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元明清七位皇帝都敢称“祖”

news.xixik.com   2019-6-2 8:12:21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一般是一祖而多宗。但凡事也有例外~一朝二祖三祖现象也有三个例子。元朝两祖:元太祖,元世祖;明朝两祖:明太祖,明成祖;清朝三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

古代皇帝去世后,朝廷会根据先皇生平功绩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号。除了谥号皇帝还有庙号,不过庙号乃古代皇帝独有,是在太庙中供奉时特有的名号。

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太祖创业有功,后世守成有德,再根据大行皇帝生平功绩,给予适当的庙号。自从谥号被唐高宗李治、大周皇帝武则天两口子玩坏了之后,庙号就成了皇帝地位的象征。

中国历史朝代表

首先,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比如在西汉的10多位皇帝中,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

刘邦是汉高祖还是汉太祖?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恢复商朝时的庙号制度。而庙号的称呼慢慢的也就多了,比如英,仁,孝,神,穆,显,成等等。而且庙号不像谥号,可长可短,短的有一两个字,长的甚至十几二十字都可以,其一般就一个字。

历史书上称呼刘邦是“汉高祖”,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刘邦的庙号是“高祖”。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因为他是汉王朝的第一建立人,但是他的谥号是“高”。所以可以以庙号称呼刘邦,则是——汉太祖,以谥号称呼刘邦是——汉高帝。“汉高祖”是庙号谥号不伦不类地结合,源自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称呼刘邦为“高祖”。

《汉书·高帝纪上》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班固和司马迁一样,也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帝纪”,直接称呼刘邦为“高祖”。

刘邦就这么成了汉高祖,汉太祖,汉高帝就没人称呼了。

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来说,在庙号上却分为太祖和高祖两种称呼。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其庙号就是高祖,也即唐高祖。而就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则被称之为宋太祖,也即其庙号是太祖。在北宋之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庙号也是太祖,也即明太祖。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呢?换而言之,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庙号为“高祖”和“太祖”的区别是什么呢?

那么李渊为何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同样是开国之君,为何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赵匡胤的庙号却是太祖?

一般而言,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又分为高祖和太祖。而之后的皇帝在庙号上,只能称为“宗”,比如唐太子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等。

开国皇帝有些叫高祖,有些又叫太祖呢?庙号为“高祖”往往是因为他某一个先人的庙号为“太祖”,因此后人功绩再高庙号也只能为“高祖”。隋高祖杨坚,建立隋朝后追封自己父亲杨忠为“太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李唐,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了解下八柱国:影响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几百年,就知道他们这么的原因了。杨坚、李渊的基业确实是靠祖父、父亲世袭,再靠历史的命运改变的。

从宋辽开始,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都是始受封+始受命,全部为太祖,再没“高祖”这个玩意出来捣乱了。

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太”的意思是创立基业,建立王朝。赵匡胤作为宋朝的第一创立人,理所当然得被称为“太祖”。

庙号为“太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皇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没有靠先人的基业,而他近几代的祖先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他创立了王朝,他的庙号也是“太祖”。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庙号就是这样得来的。有了庙号后,不是一直能保存下来的,如果后人觉得他的功绩并不是那么高的话,这个皇帝的庙号就会被废除,像刘弗陵,刘骜。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如果庙号为太祖的话,意味着江山主要是自己打下来。但是,如果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其能够建立王朝,离不开祖先奠定的基业,所以其将太祖的庙号用来追封自己的祖先了。

这种庙号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无非是一种皇室对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风炫耀。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礼仪制度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无有好坏之分,仅是一种地位名节的称号。

一朝二祖三祖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汉高帝,司马迁误作汉高祖被后世沿用

庙号一开始是很稀缺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只有真正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比如汉朝,到东汉时仍然保留庙号的西汉皇帝只有四个:汉太祖刘邦(高祖是误称)、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东汉也是这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庙号里的“祖”和“宗”: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这就是所谓的“开疆扩土谓之祖,守土建业谓之宗”。按照常理来说,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是“祖”,其余的皇帝,无论功劳多大,都只能称“宗”。一般来说“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

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因为开国皇帝从零干起,白手起家,其艰难和危险程度,绝非后世之君所能比拟。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汉朝刘邦庙号太祖(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世祖实至名归。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

