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游轮沉没事故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海难,1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小说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自然是众多都市传说和未解之谜来源。
长久以来,有一篇关于“泰坦尼克”号游轮乘客穿越时空,活着回到90年代初的文章长期被中文媒体转载,最后被精选入了各种“未解之谜”作品之中。这篇文章内容大致如下: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一些勇于探索自然之谜或超自然现象的学者们掀起了一场“神秘失与再现”和“时空隧道”的研究热,这可能与最近出现的“泰坦尼克”号两位失踪近80 年后又再现的幸存者有关。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超级游轮在首航北美的途中,因触撞一座漂浮流动的冰山而不幸沉没,酿成死亡、失踪达1500多人的特大悲剧。80余年过去了,正当人们对它已经淡忘时,却又连连爆出了惊煞世人的新闻。首先是美国的《太阳报》于1993年8月上旬公开了一则“史密斯船长再现2周年秘闻”的消息。接着,大报小报争相对失踪再现的异象奇闻作了大量报道。
报道说,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发现并救起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失踪的两名幸存者。这两名失踪者神秘再现的经过是这样的: 1990年9月24日,“福斯哈根”号拖网船正在北大西洋航行,在离冰岛西南约360公里处,船长卡尔·乔根哈斯突然发现附近一 座反射着阳光的冰山上有一个人影,他立即举起望远镜对准人影,发现冰山上有一位遇难的妇女用手势向“福斯哈根”号发出求救信号。当乔根哈斯和水手们将这位穿着本世幻初期的英式服装、全身湿透的妇女救上船,并问她因何落海漂泊到冰山上等问题时,她竟然回答:“我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名乘客,叫文妮·考特,29岁。刚才船沉没时,被一阵巨浪推到冰山上。幸亏你们的船赶到救了我。”“福斯哈根”号上的所有船员都被她的回答弄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她是发高烧说胡话?
考特太太被送往医院检查时,发现她除了在精神上因落难而痛苦外,其他方面的健康状况良好,丝毫没有神经错乱的迹象。血液和头发化验也表现她确系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疑问,难道她从1912年失踪到现在,竟会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海事机构还特地查找了“泰坦尼克”号当时的乘客名单记录表,确认考特太太登上了这艘豪华游轮。这太离奇怪诞了,以致人们无法用科学常理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难道她真的一直存在于所谓的“时空隧道”中?正当人们为此而争论不休时,另一件奇事又发生了。
1991年8月9日,欧洲的一个海洋科学考察小组租用的一艘海军搜索船正在冰岛西南387公里处考察时,意外地发现并救起了一名60多岁的男子。当时,这名男子安闲地坐在一座冰山的边缘,他穿着干净平整的白星条制服,猛吸他的烟斗,潮湿的烟丝冒出浓烈的白烟,双目眺望无际的大海,脸上显示出一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表情。但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失踪近80年的“泰坦尼克”号上大名鼎鼎的船长史密斯,并几次拒绝对他的援救。
著名的海洋学家马文·艾德兰博士在救回史密斯船长之后,告诉新闻记者说,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会比此事更让他吃惊。他不知道在北大西洋那儿发生了什么,被救的人并非行骗之徒,而是“泰坦尼克”号上的船长,是最后随船一起沉没后失踪的人。更为惊奇的是,史密斯虽则已是14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像位60岁的人,而且在他获救时,一口咬定是1912年4月15日,并几次劝阻救助人员不要救他,船既然已被冰山撞沉了,最后的气浪把他抛到了冰山上,他这个船长也只有与冰山共存了。
前不久,欧洲的一些新闻机构也对此作了透露,声称救援者弄清这位英国人史密斯是“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获救后被急速送到了奥斯陆,随时又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精神病心理学家扎勒·哈兰特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后,认为他的生理和心理很正常。哈兰特博士曾于1991年8月18日的一个简短新闻会上指出,通过保存在航海记录中的指纹验证, 可以确认他的身份就是船长史密斯。
此事该如何解释?欧美的有关海事机关认为,史密斯船长和考特太太均属于“穿越时光再现”的失踪的人。据此,一些专家推测,可能海上仍有盲目漂流的幸存者在等待着人们去寻找。因为神秘失踪后又再现的事件,历史上记载的不乏其例。
因为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上映,而在我国产生了大量对历史上的“泰坦尼克”号游轮沉没事件感兴趣的观众。他们在得知这一“未解之谜”后,自然会去打听两位获救者的下文:结果自然大失所望,因为所谓的“泰坦尼克”号乘客穿越,仅仅是美国小报《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WWN)在90年代初恶搞出来的一系列新闻。
《世界新闻周刊》创刊于1979年。虽然该报宣传自己报道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实际上大部分报道都是虚构出来博君一笑的,特别是声称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部分更是如此,仅有一小部分是从其他报纸上截下来的奇闻逸事——而且还可能是其他报社虚构的。
《世界新闻周刊》头版之“希拉里收养了外星宝宝”,结果还有老太太写信抗议说:希拉里这种恶毒的女人肯定不会怀抱宝宝的!
