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浙江模式”
在中国的大学体系里,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本科和高职高专,公办、民办和中外合作等。其中,有一类院校,为了满足高考扩招的需求,大部分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成立,起初是举办院校的二级学院,后来又陆陆续续转制,成为独立学院。浙江的独立学院办学很有特色,最早是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于1999年成立的浙大城市学院。之后随着大学扩招,浙江的各省属高校纷纷开设独立二级学院,现在主要的省属高校几乎都有独立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衢州学院这种末流的本科院校就没有)。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独立学院、分校有什么区别?
浙江22所独立二级学院中,像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识别度还比较高,但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等等,看起来就像是该母体大学的二级学院。因此好多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虽然已经看到了志愿后面的“独立学院”二字,但实质上并不清楚,这个“独立学院”的真正含义,以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就是宁波大学,以为二段线就填上了一所“双一流”赚大了。而实际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地理上是不在一块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毓秀路505号办学的,而宁波大学位于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从学校性质来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由宁波大学与宁波前瞻教育科技发展总公司共同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说白了就是三本的独立学院。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浙江省首家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
浙江独立学院大部分诞生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全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中,浙江因为是内生式办学方式,即指以公办母体高校作为举办主体,与社会力量、独立办学的模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依托其教育资源按民办机制来实施办学,因此有独立学院“浙江模式”的说法。招生时,独立学院列入高校年度招生计划,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在本科第三批中进行录取。独立学院尽管被俗称“三本”,但因为“浙江模式”的独特优势,再加上浙江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受到省内外考生的喜爱。当年在杭的独立学院,独享省城资源,条件更加得天独厚。现今的22所独立学院中,19所是由母体高校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转设而成。因此,浙江独立学院并非纯碎民办,专业的说法叫“国有民办”,且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由于浙江高校大部分位于杭、甬、温、金,而杭州又是全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因此,杭州的独立学院最多,成立之初,共计10所,接近全省的一半。台州仅仅一所本科台州学院,衢州也仅仅一所本科衢州学院,丽水也仅仅一所本科丽水学院,并无独立学院。
浙江省独立学院(22所)
学校名称(括号内为转设前校名) | 城市 | 分类 | 现所在城市 |
---|---|---|---|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杭州 | 综合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宁波 | 综合 |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 嘉兴 | 综合 | |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 杭州 | 师范 |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 杭州 | 理工 | 绍兴市柯桥区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宁波 | 综合 | 宁波市慈溪市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 杭州 | 财经 | 杭州市桐庐市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绍兴 | 师范 |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杭州 | 理工 | 杭州市临安区 |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 金华 | 师范 | 金华市兰溪市 |
嘉兴南湖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 嘉兴 | 财经 | |
金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 金华 | 财经 | |
湖州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 湖州 | 师范 | |
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温州 | 综合 | |
温州商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 温州 | 综合 | |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 杭州 | 理工 | 绍兴市上虞市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 杭州 | 医科 | 杭州市富阳区 |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杭州 | 理工 | 金华市义乌市 |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杭州临安 | 农林 | 绍兴市诸暨市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办学主体是原浙江药科高等专科学校 |
