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一事是二十世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
1990年3月11日,作为苏联十五个加盟国之一的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各国纷纷效仿;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独立则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苏联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减少了大约24%;俄罗斯以53%的人口继承了苏联76%的国土。
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且使在雅尔塔会议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瓦解,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主权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真正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视频: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http://ent.ifeng.com/c/8Eo2DiQhnqW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这是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的身份发表讲话。
戈尔巴乔夫表示,他支持各族人民的独立,支持各共和国的主权,但也主张保持联盟国家的完整。然而事件沿着另一条路发展,分裂了国家,“这是我永远也不能同意的”。“即使在阿拉木图会议之后,我的立场仍然没有改变。我坚持认为,这样大的问题应当根据人民的意志来决定。”
但是戈尔巴乔夫同时表示,他仍将尽一切可能,使已经签署的协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同,以便摆脱危机和推进改革。
戈尔巴乔夫回顾了1985年他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并例举了在国内外所取得的成就。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戈尔巴乔夫最后向所有支持他的人表示感谢,并说他是“既感到担心又抱着希望”离开自己的岗位的。
戈尔巴乔夫是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的,他就任总统职务至今不到两年。
民众在家里收看戈尔巴乔夫的电视讲话
此前的12月24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全俄报界的一次会议上说,戈尔巴乔夫在发表声明后,将立即把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他本人。叶利钦说,23日他同戈尔巴乔夫讨论了有关戈退休后的待遇问题。他说,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相当于他目前的工资,每月4000卢布。此外他可以保留别墅、两辆汽车和20名保卫、服务人员以及现在享有的医疗服务。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
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赞同此宣言,有的认为它毫无意义,因为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有的认为由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不合法律,这类决定只能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对代表们说:“共和国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职责,没有辜负主权共和国的信任。”“既然苏联总统已经向全体人民宣布辞职,既然苏联国旗已经降下,我们今天有完全的权利以宪法途径平静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12月23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一个昔日的超级大国一一一苏联已经成为历史。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的上空缓缓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此前,苏联一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包括东斯拉夫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波罗的海三国及摩尔达维亚。
苏联解体后,这15个加盟共和国都成为了独立的国家,获得了完整的主权。
前苏联分裂为: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共15个国家。
其中东斯拉夫三国(East Slavic Countries)指的是位于东斯拉夫的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国。东斯拉夫三国,地理上属于东欧。 三国总面积1790.95万平方公里,其中俄罗斯联邦1709.82万平方公里,乌克兰60.37万平方公里,白俄罗斯共和国20.76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9);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 (5);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 (4);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 (8);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 (1);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 (14);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 (3);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 (10);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2);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15);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7);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12);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13);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6);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国名为“俄罗斯联邦”(1990年6月宣布收复主权)(11)
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对比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8·19政变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
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
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
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
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
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
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
军队的分配
1. 按理说军队应该分给军队所在驻地的国家,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就预见到了苏联的崩溃,于是暗中将军队的大批中高级军官换成了俄罗斯人,解体后军官就宣布效忠俄罗斯,海陆空三军都是如此。
先说陆军,苏联解体时剩下的约40000辆坦克和大批装甲车等陆军装备基本上由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毕竟乌克兰是苏联的坦克基地,不过坦克设计局和坦克工厂就只能留给乌克兰了,至于士兵,刚才说了大部分效忠俄罗斯,俄罗斯同时还继承了大量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基地,比如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
再说空军,苏联的空军基地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苏联解体后又有很多俄罗斯籍的飞行员把飞机开回了俄罗斯,所以还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飞机只是少数,至于飞机工厂,所在国家无力维持的都由俄罗斯继承,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工厂。
再说海军,海军的争议不多,苏联本土四大舰队的基地三个在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舰艇由俄乌瓜分,俄罗斯得到了大部分舰艇约40艘,包括俄罗斯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乌克兰只得到6艘。
2. 当时的分配原则就是就地分配,即是各个加盟国领土上的军队归属该国所有,但是也有例外,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所有核潜艇和核导弹,“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在解体前夕从黑海舰队调到了北方舰队(以免分家时被分到乌克兰)。
所以为了安抚苏联军方,既得利益集团是煞费苦心,最后拿出方案妥协性非常强,对于非特殊情况的士兵,一般是按照原籍分配,但是需要服役完自己已有的兵役时间。
举个例子来说,若你是苏联时期参与军队的士兵,是不能立马就退役的,需要完成自己剩余的兵役时间,才能够退役。
而比较人性化的是,假如您是俄罗斯人,苏联时期分配的时候,服役地点确实乌克兰,苏联解体之后,是可以选择回到俄罗斯继续服役。
不过若您在苏联解体之后,不想回到籍贯地继续服役,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原服役之地继续服役甚至是退役后继续生活,也是可以的。而这些不想回去的人,往往是前苏联军中的军官,他们多年服役,已经让他们在服役地,留下丰富的人脉关系,个人私产,若回到原籍,意味着一无所有。
由于苏联解体之后,很多解体出去的国家,都是民族性质的国家,有着自己的主体民族,所以当时士兵还面临第三个选择。
就是回到自己民族是主体民族的国家服役,苏联时期为了平衡各个地区,曾经用区域移民的方式,让各个地区的民族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微妙平衡,尽量不一家独大,不过移民还没有完成,苏联就寿终正寝了。
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很多时候会对非主体民族产生一种“外来者”的压抑,这种情绪直接促使,苏联时期迁入的非主体民族百姓,络绎不绝的返回自己的原籍。
从各种数据来看,有些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的非常好,已经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里。有些国家则没有什么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接近于落后国家。
那么,在独立以后,谁的经济搞得最好呢?
