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中,“泰山封禅”可以算是帝王的最高荣誉奖了,也可以看作是帝王自己对自己的一次表彰大会,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此能够彰显个人功绩的好事,自然是每个帝王梦寐以求的事,但奇怪的是自宋真宗封禅之后,后世帝王就再也无人封禅了,哪怕就算是好大喜功号称“十全天子”的乾隆帝在泰山祭祀之时,都特别强调“非封禅之用”,那为什么宗真宗之后再无帝王前去封禅呢?
其实封禅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这项活动的起源非常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不过史料明确有关封禅最早的记载是秦始皇,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行了次封禅大典,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被视作了古代帝王最高的荣誉奖,也因此封禅被历代帝王所喜,秦始皇之后,封禅的帝王有汉武帝等等,最后直到宋真宗便消失了。
泰山封禅,由来已经,甚至成为历代帝王的毕生追求。
何为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人认为泰山是“天下第一山”。因此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是无上荣耀。
帝王行泰山封禅,目的无非就两个:第一,宣扬自己受命于天,统治人间;第二:向上天和世人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无上权威。
不过很奇怪的事,自从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此后的帝王就再也不去泰山封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宋真宗之后,再无泰山封禅,宋真宗到底对泰山做了什么?
“泰山封禅”究竟有多难?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来来来,我们数一数这6位皇帝的功绩,谁是真有资格,谁是瞎比乱搞,一目了然。
五岳之首
古人祭祀天地,以天为尊,皇帝叫做天子,古人认为,五岳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上古传说中,盘古死后化为五岳,而最重要的头颅化为东岳泰山,这就增加了泰山的神秘性;又认为泰山是五岳中最接近天的,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是谁?圣人啊,有孔圣人的钦点,泰山的神圣是不可侵犯的。再说地理位置,泰山是五岳中最东方的,东方是什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之源,这一来泰山就成了世间万物的孕育之所。
你看,有神话、有圣人、有象征,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毫无争议。
“泰山封禅”的意义和条件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向上天汇报功绩,曰封,向大地汇报功绩,曰禅。所以封禅,无非就是向天地说明权力的正统性,以及汇报自己的功绩。
《史记·封禅书》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就是说,帝王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功绩,让海内生平百姓富足,才能向天地汇报。
因此,泰山封禅也有几个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君权神授;
2、政绩显著,国泰民安、百姓富足,这是功绩;
3、祥瑞降临,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天降祥瑞。
要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可不容易,国家统一具备正统性,任意一个大统一王朝的皇帝都具备这个条件,你爹是正统皇帝,你继承他的位置,你当然也是正统皇帝。这也就断了割据政权帝王封禅的想法;政绩显著就难了,毕竟历史上250皇帝随手一抓就一大把,明君贤君屈指可数;至于天降祥瑞嘛,嘿嘿,哪有那么多祥瑞,但这事儿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只要满足了前两个难度,第三个就可以暗箱操作一下。
历史上封禅的皇帝
来,先看封禅的皇帝有哪些。
秦始皇:史上第一个在泰山进行封禅的皇帝。秦始皇的功绩不用多说了,始皇帝是第一次大统一的皇帝,他这次封禅,更多是为了巩固皇权。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取百越,通灵渠,修建直道,统一文字,度量衡,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础,为统一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让中国变成了一个整体。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第一次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并立石颂德,宣告“受命于天”。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汉武帝:武帝时期,汉朝到他这里已经经历了几代帝王的统治,又有文景之治打下的牢固基础,天下还是非常太平的,对外他又打得匈奴哭爹叫娘,还打通了河西走廊,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晚年穷兵黔武民不聊生,下了一道罪己诏,这是后话了。汉武帝民贼独夫 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
汉武帝一改前几代政策,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北击匈奴,南并百越,东吞朝鲜,西取大宛,派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丰功伟绩彪炳史册。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与山下东方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登泰山,行登封礼;次日岱阴下,禅东北麓肃然山。
