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精彩贴图 > 正文

杭州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news.xixik.com   2020-4-24 19:32:53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所以又名西子湖。湖三面环山,有南北二高峰对峙,湖中有苏、白两堤,四时风物清丽,以十景驰名。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

中国历史朝代表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西湖地处中国东南丘陵边缘和亚热带北缘,年均太阳总幅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景点。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

 

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

 

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西湖有一山的孤山:孤山是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

 

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

 

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

 

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

 

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

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西湖有二塔:雷峰塔和保俶塔,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

 

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

 

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西湖有三岛:三潭印月,小瀛洲(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

 

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

 

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建。

 

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西湖有湖心亭: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

 

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西湖有阮公墩: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

 

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

 

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叫生态岛。

 

西湖有三堤:是由白堤、苏堤、杨公堤组成。

 

白堤: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

 

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

 

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苏堤: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

 

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

 

《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

 

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

 

主要景致有曲园风荷、郭庄、刘庄、杭州花圃、金沙港、浴鹄湾、三台梦迹、乌龟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

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杭州西湖,有四大爱情桥“西泠桥”、“长桥”、“断桥”、“跨虹桥”,盛名经久不衰。泠桥、长桥、断桥是古代的爱情桥,跨虹桥是现代爱情桥,是众多情侣约会相游的地方,而最符盛名的却是断桥,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断桥上,流传的那许仙和白娘子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众多桥中最著名的桥。传说,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

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菩萨说过“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而在西湖的断桥的桥面上,由伞传情,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堤上内层是垂柳,外层是碧桃。

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题杭州孤山寺》云: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原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平板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觉,这也就潜埋下了断桥残雪这西湖上独特景观的伏笔。在白堤东端断桥。

现存的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关于断桥的几种说法:

1.明代《西湖游览志》戏说,断桥是由于孤山延伸来的白堤,到此逢桥而断才得名的,但这很是牵强。

2.人们一路从平湖秋月走来,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如此却少了意境。

3.冬日雪霁,伫立断桥举目四望,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隔,格外动人心魄,故而,称其为“断桥残雪”,由来只是字面解释。

4.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是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说的是月影,有闭门造车之嫌疑。

5.断桥位于外湖和北里湖间,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湖波荡漾,所以向南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北面望去,“断桥不断”,这个有和实际不相符合,只是猜想。

 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有“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

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而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七公顷。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之说。每个石塔5个小孔,三个就是15个,加上水中倒影就是30个,外加明月及其倒影,总共32个。

绿岛凝秀,廊桥曲折,文脉凝重,丰姿绰约。古时候,人们常把想象中的海上的琼山仙岛称为“蓬莱三岛”,分别称作蓬莱、方丈、瀛洲。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时候也恪守这种一池三山的模式,隐喻“蓬莱三岛”象征仙境。所以在西湖,人们也把湖心亭、阮公墩、三潭映月比作蓬莱、方丈、和小瀛洲。故三潭映月也有“小瀛洲”之称。

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之所以闻名,是有科学原因的。杭州地处亚热带北园,从地球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从地球和月亮的关系看,钩弦圆确都有规律,秋季时,月亮离地球北半球较近,从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月亮夹角不会超过60度,月光是太阳的反光,柔和清凉,产生一种虚泛,虚无的感觉。杭州秋季的天气以晴好为主,晚上的气温20摄氏度,相对湿度的80%,风速每秒三米到四米,大气中的飘尘杂质较少,月光的穿透率特别高,云淡风清,天高气爽,气候特别宜人,因此看到的月亮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特别清澈和皎洁,所以就有“四时月好最宜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

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并定址。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美术木雕项目的摇篮,既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西泠书画院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汇集了江南众多的书画篆刻名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承接传统文化方面显现了独特的魅力,一直备受书画界关注。画院始终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为发展宗旨,艺术追求多元,创作交流活跃。在深研传统,面向当代,广泛联络、对外艺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一些重大展览当中频频获奖,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西湖十景之七,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 。雷峰塔建于五代(975),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的关系。

