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代可能不太熟悉历史的人会不清楚有那个特别的人,但是刘欣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皇帝,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妃子”,汉代其实也很不错的,只是在他执政的这个时候距离汉朝的第一任皇帝已经轮了好几轮了,底下的孩子孙子也开始变化,一直到刘欣这一代变得让人越发不能理解,而且像是一个叛逆期的孩子一样谁都不听。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关于汉哀帝刘欣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起源来他自己身边的一个跑腿的小职员,因为长得好看被刘欣相中,事情有点狗血,因为董贤长得太雌雄莫辨刘欣以为是一个小姑娘,没想到问别人竟然是个男的。小编觉得刘欣非常的开放,起码知道对方是个男的后一点都没纠结,男的又如何只要长得好看,什么都不是问题!今天就一起来说说他们两个的基友情。
汉哀帝刘欣对董贤特别的喜欢,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董贤,在知道董贤的母亲生病了,还专门去派人祭祀祈福,一般有大事件的时候皇帝才会专门去祭祀祈福,而且会有贡品给上天,希望上天可以听到自己的祈愿,但是刘欣不按套路来,他把贡品给路人吃了,为了就是给董贤家里面去霉气,而且不管董贤家里面有个什么事都要让底下的人带着礼物去看,还不能不听。据说,刘欣已经跟董贤吃喝住几乎都在一块,晚上两个人一块睡觉,第二天为了不把董贤乱醒,即使袖子被压在董贤的身子下面,那也是袖子的错,用刀还把袖子给割了,董贤知道了以后,两个人产狗粮的速度更快了!
别看刘欣什么都不缺,一直都是一个公子哥,吃的用的都是很好的,就算这样,刘欣的身子却不是特别好,经常生病身子还特别的弱,刘欣跟董贤正是热恋期谁也不想离开谁,为了让别人不说董贤的不好,还专门找了一个由头让董贤可以一直在自己身边,一本正经的说是为了让董贤伺候自己。虽然底下的人都知道但是也只能装糊涂,刘欣是有自己老婆的,自从有了董贤以后就变成了独宠一人,也不去找自己老婆就天天的跟董贤腻歪着,许是不让别人打扰自己就让自己老婆可以出去玩,还把董贤的妹妹接到宫里掩人耳目,把董贤一家子赏了一个遍,一下子从小阶层人员变成了牛皮哄哄的人,成功挤进上流社会。等级变化太快,心里面就开始放飞自我,一家人都开始变得为所欲为,加上这一家人后台太大也不能得罪,任由他们把整个国家的法律败坏无何奈何!
偏偏刘欣也不管,一味只顾着自己的风花雪月想跟董贤白头到老,死了以后的事都想到了,给两个人盖了一个特别奢华的坟,希望以后就算轮回了两个人也可以在一起,一直都不分开,刘欣自己想的特别的美好,但是底下的官特别的心慌慌,害怕刘欣跟他叔叔刘骜一样只顾着谈情说爱,小编觉得刘欣跟刘骜还是不一样的,刘骜喜欢的是女的并且喜欢很多漂亮的女的,为了女人掏空了身体最后一命呜呼,而刘欣现在喜欢的是男的并且独宠一人,不听任何人劝的叛逆少年,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的那种!刘欣喜欢董贤到哪种地步呢?恨不得把自己的皇位给了董贤并且立马就行动起来,请客吃饭想要告诉别人结果没给成,让刘欣特别的不开心。小编觉得如果给了董贤怕是所有人都不同意,这不仅仅是给予不给而是要换姓,相当于改朝换代了,很严重的!
董贤家里面有人到了要娶亲的年纪,想要娶人家丞相萧咸的姑娘,萧咸是一个有真才实料的人,家里面也算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家,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自然是看不上董家,觉得董家是暴发户,全靠着董贤才飞黄腾达的,很是不喜欢,但是也不能得罪人家,毕竟现在董贤的被刘欣宠着,万一人家一个不开心告了自己一状,就说不清了,故而萧咸特别谦虚的跟人家说不敢高攀,特别委婉的拒绝董家,再说特别是大家族特别在意子女的婚姻大事,不能随随便便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别人,唐朝时期,一些大家族之间的互相通婚,绝对不会把自家的女儿嫁给外姓人的!