舟山市定海区 | 农林 | 宁波市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杭州市 | 财经 | 嘉兴市海宁市 |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 温州市 | 医科 |
浙江省的独立学院是由浙江高校创办的二级学院,最早的一所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目前,浙江高校创办的独立学院共有20所,再加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两所省外高校创办的独立学院,一共设置22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和温州大学各举办了2所),2015年招生4.32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28.27%。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在2016年正式通过规范设置的省级验收。意味着这4所独立学院在省级层面具备了独立办学的高校主体资格,学科专业建设等享受与公办高校一样的政策。
看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简介或许就了解了“独立学院”也是“民办”的,其中多数是“国有民办”,但与母体的关系是有一定的界限的。
现今的浙江22所独立学院中,19所是由母体高校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转设而成。因此,浙江独立学院并非纯碎民办,专业的说法叫“国有民办”,且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由于浙江高校大部分位于杭、甬、温、金,而杭州又是全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因此,杭州的独立学院最多,成立之初,共计10所,接近全省的一半。
独立学院尽管被俗称“三本”,但因为“浙江模式”的独特优势,再加上浙江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受到省内外考生的喜爱。在杭的独立学院,独享省城资源,条件更加得天独厚。
独立学院一直被称为“先天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诞生之初是为了适应各大高校“扩招”的刚性需求,许多独立学院是紧紧依赖母体,一直不能断奶。
公元1999年,被看成是教育改革三十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在那一年开始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招政策,当年增长47.7%。此后,以近30%的速度逐年递增。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试图寻求与民间资本或地方政府的联姻,探索“公办民营”的高等教育办学新路子。
“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已经承担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宁波大学科技艺术学院网站对独立学院的这份介绍,正说明了独立学院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极度重要的作用。十年发展,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300余所。
但发展至今,问题也不少——一些高校为收取高额学费争相开办“校中校”,不仅师资、教学完全依赖母体高校,有的甚至还将下属专科院校直接挂牌为独立学院——数条政令,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些山寨版的独立学院。用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的话说,“这些政令就是为了规范独立学院,要求与母校划清界限是想加快独立学院的转型。”
2003年4月一份被业内人士称为“8号令”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独立学院”的称呼才被正式定论,而8号令也是国家第一次尝试让独立学院和公办高校“断奶”。
其实所谓“断奶”,只是独立学院的自我完善,因为早在“8号令”颁布时就已经确认了关于独立学院“独立性”的要求,此后十年是在高速发展中,给独立学院留下了完善自身的缓冲期。
高校人士透露,关于独立学院办学规范的草案已经五易其稿,在办学细节上要求更规范。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就要求符合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单飞,颁发自己的学位和毕业证书。从那时起,浙江省内多数独立学院都有了自己的文凭。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2008年前入学的学生,拿的是由浙江大学颁发的学位,如今的毕业生,学位和毕业证书上写的都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与母体高校这一刀,很难切
对于先天不足的独立学院来说,搬迁或许戳中了他们的软肋。
8号令出台之初,教育界惊呼要大洗牌了,实际上影响甚微,独立学院依然和母体学校处于“暧昧”的状态。拿杭州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现更名为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来看,大部分院校没有独立校园环境,都是和母校融为一体。教育专家称,与其说是“独立学院”,更像是“校中校”。
根据杭州9所独立院校的公开资料:浙江城市学院占地1000余亩,达到了26号令的规定。另有4所院校占地都在300亩以下,不符合26号令的规定。这4所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是同一个地址。无法在零亩地或母体院校面积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恐怕是独立学院无奈回避校园面积问题的原因。
校区共享、师资共享、硬件共享、连荣誉也是共享,独立学院一直顶着母校的金字招牌,两者关系无比暧昧。
用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说法是:“独立学院不独立——它是二级学院,但又不隶属某大学,说它独立吧,又要接受母体大学的限制。”
实际上,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收缩期,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高考人数三年减少100万,并且持续减少,第三次生育高峰期(1985年~1991年)后的“90后”成为以后大学生的来源——这意味着,不独立的独立学院,如果想背靠母体这棵大树,继续吸收母体院校吃不下的大学生,已经很难。浙江省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三个在校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独立学院学生。
