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哪个朝代休假最多?

news.xixik.com   2017-1-7 12:39:20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节假日很重要。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古代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官员,他们的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中国古代有没有休假制度?如现在的周末双休日,和国家规定假日以及带薪休年假制度?官和吏的休假有区分吗?汉朝作四休一,唐朝每月休息三天!

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五一、十一、除夕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休息或者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现在的社会中,节假日如此重要,那么在古代中国有没有节假日呢?那么古代的人们,他们一到春节,是怎么休假的呢?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冬天一般都猫冬了,也就是农闲,所以,你只要不想干活,休息上一冬天都没有问题。这是对农民而言。但是一当了官,那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就得受朝廷的节制。

【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朝代表

秦朝及以前,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那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也就是说汉朝以前,就没有休假这一说,所以说,那时当官的是很劳累的,一年365天,天天给皇帝(君主)当驴使唤,直至干不动的那一天。

汉朝的休假制度】

发展到汉朝,官员们终于盼来一个喜讯——有休息日了。休假制度初具雏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例假,另一类是节令假。

早在西汉时,据《汉律》记载,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初学记》卷二十:“休假亦曰休沐。”意思是凡政府官员,每五日可以休假一天,称为“休沐”,即休息和洗浴。政府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确够辛苦的,那么第五天就放假让他们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吧。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才可以洗澡更衣,回家团圆,走亲访友。官员们上班不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白天上完班,晚上就可以回家了。汉朝的官员是分等级的。职位比较高的官员,即使晚上休息不办公了,也要在官署中职守,随时等待皇帝的召唤,只有五天职守之后,才可以真正的回家休息一天。反倒是职级低一点的官吏,就可以不受此规定的限制,下班后随时可以回家。汉朝这个制度,在西汉两百年的时间里得到很好地贯彻。《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宝光寺》载:“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徵友命朋,来游此寺。”

据《汉书·杨恽列传》记载:“郎官故事,移病尽一日,辄偿一沐”。就是说,重要的官员,他们一旦患病,就是请病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今天请了病假,要用日常的休假来补偿,这就叫做“调休”。所以说,汉朝官员们的假期是很短的,就是春节,假期也非常短。

同时汉朝的官员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冬至夏至、春节等。除此之处,遇到特别的事情,官员还可以告假,告假又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可带职休假,但不得归家。赐告则是因为生病给予的假,汉制规定,凡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若遇丧事,则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

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地实施。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说道:“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相比于西汉时期的规定,这时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等,还可以网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隋唐的休假制度】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不过到了唐朝,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更人性化、更具体。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称为“荀假”。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此即所谓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唐制规定,凡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此外,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放假七天,定省节(相当于现在的探亲假,每三年一次)放假35天,结婚放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的关系而定假期长短),病假(最长不能超百天)。到了唐朝末期,还建立了退休制度,凡官员年逾七旬者,可以退休,称为“致仕”,享受半俸。

这样,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对于今天的请假,唐朝请假要难得多。当时政府对于“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

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通常情况下,唐代以后,大多数政府官员们习惯于上午或整天都在官署里办公,傍晚才下班回家。对于京城内的官员而言,如果需要上朝,他们就要一大早先去上朝,然后才到自己的官署办公。

而地方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和家眷住在一起,前面办公、后面居家。

因此,可以说,放假与不放假也都是一回事。但相对低级的官员,如幕僚,因为地位卑微,是没有官邸的,甚至得离家别子住在官署里或租屋而住。因此,节假日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唐朝的春节,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往前滚3天,再往后延3天,这样加起来一共是7天的假(“元正前后各三日”)。

当然,和汉朝一样,一些主要官员并不能充分享受假期。因为还有两个规矩。

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员,必须起大早,去给皇帝拜年。所以他们初一不能和家人团聚,要和皇帝聚会。

第二个规矩,地方的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即使放假,也是不许离开衙门的。

这样一来,一家人要在一起欢度佳节,只能前往衙门团聚。

【宋、元的休假制度】

“旬休”制度在宋、元两代相以沿袭。宋朝是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宋朝时期,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各级官署停止办公,回家过年。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也就是说进入宋朝,官员们终于解放了,他们可以充分享受朝廷的各种福利待遇了。

宋朝的春节,那时官方的正式称呼叫“元旦”,当然和我们现在的公历新年元旦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专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宋朝广义的春节时间很长,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3个时段,元宵节也是“年”的一部分。

宋朝春节前后的假期,让现代人都羡慕。

冬至放假7天、春节放假7天、元宵节放假7天。到了宋真宗时期,又加了一个天庆节,还要放假七日。

这样一算,前前后后加起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宋朝的官员真是玩嗨了。

宋代衙门有“封印”和“开印”的规定,各级衙门在腊月二十这一天统一“封印”,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停止办公了,外地的官员就可以高高兴兴的荣归梓里了,一直到正月二十这一天,赶回衙门“开印”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爽?

