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江
1992年10月1日的椒江江城河边
1993年9月 椒江解放北路个体长途客运售票处
解放北路长途客运售票处那时候的汽车站,每当有买票模样的人经过,售票员都不约而同在窗洞里探出头来:“杭州去不去?”“上海去不去?”杭州、南京、上海应该是大家去的最多的大城市。
老俩口的小生意(王永江1996-1-23摄于江城北路)
江城北路的店铺(王永江摄1998-10-25)
1992年10月1日,经过关门装修的椒江第一百货大楼在国庆节
永泰街(王永江1999-8-1摄于永泰街)
大宅院的门槛(王永江2000-10-16摄于老城区)
百货商店最后的买卖(王永江2001-5-27摄于中山东路)
椒江夜市
大鹏鸟、小麻利老海门二大名人
▼
奕奕赫赫的过往
絮絮叨叨的日常
是我们不曾见过的
滨城椒江的另一面
从沧海桑田到高楼林立
不过数十年时间
城门头
1978
海门港新客运码头
1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海门区、镇机构合并。
是月,海门港新客运码头建成,投入运营。
1981
东山公园
1月1日,海门特区政府正式对外办公。
是年,开始重建东山公园;建成洪家腈纶交易市场。
1982
戚继光纪念馆
9月,文化部文物局下拨专款,改建修缮戚继光纪念馆。
1984
椒江汽车站
4月1日,椒江汽车站开工建设,址设解放南路,至1986年竣工。
1987
椒江青少年宫
1月,戚继光纪念馆装修完成,由沙孟海题写馆名,国防部长张爱萍书写大厅楹联。春节期间对市民开放,3天间观众达3万人次。
是月,椒江市青少年宫建成。
崛起的记忆
彼时相对于人口更为集中的城北
城南无论从人气、商气、财气方面
似乎都落后于城北
城南要谋发展
必须要有一次突破
1989
椒江汽车轮渡码头
12月,建成椒江汽车轮渡码头。
1990
海门—前所轮渡
1月1日,海门至前所汽车轮渡开通,渡宽2400米,置渡轮2艘,每艘核定载汽车12辆。
1991
七号码头
5月1日,椒江解放路小商品市场开业。
6月10日,海门港七号码头投入使用,时为浙江省最大的客运轮渡码头。
1993
椒江商业大厦
1月,椒江市商业大厦开业,为台州地区商业系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6月1日,洪家人才劳务市场开业,时为台州地区最有规模的劳务市场。
9月13日,椒江市委、市政府召开台州高速公路募集股金动员大会。
台州在全省首创以股份制形式建设高速公路。当时消息一传开,台州各地的群众便踊跃认购高速公路股份。1993年9月,在短短一个月里,高速公路股份公司筹委会就募集到了2亿元股本金。1999年9月,台州高速一期工程终于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都能集资募股,当时想法好fashion啊~~)
中山商场
1990年的中山商场
正在举办物资交流会
在那个商品短缺年代里
这是一场购物狂欢节
老百货大楼
位于椒江中山东路上的老百货大楼
是当时的豪华建筑是时尚的风向标
就算熬到过年
爸妈也未必舍得踏入
中山西路
这是1994年的中山西路
椒江正掀起新一轮发展经济的热潮
于完成年度经济指标的乡镇、街道
将得到一辆桑塔纳轿车
椒江第一次国有土地拍卖
椒江第一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拍卖规定:每次加价不得少于50元。一块临街的商业用地,通过竞价,最后以3565元/㎡竞拍成功。这位穿着皮衣的小哥现在看都很帅吧?(小编想到现在的房价万字开头,有点慌)
在陵园路的电脑培训班,“小霸王学习机”风行一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没有之一。什么学电脑?都是借着玩游戏。(现在的pad在“小霸王”面前简直弱爆了)
1995年
海门至前所还只靠客渡
1995年,海门至前所的客渡码头,渡轮已经关门离岸,还有乘客跳船抢渡。此时,联通椒江两岸的唯一公共交通工具就是轮渡,大雾、大风天气和夜间停航。正常班次半小时,为了赶轮渡,有些乘客不顾危险抢上渡轮。这一现象直到2001年10月18日椒江大桥通车才告结束。
海门卫生院
1996年的海门卫生院
负责椒江城区全部儿童
的疫苗接种任务
更早些年还负担接生
椒江城区中年以上的人不少出生在这里
路桥
▼
卖芝桥货船
中镇桥 路桥的老桥(也有叫中桥)
中桥头
山水泾口老庙
南官河上周泰盛桥应有胜跳
卖芝桥
福星桥 路桥的老桥
黄岩
▼
黄岩三甲盐场
黄岩三甲盐场
黄岩老三届知识青年出发赴农村插队时的情景
临海
▼
古城老照片之一(西门段),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古城西门一带。背景就是婉延而上的(江南长城),这个才真有长城的味道。
那时的帆船可是江中重要交通工具,起风扬帆过灵江。
当年的灵江大桥就是临海的门户,进入临海后第一个画面就是这样状观的场景!
