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特朗普又多了个烦恼:自己不知不觉与有名的差评总统胡佛扯到一起了。
5月7日,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说:“像麦康奈尔和麦卡锡这样的人,甚至包括特朗普总统,他们让我想起了赫伯特·胡佛。”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对之表示认可。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与胡佛挂钩。早在3月19日,纽约市长白思豪称:“特朗普就是这一代的胡佛。”
现在美国与特朗普相左的抗疫政策,被称为”罗斯福式“政策,罗斯福正是击败胡佛才继承大统的。
那么,胡佛何许人也?被称为“饥饿总统”,面对史无前例的1929年经济大危机,他以自由放任将恢复经济放在人民生存之上,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无力回天,致使危机恶化,面对现实又拒绝认错,满嘴谎言,甩锅他人。
美国人将“什么也不做,等待危机结束”的政策取了个专有名词,叫“胡佛式”不作为。
1、喊喊口号,屌丝变粉丝
胡佛更有名的,是这么一句“诳语”:一个人没有在40岁之前赚够100万美元(折合现在的10亿级别),他就是失败的。这句话之令人汗颜,与马云的“我对钱没有兴趣”不相上下。
生意上的这种自信,也“传染”到自己的总统生涯。
1929年3月4日,天气阴沉,离经济危机爆发还有半年,胡佛发表就职演讲:“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乃是如何向更高的标准前进,而不是走向衰败”、“我毫不担心我国的未来,它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光明前途。”
胡佛总统的这种自信,我们现在来看很讽刺,但在当时是有事实依据的。
因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实在太好了,发了疯似的增长,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咆哮的二十年代”。
美国工业产值占到全球的48.5%,家家都有收音机,3000万辆汽车奔驰在公路上,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飞进寻常百姓家,电话在普及,机器在轰鸣,大楼在拔起,灯红酒绿的城市倒映着衣着鲜花的男男女女。美国人称这是“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
但是,与美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已经连续萧条7年,农民正在遭遇困境。
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下滑。农场的平均收入,从1920年的1196美元下降到1928年的924美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73美元,远低于750美元的全国人均收入。
工商业繁荣,但农民情绪很消极,他们因为感到没有赶上现代发展而焦躁不安。当时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这样唱道:How Ya Gonna Keep’ Em Down on the Farm After They’ ve seen Paree。”(见过巴黎之后人们怎么还能留在农村?)。
农民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怨气冲天的农民就把气撒到关税身上,看着关税高于农业2倍的工业产品,认为是国外农产品的涌入抢了自己饭碗,哭着喊着一致认为:卖不出去就是因为农产品关税太低,要是能提高关税,农业就可以跟工业一样欣欣向荣!
这就给了胡佛机会!
1928年的竞选形势是,胡佛所在的共和党手里控制的大多数是工业州,民主党手中的绝大多数是农业州。如果能去民主党的农业州挖一些选票,就能确保当选。
胡佛掌握了农民的失落心理,顺势抛出了两句十分拉风的口号:
1、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每个美国人天天有鸡吃,每家两辆汽车换着开。
2、如果自己当选,将会增加农产品进口关税,恢复美国农业。
在这里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美国总统具有关税权,加减关税不需要国会同意,总统说了算。
胡佛的咆哮,自然不是喊给城里人听的,而是为了拉拢占全国一半人口的农民。
真实情况是,美国的农民问题与进口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根本就没什么进口。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都应该知道,此时要化解农产品过剩问题,应该是降低出口关税,促进农产品海外销售,增加或降低进口关税对农业振兴没什么效果。
这种简单的经济常识,胡佛当然知道,但为了选票和迎合农民,先这么糊弄着,反正看起来也没什么坏处。
“得屌丝者得天下”,农民纷纷投票给胡佛。胡佛虽然缺乏绅士风度和优雅举止,但是轻松击败对手,以444 :87的悬殊比分入主白宫,被称之为“20世纪最没悬念的美国总统大选”。
经济繁荣、一边倒的选票,这才有了开头令人眩晕的就职演讲词。
