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为何不觉得鲜卑族是入侵 而觉得蒙元满清是入侵?

news.xixik.com   2018-10-18 19:25:05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历史上少数民族鲜卑族也曾入主中原,在中国后世的历史观里并不把他像蒙元或满清当作入侵者。因为鲜卑的北魏政权并非消灭了中原的汉族政权,而是收拾了北方残局实现了统一。更重要的是他们放弃了自身文化,主动融入汉民族,大家应该有听说北魏孝魏帝改革。

历来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少数民族政权被近现代诟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满清,一般提到这两个政权许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齿的痛恨。蒙元屠杀汉人,奴役汉人,满清屠杀汉人,大搞胡化风,文字狱。不过奇怪的是很多人对鲜卑族却不是那么痛恨,那么鲜卑族也曾入主中原,为何没有被视为和蒙元、满清一样的侵略者?

鲜卑,学者从音转的角度进行诠释后,认为其是古代《禹贡》析支的音转。由此分析,鲜卑与东夷族有着渊源关系。文献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鲜卑的活动见于西周时期。《国语·晋语八》有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三国时韦昭对《国语》注解说:“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岐阳,来自东夷的鲜卑和南蛮的楚人是诸夏之外的蛮夷,不能参与会盟,只能守护拜祭山川神灵的火堆。

中国历史朝代表

鲜卑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鲜卑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在秦时期,东胡族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后来在黑水河边,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族分为两拨,一部分逃入了乌桓山,一部分逃入了鲜卑山。自此,东胡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化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在匈奴族分裂成南北两面脉后,鲜卑族逐渐脱离了匈奴的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南匈奴被东汉王朝征伐下,自顾不暇,鲜卑族趁机占领了蒙古草原,吞没匈奴大小部落,开始强盛起来。鲜卑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灭夏国,平山胡,灭北燕,灭北凉,击败柔然,结束了混战,入主中原。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人的北魏

北朝的五个朝代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北魏有拓跋氏鲜卑族建立,后来到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汉化,汉族历史书上非常歌颂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实魏孝文帝初掌庙堂之时,还没那么牛B,内时节北魏的实际领袖是一位女性,冯太后。40岁的冯太后正处于女性成熟的巅峰时期,这个帝国的女主人,心思缜密,大权在握,掌控着国家的一切,尤其重要的一点,她是汉人后裔,受过先进的汉文明的熏陶。拓跋宏深受其祖母影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全盘汉化”大革命。因为鲜卑族进行了“全盘汉化”,一度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在中国后世的历史观里之所以并不把鲜卑像蒙元或满清当作入侵者。因为鲜卑的北魏政权并非消灭了中原的汉族政权,而是收拾了北方残局实现了统一。更重要的是他们放弃了自身文化,主动融入汉民族,大家应该有听说北魏孝魏帝改革。而满清蒙元从没放弃自己文化传承,还要搞种族分类,汉人在他们的政权下是末等公民。

不完全统计,陇西秃发鲜卑军民约50万人,按照当时的北方千万余人口来看,鲜卑按最低数字计算,估计也在100万左右,也就是鲜卑人占当时中原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后来北朝人口有发展,有一千万发展到三千万。而鲜卑人和具有鲜卑血统人达到一千万。可见鲜卑占据中原北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吓人的。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原来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复国,建立后燕(还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西燕,后来为后燕所灭),后燕的疆域辐射辽西、河北、山东等地,基本恢复了之前的疆域,然而只是经历了两代,后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鲜卑给打回了辽西老家,又遭遇冯氏兄弟的政变,后燕灭亡。后燕北逃后,残留在山东南部的部分慕容鲜卑建立了南燕,不过很快被北伐的刘裕击败亡国。此后慕容鲜卑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只剩下慕容一族在慨叹。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其原来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强大时,他们屈服于前秦,前秦瓦解之后,他们在塞外崛起,开始不断与同为鲜卑人慕容氏的后燕国进行争霸,最终后燕被赶出中原,而后拓跋鲜卑的对手为东晋的刘裕、匈奴的赫连勃勃,当中最强大的对手为刘裕,不过刘裕忙于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师最终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最后也被北魏亡国,此后北魏还灭掉了北燕,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乱世,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建其先祖所创立的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398年,拓跋珪又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只不过这两个都属于短命朝廷,分别在550年和557年宣告灭亡。北魏从386年道武帝建国开始,至534年分裂,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当时由汉人建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也就说当时并未认可北魏跟汉人建的朝代一样。