汉光武:光武帝刘秀,位面之子,懂的人都懂。如果没有他,汉朝国祚要腰斩一半,更重要的是,刘秀是真正让汉朝的辉煌延续下去了,而不是苟且偏安,这对于中兴王朝来说非常难得。
光武帝终结了乱世,建立东汉,开创了光武中兴。虽然功业没有前两位那么出众,但却算得上一个完美的皇帝。所以“封禅泰山”也在情理之中。
唐高宗:许多人对李治都有偏见,认为他软弱无能,一生都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但李治的功绩是决不能无视的。征服高句丽,这是太宗皇帝都没有做成的事情,更别说唐朝版图在李治的统治下达到了最大。武则天只是在李治晚年才逐步掌权的,而且李治也没有成为傀儡,只是身体原因才让皇后帮个忙。
可能是李世民和武则天太出名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位于两者中间的唐高宗。高宗在位时期,灭掉了隋炀帝和太宗都没拿下的高句丽,唐朝的疆域达到鼎盛,被草原民族奉为唐太宗之后的另一个“天可汗”。
唐玄宗:李隆基,如果在安禄山造反之前他祭祀嗝屁,这位老哥就是千古一帝(之一),没有争议。他一手开创的大唐盛世,直到今天还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回大唐的梦想。
唐玄宗打造了唐朝甚至历史上被认为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时代——开元盛世。而玄宗也在声望极点之时顺势封禅。
从这五位可以看出,封禅泰山不是随便一个皇帝都能去的,必须要有一定的丰功伟绩才行。
总的来说,封禅泰山首先必要统一天下,其次要有功业,国家达到盛世,最后必须天降祥瑞。
就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有为君主,提出前往泰山封禅的意愿时,都被著名的谏臣魏征上奏给劝回去了。
宋真宗:……哈哈哈哈哈
有这前五位皇帝的对比,宋真宗的封禅就显得可笑了。提起宋真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但说起《澶渊之盟》大家就都知道了。就是打赢了还要给岁币的皇帝,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其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但至少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啊。结果真宗觉得是莫大的功绩,提出要封禅泰山,结果大臣群起反对,就差指着鼻子骂了。真宗却另辟蹊径,买通王旦达到了目的。因此,王旦也跟着真宗一起被骂。
要说宋真宗朝的功绩嘛……咸平之治?内政方面勉强算是治世吧,但跟其他朝代比起来真是不够看的,你知道,能称为“XX之治”都是一个朝代的顶峰(准顶峰),你见过哪个朝代的顶峰时期,居然不抵抗外敌的?你见过哪个王朝,在与外敌交战中获胜,还签订盟约,战胜国向战败国纳贡的?澶渊之盟,还美其名曰平等条约,真是笑话。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发生战争,宋真宗作为天子御驾亲征,提高了军队士气,战争获得了一定优势。后来双方和谈,签订了以宋为兄,辽为弟的“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北宋需要每年向辽进献岁币,其他的条件几乎都是利宋的,但陷入思想误区的宋真宗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是“奇耻大辱”,为了一改这耻辱的形象,宋真宗决定的封禅,以求来拔高自己的历史地位,为了制造封禅时必须的“祥瑞”,宋真宗与群臣一起演了一场“天书神降”的戏,这就是宋真宗封禅事件的始末,而这次封禅也让这项活动永久成为了历史。
宋朝经历确实在真宗时期超越了唐朝,但说真的,那是历史的进程,以及宋朝的制度造成的,刚好到了宋真宗这里爆发了,并非宋真宗的功劳。
宋真宗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封禅泰山了,丢不起这个人呐!宋真宗这种都能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有了丰功伟绩也不屑于和他混为一类了。
其实宋真宗不知道的是,前几代帝王之所以会获得较高的历史评价,不是因为去封禅才得到的,而是因为具备满足了封禅的条件自然评价就会高,而封禅仅仅只是让评价锦上添花罢了。
宋真宗可谓凭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泰山的标准。
据《宋史》记载:“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人们对于此次封禅事件的评价是影响历代帝王再无封禅的主要原因,看看史书上对此是怎么评价的。《宋史》中对这次封禅事件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君无君样,臣无臣样,而宋朝的儒生们也对宋真宗封禅一事极尽嘲讽,什么“取笑当代,贻讥后来”等等。
正是这种“君臣无样”的评价彻底摧毁了封禅原本带有的光环,以及那种祭祀时的神圣性,导致后世的帝王,只要一想到封禅这个事,宋真宗的惨痛教训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帝王重视评价,谁也不想在史书中留下个“君臣如病狂然”的评价,即使是帝王想去,做臣子也会劝诫君王,可以说此次封禅已经让原本一项神圣的活动变成了一场闹剧,好好的一项神圣的祭祀盛典结果被弄成了不伦不类。
细说六大皇帝泰山封禅
秦始皇去封禅
老天爷:孩子,你要向我说什么?
秦始皇:爹,我扫平了六国,北击匈奴,南并百越,书同文车同轨。
老天爷欣慰的点了点头。
汉武帝去封禅
老天爷:孩子,你又做了什么事?
汉武帝:爹,我灭了南越,开了西域,打到匈奴老窝里给你汇报成绩。
老天爷伸出了大拇指。
汉光武帝去封禅
老天爷:怎么了?
光武帝嗫嚅良久:那个爹,我又一统天下了。
老天爷勉强笑了笑说:你出身低,有此功劳也属不易。
唐高宗唐玄宗:爹!西去长安九千九百里,皆我大唐国土,四海之内,无不臣服,这是他们的使者。
老天爷高兴的说不出话,华夏子孙越来越强了。
宋真宗:爹!我在黄河北岸打赢了契丹,说好了每年只用交三十万保护费他就不打我了,我趁机还和他拜了把子,以后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老天爷:……
宋真宗:爹你怎么不说话啊?爹?爹!
快来人哪,快打120!
