里马了吗?陈新甲比这三个人要差一节,但是人家大方向上,还是把你崇祯当天子看的,结果又怎么样?
大明的天下不姓袁,也不姓孙,更不姓陈,它姓朱,大明是你老朱家的天下,你崇祯是当时大明的主人,大明亡了和你无关,错都在那些“打工”的大臣?!当你敢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大明其实就已经亡了!
纵观明朝的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而导致明朝直接灭亡的,还要属崇祯皇帝所做出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以及崇祯皇帝在治理国家,平定战乱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
所以诸多的因素导致了最终明朝的灭亡,而且即使没有爆发李自成的起义,那么清军入关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崇祯皇帝最终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