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投敌叛国受日军扶植,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史称“(汪)伪国民政府”)。
汪政权“教育部长”赵正平建议在南京恢复“国立中央大学”以培养人才。1940年4月,伪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着手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命赵正平兼筹备会主任,并饬教育部拨发学校临时经费40万元,经常经费68万元,开始紧锣密鼓的“复校”工作。7月,成立招生委员会,分别在沦陷区的南京、北平、上海、苏州、杭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招生。当年有三千多人报考,经入学考试,录取新生674人。8月底开学。校址初设于南京建邺路红纸廊(原中央政治学校内),校舍简陋,图书、仪器设备奇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之为“伪中央大学”。
1942年8月,因器材图书短缺老旧,学校迁至天津路2号原金陵大学校址(即今汉口路南京大学校址),而金陵大学早在1937年11月迁至四川成都。复利用金陵大学未及搬走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较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建邺路房舍则改为附属实验中小学校舍。
学校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外国语文系
法商学院:政经系、法律系、商学系
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师范专修科、艺术专修科
理工学院: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
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生物系、农业经济系
医学院
学校行政机构
在此期间(1940-1945)担任伪中央大学校长的有:樊仲云、李圣五(代校长)、陈柱、陈昌祖。
樊仲云追随汪精卫,摇笔鼓舌,先后出任南京中央大学(1940~1945)首任校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发表读史随笔,借史为汉奸行径辩护,并译有日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钱慰忠为正副校长。但钱慰忠到职后3个月便辞职,以后也没有再设副校长。1943年6月,校长樊仲云被解职,暂由“教育部长”李圣五兼任,继而正式任命文学院院长陈柱为校长。1944年春,陈柱调离,由陈昌祖接手。短短5年间,校长一职走马换人更迭四届。
校长下设教导长、秘书长各一人。教导长负责全校教学工作,下辖教务、训育两处;秘书长负责全校行政事务,下辖秘书、总务两处。
1941年6月,撤销教导长和秘书长,改设教务、训育、秘书、总务四处,直接置于校长管辖之下。教务处设文书、编印课;总务处设庶务、卫生课。又将学校图书馆、农场管理处、实验中、小学校等,直接由校长管辖。
学制、学生和教师
一般院系本科学制为4年,医学院为5年(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专修科为2年。
学生主要来自于沦陷区,绝大部分家境清寒,生活贫困,只身在宁,失去生活来源,只有靠在外面兼职当教员,甚至拉黄包车糊口,转学或辍学现象严重。因此学校对正式录取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杂费及住宿费,教育学院和农学院农业专修科学生还免收膳食费等。这些作法很有吸引力,曾一度使入学人数达到千余人。此外,学校还设有奖学金。凡学生学业、操行、体育三项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可获得甲等奖学金;其中两项在80分以上,一项在70分以上者,可获得乙等奖学金;其中一项在80分以上,两项在70分以上者,可获丙等奖学金。又规定:家境特困的学生,可以申请清寒补助金或工读生。凡申请者可免交膳食费和实验费,工读生每月还可获取生活补助费10元,但有名额限制,获补助金者全校仅50名,工读生仅为学生总数的1%,还必须遵守学校统一安排的服务时间。尽管如此,战争年代社会动荡,流亡学生无依无靠,转学或辍学现象严重,平均每学年的流失率高达10-15%。
1944学年全校学生总数为940人,其中文学院70人,法商学院290人,教育学院75人,理工学院205人,农学院150人,医学院150人。(《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刊》,见插页国立中央大学各院系学生人数统计表。)1944年暑假,第一届本科生189人、专修科42人毕业;1945年暑假,第二届本科生227人、专修科11人毕业,两届本专科毕业生总共469人(据《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二届及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本校概况”摘录。)。在校期间,他们身受或目睹了日伪的种种侮辱和迫害,满腔悲愤,勤学苦练,期待学成以后,报效社会。后来,这些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离校后服务于海内外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有的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为科学家、院士,有的成为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地作出贡献。
师资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学校的难题。学校因此到处招聘人才。教授、副教授(包括兼任)人数扩充到110人,讲师(包括兼任)39人,日籍教员15人,并增聘德籍教员1人。其中如文学院的龙沐勋、钱仲联,农学院的陈嵘、邵德馨,理工学院的陈善晃,教育学院的钱仁康等,也都学有专长,比较知名。然而,各学院教师甚至院长都极为不稳定,频繁进进出出,教学和科研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医学院院长一职,5年中十易其人;教育学院院长是七易其人。
成绩斐然
虽然如此,该校仍造就出一批日后在学术、政治、实业界卓然有成的人物,如中国计算数学开创者冯康、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 、铁道兵总工程师潘田、台湾大学教授赵荣澄、台湾实业钜子邹祖焜(新亚建设创办人)、程志新(前国际青商总会会长,推动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选拔活动)等人。某知名人士也曾就读于此,但是后来一直宣称是上海交大校友,看下面原因。
“学术无伪”、“学生无伪”——我们不是汉奸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也随之垮台。国民政府教育部于9月下令解散“伪中央大学”,将包括交大在内的上海6所院校学生划为“伪学生”,颁布《沦陷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或称《伪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并于10月中旬,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设立临时大学补习班,令原沦陷区在校生先补习再进行考试,至于已毕业的学生则需补交论文以及蒋介石所著的《中国之命运》阅读心得报告,经审核通过方获合格证书。
此举被认为有歧视沦陷区学生之意,引起沦陷区民众极大反弹,认为未能随国民政府西迁的平民、学生,于沦陷区生活学习,缘于国民政府溃败所致的无奈之举,提出“学校无伪”、“学术无伪”、“学生无伪”,反对歧视,反对甄审,认为学校不同于政府,不能把当时沦陷区的学校称作“伪学校”,更不能把学生称作“伪学生”。最后教育部取消甄审考试,改由学生自己按原来年级程序,选择相应的院系到临时大学就读,改临时大学补习班为临时大学,以收容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伪中央大学”的学生分至南京临时大学、上海临时大学。
南京临时大学设在金陵大学内。南京中央大学的文、法商、教育、理工学院一、二年级,农学院及医学院学生按原在班级,分配到南京临时大学各院系学习。理工学院三、四年级学生,以南京师资不足为由,分配到上海临时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医学院高年级与上海东南医学院高年级合并,在军政部第一临时医院上课。
1946年6月,教育部撤消临时大学,应届毕业生发给毕业证书,并授予学士学位。在校学生则按原学校院系与地区,分发至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交通大学、江苏医学院、浙江大学等校继续就读。
在上海临时大学未毕业的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土木系和机电系学生大都留在交通大学,少数转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学生则分散到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这样,由临时大学分发到中央大学的南京中大各院系的学生,就成为复员后中央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于1946年迁回南京。经与金陵大学协商,汪精卫政权所办的中大校址和图书杂志归金陵大学,仪器设备和档案由中央大学接收。现档案归属现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