“我们在新的校区,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让独立学院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性,更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黄董良给出东方学院搬迁后的新目标。
独立学院可以择优升入本部 比高考上985还难
2018年,2016级485名来自18所浙江独立学院的由独立学院转入本部。
2017年新高考第一年,曾有不少学生把独立学院和本部搞混,出现过646分的高分上独立学院的乌龙志愿。不过,每个独立学院确实有通往本部的桥梁,2018年公布的485位2016级学生就是证明。
浙江22所独立学院2015年招生4.32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28.27%。2016年这个数字也差不多。
依托浙江省的优质考生资源,这些独立学院在每年的招生分数上是节节攀升。独立学院在招生时有一个很诱人的亮点——学生在大二后有一次转入本部学校的机会。那么,有多少人能成功实现这个跳跃呢?浙江省教育厅官网最近公布的数据是,仅1.5%的大二生实现转入本部,可谓“百里挑一”。
从浙大城院考入浙大比例只有1%
在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名单中,今年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功升入浙江大学的2016级学生人数有33人。两个学校大部分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相差大于100分。
和大部分省属高校独立学院按专业成绩排名不同的是,浙大城市学院通往浙大本部的“立交桥”项目,是通过考试选拔的。不过,能从考试中胜出的比例只有1%,这使得绝大多数浙大城院的学生“没想法”。
“立交桥”项目需要考两门基础科目和面试。对于理科生,需要通过微积分、大学物理的考试,而经管类文科生要考高数和英语。最后,综合平时成绩、笔试和面试成绩,决定录取名额。
从杭商院到浙商大必须在同专业里排第一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依托浙江工商大学办学,为1999年首批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004年11月由教育部予以正式确认。
杭商院转入浙商大的各专业名额仅占招生人数的1.5%,申报参选的学生必须在前三学期,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每门课加权平均分不低于85分,且无不及格、补考或重学记录。比如行政管理专业,2018年仅有1个名额。
中国目前有265所独立学院,随着本科录取批次合并,这些传统被称为三本大学的民办高校,正面临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翘起变局的支点是教育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26号令,在这份法令中,对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办学条件和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等都有了与之前迥异的具体规则。其中仅“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规定,粗粗算来,全浙江22所独立学院中将近10所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换句话说,如果要满足26号令的要求,这批独立学院可能都必须走上与东方学院一样的搬迁之路。26号令,给了全国独立学院5年时间的缓冲期。而这场搬迁潮背后,是先天不足的独立学院艰难的“断奶”抉择。
简读26号令
●26号令中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条件,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申请筹设独立学院,必须提交“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材料。
●独立学院“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
●独立学院按对符合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60%”。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个人总资产不低于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不少于1.2亿元。”
现在独立学院被要求与母体大学脱钩,要么转设为民办或公办本科院校,要么回归母体高校或停办。教育部出台政策,对独立学院办学提出更规范的要求,其中一条要求学校面积不少于500亩。在杭州市区,要找到500亩地建新校区很难,所以这些浙江独立学院就得搬到外地。像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06年才从下沙校区搬迁到仓前(现在的未来科技城),校园面积563亩是符合要求的,但还是于2017年9月整体搬迁至绍兴市上虞区办学。根据规划,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迁建工程超过11亿元,建设周期约为24亿元。学校十分不舍“杭州”,在官网“学院地址”赫然写着“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让考生们认为他是杭州的高校。2018年原校区拆迁完毕将用于阿里巴巴商业地产,是淘宝小镇规划区域范围内。事实上,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的搬迁早在几年前就被屡次提起,该地块属于浙联集团,理工只是租用了该地。坊间传言因浙联的老板是理工大学校友,因此与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原来定名嘉泰学院,后来直接成为理工独立学院。
在杭独立学院的外迁史
但随着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的颁布实施,独立学院被迫开始脱离母体,逐渐走上独立办学之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杭独立学院也不得不应对这一要求,开始寻找合适出路。这便开始了杭州独立学院外迁周边县市的历史。
目前来看,在杭(主城区)的公办高校均没有外迁,但其下属的国有民办的独立学院大部分已经迁往周边县市,有的前往杭州下属的区县,有的离开杭州,去往绍兴、桐庐等地。那么具体来看,杭州的10所独立学院都外迁何处呢?是否还有在主城区办学呢?
第一个吃螃蟹者——东方学院
动作最快的浙江财经学院独立学院东方学院,位于海宁的校区2010年已投入使用。东方学院所在地为杭州湾北部的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科教新城内,紧邻沪杭高速公路和杭浦高速公路,离母体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直线距离10余公里。6000学子从占地不足200亩的杭州文华校区搬迁至占地984亩的海宁长安新校区。从200亩地到984亩地校园的变化,从数字上来看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校区拥有教学楼11幢,体育馆、影剧院、学术交流中心、风雨操场设施完备。于2011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设有18个的阅览室和1个海宁特色文化阅览室“仰山文苑”,图书馆与浙江财经大学本部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近百个。而未搬迁前,在文华校区200亩地面积中这些都是不能想像的。