宋真宗把封禅搞烂大街了
“桧”字的寓意本来是极好的,但秦桧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人取名愿意用“桧”字了。
大家知道,死了以后谥号叫文正是最好的,明朝就4个,清朝就8个,当然清朝的大部分都是沾了当皇帝老师的光,连著名诗人林则徐林公都没得到文正的谥号。
但是呢,还有一个级别更高的谥号叫忠献
后来自从秦桧得到了忠献的谥号以后
连忠献这个谥号都没了……
后世皇帝也是要脸的,明太祖朱元璋继位后,下诏废除了由宋真宗册封的泰山山神“东岳天齐仁圣帝”的称号,哪怕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也没有泰山封禅的欲望,大概是丢不起这个人吧。
之后历代皇帝因为觉得真宗封禅这事丢人所以不去封禅。
宋真宗封禅以前
皇帝: 要不我们去泰山封个禅吧。
大臣: 陛下统一寰宇,威震宇内了吗?
皇帝: 暂时没有
大臣: 那陛下复兴华夏,驱逐胡虏了吗?
皇帝: 目前还没有
大臣: 那陛下励精图治,一雪国耻了吗?
皇帝: 还在努力中。
大臣: 那你去封什么禅,不嫌丢人啊?你这不是惹天下人耻笑吗?
大臣卒
宋真宗封禅以后
大臣: 陛下复我河山,威震寰宇,臣建议泰山封禅,以彰天威。
皇帝: 上一个泰山封禅的是谁啊?
大臣: 回陛下,宋朝真宗皇帝
皇帝(表面笑嘻嘻,心里MMP)
皇帝: 朕自即位以来可曾让胡虏南下,杀我百姓,掠我子民?
大臣: 不曾
皇帝: 那可曾让胡虏陈兵城下,签订城下之盟?
大臣:不曾
皇帝:可曾岁岁纳币,向胡虏献媚,以求和平。不仅不以为耻,还引以为豪,认为是件不世出的大功劳。
大臣:不曾
皇帝:那你让我去泰山封什么禅,纯粹恶心我是吧?来人,拉出去砍了。
大臣卒。
在古代,封禅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想要封禅必须同时具备多个条件,正是因为这样苛刻的条件使得很多拥有丰功伟绩的帝王与之擦肩而过。在历史上总共只有6位帝王到泰山进行过封禅,他们之中不乏有取得过莫大的功绩之人,但也有名不副实之人,宋真宗就是其中一位。巧合的是,在宋真宗封禅之后,往后的历任帝王都没有再封禅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宋真宗玷污了封禅的名声,让后面的君王觉得封禅不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了。
一个帝王想要进行封禅那么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康以及祥瑞的出现三者缺一不可,在宋真宗之前的帝王,虽说在“天降祥瑞”一事上都或多或少的有造假的嫌疑,但像宋真宗这样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造价还是首次,其实当时的人民都知道所谓当时朝廷所说的祥瑞都是人演出来的。但宋真宗对此不以为然,反而还亲自上场自导自演,这样的行为让后世的人觉得非常恶心。
说白了,一句话,宋真宗封禅成功把封禅的B格从天上拽到了地下。
宋真宗之前的皇帝:我也想封禅啊,秦皇汉武,文治武功。
宋真宗之后的皇帝:什么?封禅?别把我和赵恒那个傻逼比。
后世以好大喜功著称的乾隆都是游览泰山,打死也不封禅了···
封禅的神圣意义逐渐消解
玄学上说,五德终始说和天人感应逐渐消失,封禅的神圣意义逐渐消解;现实政治上说,真宗后期政治可谓毫无亮点,封禅作为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宋人自己彻底否定。
自秦以来,五德相生相克这套理论传了上千年,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难以解释。最简单的一条,后朝与前朝之间到底是相克还是相生?从刘向以来几百年都没有定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诸国林立和唐朝的大一统,又是越位继承又是正统争论,将整个五德循环体系弄得一泡污。到了唐朝,除了李二对这种玩意儿不咋在乎之外,一个一个皇帝都栽在这上面,仇鹿鸣老师写《长安与河北之间》,劈头第一篇就是安禄山在五德体系里发明了一套理论来为自己代唐制造舆论优势。马亲王还就五德体系专门写了一本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不过直到宋真宗的时候,封禅和五德体系都还是没有完全完蛋的,不然真宗也不至于舔着脸拿这些玩意儿来神道设教——真宗死了十年后程颐才出生。
另一方面,真宗后期封禅,完全是一场政治灾难。花了大钱却什么事都没做成还在其次,把官场风气搞烂才是最麻烦的。大家都知道封禅是因为你皇帝老儿被契丹人骑脸了要找回场子,但大家为了保命还是得昧着良心说胡话。当整个官场都是这些可以为了权势而闭嘴的人的时候,不仅现实上文治武功无一成就,而且就儒家传统道德而言也是非常可耻的。等到真宗一死,这段时间自然就完全被后世看做“我们走过的弯路”,就算祖宗之法是北宋的政治正确,但真宗这最后十年也是允许大家或公开或私下进行批评的。
所以说,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五德终始说通过真宗这个废物而证明了自己毫无价值,真宗自己的烂也消解了封禅的神圣意义。
宋朝作为第一个放弃重建华夷秩序的中原政权,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发明了中国的文化。宋人对自己在边疆战事中表现出的废柴懦弱,需要进行一个合理化解释,所以真宗搬出五德终始和封禅,用完全的自欺欺人来粉饰涂裱,最终被证明是完全骗不了人的。所以后来宋人换了个洗地思路,说打仗又会死人又得花钱,找到了“民本”这个政治正确来反战,甚至发明出了新时代的华夷之辨。这个话术确实比宋真宗的粗糙拙劣强得多,以至于宋人甚至可以拿着华夷之辨来嘲笑唐朝,并在和唐朝的对比中获得优越感。我们今天虽然对宋人的无耻看得目瞪口呆,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套话术的有效性。
