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的确,在秦始皇发明“皇帝”之前,“王”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王”就变成了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然而,纵观历史,封王是皇族子弟才有的特权,异姓封王的条件极为苛刻。
异姓封王之所以难上加难,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在楚汉争霸获胜之后,最终选择了延续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封异姓王的皇帝,他一共分封了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来换成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等八个人为异姓王。
后来发现这些异姓王威胁中央政权,就先后除掉了七个,然后换上自家的同姓王。刘邦是册封异姓王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明文禁止异姓封王的第一人,这便是著名的白马之盟——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以说从刘邦之后,异姓封王的难度直接上了天,但是后世还是出现了许多异姓王,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权臣或外戚
皇帝年幼或失权成为傀儡的时候,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往往是权臣(这里的权臣指的是非皇族的,像宇文护、多尔衮这样的皇族权臣不包括在内)、外戚,当然有的人既是权臣又是外戚。这些人是事实上的皇帝,封自己或者家里人当个王很简单,有的人封王是篡位称帝的准备工作。例如,刘邦死后,他老婆吕后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她视白马之盟为空文,封了自己娘家吕姓亲戚一大堆当王——吕王吕台、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东汉末年的魏王曹操、曹丕,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东晋末年的楚王桓玄、宋王刘裕;南朝梁末年的陈王陈霸先;北周末年的隋王杨坚等等。
第二,割据一方的军阀
王朝末期,战乱不止,很容易出现拥兵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些人完全不受朝廷的控制,掌握着自己割据地的全部军政财大权。胆子大,条件成熟的军阀甚至直接称帝,但大多数人都是退而求其次,要么自立为王,要么装装样子求封为王,或者先称王,之后再称帝。这一类比较著名的有东汉末年的汉中王刘备、吴王孙权;隋朝末年的唐王李渊、郑王王世充;唐朝末年的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越王钱镠、临清王罗弘信、太原王王处直等等。
第三,亡国皇帝
自古谋朝篡位者,即使明目张胆到了极限,也会装装样子、走走形式地去安置一下前朝皇帝。其中,降格成王就是一种方式。旧朝皇帝降格成王,篡位者升格为成皇帝,那这个降格而来的王相对于新朝就成了异姓王。这一类异姓王身份过于尴尬,几乎都没落什么好下场,数量也不多。有三国时期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被篡位者司马炎降格为陈留王;东晋末年原晋帝司马德宗,被篡位者桓玄降格为平固王、其弟司马德文被篡位者刘裕降格为零陵王;南朝宋的末代皇帝刘淮,被篡位者萧道成降格为汝阴王;南朝梁的末代皇帝萧方智,被篡位者陈霸先降格为江阴王,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被篡位者赵匡胤降格为郑王等等。
第四,附属国(包括游牧部落)君主
这些人受封为异姓王比较顺理成章,因为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人在地位上甚至和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平等的,只不过,一方面是实力不如中原王朝,不敢直接硬怼,只得自降身份,接受封王表示臣服;另一方面是文化差异,游牧帝国的首领称号原本就五花八门,他们甚至对中原王朝的帝号与王号的区别没有明确的概念,不做深入计较。例如,西汉初年的南越王赵佗、东瓯王姒摇,清朝的科尔沁郡王等等。
第五,功臣
他们是异姓封王的主力军,能占到异姓王总数的一半以上。不过功臣封王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死后追封(朱元璋这个老屠夫都是死后追封),第二类是活着受封。很明显,第二类的难度要明显大于第一类。
死后追封功臣既可以表现皇帝的宽厚,安抚人心,又因为受封人已经去世,且王爵不能世袭,国家不用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代价,一举两得。因此,死后追封的异姓王的人数量极多。光宋朝就有谯王郭守文、河南王慕容延钊、威武王石守信、渤海王高怀德、琅琊王王审琦、韩王赵普(追封)、济阳王曹彬、舒王王安石、鄂忠武王岳飞、鄜王刘光世、蕲忠武王韩世忠、循王张俊、申王秦桧、涪王吴玠、信王吴璘等多达十几个。
异姓封王难度最高应当是功臣活着受封,王爵作为最高的爵位,要想凭着功劳受封,一般是需要取得极大的军功才行。不过,历朝历代封王的功劳是不一样的,因此难度也有所差异。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权臣、外戚、军阀,压根就没有异姓功臣被封王。
唐朝军事活动较多,文臣武将有很多立军功的机会,而且唐朝对于王爵也并不吝啬,再加上后期藩镇割据时间很长,可以说,唐朝应当是活着异姓封王人数最多的朝代(没有之一)。有吴王杜伏威、燕王罗艺、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东平郡王安禄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阳郡王郭子仪、雁门郡王郭锐、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宁王仆固怀恩、临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武威郡王李怀仙、晋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 南平王李希烈、通义王朱滔、雁门郡王田承嗣、张掖王段秀实、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颍川王陈敬瑄、琅邪王王重荣、钜鹿王时溥等等。
北宋封王的功绩是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终宋一朝只有宋徽宗时期的宦官童贯做到了,他奉行“联金灭辽”,北上伐辽的时候却令人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得已花了一百万贯钱将燕云之地从金国人手里赎了回来,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然而却就此埋下了靖康之耻的祸根。
明朝活着封王的主要有忠勇王金忠、宁夏王李成栋、延平武王郑成功、延平文王郑经、延平王郑克塽、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忠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真定王郑鸿逵、汉中王吴三桂、兴化王洪承畴等等,但除了蒙古贵族出身的金忠以外,其余异姓王均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处于四面楚歌的南明皇帝不得已才册封的。
清朝活着受封的异姓王则比较典型,都是在清兵入关之后,充当马前卒的,有定南武壮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等等,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臭名昭著。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骨髓,统治者最希望的就是“化国为家”,让自家的子孙世世代代统治着国家,而异姓封王就意味着要与外人共享国家,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想尽各种方法提高封王的难度,或者是削弱异姓王的权力。
而真正名副其实的异姓王往往是谋朝篡位者,这也就是为何异姓王往往集中在王朝的建立初期和灭亡的末期的根本原因。国家是他们的私产,要想尽办法争夺、保护,只不过这些过程有太多苦难,连累了广大的黎民百姓。
“一字王”和“二字王”区别
在我国古代,同样的王爵,分为“一字王”和“二字王”。而这两者之前,存在哪些区别?个人感觉,这要从“王号”发展史说起。
在我国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存在着变迁。夏朝的君王称为“后”,商朝的君王称为“帝”(比如商纣王的正式尊号叫帝辛)。王,最初始于商周,最初是商王、周天子的专属。楚武王自尊为王之后,王的含金量开始逐渐下降。战国时期,天子威严不在,列强纷纷僭越称王。自此,王开始成批量出现。这个时候的王,通常都是冠以国号,如秦王、楚王、齐王等等。在周朝,王号只能由周天子一个人来使用。因此楚王、吴王等番邦蛮夷虽然也称王,但多是关起门来偷摸使用,一旦遇到天子强势的时候,楚王、吴王则会自去尊号,防止天子讨伐。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并在王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尊贵的称呼:皇帝。因为秦王朝没有继续实行分封制。于是,王消失了,谥号、庙号也消失了。
直到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各路诸侯,王爵才再次出现。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众诸侯兵破函谷关,到鸿门时,已比刘邦入关迟了一个多月。他虽然没有听从范增的计谋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对楚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王之”十分不满。
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于次年一方面阳尊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这样分封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权威,以便号令天下;其次是把他的劲敌刘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以降将章邯、司马欣给予钳制。
项羽分封诸侯表
姓名 | 原有地位 | 新封王号 | 国都 |
熊心 | 楚王 | 义帝 | 郴县(今湖南郴县) |
项羽 | 楚国上将军、长安侯、鲁公 | 西楚霸王 | 彭城(今江苏徐州) |
刘邦 | 楚国砀郡长、武安侯、沛公 | 汉王 | 南郑(今陕西汉中) |
章邯 | 秦国上将军 | 雍王 | 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
司马欣 | 秦国长史 | 塞王 | 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
董翳 | 秦国都尉 | 翟王 | 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
魏豹 | 魏王 | 西魏王 |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
申阳 | 张耳部将 | 河南王 |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
韩成 | 韩王 | 韩王 | 阳翟(今河南禹县) |
司马昂 | 赵将 | 殷王 | 朝歌(今河南淇县) |
赵歇 | 赵王 | 代王 |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
张耳 | 赵相 | 常山王 | 襄国(今河北邢台) |
英布 | 楚国当阳君 | 九江王 | 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
吴芮 | 番君 | 衡山王 |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
共敖 | 楚国上柱国 | 临江王 | 江陵(今湖北江陵) |
韩广 | 燕王 | 辽东王 | 无终(今河北蓟县) |
臧荼 | 燕将 | 燕王 | 蓟县(今北京西南) |
田市 | 齐王 | 胶东王 |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
田都 | 齐将 | 齐王 | 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
田安 | 原齐王孙、项羽部将 | 济北王 | 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
项羽分封出那么多诸侯,为什么没人帮助项羽
项羽入关中灭掉秦国之后,大封十八路诸侯,然而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为何没有一个诸侯帮助项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十八路诸侯返回封地不久就爆发了第一轮淘汰赛,直接被淘汰了十二位,剩下的大部分是项羽的敌人,仅有的几个原楚国阵营诸侯也因为项羽杀死义帝而对其离心离德,自然无人帮助他了。
第一轮淘汰赛:项羽杀一位,刘邦灭六位,田荣灭三位,陈馀灭一位,臧荼灭一位
项羽在西入关中彻底灭掉秦国之后,大封天下,共分封十八路诸侯,随即各诸侯返回自己的封地,然而紧接着由于各种原因,十八路诸侯之间便爆发了第一轮冲突,十八路诸侯瞬间消失了十二位。(下图:十八路诸侯示意图)
项羽杀一位:韩成的韩王之位是张良通过项伯的关系向项羽求来的,然而由于张良投靠了刘邦,因此项羽根本没让韩成返回封地,而是将其带回了西楚,并随后将其杀死。此后虽改封郑昌为韩王,但在彭城之战前也被刘邦灭掉。
刘邦灭六位:刘邦返回封地之后,按照韩信的建议,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杀回关中,接连灭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殷王司马卬和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见刘邦已不可挡,随即投降。
田荣灭三位:田荣与楚有旧怨,因而未随项羽入关中,因此未被封王。田荣本就对此有怨言,在得知原本的齐王田市被项羽改封胶东王,却以齐将田都为齐王后,随即大怒起兵,先是赶走了齐王田都,又杀死了不听自己话的胶东王田市,回头攻杀了济北王田安,一统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
陈馀灭一位:陈馀因在巨鹿之战中和张耳有旧怨,被张耳击败后也未随项羽入关中,因此只被封侯。在得知项羽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却以张耳为赵王后大怒,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赶走了赵王张耳,迎回赵王赵歇,赵歇则封陈馀为代王。
臧荼灭一位:臧荼原本是燕将,后被项羽封为燕王,而原本的燕王韩广则被改封辽东王。在返回封地后,韩广不愿迁往辽东,随即韩广和臧荼发生火并,韩广被杀,臧荼吞并韩广封地。
剩余诸侯王大多为项羽之敌