小编认为:在那个时候,汉哀帝刘欣在位差不多7年左右,对于董贤无比的宠爱,得亏董公子不是女的,否则这祸国殃民的名单中估计有多了一位,可笑的是,刘欣死了以后,王莽还把他的坟头给扒了,想来也是十分悲哀的,从出生到去也算是大起大落了,其实刘欣这辈子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政绩,也没有做过什么大的事情,但是对于董贤也算是相当大胆了!
汉哀帝刘欣(前25-前1年),字和,汉bai元帝庶孙,成帝侄,父为定陶恭王子。生于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三月壬辰日。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继位称帝,曾用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此即历史上的又一著名昏君汉哀帝。后葬于夷陵,谥号“孝哀帝”。
史称汉哀帝少年时原本不好声色,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汉哀帝刚即位时,是个想有一番做为的年轻皇帝。他从整萧王氏家族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身为皇帝,必须政由己出,决不能像汉成帝那样大权旁落,任人摆布。
哀帝即位之初,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政,他一上任就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经过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了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史民占田不得超过30顷;诸侯王的奴婢以200人为限,列侯、公主100人,史民30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这个方案尽管给了官僚地主极大的优势,但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
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遭到了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2000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70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然而,这些全都成为了一纸空文。
哀帝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者,著名典故'断袖之癖"就源于此,他宠信一位男宠董贤,赏赐田,令限田变赐田。董贤除贪婪,善媚外一无本事,却位居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之职。再位时天灾频频,民众苦不堪言,连汉武帝的陵寝都被烧毁。在位五年卒。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在位仅七年的汉哀帝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五岁;另有一说:死于服用春药过量。葬于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八里处);一说葬在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谥为孝哀皇帝。后外戚王莽篡汉,西汉走向没落。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字和。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元帝刘奭的孙子,成帝刘骜侄子,定陶恭王(今山东定陶)刘康之子,母为丁姬为恭王妃。即位的第二年改元 “建平”,4年后又改为 “元寿”,到第二年六月病故,共在位七年,享年26岁。死后谥号 “孝哀”皇帝,葬义陵 (今陕西咸阳西北)。
公元前23年(阳朔二年),定陶恭王刘康去世,刘欣继承定陶王王位,由祖母傅太后((即元帝傅昭仪)亲自抚养,到3岁时,父亲去世,即嗣立为王。
优越的政治地位,使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即从 《诗》学世家太傅韦赏受 《诗》,并曾读过 《尚书》; 到青年时,又对文学、法律学有着浓厚兴趣,所谓“王长好文辞法律”。因此,哀帝的知识相当丰富。这为他日后被立太子起了很大作用。
刘欣身为藩王,一般已不能再做皇帝。但由于成帝一直无子,却又使他有了机会。
公元前9年(元延四年),中山王刘兴与刘欣同时入朝。成帝就借机对二人进行考核。刘欣入朝有太傅、国相、中尉陪同,中山王却只有太傅侍从。成帝首先考问刘欣: 为什么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着入朝?刘欣回答得很好。他说按规定,诸侯王来朝可由国中二千石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官,所以就让他们陪着入朝。成帝又让他背《诗》,他不仅背得非常流畅,还能解说其中意义。而成帝考问中山王为什么只带太傅一人入朝,中山王却回答不出。让他背《尚书》,他也背不出。以后赐宴,中山王又很贪吃,以至吃得太饱不得不把裤带解开。这样一来,成帝深感刘欣有才。再加上刘欣祖母傅太后偷偷送了许多财礼给成帝宠爱的赵皇后和外戚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私下请求立刘欣为太子。赵昭仪与王根见汉成帝无太子,都想事先结好于刘欣,为今后的富贵长久计,就在汉成帝面前互相称赞刘欣。汉成帝也很器重刘欣,元延四年(前9),遂立刘欣为太子。