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你能放弃幽云,就能放弃灵夏,你能放弃两河,就能放弃汴京,你能避都南京,就能逃出杭州,你能签订澶渊,就能和议绍兴,你能认辽人为兄弟,就能认女真为伯父,就能求认蒙古人为叔祖。而当忽必烈不认这个孙子的时候,宋人也就完了。
说句不好听的,当北宋一直默许的华夷之辨因为靖康耻而进化成初步的民族主义的时候,完颜构杀掉了岳飞并向金称臣,史实上已经证明了宋人甚至中华第二帝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完全破产。一个巨大到必须去做世界帝国的民族,如果放弃世界帝国去做民族国家,就只能是这个下场。从这个角度讲,宋真宗正是始作俑者。由这个混蛋来结束封禅的历史,虽然荒诞但确实合理,就像结束武侠的是鹿鼎记一样。
说回来,金庸让韦小宝站在乔帮主郭巨侠的末尾,比历史让宋真宗站在秦皇汉武的末尾,还是厚道得多的。
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封禅之义有三: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
历代皇帝是不是如此有羞耻心,以至于连论证自己王朝合法性的手续都不要了?
那这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廉耻感可真是强到爆棚了。
实际上真宗之后历代皇帝放弃封禅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汉唐以来论证一个王朝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改变,所以大家不搞封禅了。不仅封禅被Over了,一起被放弃的还有且不限于五德始终说、谶纬说等等一堆东西,简单来讲就是大伙意识到汉唐以来的正统论不可控性太大了,所以干脆逐渐放弃这套东西,所以搞到最后许多在秦汉时期被视为“奉天承运”的重要道具在后来就失去了原本的重要意义——除了封禅之外,传国玉玺也是受害者之一,乾隆大哥拿到真假莫辨的传国玺之后干脆唱高调说什么“君人者在德不在宝”,把玺给毁了(当然过两年后悔了,觉得自己这么干也挺有病的——又重新做了一个……)
即真秦玺亦何足贵……即使尚存,政、斯 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
当然,B不能让你一个人都装了,你清朝皇帝有这个觉悟,我明朝皇帝凭啥没有?所以咱们大明的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
弘治十三年,鄠县民毛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秦玺复出,遣人献之。礼部尚书傅瀚言:“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真伪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篆文与《辍耕录》等书摹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所纪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录者不类。盖秦玺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摹秦玺而刻之者。窃惟玺之用,以识文书,防诈伪,非以为宝玩也。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我高皇帝自制一代之玺,文各有义,随事而施,真足以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何藉此玺哉!”帝从其言,却而不用。
所以说,真宗之后再无封禅,本质上来讲是因为大伙已经研究决定了,以后就用新的正统理论了,不要再搞汉唐时代那套东西了——风险太大,玩不起。汉朝讲究天人感应,讲究谶纬,搞政治神话,政通人和就风调雨顺,朝政不行就天惊地动,可你谁能保证自己在位几十年没点天灾人祸啊?尤其是等到了五代的时候城头变幻大王旗,大家干脆就枪杆子里出政权,你说你有执政合法性,你有几个指挥?
从本质上来说,五代之后的宋朝人需要一套新的东西来支撑这个朝代的存续,像以前那些东西肯定是不行了——咱们开国皇帝是个不要脸的篡位反贼,趁着人家孤儿寡母夺了大周的天下,你说啥顺天应命啊?咱有那个么?至于以前看重的什么“授受如贯”,咱是夺权啊!更倒霉的是北边有个大辽,人家当年那是打进中原之后建的国,有事没事也自命正统来的,这玩意谁受得了啊。你要是按照以前的那套东西,就得搞清楚你大宋的德运是从哪继承过来的——这里面能做文章的地方太多了啊!所以自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开始之后,一个是经学跟纬学分道扬镳,前朝的封建迷信拜拜了您内;一个是大家搞出来了新的正统论。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
说白了就是咱们不讨论什么天命的问题了,也不讨论什么五德始终、德运继承的问题了,咱们得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事物——我大宋皇帝全面拨乱反正,据有中原,结束了五代时的混乱局面,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我大宋就是正统!完事了!