但到曹魏时,礼崩乐坏,不但每位皇帝都有,而且庙号开始“通胀”。比如曹操庙号叫太祖,曹丕庙号叫世祖,曹睿庙号叫烈祖,一下严重通胀,都不屑于称宗了。后来的南朝宋也很夸张,搞了高祖、太祖、世祖三个庙号;齐、梁、陈都各搞了两个祖。北魏最厉害,一下子有四个祖。

之后的隋唐宋等朝代又恢复传统做法,只设一祖。但是,到了元明清时期,又被改回去了,庙号又重新开始通胀。

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中,也有三个例外。元朝有两个祖,太祖铁木真,世祖忽必烈;明朝也出现了两个“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接着到了清朝则更夸张,出现了三个“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

元朝两祖:元太祖,元世祖

元太祖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既称铁木真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这样还能解释过去,毕竟铁木真缔造了蒙古帝国,而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舍弃谁都不合适。

明朝两祖:明太祖,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明朝有两位皇帝庙号称“祖”。他们就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称太祖合情合理,没有问题。但朱棣称成祖就有点不符礼制了。其实朱棣起初的庙号是太宗,嘉靖时期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最早是太宗),“成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表面看“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实际是这里面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朱棣和嘉靖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小宗入承大宗。朱棣是靖难起家夺了皇位,嘉靖则是因为皇兄朱厚照无子,而五服以内嘉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所以才以藩王当上了皇帝。而嘉靖为了体现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便抬高朱棣的地位,由太宗变为了成祖。嘉靖当了皇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父王兴献王为帝,同时也想将他的牌位抬进太庙。但此时太庙位置已满,要想挤进去一个就得祧出来一个。

但也不能随便乱祧,周礼规定开国皇帝为万世不祧之君,可永享太庙,其他皇帝按辈分亲近关系迁入祧庙。朱元璋没法祧,其他辈分最远的就是朱棣了,但太宗文皇帝威名赫赫,嘉靖祧谁也不敢祧他啊,所以便将其地位拔高称为“成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再按照顺序祧了明仁宗朱高炽,这样他父皇的牌位就得以进太庙了。

清朝三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

清朝总共有十二位皇帝,却有三个皇帝庙号为“祖”,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清朝既称后金奠基者努尔哈赤为太祖,但是清朝创立者皇太极已经是太宗了,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由此构成满清奇葩的一朝三世祖

清朝三位祖皇帝,努尔哈赤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当时大清还被叫做金,皇太极时才更国号为“清”,但也不能否认是努尔哈赤奠定了大清的基业,所以努尔哈赤称太祖没有什么问题。

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当然是一个猛人,他让小小的建州女真,一跃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努尔哈赤在其父、祖被杀事件中差点没命了,逃出去之后依靠所谓的十三副遗甲开始打天下,打了30多年才称帝建国,这里面绝大部分是自己亲冒矢石拼出来的。这一点是后世继位的皇帝完全不能比的。努尔哈赤自始至终,都只是女真的大汗,并没有称过帝。他建立的,只是后金政权,割据一方。由于努尔哈赤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女真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在皇太极登基之后,追尊他为皇帝,并以庙号“太祖”相称,还是不为过的,实至名归。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

而皇太极也是这样,亲自打仗的居多,最早跟随努尔哈赤征战。1618年的抚顺之战就是皇太极策划的。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皇太极率兵打败了明军杜松部的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1625年,皇太极参与了一次进攻林丹汗的大战,林丹汗逃跑。皇太极继位之后继续打。1627年,皇太极在征服朝鲜之后,对明朝发动了宁锦之战。之后陆续收服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皇太极仿照明朝政治制度,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1635年,漠南蒙古林丹汗死,其子归降了皇太极。后来,皇太极清军多次对抗明军,虽然没有入关,但基本为清军入关扫清了大部分障碍。1642年十月,西藏达赖五世罗卜藏嘉木错派人向清朝通好。清朝入关前,其周围的三个对手,皇太极收复了两个,即朝鲜臣服、漠南蒙古臣服,并获得了大元的玉玺,虽然是个赝品。大明也在皇太极的进攻之下,精锐丧失殆尽,只差最后一攻了。但是,他没有时间了,没有入关就死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劳苦功高显而易见,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实际上是从少数民族的政权方式转变为中原王朝的帝制,并且仿效汉朝制度,完备法律,让女真从蒙昧中走出来,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没有这个转变后金或许永远是长城外面的割据政权。其实他才是明末清初的那个破局之人。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从弱小的四贝勒,变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优待保护汉人,从而减少了进攻明朝的阻力;他更是以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抢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将明朝孤立起来。他的政治水平,不仅远高于崇祯,也高于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弟弟多尔衮,更不用说顺治了。可他太倒霉了,就在打得明朝奄奄一息,即将叩开明朝大门之际突然驾崩了,庙号却只是太宗。也许当时女真人认为他的贡献比清太祖努尔哈赤少,起码也可以按照元朝的先例,将两人同时称祖啊。