东方学院离开杭州的原因杭州市区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地价昂贵,可谓寸土寸金。在杭州市区,很难找出一块500亩以上的土地,即使杭州真的批下这么一块地,财力不济的东方学院也没有钱买。另外,杭州市区高校林立,据2010年统计资料,仅独立学院就有9所,东方学院在杭州高校中只能算“小字辈”,在独立学院中也并不突出,自然免不了坐“冷板凳”的尴尬,难以受到政府更大的重视和扶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限制。海宁市长安镇距杭州市区45公里,离浙江财经大学本部所在地——下沙仅25公里。再加上长安镇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可谓占尽“地利”。
而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非常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处于全国百强县前列的海宁,对于高校的渴求非常强烈,不仅阔气地给出了987亩的土地,还在经费、购房、安保、交通、学生实习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在杭城所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东方学院在杭州如同“弃子”默默无闻,而在海宁受到了“独子”般的宠爱。另外,海宁与杭州之间交通十分便利,沪杭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杭州绕城高速,还有各类省道和其他等级公路,将两个本就接壤的城市处于1小时交通圈内。海宁还为东方学院开通了直通下沙和杭州市区的公交线路。而两地经济发达,私家车几乎家家都有,也为东方学院教师工作在海宁、家住在杭州提供了可能。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县人才缺口明显。高等院校可以为地方提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成为这些经济强县发展的“智库”,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东方学院签约当年,所在地长安镇的房地产均价就上涨了500元,餐饮等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曾经学校附近的一片片农田,也迅速被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的新楼盘代替。这对长安镇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环境面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带动区域内的教育进步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独立院校在强校林立的大城市是“小兵”,而到了小县城则变身“将军”。作为海宁建设的第一所大学,东方学院的建设被当地几乎当作头等大事。而这几年,县级市争抢独立院校的“战争”愈发激烈,各地“聘礼”也是水涨船高。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落户诸暨时,诸暨开出的条件是:诸暨负责建设,学校负责办学,诸暨连续六年每年投入500万支持学校引进人才,连续六年每年补助150万交通补贴……县级市强大的优惠政策和政治关照,让独立院校摆脱了财政困难的瓶颈,更好地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
“独立学院是最有可能办成‘现代大学’的,只要给它松绑。它没有束缚、没有包袱,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唯一选择。要么办成自主办学、独立思考、真正提升个人价值的高等学院,要么跟在日益老迈的名牌院校后面捡些残羹冷炙。”说这话的是一名杭城独立学院的教师,他将独立学院搬迁称作可能“后来会被证明足以立碑纪事的事件”。
当时新闻评论“东方学院的搬迁,对于也许可能到来的独立学院大搬迁时代来说,只是件小事;而若干所高校的搬与不搬,对于正走向规范的独立学院的大变革来说,是一记投石问路。”果然东方学院的搬迁由此开启了在杭高校的一股独立学院“搬家”潮——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迁址诸暨更名为暨阳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搬迁至柯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迁址桐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迁至临安、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搬至富阳……
大多数独立院校都要搬到杭州周边县市
有3所外迁至绍兴的县市区,分别是上虞、柯桥和诸暨。上述三地都是环杭城市,离杭州主城不远。
另外,1所前往嘉兴海宁,同样是环杭城市,特别是离下沙高教园区很近。1所迁往义乌市,相对而言,与原校址较远。此外,有3所迁往杭州的新区-富阳,临安和桐庐县。
除浙大城市学院等少部分独立院校还留在杭州外,近几年大多数独立院校都要搬到杭州周边县市。
浙江财经大学的独立学院——东方学院:海宁市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独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临安区,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城
浙江农林大学的独立学院——暨阳学院:诸暨市
浙江理工大学的独立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上虞市,(原计划桐乡市梧桐街道庆丰地块)
浙江工业大学的独立学院——之江学院:绍兴市,柯桥区越州大道958号
浙江工商大学的独立学院——杭州商学院:桐庐市,桐庐经济开发区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富阳区,富阳区富春街道高教园综合体内
上述有3所外迁至绍兴的县市区,分别是上虞、柯桥和诸暨。上述三地都是环杭城市,离杭州主城不远。
另外,1所前往嘉兴海宁,同样是环杭城市,特别是离下沙高教园区很近。1所迁往义乌市,相对而言,与原校址较远。此外,有3所迁往杭州的新区-富阳,临安和桐庐县。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猜测,将来会不会形成浙江特色的独立学院。即浙江独立学院都会转设成省市县共建公办高校。在本世纪初浙江作为创办独立学院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高等教育史上无疑是成功的。因此,在今年年底之前开展的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可能浙江也会放大招。
独立学院搬迁,萧山为何没有抓住机会?