在这个基础上大伙开始把封禅啊、禅让啊、传国玉玺啊这些东西的重要性都给降低了,不然很多事说不明白——你不正统么?为啥没有“授受如贯”?你不正统么?传国玉玺拿出来看看呗?最后索性去你的吧,你们那些玩意都是扯犊子,不需要这个,老子一样正统!所以说封禅这事也是扯犊子,我天下统治得好好的,为啥非要搞个封建迷信活动来论证一下自己的执政合法性?最关键的是你这个迷信活动它是哪来的呢?
它是暴秦的玩意啊!不是咱们上古时代的东西啊!你学点啥不好非学个暴秦……不怕学了之后自己也暴毙了?
(封禅)实自秦始,古无有也。且三代不封禅而王,秦封禅而亡,人主不法三代而法秦,以为太平盛事,亦已谬矣。
禅最无据……至秦始封禅,而汉武因之,皆用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祀渎天也。
所以说从宋代中晚期以后,封禅的神圣性就逐渐消解了。等到了明清之后也不是没人提出来过这事,然而最后的反应也都是“这玩意也不是古礼啊”“咱得以德治国啊”“儒家经典里有封禅这玩意么”……
实际上,封禅神圣性的消解其实伴随着中国古代“正统论”的一次巨大变革。而正统论的巨变又跟五代乱世对皇权神圣性的消解与宋代辽金两国的强势有着很强的联系。从宋代开始,士大夫政治逐渐成熟,君主独裁制度日趋加强,对皇帝来说,论证自己“受命应天”的动机也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了,所以明清两代就算是朱棣跟乾隆这样的皇帝,最后也都放弃了封禅。这就是一种礼仪的命运,当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要看历史的发展……
宋真宗到底对泰山做了什么?
宋真宗赵恒是个把封禅剧演成烂尾片的末代“谐星”,本来想往脸上贴贴金的,结果劲使太大,直接打肿了。
严格讲,作为汉唐之后的中原正统政府,宋帝国很难完全意义上称为“宋朝”,虽然它存在300多年,并且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一锅粥的混战,特别是化解了五代十国70多年的大分裂局面,历史贡献还是有的。
但它从始至终都只是苟且偷安的半统政权,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彻底失去长城防线;南方的交趾(越南)脱土独立,华夏意识日渐淡薄;西北的党项征服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建立西夏帝国,宋人面临三线楚歌;更别提遥远的草原深处还潜伏着终将苏醒的女真部落和蒙古骑兵。
对照封禅泰山的三大标准,天下一统,宋没做到;易姓而王,宋是通过“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王冠”;由乱而治,宋只是在辖境内没那么“乱”而已,远远称不上“治”。因此有宋一代,没有哪个帝王够格舔着脸去泰山封禅。
但自知之明是一种稀缺品质。
从真宗他爹宋太宗赵光义起就蠢蠢欲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到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一波接一波不明真相的群众不知被谁鼓捣进京上访,强烈要求太宗封禅,随后文武百官也加入这场自欺欺人的滑稽狂欢。
赵光义心里暗爽,很想表扬表扬手底下这帮懂事儿的人精,但戏份还是得演足,摆了几次欲拒还迎的姿态后就坡下驴,以“为百姓祈福”的名义诏令筹备封禅大典。
缺啥渴望啥。
封禅代表受命于天,这对宋太宗来说太重要了,他哥陈桥兵变本就得国不正,“杯酒释兵权”看似不杀功臣、宽容大度,实际是底气不足、欠缺容才之量,甚至造成“重文轻武”的战略锁死。
他就更不济了,虽说具有“亲王尹京”的储君资格,凭“金匮之盟”的牵强说服力玩了次兄终弟及,但“斧声烛影”的嫌疑始终洗不干净,其弟赵廷美和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也都死得不明不白,加上他即位后不等转过年就猴急改元的难看吃相,更是加剧了后人对他做贼心虚的历史指控。
他是权术高手,但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领军治国能力实在平庸。亲征伐辽时,在高粱河屁股中箭,仓皇逃跑;派五路大军发动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结果折了杨业,大败而归;加上在白藤江败给交趾,在大西北败给党项,堪比千年后的中国足球。
武功不行只好转向文治,他修了本《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给后世留下了“开卷有益”和“雪中送炭”两个典故,其它实在乏善可陈。
但宋太宗本人的自我评价却相当之高,老是自比唐太宗,迷梦不醒。
实际上,隋、唐、宋、明连续四代汉人政权的“皇二代”(隋炀帝杨广的庙号叫世祖,明朝的朱棣原本庙号也是太宗,后来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亲爹名分硬把朱棣改称“成祖”)确实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点是抢班夺权,都是干掉了哥哥或哥哥的儿子阴谋上位。
第二点是胃口极大,李世民和朱棣的功绩是广受认可的,赵光义和杨广倒是有点像,心很大能耐不大,只是赵光义没把国家折腾散架子,勉强算是强一点点吧。
然而,面对舔着脸硬要封禅的宋太宗,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他四月份下诏书决定封禅,五月份皇宫的乾元殿(举行登基大典的正殿)和文明殿(册封皇后和王族的正殿)就被一道闪电直接劈中,在暴雨滂沱中诡异地烧为灰烬。