当然,随着宋朝的灭亡,官员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要不然宋朝被许多现代学者所向往呢?

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很羡慕的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可惜历史不会重新来过,否则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盼望着能穿越到宋朝,也去享受两天美好生活呢!

当然,和今天不同的是,在伦理盛行的封建社会,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除了上面的法定节假日外,政府还出台了很多“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二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

和之前的各个朝代相比,元代在节假日制度上显得迥然不同,让中国的古代节日发生了重大转变。

法定节假日更是少得可怜——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分别是春节、冬至皇帝的生日。

为什么元代的假日这么少,或许与其游牧民族的出身有关吧!因为元朝的统治者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休息,或许是因为曾经严酷的生活环境,让蒙古人的贵族认为给朝廷工作就是一种放松,完全不属于劳动的范畴。

【明清的休假制度】

或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到了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就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皇帝的生辰。具体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比宋朝少了将近一半。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也许是因为长期工作会让人产生腻烦心理,所以明清两朝也是官员旷工最严重的时期。京城还好一些,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翘班不工作已经成了常态。

不过政府的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人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里,除了法定节假日,政府也对“临时请假”制度作了规定。举个例子,如果官员因为有急事而无法及时回官署办公,晋代就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后晋时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政府还会单给路程假。

这种“急假”在今天看来颇具人性化,当个人要执行对家庭的责任时,政府的法令有相应的假期规定。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假期分别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中国哪个朝代节假日最长?

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

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可以说,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这可能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因素有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而政府官员不能像农民那样随意规定自己何时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制度诞生了。

节日也是重要的放假机会。一般来说,不管哪个朝代,像春节、中秋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公务员都能与民同乐,享受长短不等的假期。唐朝公务员属于待遇较好的,春节可以放假七天,从十二月二十八开始,一直放假到初四。然而虽然有七天假,家在外地的京官们也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什么?因为大年初一,必须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去给皇上拜年。

有的朝代夏至冬至清明、元宵、端午、重阳,这些节日可以休假,遇上皇上生日或者有什么喜事,也可以放假。有人计算过,在唐代,公务员的假日超过100天,宋代则超过120天(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最多的朝代,不愧是平民和士大夫的黄金年代)!众多的假日,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因为当时社会里的文化人主要集中在公务员队伍,有了假日,大家就能去赏赏花踏踏青,看看月亮谈谈人生,唐、宋文学和文化都达到了各自的高峰,不得不说和这种宽松的休假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就算这样,公务员们还是和现在的上班族一样,满脑子都是“放假放假快放假”,刘禹锡算是个认真工作的好官了,但他诗里就写着“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这上着班呢,思绪已经不知道飘到哪去了。

到了元、明,公务员们的假期骤然减少。特别是朱元璋,自己是个工作狂,也不让属下得闲,直接取消了休沐,全年只保留9天假日。公务员们闹了半天,朱元璋总算增加了一个寒假,从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日,大家可以休息一个月,但遇到急事儿,还得回衙门上班。古代公务员每天都得四点不到起床,五点过一点儿早朝,这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惨,想想咱们一年一百多天的节假日,也算是满足啦。

古代官僚是怎么上班的?

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首著名的《无题》,诗云:“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最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所谓的“应官”便是应付官差。

实际上,唐代以后,官员习惯上是上午或上、下午在官署里,然后回家。当然,如果是一个朝会的日子,京城里的官员会先在清早上朝,然后才到他们的官署。由于大部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显得很公平。

除了类似星期天的休假外,政府的法令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在唐、宋时期,有放假一天、三天、五天或七天的大小节庆。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七天。在唐代,据统计一年共有53天的节庆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

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有54天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指定为“休务”,所以,可以想象其他的假日至少有一部分时间要照常办公。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似乎反映了佛教、道教影响力的衰退。

元代规定有16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新年、冬至,还有皇帝的生辰。实际上,端午节和中秋节也变得重要了。

不过明、清时期的主要改变是采用了长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钦天监的官员会选择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的一天,作为全国官员“封印”的日子。大约一个月之后,又会宣布另外一天来“开印”。在这一段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到他们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处理。寒假可以看作是对例假日和节庆假日损失的补偿。

当个人为了执行对家庭和宗族的责任时(例如,近亲的婚丧),政府的法令也规定有回家的休假和相类似的假期。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