整体实力
从经济的整体实力来说,俄罗斯联邦肯定是这15个国家中最强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的国土、工业设施、军事设施,以及外交影响力,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的数据,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4万亿美元,在全球位列第11位,也是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强的,比排第二的哈萨克斯坦(约为1600亿美元)高出了近9倍。
不过,在苏联解体后,由于局势动荡,俄罗斯经济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滑坡。1997年,经济有所复苏,但在1998年又遭遇卢布贬值,导致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凭借着石油、天然气、金属、木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俄罗斯经济再次迎来复苏,外汇、黄金储备也越来越多。根据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环境部2019年的数据,该国的自然资源约为8440亿美元,占GDP的60%左右。
由于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的木材蓄积量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9%。煤蕴藏量居世界第五位。铁、镍、锡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黄金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实力
如果按照人均GDP比较,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目前经济实力最强的是爱沙尼亚共和国。根据IMF2021年的数据,爱沙尼亚的人均GDP多达2.6万美元,在全球排第33位。
爱沙尼亚位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30万,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国。
脱离苏联后,爱沙尼亚将自己定位为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口”,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此外,该国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约和欧盟,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
在2006年以前,爱沙尼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GDP增速可以达到10%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爱沙尼亚的GDP一度萎缩了15%,工业生产下降33.7%,幅度是整个欧盟中最高。
随后,爱沙尼亚的经济逐渐恢复,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
作为一个小国,爱沙尼亚的能源供给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当地开采的油页岩(已探明储量约60亿吨)提供超过九成的电力需求。不过,爱沙尼亚仍然需要向俄罗斯进口一小部分的石油。
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哪个发展的最好?
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仅从人均GDP来看发展最好的是波罗的海三国,人均GDP都在1.5万美元以上,但综合来看,继承了原苏联大部分的俄罗斯才是发展最好的,也是发展潜力最好的。
1.乌克兰 GDP:1537亿美元,人均GDP:3425美元
2.白俄罗斯 GDP:630亿美元,人均GDP:6134美元
3.乌兹别克斯坦 GDP:579亿美元,人均GDP:1763美元
4.哈萨克斯坦 GDP:1816亿美元,人均GDP:8782美元
5.格鲁吉亚 GDP:174亿美元,人均GDP:4405美元
6.阿塞拜疆 GDO:480亿美元,人均GDP:4125美元
7.吉尔吉斯斯坦 GDP:84亿美元,人均GDP:1148美元
9.土库曼斯坦 GDP:407亿美元,人均GDP:8074美元
10.亚美尼亚 GDP:136亿美元,人均GDP:4315美元
11.立陶宛 GDP:546亿美元,人均GDP:19883美元
12.爱沙尼亚 GDP:314亿美元,人均GDP:22986美元
13.拉脱维亚 GDP:341亿美元,人均GDP:17230美元
14.摩尔多瓦 GDP:119亿美元,人均GDP:4268美元
15.俄罗斯 GDP:1.7万亿美元,人均GDP:10837美元
不是菠萝的海,而是波罗的海。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构成
苏联是上个世纪存在的地球上最大的国家,从1922年成立也曾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横跨欧亚大陆。
总的来说,东斯拉夫三国是被提及最多的,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的苏联疆域,也是目前15个加盟共和国中在世界事务上存在感最强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由于是俄罗斯面向西欧的最主要通道,被提及的次数也相当多。
中亚地区的五个斯坦地处内陆,相对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存在感,地球上最大的内陆国就是五斯坦之一的哈萨克斯坦。
高加索地区分布着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一般被称为外高加索三国,国家小民弱,战乱不断。
波罗的海沿岸分布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三个国家,这三国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国,政治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摩尔多瓦,基本是个小透明国家,目前被提及的次数少的可怜。
作为曾经的世界强国,原苏联的GDP一度达到了美国的40%,远超日、德、英、法等国,可惜德是原苏联经济结构失衡,侧重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弱德一塌糊涂,经济布局的巨大差异也导致解体后形成了各加盟共和国发展之路各不相同。