这些本科的独立学院在杭州周边县市四处开花,唯独萧山没有。萧山高教园区入驻的学校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除了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外皆高职。所以有人说弄个好点的三本独立学院来也好的,至少有个本科院校的。
其实很早以前萧山和同济大学开始筹办同济大学萧山学院,地点就在老城厢镇政府里,最终同济大学去了嘉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可惜,萧山一次机会也没有把握,大学可是比工厂好多了,一个工厂最多生存个几十年,而大学动不动就是百年,无论哪方面的效益,都比工厂要好。假如当初萧山抓住机会,一口气把这些独立学院全部吸引过来,萧山未来就将成为高教重镇。
有人说萧山地贵,独立学院毕竟规模不大还吸引不到萧山区政府给出优惠政策, 还有随着未来发展,三本并不被人看好,现在参加高考的人数随着逐年递减的趋势。一个独立学院对于萧山来说新引力真不大,但是对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城,它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有些偏远的省份的县城甚至不惜一切(上虞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提供13亿新校园建设资金),政府出面去争取本身地就便宜,人家政府还可以拿出优惠政策提供土地。 对萧山来说,只有下面的镇愿意这样,那独立学院肯定宁愿选择海宁,桐庐这样的县城也不选萧山下面的镇喽。现在的萧山不是当年的萧山了,以前把机场弄过来的时候,不照样是土地免费。现在萧山真的寸土寸金了。没必要这样做了,一切都是利益了。
搬迁了2次的独立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的独立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义乌(原在桐庐)
2015年8月9日,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正式签约落户杭州市桐庐富春江科技城,现代科技学院整体搬迁桐庐后,选址在富春江科技城梅林路东侧区块,面积500亩,一期将于2017年秋季招生,整体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
2016年06月30日,学校与桐庐县多次协商谈判,双方就共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一事签署了《中国计量大学与桐庐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协议书》。
2016年09月26日,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迁建桐庐工程获省政府批复(浙政办函[2016]73号文件),这标志着现代科技学院迁建桐庐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8年02月,义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计量大学双方将合作迁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18年10月19日,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义乌校区正式奠基。
2019年0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迁建至义乌市。
还窝在杭州的独立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的独立学院——钱江学院,下沙校区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毗邻钱塘江。校园占地906.46亩,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
杭州10所独立学院,原办学地址大部分在杭州主城的西湖区。但随着规范设置的要求,独立学院纷纷外迁。目前,仍留在主城区的只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已转为公办)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获得了杭州师范大学的下沙校区,杭州师范大学搬迁到阿里巴巴附近的仓前校区),两所院校均有独立校区,按目前下形势看,他们会稳稳留在杭州主城。
在此之前,浙江省第一所搬迁的独立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已落户海宁市长安镇。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新校区则安家桐乡梧桐街道。
据了解,杭州独立学院的集体外迁,有的是为了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也有的则是受教育部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限令,不得不谋求向外发展。
这些独立学院的外迁,都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一期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7亿元,其中桐乡市投资土建5.68亿元,学校一期投资1.2亿元,用于二次装修和各类设施设备采购。桐乡市政府还在校区附近预留土地300余亩,作为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后续发展用地。同时,为让师生方便入住新校区,桐乡市还开通了桐乡校区到桐乡市区的6条公交线路、设立从桐乡到下沙校区的周末班车。作为桐乡市的第一所大学,在学生实践和就业平台,桐乡市政府也在方方面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搬到海宁后,海宁市政府在政策等方面也给予许多优惠。学校搬迁后,海宁专门开通直达下沙财经学院门口的公交车,方便师生来往。当地的不少企业还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柯桥新校区是在原柯桥职教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的。原先柯桥职教中心的教学楼分别修建于1996年和2005年,较为陈旧,为此在2013年重新进行修缮,使之焕然一新。根据2012年4月18日签订的《浙江工业大学、绍兴县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协议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迁建工程总投资10.7亿元,其中绍兴县投入8.9亿元,即县职教中心实物资产4.7亿元和建设资金4.2亿元。到2013年9月,新校区各项办学条件要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
同样,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迁驻诸暨,诸暨市提供了500亩的办学用地,并投资5个亿建设新的校园,还预留了300亩的发展用地。同时,诸暨还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如给予到诸暨教师相应优惠住房、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资金、发放教职工交通补贴等。
在不少地方政府看来,大学的进驻不仅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可以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与地方合作,则有利于能扩大自己的区域影响力,从而拓展教学资源。浙工大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迁址县市,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也将打开新的办学空间。
也正是校地双方的一拍即合,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与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教育学者认为,高校移师小城市、和县级市合作办学,有助于重构高校教育空间,不仅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与地方合作共赢,搬出来天地更宽
“搬到海宁后,我们才发现原先的发展确实是太受局限了,学校设计的办学规模是一万人,而在原校区根本不能达到。”东方学院副院长王金安对记者感叹。
“从硬件上讲,这次搬迁为学校打开了办学空间,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搬迁还让我们找到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新氛围。”王金安告诉记者,在杭州,因为高校众多,独立学院难以凸显自身优势,而在海宁,全日制的本科高校却只有东方学院一家。搬迁至今,当地政府对学校给予了全面支持。