刘欣被立为太子后,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反而向成帝谦让说: 我的才能还不足以任太子,陛下您圣德宽仁,肯定还会有儿子。我现在只愿意在您身边朝夕奉问,一旦您有了圣嗣,我就归国守藩。成帝听了以后更加高兴。于是下诏立楚孝王孙刘景为定陶王,奉恭王祀,以奖励刘欣为太子。不久,绥和二年(前7)三月,成帝猝然驾崩,刘欣继承皇位,时年19岁。
刘欣被立为太子后,想对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姬进行拜谢,少傅阎崇认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祖父之命,为人后嗣之礼不得顾私亲,不应当拜谢。太傅赵玄认为应当拜谢,于是刘欣就拜谢了。汉成帝过问太子刘欣拜谢的情况,尚书劾奏赵玄建议失礼,降为少府,派光禄勋师丹为太傅。诏傅太后与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国府,要有司讨论皇太子与傅太后、丁姬能否相见,有司奏议不得相见。不久,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王政君想令傅太后、丁姬十日至太子家,汉成帝说:“太子承继正统,当供养陛下,不得再顾私亲。”王太后说:“太子年幼,是傅太后抱养大的,现在到太子家,就报她乳养之恩,这不会有什么妨碍。”于是令傅太后可以到太子家,丁姬因为从太子小时就没抚养,就不得见太子刘欣。
公元前7年(绥和二年)三月,汉成帝病故。四月丙午日,19岁的刘欣继帝位,是为汉哀帝,以次年为建平元年,尊成帝母亲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诏尊汉哀帝父亲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同年五月丙戌日,立妃傅氏为皇后,并下诏说《春秋》有云,母以子贵,于是尊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
和成帝不同,刘欣生活上较为俭朴。史载 “雅性不好声色”。他即位不久,就针对当时靡靡之音盛行下诏罢乐府官,并反对贵戚生活奢僭。而且,他在宫中也没有广立嫔妃。哀帝除了皇后,只立有一个昭仪。皇后即傅皇后,系哀帝祖母傅太后的从弟傅晏之女。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为重亲配以成婚。哀帝立为太子后,被立为太子妃;哀帝继位,即立为皇后。她在哀帝死后和成帝赵皇后一齐被王莽废为庶人,自杀而死。昭仪即董昭仪,系哀帝男宠董贤之妹。虽然宠幸非常,至名其舍为椒风,以配椒房(皇后居住之所),但也仅此而已。
史称汉哀帝少年时原本不好声色,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汉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省灭诸用,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汉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汉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汉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面对失败和挫折,年轻的汉哀帝很快便气馁了。即位之初的锐气很快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这样,即位不久的汉哀帝便由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有为之君,彻底堕落为一个比成帝还要荒淫腐败的昏君。
哀帝即位后,尊成帝母王太后为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为皇太后,而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姬却没有封号。王太后为安慰哀帝,当时诏傅太后、丁姬可10日一至未央宫(哀帝居住之所)。高昌侯董宏却向哀帝讨好说:“宜立丁姬为帝太后。”被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师丹劾奏为“大不道”。结果哀帝将董宏免为庶人。傅太后大怒,持意要哀帝给她称尊号。于是哀帝使王太后下诏追尊定陶恭王为恭皇。不久,他又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直接下诏说:“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定陶恭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其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后又改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称 “永信宫”,帝太后称“中安宫”,加之太皇太后本称“长信宫”,皇太后称“中宫”,从而就有了四个太后,并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哀帝之所以坚持要给傅太后和丁姬称尊号,不仅是因为傅太后自小对他抚养,丁姬乃其生母,她们有权分享富贵; 更重要的还在于正名分,借此来表明皇权至高无上。傅太后称尊号后,非常骄横,甚至连成帝母王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和她说话居然称之为“妪”。因与中山王太后冯昭仪曾在元帝前争风吃醋,现在尊贵,就仗势欺人,陷以诅罪名,迫令自杀。她在元寿元年(前2)去世,死后与元帝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而丁太后在建平二年 (前5) 就已病故。哀帝根据“附葬之礼”,下诏与恭皇合葬,遣太后兄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明送葬到定陶。哀帝死后,王莽秦贬傅太后号为“定陶恭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