在经历了第一轮淘汰之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被消灭掉了十二位,又新增了田荣和陈馀两位,因此剩下的诸侯王就只剩下了八位,而且这其中四位都是项羽的敌人。
1、项羽敌对势力四位:汉王刘邦就不必说了,必然是项羽的敌人。齐王田荣在一统三齐之地自立齐王之后,也公然反楚。赵王赵歇、代王陈馀在赶走张耳之后,也站在了反楚阵容一方。这四位既然站在了项羽的敌对面,自然是不可能帮助项羽的。
2、原楚军阵营三位: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都是原楚军阵营。但他们都因各种原因对项羽离心离德,自然也是不会帮助项羽的。
临江王共敖:原楚国贵族,秦末时期任楚怀王熊心的柱国,并不在项羽麾下,因此在项羽杀死义帝熊心后,虽未公开支持刘邦,但对于项羽也是离心离德。
九江王英布:原项羽部下,奉项羽令追杀义帝熊心的便是英布,在杀死熊心之后,对项羽起了防范之心,也开始离心离德,在项羽征调其平定齐地使,托病不出。
衡山王吴芮:越人头领,秦末时期响应起义,后随项羽入关中,被封长沙王。他虽然是原楚国阵营,但同时也是九江王英布的岳父和越人的头领,所以和项羽并非上下级关系,因此也是离心离德。
3、有心无力的墙头草一位。燕王臧荼原本是燕将,虽然曾与项羽一起入关中,但在获封后却杀死了原燕王韩广,可见其对项羽并谈不上多么忠心。而且即使其有心帮助项羽,但由于距离较远的缘故,也是有心无力。在后来韩信灭掉赵、代之后,一封劝降信就投靠了汉王刘邦。
汉朝以后,刘邦综合周朝和秦朝的制度,继承了西楚霸王的分封制,王爵正式成为常设。也搞分封制,分封了一系列的诸侯王——这便是皇帝册封王爵的开始。
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之后迅速剿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家伙忒自私了)因此自刘邦以后,汉朝历代皇帝都大封其宗室为王。汉朝后,除少量权臣、功臣之外,王爵成为了皇族宗室的专有爵位。
西汉诸侯国
楚国(前201年—前6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淮阴侯 | 韩信 | 2年 | 前202-前201年 |
第2代 | 楚元王 | 刘交 | 23年 | 前201年-前178年 |
第3代 | 楚夷王 | 刘郢客 | 4年 | 前178年-前174年 |
第4代 | 楚王 | 刘戊 | 21年 | 前174年-前153年 |
第5代 | 楚文王 | 刘礼 | 3年 | 前153年-前150年 |
第6代 | 楚安王 | 刘道 | 22年 | 前150年-前128年 |
第7代 | 楚襄王 | 刘注 | 12年 | 前128年-前116年 |
第8代 | 楚节王 | 刘纯 | 16年 | 前116年-前100年 |
第9代 | 楚王 | 刘延寿 | 32年 | 前100年-前68年 |
楚国(前50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楚孝王 | 刘嚣 | 28年 | 前50年-前24年 |
第2代 | 楚怀王 | 刘文/刘芳 | 1年 | 前24年-前23年 |
第3代 | 楚思王 | 刘衍 | 21年 | 前23年-前2年 |
第4代 | 楚王 | 刘纡 | 10年 | 前2年-9年 |
荆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荆王 | 刘贾 | 6年 | 前201年-前195年 |
吴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吴王 | 刘濞 | 42年 | 前195年-前153年 |
燕国(前202年—前181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无 | 臧荼 | 5 | 前206年-202年 |
第2代 | 无 | 卢绾 | 13 | 前202年-195年 |
第3代 | 燕灵王 | 刘建 | 15年 | 前195年-前181年 |
燕国(前179年—前12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燕敬王 | 刘泽 | 2年 | 前179年-前178年 |
第2代 | 燕康王 | 刘嘉 | 26年 | 前177年-前151年 |
第3代 | 燕王 | 刘定国 | 24年 | 前151年-前127年 |
燕国(前117年—前8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燕剌王 | 刘旦 | 37年 | 前117年-前80年 |
广阳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广阳顷王 | 刘建 | 29年 | 前73年-前44年 |
第2代 | 广阳穆王 | 刘舜 | 21年 | 前44年-前23年 |
第3代 | 广阳思王 | 刘璜 | 21年 | 前23年-前3年 |
第4代 | 广阳王 | 刘嘉 | 12年 | 前3年-9年 |
齐国(前203年—前125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齐国(前203年—前125年) | ||||
第1代 | ||||
第2代 | 齐悼惠王 | 刘肥 | 13年 | 前201年-前188年 |
第3代 | 齐哀王 | 刘襄 | 10年 | 前188年-前178年 |
第4代 | 齐文王 | 刘则 | 14年 | 前178年-前164年 |
第5代 | 齐孝王 | 刘将闾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第6代 | 齐懿王 | 刘寿 | 23年 | 前153年-前130年 |
第7代 | 齐厉王 | 刘次昌 | 5年 | 前130年-前125年 |
齐国(前117年-前11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齐国(前117年-前110年) | ||||
第1代 | 齐怀王 | 刘闳 | 8年 | 前117年-前110年 |
济北国(前178年—前176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东牟侯 | 刘兴居 | 2年 | 前178年-前176年 |
济北国(前164年—前86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济北贞王 | 刘勃 | 13年 | 前164年-前151年 |
第2代 | 济北成王 | 刘胡 | 54年 | 前151年-前97年 |
第3代 | 济北王 | 刘宽 | 11年 | 前97年-前86年 |
济南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扐侯 | 刘辟光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胶西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代 | 平昌侯 | 刘昂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第2代 | 胶西于王 | 刘端 | 47年 | 前153年-前106年 |
胶东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胶东国(前164年—前1年) | ||||
第1代 | 白石侯 | 刘雄渠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第2代 | 孝武皇帝 | 刘彻 | 5年 | 前153年-前148年 |
第3代 | 胶东康王 | 刘寄 | 28年 | 前148年-前120年 |
第4代 | 胶东哀王 | 刘贤 | 15年 | 前120年-前106年 |
第5代 | 胶东戴王 | 刘通平 | 24年 | 前106年-前82年 |
第6代 | 胶东顷王 | 刘音 | 54年 | 前82年-前28年 |
第7代 | 胶东共王 | 刘授 | 14年 | 前28年-前14年 |
第8代 | 胶东王 | 刘殷 | 13年 | 前14年-前1年 |
菑川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菑川国(前164年—9年) | ||||
第1代 | 武城侯 | 刘贤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第2代 | 菑川懿王 | 刘志 | 26年 | 前153年-前129年 |
第3代 | 菑川靖王 | 刘建 | 20年 | 前129年-前109年 |
第4代 | 菑川顷王 | 刘遗 | 39年 | 前109年-前74年 |
第5代 | 菑川思王 | 刘终古 | 28年 | 前74年-前46年 |
第6代 | 菑川考王 | 刘尚 | 6年 | 前46年-前40年 |
第7代 | 菑川孝王 | 刘横 | 31年 | 前40年-前9年 |
第8代 | 菑川怀王 | 刘友 | 6年 | 前9年-前3年 |
第9代 | 菑川王 | 刘永 | 12年 | 前3年-9年 |
城阳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城阳国(前178年—26年) | ||||
第1代 | 城阳景王 | 刘章 | 2年 | 前178年-前176年 |
第2代 | 城阳共王 | 刘喜 | 33年 | 前176年-前143年 |
第3代 | 城阳顷王 | 刘延 | 26年 | 前143年-前177年 |
第4代 | 城阳敬王 | 刘义 | 9年 | 前177年-前108年 |
第5代 | 城阳惠王 | 刘武 | 11年 | 前108年-前97年 |
第6代 | 城阳荒王 | 刘顺 | 46年 | 前97年-前51年 |
第7代 | 城阳戴王 | 刘恢 | 8年 | 前51年-前43年 |
第8代 | 城阳孝王 | 刘景 | 24年 | 前43年-前19年 |
第9代 | 城阳哀王 | 刘云 | 5年 | 前19年-前14年 |
第10代 | 城阳王 | 刘俚 | 1年 | 前14年 |
吕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吕国(前187年—前181年) | ||||
第1代 | ||||
第2代 | ||||
第3代 | ||||
第4代 | 梁王 | 刘太 | 1年 | 前181年-前181年 |
淮南国(前203年-前173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南国(前203年—前173年) | ||||
第1代 | ||||
第2代 | 淮南厉王 | 刘长 | 23年 | 前196年-前173年 |
淮南国(前164年-前121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南国(前164年—前121年) | ||||
第1代 | 阜陵侯 | 刘安 | 43年 | 前164年-前121年 |
庐江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庐江国(前164年—前153年) | ||||
第1代 | 衡山王 | 刘赐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衡山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衡山国(前164年—前122年) | ||||
第1代 | 济北贞王 | 刘勃 | 11年 | 前164年-前153年 |
第2代 | 衡山王 | 刘赐 | 31年 | 前153年-前122年 |
六安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六安国(前121年—9年) | ||||
第1代 | 六安共王 | 刘庆 | 38年 | 前121年-前83年 |
第2代 | 六安夷王 | 刘禄 | 10年 | 前83年-前73年 |
第3代 | 六安缪王 | 刘定 | 22年 | 前73年-前50年 |
第4代 | 六安顷王 | 刘光 | 27年 | 前50年-前23年 |
第5代 | 六安王 | 刘育 | 33年 | 前23年-9年 |
梁国(前202年-前18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梁国(前202年—前180年) | ||||
第1代 | ||||
第2代 | 赵共王 | 刘恢 | 15年 | 前196年-前181年 |
第3代 | ||||
第4代 | 梁王 | 刘太 | 1年 | 前180年-前180年 |
梁国(前178年-3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梁国(前178年—3年) | ||||
第1代 | 梁怀王 | 刘揖 | 10年 | 前178年-前168年 |
第2代 | 梁孝王 | 刘武 | 25年 | 前168年-前143年 |
第3代 | 梁共王 | 刘买 | 7年 | 前143年-前136年 |
第4代 | 梁平王 | 刘襄 | 40年 | 前136年-前96年 |
第5代 | 梁贞王 | 刘毋伤 | 11年 | 前96年-前85年 |
第6代 | 梁敬王 | 刘定国 | 40年 | 前85年-前45年 |
第7代 | 梁夷王 | 刘遂 | 6年 | 前45年-前39年 |
第8代 | 梁荒王 | 刘嘉 | 15年 | 前39年-前24年 |
第9代 | 梁王 | 刘立 | 27年 | 前24年- 3年 |
梁国(5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梁国(5年—9年) | ||||
第1代 | 梁王 | 刘音 | 5年 | 5年-9年 |
代国(前200年-前19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代国(前200年—前199年) | ||||
第1代 | 代顷王 | 刘仲 | 1年 | 前200年—前199年 |
代国(前196年-前65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代国(前196年—前65年) | ||||
第1代 | 孝文皇帝 | 刘恒 | 17年 | 前196年-前180年 |
第2代 | 梁孝王 | 刘武 | 3年 | 前178年-前175年 |
第3代 | 代孝王 | 刘参 | 14年 | 前175年-前161年 |
第4代 | 代共王 | 刘登 | 29年 | 前161年-前132年 |
第5代 | 代刚王 | 刘义 | 38年 | 前132年-前94年 |
第6代 | 代顷王 | 刘阳 | 25年 | 前94年-前69年 |
第7代 | 代王 | 刘年 | 4年 | 前69年-前65年 |
太原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太原国(前178年—前175年) | ||||
第1代 | 代孝王 | 刘参 | 3年 | 前178年-前175年 |
淮阳国(前187年—前18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阳国(前187年—前180年) | ||||
第1代 | 淮阳怀王 | 刘强 | 4年 | 前187年—前183年 |
第2代 | 淮阳王 | 刘武 | 3年 | 前183年—前180年 |
淮阳国(前176年—前16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阳国(前176年—前168年) | ||||
第1代 | 梁孝王 | 刘武 | 8年 | 前176年—前168年 |
淮阳国(前155年-前153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阳国(前155年-前153年) | ||||
第1代 | 鲁共王 | 刘余 | 2年 | 前155年-前153年 |
淮阳国(前63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淮阳国(前63年-9年) | ||||
第1代 | 淮阳宪王 | 刘钦 | 36年 | 前63年-前27年 |
第2代 | 淮阳文王 | 刘玄 | 26年 | 前27年-前1年 |
第3代 | 淮阳王 | 刘縯 | 9年 | 前1年-9年 |
鲁国(前155年-前5年)
鲁国(前4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鲁国(前155年—前5年) | ||||
