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那紧急避孕药勉强算是。一般是在没有做保护措施,以及避孕失败后服用,可在药店买到。
根据受孕的原理,避孕一般有3种解决思路:
1.KO精子
2.KO卵子
3.棒打鸳鸯(阻止精子和卵子相见结合)
而紧急避孕药的避孕原理则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
紧急避孕药中含有大量孕激素,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可以抑制排卵
针对已经排出的卵子,紧急避孕药会化身厚重的铠甲,将卵子团团包住,阻止精子和卵子亲密接触。
避孕药让宫颈粘液变粘稠,阻碍精子向前。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在避孕药的作用下,部分子宫内膜组织剥落排出体外,大姨妈提前到来,受精卵无法着床。
虽然成功避孕,但避孕药带来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头晕、恶心、胸痛等,都在提醒你下次要提前做好预防!
紧急避孕药的成功率只在 85%左右。
所以朋友们在没有做好生娃的准备之前,不要贪图一时爽,TT该带就要带(戴之前要检查TT是否完好,尽量在进入之前就戴好),尽量避开排卵期(排卵期中标风险大),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就不要尝试体外射j(总有心急的精子在射J前提前出发了!)若是没有戴套,最好在72小时之内就服用紧急避孕药,超过72小时,其避孕效果会大大降低。
女性服用紧急避孕药后一般会在24小时内出现一些头晕恶心等不适的感觉,月经也会提前或者推迟等,为了自己的健康和日后便于受孕,请大家谨慎使用紧急避孕药,每月最多服用一次,每年建议不超过3次。
避孕药怎样在女人体内起反应的?3D演示过程!
避孕药,大家总该不会陌生吧,而它因快捷方便便宜,也成了很多女性避孕的主要方式之一。不过,也有的人不禁会问,避孕药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吃了避孕药真的就不会怀孕吗?那么这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对我们的身体有危害吗?
虽然大家都知道避孕药能够避孕,但还是对这一方面了解甚少,要想了解避孕药的原理,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怀孕的过程吧。
我们现在看第一步,那就是精子和卵子的邂逅,男子在一次的精液射出量当中,能够排出多少个精子呢?没错,就是三亿多个精子。这么多数量庞大的精子进入女性的身体当中后,使出浑身的解数开始了长跑竞赛,到最后剩下的,就是能够和卵子“约会”的那一个,其余的精子,只能全部被淘汰。
在这场竞赛当中,有很多精子由于太过于疲劳,或由于自己本身的缺陷,走到半途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但是还有一些比较坚强的精子,想要一直坚持到最后,但可惜的是,由于子宫腔内白细胞的吞噬,所以最终能够通过关卡的只有200多个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这200多个精子的情况,精子在女性的输卵管当中,一般只能生存两天左右,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状况,那就是在女性的卵子出现之后,很多精子围绕着这一个卵子,那么最后谁能胜出呢?
没错,就是那个获得了受精能力的精子,才能最终获得卵子的青睐,接下来二者开始进入结合状态。首先这个精子在自己的头部会分泌一种叫顶体酶的物质,然后这种酶能够溶解卵子旁边的天然防护罩,从而进入卵子当中,形成一个受精卵,这二者才算是彻底的交融了。
什么是受精卵着床?
精子和卵子相遇过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受精卵”,而这个受精卵,最终需要慢慢的到达子宫当中,逐渐发育成胚胎的。进入到宫腔当中,它就已经形成一个实心细胞团了,大约在6到8天过后,这个受精卵的透明带消失,进入到子宫内膜,这个过程就叫做受精卵的着床过程。
看完精子和卵子相遇的全过程,看到受精卵形成的过程,有很多人都在感慨精子的不容易。为了最后能够和卵子相遇,三亿多个精子最后只有一个胜出,这是多么庞大的工程,又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但是避孕药却阻止了这一过程的发生。
有网友不禁感叹:“好心疼男生啊。”了解了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避孕药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吧。
避孕药其实就是为了阻止卵子和精子的相遇,抑制卵巢的排卵,阻碍二者形成受精卵这一过程的发生。虽然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有一些作用的,但实际上它却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是大家不能忽视的。
避孕药不仅会导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形成色斑,还有可能导致女性的月经不调,造成内分泌紊乱。若是长期服用避孕药,极有可能会对子宫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会出现不孕不育的情况。
上述可见,避孕药这一避孕方法并不是最佳的,所以在不打算生孩子的时候,选择一个正确的避孕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短期避孕药进入女生体内的全过程,情侣不要错过!