这在古代是被主流价值观解读为上天示警的大事件,宋太宗只好咬碎槽牙咽肚子,取消封禅妄念。
宋真宗赵恒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他能接过权杖,实在是宋太宗没有选择的选择。
他大哥赵元佐至情至性、嫉恶如仇,因看不惯亲爹害死亲叔,发疯隐退。
他二哥赵元佑心机深沉、手段狠辣,无奈家里的小妾比他更狠,一门心思毒死正妻,结果赵元佑在饭桌上临时起意玩了把浪漫交杯,英年而薨。
14岁的赵恒得以替补出场,在27岁晋封太子。
赵恒29岁那年老爹驾崩,曾经帮助他爹上位的大太监王继恩伙同李皇后发动政变,企图迎立已疯掉的赵元佐为傀儡皇帝,好在被“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挫败,跃跃欲试的少年天子终于成功登基即位。
赵恒在位25年,他认为拿得出手支撑他敢去泰山封禅的“成绩”无非有两样。
一个是所谓的“咸平之治”,商业繁荣、贸易蓬勃、社会稳定,老百姓的确过了几天安生日子。
但这个成绩单可能更多是太祖太宗遗泽,赵恒本人虽也给老百姓免租减税、给官员休假赐宴,鼓励开荒育种、推动工业发展,大名鼎鼎的景德镇就是在真宗景德年间开始得名并成为瓷都的。
然而说实在的,这些都是帝王基本功,谈不上“优秀”,更不卓越,与封禅标准还是距离很大的。
他唯一有点创意的就是重视教育、鼓励读书,写下赫赫有名的《励学篇》,其中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给无数寒门子弟打了鸡血,“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但是这个层次的励志,格调实在不高,境界还是差了不少,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中贪官多于廉吏,干臣规模远不如酒囊饭袋。
另一个“成绩”就是北宋历史上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大事件“澶渊之盟”。
赵恒36岁那年,契丹族的萧太后带着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史上唯一庙号圣宗的选手)亲率20万大军进抵澶州(河南濮阳,距离首都开封仅120公里)。
面对朝野迁都逃跑的消极声音,宰相寇凖力排众议,把皇帝生拉硬拽到前线“御驾亲征”,最终稳住局面不至崩盘,但也无力反击甚至无力僵持,只好签约议和,商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来了宋辽边境120年的和平。
赵恒以为自己打了大胜仗,沾沾自喜好一阵子。
然而连当朝大奸臣、“五鬼”之首王钦若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彻头彻尾的城下之盟,丝毫不值得吹嘘。
偏偏当时和后世都有人试图美化这段历史,他们摆出的账本是,岁币只占军费的百分之一,宋辽互市贸易中宋国收益是给辽岁币的2.5倍,“和平”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减轻了朝廷赋税压力。
然而,账不能这么算。
澶渊之盟固然消弭了国战,换来几天偏安日子,甚至导致契丹这个马背民族迅速腐朽化,最终在女真铁蹄下灰飞烟灭。
但同时无形中也给汉民族带来了深远而致命的灾难,从此以后,宋人朝贡岁币的姿态越加谦卑,汉民族的脊梁越压越弯,汉唐盛世那个阳刚自信、生龙活虎的中国人形象变得孱弱躲闪、病病殃殃。
直到今天,这个损失也没能完全找补回来,人们总拿孔老夫子原本强调内外兼修的“文质彬彬”去夸奖一个小伙子,却仍然还是含着点弱不禁风的味道,当今社会上充斥的“崇美”“精日”“哈韩”之流恐怕就是千年遗毒。
曾几何时,中国人开放包容、豁达刚健。
周朝官学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从那时起,儒生佩剑、文武兼修、绝无偏废。
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并不是很多人印象里“手无缚鸡之力”的老态龙钟形象,而竟也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猛侠士。
很多外族人外国人也可以在高度自信的唐帝国大展拳脚,著名的黑齿常之是百济人,高仙芝是高丽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
而宋人连自己的武将都不信任,总是小肚鸡肠地搞制衡,文官领军、宦官监军,王韶、狄青、岳飞等少数将才都没什么好下场,导致有宋一朝成为史上最孱弱的王朝。
唐人的审美倾向高大健美,而懦弱小器的宋人则推崇那些比自己更加弱不禁风的偶像。
尤其是自卑的男人们化身道学先生,鼓捣出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禁锢孩子的思维,裹住女人的双脚,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腐朽的“士大夫意识形态”,拿捏一种形式上的、矫揉造作的“温文尔雅”,走路快了就是轻浮,寡妇改嫁就是失节,古人做的全是对的,改革创新都是邪念,发明创造更是奇技淫巧。
然而掌握当时话语权和历史“化妆权”的士大夫们却对那个时代极力标榜,因为宋王朝是他们专属的乐园。
经过五代十国的杀戮劫掠,门阀世家被迫星散;封爵贵族被赵宋皇室严格防范,毫无实权;通过科举跃迁上来的寒门士大夫几乎没有“天敌”,站到了“食物链”顶端,他们极力推崇狗屁的“魏晋风流”,道德至上、不善实务、一味空谈。