第1代 | 鲁共王 | 刘余 | 28年 | 前155年-前128年 |
第2代 | 鲁安王 | 刘光 | 40年 | 前128年-前88年 |
第3代 | 鲁孝王 | 刘庆忌 | 37年 | 前88年-前51年 |
第4代 | 鲁顷王 | 刘劲 | 28年 | 前51年-前23年 |
第5代 | 鲁文王 | 刘睃 | 18年 | 前23年-前5年 |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鲁国(前4年—9年) | ||||
第1代 | 鲁王 | 刘闵 | 13年 | 前4年-9年 |
昌邑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昌邑国(前97年—前74年) | ||||
第1代 | 昌邑哀王 | 刘髆 | 10年 | 前97年-前87年 |
第2代 | 海昏侯 | 刘贺 | 13年 | 前87年-前74年 |
临江国(前155年-前152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临江国(前155年—前152年) | ||||
第1代 | 临江哀王 | 刘阏 | 3年 | 前155年-前152年 |
临江国(前150年-前14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临江国(前150年—前147年) | ||||
第1代 | 临江愍王 | 刘荣 | 3年 | 前150年-前147年 |
长沙国(前155年-前4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长沙国(前155年—前47年) | ||||
第1代 | 长沙定王 | 刘发 | 28年 | 前155年-前127年 |
第2代 | 长沙戴王 | 刘庸 | 27年 | 前127年-前100年 |
第3代 | 长沙顷王 | 刘鲋鮈/刘附朐 | 17年 | 前100年-前83年 |
第4代 | 长沙剌王 | 刘建德 | 34年 | 前83年-前49年 |
第5代 | 长沙炀王 | 刘旦 | 2年 | 前49年-前47年 |
长沙国(前45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长沙国(前45年—9年) | ||||
第1代 | 长沙孝王 | 刘宗 | 3年 | 前45年-前42年 |
第2代 | 长沙缪王 | 刘鲁人 | 49年 | 前42年-7年 |
第3代 | 长沙王 | 刘舜 | 2年 | 7年-9年 |
赵国(前203年—前153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赵国(前203年—前153年) | ||||
第1代 | ||||
第2代 | ||||
第3代 | 赵隐王 | 刘如意 | 4年 | 前198年-前194年 |
第4代 | 赵幽王 | 刘友 | 13年 | 前194年-前181年 |
第5代 | 赵共王 | 刘恢 | 1年 | 前181年-前181年 |
第6代 | ||||
第7代 | 赵王 | 刘遂 | 26年 | 前179年-前153年 |
赵国(前152年—前6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赵国(前152年—9年) | ||||
第1代 | 赵敬肃王 | 刘彭祖 | 60年 | 前152年-前92年 |
第2代 | 赵顷王 | 刘昌 | 19年 | 前92年-前73年 |
第3代 | 赵怀王 | 刘尊 | 5年 | 前73年-前68年 |
赵国(前66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赵国(前66年—9年) | ||||
第1代 | 赵哀王 | 刘高 | 1年 | 前66年-前65年 |
第2代 | 赵共王 | 刘充 | 56年 | 前65年-前9年 |
第3代 | 赵王 | 刘隐 | 19年 | 前9年-9年 |
中山国(前154年—前54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中山国(前154年—前54年) | ||||
第1代 | 中山靖王 | 刘胜 | 42年 | 前154年-前112年 |
第2代 | 中山哀王 | 刘昌 | 1年 | 前112年-前110年 |
第3代 | 中山康王 | 刘昆侈 | 21年 | 前110年-前89年 |
第4代 | 中山顷王 | 刘辅 | 4年 | 前89年-前86年 |
第5代 | 中山宪王 | 刘福 | 17年 | 前86年-前69年 |
第6代 | 中山怀王 | 刘循 | 15年 | 前69年-前54年 |
中山国(前47年—前1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中山国(前47年—前1年) | ||||
第1代 | 中山哀王 | 刘竟 | 13年 | 前47年-前34年 |
第2代 | 中山孝王 | 刘兴 | 30年 | 前37年-前7年 |
第3代 | 中山王 | 刘箕子 | 6年 | 前7年-前1年 |
河间国(前178年—前164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河间国(前178年—前164年) | ||||
第1代 | 河间文王 | 刘辟疆 | 13年 | 前178年-前165年 |
第2代 | 河间哀王 | 刘福 | 1年 | 前165年-前164年 |
河间国(前155年—前3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河间国(前155年—9年) | ||||
第1代 | 河间献王 | 刘德 | 26年 | 前155年-前129年 |
第2代 | 河间共王 | 刘不害/刘不周 | 4年 | 前129年-前125年 |
第3代 | 河间刚王 | 刘堪/刘基 | 12年 | 前125年-前113年 |
第4代 | 河间顷王 | 刘授/刘缓 | 16年 | 前113年-前97年 |
第5代 | 河间孝王 | 刘庆 | 43年 | 前97年-前54年 |
第6代 | 河间王 | 刘元 | 17年 | 前54年-前37年 |
河间国(前32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河间国(前32年—9年) | ||||
第1代 | 河间惠王 | 刘良 | 27年 | 前32年-前5年 |
第2代 | 河间王 | 刘尚 | 14年 | 前5年-9年 |
清河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清河国(前147年—前135年) | ||||
第1代 | 清河哀王 | 刘乘 | 12年 | 前147年-前135年 |
恒山国(前187年-前18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恒山国(前187年—前180年) | ||||
第1代 | 恒山哀王 | 刘不疑 | 1年 | 前187年-前186年 |
第2代 | 后少帝 | 刘义 | 2年 | 前186年-前184年 |
第3代 | 恒山王 | 刘朝 | 4年 | 前184年-前180年 |
常山国(前145年-前113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常山国(前145年—前113年) | ||||
第1代 | 常山宪王 | 刘舜 | 31年 | 前145年-前114年 |
第2代 | 常山王 | 刘勃 | 1年 | 前114年-前113年 |
真定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真定国(前114年—9年) | ||||
第1代 | 真定顷王 | 刘平 | 25年 | 前114年-前89年 |
第2代 | 真定烈王 | 刘偃 | 18年 | 前89年-前71年 |
第3代 | 真定孝王 | 刘由 | 22年 | 前71年-前49年 |
第4代 | 真定安王 | 刘雍 | 26年 | 前49年-前22年 |
第5代 | 真定共王 | 刘普 | 15年 | 前22年-前7年 |
第6代 | 真定王 | 刘阳 | 16年 | 前7年-9年 |
泗水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泗水国(前114年—9年) | ||||
第1代 | 泗水思王 | 刘商 | 12年 | 前114年-前103年 |
第2代 | 泗水哀王 | 刘安世 | 1年 | 前103年-前102年 |
第3代 | 泗水戴王 | 刘贺 | 22年 | 前102年-前80年 |
第4代 | 泗水勤王 | 刘暖 | 39年 | 前80年-前41年 |
第5代 | 泗水戾王 | 刘骏 | 31年 | 前41年-前10年 |
第6代 | 泗水王 | 刘靖 | 19年 | 前10年-9年 |
广陵国(前117年-前54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陵国(前117年—前54年) | ||||
第1代 | 广陵厉王 | 刘胥 | 64年 | 前117年-前54年 |
广陵国(前47年-前1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陵国(前47年—前17年) | ||||
第1代 | 广陵孝王 | 刘霸 | 13年 | 前47年-前34年 |
第2代 | 广陵共王 | 刘意 | 3年 | 前34年-前31年 |
第3代 | 广陵哀王 | 刘护 | 16年 | 前31年-前17年 |
广陵国(前11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陵国(前11年—9年) | ||||
第1代 | 广陵靖王 | 刘守 | 18年 | 前11年-7年 |
第2代 | 广陵王 | 刘宏 | 3年 | 7年-9年 |
高密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高密国(前73年—9年) | ||||
第1代 | 高密哀王 | 刘弘 | 9年 | 前73年-前65年 |
第2代 | 高密顷王 | 刘章 | 33年 | 前65年-前31年 |
第3代 | 高密怀王 | 刘宽 | 11年 | 前31年-前20年 |
第4代 | 高密王 | 刘慎 | 29年 | 前20年-9年 |
定陶国(前52年—前5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定陶国(前52年—前50年) | ||||
第1代 | 楚孝王 | 刘嚣 | 2年 | 前52年-前50年 |
定陶国(前41年—前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定陶国(前41年—前8年) | ||||
第1代 | 定陶共王 | 刘康 | 19年 | 前41年-前22年 |
第2代 | 孝哀皇帝 | 刘欣 | 14年 | 前22年-前8年 |
第3代 | 信都王 | 刘景 | 3年 | 前8年-前5年 |
广川国(前155年-前152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川国(前155年—前152年) | ||||
第1代 | 赵敬肃王 | 刘彭祖 | 3年 | 前155年-前152年 |
广川国(前148年-前7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川国(前148年—前70年) | ||||
第1代 | 广川惠王 | 刘越 | 13年 | 前148年-前136年 |
第2代 | 广川缪王 | 刘齐 | 44年 | 前136年-前91年 |
第3代 | 广川王 | 刘去 | 22年 | 前91年-前70年 |
广川国(前66年-前5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川国(前66年—前50年) | ||||
第1代 | 广川戴王 | 刘文 | 2年 | 前66年-前64年 |
第2代 | 广川王 | 刘海阳 | 15年 | 前64年-前50年 |
平干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平干国(前91年—前55年) | ||||
第1代 | 平干顷王 | 刘偃 | 11年 | 前91年-前80年 |
第2代 | 平干缪王 | 刘元 | 25年 | 前80年-前55年 |
广平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平国(前4年-9年) | ||||
第1代 | 广平王 | 刘广汉 | 13年 | 前4年-9年 |
信都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信都国(前5年—5年) | ||||
第1代 | 信都王 | 刘景 | 10年 | 前5年-5年 |
东平国(前52年-前4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东平国(前52年—前4年) | ||||
第1代 | 东平思王 | 刘宇 | 32年 | 前52年-前20年 |
第2代 | 东平炀王 | 刘云 | 17年 | 前20年-前4年 |
东平国(1年-7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东平国(1年—7年) | ||||
第3代 | 东平王 | 刘开明 | 5年 | 1年-6年 |
第4代 | 东平王 | 刘匡 | 1年 | 6年-7年 |
济东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济东国(前144年—前115年) | ||||
第1代 | 济东王 | 刘彭离 | 29年 | 前144年-前115年 |
江都国(前153年-前121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江都国(前153年—前121年) | ||||
第1代 | 江都易王 | 刘非 | 27年 | 前153年-前127年 |
第2代 | 江都王 | 刘建 | 6年 | 前127年-前121年 |
江都国(前112年-前?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江都国(前112年—前?年) | ||||
第1代 | 江都王 | 刘圣 | ?年 | 前112年-前?年 |
山阳国(前144年-前135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山阳国(前144年—前135年) | ||||
第1代 | 山阳哀王 | 刘定 | 9年 | 前144年-前135年 |
山阳国(前33年-前25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山阳国(前33年—前25年) | ||||
第1代 | 定陶共王 | 刘康 | 8年 | 前33年-前25年 |
济阳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济阳国(前41年—前33年) | ||||
第1代 | 定陶共王 | 刘康 | 8年 | 前41年—前33年 |
济阴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济阴国(前144年—前142年) | ||||
第1代 | 济阴哀王 | 刘不识 | 2年 | 前144年-前142年 |
汝南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汝南国(前155年—前153年) | ||||
第1代 | 江都易王 | 刘非 | 2年 | 前155年-前153年 |
济川国(前181年-前180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济川国(前181年-前180年) | ||||
第1代 | 梁王 | 刘太 | 1年 | 前181年—前180年 |
济川国(前144年-前13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济川国(前144年—前138年) | ||||
第1代 | 济川王 | 刘明 | 6年 | 前144年—前138年 |
广德国(前19年-前18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德国(前19年—前18年) | ||||