汉哀帝刚即位时,是个20岁的年轻皇帝。他从整肃王氏家族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身为皇帝,必须政由己出,决不能像汉成帝那样大权旁落,任人摆布。汉哀帝即位之初,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铺政,他一上任就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经过群臣讨论,臣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了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史民占田不得超过30顷;诸侯王的奴婢以200人为限,列侯、公主100人,史民30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这个方案尽管给了官僚地主极大的优势,但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遭到了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汉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2000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70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汉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然而,这些全都成为了一纸空文。
哀帝的宗室亲属只有堂弟中山王刘衎。刘衎系元帝冯昭仪之孙,父亲刘兴为中山孝王,绥和二年(前7)继父为中山王。立七年,哀帝去世,王莽拥立为帝,即孝平帝。除了中山王,哀帝的亲属主要是外家傅氏和丁氏。傅氏著名的有傅喜、傅晏、傅商、郑业等人。哀帝即位后,先后封傅喜大司马、高武侯,傅晏大司马、孔乡侯,傅商汝昌侯,郑业为阳信侯。丁氏著名的则有丁明、丁满、丁宪、丁望。哀帝即位,封丁明阳安侯,以大司马骠骑将军辅政; 丁满平周侯,丁望左将军,丁宪太仆。傅、丁两家在数年中就成为显贵,但哀帝一死,也就失去了靠山。王莽秉政,傅、丁皆被罢免官爵。
哀帝以藩王入继大统后,头脑相当清醒,不特别追求生活的享受。他深知西汉王朝正潜伏着巨大的统治危机:一方面外戚王氏把持着朝中大权,不断收买人心,网罗死党,觊觎着汉家天下; 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更为尖锐,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怒火只是暂时压抑而已;同时官僚、贵戚又不恤国事,生活奢侈腐朽。哀帝在位七年,几乎是竭尽全力试图来挽救危机。即位伊始,就针对王氏专权,极力削夺其权。办法是封拜自己的外家丁、傅之属。而太皇太后也有自知之明,哀帝一即位,就下诏执政的王莽等人以列侯就第,避哀帝外家。当然,哀帝最初对王氏还是相当优待的。经过这一番努力,尽管王氏还有不少羽翼,但朝中大权已基本被夺回到哀帝手里,王氏的气焰也受到沉重打击。
哀帝在削夺王氏权力的同时,即封拜丁、傅之属。任命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望为左将军,傅喜为右将军,傅晏为大司马等。但哀帝封拜丁、傅目的是削夺王氏权力,他也并不把实权交给他们,只是使其尊贵而已。
哀帝在位期间,尽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汉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却相当融洽。最突出的表现,是元寿二年 (前1)匈奴乌珠留单于的来朝。关于乌珠留单于的来朝,最早可追溯到建平四年 (前3)。这一年,乌珠留单于上书请求准许他在第二年来朝。哀帝当时正有病,有人上书说:匈奴这个民族处于黄河上游,他们对于我们中原就象是个降头。单于一来朝,我们汉朝就有大丧,宣帝是这样,元帝也是如此,最好不要让单于来朝。哀帝对此事感到棘手,征求公卿的意见。公卿都认为这是无谓的浪费钱财,暂时还是不要让单于来朝为宜。哀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著名学者杨雄 (当时任黄门郎) 觉得此事不妥,就上书劝哀帝应允许单于来朝。他说:“单于来朝,这对我们汉朝是一个福音。可是我听说陛下不同意,这恐怕就要给汉、匈两家带来矛盾。而一旦有了矛盾,发生争端,国家将有无穷灾祸。和为贵,以往双方战祸连年,给我们汉朝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匈奴也并没有完全制服。虽说接待单于来朝要花些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能使匈奴归顺,不发生战争,花些钱又能有多少?再说国家苦心积谋,花费巨资开西域,置都护,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制服匈奴。现在因为要花些钱,就把汉、匈关系破坏,以前的那些努力岂不更是半途而废、得不偿失?”哀帝看了顿时醒悟。
