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并非移民国家,因历史原因奉行单一国籍政策,这让多少海外华人被迫做出无奈的选择。同样地,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入籍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自从1909年清朝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后,中国一直奉行血统原则:不管出生在哪里,只要是中国人的后裔,就是中国人。
那么,今天的单一国籍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中国并非移民国家,因历史原因奉行单一国籍政策,这让多少海外华人陷入了两难选择。
同样地,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入籍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Daniel A. Bell,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加拿大人,身在中国,说中国话,却永远是“老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无论在中国生活了多少年的外国人,无论多么发自内心喜欢,学习中华文化,他们心中永远说不出的痛。
国人强烈的身份认同 源于种族
Daniel A. Bell博士,中文名是贝淡宁。 现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同时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承认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受到受欢迎,也感受到爱。他的妻子是中国人,自从2004年来到中国内地,一直努力融入这个国家。但他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做到。他的中国朋友有时候叫他“中国女婿”。这是一种赞扬,但是这四个字也意味着他并不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
尽管外国人可以通过和中国公民结婚而取得中国国籍,但实际上这样做的人并不多,有可能是根本就没有外国人提出申请,也有可能是申请了并没有获得通过 。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13.9亿中国公民中只有1,448 人是归化公民。中国不允许公民持有双重国籍,导致转为中国国籍的决定更加艰难,但是原则上来说,种族并不是成为一名中国公民的障碍。
学着成为中国人
贝淡宁融入中国人的方式就是,学着成为中国人。而很多时候,这位加拿大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从语言到文化到生活方式,比中国人更加中国人。
贝淡宁用中文叫车,在电话里他流利的中文让司机看到他本人后震惊,通电话时他们还以为自己要接的是一名中国乘客。“数百万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国公民普通话讲得一塌糊涂,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质疑他们的“中国性”。
不仅仅是语言,贝淡宁多年来一直从事儒家思想研究工作,这对他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参加各种会议时,他往往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穿着中式服装的人。
中国为何不承认双重国籍
那么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的情况下,为何中国是少有的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呢?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控制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不承认双重国籍。
有个说法是这样的:其实中国之所以会这样去做,也是为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想,因为双重国籍的人实际上是可以享受两国的福利的,尤其是一些有钱人,可以在中国购买房地产,享受中国的一些福利待遇,可是也会有一些违法犯罪的人会因为有这两国国籍,在某一国犯罪了之后,有可能会得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庇护,这就很有可能使得一些犯罪分子钻法律的漏洞而来到我国!——这个说法很有民族观,从民族大义,公民利益出发,似乎很有道理,也很有市场。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故事。
双重国籍产生的起因是二战前,东南亚国家都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那里采取出生地原则———在哪里出生就可以获得哪个地方的国籍。但自从1909年清朝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后,中国一直奉行血统原则:不管出生在哪里,只要是中国人的后裔,就是中国人。在东南亚当地出生的中国人的后裔,就自然拥有了双重国籍。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的国家还是沿用殖民地时期的欧洲法律体系,双重国籍的纠纷也自然出现。按照1950年代的统计,当时中国华侨约有1200万,其中东南亚占据了一大部分。
着手解决“双重国籍”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东南亚国家质疑中国在向他们“输出革命”。此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这些组织里的成员多数是华侨。1950年代,情况显然已经变化,而中共与东南亚国家共产党依然保持密切联系。
在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国和印尼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身份,让他们必须选择一种国籍。“周恩来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说,虽然这个条约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条约,但这种政策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印尼华侨梁英明说,“中国希望用这个条约解除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顾虑。” 多年后,“文革”爆发,很多归国华侨在“文革”中被批斗,到1974年时,一些归国华侨开始萌生离开的念头。对于那些想回去的华侨,中国政府给予批准,但是只给一个到香港的通行证。上述华侨便在香港定居下来,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变成了上百万,他们现在的名称叫“香港滞留归侨”。