《世界新闻周刊》有一个业内竞争对手,名叫《太阳报》(Sun,为了区分其他同名报纸,一般被称之为Sun supermarket tabloid),后者则成立于1983年,由麦克·罗森布鲁姆(Mike Rosenbloom)创建。
《太阳报》,这家和带恶人同姓的报纸风格更加神棍
这两家报纸争相攀比着制造更加耸人听闻的新闻。在这种内卷之中,似乎《世界新闻周刊》的想象力更胜一筹,因为往往《太阳报》会采(chao)用(xi)《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包括上述的“泰坦尼克号”乘客穿越的故事。
这两家新闻都在1999年被美国传媒公司(American Media, Inc. (AMI))收购。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美国炭疽攻击事件中,负责《太阳报》和《国家询问者》等美国传媒公司旗下小报的图片编辑罗伯特·斯蒂文斯是第一个遇害者,也可以看得出这些胡编乱造的小报起码在当时的美国人眼里相当有分量……
随着读者对这些未解之谜和都市传说的厌倦、编辑想象力的枯竭,《世界新闻周刊》和《太阳报》的销量都大幅度下滑,《太阳报》开始内容转型为某不科学的顺势疗法养生,只剩下《世界新闻周刊》在纸上制造超自然现象中苦苦挣扎。《世界新闻周刊》先是在2007年停刊并且2011年开始只推出网络版,而《太阳报》也在2013年停止了发行纸质版,貌似现在也转入了网络版。
不管怎么说,《世界新闻周刊》为美国人制造了大量的笑料,但是港台至大陆的许多小报,乃至许多自定义为正规期刊实质为小报的媒体不明就里的被《世界新闻周刊》《太阳报》这样宏大的“报刊名称”所唬住,转载一些还没离谱到极点的内容,然后这些内容又往往被喜欢收录奇闻怪事的各类《未解之谜》书籍所收录,进而毁我童年。
《世界新闻周刊》非常喜爱的一个系列便是制造各种“XX生存说”的新闻,其中包括在世界各地目击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明星玛丽莲·梦露乃至阿道夫·希特勒等等,似乎为我国的邓丽君、黄家驹生存说,乃至“饿是秦始皇,打钱!”系列开辟了先河。
“泰坦尼克遇难者幸存说”相比之下并不太多见,但是作为知名事件,时不时在编辑们灵感枯竭的时候被制造假新闻。
至少在1985年10月15日的这期《世界新闻周刊》上,编辑们还在挖空心思的寻找老梗,讲述“亚曼拉公主木乃伊的诅咒是否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实际上“亚曼拉公主”被称之“Unlucky Mummy“,只是一口女祭司木乃伊的棺材板,内部压根没有木乃伊,当时没有离开过大英博物馆。只是因为英国最著名的记者威廉·托马斯·斯蒂德(William Thomas Stead,1849-1912)乘坐了“泰坦尼克”号,并且在晚餐时绘声绘色地向社会各界名流们讲述了他所创造的“埃及木乃伊的诅咒”故事,而在日后被作家们穿针引线的联系在一起。说起来“亚曼拉公主的诅咒”还是“图坦卡门的诅咒”的前辈……)
目前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亚曼拉公主”,其实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展出过……
不过,随着旧有的未解之谜与奇闻逸事被挖掘殆尽,《世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便开始大幅度制造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奇闻逸事作为头版头条。第一弹便是1990年10月23日刊的,挪威渔船在同年9月24日发现穿越时空的“泰坦尼克号”乘客文妮·考特(Winnie Coutts)的故事。
“文妮·考特”其实是个真实人物,更通行的翻译可能是“温妮·库茨”(Winnie Coutts)。她于1876年2月2日生于爱尔兰科莫纳汉的一个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农民家庭,本姓特雷纳(Trainor)。