之所以后代对北魏反映不强烈,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北魏取得前秦,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局面。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当时北方人民已经习惯为外族统治,谁统治都一样,就是辽金的北方人也习惯外族统治,敌视辽金是有宋的存在,宋一直歪曲妖魔化北方民族,实际上,连宋都有可能是沙陀,具体探讨是另一话题的事情。那么与北魏同时期的南朝,虽也一直妖魔化北方朝代,但南朝都太荒唐腐败,就人民来讲,人物北魏的统治要比南朝好很多。

二、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北魏皇室自称自称是黄帝之后,与汉人同宗。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作为朝代信史这也宣告了,鲜卑和俺们一样,属于黄帝后裔,华夏文明正经继承人之一。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但这骗没文化的下层百姓没问题,上层知识分子应知道这是骗人的话。如五胡十六国以及契丹等,都有称来源中原的说法,所以这种自称就被认可,是站不住脚的。

三、最重要的就的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历史以来一直被赞扬的对象,之所以树立这一人物,就是中原经常被北方民族打进来,希望这些外族组织者都学北魏孝文帝,主动汉化,主动汉化了,跟汉人没区别了,自然就没必要反对。再加上他们统治确实还要比南朝好很多。

在中原历史学者一直流行这样看法,凡是少数民族汉化都是正确的,都会被积极赞扬。中原知识分子反复赞扬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认为用多么美好的词也不为过。但没人去讲这个汉化改革是否成功了?改革的结果是什么?后果是没过多长时间,北魏就灭亡了,北魏的统治民族鲜卑族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对中原汉人是好事,但对鲜卑族人是好事吗?这就是站在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鲜卑族的北魏正式因为汉化改革,导致北魏本来是一个强大的帝国,结果是快速灭亡。但是鲜卑族留下两个巨怪——隋和唐。隋朝唐朝的皇室都具有鲜卑血统。其后很多历史人物也具有鲜卑血统。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因此一是时间久远了,伤害被遗忘;二是主动汉化,而且彻底;三是现在没有谴责或者报复主体,没办法持续记忆。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在前面各朝的汉家史学界,还是有着文明和文化认同感。尽管“五胡乱华”一直被视为中原汉人政治的耻辱。可是究鲜卑来说,现在的文学也好,文史也好,还是褒大于贬的。

历史使然,人说有黄帝血脉,干的又是从游牧到农耕城镇汉文化,又没真正统一过全中国,的确来说,从史学家角度来说,没有必要说其为入侵者。

他们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没有再以族群的形式存留下来,继续作恶。他们在百多年的统治中成功地从血统上和文化上同化了北方汉人世家大族,而这些人是随后建立的隨唐的统治阶层,他们对鲜卑人没有仇恨,又主导了中华社会三百多年,无人提起当年鲜卑人打天下坐天下时对汉人犯下的滔天罪恶。这些罪恶其实史书中都是有记载的,比如到了北魏末年东西魏相争时期,这些鲜卑人还视汉人为“一钱汉”,意即只值一个钱的汉人,可以随便杀戮。可以想见当年他们崛起时和如日中天统治时是怎样对待汉人的,那时的汉人又是怎样在死亡的阴影中惶恐度日的。