一、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二、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如果是亲戚,则有一天。

三、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亲行婚礼,则分别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

四、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

五、其他的近亲去世,分别有三十日、二十日、十五日或七日的假期;如果是远亲,则分别是五日、三日或一日。

六、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三天。

七、个人的忌日,给假一天。

八、在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后一项,这些规定大部分为宋代所遵循。明、清时期,许多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成为特殊的,必须等待皇帝的批准。唯一完全严格执行的规定是,父母亲去世之后强迫解官三年。这些改变似乎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及父母亲责任的增加或不断强调,相对的忽视了其他的社会关系——譬如对其他亲戚和老师的责任。

这显然是明、清时代道德的一个特色。

唐朝

春节期间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3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忙碌的现代人。

唐朝春节虽然也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刚好七天假。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节假期休假。有的人可以提前休假,例如私塾先生和学生,一般腊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开课,放假整整一个月。有的人永远没有固定的休假,像农民,必要的时候,大年初一也要到庄稼地里挥汗。孟浩然有一首诗叫《田家元日》,田家就是农民,元日就是初一,这首诗里有两句:“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说的就是大年初一那天,还能见到农民劳动。

某些唐朝官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这个规矩使得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至少是先跟皇帝团聚,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团聚。

第二个规矩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个规矩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的话,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唐朝有个很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韦应物,他写过一首《元日寄诸弟》,五言十二句的古风,大意是说:我自从做了市长之后,每年春节都没回去过。我在这个衙门里感到很冷清,也很无聊,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见面呢?

唐朝皇帝也写诗,唐德宗李括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那种勤勉类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连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任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于是唐朝高层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腊月二十八放年假,腊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继续放假,大年初一接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

宋朝

地方公务员腊月二十收工,回家过年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三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

《水浒传》直接描写春节的场面不多,更钟情于元宵节。宋江在清风镇被刘高拿住,梁山集团攻打大名府,宋江、柴进等人在东京赏灯谋求招安,均发生在元宵夜。

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宋太祖其父腊月初七去世,由此形成惯例,前后共放假3天。宋仁宗其母腊月初十生日,放假3天。旋即,冬至来临,放假7天。随即,天庆节,放假7天。一个多月的春节长假诞生了。

如果你是地方公务员,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老婆娃儿老爸老妈联欢,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如果你是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俗谓“排正仗”。朝会上,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献礼。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你举办家宴时得戴着,喝屠苏酒、饮术汤,也得戴着。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叫“赐食”。赐食又称“廊餐”或“廊下餐”,宋代廊下餐最出名。《宋会要》记载,廊下餐宴席安排在左、右勤政门北的东、西两廊下,文官坐东廊,武官坐西廊,规矩少不得。

如果你是生活无忧的细民,则没这么辛苦。从正月初一开始,开封府“通知”允许关扑三天。关扑是商品交易时赌博的一种。举凡食物、蔬菜、鸡鸭鱼肉、水果、鲜花、木炭、绸缎、珠宝、化妆品、衣服鞋子、梳子、帽子、玩具各类百货,甚至酒楼的饭卡酒牌,都可以参加关扑。愿赌服输,你可能花费1万钱,还买不到一个柑橘。

正月期间,开封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时间的细民,在御街(皇宫正南的大街)一带,可以看灯会,欣赏歌舞百戏,遍地喧哗,声震十里。吞铁剑的、玩木偶的、演杂剧的、说书的、吐五色水儿的、炼丹的、弹琴吹箫的、驯猴的,甚至驯鱼的、驯蝴蝶的、驯蚂蚁的……那叫一个热闹,摩肩接踵,花团锦簇。

看来,锦时素年要写作锦时俗年。春节,热闹,世俗莫过如此。

明清

冬至、元旦、元宵节,一休就休一个月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不过到了清朝,公务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神祇的特殊假日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

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民国

春节不放假,发现不在岗,就可能下岗

追溯到民国初年,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除夕时,若是发现有公务员不在岗,这个人可能就要下岗了。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国历(公历),并决定把公元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把1月1日叫做“新年”。但是,因为民间习惯使用农历,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当做传统“新年”,所以袁世凯上台以后,便把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新年”改称“春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又再次颁布命令,要求自192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国历,废除农历。为了雷厉风行贯彻这一命令,政府还规定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否则就要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北京一所小学做校长。春节时期,学校照常上课。大过年的,他只能抽出两个小时回家探望。母亲见他回来了,以为能陪她过年,哪知老舍说一会儿还得赶回学校。母亲一愣,叹口气说:“走吧!”老舍虽然心里难过,可还是要赶回学校。途中,他看见街上那么热闹,想起母亲在家那么冷清,泪水便迷了双眼。

