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现存宫殿980余座,房屋8728间(嘻嘻网提醒,不是9999间哦),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故宫建筑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
故宫鸟瞰图,卫星数据来源:高景一号
明清故宫平面图
北京紫禁城营建蓝本是南京明故宫,规划布局有“五门三朝”“外朝,内廷”“左祖右社”等营建之制。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左祖右社”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内容
在宫城的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用于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粮食神以建筑布局体现“尊祖、重农”理念。
紫禁城总体分为前朝和后寝,也被称为 “外朝内廷”
按照“中轴对称”之制,将皇城划分成规整的几何图案,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
自午门至神武门为紫禁城的中轴线,建筑按使用性质分外朝、内廷两部分,依中轴对称布置若干大小院落。
外朝位于前部,是举行重大仪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外朝三组建筑群分布图。
内廷后三宫分布图
内廷是皇帝、后妃们的居住区,中心部分是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
乾清宫
后三宫形制和前三殿基本相同,但占地面积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
主要由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及东西侧对称的文华殿、武英殿三组建筑群构成。
角楼
到2020年,紫禁城600岁了。
从皇家禁宫到百姓博物院,紫禁城很古老,见证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紫禁城又很现代,在年轻人眼中,紫禁城是“网红”。
紫禁城有世界最大宫殿建筑群: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也收藏着多达180余万件(套)藏品【1862690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民国遗韵,游客总能在180余万件(套)独一无二的藏品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鲜活与厚重。
紫禁城见证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与时代变迁。现在,把紫禁城一桩桩说给你们听。
紫禁城的诞生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下诏迁都北京。紫禁城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可是,故宫又不是紫色的,为何叫“紫禁城”呢?
紫禁城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紫禁城”这个名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紫”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表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所以她最早的名字就叫紫禁城。
那时的紫禁城,是高高在上的皇宫,常人不能进入。
为了修建紫禁城,永乐皇帝派人到四川采木,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备齐工程所需的大部分木材。
明成祖朱棣像轴。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直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汇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这座宫殿才终于完工。这一年,紫禁城总算“出生”了。
▲紫禁城位置示意。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宫殿楼在内的建筑共786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其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上有4个门,南有午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缜密布局举世无双,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尽管当时的永乐帝把宫殿造得异常高大,戒备十分森严,甚至想用这些铜铸石雕猛兽慑服他的臣民。
早年的紫禁城,似乎运气一直不太好,屡屡被雷劈。
北京紫禁城在明、清两代不断营建、重建、改建、扩建,但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紫禁城至今仍能看到许多明代的建筑。
1421年,建成几个月的三大殿就因雷击而遭焚毁。二十年后,1441年,三大殿才重新建成。
人说事不过三,然而,重建没多久,三大殿又在嘉靖、万历两朝经历两次因雷击而起的大火。
直到1957年古建专家为紫禁城装上避雷针,紫禁城才不再遭受雷击之苦。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留影。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见证
紫禁城有过多少任主人?这要看怎么算。
明永乐皇帝朱棣修建了紫禁城;明嘉靖帝改造了紫禁城,让宫殿的内外宫苑、坛庙格局均发生很大变化。
1644年,紫禁城迎来了新的主人,还不止一位。
这一年,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攻入北京的闯王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称帝;此后不多时,清王朝入主中原,多尔衮又在武英殿升座理政,将顺治帝迎入北京。
紫禁城的形态、样貌也因主人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王朝仿沈阳清宁宫改建坤宁宫,成为满汉交融的典型样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搬入养心殿居住。自此,先后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养心殿也成为了见证清代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
资料图:末代皇帝溥仪幼年照片。贾英华供图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宣统皇帝溥仪成为了在紫禁城的最后一个皇帝,也被称为末代皇帝,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而紫禁城,今天人们称之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1924年,溥仪等皇室成员被逐出紫禁城。
紫禁城曾见证了24位皇帝的人生历程,溥仪是最后一位。
从此,紫禁城不再属于高高在上的皇权,紫禁城打开宫门,迎接百姓,成为一座博物馆。
紫禁城属于人民。
资料图:19世纪拍摄的紫禁城照片。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翻摄
辗转
1925年,紫禁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
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紫禁城因战乱而变得满目疮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紫禁城和文物的安危成为令人困扰的难题。1933年,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古物南迁,“故宫人”带着两千多箱古物开始了大迁移。
这些文物最终汇聚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四川“避难”,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回迁”。
图片来源:“微故宫”微信公众号文章截图
到1949年中共建政时,历经战火的我百废待兴。当时人们从紫禁城这里清运出来的渣土就有25万立方米。
1949年5月,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开工,昔日皇宫的流光溢彩渐渐复原。198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紫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资料图:雨中故宫。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网红
2002年,紫禁城的“百年大修”拉开序幕。与此同时,紫禁城也渐渐成为年轻人眼中的“网红”。
2013年,紫禁城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此后,“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问世。
资料图:故宫夜景。故宫博物院供图、
几年间,紫禁城的开放面积逐年扩大,所展出的文物越来越多,你们可以在紫禁城这里看到《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珍贵藏品,甚至火热到出现了“故宫跑”;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成了热门职业;紫禁城在网络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就连“故宫”这两个字也因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而成为博物馆界的一个大IP……
紫禁城建成600年的大展开幕了,一件件文物、藏品会将这600年的历史述于你听。
资料图:故宫夜景。故宫博物院供图
希望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还在这里,把紫禁城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
紫禁城新老照片对比照
瞬间将无数人拉回悠远的历史中
【西北角楼】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
从明清两代的皇宫
到今天的故宫博物院
历经600年的历史沉淀
【景山俯瞰故宫】
【延禧宫】
现在的故宫
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宫禁地
2019年参观人数突破1930万人次
成为最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博物馆
【午门】
站在紫禁城中凝望
新老照片将时间之河折叠
将历史与当下重合
【太和门广场】
【皇极殿】
【颐和轩外景】
经过600年岁月的沉淀和洗礼
如今的紫禁城风华正茂
【太和殿广场】
【武英门】
听闻你走过的历史
有幸见过你的今天
我们顺便又去收集了一波
故宫的一年四季
简直要被这些图给美到!
一起来感受下这迷人的魅力
冬
宫阙巍峨,祺然有灵。
天地白,宫墙红“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春
好春藏不住,人醉百花间。暮春之际,拆苞吐馥,一树千花。
夏
仲夏已至,绿树浓荫夏日长。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秋
秋去冬来寒风起,木叶萧萧,红柿摇摇。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带来一座丰富多彩的城。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