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漫谈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
此为“道光皇帝”的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道光”其实是其年号
话说自春秋以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谥号怎样区别?
说“庙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常见的有“太祖”、“太宗”等等,合起来就是“祖宗”是也,这个很容易理解吧。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唐代刘知几《史通·称谓》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首先,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后来在汉朝开始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唐朝以前,庙号是给本朝杰出帝王用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
当然,这个杰出的标准……有时候比较模糊。比如盘庚,虽然他迁都了,很出名,但是他就没庙号,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也是不错的皇帝,他也没庙号。
接着谈谈祖和宗的问题。祖,本来意义上是要有开国或者光复功绩的才能称为“祖”。
商朝的最后一个祖是高祖乙,就是商汤,他前面的商代(或者叫商部族?)君主中有庙号的几乎全叫高祖,除了一个“夔宗”,但这个夔宗究竟是谁还没完全认定,维基上提到有人认为这个夔宗是契,也有人认为是其他人,或者是一个神。(当然,有可能纯粹是写百科的人瞎编的……)在商汤之后,所有有庙号的君主全都是宗,没有例外。商代时的宗的称号有三个:中宗、高宗和太宗,太宗后来分化为太宗和世宗两个庙号。
而汉代的祖,则有两三个。这三个人是太祖高皇帝刘邦、世祖光武帝刘秀和昭烈帝刘备。
刘邦的庙号,很多人误以为是高祖,实际上高祖只是一个习惯性称呼,并不是他真正的庙号。与之类似的,有宋朝人称宋仁宗为仁祖,明朝人称明太祖为圣祖,称明神宗为神祖(此外还有称明武宗为武皇,称明神宗为神皇之类)。这三位汉帝的功绩都属于开创国家,所以可以称之为“祖”。至于刘备,后来匈奴人刘渊自称汉朝皇帝,声称自己要继承三祖的伟业。一般认为第三个祖就是刘备。不过刘备到底有没有庙号,是什么庙号,没人说得清。所以前文说是“两三个”。另,《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王弥传》中,刘渊曾称刘备为“烈祖”,但烈祖这个称号不仅可以当庙号用,也可以当成对前代皇帝的尊称用,如商汤真正的庙号是高祖,但也有人称其为烈祖。联想到汉高帝被称为高祖,汉昭烈帝也有可能被称为烈祖。而且,烈祖这一庙号与昭烈帝这一谥号用字重复,在唐代把谥号拉长以前,除了疑似庙号烈祖的昭烈帝外,从没有庙号和谥号有相同用字的皇帝。所以烈祖到底是不是刘备的庙号,还需仔细考辨,不能直接下定论。
至于宗,在唐朝前基本上就是比较杰出但又没有开国功绩的帝王了。西汉有太祖高帝,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高宗孝元帝,统宗孝成帝,元宗孝平帝这几个皇帝有庙号。不过元帝、成帝、平帝这三个人其实功绩不大,更糟的是他们的庙号是王莽给的,因此东汉立国后就把这几位的庙号取消了。东汉除了几个小孩皇帝外,大部分皇帝都有庙号。不过到了董卓当政时期,相关部门把其中四个没啥功德的皇帝的庙号给取消了。于是汉朝就形成了三祖五宗的格局。三祖前面已经说过,五宗就是西汉的太宗、世宗、中宗加上东汉的显宗孝明帝和肃宗孝章帝,这两人分别是光武帝的儿子和孙子。
汉朝的庙号,总体来说给的比较严格(因为东汉在开国和快结束时各删了一次),从曹魏开始,就有点泛滥了,基本上你只要安安稳稳的坐稳皇帝位子没被外敌或者改朝换代的人杀了,没啥成绩也能混个庙号,当然,魏晋南北朝被杀的皇帝都比较多,除了东晋和北魏外大多数王朝都很短,所以有庙号的还是不多。东晋皇帝有庙号的也不多,这是因为当时士族势力太强大,皇权相对衰弱的缘故。
本文主要谈的是汉族王朝的庙号。在汉族王朝中,要是某位皇帝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这四代祖先中间有一个人是皇帝,而且又没有被尊为“某祖”的话,那么这位皇帝的庙号肯定也不能称为“某祖”。比如汉光武帝,他的直系祖先中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汉景帝,他是汉景帝的曾孙的曾孙,因此他可以叫“世祖”。宋高宗死后曾经有大臣想给他起个庙号叫“世祖”,最后被否决了,否决的理由就是宋高宗他爹是宋徽宗,只是宗,不是祖,因此宋徽宗的儿子也不能叫某祖。
不过,某祖的四代祖先倒不一定要叫祖。比如杨坚只是追尊了他爹叫太祖,没管他爷爷、曾祖和高祖的庙号。而刘邦他爹只是被称为太上皇,连庙号都没有。
当然,非汉族政权就没这规矩了,所以元世祖忽必烈他爹可以是睿宗,清世祖他爹可以是清太宗。