开学时,海宁当地甚至派出上百名交警来维持秩序,这在杭州是难以想象的。为方便师生,当地政府专门开辟了东方学院到下沙的公交专线,只要3块钱,25分钟就可以从海宁到达下沙高教园。东方学院每个老师还收到了海宁电信的手机,充50送100元话费。
其实,当地政府的支持远不止于此,更吸引学校的是,海宁各个乡镇、职能部门争相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当地的轮胎城、皮革城、物流园区也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协议。
而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在东方学院来到海宁长安镇后,当地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其中,重要原因是房产企业愿意到当地落户了。东方学院东校门边的大庄村,村民原来的年收入不过3~4万元,学校搬来后,不少村民仅靠房租,年收入就有6~7万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
截至2021年6月,
浙江省现存的独立学院共15所,具体名单如下:
1、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2、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3、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4、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5、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6、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7、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9、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10、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1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12、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13、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14、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15、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早先转设完毕的独立学院(7所)
0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_→ 浙大城市学院
0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_→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03、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_→ 温州商学院(民办)
04、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_→ 南湖学院
05、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_→ 湖州学院
06、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_→ 温州理工学院
07、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_→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浙江药科职业大学2021年暂缓招生一年。)
浙江独立学院转设给地级市的机会
浙江相比江苏,地级市像样点的高校实在太少了,现状是江苏几乎每座地级市,都有一所上档次的大学,所以,浙江应该以转设为抓手增加投入发展高教。
浙江经济发达,省内财税收入不用来兴办高教普及本省年轻人的高等教育,是说不过去的。
南京独立学院外迁异地能否迎来涅槃发展?
2019年3月16日,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根据协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从2021年秋学期开始招生。
南京独立学院外迁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 停止招生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无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无锡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丹阳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扬州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连云港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泰州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镇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先迁至淮安(后停止招生)。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市溧水区
高校云集的南京,也是独立学院的重镇。近年来,这些独立学院纷纷上演“出城”记,南大金陵学院成为了第8所离开南京办学的独立学院。为什么舍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办学优势、招生优势,选择迁址办学呢?
政策调整,独立学院纷纷“远嫁”他乡
江苏是最早开始探索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模式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共有独立学院25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学生数量近22万,在校生总数占全省民办学校人数的一半。在最高峰时,仅仅是南京19所公办本科院校就创办了21所独立学院,其中只有3所建院之初不在南京。
江苏省独立学校共有25所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怀德学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2012年,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文凭。2013年,教育部又提出,独立学院要实现“6个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相对独立的办学条件、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拥有独立校园、独立核算财务。在几轮政策调整下,南京的独立学院发展走到“十字路口”。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等一部分独立学院停止招生,还有更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了外迁。到目前为止,除了南大金陵学院以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已迁至无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已迁至丹阳,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已迁至扬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已迁至连云港,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已迁至泰州,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已迁至镇江,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先迁至淮安(2017年后停止招生),成为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
所有独立学院都在本二招生
以往,江苏已有4所独立学院进入本二批次招生,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2019年本三取消后,所有独立学院全部进入本二招生。
两所热门校分别迁往丹阳、溧水