当然,宣誓就职当天,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卸任总统柯立芝是个吝啬鬼,特别在乎钱,他指责白宫的工作人员偷了他的鞋子。这就好比一个百万富翁跟煎饼摊主讨价还价,有点“掉底子”。
麦克米考上校致电《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分社:
“胡佛成不了大事。”
2、逆势而行的贸易战
说出去的话,就得兑现。
1929年3月一上任,胡佛就抓紧操办加关税这件事,最终在1930年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霍利法案》。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60%)的关税上涨。
如果法案只是针对农产品,倒还好,对美国经济没什么太大利弊。但是,农产品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纺织、钢铁、机械、造船和工具等众多工业产品占据绝大多数。
一个农产品的关税法案,活生生弄成了工业关税法案。这就要出问题了。
当时的经济情况是,股市已经在1929年10月崩盘,汽车销售额下降了1/3,全球经济也不景气。结束萧条的关键就是扩大消费需求,美国是出口大国,如果这个时候加关税,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战,就会抑制美国出口,无疑会令虚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后来的事实验证了这一结果。
1930年5月,预感到大难临头,保罗·道格拉斯(曾写了很多经济学教科书)、欧文·费舍尔(价值投资鼻祖,巴菲特的偶像之一)等人,组织了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请求胡佛总统否决该项法案。
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称这是“一项愚蠢的经济政策”,他在白宫花了一整个晚上力图说服胡佛否决该项法案。而J.P.摩根的首席执行官拉蒙特则形容当时他“就差跪下来乞求总统否决这一愚蠢的法案”。
1930年6月,胡佛执意签署了这条法案,其中的最大原因正是胡佛的竞选承诺。签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说:
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的贸易战就这样打响了。
贸易战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法案刚一签订,美国市场在6月就全面崩溃,到1932年,美国的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降至13亿,出口额从52亿美元降至16亿;世界贸易规模萎缩了66%,全球工业生产下降33%。
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贸易大战让本就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美国雪上加霜,使得欧洲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资源来偿还美国的贷款,欧洲国家开始违约,1931年初出现国际金融恐慌。
美国大萧条正式演变为全球大萧条,贸易战居功至伟。
西方经济学家的共识是,正是“蠢猪般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了大萧条,这一法案真正扣响了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
3、无力解决危机
胡佛似乎与经济危机有缘。
1895年大学毕业,踌躇满志走向社会时,美国正深陷1893年经济危机,“毕业即失业”,他只好前往加利福利亚的一座矿井去挖矿石,每天工作10小时,工资只有2美元,一干就是两年。
1929年3月当上总统,走向人生巅峰,屁股还没坐热,10月就股市崩盘了,拉开经济危机的序幕。
胡佛拯救了自己,但没能拯救美国。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股价狂泻不止,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一战中的总开支、美国1929年GDP的30%。
在就职典礼上,胡佛说自己的伟大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社会工程师,掌控所有企业为公众谋福利,但当危机爆发时,他立马180度转弯:“摆脱大萧条的唯一正当方式,就是自力更生。”
可见,政客华丽的竞选词是多么空洞!
他奉行死板而教条的“自由主义”,始终相信“进步源自社会的合作,而不是来自政府的管束”,拒绝政府大规模地干预和救济,幻想着经济自然复苏。
1929年底,他向全国解释自己的政策,“我们在曾经历不下15次大的不景气”,“但是,我们每次从不景气中挣脱出来而走进新阶段时,所达到的总是一个比过去更繁荣的阶段,这一次我们也一定是这样的”。
在本该轮到政府出手时,总统转而关注政府收支平衡,不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解释说:“收支平衡是绝对必要的,是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因素。”
在胡佛看来,大萧条是一场市场经济的自然清洗,淘汰制度里的污泥(穷人),推陈出新,美国经济才能更顺畅地奔流。
但现实将它狠狠地打脸了,因为美国经济如自由落体般下滑!
