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战乱和伤害,中国人口并非一直是增长的,和平时期人口大增,王朝末年人口锐减,每一次低谷都是灾难,盘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近代我国由于战争缘故,人口大幅度下降,民国时全国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是四万万同胞吗?国家鼓励多生养孩子。但到七十年代末期,我国人口数量超过预期,考虑到人口过多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只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抑制人口。
可是谁又能想到中国竟然进入到了人口增长危机的时代……
近日,全国各地的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陆续更新。
从数据来看,除了天津、海南的数据还没出炉,各地在“生娃”这件事上都不太乐观。
明明我国已经从2016年、2017年放开二胎、三胎政策了,为什么新出生人口数量还是暴跌?这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14个省人口正增长
出生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省份仅有广东。出生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则有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五个省份。
29个省份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为人口负增长地区。
2021年出生人口排前五的,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等几个人口大省。但在这几个人口大省中,除了广东的出生人口仍有118万,河南、山东的出生人口已跌破80万,四川、河北两省的出生人口则分别为57万和53万。
排名前三的生育大省中,广东省较2020年相比下降了9%,河南和山东均下降了14%。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湖南省下降幅度最大,为17%。由此可见,各省的出生人口数量均在持续走低。
过去五年,山东出生人口跌幅最大,相比2017年减少了57%。2017年山东的出生人口占全国的10%,但2021年这个比例跌至7%。
另外两个人口大省河南、河北的出生人口跌幅也分别达到43%和45%。
出生人口前十的省份中,安徽、广西、湖南跌幅都在40%以上。
二孩出生人口显著下滑
从全国来看,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五年下跌。
近十年来国内出生人口的高峰是在2016年,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分别达到1883万人和1765万人。但2017年之后,二孩政策的刺激效果开始减缓。
分省份来看,山东的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177万、2017年达到174万,位列全国第一。但自此之后,出生人口就开始一路下滑,到2021年已经跌落至75万。
河南、四川、河北等人口大省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这几个省份近十年的出生人口高峰都出现在2016-2017年之间,之后便出现了持续的下滑。
目前最能“生”的广东省,作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省份,2021年的出生人口也显著少于2017年(151万)。
而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与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对2013年以来不同孩次的出生人口数据计算发现,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高峰,之后便开始不断下降。
2021年,二孩出生人口甚至开始少于一孩。
2021年7月,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出台。政策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来验证。目前来看,近几年,三孩及以上的出生人口占比有所提升,2021年提升至14.5%,但这也与出生人口的大盘下降有关,而数量并未见到显著增长。
育龄妇女变少了
出生人口下滑背后,有两大不利因素。
一是育龄妇女变少了。
数据显示,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等研究者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从2013年开始,育龄妇女规模的持续下降,特别是20-29 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迅速下降,成为近年来出生人数下降的主导因素。
育龄妇女规模下降造成的出生人数下降在2012 年仅6万人,2016 年超过25万人,而2018年和2019年超过30万人。
截止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已比10年前减少了约4600万。
能生育的女性本就数量少,很多女性还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选择晚结婚、晚生育,甚至不结婚。我国目前的单身人数超过2亿,即每7个人中就有1个单身。
比起孩子,这些单身女性更专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品质。平时在工作上敢拼、愿意拼,下班后则和朋友一起享受清闲时光。她们不愿意被家庭和孩子束缚,更愿意过一种简单、平静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根本无暇顾及好几个孩子。他们更愿意少养精养,甚至当丁克不生孩子,也不愿意多生孩子。有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底,中国有超过60万家庭选择不生孩子。
最后,虽然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但很多现实因素限制女性无法生育二胎、三胎。比如,女职工生孩子的休假时间长,会影响职位的晋升、岗位安排等,甚至很多企业不愿意要计划生二胎、三胎的女职工。
还有一些双职工夫妻,两人都要上班,生了二胎、三胎没人照看孩子,若是夫妻一方有人全职照顾孩子,家庭经济压力又过大等。这些现实问题使得二胎、三胎的政策落实遇到阻碍。
二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婚育年龄推迟、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
养育成本成倍增高,降低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现在许多家庭,除了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注重孩子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家长在孩子的教育、爱好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数据显示,我国每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7岁的成本接近50万元。虽然城镇家庭花销略高,农村家庭花销略低,但也不会低于30万。在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北京等,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更是高达百万。
这还不包括孩子长大后上大学、结婚需要准备的彩礼、房车等的花销。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育观念里,这些都要为孩子准备好,待孩子结婚后拥有自己的家庭,才算真正的长大成人。这使得孩子的养育成本直线升高,改变了年轻人的生育观。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本就负担很重,除了房贷、车贷、医疗开销等,还要工作、养育老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压力都很大。
一方面,人们的婚育年龄在逐渐推迟。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而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 另一方面,上升的婚育成本负担也让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考虑生育。根据陈卫等研究者发起的调查结果,在不想生第二个孩子的女性中,超过 1 / 3 的人表示“经济条件不允许”。其次,“没人帮忙照顾孩子”是导致城市女性不想再生孩子的第二大因素。
一方面新出生人口数量暴跌,一方面老年人原来越多,各省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两相抵减后,全国人口净增数骤降。2021年全国净增人口跌破50万。
相关部门预计,2025年前后我国将迎来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意味着劳动力越来越少,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因人口红利而获得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也将在国际上失去优势。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无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分担养老负担,压力无疑更重。
除此以外,一些幼儿园、学校将会关闭、合并;大部分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后,大批房屋将会空置,整个社会活力将会减弱,市场逐渐萎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其不利。
自去年三孩政策正式出台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都纷纷修改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延长育儿假、产假等措施。
为了应对新出生人口暴跌,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生育保障、奖励政策。比如山东省近期实施新规,规定女职工产假时间增加2个月;湖南省6月份发布新规增加育儿假,在孩子3岁以内,夫妻双方均可以休假10天等措施。
包括山东、河南、四川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均规定,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应分别给予夫妻双方10日育儿假,并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产假和男性配偶的护理假,其中河南力度最大,规定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三个月,给予其配偶护理假一个月。
部分省份也出台了配套的普惠托育支持措施。如山东、河南、四川围绕三孩生育政策取消了社会抚养费,并提出从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保险、人才等支持措施方面,增加关于推动建立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相关要求。
但纵观各地目前在计划生育条例上的政策修订,在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提供配套支持方面,除了河南等个别省份提出2025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大部分地区政策并未有明确的目标。
这些政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要真的达到降低生育成本,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还需要全国、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现阶段是我国人口总量由增到减转向,以及人口结构、分布和素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改善和解决生育率持续下滑的问题,将鼓励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仍是各地亟需考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