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中国东南地区。居民多闽粤移民后裔。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汉族,说着汉语,用着汉字。
然而没有什么是自古以来的,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也是一个在历史中形成的过程。不过大多数人还不太清楚台湾到底是在哪个朝代正式开始管辖的。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称为“岛夷”。到了汉代,大陆汉族人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代称之为“夷州”。从隋朝到元朝叫做“流求”,明朝称为“东番”。230年,东吴国王孙权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万余人到达 “夷洲”,这是大陆第一次派遣军队到达台湾,之后的隋炀帝也曾经派遣水军到台湾。然而,两次派遣军队都只是“游历”而已,因为当地土著的反抗,军队很快就撤离了。
虽然现在看来台湾距离大陆非常近,但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东亚各地区中,台湾被发现和开发的非常晚。一直到17世纪,沿海的汉人才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而一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岛内才有第一个汉人政权,至于中央朝廷首次收台湾为版图,那还是在康熙帝平明郑之后。
为什么台湾距离大陆这么近,却一直没有被攻略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大陆前往台湾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和洋流有关,台湾海峡很难穿越。古代的东南沿海商人对于更远的琉球和吕宋颇为了解,但对于台湾则很陌生,而东吴时期的“夷洲”和隋朝攻打的“流求国”是台湾还是琉球,至今仍有争议。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对台湾岛的认识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甚至和琉球国搞混。
卫温浮海夷洲
根据《三国志·吴志》记载: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由于当时语言不通,又有数千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去台湾的大规模行动。后来,东吴庙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异物志》书,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指的是台湾;“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的老百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连年不断,各个统治集团还无力稳固政权,就更无心顾及一海相隔的台湾了。大陆和台湾的交往也只限于民间的贸易交流,一时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因为有台湾海峡的阻隔而变得有些疏远了。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第二次接触,发生在隋代。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569-618年),即杨广,隋代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在位时期,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三征高丽。隋炀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书·流求传》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隋炀帝虽然没有急于表态,但内心还是蠢蠢欲动。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根据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
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发现了琉球群岛。船队在寻访到东海时,远远眺望见一组群岛犹如虬龙漂浮在海上,亦如一片珍珠嵌入海平面,即起名流虬。因“虬”有小龙之意,为避帝讳,更名为流求。
那时候流求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人口据《资治通鉴》记述应该也不少。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隋炀帝深感不满。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布甲”,流求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有些恼火,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随后发生的事情,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带着隋炀帝对流求“先礼后兵”的方针和策略,肩负皇帝对自己的重托和厚望,陈棱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由于招抚行动受到了当时流求统治集团的强烈反对,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对抗,拒绝接受“招抚”。和平解决流求问题的计划破灭后,陈棱只得率军用武力迫使其臣服,结果大败欢斯渴剌兜兵。陈棱乘势攻破流求王的都城,杀死了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并俘虏了一万七千人而还。
隋炀帝杨广对台湾的征伐,不过是当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台湾的一种短暂的经略行动而已。隋炀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台湾臣服,让台湾人民知道当今天下是大隋的天下,其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气,少了一些人文关怀,没有考虑打下台湾来以后,该怎么管理台湾和发展台湾,而只为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所以使隋炀帝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变成了“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徒劳。由于没有留下驻防台湾的军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府机构,没有真正把台湾和台湾人民放在心上,随着军事行动结束,大陆武装离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的政治接触又重新被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所阻隔。尽管如此,隋炀帝对台湾的行动,毕竟给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军情、民情的机会,为台湾后来的归附提供了参考。
如果把台湾的范围扩大,那中原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统治机构的时间就要早得多了,可以上溯到元朝,甚至是宋朝!
什么意思?在“台湾岛”有汉人政权要到明朝,但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统治则元朝就有了,这不矛盾吗?当然不矛盾,“台湾地区”可不止是“台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离岛,这就是澎湖!
