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漫谈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
此为“道光皇帝”的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道光”其实是其年号
话说自春秋以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说“庙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常见的有“太祖”、“太宗”等等,合起来就是“祖宗”是也,这个很容易理解吧。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唐代刘知几《史通·称谓》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第一个被追尊庙号的帝王,据考证是商王太甲。他死后被尊为太宗。
庙号和谥号是后代皇帝给加的,如果朝代灭亡,则有新朝皇帝追加,例如崇祯,南明朝廷追封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是:思宗。后改为:毅宗。满清给崇祯的谥号是:庄烈皇帝,庙号:怀宗。
最后一个被追尊庙号的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是大清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他于1908年11月14日“驾崩”后,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庙号为德宗。他享有的尊荣,除了敢于冒慈禧太后之威“百日维新”,勇于变革外,还有一个就是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配享庙号的皇帝。
继光绪之位的宣统皇帝于1967年10月17日去世时,大清国早已不复存在。宣统帝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名叫“溥仪”的普通老百姓,“国脉”如同他的直系子孙一样断绝,也就没有了被追尊庙号的资格。
虽然贵为帝王,但庙号的追尊很严格。它有一个标准:“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是,开国帝王为祖、继嗣帝王而且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例如明朝,开国皇帝为朱元璋,庙号为太祖;第二位皇帝为建文帝朱允炆,庙号为惠宗;第三位皇帝为朱棣,庙号为“太宗”;第四位皇帝为朱高炽,庙号仁宗;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庙号宣宗;第六位皇帝为朱祁镇,庙号英宗。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庙号是给国家最高元首皇帝的尊号,即便这个皇帝没有实权,甚至为傀儡,也有这一资格。相反,如果再有实权,即便是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也没有这一资格。
例如,清朝第八个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时仅有6岁,是为同治帝,但实权操控在他的母亲慈禧太后手上,19岁便辞世。他短暂的一生受制于慈禧太后,是典型的傀儡皇帝,但死后庙号依然被尊为穆宗。
同治帝之后,是4岁继位的光绪皇帝,他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兼侄子,更成为慈禧手中的玩偶,有皇帝之名而无其实,晚年更因“百日维新”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尽管光绪在位时间34年,不可谓不长,但更多的是无助的痛苦,和囚犯没啥两样,堪为戴皇冠的囚犯。即便如此,他去世后,庙号依然被尊为德宗。
而操控同治、光绪两个皇帝,实际为“太上皇”的慈禧太后虽然是说一不二的真正皇帝,但究竟没有如同武则天一般的皇帝称号,名不正言不顺,死后自然也就没有庙号一说了。
另外,历史上也有一种并非皇帝的母亲之辈,与慈禧太后身份不同,但同样操控皇帝如掌中之物的人。例如汉献帝时候的曹操,朝廷内外说话算数的是后者,前者仅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但曹操只可称“权臣”而不能尊庙号。他的“武帝”庙号,源于其子曹丕的追封,但已经是改朝换代,曹丕窜汉改魏以后的事情了。终曹操一生,也只不过是一代奸雄,在千年中国史上,长期是一个以下犯上的白鼻子奸臣形象。如果汉代尚存,他是没有资格追尊庙号的。
说“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也就是后人对这个帝王生前的评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比如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所以正确的叫法是“汉太祖刘邦”,或者“高皇帝刘邦”,叫“汉高祖”是错误的,后人将错就错而已。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汉朝以前的谥号是有好有坏的,也就是比较客观的,比如“武”、“文”、“景”都是比较好的字,也就是正面评价,“厉”、“炀”都是比较坏的评价,另外比如汉献帝的“献”,就是搞笑了,把汉朝献给了曹丕。
另外,由于帝王因其地位至高无上,获得美谥居多,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到了唐朝就变味了,谥号只剩好的词了,而且越来越长,唐太宗叫“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朝更长,宋太祖叫“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所以唐宋以后皇帝一般就称呼庙号了,因为谥号太长而失去了本来的意味,不信看看清朝皇帝的谥号,都是几十个字的,全是好字的堆砌。
清朝皇帝列表 1616年—1912年 |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皇陵 |
太祖 |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1616年— 1626年 |
天命 | 福陵 |
太宗 |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 爱新觉罗皇太极 |
1627年— 1643年 |
天聪 崇德 |
昭陵 |
世祖 |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 爱新觉罗福临 |
1644年— 1661年 |
顺治 | 孝陵 |
圣祖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爱新觉罗玄烨 |
1662年— 1722年 |
康熙 | 景陵 |