可见,即使作为一校之长,老舍也没有宣布春节放假的权力。尽管政府企图用行政手段来制止民间过年,但是老百姓并不买账。于是,民间便出现了“禁令自禁令,过年自过年”的情景。

政府虽大力提倡国历,可公历新年,只有政府机关相互拜年,民间则冷冷清清。反观春节时民间却热闹异常,许多商人在春节时也关门谢客并贴上传统的春联。国历在民间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社会日常生活还是沿用农历。各军政机关和学校对国历是“表面上尚能遵用”,而商业结算、发付工资等一般社会生活均沿用农历。

到了1918年,北洋政府也觉得这种违背民意的改革不太可取,终于开始允许春节放假了。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大统一。统一之后的国民政府显然没能吸取北洋政府的教训,不仅重申春节不准放假,而且决定结束两种历法并行,欲彻底废除农历,以显示其“革命”的决心。

1934年的春节是2月14日,2月13日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季羡林在日记里写道:“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

1930年1月2日国民党的《上海党声元旦特刊》发表《推行国历废除旧历的工作》,也承认国历推行艰难,“习俗相沿,积重难返”。鉴于此,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农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从此,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现在其实不管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是特别盼望着有假期的到来。不管是每周的双休日还是一些特殊的节假日的休假都是现在的人们特别希望看到的。因为现在的工作实在是让人十分的烦躁,当然也是在经过一周的辛勤工作之后,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个放松,有一个好的精力,才能够开始接下去的工作。所以每周的双休日还是一个特别科学的放假的模式。而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遵循的这个放假的模式是由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所以古代的放假模式跟我们今天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他们就是咱什么时候去休息呢?也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七天一个轮回吗?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其实在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不同的制度,那休假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我今天他还也就只能通过查阅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去了解古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有些朝代是没有问法得知的那种们自然就不知道了。我们知道的有从汉代说起。汉代是一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古老的朝代。汉代的时候,他们的是种制度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他们其实是经过了四天的辛勤工作之后,就可以回家好好的休息一天。说起来,他们这样的制度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这样子也能让所有的官员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放松的时机。

其实这个制度是在是非常对的,提倡的也是汉代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其实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官员放松为目的。其实这个制度的实行是为了贯彻汉代的另外一个倡导的思想,就是为了让汉代的人们更加注重孝道。说到底呢,其实就是,给他们放假,其实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回家放松身心的,还是让为了让他们回家尽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汉代其实是一个提倡将孝道做到极致的一个朝代。当然。在这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我要顺应不同的律师的发展,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制度的改革。

到了隋唐时期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他们要进行工作的时长完全是汉朝时代的人的两倍。也就是他们要在每月的每一旬休息一天。每个月他们最多的休息时间就只有三天。因为唐代其实管理制度是很严的,唐代那样一个非常大的朝代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期也有非常非常多的食物了,是做所以官员们休息的时间再来就变少了。从这放假这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请假的制度,在唐代他们请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唐代也是像我们今天一样,那请假的话那就得提前做准备的,要是没有请假的话那可是有很多惩罚的。

到了宋代,其实他们的放假制度跟唐代其实差不了多少,但是宋代人们可比唐代幸福多了。因为长泰的人一年之中其实。总共也就只有36天,可以让他们休息。可是宋代虽然平常的放假制度跟唐代差不多,但是又比他们多了许许多多可以放假的节日。从唐代开始由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已经是可以让他们休息的。还有就是一些父母儿女的一些特殊时期,有一些时候也是可以让官员们回家的。所以邯郸的那些假日总共加起来可是有一百多天的。但是到了元代,又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了,因为元代毕竟不是汉族人领导。他们对于汉族的一些制度自然也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元旦休假日又极大的受到了克扣,也就变得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可以休息了。

历史到了明清时期,那官员们可就是非常惨的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那是皇权空前强大的时候。在他们那个朝代,完全整个朝代都是皇室的天下,对于那些官员们也都是完全都不近人情。既然那些统治者们对于那些官员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那么他们自然是不会让他们有休息的机会的。所以明清时期的官员简直都可以说是全年无休的,因为这一年只有三天的放假,那你跟没放假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的。可是这样的制度肯定让所有的平民们都苦不堪言的。他们辛辛苦苦的为十个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却要那样像牛马一样被奴役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做的。所以他们自然就站出来反抗,这样子才会自己多争得了一个月的假期。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休假 节假日 古代休假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