第1代 | 广德夷王 | 刘云客 | 1年 | 前19年-前18年 |
广德国(2年-9年)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德国(2年-6年) | ||||
第1代 | 广德静王 | 刘伦/刘愈 | 4年 | 2年-6年 |
第2代 | 广德王 | 刘赤 | 3年 | 6年-9年 |
广宗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宗国(2年—9年) | ||||
第1代 | 广宗王 | 刘如意 | 7年 | 2年—9年 |
广世国
传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西汉广世国(2年-9年) | ||||
第1代 | 广世王 | 刘宫 | 7年 | 2年-9年 |
东汉诸侯国
赵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赵孝王 | 刘良 | 16年 | 26年-42年 |
第2任 | 二世 | 赵节王 | 刘栩 | 40年 | 42年-82年 |
第3任 | 三世 | 赵顷王 | 刘商 | 23年 | 82年-105年 |
第4任 | 四世 | 赵靖王 | 刘宏 | 12年 | 105年-117年 |
第5任 | 五世 | 赵惠王 | 刘干 | 48年 | 117年-165年 |
第6任 | 六世 | 赵怀王 | 刘豫 | ||
第7任 | 七世 | 赵献王 | 刘赦 | ||
第8任 | 八世 | 崇德侯 | 刘圭 | 9年 |
齐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追封 | 齐武王 | 刘演 | |||
第1任 | 始封 | 齐哀王 | 刘章 | 21年 | 25年-46年 |
第2任 | 二世 | 齐炀王 | 刘石 | 24年 | 46年-70年 |
第3任 | 三世 | 芜湖侯 | 刘晃 | 17年 | 71年-88年 |
第4任 | 四世 | 齐惠王 | 刘无忌 | 52年 | 90年-142年 |
第5任 | 五世 | 齐顷王 | 刘喜 | 5年 | 142年-147年 |
第6任 | 六世 | 齐王 | 刘承 | 59年 | 147年-206年 |
鲁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鲁哀王 | 刘仲 | |||
第2任 | 鲁王 | 刘兴 | 26年 | 26-52年 |
北海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北海靖王 | 刘兴 | 13年 | 52年-65年 |
第2任 | 二世 | 北海敬王 | 刘睦 | 10年 | 65年-74年 |
第3任 | 三世 | 北海无王 | 刘基 | 14年 | 74年-88年 |
第4任 | 北海王 | 刘威 | 7年 | 90年-97年 | |
第5任 | 四世 | 北海顷王 | 刘普 | 7年 | 107年-114年 |
第6任 | 五世 | 北海恭王 | 刘翼 | 41年 | 114年-155年 |
第7任 | 六世 | 北海康王 | 刘某 | 51年 | 155年-206年 |
泗水国(26年-37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堂溪侯 | 刘歙 | 9年 | 26年-34年 |
淄川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淄川王 | 刘终 |
中山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穰侯 | 刘茂 |
城阳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城阳恭王 | 刘祉 | 10年 | 26年-35年 |
东海国(41年-220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东海恭王 | 刘强 | 15年 | 43年-58年 |
第2任 | 二世 | 东海靖王 | 刘政 | 44年 | 58年-102年 |
第3任 | 三世 | 东海顷王 | 刘肃 | 23年 | 102年-125年 |
第4任 | 四世 | 东海孝王 | 刘臻 | 31年 | 125年-156年 |
第5任 | 五世 | 东海懿王 | 刘祗 | 44年 | 156年-200年 |
第6任 | 六世 | 崇德侯 | 刘羡 | 20年 | 200年-220年 |
注:41年刘阳(后改名庄,即汉明帝)被封为东海王,43年刘阳被立为太子,原太子
沛国(44年-220年)
第1任 | 始封 | 沛献王 | 刘辅 | 46年 | 44年-90年 |
第2任 | 二世 | 沛厘王 | 刘定 | 11年 | 90年-101年 |
第3任 | 三世 | 沛节王 | 刘正 | 14年 | 101年-115年 |
第4任 | 四世 | 沛孝王 | 刘广 | 35年 | 115年-150年 |
第5任 | 五世 | 沛幽王 | 刘荣 | 20年 | 150年-170年 |
第6任 | 六世 | 沛孝王 | 刘琮 | 19年 | 170年-189年 |
第7任 | 七世 | 沛恭王 | 刘曜 | 21年 | 189年-210年 |
第8任 | 八世 | 崇德侯 | 刘契 | 10年 | 210年-220年 |
楚国
第1任 | 始封 | 楚厉王 | 刘英 | 33年 | 39年-70年 |
济南国(41年-154年)
第1任 | 始封 | 济南安王 | 刘康 | 59年 | 41年-100年 |
第2任 | 二世 | 济南简王 | 刘错 | 6年 | 100年-106年 |
第3任 | 三世 | 济南孝王 | 刘香 | 20年 | 106年-126年 |
第4任 | 济南厘王 | 刘显 | 3年 | 126年-129年 | |
第5任 | 四世 | 济南悼王 | 刘广 | 25年 | 129年-154年 |
东平国(38年-220年)
第1任 | 始封 | 东平宪王 | 刘苍 | 45年 | 38年-83年 |
第2任 | 二世 | 东平怀王 | 刘忠 | 1年 | 83年-84年 |
第3任 | 三世 | 东平孝王 | 刘敞 | 48年 | 84年-132年 |
第4任 | 四世 | 东平顷王 | 刘端 | 47年 | 132年-179年 |
第5任 | 五世 | 崇德侯 | 刘凯 | 41年 | 179年-220年 |
阜陵国(41年-206年)
第1任 | 始封 | 阜陵质王 | 刘延 | 51年 | 41年-92年 |
第2任 | 二世 | 阜陵殇王 | 刘冲 | 2年 | 92年-94年 |
第3任 | 阜陵顷王 | 刘鲂 | 30年 | 94年-124年 | |
第4任 | 三世 | 阜陵怀王 | 刘恢 | 10年 | 124年-134年 |
第5任 | 四世 | 阜陵节王 | 刘任 | 14年 | 134年-148年 |
第6任 | 阜陵恭王 | 刘便亲 | 13年 | 148年-161年 | |
第7任 | 五世 | 阜陵孝王 | 刘统 | 8年 | 161年-169年 |
第8任 | 六世 | 阜陵王 | 刘赦 | 37年 | 169年-206年 |
广陵国
第1任 | 始封 | 广陵思王 | 刘荆 | 29年 | 39年-68年 |
中山国(38年-)
第1任 | 始封 | 中山简王 | 刘焉 | 52年 | 38年-90年 |
第2任 | 二世 | 中山夷王 | 刘宪 | 22年 | 90年-112年 |
第3任 | 三世 | 中山教王 | 刘弘 | 28年 | 112年-140年 |
第4任 | 四世 | 中山穆王 | 刘畅 | 34年 | 140年-174年 |
第5任 | 五世 | 中山节王 | 刘稚 | 174年- |
琅邪国(41年-217年)
第1任 | 始封 | 琅邪孝王 | 刘京 | 31年 | 41年-72年 |
第2任 | 二世 | 琅邪夷王 | 刘宇 | 20年 | 72年-92年 |
第3任 | 三世 | 琅邪恭王 | 刘寿 | 17年 | 92年-109年 |
第4任 | 四世 | 琅邪贞王 | 刘尊 | 18年 | 109年-127年 |
第5任 | 五世 | 琅邪字王 | 刘据 | 47年 | 127年-174年 |
第6任 | 六世 | 琅邪顺王 | 刘容 | 8年 | 174年-206年 |
第7任 | 七世 | 琅邪王 | 刘熙 | 11年 | 206年-217年 |
陈国(60年-206年)
第1任 | 始封 | 陈敬王 | 刘羡 | 37年 | 60年-97年 |
第2任 | 二世 | 陈思王 | 刘钧 | 21年 | 97年-118年 |
第3任 | 三世 | 陈怀王 | 刘竦 | 2年 | 118年-120年 |
第4任 | 二世 | 陈顷王 | 刘崇 | 5年 | 120年-125年 |
第5任 | 三世 | 陈孝王 | 刘承 | 35年 | 125年-160年 |
第6任 | 四世 | 陈湣王 | 刘宠 | 46年 | 160年-206年 |
彭城国(72年-220年)
第1任 | 始封 | 彭城靖王 | 刘恭 | 46年 | 72年-118年 |
第2任 | 二世 | 彭城孝王 | 刘道 | 28年 | 118年-146年 |
第3任 | 三世 | 彭城顷王 | 刘定 | 4年 | 146年-150年 |
第4任 | 四世 | 彭城孝王 | 刘和 | 64年 | 150年-214年 |
第5任 | 六世 | 崇德侯 | 刘祗 | 7年 | 214年-220年 |
乐成国(72年-120年)
第1任 | 始封 | 乐成靖王 | 刘党 | 25年 | 72年-97年 |
第2任 | 二世 | 乐成哀王 | 刘崇 | 1年 | 97年-97年 |
第3任 | 乐成厘王 | 刘巡 | 15年 | 97年-112年 | |
第4任 | 三世 | 乐成隐王 | 刘宾 | 8年 | 112年-120年 |
第5任 | 二世 | 临湖侯 | 刘苌 | 1年 | 120年-120年 |
下邳国(72年-185年)
第1任 | 始封 | 下邳惠王 | 刘衍 | 54年 | 72年-126年 |
第2任 | 二世 | 下邳贞王 | 刘成 | 2年 | 126年-128年 |
第3任 | 三世 | 下邳湣王 | 刘意 | 57年 | 128年-185年 |
第4任 | 四世 | 下邳哀王 | 刘宜 | 1年 | 185年-185年 |
梁国(72年-220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梁节王 | 刘畅 | 27年 | 72年-99年 |
第2任 | 二世 | 梁恭王 | 刘坚 | 26年 | 99年-125年 |
第3任 | 三世 | 梁怀王 | 刘匡 | 11年 | 125年-136年 |
第4任 | 梁夷王 | 刘成 | 29年 | 136年-165年 | |
第5任 | 四世 | 梁敬王 | 刘元 | 16年 | 165年-181年 |
第6任 | 五世 | 崇德侯 | 刘弥 | 40年 | 181年-220年 |
淮阳国(72年-185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淮阳顷王 | 刘昞 | 16年 | 72年-90年 |
第2任 | 二世 | 淮阳殇王 | 刘侧 | 13年 | 90年-103年 |
第3任 | 三世 | 淮阳靖王 | 刘章 | 25年 | 103年-128年 |
第4任 | 四世 | 淮阳顷王 | 刘仪 | 17年 | 128年-145年 |
第5任 | 五世 | 淮阳节王 | 刘豹 | 8年 | 145年-153年 |
第6任 | 六世 | 刘皓 | 32年 | 153年-185年 |
千乘国(79年-173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千乘贞王 | 刘伉 | 15年 | 79年-94年 |
第2任 | 二世 | 千乘夷王 | 刘宠 | 28年 | 94年-122年 |
第3任 | 三世 | 千乘孝王 | 刘鸿 | 26年 | 122年-148年 |
第4任 | 勃海王 | 刘悝 | 25年 | 148年-173年 |
清河国(81年-147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清河孝王 | 刘庆 | 25年 | 81年-106年 |
第2任 | 二世 | 清河湣王 | 刘虎威 | 3年 | 106年-109年 |
第3任 | 三世 | 清河恭王 | 刘延平 | 35年 | 109年-144年 |
第4任 | 四世 | 刘蒜 | 3年 | 144年-147年 |
济北国(90年-206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济北惠王 | 刘寿 | 31年 | 90年-121年 |
第2任 | 二世 | 济北节王 | 刘登 | 15年 | 121年-136年 |
第3任 | 三世 | 济北哀王 | 刘多 | 3年 | 136年-139年 |
第4任 | 二世 | 济北厘王 | 刘安国 | 7年 | 139年-146年 |
第5任 | 三世 | 济北孝王 | 刘次 | 17年 | 146年-163年 |
第6任 | 四世 | 刘鸾 | 35年 | 163年-198年 | |
第7任 | 五世 | 刘政 | 8年 | 198年-206年 |
河间国(90年-220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河间孝王 | 刘开 | 42年 | 90年-132年 |
第2任 | 二世 | 河间惠王 | 刘政 | 10年 | 132年-142年 |
第3任 | 三世 | 河间贞王 | 刘建 | 10年 | 142年-152年 |
第4任 | 四世 | 河间安王 | 刘利 | 28年 | 152年-180年 |
第5任 | 五世 | 崇德侯 | 刘陔 | 41年 | 180年-220年 |
济阴国(72年-85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济阴悼王 | 刘长 | 13年 | 72年-72年 |
任城国(84年-220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任城孝王 | 刘尚 | 18年 | 84年-102年 |
第2任 | 二世 | 任城贞王 | 刘安 | 19年 | 102年-121年 |
第3任 | 三世 | 任城节王 | 刘崇 | 31年 | 121年-161年 |
第4任 | 四世 | 刘博 | 13年 | 161年-175年 | |
第5任 | 五世 | 新昌侯 | 刘佗 | 46年 | 175年-220年 |
安平国(122年-186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安平孝王 | 刘得 | 30年 | 122年-152年 |
第2任 | 二世 | 安平王 | 刘续 | 34年 | 152年-186年 |
甘陵国(148年-190年)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甘陵威王 | 刘理 | 25年 | 148年-173年 |
第2任 | 二世 | 甘陵贞王 | 刘定 | 4年 | 173年-177年 |
第3任 | 三世 | 甘陵献王 | 刘忠 | 13年 | 177年-190年 |
平原国
传位 | 世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第1任 | 始封 | 平原怀王 | 刘胜 | 8年 | |
第2任 | 二世 | 平原哀王 | 刘得 | 6年 | |
第3任 | 刘翼 | ||||
第4任 | 三世 | 平原王 | 刘硕 |
-206年
|
汉王朝的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这时候,一字的齐和二字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不过,在晋朝之前,王爵尊号并没有区别,这时期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地位基本没区别:比如齐王并不比中山王等级高,汉中王也不比吴王地位低。不过,这其中存在这样的差别:封地物产差异,决定王爵含金量不同。比如代国比起齐国要穷很多,因此代王要比齐王穷一些。刘邦在世的时候诛杀异姓诸侯王,但唯独没有对长沙王吴芮下手,归根结底在于长沙国太穷。