庙号的彻底泛滥是从唐代开始的,从唐代开始,只要不是末代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明代由于永历帝之后还有明郑,所以永历帝也有了庙号昭宗)。而且从唐代开始,开国皇帝的四代祖先也都会被追尊庙号。唐宋两代由于和道教关系密切,还各自追尊了一位“圣祖”,唐圣祖是老子李耳,宋圣祖是赵玄朗,都是道教神。所以“清圣祖”这种庙号,在汉族王朝看来完全是莫名其妙不合规矩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唐代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把“世”改成了“代”,唐代宗就是唐世宗。
五代和宋代汉族政权的庙号规矩我不太熟,只好略过,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宋代没有“宋恭宗”或者“宋恭帝”的称号,这可能是后人给的私谥。宋端宗即位后曾经给过他一个“孝恭懿圣皇帝”的尊号,但这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
从永乐帝到崇祯帝时期,明朝庙号的疑似有两条不成文的惯例:
1、庙号和谥号不能重复,举例来说,有了武宗就没武帝。明毅宗这个庙号被谈迁在《国榷》中批评,就是因为和明武宗毅皇帝的谥号冲突。不算南明时期上的庙谥的话,庙号和谥号冲突的只有明睿宗献皇帝,睿字和明英宗睿皇帝冲突了,而这是世宗追尊的皇帝。
2、所有明朝皇帝的庙号,除了成祖,都来自于唐宋庙号,包括世宗。唐世宗就是唐代宗,前文已经说了。所以历史上的南明给景泰帝上代宗的庙号是和明世宗冲突了。
南明时期上的帝王庙谥有:惠宗让皇帝(建文)、代宗(景泰,成化年间上了谥号景皇帝,到了南明才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烈皇帝(崇祯)、安宗简皇帝(弘光)、绍宗襄皇帝(隆武)、昭宗匡皇帝(永历)。
其中,惠宗、代宗、思宗、毅宗是安宗上的,威宗是绍宗上的,安宗和绍宗是昭宗上的,昭宗是延平文王郑经上的。
这些庙谥全部违反了这两条惯例:
安宗与绍宗都不是唐宋庙号,而是新创。
建文的惠宗庙号之前曾经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闽惠宗和元惠宗(元顺帝)用过。
崇祯的几个庙号也都不是唐宋庙号,思宗是新创;西夏有毅宗,汉朝有威宗,即汉桓帝,但到了汉献帝时期桓帝的庙号被取消了。
不过三个“昭宗”(唐昭宗、元昭宗、明昭宗)都是本皇朝最后一个有庙号的皇帝(不是“最后一个皇帝”),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另外提一下明成祖的庙号问题。明成祖本来叫明太宗,因为明世宗搞大礼议,把他老爹明睿宗的神主升入太庙后发现位置不够了,必须迁走一位,太祖按照理论是万世不迁的,所以接下来“该迁走的”就是明太宗,但是朱棣对明朝的作用非常重要,怎么办呢?明世宗和他的大臣们想出的办法是把太宗升为成祖。接下来他们就迁走了明仁宗的神主。朱棣的老爹是明太祖,因此朱棣称祖毫无问题,但实际上,这没必要,因为太宗、中宗、世宗、高宗这四个庙号从礼法上就是万世不迁的庙号。嘉靖皇帝为什么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
最后,谈谈“世宗”这个庙号。
网上常见的说法称“世宗”表示世系转换,我觉得很有问题。
先来看看汉族王朝的“世宗”:汉世宗、晋世宗、前凉世宗、后梁世宗、隋世宗、唐代宗(即世宗)、吴越世宗、周世宗、明世宗。
这其中明显可以看出世系转换的只有晋世宗(追尊的)、周世宗、明世宗。其他的都是老爹直接传的。有些人说世宗的老爹换了太子的也可以算,可是,换太子的皇帝多了去了,比如唐代,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这几位唐代宗之前的皇帝都是被他们老爹换了太子或者统系改变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中宗和睿宗还受到他们老妈武则天的影响),可他们没一个叫代宗。汉太宗孝文帝由藩王即位,取代了他哥哥汉惠帝的世系,可他也没叫世宗。宋朝世系转换次数更多,也没一个世宗。
再看看非汉族政权的世宗:前秦世宗苻健(后改为高祖),看不出是世系转换后才当上他爹苻洪的继承人的;南燕世宗慕容德,这个倒是转换了世系;北魏世宗元恪,是他爹孝文帝换了太子后上位的;北周世宗宇文毓、辽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颜雍,这三位倒可以算是世系转换后的帝王。
最后一位世宗就是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四爷和他兄弟九龙夺嫡的故事现在可谓是妇孺皆知,似乎也很符合“世系转换”这个定义。但是,给四爷上庙号世宗的是他的儿子乾隆,要是世宗的意思真的是世系转换,难道乾隆会希望大家都知道他爹是靠“世系转换”才当上皇帝的吗?“哎呀哎呀我老爹本来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是因为XXXXX才成了皇帝!”虽然这事情肯定瞒不住,至少康熙数次废立太子胤礽的事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这就意味着乾隆会公开大肆传扬这一点?