澎湖,这个岛屿现在经常被大家和台湾一起说,但澎湖和台湾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澎湖位于大陆和台湾之间,所以大陆对于澎湖的开发要早很多。
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清军攻打台湾时,都不是直接从福建航行过去的,有一个地方是他们的必经之地——澎湖列岛。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曾听过一首儿歌《外婆的澎湖湾》,这个澎湖湾应该就在澎湖列岛之中。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与福建中间,略微更靠台湾一些。由64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的有20个,最大的澎湖岛面积达64平方公里以上,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澎湖便有人类居住,并建造了十字型的城墙,可能与古琉球文明有一定的关联。经过沧海桑田,这些城墙如今已经沉入水底,被称为虎井沉城。
从秦朝开始,不断有人从大陆来到澎湖。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登上过台湾岛,开始对台澎进行开发。隋朝发现了从中原逃难来的百姓,告诉他们中原的战乱已经平息后,百姓们才回到大陆。唐朝也有个状元施肩吾来澎湖避过难,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录。
文献对澎湖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南宋,楼钥《攻愧集》卷八十八泉州知府〈汪大猷行状〉:“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起知泉州,到郡……郡实临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
这个文献中说到,汪大猷为保护在平湖的汉人不被毗舍邪国人(传说是今菲律宾米沙鄢群岛上的原住民)所劫掠,乃在平湖造屋二百间遣将驻守。而这平湖,普遍被认为就是澎湖,此史料说明中国最晚在南宋时已派兵驻守,将澎湖收入版图。而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宗室赵汝适著“诸蕃志”中明确指出“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元代《岛夷志略》:“(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
澎湖群岛
那有考古上的证据吗?这更惊人!1952年台大教授林朝棨在澎湖作地质调查时,发现北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元宝”铜钱和一些铁器及陶瓷残器;以及1965年宋文薰教授和林朝棨教授率领台大考古队在澎湖发掘出北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铜钱及许多宋代青瓷残片。而2003年,竟然在澎湖发掘出“唐代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
澎湖列岛
由此可见,福建汉人大规模移民澎湖的时间很早,很可能唐朝就有居民移居澎湖,而在宋代澎湖已经出现大规模汉人聚集点则是可以确定的!如果从北宋算起,那澎湖的开发比台湾早500年。至于汉人移民澎湖的原因,也许和人地矛盾有关,也许是躲避战乱。
既然有人,那自然需要设立机构管辖。古代中国的基层单位都是县,可澎湖地缘特殊,它是一个岛,普通的县衙门管这里不现实,所以澎湖需要其它机构,于是元朝便设立了著名的澎湖寨巡检司,这是台湾地区首次出现中原王朝的官方统治机构。
什么是巡检司呢?这个衙门的规格很低,巡检司源于五代后唐庄宗时期,两宋与金朝普及,在元明清时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配置于巡检司的官员称巡检,官位等级并不高;以清朝例,只是九品官。
巡检司通常都是管理一些边缘地带,人烟稀少的地方,其一般也是以军事功能为主。 根据史料,1366年尚在任的澎湖寨巡检陈信惠是元朝首位驻澎官员。
元朝版图并不包括台湾,但包括澎湖
可以看出,澎湖应该原本属于一个海外荒岛,但由于汉人移民不断移居渐渐被开发,而官方也在此设立了基层组织进行管理。明朝原本延续了元朝的行政,澎湖仍然设立有巡检司,但后来因为海禁政策,澎湖列岛的居民被强迫前往大陆,巡检司被废。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复设澎湖寨巡检。
从史料中来看,澎湖巡检司并未管辖台湾。《宋史》明确记载流求国跟澎湖岛“烟火相望”,《元史》记载“澎湖诸岛与流求相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彭湖一岛,在漳、泉远洋之外,邻界东番”。不过,由于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有许多汉族人不断移民台湾,逐渐改变了台湾人口状况,这为后来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司令官韦麻郎,率两艘船抵达澎湖,并派员往福建请求贸易。福建当局立即严禁人民出海接济,并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兰人撤退。韦麻郎见求通商无望,又缺乏补给,于是在当年底离开澎湖。明朝政府于岛上立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碑,现存于澎湖天后宫。
台湾的门户——澎湖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侵略澎湖,明军撤退,这给岛上的中国人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荷兰军队强迫当地的居民建设碉堡,被奴役工作的1500个工人中有1300人死亡。明朝政府警告驻扎的荷兰舰队,表示澎湖为其领土,之后荷兰人于澎湖之战 (1624年)中被明军击退,转往台湾。澎湖被明朝收复,但巡检司却并未再设。
明朝末年,台湾处于大批大陆移民开发垦植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加之明朝政府腐败无能,农民起义不断,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没有能力去保卫和管理台湾。于是,日本、荷兰、西班牙几股殖民势力垂涎台湾的鹿皮等贸易,不断对台湾进行侵扰。台湾原住民和大陆新移民对几股外国势力进行了反复地坚决抗击,但弱不敌强,致使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台湾获得短时期盘据。荷兰人从1624年至1661年,对台湾统治37年。西班牙人从1626年至1642年,对台湾统治16年。不管是荷兰,还是西班牙,他们的势力均未能控制台湾全境,只是海盗分赃式地同时各控制一些商贸较为发达的城市和村镇。
