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为何比江苏落后,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江南省的分割造成的
江南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狭义上的江南尤其指以苏南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地区。
南直隶地图
“江南省”设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今南京)。清朝以前江南省是明朝的“南直隶省”,当年的江南省区域包括江苏、安徽和上海,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等。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清朝初年,江南一省的赋税就赶得上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每次科考的时候,江南一省上榜的人才就占全国的一半,后有了这句“天下英才,半数进出江南”。
清廷眼看江南省不便管理,便有了分割江南省的念头。公元1661年(顺治18年),江南省正式被分割为二——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右”(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江南左布政使司)。一年之后,“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而“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1760年(乾隆25年),江苏省会改为南京,安徽省会改为安庆。抗日战争期间,安庆沦陷,安徽省政府驻扎在合肥,1949年解放后,合肥就定位安徽省会了。
庞大的江南省就此一分为二,成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其中改变的原因还要从江南省本身说起。
江南省的地位
江南省被称为“南直隶”,直隶的意思就是隶属于中央政府,朝廷直接对其进行管理,有点像今天的特别行政区。明朝国都南京也是在江南省,所以江南省的发展优于全国的其它地区。
江南省一年的赋税占了明朝总赋税的三分之一,它是明朝最富裕的地区。除了经济外,全国每年参加科考的人才,有一半都是来自江南省。
江南省因为地域广大,经济繁荣,所以清朝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对江南省进行管理。可是因为繁多的事务,两江总督可谓是分身乏术。朝廷只好增派了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可还是管理不过来。
江南省曾经是明朝南京地区,也被称为“南直隶”。满清入关之后,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按照明朝制度设立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南京也就从此失去了它作为国都的地位。到了康熙初年,清廷将承宣布政使司改称为行省,于是后人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称为江南省。
那么江南省为什么会被满清分成两个省呢?
清朝初年,天下尚未一统,东南有南明,西南有其他势力,再加上清朝皇族内部内斗不断,作为清朝主要财政收入的江南省就很微妙了,统治者感受到了江南的日益强大,就在这个时期,也是清朝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时候,整个天下皇帝一人说了算,要是这时候江南省被人攻下,这全国的势力对比就会扭转了,于是乎为了增加其稳定和安全性,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一分为二,这样能够加强管理,防备第三方势力坐拥江南威胁朝廷。
再加上南京曾是明朝的都城,也是全国文化交流中心,即使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依旧是陪都,南京地位更是分量相当,归属六部分管,职能部门与北京一样,明朝的皇帝对南直隶一直是很重视,毕竟这里是朱元璋定下的都城,从某些方面考虑,清朝统治者始终害怕南明打回来。
正是清政府看到了江南的巨大威胁,所以不惜一切力量,也要把江南省一分为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此地。
安宁就是一切
清朝初年,顺治帝所要面对的挑战非常多,有内忧,亦有外患。
内忧主要是严重的满汉矛盾,以及大大小小的反清势力。顺治帝发布的“剃发令”要求所有领地汉民必须将前额剃光,在后额留下辫子。可是“剃发令”违背了汉人的传统伦理,汉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坏它们。于是许多汉人们纷纷选择不剃发,顺治帝便采取高压政策,以强制手段逼迫汉人屈服。满汉的矛盾就像一团乱麻,短时间内无法解开。
正在剃发的汉人
反清势力方面,不得不提起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陈浩南,另一位是郑成功。陈浩南创办的天地会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聚集了大批信徒。他们在各处与清廷展开抗争,清廷围剿数次,都难以将其清除干净。郑成功则以台湾作为大本营,带领着明朝旧部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展开周旋。
郑成功
内忧不断的清廷,还要面对四周的外患。南明朝廷一直虎视眈眈,西南的诸多小国在伺机行动,北方的蒙古摩拳擦掌。清王朝一旦稍有不慎,便会受到多方势力的落井下石。
清朝初期,对于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来说,稳定就是一切,而江南省对于清廷来说是不稳定的。
划分求稳定
顺治时期,清廷的行政中心在北京,离北京越远的区域,当然也就越难以管理。江南省离京师较远,清廷派了多名官员都难以对江南省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江南省的赋税在清王朝的总赋税占比已经达到了一半之多。如果无法对江南省进行有效管理,那将直接影响清廷的财政收入,而入主中原不久的清王朝是非常需要资金的。
另一方面,富裕的江南省很容易让一个人或者一方势力做大做强,如果在江南省发生叛乱事件,清王朝根本难以对付。所以为了清王朝的稳定与发展,江南省只能一分为二,这样清廷就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虽然本是同根生,但江苏与安徽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从清朝开始,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一直在安徽之上,如今的江苏已经将安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如果江南省不进行划分,情况是否会不一样呢?