雷峰塔坐落于净慈寺北,南屏支脉夕照峰,亦称雷峰上。系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黄妃得子而建,亦称“黄妃塔”。八面五层楼阁,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故有“雷峰如老衲”之说。

清时重建,因夕阳西照,塔影横空,彩霞披照,景象十分瑰丽,康熙御题之为“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后误传塔砖可驱邪,时人多取,致使该塔倒塌。今天,有关部门将雷峰塔地宫进行了开启挖掘工作,60多件千年宝物重见天日,其中有精美典雅的漆器、青铜佛像、玉器、丝绸、皮革等实物,反映了当时文化和工艺发达的程度,同时广结善缘正式重建了雷峰塔。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看,万人空巷。《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等珍贵文物真形显露。自此之后,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残缺经年。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成立了省“双景”协调小组及办公室。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1年3月11日,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在内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了海内外。

雷峰新塔,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

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雷峰塔新塔是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独特风采,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新塔采用钢架结构作支撑,主梁跨度达30余米,创下了传统古塔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的全国第一;新塔装饰物全部采用以铜为主体的金属材料,并以化学腐蚀工艺再现了当年雷峰塔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创下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全国第一;由于采用钢结构作支撑,塔内窨大大增加,视野更加宽阔,创下了塔类建筑中塔内使用窨最大的全国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内精妙绝伦的文化陈设,使雷峰塔内的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创下了塔类建筑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全国第一。

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面对西湖的优美风光诗兴大发,写下的这首诗作就是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的美景。如今,花港观鱼作为西湖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公园,地处西湖西南,位于苏堤南段以西,是以花、港、鱼为特色的西湖十景之一。

花港观鱼景区入口

舒同题写的“花港观鱼”匾额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十年前的2010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杭州西湖的时候就游览了这处著名的花港观鱼景区,不过因为时间相隔太久,对于当时游览西湖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只留下两张照片作为曾经到此一游的图证。时隔六年之后,当我再次来到西子湖畔,游览花港观鱼景区的时候,曾经的风景还在,然而自己却变化了很多。

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花港观鱼和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看到的也没有太多差别,在乾隆来到西湖的五十多年前,他的皇祖父康熙皇帝也来到了西湖,并且在这里题写了“花港观鱼”御碑,为什么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都喜欢来到西湖的花港观鱼呢?这还要从花港观鱼的来历说起。

花港观鱼御碑

南宋时期,从花家山流下的一条小溪经此流入西湖,这条溪水当时被称为“花溪”。南宋朝廷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造了一座山野茅舍,取名“卢园”。因为卢允升的私家宅邸毗邻花家山,所以卢园也被称为“花港”。卢允升在自己的宅邸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养了许多各色鱼类,因这里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后来逐渐被称为“花港观鱼”。南宋宫廷画师在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花港观鱼列入其中,从此花港观鱼逐渐被世人所知,可能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就是看到了西湖十景组画中的花港观鱼时才来到这里的。

红鱼池中的金鱼

现在的花港观鱼景区占地面积约300亩左右,由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和芍药圃等几个景区组成,这里锦鳞戏水、港汊通幽,绿草如茵,是西子湖畔难得的一片清幽之地。

花港观鱼景区最核心的当然是鱼池古迹和红鱼池了。红鱼池位于花港观鱼景区的中部偏南,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池中蓄养着数千尾金鳞红鲫鱼和红鲤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临池花木绚丽,小桥流水倒影迷离,微风过处飞花点点,让游人沉醉于“花著鱼身鱼嘬花”的诗情画意中。

除了观赏红鱼外,在这里还有牡丹园、牡丹亭、蒋庄、种植有高大挺拔雪松的大草坪以及密林区等景点,“绿树婆娑映花溪,青草依依衬花港”,是游览西湖的最佳之处。

在花港观鱼景区湖畔的一棵樟树下有一块长方形纪念碑,这就是民国杭州才女林徽因的纪念碑。这块纪念碑以青铜作诗笺,透出林徽因的剪影,将文字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