鲜卑入主中原时,汉文化对周边文化的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周边少数民族虽然入主中原,但是积极地学习汉文化,主动汉化自身,满满滴也认为自己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满满滴融入汉族。而蒙元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在国策上将民族区分出来,蒙古人,色目人为上等民族,享受各种特权,而汉族为最下等的民族,受尽民族压迫,显然蒙古人并不认同汉文化,也并不主动积极汉化,所以被认定为入侵者。满清虽然没有蒙元那般,但仍然是施行多民族的国策,汉民族的地位最低,他们并不是主动融入汉文化,而是保持满族的优越感,并通过剃发易服等策略主动影响汉文化,使之向符合满人利益的方向发展。

历史上就是东北地区的民族才能成全超大型的中国,因为东北地区是长城的延伸,在那里成长起来的民族既懂得草原的统治逻辑,又对农耕文明地区熟识,受鲜卑影响的唐朝建立了超大型帝国,势力范围延伸到内亚。辽朝创立了一国两制制度,同样起源东北的满洲建立的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顶峰,农耕文明和游牧部落终于可以共处了。汉族就是北部历史上所有民族的融合,中国是文明实体,根本不是能由用近代的狭隘的nation state这个概念描述的了

1.当时的社会背景,长江以北乱成了一锅粥,鲜卑(北魏)逐步稳定了北方的政权,平定了北方的动乱。

2.鲜卑根本没把自己当胡人,首先追本溯源:我们也是诸夏。其次,主动汉化。北魏基本就是个汉庭。

之后的唐朝之所以历史地位这么高,和接受鲜卑的历史资产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北魏本身的汉化导致其本身并无明显的异族统治标志;同时,北魏也没有对汉民族的歧视性政策;再次,南北朝时代,北方是民族大融合(南方是大开发),且北齐北周隋唐,皆来源于北魏武川镇将世家,也就是说后来的关陇武家都渊源于北魏,这是华夏文明融合性的一个体现。而蒙满本身的统治,是建立在民族压制与文化异化之上,以蒙满之野蛮驾驭华夏之悠久,自然凸显出不同于华夏文明之处。

因为鲜卑人不像蒙古人搞民族等级制度把汉人当奴隶,满清剃发易服!蒙元满清都限制汉人当大官,鲜卑不一样而是主动汉化把自己当汉人看待选择与汉人共治天下!

满蒙始终没放弃自己文化的传承,就这一点,鲜卑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因为鲜卑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点是蒙古和满清都没有做到的。如今的北方人大多不是纯种汉人,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的汉人也是视鲜卑为入侵者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鲜卑人和汉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方乱世的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后来孝庄帝时期权臣尔朱荣倒行逆施,但是最终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鲜卑人已经变得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经彻底融入汉族。

与之相比,蒙古和满洲的汉化历程则十分艰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华夏一家,因此汉化趋势非常缓慢;满洲为了凌驾于汉人只上,对汉文化也是进行阉割奴化。但是终究是蒙古和满洲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强大,最终只能被逐步汉化。此外还要考虑蒙元和满清距离现在都比较近,所有蒙满两族的汉化历程终归来说还是有点短,以至于还没有融入汉族,便迎来了民族成分划分的政治举动。但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满蒙两族从生活习惯到袭承文化上都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民族名称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样一样的人了。 