近几年,一些独立学院纷纷迁出南京办学,今年又有两所学校将迁址。其中,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迁往丹阳,新校区占地900亩,自2017级新生开始,学生在丹阳新校区就读,直至2020年完成整体搬迁。该院院长常青表示,“今年我们的新生是有2100名入住丹阳校区,其实去了以后,首先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搬到丹阳去了,可是我们和母体的关系,特别是母体的师资资源是不脱节的。”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则迁往南京市溧水区,今年新生将有一半到新校区报到,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贾敬典表示,“新校区溧水校区今年启用,实际上已经建设了两年多时间,现在是在铺路和绿色植物的装配,所以整个校园初具规模,我们理工科的专业先过去。”
另一方面,地方上也对独立学院的到来“张开怀抱”。江苏高校大部分都集中在省会南京,地市县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明显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当地方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急需人才和科技支撑。”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阙明坤说。
江苏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基本完成对全省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并为独立学院指明4条发展路径: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完善条件后继续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终止办学等。面临“大考”,独立学院从南京外迁办学成为了选择之一。
依托地方发展潜力更大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离开南京,首要原因是需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独立学院在不能够再使用母体院校校园的情况下,它首先会考虑到土地使用的成本,就会考虑到迁址办学。“有些地方甚至为独立学院免费提供土地,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许明介绍,迁址到扬州后,扬州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投入、校区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扬州也获得了回报。近年来,每年考上通达学院的扬州籍学生有100人左右,但在同年的应届毕业生当中,留在扬州工作的有200人左右。这些毕业生扎根扬州,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说。
南大金陵学院搬迁至苏州校区实际上也是“一招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的办法”,苏州当地也将出资支持该校区的发展。“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南大金陵学院党委书记冯维波透露,新校区迎来不少利好,该校区还将积极联合国际名校,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在若干专业开展本科生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多种形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还希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独立学院迁址办学,有助于优化所在市县的城市人口结构,刺激商业消费、提升城市能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阙明坤说,独立学院迁入新的城市后,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譬如,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从镇江外迁到张家港后,结合张家港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2个本科专业,培养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普遍将面临短暂 “阵痛期”
独立学院虽然通过迁址办学为新一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记者注意到,外迁以后,它们普遍都会面临着一定时间内的发展“阵痛期”。
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录取分数。“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阙明坤说,独立学院外迁后,区域位置的吸引力下降,交通、医疗、治安、周边环境等与搬迁之前相差悬殊,短期内学校品牌还未巩固,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冲击。
譬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在南京办学时期,其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在同类院校中位列8至10名。2012年学院迁至扬州,当年在江苏的录取线掉到了三本省控线,近年来才有所回升。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从南京迁址连云港办学,理科、文科录取线分别下降了7分和27分。但在去年,康达学院在江苏的理科录取最低分反而高于南京的多所独立学院10分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挑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本来就很薄弱,过度依赖母体高校,搬迁到县级市或者相当偏远的设区市办学后,面临全新的环境,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阙明坤说:“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大多数是母体高校派驻的,少数是独立学院多年来培养的,新校园工作生活条件、科研配套设施、入学教育保障等短时间内还不成熟,部分骨干教师不想远离原有科研平台或教学环境,不愿意一起搬迁到新址。”
有专家指出,独立学院迁址办学后,难以共享母体高校资源,办学成本更高,所需要的投入更多,这给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迁址办学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关心和支持。”
阙明坤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政策导向鼓励独立学院转设,支持独立学院能转快转、能转尽转。因此,众多独立学院新建校区、迁址办学是摆脱母体依附,走出资源困境,增强独立自主办学能力的现实需要和理性选择。
搬离中心城市的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出现于21世纪初,2003年6月18日,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网络视频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试办独立学院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全新的市场机制配置,实现公办高校品牌与社会资金资源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
数量最多时,全国共有360所独立学院。
与名牌大学集中于一线城市不同,位于北上广的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后者还位于广州远郊区从化区。剩下的8所高校,分别位于珠海、昆明、武汉、眉山、秦皇岛、泰州、保定这些二三四线城市。
由于很多独立学院建在母体高校校园内,资源、管理含混不清。因此,教育部2008年2月发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等。
独立学院掀起了迁建潮。截至2018年12月,浙江省21所独立学院有13所迁建,江苏省迁建的独立学院更多。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学院迁建呈现明显的去中心化,浙江省从杭州向绍兴、桐庐、诸暨、海宁等地迁建,江苏省从南京向镇江、连云港、泰州、无锡、扬州等地迁建。