匈奴使者回去传告后,乌珠留单于立即准备入朝。但还没走,他就得了病。他又遣使上书请求再过一年入朝,并以哀帝有盛德,请求带500随从一齐来朝。而以往单于来朝只准是带随从200人。元寿二年,乌珠留单于终于来到长安朝见了哀帝。单于一行住在上林苑蒲陶宫,哀帝给予特殊优待。前后住在长安有一个月左右。到走的时候,哀帝又特派中郎将韩况护送单于回国。乌珠留单于的入朝是哀帝时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进一步密切了汉、匈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哀帝在位7年,先后曾任用孔光、朱博、平当、王嘉、马宫五个丞相。其中,除平当为相时已病重,马宫任相唯希旨,剩下三人皆多有其事可述。
孔光,字子夏,孔子第14世之孙。成帝即位之初,举为博士,以高第选为尚书,迁尚书令,诸吏光禄大夫领尚书事。成帝晚年任左将军。后成帝决定拜为丞相,已刻印书赞,成帝却突然暴死,孔光即于成帝灵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哀帝即位,孔光继任丞相。为人“志在自守”,任相期间主要政绩就是附从王氏抑制傅氏。因此得罪了傅太后,终于被罢相。以后朱博、平当、王嘉迭任为相,一岁之中三易其相,朝中皆议论不如孔光。哀帝又想重新起用孔光。因此到元寿二年 (前1),复以孔光为大司徒,但哀帝当年即病死。
朱博,字子元,杜陵 (今陕西西安) 人。少时家贫,好任侠,给事县为亭长。成帝时,任长安令,迁冀州刺吏。为政明察,特别对儒生厌恶,曾公开宣称: “象太守这样的汉朝官吏,其职责只是遵奉国家的 '三尺律令’ 办事而已,怎么能老是去听那些儒生说什么圣人之道呢!”成帝晚年,朱博任后将军。哀帝即位,以先帝名臣任为大司空。朱博任为大司空,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建议重新恢复御史大夫官,一件是建议把州牧重新改为刺史,二者均为哀帝接受。其生活廉洁,不好酒色,但却亲贤好士。史载他 “宾客满门,欲仕宦者荐举之,欲报仇怨者解剑以带之”。孔光被罢相后,继任为丞相,封阳乡侯。不久即因与御史大夫赵玄阿谀傅太后,“妄奏事”而被罢相。自杀而死。
王嘉,字公仲,平陵 (今陕西咸阳)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成帝时曾任大鸿胪。哀帝即位,迁御史大夫。汉建始三年 (前4),代平当为丞相,封新甫侯。其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哀帝即位不久,力反成帝之政,朝事多所变更。王嘉为相即多次劝谏。对哀帝宠幸董贤更是极力反对。元寿元年,傅太后去世,哀帝托傅太后遗诏,令王太后增封董贤二千户。诏书下达丞相,王嘉竟封还诏书,不予办理,并上书谏争说:“臣闻爵秩土地,天之有也。……王者代天封爵,特别应该谨慎。”哀帝大怒,遣尚书召王嘉质问。事下将军以下讨论,最后议定“召丞相诣廷尉诏狱。”这实际也就是迫令王嘉自杀。因为按汉代的惯例,将、相不对法官陈冤,召丞相诣廷尉诏狱,就是令丞相自杀的别称。但王嘉却置之不顾,慷慨激昂地说:“丞相位列三公,没有尽到治理国家的职责,就应该受刑死在街上,让万民都知道,怎么能象小儿、女人那样自杀呢!”于是换装赴狱。哀帝闻讯更加愤怒,令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一起审理。王嘉在狱中20余日,最后气愤绝食,吐血而死。
怎么就同性恋了呢?
同性恋现象不是现时代的产物,在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不仅在青楼妓院中盛行,就连皇帝这样的大官也有搞同性恋的。尤其是西汉的皇帝们,个个喜宠男色,如刘邦之籍孺,刘盈之闳孺,刘恒之邓通,刘启之周仁,刘彻之韩嫣等等,但多数仅仅是出于好奇,玩个新鲜,并没有付出多少真正的情感,唯有汉哀帝的同性恋搞的认真而轰轰烈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将后宫佳丽冷落一旁,独宠董贤一人,成为奇谈。
哀帝对女色兴趣不大,然而却有一个男宠,就是董贤。董贤(公元前22年-公元前1年),字圣卿,云阳人,西汉御史董恭之子。有书介绍,董贤不仅长的眉清目秀,娇嫩的像个美女,就连言谈举止也十足像个女人,他“性柔和”、“善为媚”。初任太子舍人时,就与汉哀帝混的很熟。汉哀帝即位后,对其有过改任。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长的妩媚动人,不由地多看了几眼,发现竟是舍人董贤,便走近仔细端祥,汉哀帝忽然感觉到,几年不见,董贤长的更加俊俏了,比那些六宫粉黛还要绝色,不禁大喜,立即拜董贤为黄门郎,命董贤随身侍候自己。自此揭开了汉哀帝和董贤的同性恋序幕。