“温妮·库茨”(Winnie Coutts)
1902年春,温妮·库茨在英格兰肯特郡与来自苏格兰的金银雕工威廉·库茨(William Coutts)结婚,随后夫妇两人在1902年生了长子威廉·洛克·库茨(William Loch Coutts),1908年生了次子内维尔·莱斯利·库茨(Neville Leslie Coutts)。
温妮的两个儿子
1912年初,威廉·库茨率先移居美国纽约,随后寄钱给夫人让她买二等舱票,和儿子们一起移居美国。但是温妮·库茨为了给即将搬入的新家置办家具而省钱,于是花了15英镑18先令,购买了“泰坦尼克”号的三等舱船票。
在发生海难的时候,温妮·库茨和儿子们已经入睡,她被匆匆的脚步声惊醒,在听说了遇难的消息后给儿子们穿上了救生衣,自己却没有找到救生衣,因此浪费了不少逃生的时间。她来到公共区域时不知如何接近救生艇,正在绝望时,一名好心的船员见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便把她带路到救生艇旁。随后一位美国男子或者船员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了她,自己返回船舱寻找救生衣。一些说法是9岁的威廉·洛克·库茨带着草帽,长得又高,船员一开始不同意他登船,于是温妮·库茨誓死力争,一家人才得以坐上二号救生艇躲过一劫。
在与丈夫团聚后,温妮·库茨一家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多尔蒙特,在1956年丈夫去世后,她搬到了新泽西州梅普伍德的小儿子内维尔家中,最后在1960年2月29日于家中去世。
由于许多网站上介绍三等舱乘客温妮·库茨得到一位好心的陌生绅士的救生衣的故事都使用了《世界新闻周刊》的同款照片,因此相对于拿个无关的老照片冒充温妮·库茨(文妮·考特),我倒是觉得《世界新闻周刊》编辑是从哪本介绍“泰坦尼克”号的小故事的书上扣下图来,强行把她说成穿越时空的概率更大一些。很可能是书中并没有提到温妮·库茨的年龄,因此编辑就随便写了个29岁,实际上温妮·库茨在遭遇海难的时候已经36岁了。
大概是一般乘客温妮·库茨穿越时空这一期比较受好评,于是《世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胆子更肥了,在1991年9月10日刊又推出了更加有名的“泰坦尼克”号爱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ohn Smith)船长穿越时空,于同年8月9日获救的故事。
当然,历史上的史密斯船长的最终命运并不太明确,不过大部分人认为他最后进入舰桥操作室,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淹死在了里面,一些表达美好愿望的版本还说他在遇难前救了个小孩之类的,但是不可信。总而言之,一般认为史密斯船长在遇难后与船共沉。编辑写最不可能生存下来的史密斯船长获救,或许是某种程度上明示这是一个假新闻……
另外,编辑有个笔误,实际上史密斯船长是1850年1月27日生人,发生海难的时候62岁,但是文中却声称船长在1991年时139岁,实际上史密斯船长活到1991年应该是141岁……这也似乎反映了编辑们在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前,似乎并没有仔细查资料……
以史密斯船长为主,“文妮·考特”为辅的“时空穿越的”故事被收录于1992年6月刊《世界新闻周刊》合集中,或许《世界新闻周刊》的老对手《太阳报》在1993年8月刊(chao)登(xi)的便是这个合集的版本,然后被介绍进了国内。
总之,在这个合集版本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蝗虫”、“月球上的战斗机”、“火星人面像”……感觉《未解之谜》编辑这是逮着一只羊使劲薅啊……
请记住右边这张背景图,它将反复出现…这幅画是德国画家威利·斯托尔(Willy Stöwer)的“Der Untergang der Titanic”