世宗 |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 爱新觉罗胤禛 |
1723年— 1735年 |
雍正 | 泰陵 |
高宗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爱新觉罗弘历 |
1736年— 1795年 |
乾隆 | 裕陵 |
仁宗 |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 爱新觉罗颙琰 |
1796年— 1820年 |
嘉庆 | 昌陵 |
宣宗 |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 爱新觉罗旻宁 |
1821年— 1850年 |
道光 | 慕陵 |
文宗 |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 爱新觉罗奕詝 |
1851年— 1861年 |
咸丰 | 定陵 |
穆宗 |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 爱新觉罗载淳 |
1862年— 1874年[1] |
同治 | 惠陵 |
德宗 |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 爱新觉罗载湉 |
1875年— 1908年[2] |
光绪 | 崇陵 |
爱新觉罗溥仪[3] |
1908年— 1912年 |
宣统 1909年— 1912年 |
清西陵 华龙陵园 |
注
1、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同注解1。
3、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刘基,子伯温,谥号文成
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即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有杰出贡献的人,有时候也会得到谥号,比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宋朝时,欧阳修,谥号是“文忠”,范仲淹,谥号是“文正”,所以范仲淹可以称呼为“范文正公”,这是极大的荣誉,整个两宋也没几个人能得到。
东汉以后,又出现私谥。或谓春秋时期已有。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如何区分庙号和谥号?
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夏朝皇帝一般称呼名字,因为没有庙号和谥号。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究竟用谥号,庙号还是年号称呼皇帝?
XX帝一般是谥号的叫法,明清是年号的叫法;XX宗是庙号的叫法。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朝时曾遭废除,西汉时恢复并沿用至清朝。
庙号:庙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在古代帝王的全称是庙号+谥号,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世宗是庙号,孝武是谥号。汉代诸帝谥号都有孝字,史家叙史作省称,略去孝字,所以汉孝武帝简称汉武帝。
在唐以前,按照典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而且那时谥号也比较简短客观。所以习惯上,对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其主要原因是唐以前的皇帝,只有一部分有庙号。
唐朝以后,谥号、庙号制度逐渐变得浮夸起来。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而谥号则变得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这时如果再沿用谥号的叫法就很麻烦了,因而唐朝至元的皇帝一般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既不是谥号也不是庙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把它废除了。秦始皇只能算是尊号,是他自己起。始皇就是第一个皇帝的意思。
有人奇怪了,为什么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但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如顺治、康熙、乾隆、雍正?其实这个从明朝开始就开始了,比如洪武、景泰、嘉靖、万历……明代以前,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从太后临朝到称帝,所用年号多达18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武则天衰老,就是说她记错了年号,和朝臣所说的年号是早已废除不用的了,而朝臣说早已建议她固定年号……所以年号基本唯一之后,有了可以指代的先决条件,才可以用年号称呼皇帝。
自明以后,太祖朱元璋规定一帝一年号,终明清两朝,出现例外的只有三次,一是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经禁门之变重新夺权后没有沿用以前的“正统”年号,改为“天顺”;二次是清朝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由“天聪”改元为“崇德”,不过当时满清尚未一统中原;三是辛酉政变之前,八大顾命大臣原定年号为“祺祥”,在政变后被两宫与恭亲王改为“同治”,然而这些都是极特殊的情况。除此之外,均都是以一年号贯穿皇帝执政始终。而且一帝一年号更容易对应,比如说嘉靖、雍正,我们都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光说“世宗”,那嘉靖和雍正都是“世宗”,连朝鲜都有世宗。所以如果是一帝多年号的情况,用庙号好分辨皇帝,庙号必须加朝代名,不然会混。但是一帝一年号的情况,还是用年号更好分辨。幸亏清朝不用谥号了,不然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简称“清纯皇帝”,真让人随时随地受不了。
所以综合一下,如果你是个清朝子民,生于康熙8年,死于乾隆22年,活了80多,高寿。你死后没两年,有人问你孙子你生卒日。他用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8年生。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死后,第22年卒。
注意,你还不能说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22年卒,因为当时乾隆还没死,所以他的谥号你不知道。庙号短点,但是道理一样,皇帝还没死,难道穿越到后世么?
谥号长得令人发指,谥号和庙号死了才有,年号可以称当朝,实在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