据传,汉哀帝非常宠爱董贤,他不但给董贤个人以高官厚禄,封他为大司马,《汉书·董贤传》载,此时的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汉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最好的御用品送给董贤使用,自己则用次品。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汉哀帝要与董欣生则同床,死则同穴,在修建陵墓时,还特意命人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董贤修了一座冢茔,他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此话一出,吓得大臣们个个目瞪口呆。这种只要“同性恋情”不要江山的畸形恋情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为了使董贤能够开开心心的侍奉自己,汉哀帝还利用自己的特权,尽可能地照应董贤的家人,让董贤的妹妹做了一个衣食无忧的昭仪,其实是个有名无实的活寡妇;封董贤的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也就是拿着奉禄不做事的摆设;就连董贤妻子的家人,亦获任官职;甚至连董贤家的僮仆,也受到汉哀帝不同程度的赏赐。这可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由于爱的深,汉哀帝在封赏董贤和其家人时,全不顾其他大臣的劝谏和反对,一意孤行,在封董贤为侯时,丞相王嘉坚决反对:“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王嘉认为董贤的行为应该“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听了王嘉如此辱骂自己的心肝宝贝,汉哀帝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升,他全不顾这个忠心耿耿的丞相的苦心好意,便命人把王嘉送进了监狱。王嘉在狱中伤心裂肺,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
董贤不久就被任为驸马都尉侍中。他出则和哀帝同辇,入则侍从哀帝左右,甚至经常和哀帝一起卧起。一次午睡,董贤与哀帝同床,哀帝醒后发现衣袖被董贤身体压住,他想起床而董贤还没有醒,为了不把董贤弄醒,就用刀把衣袖割断。哀帝对董贤特别宠幸,而董贤也对哀帝极尽其柔媚能事。每次休假,都不肯出宫,留在哀帝身边照看医药。这更博得哀帝的欢心。因此,他下令召董贤妻和董贤一起住在宫中。同时又封董贤之妹为昭仪,迁董贤父为少府,岳父为将作大匠,内弟为执金吾。然后诏将作大匠为董贤在北阙下修建别墅,并预起坟在义陵之旁,赐与金缕玉衣以及武库禁兵和尚方珍宝。后来,哀帝又借由东平王后行巫蛊董贤曾告发,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不久又增封二千户,丞相王嘉反对,即迫令自杀。到元寿元年九月,为尊崇董贤,竟罢免大司马丁明,而以董贤代之。匈奴乌珠留单于入朝,看到董贤很年轻,觉得奇怪,问翻译什么原因。哀帝即命翻译回答: “大司马年轻,是因为大贤担任大司马的。” 因此使得单于向哀帝拜贺汉朝得了贤臣。
在日常生活中,汉哀帝与董贤同起同坐同吃,甚至毫不避违下人的眼睛与口舌,让董贤与其妻一同入宫侍奉,一同睡在龙榻上戏嬉。据说有一次,汉哀帝睡觉醒来时董贤尚在酣睡中,汉哀帝怕惊扰了董欣的美梦,便命人割裂了衣袖慢慢起身,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由来。
由上述这些事例可见,汉哀帝对董贤爱恋之深。
公元前1年8月15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日),在位仅六年的汉哀帝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掏空而死,年仅25岁(另有一说:死于服用春药过量)。九月壬寅日,葬于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八里处;另有资料显示葬在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谥号为孝哀皇帝。
哀帝如此宠幸董贤,颇有同性恋之嫌。实际并非如此。他所以宠幸董贤,是有着难言苦衷的。因为当时西汉王朝已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他虽然竭力试图挽救,结果却都失败,这使他对前途感到恐惧。加之身体有病,不能多近女色,所以只好从董贤这个男宠身上寻求安慰。另一方面,朝中当时派系林立,鉴于王氏专权,他对哪派都不放心,也只有董贤这样没有帮派、对他又柔媚体贴的男宠使他最为放心。再者,他通过尊崇董贤,不仅可以压抑朝中各派势力,而且可以更加强调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所以,他对董贤的宠幸也就愈演愈烈。正因为这个缘故,其各派势力也都把攻击矛头指向董贤,从而决定了董贤的命运将来必然悲惨。汉哀帝死后,董贤失去了靠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外戚王莽以太后名义把董贤赶出皇宫,又以董贤年轻为由,罢去他的大司马官职,董贤知道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便与当天同妻子一起自尽,年仅22岁。董贤死后,王莽疑心其假死,命人开棺验尸,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将家属全部充军流放。
人物年表
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其父为定陶恭王刘康,其母为恭王妃丁姬。
公元前22年,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
公元前8年,刘欣被汉成帝刘骜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公元前5年,刘欣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即被宣布废除。
公元前1年,刘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