而正式从法律上确认“不承认双重国籍”,是在1980年,这还是与东南亚国家的疑虑有关。为了彻底打消这些国家的疑虑,最终是由邓小平出面,让这些东南亚共产党离开中国。同时,1980年9月10日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也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的红色革命引发的纠纷。众所周知,东南亚华裔华侨不论从数量还是经济实力,原较土著强盛,引起嫉妒在所难免。但华侨下南洋历史悠久,排华现象虽有,但20世纪后半期尤其严重,与政治因素的关联更大。
红色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推进革命运动,新中国建立后,东南亚上百万的共产党人举着新中国国旗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引发当地人的反感和政府忌惮,此乃非常不当之策。我们都知道客随主便的礼貌之道,在别人的客厅举行自己的晚会且置主人于不顾,遭人排斥理所当然。
在新政权不稳固、冷战局势严重之际,与邻国关系发生如此不快,当然需要设法解决。1955年万隆会议后,作为互不干涉内政政策的一部分,中国政府首先与印尼签订协约,规定印尼华侨在中国和印尼之间只能选择一个国籍。因为东南亚华侨家业多已扎根当地,很多人逼迫放弃了中国国籍。此项原则逐渐被扩大到与别的国家的华侨之间。1980年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将其确立,乃现行国籍法。
总结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轨迹
1909年,清朝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后,中国一直奉行血统原则:不管出生在哪里,只要是中国人的后裔,就是中国人;
1955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国和印尼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身份,让他们必须选择一种国籍;
1980年9月10日,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游子“回家”之路也不难
注销了中国户籍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回到中国,相反,中国政府为了给广大海外华人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措施。
早在2004年,中国就仿照美国等国家推出了自己的“绿卡”制度,但因严格的限制,2011年底批准的人数仅为4752人,而同期常居中国的外国人数量近60万。随后,中国公安部宣布扩大绿卡签发对象,可被视作严堵双重国籍之外的配套措施。
2013年起,中国开始放宽外籍人员赴华政策,出台了《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无法在中国申请“绿卡”的人员,可办理2-5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件。
2015年11月2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上海陆家嘴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境外人员永久居留证办理窗口,现场见证了两位外国引进人才领取“中国绿卡”。
到了2015年,上海、北京、广州、福建开始了新一轮“绿卡”制度改革,如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出入境20条、上海科创中心出入境政策“新十条”、广东自贸区16项出入境措施等。其他省市如天津、辽宁、浙江、湖北等地的自贸区及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也就京、沪、粤试点经验进行推广复制。
其中,外籍华人获得专属条款,为其归国创新创业提供了突破性的出入境和永久居留便利。如北京、上海对具有博士学历的外籍华人提供永久居留渠道,广东对广东籍外籍华人提供5年多次出入境签证等。
此后一年,中国“绿卡”获得人数大幅提高。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公安部批准1576人获得中国“绿卡”,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163%。截至2016年,中国“绿卡”获得者人数破万。
从2017年6月16日起,中国公安部签发新版中国“绿卡”,将原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更名为“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凸显身份证明功能。
新版中国绿卡
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身份证(俗称“中国绿卡”)
旧版"中国绿卡"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新版在名字中额外添加"身份"两字;另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辨识度更高,其参照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标准设计制作,内嵌非接触式电路晶片,可以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机读取。
可以看出,中国在严堵双重国籍的同时,应对外籍人员居留问题的手段也日渐科学。相信随着这些便利措施的不断推进,华人“回家”的路一定会更加顺利。
成功入籍中国的杨振宁
中国国籍再难入,当然也有成功案例。比如今年年初,杨振宁和姚期智就成功入籍。
杨振宁于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籍,他表示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然而,2015年4月1日,杨振宁选择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他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说,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不管是老外在中国申请入籍,还是中国人申请入外籍再放弃,都是个人的选择。一个社会和国家发达与否,就要看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广阔的视野来理性看待每一个人的选择。
直到今天,冷战阴云已经过去,和平已经成为未来的大主题。我们国家依旧有必要的执行严格的单一国籍政策么?
英国1949年开始承认双重国籍,除了有过去英联邦的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为了吸收优秀人才。而对于不少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为何中国人参政的力量非常薄弱?以加拿大为例,想要参政议政,必须加入加拿大国籍,然而,很多华人不愿意放弃中国国籍,只能牺牲了这部分的政治权利。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单一国籍的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