疫情之前的各国发展情况
单从人均GDP来看,波罗的海三国是最高的,都超过了1.5万美元,远超其余的国家,2019年的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关口。紧随其后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在1万美元左右,算是发展不错的。五斯坦中的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都不超过2千美元,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至今还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最高的爱沙尼亚是最低的塔吉克斯坦的近30倍。
2、人口情况
原苏联15个加盟国中,目前俄罗斯人口最多,接近1.5亿,哈萨克斯塔1800多万,乌克兰有4000多万,乌兹别克3500万左右,其余国家都不到千万人口。
波罗的海三国人均GDP最高,和这三个国家人口在15国中最少是密切相关的,最多的立陶宛不到300万人,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更是不到200万人,都没有中国一个县级市的人口多,昆山市常住人口都突破了200万,
人口少,资源丰富,政局稳定造成了现在富裕的波罗斯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政局远比其余加盟国稳定,只要看看如今惨淡的乌克兰以及战乱的外高加索地区的发展状况,这三个国家由于早早的在2004年5月就加入了欧盟,抱上欧洲的大腿,发展形势远超其余国家。
通常情况下,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均GDP。(2)国民整体收入及福利状况。(3)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4)创新能力。(5)支柱产业的合理性和可持久性。
对于以上几点标准,需要解释一下。之所以将人均GDP而不是将经济总量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基于公平性和可比性。比如,印度的GDP总量高达2.8万亿美元,而以色列的GDP总量只有4000亿美元左右,能以此说明印度的发展水平比以色列高吗?
之所以将国民整体收入和福利状况视为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具有合理性。比如,福利哪来的?是国民创造出来的。自然包涵了国民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发展的目的。因为,高福利也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体现。
至于国民整体收入状况问题,从发达国家中总结出的普遍现象是“中间大两头小”。即:尽管都存在着贫富差距,但总体上是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最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兼顾了个体的积极性和社会稳定性这两个问题的缘故。
将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纳入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已经被普遍认可,也无需赘言。需要解释的是,使用“创新能力”而不是“科技水平”作为衡量的原因。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毕竟大国少而小国多,如果使用“科技水平”来衡量的话,显然对小国不公平,也不现实。毕竟,像以色列和荷兰这样的小体量却有着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属于特例。而一些小国能够在某一领域“有创新”的话,也就不错了。毕竟,它们举国之力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资源及基础状况各异。所以,各国的支柱产业各色各样。比如,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可以成为资源型国家,而马尔代夫则只能以旅游业为主。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结构,能够挣钱就是硬道理。
综合以上五个“衡量标准”来分析,目前为止,从苏联解体中独立的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的发展状况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发展水平较好、一般和较差。
从苏联解体中独立的15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3个东斯拉夫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3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5个中亚国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3个外高加索地区国家,以及位于东南欧的内陆国摩尔多瓦。
首先从最直观和最有比较性的人均GDP来分析。我们以疫情前的2019年数据为准,这15个国家2019年人均GDP分别为:爱沙尼亚2.37万美元、立陶宛1.95万美元、拉脱维亚1.78万美元、俄罗斯1.16万美元、哈萨克斯坦9731美元、土库曼斯坦6967美元、白俄罗斯6663.3美元、阿塞拜疆4793美元、格鲁吉亚4769.19美元、亚美尼亚4622.43美元、摩尔多瓦4498.52美元、乌克兰3659.03美元、乌兹别克斯坦1724.84美元、吉尔吉斯斯坦1309.39美元、塔吉克斯坦870.79美元。
这15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分别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为能源、军工和粮食,白俄罗斯是机械、电子及农业和畜牧业,乌克兰是黑色冶金为主的工业及农业,格鲁吉亚是酒业和旅游业,阿塞拜疆是石油等能源为主,亚美尼亚是农业及有色金属,哈萨克斯坦是石油和天然气,乌兹别克是棉花、石油、天然气和黄金这“四金”,塔吉克斯坦是棉花和铝业,吉尔吉斯斯坦是金矿,土库曼斯坦是石油、天然气和旅游业,摩尔瓦多是农产品,爱沙尼亚是矿业、加工业、能源工业、IT、科技企业、旅游业,立陶宛是木材采伐业、矿业、加工业、过境运输业等,拉脱维亚是机械加工、能源加工、农业及服务业等。