截至2017年,超过100所独立学院迁建了校址,其中47所独立学院搬到了县城(有的为县级市,有的在学校选址后撤县设区),在县域办学的独立学院离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是69.6公里。
兴建了大学园区的江西省县级市共青城市是典型代表,这里迎来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5所高校。
一些尴尬的现象随之出现。济南俗称“泉城”,然而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却不在济南,而是在2011年搬到了烟台市下辖的县级市蓬莱。
有的独立学院从一个县搬到了另一个县。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前身为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2000年创办。2013年9月整体从杭州下辖的临安市(2017年撤市设区)迁址到绍兴市下辖的县级市诸暨办学。
地方政府是独立学院迁建的幕后推手。对于这些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来说,本科高校是求之不得的优质资源,它们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地方政府为能与独立学院联姻,出地出钱,支持独立学院在本区域内新建校区,其背后的动因,也正是基于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所万人规模独立学院的引进,不仅能有效提升区域发展的人气、推动学校周边土地资源的升值,也能为区域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与文化支撑,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内在增长动力。
有知情人士介绍,诸暨市政府对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校区建设采取交钥匙工程,同时每年补贴650万元运行费。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从浙江工商大学校园内搬迁到桐庐县的独立校区后,桐庐县派出干部担任学院副院长,方便沟通和处理事务。
但搬迁给独立学院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影响,很多新校址往往属于城市飞地,其中的大学校园虽然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校园,但缺乏原来学校文化尤其是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淀和继承,到此上课的教师往往一下课就忙着赶校车或自驾车离开,少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导致教师“空投式”“访问式”“蜻蜓点水式”教育教学比较普遍。
独立学院如何转设
目前,除了个别院校仍有迁建计划,独立学院大规模迁建已经结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仍然在燕山大学校园内办学,但2019年的招生计划只有1250人,目前学校在读人数6600人,比高峰时已减少一多半。
教育部2017年9月26日在一份政协提案的答复函中写道,独立学院规范发展主要有六种路径:一是继续举办独立学院,二是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其它层次民办学校,三是并入母体学校公办学校,四是并入其他民办学校(含独立学院),五是由当地政府支持转设为公办高校,六是终止办学。
“教育部给出了几年的过渡期,能够转设的要求全部转设、尽快转设。”
我国目前有265所独立学院,但其中有5所已停止招生(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2017年,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2008年),1所停办(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11年停办)。
今年6月10日,教育部同意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分别转设为马鞍山学院、潍坊理工学院、福州工商学院、新疆理工学院。
转设后的高校如何命名考验主管部门。比如,以“城市名+学院”为名称的高校一般为这个城市主办或省市共建的公立本科高校。但从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转设而来的马鞍山学院却并非如此,这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举办者为上市公司赛为智能。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河南省的信阳学院、安阳学院、商丘学院,湖北省的汉口学院、武汉学院。它们都是从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民办本科院校,转设后母体高校退出,举办者只剩下企业。
比如武汉学院的举办者为武汉一丹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为腾讯创始人之一,前CAO陈一丹。武汉学院将“公益办学”写入了学校章程,第一期总投入达20余亿元。
目前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
“随着民促法的施行,相信未来会出现登记为营利性学校的转设学院。”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告诉记者。
部26号令中六个独立的要求,开始走上内涵式发展。
独立学院为什么要转设?
“现在的独立学院性质为民办高校,但举办主体又包括公立的母体大学,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吴华说。
此外,正在征求意见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经主管部门批准,并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教学活动,不得以品牌输出方式获得收益。
上述知情人士介绍,这意味着,母体高校不能以举办者身份从独立学院收入当中获得收益,包括不得取得挂牌收益。这将进一步倒逼母体高校退出,独立学院转设。
公立高校自己举办,或与地方政府合办的独立学院则可能转设为公办本科院校。由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转设的新疆理工学院就是公办性质。
但这需要地方政府的财力足以支撑本科教育的高投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8年已按公费招生,官网信息显示,这所高校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宁波市属事业单位。
独立学院转设没有像迁建那样成为一股潮流。据统计,2008年到2015年,只有52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转设的困难可想而知,当那些搬迁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里的大学,没有了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支撑,还会有多少考生愿意报考?这是举办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政府看来,大学的进驻不仅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可以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与地方合作,则有利于能扩大自己的区域影响力,从而拓展教学资源。浙工大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迁址县市,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也将打开新的办学空间。
也正是校地双方的一拍即合,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与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教育学者认为,高校移师小城市、和县级市合作办学,有助于重构高校教育空间,不仅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独立学院"迁址办学"是促进办学条件达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迁址办学",独立学院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带动了地方发展。同时,迁址后独立学院也面临一些困难: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挑战、生源数量质量受到冲击、持续经费投入压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