临海在灵江上的五座大桥
灵江大桥,1965年10月1日通车,长549.6米,宽9米,双向单车道通行。现在叫灵江一桥。
望江门大桥,建于1994年12月。望江门大桥为简支梁桥,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只允许小车通行。
灵江二桥,也称二桥。位于104国道1711K+047处,全长368.9米,桥面宽15米,始建于1995年11月。2013年扩建,在老桥东侧建造新桥,形成双向六车道,该工程桥梁及连接线全长980米,其中桥梁主跨456米,桥宽19.75米。
临海大桥,惯称为三桥。大桥工程于2003年12月1日开工,2007年7月9日完工,历时3年零8个月。距上游灵江一桥1.4公里,距下游灵江二桥1公里。北接台州府路,南接江南大道,是江南分区与老城区的交通要道。主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独塔单索面斜拉桥,主塔塔顶标高98米,主墩桩基标高84米,主桥斜拉索104根,桥长306米,线路全长927.32米,双向六车道通行。
104国道灵江三桥,大桥工程于2008年12月1日开工,竣工于2010年12月1日。下部结构形式是重力式桥台,上部结构类型是箱形梁。
时至2019年9月,临海在灵江上已建造了灵江一桥、灵江二桥、临海大桥、望江门大桥、104国道灵江三桥!这几座桥承载着几代临海人的记忆它们历经风雨,见证时代变迁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临海还将在灵江上建设伏龙大桥,将是临海第六座跨灵江的大桥。起点位于张洋路交叉口,沿临海大道往南跨灵江,终于伏龙村,全长约1888m。设南北侧上、下桥非机动车坡道2组,人行梯道3组,北侧机动车上下匝道两条。项目采用城市主干路设计标准,主桥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km/h。未来往来江南、汛桥与城东大洋、乃至涌泉、邵家渡,都将提速。
临海市区老车站
当时的东湖
那时背依巾山的江下街,一个渔民正从临海浮桥上走过!背景正是高脚楼的江下街!看到过这个江下街的人最起码有40岁以上了,年青一代只有从照片中寻找记忆。在画面中依稀可见巾山三塔,壮观依旧!
1992年1月6日拍摄的临海西门浮桥。 照片由王登提供
“灵江浮桥”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此桥因江而得名,原名为“中津桥”,为构造形式独特的水上立体交叉桥,其结构建筑与设计都非常科学,是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浮桥,也是中国浮桥建筑中的一件杰作。当年从温岭、黄岩方向来临海的人,也从这座桥上过,直到1965年灵江大桥建好。
消失的江下街
旧东湖饭店现今东湖惠风大酒店!原来的临海是生态乐园呀,猪可以在街上乱跑。是的,你没看错,那是4头猪。
当时的街心公园,远处那座建筑是当时临海市农业机械公司的办公楼兼员工宿舍,住在那里绝对是临海吃公家饭的人身份的象征。
而今街心公园现在还在,梅花鹿也还在。
1963年,东门沙角
古城东城墙 为东湖与东城
东城已经不存在
西门外的帆船
西门与南门浮桥合并于望江门
镇宁门外
农村改革第一春
这样的画面,放在当前你们会相信吗?
天台
▼
天台县白鹤镇老车站
国清寺
万年寺
智者塔院
仙居
▼
玉环
▼
玉环县人民政府
80年代末的城关
城关物资交流
楚门南兴街刚修好时
大麦屿码头
看完有种莫名的伤感,
城市的发展与记忆的碰撞,是那么的强烈。
城市变好了,但记忆变模糊了。
城市变美了,我们却变老了。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给台州留下了鲜明印记和独特色彩。
春华秋实,有太多的镜头可以定格台州这座城市的一次次精彩。
每一次的勇敢迈步,都尽显台州城市发展的厚重功底和台州人民敢闯敢干、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
建筑印新与旧
不会一成不变
年岁日复一日
镌刻上时光印记
便成永恒
一个城市的地标
是人们集体的回忆
是历史的日记
更是一个城市性格的彰显
昨天那些年轻的我们
曾在这座充满激情与魅力城市
打拼过、相爱过、成功过也失败过
但年轻时……
那股子冲劲、梦想也随着时间慢慢归于平淡!
