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民国时期)、 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北洋时期)),这是一所命运多舛的学校。
最早的四大名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山西大学,国立东南大学。
说到北洋大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逐渐掌控轮船、电报、铁路、银行、纺织等大批洋务企业,几乎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晚清“习商业、晓官法、熟洋务”的罕见高手。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御批,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北洋大学堂”(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了。盛宣怀除了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外,1896 他还创设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盛宣怀为学校制定的校训是:“实事求是”。
1895年成立-抗日战争前,数次校名变革,包括“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国立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等等,基本都保留了北洋二字。(当然也有例外,比如1928年左右,大学区制改革时期曾经叫做”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抗战时期,1937年 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也就是西北联大)。西北联大随后又拆分改组,实际上是西北工学院。此时,北洋的名号消失,社会各界校友积极呼吁恢复北洋名号,甚至筹办了复校委员会,但是由于抗战局势危急,未果。在这个时候,李书田校长在泰顺、西京设立了分院,三工连理、根系北洋。
抗战结束后,以著名校友王宠惠为代表的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积极活动,致信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和蒋介石。终于,1946年1月,教育部批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
1928年,是一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天津战火连天,北洋大学也被迫划分为北平大学工学院,开始了浪迹天涯生活。1937年以后与北师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北洋大学都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 1946年,在大量著名校友的支持下,北洋大学正式复名。
校址建立在了西沽。至此北洋大学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大批校友重回母校。直到院系调整以前,北洋大学共有11个系。1949年解放后,北洋大学由于政治上相对保守,毛坦言“北洋”不能留,出于政治的原因要将其解散,在校友门的一再劝说下,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得以保存,沿用至今。
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北洋二字泛指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如同说华北、长三角、环渤海等一样,与北洋军阀及北洋政府完全无关。不能说华北就联想到什么政府,什么殷汝耕、宋哲元。所以北洋大学这一称呼只涉及地理概念,完全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因此没有任何意识形态障碍。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如果把这个当禁区只能是一个笑话,是没文化的表现。
因这一地带出现了近代新军——北洋军。1912年起,北洋军开始掌握中国政权,因而北京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指1912—1928年由北洋系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通称,这是相对于孙中山等国民党政府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的称呼。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总而言之,北洋政府是北京政府,是中华民国政府,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如要回避,北京、中国这些字统统回避。同样,就在北洋水师战败后1895年,中国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寻求科学强国之路,盛宣怀奏请光绪皇帝批准,成立了北洋大学堂。那时候哪有什么北洋政府?!
由于1949年以前,北洋大学和国民党的关系非常近,特别是毕业于北洋大学的教育部长陈立夫曾经是四大家族。在加上当时国民党内的好多高官都是出自于北洋大学。这在国内人们的意识心态看来实在是不能取的。所以当时的北洋大学常常有意无意的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显现的是那么多不合群。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抽调地质组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为主体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现中国石油大学);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矿系采煤组调至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调至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调至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抽调电信系为主体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而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而南开大学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可以说有进有出,南开大学不像天津大学拆分的那么严重,当然天津大学在怎么拆分也没当时的五大母体那么损失严重(五大母体为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北洋西学学堂(1895)——北洋大学堂(1896)——北洋大学校(1912)——国立北洋大学(1913)——国立北洋工学院(1929)——西安联合大学(1937,天津沦陷,学校西迁合组)——西北联合大学(1938)——北洋大学(1946)——天津大学(1951至今)。北洋西学学堂(1895)——北洋大学堂(1896)——北洋大学校(1912)——国立北洋大学(1913)——国立北洋工学院(1929)——西安联合大学(1937,天津沦陷,学校西迁合组)——西北联合大学(1938)——北洋大学(1946)——天津大学(1951至今)。
学生觉得,北洋大学比天津大学好听且霸气。
别人问:读的哪个大学?
我说:天津大学。
别人会问:天津哪个大学?
两所大学在海河上的相爱相杀
最开始,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的两大校园之间连围墙都不存在。天南街接通了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一直如此,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2009年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在海河两岸边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划定了新校区,两所大学新的校园仍然在一起。
北洋大学为什么被改名字?
天津大学为什么要恢复 北洋大学的名字?
天津大学是什么时候改名的?
为什么天津大学不能恢复“北洋大学”的校名?
为何情系北洋?
学校成立于1895年甲午海战战败后的天津,是洋务派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提出的兴学强国的措施之一。北洋本是地理名词,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包括江苏、山东等地。校名实际相当于用所在地命名,这是很普通的。
学校现在提到”北洋“二字,指的其实是积极和正面意义上的北洋精神,也就是在国运衰微、颠沛流离之际,学生老师实事求是、刻苦求学的态度,各界校友在实业和科学领域开疆拓土的锐气,青年人勇于承担的爱国奉献精神。因为我们和那个年代已经有一些距离了,能够用看”化石“的平和心态去想这件事,品味历史的厚重。
但是对于建政初期、重新筹办学校的很多的人来说,谈起北洋会更多的联想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北洋水师等等,一股封建衰朽的阴冷气息扑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用学校一直以来的根据地——天津,来为焕然一新的学校命名,是在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重新命名之后的学校在建政之后确实也迎来了发展的一个新巅峰。很多人印象中我校最辉煌的是在北洋时期,其实不尽然。我校巅峰或许是建国初期,定名为天津大学之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华北地区的理工重镇,为共和国最早的几个五年计划源源不断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以及资源倾斜。1958年8月,毛访问七里台老校区的主楼。最高领袖的正式访问,这在当年真的是很荣耀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许多北洋校友致信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希望恢复北洋大学的校名,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学。但是没有实现。北洋大学所遭受的苦难体现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所遭受的苦难,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不管如何,北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开创地位和对于中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不应当忘记这所命运多舛的学校,并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她那已经久被遗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