另外,值得一提到是,“泰坦尼克”号遭到USO攻击而沉没,也是最早出现于《世界新闻周刊》1992年10月27日刊:
只不过这个所谓的“未解之谜”和汪峰似的,轰轰烈烈却连《世界新闻周刊》的头条都没上……那一期的封面头条是43岁的女人嫁给了17岁的小青年……
虽然国内版本的“泰坦尼克号乘客”穿越故事到救出两位乘客便戛然而止,没再介绍史密斯船长、“文妮·考特”的下落,但是《世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还得指着这个吃饭呢,自然要把结局圆回来。
于是,编辑在1993年6月29日刊刊登了这个“泰坦尼克”号穿越时空系列的结局:
1993年5月21日于冰岛以南220英里的海上,又发现了一个10月大的女宝宝。由于小女孩身上还套着一个“泰坦尼克”号的救生圈,穿着的衣服也是旧款式,因此判定是“泰坦尼克”号上遇难的乘客。
这一次编辑更加偷懒,连宝宝的名字都没找。因为,在同一篇“报道”里,编辑声称“文妮·考特”和史密斯船长在获救的几个月内便迅速衰老到现实中的年龄后死亡,而这个宝宝自然也难以逃脱和两位大人穿越者一样迅速衰老死亡的命运。
虽然这很好地圆回了为什么之前一再强调29岁的“文妮·考特”应该是老太太,史密斯船长应该139岁……但是按照编辑的说法,发现史密斯船长的时候,“文妮·考特”就应该老死了才对,但是编辑在史密斯船长那篇文章里压根没提……也许是当时《世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压根就没想着怎么完结这个故事吧……
“泰坦尼克”号在“时空穿越”系列后似乎告一段落,但是在1997年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并且在全球取得票房大成功后,《世界新闻周刊》再度开始了蹭“泰坦尼克”号热度:
1998年2月3日刊的《世界新闻周刊》头版,刊登了考察船在“泰坦尼克”号残骸中发现了33岁的三等舱乘客安妮·路易莎·米克(Annie Louise Rowley Meek)的遗体的新闻。
当然,这位名叫安妮·米克的女厨师确实存在,也的确困于船舱中死于海难,不过遗体显然并没有被回收。
因为这篇报道的存在而导致介绍“泰坦尼克”号的专门网站特意强调安妮·米克的遗体不可能完好的回收,这篇新闻的编辑者可是说是最大程度上的有板有眼地编瞎话并且造成了严重的混淆视听。
不过,此后的《世界新闻周刊》编造的“泰坦尼克号系列”却越发的离谱,我想国内的小报只能叹为观止而不敢转载,因为实在是太他喵的假了。
比如1998年4月21日刊头条就提出了“史密斯船长女子说”(悲),文章指出爱德华·约翰·史密斯船长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名叫艾莉诺·詹妮·史密斯(Eleanor janine smith)的女性,平常靠沾上胡子来冒充男性……的亏没有用“枕头很大”这类的理由来论证……
在此之后,可能是《世界新闻周刊》的编辑本身太懒,加上读者们可能不会往前翻过去的新闻,之前1993年那个穿越时空的“泰坦尼克”号上的宝宝的游泳圈,又被编辑们废物利用拿出来P新的图:
比如《世界新闻周刊》在2000年8月22日刊就描述了当年7月15日,在北大西洋发现了泰坦尼克号上的女乘客约瑟夫·本顿(Josephine Benton)的骷髅。这个骷髅乃至手指上的戒指的p图技术着实令人感到智商受到侮辱,怪不得新千年后《世界新闻周刊》销量下降的这么厉害。
可能是担心真的有亲属来认领遗体,因此在新千年以后的“泰坦尼克”号系列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报道中的女主人公相片大概也是从哪个二手摊上淘来的绝版货……
在2001年8月21日刊,《世界新闻周刊》在同款内容一周年后,又推出了“在泰坦尼克号救生圈上发现一对至死相拥的基佬骷髅”的“报道”,然后编辑表示这对查无此人的基佬分别叫做约翰·克里夫摩尔(John Cliffmore)和雷吉纳德·海史密斯(Reginald Highsmith),并且提到莫莉·布朗的作品中提到了船员里有这么一对基佬……
