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是一种开放性资源,谁注册的就属于谁,只要有人注册了某一个域名那么其他人就再也不能注册这个域名了。如果你是第一个注册这个域名(以.com域名为例)的,注册成本仅需要一年几十块钱,以后每年也就交几十块钱就行了。而由于现在域名越来越紧俏,导致想从其他人手中购买极品域名的话,可能就需要很多很多钱了。所以在二十年前,没什么人重视“域名”这个东西的时候买了好多极品域名的话,现在基本上吃喝不愁了。
作为互联网企业,拥有一个契合品牌、易于记忆输入、且富有特色的优质域名是必不可少的。好域名与品牌相辅相成,是帮助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这些企业也通过多年的沉淀,使他们的品牌和域名深入人心。
今天再想用.com域名做网站的话,如果手上没什么存货,基本就只能从其他人手中高价购买了。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好的.com域名基本已经被注册光了。现在要想买一个好点的拼音域名可能动不动就得花成千上万。
阿里巴巴(淘宝)、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的域名当初又是多少钱买的呢?
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上都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所以往前倒退十几年的时间,那时没多少人在意域名,所以基本上想注册什么域名就能注册到什么域名,只要花几十块钱的成本价就能买到。比如搜索引擎的巨头百度的baidu.com;比如搜狐网的sohu.com;比如淘宝网的taobao.com等都是域名成本价购买。在那个时代建立的各种门户网站,只要不是太极品的域名基本上都是以成本价自己注册的。
百度:baidu.com自己注册的域名最便宜
“百度”这一公司名称来自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而“熊掌”图标的想法来源于“猎人寻迹熊爪”的刺激,与李彦宏的“分析搜索技术”非常相似,从而构成百度的搜索概念,也最终成为了百度的图标形象。
2000年百度成立时,.com域名资源还比较丰富,百度的业务也刚刚开展,未遇到抢注。因此,百度只花了区区几十元,就提前正常注册了Baidu.com,这个双拼域名确实很经典。
搜狐:从搜乎变搜狐,sohu.com成本价
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张朝阳从美国回来,刚开始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只知道要做互联网,但是具体业务做什么也不清楚。1996年8月,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北京)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爱特信——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itc.cn这个域名搜狐作为图片服务迄今还在用。投资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T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罗·庞蒂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这笔对张朝阳来讲重要之极的投资共有2.5万美元。
当时,张朝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思索到底是做技术提供者还是做信息提供者,还曾考虑过做防火墙软件或为本地企业做网页设计,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做一家网站。后来,张朝阳决定把网站向搜索导航的方向发展。在1997年网站的名字改为"搜乎",大家看到这个名字都知道它的内容一定和搜索有关,它的域名为sohoo后缀为.net.cn的域名/sohoo的后缀为.com.cn的域名,是为了效仿国外著名搜索网站雅虎yahoo.com。在申请国际域名的时候发现sohoo的.com国际域名已经被韩国一家公司注册了,搜狐马上和这家公司联系,希望购买它的域名,那家公司开出了一个天价,只好作罢。
于是张朝阳又想改名了,门户网站要选择一个好域名很重要,一般在4个字母左右,还要能和中文很好的结合解释。当时,张朝阳的助理也是市场部经理陈剑锋认为搜乎并不够好,“搜”字没问题,但是这个“乎”不够形象,不够生动,对比当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雅虎”,后面加个动物的词汇会更好,陈剑锋感觉当时的张朝阳非常像“狐狸”,很聪明、也很敏感,也令人捉摸不透,不如就叫“搜狐”吧。于是马上去申请国际域名,为了避免以后网站出名后和sohoo产生纠纷,又怕yahoo来纠缠,怕被人说有抄袭的嫌疑,张朝阳决定把域名改为sohu.com。于是1998年12月17日,未来这个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域名sohu.com就此诞生了。
而且还为搜狐做了一个slogen(广告语):出门找地图,上网找搜狐。这个广告语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也增长了搜狐的知名度。
阿里巴巴:创办开始就以不太高的价格从其他人手里购买
某次马云在美国的餐厅用餐时,问服务员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就这样,马云将具有全球化特色的“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1999年,阿里巴巴上线最初几个月使用alibabaonline.com,马云最后还是狠狠心,花了3000美金(还有的版本说1万美元、5万美元的)购买下了alibaba.com,如果不是在那时,多年后就不是这个价格了,马云不懂技术,但在这方面还是有眼光的。在2010年前,阿里巴巴中国站一直使用cn.alibaba.com这个二级域名,对于很多国内中小企业用户来说,要对外宣传他们的网站,不得不使用****.cn.alibaba.com这样的三级域名,又难记又不方便输入。或许是意识到这样的弊端,在2010年3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启用1688.com作为阿里巴巴中国站的主域名,1688是当时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码,同时又是“阿里巴巴”的谐音,还有“一路发发”的含义,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记住一串数字比记住一串字母的难度低很多。这也是数字域名在国外没太大市场,而在中国非常火热的原因。
京东:自己先几十块钱成本价注册,中途再高价换域名
京东最初叫京东多媒体,2003年最初的域名是360buy.com,360度全方位购买的意思,域名购买费用就是注册费而已。被人调侃,刘强东做京东的时候就想好了将来要卖给360,直接在域名里都写好了买主360。360buy.com这个破域名一直给搜索引擎送推广费,一直用到2013年,然后换成了jd.com。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上确实比较流行使用这种组合域名,比如前程无忧的51job.com。而京东为了买jd.com花了3000万,但是相比每年给搜索引擎的推广费,这一次性的付款那是太划算了。
360公司的全称是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叫奇虎使用的是qihoo.com这样一个仿照yahoo.com的域名,成本低廉。后来觉得“骑虎难下”口彩就不好,不如“360”好,“360”代表全面圆满周到,“360安全”就是全方位保护,后来用了360.cn,但是上市了,要国际化,用.cn肯定不行,360开始了更换域名之旅,最终吹牛花1个多亿买了360.com域名。又为他的搜索买下了so.com。
腾讯:忽悠人家低价买的
马化腾给公司起名为腾讯,饱含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至于英文命名Tencent,更多是参考著名的通讯公司朗讯(lucent)而起的。
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BAT之一的腾讯在域名问题上也交了不少学费。1998年,腾讯公司的小企鹅OICQ山寨美国在线(AOL)的ICQ起家,最初使用的域名是oicq.com和oicq.net,所以后来被icq母公司美国在线给告了,美国在线胜诉。
2000年,这俩域名也就被人家免费拿走了。腾讯只好将“OICQ”更名为“腾讯QQ”,以公司英文名称自行注册了tencent.com用了两年。
好不容易通过Tencent和QQ2000重塑了品牌,屋漏偏逢连夜雨,2003年腾讯因为另外的两起域名官司丢掉了qq.com.cn和qq.cn(那时候南山必胜客还没发威)。加之qq.com“下落不明”,所有与QQ品牌相关联的域名,腾讯当时一个都没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腾讯开始寻找qq.com,并且表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拿下,因为如果一直使用tencent.com,tecent.net那无疑等于是放弃了QQ这个品牌,损失更加惨重!