西晋时期,王爵开始泛滥,出现了分化。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立之时,晋武帝司马炎避免出现像曹魏被轻易夺取统治权的现象,推行分封,以郡为国。先对同姓宗室进行分封,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封爷爷辈的司马孚为安平王,叔叔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zhòu]为东莞王、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róng]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封司马望等堂叔伯兄弟17人为其它亲王,一共27个王。司马炎认为曹魏不给皇族实权致使自己轻易篡位成功的教训十分深刻,所以大封皇族,给以各亲王所封的郡为封国,2万户人家的为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兵5千人,平原、汝南、琅琊、扶风、齐为大国;一万户人家为次国,设上下二军,兵兵3000人,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5千户人家的小国,只设一军,兵500人,让他们拱卫皇权。这与汉初汉高祖分封九个同姓王相比,西晋初的分封数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恢复西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俨然一副要重建西周盛世的模样。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以自己任命郡长、县长及其他地方官员,只有齐王司马攸不敢擅自任命,全部请求朝廷派遣。亲王收取封国的租税,甚至还可以设立数量不等军队。
1、安平王司马孚:?-272年。字叔达,司马懿之弟。谥“献”。是司马炎的叔祖,当时辈份最高的王。
2、义阳王司马望:205-271年。字子初,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成”。
3、河间王司马洪:?-276年。字孔业,义阳王司马望之子。谥“平”。
4、东平王司马懋:字孔伟,义阳王司马望之子。怀帝时改封竟陵王。洛阳城破时死于乱兵。
5、渤海王司马辅:?-284年。安平王司马孚之子。咸宁中改封太原王。谥“成”。
6、下邳王司马晃:?-296年。字子世,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献”。
7、太原王司马瓌:?-274年。字子泉,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烈”。
8、高阳王司马珪:?-274年。字子璋,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元”。
9、常山王司马衡:?-266年。字子平,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孝”。
10、沛王司马景:?-275年。字子文,安平王司马孚之子。谥“顺”。
11、彭城王司马权:?-275年。字子舆,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谥“穆”。
12、陇西王司马泰:?-299年。字子舒,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彭城王司马权之弟。谥“文献”。
13、范阳王司马绥:?-279年。字子都,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子,彭城王司马权之弟。谥“康”。
14、济南王司马遂:?-266年。字子伯,司马懿之弟司马恂之子。谥“惠”。
15、谯王司马逊:?-266年。字子悌,司马懿之弟司马进之子。谥“刚”。
16、中山王司马睦:字子友。司马懿之弟司马进之子,谯王司马逊之弟。咸宁中,私募逃亡之人,贬为县侯。太康初,复封高阳王。
17、北海王司马陵:?-279年。字子山,司马懿之弟司马通之子。后改封任城王。谥“景”。其弟司马顺仕曹魏时封侯,因不满司马炎代魏,被废,徙居武威臧县,后死于流放中。
18、陈王司马斌:?-278年。字子政,司马懿之弟司马通之子,北海王司马陵之弟。后改封西河王。谥“缪”。
19、平原王司马干:232-311年。字子良,司马懿之子。
20、东莞王司马伷:227-283年。字子将,司马懿之子。后改封琅琊王。谥“武”。其孙即东晋元帝司马睿。
21、燕王司马机:本司马昭之子,过继给司马懿之子司马京为后代。
22、汝阴王司马骏:字子臧,司马懿之子。谥“武”。
23、梁王司马肜:?-301年。字子徽,司马懿之子。谥“孝”。
24、扶风王司马亮:?-291年。字子翼,司马懿之子。后改封汝南王。谥“文成”。
25、齐王司马攸:248-283。字大猷,司马昭之子。
26、乐安王司马鉴:?-297年。字大明,司马昭之子。谥“平”。
27、乐平王司马延祚:字大思,司马昭之子。
于是,王爵被重新定位,划分为亲王、郡王两个等级。亲王的地位高于郡王。这种等级差异,延续到了清朝。通常亲王用一字为号,郡王二字,所谓一字王、二字王的区别开始出现。但是,这种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一字郡王也事实存在一些,初唐时期的著名军阀罗艺就曾经被封为燕郡王。同时,一字的亲王同样存在尊贵与一般之分,通常以秦、晋、齐、楚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国名为封号者相对于其他一些小国封号要尊贵一些。
西晋的八王之乱参与混战的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当然,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唐朝是最容易获封异姓王的朝代,细说唐朝先后册封的三十七位异姓王
王爵作为皇权社会中,地位仅次于皇帝(君王)的爵位,非皇族想要获封难度堪比登天。在古代的数百位异姓王中,去除掉多达一半以上的追封者,其余异姓王大多诞生于王朝初期和末期,初期主要以开国元勋为主,末期则更多是朝廷病急乱投医。
然而,开国功臣风险太大,权臣能力要求较高,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而唐朝略有不同,唐朝前期异姓王其实并不多,仅有两位。反倒是中期因动乱频发,封王者多达十八位。而中后期封王者同样达到了十七位之多,原因在于随着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以及藩镇割据现象的持续恶化,一些奉朝廷诏令的节度使及容易获封王爵,另有一些实力强大的节度使,朝廷为了拉拢也往往封其为王爵。
唐朝的异姓王(不是皇室宗亲的李姓王也算是异姓王)是比较多的,如果算上外藩的异姓王的话,整个大唐有近百位异姓王。如果不算外藩的异姓王,比较有名的异姓王少说也有三四十位,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异姓王成了一种普遍的存在。
隋末唐初群雄割据图
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隋末唐初之际,天下有很多割据势力,李渊的大唐只是其中之一,但随着李世民等名将的南征北战,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大,也有不少割据势力主动或者被动投靠了大唐,李渊就分封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为异姓王,甚至有的直接赐李姓,当初分封的异姓王有:凉王李轨、吴王杜伏威、燕郡王罗艺、彭城郡王刘季真、北平郡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义安王李孝常等,杜罗刘高胡五人都被赐姓李,其中,胡大恩原本是窦建德部中的要员,后来献地投降了大唐,李孝常原本是华阴县令,在李渊起兵后献出永丰仓投靠了李渊。其余的都是起义军的领袖,这些人的结局都不怎么好,其中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反唐被处死。
太宗时期封过一些外藩异姓王,这里就不介绍了。高宗时期没有封异姓王的情况。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封王情况则比较复杂,这个时期武姓王和李姓王都算不上异姓王,后来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倒是向武则天提议封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为王,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同意,而是将其封为邺国公。
705年,张柬之等人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昌宗和张易之,然后逼武则天下台,武周政权结束。李显复位后,张柬之等人封王:汉阳王张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
五王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在中宗一朝遭到了李显的忌惮,都被武三思给折腾死了。李多祚则是在707年参与到了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景龙政变中,他们杀死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之后他们被阻挡在玄武门,政变失败,李多祚也被杀死。
李显去世后,韦后摄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扶立李旦复位,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薛崇简、武崇敏、武崇行)都封王,其中薛崇简是立节郡王,其余两人在713年太平公主被赐死后也被处死,封号失传。
李隆基继位后,716年,颉利发石阿失毕降唐,被封为燕山郡王。石阿失毕去世后,其子火拔归仁袭燕山郡王。安史之乱之前,身兼平卢、河东、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被封为东平郡王,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被封为西平郡王。几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已然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结果因为唐玄宗不肯等,哥舒翰被逼着出兵御敌,20万大军只剩下8000人,其部下火拔归仁绑着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当然两人的下场都不好,火拔归仁被安禄山杀死,哥舒翰被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杀死安禄山之后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并不服气安庆绪,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后来史思明降唐,被唐肃宗封为归义王,只是史思明很快又叛唐,并很快就成了叛军首领。
唐廷用七年多的时间才压下了这场叛乱。当时平叛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都封王,其中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王,仆固怀恩为大宁王,等等。
唐德宗时期异姓王空前多了起来,有二十余人封王,其中包括武安王李怀仙、高平王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南平王李希烈、雁门郡王田承嗣等。到了晚唐时期,异姓王更是泛滥。比较有名的有:颍川郡王陈敬瑄、琅邪郡王王重荣、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朱温)、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琅琊郡王王审知、吴王钱镠、吴王杨行密等。其中朱温灭掉大唐,五代十国时期来临,这些异姓王中的大部分纷纷建国称王称帝。
来回顾一下唐朝的那些异姓王,到底是如何得以封王的:
唐朝初期归降者:两位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相互征伐之下李渊建立的大唐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义领袖杜伏威和罗艺先后归降,因而得以封王。
1、吴王杜伏威:本名杜尧,字伏威,齐州漳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年轻时因盗窃而被迫加入强盗集团,隋末天下大乱后,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联合辅公祏率山贼起义起义,后不断壮大实力,连败隋将宋颢、公孙上哲、陈棱等,占领江淮广大地区。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杨广,后招揽杜伏威,但却被其所拒。同年,杜伏威向越王杨侗称臣,拜东南道大总管,册封为楚王。到了武德二年(619年),已经消灭薛举、李轨的李渊谋求东进,于是派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遂于同年九月十二日投降唐朝,或许杜伏威的志向不大,出身贫寒之家的杜伏威更容易满足,他在乱世中争霸不过是为了护住自身周全,待得势力壮大后,他想得更多的是保全自己的手下,让他们和自己一生富贵罢了。但能够将江淮军壮大到一定地步,他的能力和眼光还是有的。李唐的建立到壮大的过程,杜伏威看在眼中,认为占据关中的李唐终将问鼎中原。授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并赐姓李氏,武德三年杜伏威大败李子通,尽占江西之地,武德四年杜伏威再败李子通,并将其生擒,献俘李渊,此时杜伏威基本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并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在朝会的时候,都站在齐王李元吉之前,只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后,可见李渊对他的信任和荣宠。武德五年(622),被征入朝,留居长安。武德六年(623),辅公祏称奉伏威之命起兵反唐,于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宋,修兵聚粮,武德七年(624)为唐将李孝恭所败,退至武康被俘,斩于丹阳。 叛乱期间,身在长安的杜伏威受到猜忌,在忧惧之中死去,享年四十一岁。
2、燕王罗艺:罗艺本为隋朝将领,官至虎贲郎将,隋末天下大乱之际,罗艺趁机自立,自称幽州总管,统辖幽、营二州,遂成为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此后,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罗艺,分析过形势之后,罗艺最终于武德三年(620年)归降唐朝,李渊则下诏封其为燕王,赐姓李氏。
唐朝中期立下大功者:十八位(其中安禄山、哥舒翰较特殊)
从历朝历代封王者来看,王朝中期想要封王难度最大,能够封王者无非两种情况,其一为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功臣,其二为深受皇帝宠信的权臣。