Emmm……
我竟无言以对。
越发离奇的是,2002年4月2日刊登的《在泰坦尼克号救生圈上发现的“三K党”骷髅》,我看完一眼,觉得生草,看完第二眼觉得更加生草了,这他喵是人能编出的吗……
好吧,我已经对于“泰坦尼克”号能找到什么东西都淡然了,但是《世界新闻周刊》很快整出了新活:
2004年2月3日刊,“泰坦尼克”号上的“5个男人和4个女人活活冰封在了一块26吨重的冰块里,在融化冰块后这些人成功获救,说明了冰封技术的可行性……”
2004年4月19日刊则描述了“在泰坦尼克号救生圈上发现一对至死相拥的新婚夫妇的骷髅”的故事,为什么新婚夫妇版本推出的比基佬还要晚两年半……
可能是同性才是真爱吧……(╯‵□′)╯︵┻━┻
不过好歹这一期有点进步,起码救生圈上p字还多了“USS”,总之不用之前那个道具了……
在“发现各种骷髅”系列过气后,2005年6月20日《世界新闻周刊》又推出了“泰坦尼克”号幽灵船出现在纽约并且百鬼夜行的故事。
好吧,这种“幽灵火车”的美国轮船版说实话一点新意都没有。
2005年10月3日,《世界新闻周刊》推出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个系列,也就是在“泰坦尼克号里发现活人”的故事:
一听标题有些离谱,不过编辑还是在有板有眼的解释,科考队的潜水艇在下潜到“泰坦尼克”号的残骸附近时,透过舷窗发现了三个活人!这三个人在惊恐中恢复过来后,很快给科考队指明如何进入他们所在的位置。随后科考队发现“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一侧正好连接着一个洞穴,这个洞穴可以透过顶部的缝隙获得空气。幸存下来的两对夫妇打开舷窗,从洞穴一侧脱身,之后繁衍出了三四代,共计23个人。这些幸存者的后代以船上的资源和捕鱼为生……
尽管上述的故事听起来很带感,但是想想连通管的原理,我觉得但凡是个物理老师,都会很想拿鞋底去糊那些看得津津有味的读者一脸……
虽然在2007年8月20日,《世界新闻周刊》惨遭资本毒手而实体不幸消失,但是在关门大吉前,编辑在同年6月18日还给我带来了最后一期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假新闻:
故事是上篇报道的续集,这一次科考队再度来到“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后代们所藏身的海底洞穴,这次他们还遇到了一个一岁半的新出生的宝宝。上一期完全没有提到这些幸存者的名字,而这一期则重点采访了乔·奥哈拉——三等舱乘客马克斯和吉尔·奥哈拉夫妇(显然是虚构的)的孙子。
虽然科考队一再强调气候变暖会导致这个洞穴被完全淹没,但是乔·奥哈拉仍旧对外界充满忧虑,觉得在洞穴中无忧无虑的自己方式的生活更好而不肯出去……
在转入网络版后,《世界新闻周刊》的小编如同打开了宝库,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胡编乱造起来一会脸皮厚、一会不要脸的营销号,于是《世界新闻周刊》就此堕落,很少是奇闻逸事的生产者,而成了营销号的搬运工……(悲)
不过,2012年1月13日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奇维塔韦基亚港出航的“歌诗达协和号”邮轮船长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Francesco Schettino),在邮轮触礁后非但不救援四千多名乘客,反而各种搪塞,耽误了救援时间,最后率先弃船逃走导致32名乘客死亡,随后遭到警方逮捕。
对此,《世界新闻周刊》在1月18日编造了斯凯蒂诺遭到爱岗敬业的“泰坦尼克”号的史密斯船长冤魂缠身惨遭史密斯船长痛殴的故事。
好吧,这一次好歹故事背景是真人真事,不过,这个令人绝倒的P图……
真是有《世界新闻周刊》纸质版那味儿了……
这都什么鬼啊!
女鬼!(指“史密斯船长女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