1929-1932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8.6万家企业暂停营业,多达9000家银行倒闭,GDP缩水至原来44%,,失业人口从155万上升到1200万,失业率高达23.6%。举国一片萧条景象。
美国钢铁公司只卖出了产能的19%,美国机车公司只售出了1台。钢铁工业下降80%,汽车工业下降95%。
城市出现这样的惨状:在红十字会和救世军门前,人们排起长队等待救济。成千上万的人在垃圾堆里翻找残羹冷炙。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铜王的女儿陶乐珊,曾经过着公主般的生活。但在大萧条后,她在窝棚里给人做饭,每天至少要50份饭菜。曾经她小时候生日,父亲送过她一把黄金手枪,由于生活逼迫,她把手枪抵押赌场,换了100美元。
最讽刺的是,当时有位记者为胡佛编出竞选口号:“每个美国人天天有鸡吃,每家两辆汽车换着开。”如今这位记者已经破产,必须申请贷款才能抚养三个孩子。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正在经历大危机,都指望政府能做点什么,但胡佛的第一反应不是政府出手救济,而是用务虚的做法重新找回大众对经济的信心。
他坐在车里望出去,看到百万计的民众露宿街头,脑子里却琢磨着白宫膳食的缩减问题,但又担心有损国家的士气。所以,每晚他独自享用7道菜,抽20只定制的雪茄,众多仆人以立正姿势伺候着总统进食,布置最精致的餐桌。
胡佛要用这种奢华的宴会和高傲的姿态,告诉美国人:第一家庭对美国复兴很有信心。
这种想法在今天看起来很荒谬。
他给一个公共工程倡导者写信说:“美国不能靠挥霍而使经济繁荣。”当国会通过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时,胡佛不仅否决了,还提出严厉批评,说这是“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资产”。扬斯敦市市长因想要失业救济而被责骂为“自找麻烦”。
随着情况的恶化,意识到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时,胡佛也只是意思意思。
他创办复兴金融公司实施大规模救济,但是,支持地方救济的3亿美元,只用了10%;用于公共工程的15亿美元大手笔,只用了20%。
而且,他拒绝对失业百姓做出任何救济。
胡佛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的前提条件是:国会必须搁置为饥饿人口拨款12万美元救济金的计划。
他还反复强调,发放给穷人的救济金必须来自私人捐款和当地政府。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撒手不管。
经济比人命重要,这简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丧心病狂,将当初的竞选承诺“消除贫困”忘得一干二净。
要知道,当时报纸上常见的新闻是妈妈打开煤气,带孩子一起自杀,因为想不出第二天食物来源。媒体还为这种行为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利他的自杀”,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苟且偷生成为社会负担。
胡佛的无所作为,使得小孩们流行唱一首童谣: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黄金手枪一枪未开,但已谋杀了一个时代。
4、满嘴谎言
胡佛认为缺乏信心是致命问题,他相信,只要美国企业恢复信心和生产,噩梦就会结束。他把经济危机当成心理问题来解决,尽一切可能胡说八道,以口头证明美国经济是ok的。
1929年12月,危机已使美国经济面临崩溃,胡佛却发表声明,美国经济形势已“回归正常”、“情况基本好转”。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胡佛又说,“我确信我们已走过了最险恶的一段”。
1930年7月,刚签署《斯穆特-霍利法案》,市场已全面崩溃,胡佛面对要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的各界人士,轻描淡写地说:“先生们,你们迟来了60天,危机现在过去了。”实际上,危机正在蔓延至全球。
这种嘴瘾,不过是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而已。
1930底,面对GDP下滑11.9%的血淋淋事实,胡佛在提交给国会的咨文中说:“根本的经济实力并未受损。”
1930年冬天,苹果(不是手机)滞销,经销商们决定以每个5美分的价格赊售给失业者,以供他们零售。一时之间,到处都是冻得发抖的苹果小贩。记者就此事采访胡佛,回答:“很多人辞去了原有工作而转向更有利可图的事业,卖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么?