1、“神龙政变”恢复李唐江山者:五位。自武则天篡唐建周之日起,继承人问题便成了重中之重,而随着武则天的衰老,这个问题开始日益突出。虽然武则天最终将庐陵王李显迎回,并重新立为太子,但由于其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导致两人不仅直接插手朝政,甚至一度阻绝了大臣与武则天之间的联系,这直接加剧了朝臣们的不满,而“二张”更是在“李重润事件”中得罪了李家宗室和武氏宗室,引起了两大集团的同仇敌忾。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将“二张”及其党羽诛杀,同时迫使武则天退位,禅位于太子李显。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郡王、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郡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郡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郡王,时称“五王”,因此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2、“安史之乱”挽救大唐江山者:九位(一人为追封)。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一度攻破长安,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唐玄宗出逃蜀地途中于马嵬驿发生兵变,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奉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的同时,开始调集各路兵马展开反攻,但直到唐代宗初年叛乱才被彻底平定。在这场历时长达八年的叛乱中,不少将领因屡立战功而被封王,其中郭子仪因功被封汾阳郡王,李光弼获封临淮郡王、郭锐获封雁门郡王、郭英乂获封定襄郡王、仆固怀恩获封大宁郡王,叛军将领李怀仙投降朝廷后因斩杀史朝义有功被封武威郡王,参与叛乱的薛嵩后来也因率相、卫、洺、邢四州军民归顺而被封平阳郡王,参与平叛有功的辛京杲后来也被进封晋昌郡王,李嗣业则因在相州之战中牺牲而被追封为武威郡王。
3、抵抗外族守护边疆有功者:两位。“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于朝廷抽调大量边军平定叛乱,导致边疆战事频起,尤其是大唐西部的吐蕃,趁机侵占西域地区。“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因抵御吐蕃有功,郭昕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派使者返回朝廷奏事时,唐德宗对其予以嘉奖,被授予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同时晋封为武威郡王。李晟同样长期镇守西陲,因屡立战功而被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并册封合川郡王。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李晟亲自前往勤王,次年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又被册封为西平郡王。
这段时期,有两个异姓王比较特殊,一是安禄山,其因讨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天宝年间得以平步青云,不仅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而且被封为东平郡王。二是哥舒翰,他屡立战功不假,但除此之外还有杨国忠拉拢其对付安禄山的关系,这使得哥舒翰得以官运亨通,而且被封为西平郡王。
唐朝中后期地方实权派:十七位
唐朝中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地方藩镇权势滔天,尤其是黄巢起义爆发之后,皇帝再也无力控制地方,因而这一时期地方实权节度使,不少都得以封王。而这些节度使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奉朝廷指令而被嘉奖,另一种则是不服诏令朝廷为拉拢而封王。
1、奉朝廷指令被封王者: 十位
昌化郡王白孝德。安史之乱后,白孝德跟随仆固怀恩入关勤王,屡立战功,后又参与河阳之战斩杀叛军骁将刘龙仙,并奉命抗击吐蕃,先后被任命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邠宁节度使,后获封昌化郡王。
通义郡王朱滔。大历十年(775年),魏博田承嗣、成德李惟岳叛乱,幽州节度留后朱滔奉命讨伐,被加授检校司徒、卢龙军节度使,后受封通义郡王。
张掖郡王段秀实。大历十四年(779年),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郑颍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的段秀实因治理地方有功,被刚刚继位的唐德宗李适加封为张掖郡王。
南平郡王李希烈。建中二年(781年),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勾结河北三镇起兵反叛,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歼灭梁崇义部众,获封南平郡王。
常山王王景崇。王景崇是成德节度使王绍鼎之死,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后,先因平定庞勋叛乱,进爵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赵国公。后于乾符五年(878年)进封常山王、检校太傅。
颍川郡王陈敬瑄。中和三年(883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因平定西川叛乱有功,得以被晋封为颍川郡王。
琅邪郡王王重荣。黄巢起义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参与平叛,虽然多次被黄巢击败,但最终还是在李克用的帮助下平定了黄巢叛军,京师长安被收复以后,王重荣因功被封为琅邪郡王。
钜鹿郡王时溥。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徐州藩帅时溥率兵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行至河阴,军士哗变返回徐州,推为节度留后,后授武宁军(感化军)节度使。中和四年,黄巢之败,时溥功居第一,诏授检校太尉、中书令、钜鹿郡王。
岐王李茂贞。李茂贞初入镇州博野军,后因击败黄巢部将尚让,升任神策军指挥使。光启二年(886年),李茂贞以护唐僖宗之功拜武定节度使,并改名李茂贞。光启三年(887年),唐僖宗由凤翔返回长安,遭遇藩镇李昌符拦截,僖宗命李茂贞追击,李茂贞不负僖宗所托将李昌符击败斩杀,李茂贞晋升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890年)封陇西郡王。
晋王李克用。黄巢起义时,李克用曾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因在收复长安之战中功劳最大,遂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光启元年(885年),朝廷讨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李克用指责盘踞关中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结交朱温欲灭己,因此进军关中击败二人,僖宗逃往凤翔。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败三帅,救出昭宗,因功被封为晋王。
2、朝廷为拉拢而被封王者:七位
雁门郡王田承嗣。本为“安史之乱”判将的田承嗣,叛乱平定后归降朝廷,被拜为魏博节度使,但却割据一方、不服诏令,唐代宗为了笼络田承嗣,不仅下嫁永乐公主,而且封其为雁门郡王。
蜀王王建。王建本为忠武军八都将之一,后因救护唐僖宗有功,被提拔为神策军将领。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攻打西川,历经三年夺取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后接连降伏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等,并于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
越王钱镠。钱穆因在唐末抵御乱军有功,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封彭城郡王,此后逐步占据两浙十三州。天复二年(902年),钱镠进封越王。
临清王罗弘信。罗弘信出身武将世家,先为魏博节度使韩简、乐彦祯部麾下裨将。光启四年(888年),魏博军动乱,乐彦祯被杀,众将士推罗弘信为帅,击败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拜魏博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罗弘信帮助朱全忠消除李克用余部在太行山以东的势力,被封为临清郡王,死后被追封为北平王。
太原王王处直。王处直是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之从弟,光化三年(900年)继任义武军节度使,遂成为唐朝末期北方的一个割据者,后经朱温上表,被封为太原郡王。朱温称帝之后,王处直被封为北平王。
上谷郡王成汭。成汭先效力于秦宗权,后因开小差而落草为寇,遂又投奔荆南节度使陈儒,但旋即又驱逐陈儒自立为荆南节度使,后不断扩充势力。因治理地方卓有成效,唐昭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到光化三年(900年)时已身兼荆南节度、忠万归夔涪峡等州观察处置水陆催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江陵尹、上柱国、上谷郡王、食邑三千户,同年八月加授检校太师、中书令。
梁王朱温。朱温先是参加黄巢起义叛军,后于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因镇压黄巢有功而被赐名“全忠”,先后被任命为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
注:以上藩镇被封王者,虽然有的是因奉朝廷诏令而被封王,但其中不乏有人后来因利益而背叛朝廷,以上分类仅为朝廷封其为王立场。
这三十多人中真正得到王的礼遇的,应该就是越王钱镠和蜀王王建。至于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仆固怀恩哥舒翰等人的郡王,更像是对武将的恩封加爵,就是一个荣誉称号,充其量也就是得个食邑,根本没有行王道教化的权利。至于对李克用封晋王这样的高贵的一字王,可以说大唐已经病入膏肓,李克用是沙陀人,与李唐王皇室一毛钱关系没有,却得封秦晋赵魏这样的显王,不是疯了吗?梁王就更不说了直接把大唐弄进了棺材。
唐朝初期封了哪些王?
唐代封爵制度承隋制,“隋氏始立王公侯一下制度,皇朝因之”,分为九等,《唐六典》卷2 载: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当然也有3000户的说法。唐代封爵较前代爵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封而不建,不裂土分茅。《唐六典》卷2 载: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之子承恩泽者亦封郡王,诸子封郡公。其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国公。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论爵位至多到第三代的时候就不是王爵。
至于继承的顺序,《唐六典》载:诸王、公、侯、伯、子、男若无嫡子及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已下亦同此。无后者,国除。
至于选取等地名虽然很多都是随便的。但是隋唐时期,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也有根据他的总管府,刺史和都督管理的地方来确定的。
唐高祖诸兄弟:永安壮王、淮安靖王、襄邑恭王、长平肃王
唐高祖诸子侄:隐太子、太宗(秦王)、卫怀王、巢剌王(齐王)、楚哀王、荆王、汉王、酆悼王、周王、徐康王、韩王、黄公、彭思王、郑惠王、霍王、虢庄王、道孝王、邓康王、舒王、鲁王、江安王、密贞王、滕王,襄武王、河间元王、庐江王、淮阳壮王、江夏王、陇西敬王
唐太宗诸子:恒山王、楚王、吴王、濮恭王、齐王、蜀悼王、蒋王、越王、高宗(晋王)、纪王、江殇王、代王、赵王、曹王
唐高宗诸子:燕王、原悼王、泽王、许王、敬帝(代王)、章怀太子(雍王)、中宗(英王)、睿宗(相王)
唐朝缀以“王”字的爵位有亲王、嗣王、郡王,亲王虽然有一套相应的官属和机构,甚至也可以称“国”(《旧唐书》卷四四称“亲王国”有国令、国尉、国丞等),但并无封土,自然也不可能治民。唐代的王爵,按制度规定本来只能授予皇室宗亲,唐德宗以后外臣始获封王爵。 唐朝皇子封王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每个一个时期就会更改亲王名号,就拿高祖皇帝之子来说吧,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武德三年六月,封皇子元景为赵王,元昌为鲁王,元亨为邦王;四年四月,封元方为周王,元礼为郑王,元嘉为宋王,元则为荆王,元茂为越王。太宗贞观五年二月,太宗封皇弟元裕为郐王,元名为谯王,灵夔为魏王,元祥为许王,元晓为密王。这是这些皇子的初次分封,后来在贞观十年十月,改封赵王元景为荆王,鲁王元昌为汉王,郑王元礼为徐王,徐王元嘉为韩王,荆王元则为彭王,滕王元懿为郑王,吴王元轨为霍王,陈王元庆为道王,魏王灵夔为燕王…………还有像睿宗李旦原名李旭轮,高宗龙朔二年六月生,同年十一月初封殷王,乾封元年七月改封为豫王,总章二年十一月改封为冀王并改名李轮,上元三年正月改冀王轮为相王,永淳二年相王轮改封豫王,更名李旦。 唐初各位亲王因为太宗取消封国制,还会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后来, 皆为遥领, 并不出阁,都居于京师十王宅,百孙院,使得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宗室无力反击,子孙多次遭杀戮。中后期藩镇叛乱基本都是节度使领军作乱。唐朝的藩王是没有封地的,只是一个爵位,有史为证,唐朝藩镇割据中多是地方节度使而不是藩王,因此李世民封王不是分封制的重现。实际上直到清朝也是有王爵的。 李承乾:太宗嫡出长子,生于承乾殿,引以为名,承乾者,承天也。
也可见太宗对其期望之大,姓名中天子气凛然,王气十足。
未立太子之前,武德三年,因李渊未予秦王一脉于厚望,遂封恒山王。
七年袭封中山王,中山者,中正也,古人以北为正,以天为尊,以华夏为中,中山,乃应紫薇之气,端正为尊。
然人算不如天算,太宗即位,为皇太子。
入主东宫,好声色,太宗渐恶之,有太子之名,而无太子之实,承蒙贤达辅佐,时运不济,难成大器。
贞观十七年,谋以兵入西宫,事皆明验,治之,废为庶人。
再说魏王李泰,太宗嫡出四子,位列亲王之首。
泰者,安泰磐石也,有大相般若沉稳之象。
暗含太宗望其在宫廷中泰然处之,稳健不动,不争不斗之意。
其封号魏王,也暗合三国之魏王曹操,掌权夺势,心机深虑,飞扬跋扈,玩弄权术,威逼东宫李承乾王之正统(东汉献帝)。
曹操一生皆未言称帝,李泰再绞尽心机,也终未能与帝位结缘。
泰字青雀,号风雅,办文学馆,工书法,暗招天下志士,撰《括地志》,太宗甚赏之,此又合三国中原建安七子之遗风。
李恪:单名一个恪字,恪者,恪尽职责,恪守本分之意,就可想太宗对其的期望,并不对其有帝王之想。
又为太宗庶出三子,身含前朝皇帝遗脉,是亲王中对于王位争夺最不利的一位。
一生坎坷,可歌可泣。
先封蜀王,大家都知道,在三国中蜀是最羸弱的国家,却又屯兵妄图中原帝位,岑文本又与诸葛孔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蜀的后果,不用我说,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后因其表现突出,文武兼备,加封为吴王,而三国吴国在历史的潮流中,相对于蜀国的宿命,也是苟延残喘罢了。
可悲乎,可惜乎,可叹乎?