鲜卑建立的北魏在拓跋焘时代曾多次南侵,最甚的一次是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公元450-451年),刘宋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后,拓跋焘乘胜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到长江边的瓜步,扬言渡江灭梁,这就是所谓“胡马窥江,城狐社鼠”的“佛狸祠故事”,若非臧质等在敌后死守盱眙,加上鲜卑兵水土不服,不得不北返,后果更不可设想,即便如此,此次北魏南下导致江淮之间大量人口、财富损失,《资治通鉴》说北魏兵在当地“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造成严重破坏,他们当然被视作入侵者。此时在中原,鲜卑人立足未稳,且官员不给俸禄、军队不建立正常补给体制,和中原汉人处于相互怀疑的状态,元嘉北伐南军一得势,鲜卑大臣就建议杀光中原汉人以免他们做南军内应,而北魏上层主流也反对鲜卑人从寒冷贫穷的平城(山西大同)迁入中原定居,理由是“怕汉人看出虚实”,防范隔阂之心一目了然。直到北魏分裂,北齐实际上的开国君主、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在表示“暂时不能反腐”时还解释说,中原汉人内心仍然把南方的萧梁武帝视作“正统”,如果反腐太甚人心就会加速南流,这些都足以表明,鲜卑入主中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视作入侵者的。后来西魏南下攻破江陵,杀死梁元帝、掠夺大量人口财富北上,也激起南方汉人极大敌忾之心,甚至依附鲜卑的西梁也一度产生趁鲜卑人不备反戈一击、收复失地的想法,理由就是“鲜卑人杀戮过甚,父老不附”,西梁国君胆怯未敢采纳,但事后西梁也的确一直无法自立。

但毋庸讳言相对于蒙元(满清是另一回事),中原汉人对鲜卑的抵触时间较短,程度也较轻,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曾有同盟阶段。南朝的前身是晋,晋在五胡之乱后并非和所有的“五胡”都是敌对关系:最早起事的氐族当然是敌国,但最初是西晋地方官激变,事出有因,因此氐人建立的成汉、前秦虽然是敌,只要投降一般都能得到宽大处分;匈奴汉(前赵)两杀晋帝,大夏攻破长安,羯族更让西晋皇族遭到最大一次灭顶之灾,是不共戴天的仇敌;羌族姚氏曾投降东晋而后又叛乱,这几家都是不共戴天之敌,即便投降往往也是不得好死。与之相比,鲜卑各部则情况有别:慕容部最早和晋成都王结盟,后来割据辽东,庇护了不少晋人,且曾推戴东晋,遥相呼应,直到第三代燕王才称帝自立;段部在晋室南渡后仍然奉晋正朔,多位段族酋长为晋死节;后来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曾帮助刘琨多次转危为安,在宋魏闹翻之前一直和南朝保持松散同盟关系;拓跋部旁系吐谷浑和南朝一直有来往,虽然谈不上是盟友,至少也井水不犯河水……在这种情况下,上至南朝朝廷,下至南朝百姓,对鲜卑的抵触自然比对其它四胡要轻一些。

第二、汉化较深。最早崛起的慕容部首领慕容廆就曾因才学受到士族名流张华等人推重,其在辽东推行的,也是传统的善待士族、鼓励农耕、安抚流民一套;最强大的鲜卑政权北魏则在孝文帝后不惜放弃本民族特点进行强制性汉化,甚至连汉人的糟粕(如士族平流公卿)也照样吸收不误,“夷狄而中华者中华之”,到北魏后期,包括士族大姓在内许多中原汉族人已不再把北魏皇室当成异族——因为他们自己都开始讨厌所谓“蛮夷”,并被地位下降、不肯汉化的边镇鲜卑人所憎恶了。 

而之所以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印象并不坏,在我看来原因应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他们都是起自乱世,他们的对手也多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异族人,虽然他们也曾与华夏正统的东晋为敌,但是东晋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而且作为华夏的正统王朝,东晋给人留下二代印象也并不好,重要的他们几乎没有灭亡和摧毁汉人王朝。而无论蒙元还是满清,他们统一全国时,都对汉家王朝中宋、明进行侵略,灭亡了宋、明王朝并对发宋人和明人进行了野蛮屠杀和征服。