从国民教育水平、国民个体收入、国民福利这几个角度来看,波罗的海三国发展状况较好,其次是俄罗斯。在社会福利方面,土库曼斯坦也不错,在中亚国家中福利水平最高。从科技或创新能力层面来说,俄罗斯的水平最高,波罗的海三国次之,再往后排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对照“五大衡量标准”来综合分析,目前为止,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去的这15个国家中,其发展状况可以分成三类,波罗的海三国及俄罗斯的发展状况较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外高加索三国、摩尔瓦多、白俄罗斯的发展状况一般;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乌克兰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乌克兰的发展状况堪忧,可以说是与期望值反差最大。
从人均GDP来看,波罗的海三国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从国民收入结构来看,波罗的海三国比例适中、贫富差距不明显。从产业结构来说,波罗的海三国比较均衡,没有对那一项过度依赖。从国民整体教育程度来说,波罗的海三国即便在欧洲,也能排在前列,因此,其在科技领域的某项上有创新。所以,综合而论,将它们分在了发展较好的一类中。
尽管俄罗斯的人均GDP与波罗的海三国有差距,尽管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但俄罗斯毕竟是世界性的政治、军事和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国民教育水平也较高,在数学、生物科技、军工科技等领域也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尽管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与其在世界上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不太相符,但也不得不说,俄罗斯的社会福利整体水平较高,且覆盖面较广,所以,特将俄罗斯排在发展状况较好的一类中。当然,俄罗斯本该有更好的发展状况和更高的发展水平。
在这里要提到土库曼斯坦和摩尔瓦多这两个国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基础条件并不好,但其发展状况却中规中矩。比如,社会福利水平方面,土库曼斯坦在中亚国家中做得最好,人均GDP数据也可观。而身处欧盟和俄罗斯夹缝中的摩尔瓦多,其发展状况也超过了预期。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没有被政治问题羁绊。比如说,土库曼斯坦是联合国认可的亚洲地区唯一的中立国。还比如摩尔多瓦在宪法中特意写明了自己是中立国,所以,摩尔多瓦与俄罗斯及欧盟都保持了“等距”关系。相反,有些国家本可以发展的更好,却因为政治或领土因素而举步不前,甚至是倒退。
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与最大的邻居俄罗斯有隔阂、有摩擦,甚至有过2008年的“五日战争”。而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两个南高加索国家却是“相生相杀”,彼此之间争议巨大、冲突不断,甚至多次兵戎相见。所以,这种额外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的消耗也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它们自身的发展。而白俄罗斯也是因为国内的政治问题及地缘政治问题而发展的磕磕绊绊。事实再次证明,政治站队、无谓消耗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大忌”。而在这个问题上,乌克兰的体现更具体、更明显。
独立后发展状况最差、与预期反差最大,也是“最可惜”的国家非乌克兰莫属。
在从苏联解体中独立的15个国家中,以当时而言,若论整体实力,俄罗斯无疑最强。如论实力第二强的话,无疑是乌克兰。若说谁最有希望率先成为发达国家的话,无疑也是乌克兰。因为,乌克兰当初的基础及设施最均衡、最牢固,工农业体系最平衡、最全面,产品结构最合理,龙头科技最有特点,人才储备也令人羡慕。
独立之初的乌克兰,其西部是欧洲“三大粮仓”之一。东部是以煤矿为核心建立的完整的产业链。沿黑海岸有世界闻名的多个造船厂,特别是具有制造大型舰船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航天工业可以排在当时的世界前五,制造飞机、导弹等军事重装备的基础、技术、能力一流。另外还从苏联解体中继承了令人垂涎的核武器及核工业。直白地说,那时的乌克兰是各方面基础扎实、工农业体系均衡、经济结构合理、特点突出。所以,被公认为最有希望向发达国家门槛迈进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然而,仅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乌克兰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大跌眼镜。
乌克兰独立后的发展过程似乎诠释了“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的说法。一个充满希望,而又被很多人看好的乌克兰,却混成了欧洲最贫穷国家。原来令人羡慕的军工企业早已凋零,航天业几乎停滞、成品舰船卖了、半成品拆了、技术也卖了、乌东的工业体系因为战乱而散了,最主要的是,连人才也输出了!最最主要的是,现在的乌克兰居然要靠人才输出和青年男女到世界各地打工来创造外汇,支持国内的福利和国家运转。悲哉!事实也再次证明,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引进人才”远比“输出人才”更重要。因为,那至少说明了发展环境和吸引力。
乌克兰之所以混到今天的地步,有两个字可以诠释,那就是“折腾”。当然,这个“折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动折腾”。二是“被动折腾”。主动折腾主要是指国内精英们的“自我折腾”。而“被动折腾”自然是指在地缘政治中“选边站队”。其实,不仅仅是乌克兰,对于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来说,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好 ,只是因为一些主动或被动因素的羁绊,才没有与各自独立时的预期目标相符。
总之一句话,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奢求太多,埋头苦干,心无旁骛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