比如,赵恒的儿子宋仁宗赵祯是个绝户,过继侄子宋英宗赵曙当儿子,结果赵曙即位后该管生父叫“爹”还是叫“大伯”的简单问题竟然发展为被称为“濮议”的政治事件。
欧阳修和司马光各领一派吵得天翻地覆,甚至朝野名宿中还有威胁辞官的,有以死相逼的,有要求处死宰相的,而当时宋与西夏的战事连连失利却乏人问津,这就是士大夫们嘴里的“失地事小,失节事大”。
在这么一个文恬武嬉、过家家般的时代气候下,赵恒壮胆去泰山抖抖威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恒大约40岁起(公元1008年)萌生封禅年头,为统一思想、玉成好事,他先后以重金贿赂宰相王旦等朝臣,堵住悠悠众口;伪造天书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并改元“大中祥符”,大赦天下、京城放假、官员加薪、公费摆宴,收买天下人心;连续五次组织过万规模的各界群众代表上书请愿,在全国掀起了狂热的封禅浪潮,最终靡费巨资的大制作、大排场、大忽悠、大闹剧得以堂皇成行。
泰山归来后,赵恒似乎入戏太深、祭祀成瘾,陷入了一种迷信神灵的癫狂状态。
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大约15年间,发起了被《宋史》称作“一国君臣如病狂”的“天书运动”。
各级官吏起劲配合,各种奏折里“黄河自清”“池盐自生”的谎言甚嚣尘上,他又相继到曲阜拜谒孔庙、到山西祭祀后土地祗、到华山祭西岳庙、到巩县拜祖宗三陵、到亳州祭老子、给天帝上尊号“玉皇大帝”、全国性营建“大庆观”供奉三清玉皇,将乌烟瘴气的赵宋朝廷掩盖在一片香烛袅袅的迷雾之中,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幕幕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赵恒死后,12岁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即位,赵恒娶的二婚媳妇、与吕后武后并称的刘娥晋位皇太后。宋真宗皇后刘娥为何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皇
她虽然出身卑微,入宫前还嫁过人,但心机手腕却很不简单,斗倒了寇凖,利用丁谓掌权后又卸磨杀驴,成功玩了出“狸猫换太子”却仍能在死后保全家族,穿龙袍临朝称制11年差一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她靠着赵恒的面子独揽了大权,但对赵恒的做派却很不认同,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将“天书”与丈夫一起下葬。
赵祯21岁亲政后,虽然重认了生母李宸妃,但政治上仍然延续继母刘娥的国策,对老爹的胡闹进行更加彻底的纠正,恭俭仁恕、知人善任,开创了宋朝的全盛时代。
赵祯在位42年,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迎来了民安国富的“嘉祐之治”,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文彦博、狄青等名臣都是这个时代耀眼的明星。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进士龙虎榜,更是因阵容之豪华被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主考官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欧阳修,副主考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以及后均官至宰相的王珪(李清照的外公)、韩绛。
进士及第的包括苏轼、苏辙兄弟(他们的老爹苏洵同试落榜)和曾巩(其弟曾布也上了榜)这唐宋八大家的三家(实际上加上主考官欧阳修、在地方任职的王安石和落榜的苏洵,“宋五家”都生活在这个时代),程颢(与其弟程颐都是写《爱莲说》那位周敦颐的学生,成语“程门立雪”的主角)和张载(他说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震古烁今、光耀千秋)这两大思想家,吕惠卿、曾布、张璪、章惇(状元是他侄子章衡)等9位宰相,还有王韶这位北宋名将。
恐怕即使按现在的高考基数,同届考生的优质规模也很难匹敌。
相形之下,宋真宗赵恒的那点所谓“功绩”更加上不得台面,比不过老爹,也比不过儿子,偏偏封禅祭天的只有自己,简直丢人丢到了天际。后世帝王都怕与之为伍“自贬身价”,也就再没了封禅泰山的兴致。
封禅大戏自此剧终,成为文化之悲,也成全了百姓之福。
封禅的末路
封禅本是战国后期齐国方士创制的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祭祀典礼,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以后,它才与受命改制连成一气,成为“一种革命受命的学说”。应劭的说法可以代表汉人对封禅的理解:“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唐代张说对封禅的政治象征意义有更加详细的阐释:“封禅之义有三: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按我的理解,封禅典礼实际上是新兴王朝“奉天承运”的一种文化表征。