另外,关于汉武帝加庙号的相关内容如下:
《汉书·宣帝纪第八》
(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有司奏请宜加尊号。六月庚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这段文字中完全看不出“世宗”和“世系转换”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看到更多确凿证据前,我只能认为“世宗”并不意味着“世系转换”。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第一个被追尊庙号的帝王,据考证是商王太甲。他死后被尊为太宗。
庙号和谥号是后代皇帝给加的,如果朝代灭亡,则有新朝皇帝追加,例如崇祯,南明朝廷追封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是:思宗。后改为:毅宗。满清给崇祯的谥号是:庄烈皇帝,庙号:怀宗。
最后一个被追尊庙号的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是大清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他于1908年11月14日“驾崩”后,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庙号为德宗。他享有的尊荣,除了敢于冒慈禧太后之威“百日维新”,勇于变革外,还有一个就是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配享庙号的皇帝。
继光绪之位的宣统皇帝于1967年10月17日去世时,大清国早已不复存在。宣统帝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名叫“溥仪”的普通老百姓,“国脉”如同他的直系子孙一样断绝,也就没有了被追尊庙号的资格。
虽然贵为帝王,但庙号的追尊很严格。它有一个标准:“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是,开国帝王为祖、继嗣帝王而且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例如明朝,开国皇帝为朱元璋,庙号为太祖;第二位皇帝为建文帝朱允炆,庙号为惠宗;第三位皇帝为朱棣,庙号为“太宗”;第四位皇帝为朱高炽,庙号仁宗;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庙号宣宗;第六位皇帝为朱祁镇,庙号英宗。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庙号是给国家最高元首皇帝的尊号,即便这个皇帝没有实权,甚至为傀儡,也有这一资格。相反,如果再有实权,即便是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也没有这一资格。
例如,清朝第八个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时仅有6岁,是为同治帝,但实权操控在他的母亲慈禧太后手上,19岁便辞世。他短暂的一生受制于慈禧太后,是典型的傀儡皇帝,但死后庙号依然被尊为穆宗。
同治帝之后,是4岁继位的光绪皇帝,他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兼侄子,更成为慈禧手中的玩偶,有皇帝之名而无其实,晚年更因“百日维新”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尽管光绪在位时间34年,不可谓不长,但更多的是无助的痛苦,和囚犯没啥两样,堪为戴皇冠的囚犯。即便如此,他去世后,庙号依然被尊为德宗。
而操控同治、光绪两个皇帝,实际为“太上皇”的慈禧太后虽然是说一不二的真正皇帝,但究竟没有如同武则天一般的皇帝称号,名不正言不顺,死后自然也就没有庙号一说了。
另外,历史上也有一种并非皇帝的母亲之辈,与慈禧太后身份不同,但同样操控皇帝如掌中之物的人。例如汉献帝时候的曹操,朝廷内外说话算数的是后者,前者仅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但曹操只可称“权臣”而不能尊庙号。他的“武帝”庙号,源于其子曹丕的追封,但已经是改朝换代,曹丕窜汉改魏以后的事情了。终曹操一生,也只不过是一代奸雄,在千年中国史上,长期是一个以下犯上的白鼻子奸臣形象。如果汉代尚存,他是没有资格追尊庙号的。
说“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也就是后人对这个帝王生前的评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比如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所以正确的叫法是“汉太祖刘邦”,或者“高皇帝刘邦”,叫“汉高祖”是错误的,后人将错就错而已。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汉朝以前的谥号是有好有坏的,也就是比较客观的,比如“武”、“文”、“景”都是比较好的字,也就是正面评价,“厉”、“炀”都是比较坏的评价,另外比如汉献帝的“献”,就是搞笑了,把汉朝献给了曹丕。
另外,由于帝王因其地位至高无上,获得美谥居多,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到了唐朝就变味了,谥号只剩好的词了,而且越来越长,唐太宗叫“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朝更长,宋太祖叫“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所以唐宋以后皇帝一般就称呼庙号了,因为谥号太长而失去了本来的意味,不信看看清朝皇帝的谥号,都是几十个字的,全是好字的堆砌。
清朝皇帝列表 1616年—1912年 |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皇陵 |
太祖 |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1616年— 1626年 |
天命 | 福陵 |
太宗 |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 爱新觉罗皇太极 |
1627年— 1643年 |
天聪 崇德 |
昭陵 |
世祖 |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 爱新觉罗福临 |
1644年— 1661年 |
顺治 | 孝陵 |
圣祖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爱新觉罗玄烨 |
1662年— 1722年 |
康熙 | 景陵 |
世宗 |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 爱新觉罗胤禛 |
1723年— 1735年 |
雍正 | 泰陵 |