李治:太宗嫡出,属长孙一脉,治者,帝王之能也,不为帝王,安敢谓其为治哉?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三曰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五曰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六曰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七曰县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户。八曰县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户。九曰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之子承恩泽者亦封郡王,诸子封郡公。其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国公。诸王、公、侯、伯、子、男若无嫡子及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已下亦同此。无后者,国除。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至郡公,有余爵,听回授子孙。其国公皆特封焉。” “凡内命妇之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为夫人,皆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充仪、充容、充嫒并为嫔,正二品;婕妤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皇太子良娣二员,正三品;良嫒六员,正四品;承徽十员,正五品;昭训十六员,正七品;奉仪二十四员,正九品。” “外命妇之制:皇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视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王母、妻为妃。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已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为郡君;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为县君。散官并同职事。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字。各视其夫及子之品,若两有官爵者,皆从高。若内命妇一品之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母并为正五品郡君。凡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为“某品郡君”,县君、乡君亦然。凡庶子有五品已上官封,皆封嫡母;无嫡母,即封所生母。凡二王后夫人、职事五品已上、散官三品已上、王及国公母。妻朝参,各视其夫及子之礼。凡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祝正六品。嗣王、郡王及一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视正七品;三品及国公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视从八品。降此已往皆为妾。凡皇家五等亲及诸亲三等存亡、升降,皆立簿籍,每三年一造。除附之制,并载于宗正寺焉。”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司勋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官人之勋级。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比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比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比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比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比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比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比从七品。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 你说的什么秦王,蜀王,楚王…….都是亲王,是级别最高的一级.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一般是皇帝的儿子才能得到的封号. 下面还有郡王,级别低一级. 亲王中还有双字王和三字王之分,前者高于后者,比方说,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的叔叔李神通被封为淮南王,李世民就要比他叔叔的爵位高.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唐朝歷代直繫藩王表
⊙太祖八子
南阳公李延伯
谯王李真
世祖李昺
毕王李璋
雍王李绘
郇王李祎
蔡王李蔚
郑王李亮
⊙世祖四子
梁王李澄
蜀王李湛
汉王李洪
高祖李渊
⊙高祖二十二子
隐太子李建成
太宗(秦王)李世民
卫王李玄霸
巢王李元吉
楚王李智云
荆王李元景
汉王李元昌
酆王李元亨
周王李元方
徐王李元礼
韩王李元嘉
黄公李讠喿
彭王李元则
郑王李元懿
霍王李元轨
虢王李凤
道王李元庆
邓王李元裕
舒王李元名
鲁王李灵夔
江王李元祥
密王李元晓
滕王李元婴
⊙太宗十四子
常山王李承乾
楚王李宽
郁林王李恪
濮王李泰
庶人李佑
蜀王李愔
蒋王李恽
越王李贞
高宗(晋王)李治
纪王李慎
江王李嚣
曹王李明
代王李简
赵王李福
⊙高宗八子
燕王李忠
原王李孝
泽王李上金
许王李素节
孝敬皇帝李弘
章怀太子李贤
中宗(英王)李显
睿宗(冀王)李旦
⊙中宗四子
懿德太子李重润
谯王李重福
节愍太子李重俊
殇皇帝(襄王)李重茂
⊙睿宗六子
让皇帝李宪
惠庄太子李捴
玄宗(平王)李隆基
惠文太子李范
惠宣太子李业
隋王李隆悌
⊙玄宗三十子
奉天皇帝李琮
太子李瑛
肃宗(忠王)李亨
隶王李琰
鄂王李瑶
靖恭太子李琬
光王李琚
夏王李一
仪王李璲
颍王李璬
怀王李敏
永王李璘
寿王李瑁
延王李玢
盛王李琦
济王李环
信王李瑝
义王李玼
陈王李珪
丰王李珙
恒王李瑱
凉王李璿
汴王李璥
余七子夭
⊙肃宗十四子
代宗(成王)李豫
越王李系
承天皇帝李倓
卫王李泌
彭王李亻堇
兖王李亻闲
泾王李侹
郓王李荣
襄王李僙
杞王李倕
召王李偲
恭懿太子李佋
定王李侗
李僖
⊙代宗二十子
德宗(雍王)李适
昭靖太子李邈
均王李遐
睦王李述
丹王李逾
恩王李连
韩王李迥
简王李遘
益王李乃
隋王李迅
荆王李选
蜀王李溯
忻王李造
韶王李暹
嘉王李运
端王李遇
循王李遹
恭王李通
原王李逵
雅王李逸
⊙德宗十一子
顺宗(宣王)李诵
舒王李谊
通王李谌
虔王李谅
肃王李详
文敬太子李謜
资王李谦
代王李諲
昭王李诫
钦王李谔
珍王李諴
⊙顺宗二十七子
宪宗(广陵王)李纯
郯王李经
均王李纬
溆王李纵
莒王李纾
密王李绸
郇王李总
邵王李约
宋王李结
集王李缃
冀王李絿
和王李绮
衡王李绚
会王李纁
福王李绾
珍王李缮
抚王李纮
岳王李绲
袁王李绅
桂王李纶
翼王李绰
蕲王李缉
钦王李绩
四王蚤薨
⊙宪宗二十子
穆宗(遂王)李恒
惠昭太子李宁
澧王李恽
深王李悰
洋王李忻
绛王李悟
建王李恪
鄜王李憬
琼王李悦
沔王李恂
婺王李怿
茂王李愔
宣宗(光王)李忱
淄王李忄办
衢王李詹
澶王李忄充
棣王李惴
彭王李惕
信王李憻
荣王李忄责
凡八王,史失其薨年。
⊙穆宗五子
敬宗(景王)李湛
文宗(江王)李昂
怀懿太子李凑
安王李溶
武宗(颖王)李炎
⊙敬宗五子
悼怀太子李普
梁王李休复
襄王李执中
纪王李言扬
陈王李成美
⊙文宗二子
庄恪太子李永
蒋王宗李俭
⊙武宗五子
杞王李峻
益王李岘
兖王李岐
德王李峄
昌王李嵯
⊙宣宗十二子
懿宗(郓王)李漼
靖怀太子李渼
雅王李泾
通王李滋
庆王李沂
濮王李泽
鄂王李润
怀王李洽
昭王李汭
康王李汶
广王李澭
卫王李灌
⊙懿宗八子
魏王李佾
凉王李侹
蜀王李佶
威王李偘
僖宗(晋王)李儇
吉王李保
昭宗(寿王)李晔
恭哀太子李倚
⊙僖宗二子
建王李震
益王李陛
⊙昭宗十七子
德王裕
棣王祤
虔王禊
沂王禋
遂王祎
景王秘
祁王祺
雅王禛
哀帝(济阴王)李柷
琼王李祥
端王李祯
丰王李祁
和王李福
登王李禧
嘉王李祜
颍王李禔
蔡王李佑
宋朝还出现了所谓嗣王,大致相当于承袭的亲王,而非初封者,其地位高于郡王、低于初封的亲王,但是总体上没有跳出这个大框架。之后,王爵的爵号日趋稳定。元王朝还曾经出现过国王这个王爵,大致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元太祖铁木真麾下的名将木华黎就曾经被封为鲁国王。到了明代,一字亲王,二字郡王成为定制。一字亲王有实打实的封地、庄田,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都没有。靖江王是明太祖长兄朱兴隆的后裔(孙子),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地位特殊,待遇自然也就特殊一些。
到了清王朝,一字二字的区别彻底消失了,清王朝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相称,爵号除了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封少数二字爵号,无论亲王、郡王,基本上都是一字,而且也不再以地名为爵号,通常选择溢美之辞,如怡亲王、宁郡王等等。
再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亲王、郡王,爵号也比较混乱。而且,随着袁世凯死于尿毒症,这些亲王、郡王也不复存在。自此,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年的王爵正式消亡。因为满洲国只是傀儡政权,溥仪后来封的那些亲王、郡王都不作数。除此之外,根据《清室优待条约》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也册封过一些亲事承袭的亲王、郡王,但那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应当归于清王朝的范畴。
封号的变迁
随着亲王和郡王的分化出现,在分封王爵方面,也随之出现了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一字王往往是亲王,而二字王往往是郡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的中山王徐达,虽然形式上是两个字的封号,但是中山和齐、楚一样,都是先秦时代古国的国名,因此中山王属于特殊的一字王。也有的郡王封号只有一个字,但实际上是郡王,比如楚郡王。虽然封号是一个字,但本质上并非一字王。
简而言之,周王、吴王,纣王、楚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王”,再比如:常山王、成都王、渤海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字王。当然,这仅仅是通过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关于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明确的划分,并非简简单单,就是根据字数多少来区别,相信大家看完了这二者的区别,今后有机会还能给身边的朋友科普介绍一番呢。
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一字王历史简介
“一字王”,本来指的是一种封号和代称,基本上算是王爵的一种,其实是整个国家中最高权力的象征,当然也还包括血缘关系极为亲密的亲王。
而当时一级王的称呼,基本上与整个国家名称有很大的关联,就如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字王”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称呼,比如当时的晋王,周王,越王,鲁王,赵王,燕王,韩王,等等诸如此类的名称。作为国家统治者的最高称谓级别。
二字王历史简介
作为区别于前者的存在,“二字王”不仅仅在称谓字数上与前者有很大差异,而且它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职称就相对逊色一点了。
国王亲王之下的才被叫做“二字王”,这里基本代指的就是和王族血缘关系并不亲密的异姓王,一般情况下经常会以地名代称,也就意味着他们是那个地区的老大,或者是当时所属郡的地名。再加上王组成,尽管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他们之间的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差距历史溯源
其实一字王与二字王并非同时出现的,刚开始由于整个国家体制比较单一,而且国家体量比较小,基本都是那种诸侯割据,或者是占山为王的局面,整个华夏大地也被分散成许许多多板块。后来这些林林总总王国,逐渐统一兼并,才发现原来那种单一的封王体制,已经不再适用。
一个国家之内也会有其他异姓族人渗入,当然随着国土面积的进一步扩充,也就需要分区治理,当整个王族统治资源不够的时候,也会委任一些地方王。而就从这一时期起,我国的一字王与二字王才正式区别开来,此时也就是我国的晋朝时期。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真正差别所在
从二者的关系上来说,一字王之间基本是同辈关系等同于盟友,不存在上下级之分,而一字王与二字王之间,却有着上下级的分别。
在王爵册封方面,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册封,还存在着这样的原则:
皇帝的儿子受到册封,多是一字王,而太子的儿子受到册封,多是二字王:比如李建成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弟李世民是秦王(属于一字王),而李建成的儿子们多是二字王(郡王)。倘若李建成当年做了皇帝,那么其儿子们则会进位成为亲王。
朱元璋封王看一字王与二字王
作为封建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浓重的家天下思想。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确立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并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三次封了25个藩王。
明朝的分封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不设异姓王(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等都是追封,不是真正的异姓王),25个藩王全部是朱家子孙。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皇二十六子朱楠,其中24个被封了藩王。25个藩王中唯一非太祖直系的是靖江王朱守谦。