二是鲜卑入住中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抵制和涂炭汉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汉文化,特别北魏孝文帝,进行积极汉化改革,将整个鲜卑民族最终全部溶于汉民族,而蒙元则十分抵制汉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旧没有完全融入汉文明,而满清则是阉割汉文化,将汉文明进行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阉割和改良,并进行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汉人满化政策,而这些也是汉人对他们十分不满的地方。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满清也不能算是侵略者,因为满清的汉化程度还是非常高的,乾隆皇帝是汉诗、书法的爱好者。末代皇帝溥仪的汉语非常流畅,但是满文却一个不认识。通俗的说,你学我,你就成了我,自己家人还说什么侵略呢。话说回来,建立北魏的那支鲜卑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民族,鲜卑本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自己游牧的那套肯定没法用,想统治中原,就必须要用中原的法子,于是鲜卑就开始了漫漫汉化路。

其实鲜卑选择汉化并不是说他们多仰慕汉族的文化,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控制中原地区而已,为了他们无需再回到草原过那种餐风露宿,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结果是什么,拓跋成元了,鲜卑没有了。北魏虽然是鲜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汉化政策。开国皇帝拓跋珪离散部落编户齐民,拓跋焘继位后大兴太学重视汉臣,到了孝文帝时期,更是全面大规模移风易俗,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为汉化都不惜迁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可以说北魏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汉化改革,期间虽有龌龊,比如借国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汉之心,值得肯定。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又如何再把他们当做侵略者呢?如果要说鲜卑是侵略者的话,那可就是连带着把隋唐也给骂进去了。毕竟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后来又改换门庭成为北周,而在此期间诞生出来关陇集团这么一个产物。关陇集团也就是东魏汉化的鲜卑世家和汉人世家合作,融合的产物。建立嘁隋朝的隋文帝,还有建立嘁唐朝的李渊,可都出身于关陇集团,其中隋朝更是以北周为基础建立的,所以难道我们能说隋唐是侵略者吗?

而且时间会使人忘掉仇恨,并且五胡乱华南北朝,属于很多国人的历史盲区,别说后来的鲜卑,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匈奴,最残暴的羯族也没多少人骂,时间太久,久的我们都快忘记了。不像近代史,我们能够看到战争的创痕,还有生者的回忆,同样远比近代史残酷的明清之易和蒙元的建立也不会让我们有这种代入感。

鲜卑人已经消失,不管是因为汉胡耕战分离,导致的严重消耗,还是主动的融入,作为仇恨的载体鲜卑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同样沙陀人三朝建立,契丹人几寇中原,大家也都不怎么提起。消失的民族没有现代人人会嘚瑟自己的祖先曾经靠着杀戮和奴役吾族为荣,也没有直系后人会为了他们恶意洗白,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关注度。

最后,有选择性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也对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影响。

中原有多少鲜卑人?

我们来看看历史记载和有关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说出来吓人!

在汉末和三国时期,与鲜卑同源的乌恒有一万六、七千帐落群,按帐落算,即本就是一个小家庭,按一个小家庭三、四人计算,估计乌恒有五万多人。但是这些人却掠夺几倍于自己的汉族人口,大约是二十多万户,如一户也按三、四人计算,就是八十多万。这些人时间一久,也被乌恒化,不仅是文化的同化,也会有血统上的同化。加上自然繁殖,估计要有一百多万人。

段部慕容鲜卑被称为“徒何”,再看看这部分的人口。

北魏迁都效应带动的人口流动,大约有段部慕容鲜卑和高句丽人三十六万被迁入中原。

因为历史没有严格的人口统计,现在只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记录进行推论,所以肯定属于不完全统计,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未统计进去。文章说陇西秃发鲜卑军民约50万人,按照当时的北方千万余人口来看,鲜卑按最低数字计算,估计也在100万左右,也就是鲜卑人占当时中原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

后来北朝人口有发展,有一千万发展到三千万。而鲜卑人和具有鲜卑血统人达到一千万。可见鲜卑占据中原北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吓人的。

下边再看一下鲜卑人改汉姓的情况,也就能了解今天哪些姓氏可能就是鲜卑人。

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元姓门望最高,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大姓门第相当,不得授以卑官。孝文帝还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魏孝文帝通过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各族的联姻,使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得以进一步融合。

《鲜卑姓氏汉化表》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

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