与此同时,郑芝龙也积极向台湾扩张,郑芝龙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海盗,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海商和军事首领。1628年,郑芝龙招纳福建灾民数万人移民台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移民台湾的活动。此后郑芝龙在台湾地区不断发展,甚至仿照明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因此,台湾能够纳入中国的领土,其郑芝龙功不可没。
不过郑芝龙并没有能力驱赶荷兰殖民者,台湾出现了两大势力并存的局面。郑芝龙拥有强大的海军,战船达700多艘,装备精良。他游刃于荷兰、日本、明朝三大势力之间,是一个不坚定的政客。1653年,郑芝龙见大势已去便果断投降于清朝,而其子郑成功却坚持反清斗争。由于郑氏在大陆的势力范围不断丢失,郑成功不得不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将荷兰者击败,并在给荷兰台湾殖民总督的信中说““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自鹿耳门登陆台湾,驱逐荷兰人,1662年初,占据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随后离开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安抚司。这是自明朝1622起不再设置澎湖巡检司之后,时隔40年澎湖再次有了官署。
郑成功收复台湾四个月后因病去世,儿子郑经和孙子郑克塽先后治理台湾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里台湾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因此,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应该从郑氏政权经营台湾开始,他们为中国的开疆拓土做出了贡献。不过郑氏政权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还没有纳入中央。
台湾的郑氏政权与清王朝一直处于军事对峙状态,虽然双方经过多次和谈。但都因各方面分歧无法达到共识,和谈一直无果,后来康熙皇帝决定以战促降。1683年6月,施琅率兵向台湾进发,郑克塽归顺清政府,台湾回归清政府统治。
若不是郑成功的后代不争气,不善水战的清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复台湾呢。
施琅建议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并设立行政机构、派军驻守,如果被海外势力占据,则会威胁福建、浙江等地的安全。1684年康熙帝下令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并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其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这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不少福建人、广东人移居台湾开荒种地,大陆和台湾联系日益密切。台湾的糖和大米运往大陆,大陆的手工业和其他生活物资运往台湾。因此在当时台湾也被称为“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国宝岛。
而在清代,澎湖仍然循明郑旧制,设置巡检司,隶属台湾县辖下单位。
1727年(雍正5年),雍正应闽浙总督高其倬之请,在原附属于台湾县之澎湖设立澎湖厅(县级单位),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管辖。自此,澎湖有了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延续至今。
1840年,英国用船坚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台湾作为重要的海上枢纽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重点。由于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台湾的重要港口作为通商口岸。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由入侵台湾,经过中日双方谈判后,清政府向日本赔偿日本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率军成功保卫台湾,清政府加强对海上边防的重视。
闽督杨昌濬、台抚刘铭传会奏,请将台湾必建行省。清廷据刘铭传建议,将台湾正式建省,辖三府一州五厅十一县:新设首府为台湾府,辖台湾、彰化、云林、苗栗四县和埔里社厅;原台湾府改为台南府,辖安平(原台湾县)、嘉义(原诸罗县)、凤山、恒春四县和澎湖厅;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南雅厅;添设台东直隶州,由原卑南厅升置,辖花莲港厅。
1887年11月1日,台湾省成为单独的省,不再依附于福建,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架设电报线、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创立西式学堂、培养人才……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长达210年,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使得中国拥有台湾具有法理依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日本,台湾又一次沦为殖民地。
殖民初期日本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不断榨取台湾本地的原材料并向台湾倾销日本工业商品。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台湾被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普及日语、鼓励日式生活,企图从思想上消灭台湾人民的意志。
日本侵占台湾五十年时间里,台湾人民也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
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英美提出必须将要日本吐出一战之后吞并的所有领土。而台湾是在一战之前吞并了,但英美却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并要求日本的领土必须退回日本列岛。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也再次从殖民者手中回归。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