当然,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
安徽省之所以落后,有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江南分治造成的
原因一:没有出海口
本来江南省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是临海的,在江南省一分为二后,安徽成了一个内陆省份,没有出海口,没有了长远发展的潜能。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为华北平原,中部为江淮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和西部多山地、丘陵。面积在中国34个省份中排第22名,为14.0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派到第八名,约有6200万人。所以在中国人均土地稀少的大环境下,安徽更是首当其冲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安徽不靠海,没有港口,就很难做对外贸易。众多的人口和多平原、丘陵地带也决定了安徽的农业基础比较好,只有沿江和沿淮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其他地区工业相对落后。
原因二:重心在江苏
江南省的衙门和各种机构几乎都在现在的江苏省,比如南直隶的衙门和布政使司以及配套的设施都在江苏,更别说江南制造局和总督衙门了,安徽并没有这些设施,也没有繁华的城市,所以一切都得从0开始。
原因三:文教功底都在江苏
当年全国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这江南贡院就坐落在江苏南京,在江南拆分前,整个安徽都是往江苏的江南贡院供人,谁曾想一旦拆分,连个像样子的贡院都没有。
原因四:安徽和江苏倚重不同
安徽重农,江苏重商,江南拆分前就是这个格局,所以给朝廷交税几乎也安徽交粮,江苏交税,这分开后不行了,各自都得顾住各自才行。
时至今日,安徽依旧因为以上几点无法大规模发展,没有出海口,只能专注与农业,工业只能承接转移,整个省份没有能够带动周边的大城市,这也是安徽的大城市比较少的原因。
1、安徽地理位置好?
江浙沪地区以及安徽的沿江段已经连为一体,而合肥与东部、南部的灯光完全隔离开来,完全就是一个孤岛。
抱歉,我看不到安徽有哪个城市堪比南京、武汉这样的“节点”城市。南京、武汉分别是长江下游和中游的节点城市,武汉控两湖和江西,南京控苏皖。安徽呢?安庆可以比肩吗?长三角工业发展起来后,虹吸效应更加明显。不同的省份政策差别很大,举个例子,砀山和萧县解放前是徐州地区的,和丰县、睢宁地理位置相当,文化十分接近,看看现在的经济差距?2015年GDP:萧县220亿,睢宁465亿。你能说这是当地人不努力造成的?
2、安徽富裕过?
不好意思,我查过很多资料,安徽从来都是不行的。
资料一: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提到的明清较大城市根本没有安徽的份。而清代江苏超过40万人口的城市有南京、苏州、扬州3个,超过20万的还有淮安等,超过10万的有镇江、清江浦、仪征等。
资料二:明代万历年间《歙志》:”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征)、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这里说了,当时安徽最发达的城镇是芜湖,只不过和江苏的仪真一个档次。
资料三:光绪年间各省岁入岁出总额。江苏当时包括江宁布政司(江宁府和江北诸府州)、江苏布政司(苏南四府一州)和江北漕运总督。看看苏、皖的差距有多大。
资料四:1916年各省工人数量,摘自《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
江苏144880人,浙江79165人,安徽27284人
资料五:清代嘉庆年间各省田赋。
那时候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即使是农业社会,安徽也远远落后于江苏。摘自《嘉庆重修一统志》。
江苏:363.3万两
安徽:162.9万两
浙江:295.2万两
江西:192.0万两
资料六:《辛丑条约》各省承担的赔款
大致反映当时各省财政实力。安徽承担的部分也不到江苏一半。
资料六:1949年安徽主要直辖市的人口。安庆根本不行。别说是解放后怎么没落的,自欺欺人。
资料七:近代安庆的工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以下摘自《近代安庆工业发展状况初探》一文:}"据1920年安徽省政府统计,当时安庆有工业资本43万元,工人306人,工业原动力808匹马力,每年生产的产品约值46万元;产品中以纺织品、食品为主。”(9)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安庆的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工厂规模不大,工人人数不多。……..电厂是解放前安庆唯一规模较大的工厂。”
资料八:近代芜湖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一般,城市规模较大程度依赖于米市。
资料九:1930年代城市人口调查(摘自上海《申报》和其他资料)
江苏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4个(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浙江3个,江西1个,安徽0个。
资料十:1953年各省直市城市人口。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安徽当时最大城市淮南仅仅排江苏第六
杭州696608
宁波237491
温州201596
南京1091575
无锡 581466
苏州474011
徐州373190
常州296509
南通260412
镇江201354
新海连207561
扬州180213
泰州159854
合肥183570
淮南286941
蚌埠252993
芜湖242143
安庆105267
屯溪53734
南昌398233
资料十一:1952年各省国民生产总值情况,安徽不到江苏一半。
注意,下表有个地方写错了,这里的数据是GNP而不是GDP。但那个年代二者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