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喊得最多的就是名字,或者亲属之间根据关系而来的称呼,但是古人与现在不同,成年男子和女子都会再取一个“表字”,与他们本身的姓名相呼应,其他人在称呼他们的时候,不方便直呼其名,就会叫表字。然而我们发现,古代的皇帝似乎都没有这个表字,按理说在成为皇帝之前,都是皇室子孙,贵族的地位,难道都不会给他们取表字吗?
表字,起源于商朝时期,因为男子女子成年之后,不方便再像小时候那样直呼其名,所以就会取一个与他们本名的含义相关的别名,表示德行或者本名的含义,称之为“字”,以表其德,有了这个字之后,相互之间称呼就会称这个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其为“表字”。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那些底层群众,每日在意的只是自己吃饱穿暖,哪有时间去想这些,这一点,从刘邦喊他的几个手下就能看得出来,称呼韩国贵族张良为“子房”,但是其他人就都是名字,因为他们都没有表字。
这种习惯也并非是古代专有,近代很多知识界文化界的人仍旧有在使用,例如胡适的字适之,孙文孙中山字载之。到了现代,普通人都已经没怎么用过,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样一种制度,但是在文化界知识界,那些大家仍旧有使用,加上现在人口众多,同名同姓几率很高,文化界也有意想要恢复表字制度。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礼记》中认为,成年之后需要受到尊重,直呼其名显然不妥,取一个字,用在与别人的交往上面,相互尊重。那么,有了字之后,名字就只是长辈对自己的称呼,自己称自己的姓名表示谦逊,出门在外与人交往,都是叫表字的。
首先,中国古代的表字是在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由尊长所取,假如某位皇帝即位时还不到20岁,那么他肯定不会有表字。
其次,皇帝地位崇高,很少有人能够有资格以字相呼,因而即使皇帝有表字也很难流传至今。例外如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表字是平辈称呼,除了开国皇帝哪个皇帝有机会用到字?皇帝除了叫陛下还能叫啥,衍圣公也不敢叫皇帝表字啊,皇帝表字除了上族谱玉牒再也没啥用了。表字是平辈之间互相称呼,但是皇帝有平辈吗?有表字的不是打江山之人就是谋朝篡位之徒。
再次,一些少数民族的朝代或割据政权为避免汉化过深,一般也不会让皇帝行冠礼、取表字。
不过,一些出身平民的开国皇帝会拥有自己的表字,耳熟能详的如刘秀字文叔、刘备字玄德、赵匡胤字元朗。但假如开国皇帝原本的地位太低,其家庭的文化水平不足以为他取字,那么他反而不会有字,如刘邦就没有表字。朱元璋的名元璋和字国瑞都是加入红巾军后自己所取,朱重八才是他真姓大名。
回到主题,皇帝有没有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过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登基之前成年的,或许有字,登基之后成年的,就可能没有了,毕竟,皇帝是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人,他的字,就算取了,谁敢叫?
有些在成年之前登基的皇帝,可能真的就没有字,也可能有,但是史书出于尊敬、避讳等原因,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字就不得而知。但历史上还有很多开国皇帝,并不是继承皇位而来,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应该都是有字的。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他还有小名香孩儿、赵九重。三国时期的几个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桓;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曹芳字兰卿;曹髦字彦士;曹奂字景明;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蜀汉怀帝刘禅,字公嗣;吴大帝孙权,字仲谋。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司马衷字正度;
东汉末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也有,伯和。三国一直到陈朝,历代皇帝都有字,而拓跋魏以鲜卑窃据中原,没有表字,那么与他一脉相承的隋唐皇帝大部分也就没有了。李渊有,字叔德。
末代皇帝宣统有字,字耀之,号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