捡漏的幸运儿:顺治和康熙

清世祖福临

至于顺治皇帝则比较特殊,他登基时只有六岁,历史上的定义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父亲皇太极死在清军入关的前一年,清军入主中原,征服汉地的重大决策都是皇太极定下的,结果死得早,儿子顺治就成为了问鼎中原之主。虽然顺治在当时不过六、七岁的孩子,清军的节节胜利实际上与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清朝拓土万里靠的摄政王多尔衮。因此,顺治的世祖庙号水分最大。他在任期内实在是平庸,虽然没顺治什么功劳,但中国历代皆是:下属有功全仰仗圣上指挥有方,这开疆拓土的功绩也就有了顺治的一份。所以顺治上庙号为“世祖”好像也还是说得过去。

清圣祖玄烨

康熙皇帝玄烨也是儿皇帝,八岁登基,平定南明靠他人。不过是个守成之君,尽管平定了三藩之乱,又打了下台湾,三征噶尔丹奠定了大清的版图,都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但没做开疆拓土之事情,还开启了胜利割地的先河,这是多么神圣的丰功伟绩?在满清无能的皇帝堆里,康熙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皇帝,无论是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点不必多说。但他的功劳,并非绝无仅有,唐太宗、汉宣帝甚至连唐高宗,都不见得比他差。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所以什么“千古一帝”之类的都过了,清朝顺治后的皇帝都是祸害。

只不过在他驾崩后,雍正说了一大堆夸奖老爹的话后,直接拍板: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说实在的,谁都知道康熙称“祖”很牵强,恐怕他自己在世时也不敢如此。但做出决定的是雍正,这位皇帝的脾气,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雍正决定之后,无人置喙,清朝“一祖三宗”的格局就这么确定了。

他们把庙号搞得这么夸张,无外乎以下的心理。

一是后续之君要展现自己的“孝”。

儒家非常讲究孝,对先人的孝是古代治理天下的首要道德伦理要求。皇帝带头显示孝行,那首先就在给老皇帝的庙号上表现出来。孝的核心思想是顺从,皇帝都如此恭顺,那天下臣民该怎么做,岂不是非常明白了吗?

二是朝廷大臣们阿谀奉承的顺势之举。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既然皇帝要表现出“孝”,那么臣子们就要表现出“忠”,因此对于老皇帝的庙号,一定是往高了拔。君与臣,孝与忠,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顺治和康熙的庙号通胀,还有另一个原因:入关后汉臣多了,这些归顺的汉臣要表现一把自己,以证明他们在治理天下的伦理道德方面大有作用,因此借机会好好表现一下,因此一下给了两个“祖”。

其实按照雍正给康熙庙号称“祖”的理由,乾隆帝也有资格称“祖”。因为按照“开创性”来看,乾隆彻底收复了西域的南疆北疆,也算开创。但乾隆大概是运气不好吧:清朝前面已经给了三个“祖”的庙号了,后续君臣的脸皮没那么厚,就没好意思再给乾隆一个“祖”的庙号

总体而言,皇太极的庙号与他的儿孙相比,明显低估了他对清朝的贡献。

庙号的谨慎和严控,后世却搞批发般令人感慨,怎么历史越发不要脸?这都是哪来的自信?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庙号 太祖 元朝 明朝 清朝 在百度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