一般情况下,一字王为亲王,品级最高,二字王为郡王,品级稍次。朱元璋的24个儿子封的都是一字亲王,而侄孙朱守谦则是二字王,其地位虽不及亲王,但远高于其他郡王。《明史·礼志》记载:“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也就是说,靖江王虽然是二字王,但其冠服、车辂仪仗、朝贺礼仪、官属、护卫数量等都与亲王相同。按理说,嫡长房必须是要封亲王的,但是大哥朱兴隆不在了,侄子朱文正也不在了,留下一个孙子辈的朱守谦只能独立门户,封了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的靖江王。不过朱元璋特地下旨,说明靖江王一系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以朱文正为二世祖,而真正获封的朱守谦只是第三代靖江王,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靖江王共传袭了280年,比大明王朝的寿命还长,不仅是明朝传袭时间最长的藩王,也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长的藩王。不过,靖江王府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末代靖江王朱亨堙被降清明将孔有德攻灭了满门。
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
单字王除了开国有册封过异姓王,基本都根据所在地分封
东 宫: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江苏南京)
秦 府: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陕西西安)
晋 府: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山西太原)
燕 府: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北京)
周 府: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河南开封
楚 府: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湖北武汉)
齐 府: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山东青州
潭 府: (湖南长沙)自丄焚无子
赵 府: (洪武4年薨,是年三岁)
鲁 府:肇泰阳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山东兖州
蜀 府: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四川成都)
湘 府: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湖北荆州自丄焚无子
代 府: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山西大同
肃 府: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甘肃兰州)
辽 府: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湖北荆州)
庆 府: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宁夏银川
宁 府: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江西南昌)
岷 府: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甘肃岷县)
谷 府: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湖南长沙)
韩 府: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甘肃平凉)无子国除
沈 府: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山西长治)
安 府: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江西南昌)
唐 府: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河南南阳)
郢 府: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湖北安陆)无子国除
伊 府: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河南洛阳)
靖江府: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广西桂林)
这是明初洪武皇帝皇子的分封地跟起名中间那个字
1、朱标:皇太子,年38岁,建文帝的父亲。谥“懿文太子”,后追尊为孝康皇帝。
2、朱樉:秦王,洪武三年被封王,西安,被宫人毒死,死时年40岁。谥号秦愍王。
3、朱棡:晋王,洪武三年被封王,太原,死时年41岁。谥号晋恭王。
4、朱棣:燕王,北京,建文四年登基称帝,死时年65岁。后来灭掉了朱允炆自己称帝。庙号太宗,后改成祖。
5、朱橚:吴王,后改周王,洪武十一年被封周王,开封,死时年65岁。谥号周定王。
6、朱桢:楚王,洪武三年被封王,武昌,死时60岁。谥号楚昭王。
7、朱榑:齐王,洪武三年被封王,青州,死时年65岁。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建文年间,因罪而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王位,并令其归藩。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谥号齐恭王。
8、朱梓:潭王,洪武三年被封王,长沙,自焚,封国被除,死时年22岁。
9、朱杞:赵王,洪武三年被封王,夭折,死时年2岁。
10、朱檀:鲁王,洪武三年被封王,兖州,金石中毒而死,死时年20岁。谥号鲁荒王。
11、朱椿:蜀王,洪武十一年被封王,成都,死时年53岁。谥号蜀献王。
12、朱柏:湘王,洪武十一年被封王,荆州,自焚,死时年29岁。谥号湘献王。
13、朱桂:豫王,后改代王,洪武十一年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又改封为代王,大同,死时年73岁。谥号代简王。
14、朱楧:肃王,洪武十一年,受封汉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兰州,死时年44岁。谥号肃庄王。
15、朱植:辽王,洪武十一年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辽王,镇守在广宁,迁国荆州,死时年48岁。谥号辽简王。
16、朱栴:庆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宁夏,死时年61岁。谥号庆靖王。
17、朱权:宁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死时年71岁。内蒙古宁城,迁国南昌,和朱棣一起反叛朱允炆。谥号宁献王。
18、朱楩:岷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开始甘肃岷州,改云南,死时年72岁。谥号岷庄王。
19、朱橞:谷王,迁国长沙,死时年58岁。后来被朱棣废为庶人。
20、朱松:韩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未之国,死时年28岁。谥号韩宪王。
21、朱模:沈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潞州,死时年52岁。谥号沈简王。
22、朱楹:安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平凉,死时年35岁。谥号安惠王。
23、朱桱:唐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南阳,死时年30岁。谥号唐定王。
24、朱栋:郢王,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王,安陆,死时年27岁。谥号郢靖王
25、朱(木+彝):伊王,洛阳,死时年27岁。藩王里最弱的一支。谥号伊历王。
26、朱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生,卒年不详。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唯恐朱家子孙吃苦,于是给大明朝立下规矩:亲王的嫡长子将来继承亲王爵位,受封为一字王。其余儿子则一律册封为二字王。比如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由于不是桂王嫡长子,因此被明朝朝廷册封为永明王(二字王),南明隆武朝廷时期,隆武帝考虑桂王的王爵后继无人,于是册封朱由榔为桂王。朱由榔由此成为一字王。
明朝十三大塞王即从东到西是指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明朝永乐皇帝削藩之后,漠南诸王和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
25个藩王中唯一非太祖直系的是靖江王朱守谦,朱守谦的父亲是朱文正,朱文正的父亲是朱兴隆,朱兴隆的原名叫朱重五,朱重五还有三个弟弟,分别叫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而这个朱重八呢,后来改名为朱元璋。
一、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佚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定远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二、以下是同姓王:
秦愍王 朱樉 朱元璋、嫡二子 1370年—1395年 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
秦隐王 朱尚炳 朱樉、一子 1395年—1412年 洪武二十八年袭封。永乐十年薨。
秦僖王 朱志堩 朱尚炳、一子 1412年—1424年 永乐十年袭封。二十二年未娶薨。
秦怀王 朱志均 朱尚炳、庶二子 1424年—1426年 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宣德元年未娶薨。
秦康王 朱志? 朱尚炳、庶三子 1428年—1455年 初封富平王,宣德三年进封。景泰六年薨。
秦惠王 朱公锡 朱志?、嫡一子 1458年—1486年 天顺二年袭封。成化二十二年薨。
秦简王 朱诚泳 朱公锡、庶一子 1488年—1498年 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十一年薨。无子。
秦安王 朱公铭 追封
秦庄王 朱诚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朱诚澯、庶一子 1501年—1502年 初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追谥其祖公铭为安王,父诚澯为庄王。十四年薨。
秦定王 朱惟焯 朱秉欆、庶一子 1510年—1544年 正德四年袭封。嘉靖二十三年薨。无子。
秦恭王 朱诚润 追封
秦顺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怀埢 朱惟燫、子 1548年—1566年 初封镇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追谥其曾祖镇国将军诚润为恭王,祖辅国将军秉柎为顺王,父惟燫为端王。朱诚润,安庶二子也。四十五年,宣王薨。
秦靖王 朱敬镕 朱怀埢、庶一子 1569年—1576年 初封隆德王,隆庆三年袭封。万历四年薨。
秦敬王 朱谊澏 朱敬镕、嫡一子 1581年—1586年 万历三年封世子,九年袭封。十四年薨。无子。
秦肃王 朱谊漶 朱敬镕、嫡三子 1587年—1594年前 万历十三年封奉国中尉,十四年加封紫丨阳王,十五年进封。
秦景王 朱存机 朱谊漶、庶一子 1594年后—1626年后 天启年间封郡王,不知何年袭封。薨。
秦王 朱存枢 朱谊漶、子 ?年—1643年 不知何年袭封。崇祯十六年降李自成,十七年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薨。
秦王 朱存 朱谊漶、四子 1649年 弘光元年五月,孙守法奉其起兵,封汉中王。永历三年,赵荣贵奉其为秦王,攻阶州,败投紫水河死。
永兴国
永兴懿简王 朱尚烈 朱樉、嫡二子 1403年—1418年 永乐元年封。十五年薨。
永兴恭宪王 朱志? 朱尚烈、庶一子 1423年—1454年 永乐二丨十年袭封。景泰五年薨。
永兴昭僖王 朱公鉐 朱志?、庶一子 1455年—1488年 景泰六年袭封。弘治元年薨。
永兴荣惠王 朱诚澜 朱公鉐、嫡一子 1492年—1507年 弘治四年袭封。正德二年薨。二子俱夭。
永兴庄定王 朱秉榉 朱诚?、子 1512年—1533年 朱诚澜从侄,正德六年以奉国将军嗣封。嘉靖十二年薨。王以从侄由将军进封,据例为冒。
永兴恭定王 朱惟熣 朱秉榉、庶一子 1540年—1573年 嘉靖十七年袭封。万历二年薨。王自首冒封,不再袭,除。
附永兴国宗理[1]
永兴府宗理 朱怀填 朱惟熣、子 1575年—?年 初封辅国中尉,万历四年二月命管理府事。
保安国
明朝保安国诸王 永乐元年(1403年)封
保安怀僖王 朱尚煜 朱樉、嫡三子 1403年—1410年 永乐元年封。七年薨。
保安悼顺王 朱志垌 朱尚煜、庶一子 1422年—1436年 永乐十九年袭封。正统元年薨。
太子以下的封王,但有以下特点:
1、封地很小,往往一个城市而已,面积不会很大。
2、封王后必须出京到封地,而且没有特别的情况,一生永远不许离开封地,否则下场很不妙,可以说,诸侯王是在一个金银窝里软禁一辈子,自己的政治抱负是无法实现的(根据当时的规定,皇族子孙不能参加科考)。
3.封的王确实不少,朱姓皇族人口繁衍兴旺,但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成不了什么气候。
如果一字王是王爵,那么二字王就是侯爵,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遵从先来后到的原则。
一字王基本都是自己册封,但是二字王都是由一字王所赐封,当然也就说在一定程度上,二字王的册封必须经过一字王的承认允许。
一字王与二字王制度的根本大变革
在此前那个没有皇帝的时代,这样的制度基本就涵盖了整个王权社会,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将自己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届皇帝,也就将这一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随后其实除了皇帝之外,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区别几乎不大,逐渐的也屈从于同起同坐的地位,反正再怎么争都是比皇帝小,非要争个谁大谁小,当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字王与二字王制度的发展,其实不仅代表着皇权的变更,同样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形态的进步,当然这一切也是基于国土面积的统一,再加之人口数量的骤增,来整体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