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会商肉价问题,八措施保证猪肉“不断档不脱销”
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分析当前生猪供需形势得出的结论。
16日,三部委针对肉价问题会商部分省市并提出八项措施。
36大中城市肉价已达18.57元/公斤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在5月初和7月初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上涨。至上周三,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每公斤平均批发价已经达到18.57元。三部委分析称,本轮上涨的主要原因为去年猪价过低、挫伤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以及生猪蓝耳病疫情的大面积发生,造成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
肉价持续上涨有恢复性因素
不过,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本次肉价上涨“带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他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猪肉价格在1997年为每市斤10.11元后,十年以来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与1997年相比,去年我国猪肉价格下降了19.8%.虽然自5月份猪肉价格上涨以来,母猪存栏已开始恢复,但由于生猪生产受到母猪繁育时间的制约,从农民留养母猪到生产出仔猪再到育肥猪上市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此数据推断,本轮肉价偏高和供应偏紧至少将持续至明年5月。
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须停止
16日的会议还部署了下半年的相关工作,其主要精神为保证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农业部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强蓝耳病等疫情的防控,以解除养猪户的恐惧心理,保护母猪生产力、增加市场仔猪供应。政府将注意发展可替代猪肉消费、短期可以见效的禽、蛋的生产,增加市场副食品供给总量。同时千方百计增加猪肉供给,重点保障中秋、国庆“两节”市场供应。
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措施也将继续落实,政府将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采取措施保证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为从上游解决猪肉成本上涨问题,会议要求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稳定肉价8项措施
●迅速扑灭猪蓝耳病等疫情
●促进生猪等副食品生产
●重点保障中秋国庆市场
●落实低收入群体补贴,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保证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
●严禁问题肉进入市场,典型案件要曝光
●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新闻媒体要引导社会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
●各城市政府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超过警戒线 专家剖析原因
3.3%、3%、3.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3月到5月,涨幅已连续三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持续走高。
食品涨势不会引发通胀: 如果说与往年经济形势比较,200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中存在的一些反差或明显变化,那么,当属物价的变化。“近期围绕宏观经济争论的焦点正是价格问题,但是,在我看来,物价没有大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对于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
涨价不会继续传导: 除了食品价格外,在CPI中还有两个指标值得关注,一是居住类价格,二是耐用消费品价格。这两个指标都与工业消费品价格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作出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分析认为,PPI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都摆脱了2003~2006年的高位运行状态,进入平稳、适度区间。这说明CPI并没有来自上游产业和生产环节的上涨压力。
价格上涨压力缘于资产价格、流动性过剩: 尽管CPI的走势并没有想象中值得忧虑,但是研究者们也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价格上涨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在于资产价格上涨,在于日益增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详细报道:肉价房价等都在涨 替百姓解析上半年价格谜局
发改委解读物价上涨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