高宗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爱新觉罗弘历 |
1736年— 1795年 |
乾隆 | 裕陵 |
仁宗 |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 爱新觉罗颙琰 |
1796年— 1820年 |
嘉庆 | 昌陵 |
宣宗 |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 爱新觉罗旻宁 |
1821年— 1850年 |
道光 | 慕陵 |
文宗 |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 爱新觉罗奕詝 |
1851年— 1861年 |
咸丰 | 定陵 |
穆宗 |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 爱新觉罗载淳 |
1862年— 1874年[1] |
同治 | 惠陵 |
德宗 |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 爱新觉罗载湉 |
1875年— 1908年[2] |
光绪 | 崇陵 |
爱新觉罗溥仪[3] |
1908年— 1912年 |
宣统 1909年— 1912年 |
清西陵 华龙陵园 |
注
1、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同注解1。
3、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谥号也有褒贬之别
刘基,子伯温,谥号文成
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即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有杰出贡献的人,有时候也会得到谥号,比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宋朝时,欧阳修,谥号是“文忠”,范仲淹,谥号是“文正”,所以范仲淹可以称呼为“范文正公”,这是极大的荣誉,整个两宋也没几个人能得到。
谥号 最渴望的是文正
东汉以后,又出现私谥。或谓春秋时期已有。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如何区分庙号和谥号?
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夏朝皇帝一般称呼名字,因为没有庙号和谥号。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XX帝一般是谥号的叫法,明清是年号的叫法;XX宗是庙号的叫法。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朝时曾遭废除,西汉时恢复并沿用至清朝。
庙号:庙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在古代帝王的全称是庙号+谥号,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世宗是庙号,孝武是谥号。汉代诸帝谥号都有孝字,史家叙史作省称,略去孝字,所以汉孝武帝简称汉武帝。
在唐以前,按照典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而且那时谥号也比较简短客观。所以习惯上,对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其主要原因是唐以前的皇帝,只有一部分有庙号。
唐朝以后,谥号、庙号制度逐渐变得浮夸起来。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而谥号则变得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这时如果再沿用谥号的叫法就很麻烦了,因而唐朝至元的皇帝一般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既不是谥号也不是庙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把它废除了。秦始皇只能算是尊号,是他自己起。始皇就是第一个皇帝的意思。
有人奇怪了,为什么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但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如顺治、康熙、乾隆、雍正?其实这个从明朝开始就开始了,比如洪武、景泰、嘉靖、万历……明代以前,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从太后临朝到称帝,所用年号多达18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武则天衰老,就是说她记错了年号,和朝臣所说的年号是早已废除不用的了,而朝臣说早已建议她固定年号……所以年号基本唯一之后,有了可以指代的先决条件,才可以用年号称呼皇帝。
自明以后,太祖朱元璋规定一帝一年号,终明清两朝,出现例外的只有三次,一是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经禁门之变重新夺权后没有沿用以前的“正统”年号,改为“天顺”;二次是清朝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由“天聪”改元为“崇德”,不过当时满清尚未一统中原;三是辛酉政变之前,八大顾命大臣原定年号为“祺祥”,在政变后被两宫与恭亲王改为“同治”,然而这些都是极特殊的情况。除此之外,均都是以一年号贯穿皇帝执政始终。而且一帝一年号更容易对应,比如说嘉靖、雍正,我们都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光说“世宗”,那嘉靖和雍正都是“世宗”,连朝鲜都有世宗。所以如果是一帝多年号的情况,用庙号好分辨皇帝,庙号必须加朝代名,不然会混。但是一帝一年号的情况,还是用年号更好分辨。幸亏清朝不用谥号了,不然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简称“清纯皇帝”,真让人随时随地受不了。
所以综合一下,如果你是个清朝子民,生于康熙8年,死于乾隆22年,活了80多,高寿。你死后没两年,有人问你孙子你生卒日。他用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8年生。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死后,第22年卒。
注意,你还不能说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22年卒,因为当时乾隆还没死,所以他的谥号你不知道。庙号短点,但是道理一样,皇帝还没死,难道穿越到后世么?
谥号长得令人发指,谥号和庙号死了才有,年号可以称当朝,实在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