最后马化腾发现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市一个叫罗伯特·亨茨曼(Robert Huntsman)的软件工程师,早在1995年5月16日注册了qq.com域名并欲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但200万美金的价格还是让马化腾有些心疼,当时还没注册下QQ这个品牌,也就是说想要通过仲裁投诉要回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腾讯公司的美国高管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给这个原主人发邮件说,打算做一个个人网站,希望便宜点。可能是当时国际交流和信息不对等的原因,这位可爱的软件工程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qq品牌和自身域名的价值,结果这位QQ的原主人可能因为这个“要做个人网站”的原因,最终仅以10万美元的“超低价”卖给了这个要“做个人网站”的“朋友”。然后加上律师费1万美元,腾讯最终以11万美元拿下了qq.com,建立了新的腾讯网。看到这,不得不佩服马化腾的机智,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考虑到现在这个域名的价值,当初真的是白送一样。BAT等互联网巨头们的域名当初都是多少钱买的?
我其实比较想知道这位工程师现在在干嘛,他现在回想起来会不会后悔,曾经有一个大馅饼掉在他面前,可他只掰了一小块。就这样,腾讯花费了10万美元+1万美元的律师费,获得了一个非常匹配品牌的超极品牌域名。
有人认为腾讯QQ.com这个域名是骗来的。这个国际影响很坏!造成中国公司很不诚信。不过负责行骗的是是网大为是个美国老外呀。
最“贱卖”的域名:weibo.com只要800万
关于微博域名价值800万,有这样一个坊间故事:有一个从事IT的男子,名字叫张伟波,喜欢捯饬计算机,后面就用自己的姓名申请了域名weibo.com。当时,新浪微博负责人找到他要求购买他手中的域名weibo.com,当时该负责人指提出一个要求,让IT男子只能报价一次,但绝对还价。由于江湖传言当年此男年纪尚轻,没啥经验,就要了个800万的吉利价,卖给了新浪。直到现在,还有人慨叹,要是再扛扛,等腾讯几家报价,卖个2000万不是问题!哎,看来父母起名是个大学问呐!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己抓住机会才是大学问!
苏宁电器收购suning.com汉语拼音域名终得圆满
苏宁商城最初上线时使用的域名是suningshop.com,2009年收购suning.cn,但毕竟是.cn域名,总是差那么点意思。
2018年收购三英电脑公司的suning.com双拼域名后,终得圆满。
suning.com最初是被一位姓孙的台湾人士注册的。“孙”汉语拼音为“sun”,在1997年孙老先生与兄弟创业时,便申请注册suning.com,寓意是“孙氏成长中,也有太阳升起”,并取谐音,将其公司命名为“三英电脑公司”,suning.com便被用作三英公司的企业域名。
孙老先生坦言,创业了十几年,现在公司在台中和太平也都有分店,自己已经年过花甲,也不想再在事业上投入太多心神。现在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爬山锻炼健身,心态也保持得比较好。对于大陆企业的诚意邀请购买,孙老先生还是比较接受的,也希望自己珍藏的域名能有好的发展和应用。
尽管如此,要谈下这个域名仍然不容易,这是孙老先生的事业,要真的将suning.com割爱,还是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域名总结也是与老先生多次诚意交涉,并给出了合理的价位,让孙老先生能有一笔丰富的资金养老,最终才将suning.com拿下。
但交易并没有这样顺利完成,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有许多企业在得知了suning.com有意转让,便开始了恶意的抢购行为,即使在签属了相关协议之后,仍然有其它企业提出了各种条件。孙老先生也因此受到了困扰,但孙老先生是很好的人,也有自己的原则,面对恶意抢买行为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孙老先生表示,做人要有诚信,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至此,suning.com才得以顺利完成交易。
另外,suning.com.cn是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桂平与苏宁集团的张近东是亲兄弟,总部都是南京的,苏宁电器是卖电器,苏宁环球搞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