结语:总而言之,女性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怀孕生子的打算,就要做好万全之策,避免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调查显示大学生性知识半数来源网络 做人流的三成是女大学生
长江商报4月15日报道 “你在谈恋爱吗?恋爱中你会保护自己吗?”前天晚上,湖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匡军秀教授在湖北大学演讲时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大学生在恋爱期间普遍对避孕知识了解很少,其中半数大学生是从网络上了解性知识。
现场,原本只有221个座位的教室涌进了近500名大学生。
医院调查:做人流的三成是女大学生
匡军秀说,武汉大学心理协会对在汉多所高校数千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显示64%的大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有近三分之二的女大学生表示谈过或正在谈恋爱,但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恋爱以结婚为目的。
“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接受婚前性行为,无需斥责。但临床经验表明,婚前性行为对双方伤害都很大。”匡军秀教授说。
据北京某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每月到医院终止妊娠的近千名女性中,半数为未婚女性,其中30%为在校女大学生。
匡军秀说,热恋中,很多大学生出于对性好奇,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早孕流产对女生的身心伤害很大,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终身不孕。
大学生性知识半数来自网络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近30%是通过书本杂志,40%-50%通过网络,另有近30%通过录像光盘。
匡军秀教授说:“大学生表面上知道很多,但是对性知识的了解不系统、不科学,在如何避孕方面更是一知半解。”
匡军秀医师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主动接受性教育,并且意识到避孕的重要性,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表现。
建议女大学生对性行为学会说“NO”
“大学里的爱情是美好的,恋爱和性行为密不可分,但是女生一定要学会说NO。”匡教授向女生们“支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学业为重,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影响自己的个人发展。
“大学生谈恋爱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亲密接触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匡军秀指出,恋爱中两人青春年少,彼此相处时情难自禁,发生性行为会对女生造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客观上,绝大部分男生有处女情结,婚前发生性行为对以后的婚姻生活夫妻关系也会有影响。
“如果男生真的深爱自己的女朋友,希望他能够为女孩子的幸福着想,不要急于发生关系,把第一次留到结婚时!”匡军秀对在场男大学生提出了期望,在场大多数男大学生异口同声表示同意。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调查称全国一成半大学生承认有性行为
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出炉。这项调查的结果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在高校学生性观念解放、性行为增多的同时,他们对避孕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
这项调查报告的牵头人为武汉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武汉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院长熊承良,此课题是国家“十一五”项目。该调查历时两年,开始时间为2007年9月,调查对象为北京、长春、成都、南京、南宁、武汉、重庆等7个城市的8万余高校学生,包括在校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调查
大学生冲动多常识少
A、性行为普遍避孕措施少
调查结果显示:60%左右的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比较而言,大学女生、医科学生以及每月可支配费用400元以下的学生性观念较为保守,性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类别学生。
调查显示,14.4%的未婚高校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而在首次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为47%,在性行为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
性行为中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没有计划所以未备避孕药具;觉得偶尔性行为不会怀孕;觉得使用避孕措施影响情趣。
因此,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
B、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较少
高校学生对于人类受孕条件、月经特点、女性最易受孕时间、艾滋病传播途径、紧急避孕方法等方面的认知率为50%-70%,医科学生、大学女生认知情况比其他学生好。
同时,99%以上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对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都缺乏正确认识,只有2%左右的学生能正确掌握全部的紧急避孕方法,其中医科学生的掌握率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别,博士生的掌握率显著高于本科学生。
C、避孕信息获取途径欠佳
包括医科在内的高校学生,大都通过各种媒介自学而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现有获取此类知识前5位的来源为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70.1%)、网络(54.6%)、同学朋友(41.6%)、课程教育或专题讲座(33.5%)、广播电视(31.2%)。
有性行为的高校学生获取避孕药具的最主要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药店(45.4%)、百货超市(34.4%)及自动售卖机(18.3%)。
D、高校性教育课亟待完善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现阶段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不满,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而且多数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设,越早越好。39.5%的学生希望教育的形式是课程教育;至于教育内容,与性行为相关的生理和心理,以及避孕节育的实用方法,都有传授的必要。
和孩子一起做好“三级防护”
教会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这是使此类事件不再上演的一个重要举措。老师和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做好“三级防护”。
第一级是预防,孩子进入青春期,就该对孩子的青春期心理进行疏导。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要洁身自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第二级就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不可避免或一时冲动发生了“越轨”的行为,一定要及时采取避孕措施,保护好身体,免受更大的伤害。
第三级就是,女孩子一旦怀孕,家人不要一味地责骂,而应及时帮助孩子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伤害程度的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