自秦至宋千余年间,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七位帝王举行过封禅大典,至于历代议行封禅而因种种原因未遂者还有很多。照说封禅既是新兴王朝革命受命的学说,那么理当由开国皇帝来举行才对,为何常常并非如此呢?《白虎通义·封禅》说得很清楚:“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根据张说的说法,封禅的前提除了易姓而王之外,还有“四海升平”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新王朝建立起来,必须等到新的政治秩序业已形成,即天下坐稳了之后,才具备封禅的基本条件。汉武帝、唐高宗和宋真宗的封禅均可如此理解。而武则天以革命封禅,唐玄宗以复辟封禅,也都不违背易姓受命、功成封禅的本义。
宋真宗的天书封禅运动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盛典。虽然宋人很少有直接针对真宗封禅的批评意见,但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以后,儒家士大夫便试图从根本上消解被前代视为盛世大典的封禅的政治文化意义。范祖禹在评议唐代封禅时说:“(封禅)实自秦始,古无有也。且三代不封禅而王,秦封禅而亡,人主不法三代而法秦,以为太平盛事,亦已谬矣。……终唐之世,惟柳宗元以封禅为非,以韩愈之贤,犹劝宪宗,则其余无足怪也。”宋儒对封禅的批评,主要理据是“封禅之文不著于经典”,叶适直言:“封禅最无据。……至秦始封禅,而汉武因之,皆用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祀渎天也。”胡寅更是把封禅与汉唐以来谶纬的流行联系到一起:“汉唐以来,纬书行而经学弛,重以郑玄博闻寡要,不知折衷于圣人,而惟纬书之信。世无达理大儒稽古正言以祛群惑,遂使有天下者于无事时肆其侈心,千乘万骑,巡狩费侈,登山琢石,夸大功德,或有秘祝以祈不死,取笑当代,贻讥后来。”这些批评透露了宋代儒学觉醒的消息,与宋儒对五运说的抨击、对谶纬的排斥具有同样的意味。
宋儒对封禅的批判彻底祛除了这一盛世大典的神圣性,遂使后人不再相信它具有新兴王朝“奉天承运”的象征意义,于是封禅就走到了穷途末路。明清时代,虽也时有臣僚建言封禅,但每次都遭到拒绝。永乐十七年(1419年),礼部郎中周讷建请封禅,“上曰:”封禅非古也。帝王之有闻于后者,在其德不在封禅。‘不许。……于是言者沮而封禅卒不行“。[6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翰林院编修曹禾以平定三藩及台湾而建请封禅,遭到翰林学士张玉书等人的反对,理由是”封禅之说不著于经“,于是此事便不再提起。清高宗在为泰山神庙所撰碑文中,对前代帝王封禅之举表示颇为不屑:”彼登封告成,刻石纪号,金泥玉检,往牒所夸,矫诬侈大之事,繄寡昧所不敢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月,高宗前往泰山,但不为封禅,为的是”登岳荐馨,为民祈福“,”非如汉、唐、宋升中之诬,即刻玺亦非供封禅之用也“。这意味着明清时代的政治家已经完全认同了宋儒对封禅的价值判断。
宋真宗有资格封禅吗?
你认为宋真宗有资格封禅泰山?
为何秦汉唐时常有泰山封禅,宋真宗以后就绝迹了呢?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就没有“泰山封禅”了?
宋真宗这么个皇帝,居然也效仿秦皇汉武去封禅泰山,他有什么拿得出的功绩呢?
皇帝是天子,封禅是为了向天汇报功绩,这就好比说皇帝通过封禅的方式,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前面5个皇帝拿起电话:“喂,爸妈,儿砸在人间可牛x了,我做了XXXXXX(省略一万字)这些功劳,您看怎么样?”那边老父亲老母亲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咱的儿子,到人间锻炼一番,成长了!
宋真宗拿起电话:“喂~~爸爸妈妈,我当皇帝这些年,除了赚钱啥都不会呢,北方的辽国要打我,我就藏起来,藏不住了被寇准老小子逼着御驾亲征,打赢了呢!但是我可不想打仗,所以给辽国又是赔款又是纳贡的,还签订了澶渊之盟呢……”还没哔哔完,那边老父亲老母亲吐血而亡。
前面咱们说了3个条件,第1个勉强合格,第二个完全不合格,第3个嘛……早就说了,可操作性强,宋真宗就自己个儿搞出了个什么狗屁祥瑞,证明自己有资格封禅,然后就屁颠屁颠召集人马,开往泰山了。(具体是什么祥瑞,怎么操作的,说起来又是一大篇,就不在这里说了)。
也许你会说,宋真宗虽然对外比较懦弱,但是对内也确实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啊,凭什么没资格呢?我这么跟你说吧,唐太宗李世民,当年一度膨胀,想搞个泰山封禅,手底下大臣,主要是魏征跟他说:“你配吗”?李世民老脸一红,再也不好意思提这事儿。
你看,封禅泰山就是这么神圣,连李世民都不配,而宋真宗,凭一己之力把这件事儿的逼格拉低了好几个档次,从此以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统治制度在宋朝之后发生了改变,皇权越来越至高无上,之前的士族门阀和士大夫都成了皇权的玩物,皇帝真正成为了一个人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在乎什么天地的看法,不用向你汇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