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总占地面积12.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000万平米。

曲院风荷占地14公顷,有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景区,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岳飞墓庙,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曲院最为精采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清波照红湛碧。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相亲,相恋,悦目,赏心,销魂。 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南宋画家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后来院颓塘堙,其景遂废。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麦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近年经过扩建,现在的曲院风荷起自跨虹桥畔的碑亭,沿岳湖、金沙港直达卧龙桥外的郭庄,迤逦数里,建成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面积达426亩,成为西湖环湖地区最大的公园。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岳飞墓庙,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

 

 

 

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堤也叫“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所建。

因春景迷人,亦被称为“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苏堤全长近3公里,堤上柏油路两侧柳树成荫。

你可以漫步欣赏三潭印月、雷峰塔等西湖美景,人少时骑单车也很不错。

苏堤禁止汽车通行,步行是常见通行方式。

边走边看不作停留的话,一个小时左右就可走完。

骑自行车逛苏堤也不错,但节假日,人多,不宜骑行。

苏堤由南向北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桥。

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有著名景点“”的入口,站在映波桥上可见到里面的一角;

压堤桥适合观赏西湖全景,桥南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皇帝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

东浦桥则是湖上赏日出的好地方。

苏堤植被丰富,有芙蓉、桂花、玉兰、夹竹桃、樱花等名贵花木。

这里春季景色迷人,是散步、摄影的最佳时节;

而夏季则可观赏到苏堤西侧大片的荷花。

走在苏堤两侧的临湖小径上欣赏湖色十分惬意,走累了可在长椅上小憩。

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

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位于南山路上。

正门对着的那条路通向吴山广场和河坊街。

她是西湖边的一个大公园。

望不到尽头的柳树、春天随风舞动的柳条,就是那里最动人的景色。

那里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在公园里随心漫步,你会感觉非常享受。

 

景区内草木葱茏,风光宜人。

许多往来的游客会在此休憩,清幽的环境也很受老年人欢迎。

早上来公园晨练的老年人很多,午后还有下棋的,晚上有散步休闲的。

选一个阳光明媚午后来公园转一圈,走到岸边赏西湖美景,别有一番滋味。

西湖十景中,我会把她排前三。

特别是刚进门那片柳树,亭亭玉立,太美了。

晴天去,不错。

但是选个烟雨濛泷的天,独自,或者携伴侣,抑或约三五好友,我认为更佳。

你会发现,空气可以清新,原来树也可以。

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

坐公交车到“洪春桥”站下车,对面不远就是“ 双峰 插云”的碑廊。

现在已经看不到北高峰、南高峰的俊俏的山峰。

不过杭州政府要重新在两座山峰上修建高塔,恢复过去双峰插云的景色。

 

“双峰插云”碑廊

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两山之巅即南高峰和北高峰。

双峰插云,泛指南高峰与北高峰。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着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

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宋画中的西湖十景

叶肖岩,南宋画家,作人物小景近似马远,传世画迹很少,生平也少见记载。其《西湖十景图册》以十景为题,山石以大斧劈法,着重烘染,用笔简洁有韵致,构景设色取意都见巧思。

注: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所以又名西子湖。湖三面环山,有南北二高峰对峙,湖中有苏、白两堤,四时风物清丽,以十景驰名。

如“雷峰夕照”之远山后缘用淡朱稍加施染,霞光微露,已然夕阳西沉。余诸页亦如是,虽细微处,亦细洁圆润。

描绘花港观鱼的景色,寺宇掩映于柳林之间,湖中一人泛舟,悠游自得。 峭峰直下,不见其顶,构图方式与马远山水同出一辙。作者用笔洁简,著重烘染,画面显现出一片清秀润泽的气象。

接下来,一起来欣赏这组娴静淡雅的小景山水!

《西湖十景图册》欣赏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两峰插云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曲院荷风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平湖秋月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三潭映月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花港观鱼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柳浪闻莺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苏堤春晓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断桥残雪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南屏晚钟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之:雷峰夕照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