1931年,危机继续加深,美国人开始恐慌了,胡佛开始认为批评的出发点是“不爱国”的,他告诉秘书:“这个国家需要一首伟大的赞歌。”“如果有人能唱一首歌让人们淡忘危机,我就给他颁发一枚勋章。”还在想着怎么蒙蔽民众。
1932年,《财富》杂志估计,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将近人口总额的28%,他们都在忍饥挨饿。胡佛却对记者说:“其实没有人挨饿,这些流浪汉吃得比以前还好。在纽约,一个流浪汉一天吃了10顿饭。”
胡佛无所作为,还拒绝承认现实,谎话连篇,让自己失去了民心,人们开始讽刺他。那时,有一些纸壳棚窝聚集地被称为“胡佛村”,装废品的麻袋叫“胡佛袋”,睡觉用来裹着当被子的旧报纸叫“胡佛毯”。杂耍演员还编段子:“什么?你说生意变好了?你的意思是胡佛死了吗?”。
胡佛村
政治家做到这份上,也算“名垂青史”了。
5、甩锅
身处逆境,美国人向来喜欢寻找替罪羊。犹太人长期在欧洲就扮演这个角色,因此美国将矛头对准犹太人。
这些人四处宣扬“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的商业”“犹太银行家制造大萧条”“犹太人引起美国经济衰退”和“犹太人攫取美国财富”等谣言。
天主教牧师查尔斯·科格林公开号召民众攻击犹太人以“展现他们的爱国热情”;汽车行业大亨福特发行伪造的反犹小册子《锡安长老会纪要》,渲染犹太人计划接管美国和世界;传教士杰拉尔德·伯顿·温罗德告诉追随者,美国原本应该成为“天国”,“撒旦制造了大萧条”,这是犹太共产主义者的阴谋。
反犹浪潮使白宫摆脱舆论危机,但无助于摆脱困境,美国走出大萧条得益于罗斯福新政。然而,反犹情绪在美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1939年5月,“圣路易斯”号邮轮满载936名犹太难民从德国驶向美国,但联邦政府在6月下令拒绝犹太难民上岸,这艘船只得返航。历史学家估计,“这936名犹太难民中,约有1/4后来死于纳粹集中营。
小结
胡佛虽然表面上不愿承认,但是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失职。在1932年总统大选前夕,胡佛对助理说:“我们完蛋了,现在反对我们的是600万失业者、1万名要补助金的穷人,以及那些种了玉米却卖不出去的农民。”
结果,胡佛以59:472的悬殊差距惨败于罗斯福,这个结果是对他1928年以悬殊比分当选总统的最大讽刺。
在评选美国历史上的最佳和最差总统名单时,罗斯福与胡佛都是状元的常客,这又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当然特朗普又不配跟胡佛比
特朗普精心打造的极其成功的商人形象,才是他说的那种假新闻。事实上,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非常糟糕。
这有什么重要的?选民似乎总是相信,强大的商界领袖拥有领导整个国家的技能和知识。他们误会了。即使是真正的好商人——如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这样的人——往往都不擅长制定公共政策,包括经济政策,因为经营企业所需的技能与领导国家所需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
但特朗普的例子应验了一个古老的笑话:他不是一个好商人,他只是在电视上扮演了这个角色。因此,他在政策制定上一直倒霉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外交到基础设施到贸易战再到抗击疫情,几乎在所有方面,他都是迈达斯(Midas,希腊神话中点石成金的国王——译注)的反面。
当然胡佛是不屑跟特朗普比的,毕竟胡佛是真成功的商人,而特朗普不是,他是四流的商人且极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