但我的心永远属于——台州
因为我是——台州人
台州那些已消失了的古城
台州历史上章安古城、黄岩古城、天台古城、新河古城、玉环古城、健跳千户所城、原桃渚古城都已消失,温岭古城、仙居古城、海门卫城、松门卫城仅残存一城门洞,今桃渚古城、台州府古城尚保存比较完整。
黄岩古城
黄岩古城于唐上元始筑城,后废。明洪武元年(1368)重筑石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城墙石料运海门、松门筑卫城以防倭寇。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犯境,重筑黄岩城,周长7里。围城浚河,宽2丈2尺。设城门5座、水门4座。民国28年(1939)春,为便于日机轰炸时居民疏散,城墙全部拆除。
黄岩文明源远,最早可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图为路桥小人尖遗址
海门卫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信国公汤和在临海明化乡属地置海门卫指挥使司(正三品,有戍卒2000人);十一月,拆黄岩县城墙石料经东官河运至海门筑海门卫城。黄岩大批百姓奉令筑海门卫城。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回五里三十步。并开挖南门河、江城河、西沙河以护城。海门卫城有五门:东门岭上的晏清门;南门山东麓的德风门;原同康酱园厂旁的西门称宁远门;乌衣巷北口的大北门称临江门;南新椒街北口的小北门称靖波门(俗称城门头)。
民国18年(1929),拆除北城墙修筑中山路。民国28年(1939)拆东山山上城墙,以利居民防空疏散。1958年,填北面护城河(俗称沙河)建成人民路。1971年,西城南段拆除,扩建海门中学操场。1988年,拆除南城墙西段建海门中学围墙。
随着岁月的变迁,明初为防倭而建的海门卫城几乎拆完,仅存东门岭头的古城墙晏清门。古晏清门现存一段长28米,底宽11.6米,上宽10.2米,门洞拱形较完整,2008年11月列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门东门
温岭古城
温岭城墙始筑于明正德八年(1513),建东南西北4城门、上下两水洞。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石城,周长4里477步,方形,别称方城。同时增筑小南门、小西门,于东、南二门外筑子城,西、北二门外筑月城。民国32年(1943),日机空袭,为便于居民疏散,在西城南城拆开三个豁口。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拆城搬石筑防御工事,西、北城墙损坏严重。1957年开通温西公路,拆除东城城墙。随着城区不断扩展,1978年后,除小南门城洞尚存所有城墙基本夷平。南门城洞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河古城
新河古城明代建,古城南北长570米,东西长630米。20世纪50年代拆除南城,陆续夷平西城、北城、东城。
松门卫城
明洪武二十年筑松门卫城。据《明史》载:“松门卫,本松门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为卫。”另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松门卫在县东五十里,在宋为松门寨,元为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始城为卫。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九里三十步,内设五所。”迁海令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松门卫也受到了迁海令的影响。松门卫到了清顺治年间,已变为松门寨,军事地位有所下降。经历六百余年的沧桑,卫城遗迹多已荡然无存,仅残留南门城门。
天台古城
天台城墙于三国吴永安(258—264)中始筑,周围400步,高1丈5尺,设东西2门,后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入,“无险可守,公私庐舍,悉付烈烬”。次年,筑石城,周围5里,宽7尺,高1丈8尺,垛堞1580个,四隅筑瞭望台,开大、小城门4处。抗日战争初期,为防空需要,开缺口数处,后修复。1956年起,陆续拆除。
仙居古城
仙居县于唐上元二年始筑土城墙,周长约3里,后几毁几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改筑石城,周长10里,设五门。清代曾3次小修。上世纪50年代后,绝大部分城墙被陆续拆除,现残存东城迎晖门。迎晖门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仙居县城
玉环古城
玉环县城墙于雍正八年(1730)始筑,城墙依山而筑,周长6里,设城门4座,水门1座,东西月城,设4炮台,东西城门外筑月城。民国32年(1943)拆毁。
台州府古城
临海城墙始建于东晋末年,当时规模较小,一面沿着大固山修筑。唐代扩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毁城墙以示不设防。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重筑。后屡毁于水,宋以前城凡8修,元1次,明3次,清9次。周长18里,有7门。1958年毁东面城墙和崇和门及城门外吊桥,建东湖路和大桥路。现尚存西、南、北三面城墙及西北、西南、正南、东南4处城门,西南面的瓮城保存得十分完好。临海台州府城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渚古城
桃渚古城原址坐落在距今桃渚城东南方10.56公里的上盘镇新城村旧城山,距海岸仅1公里。因过于近海,既不利于防守,又濒遭台风海潮袭击。后内迁至今址。桃渚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置,正统八年(1443)重建。城高2.1丈,周2里70步。
桃渚古城
古城有烽燧十余座(现存七座),是明代浙江东南沿海用于抗倭的四十一个卫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个。城上原建有敌台十四个,敌台的城墙外壁均做成“马面”以利防守。现尚存十二个敌台,东、南、西各一城门。三道城门外都有一道重门(瓮城)。西瓮城在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拆开一道3.6米的口子。桃渚古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安古城
《嘉定赤城志》载:“今章安镇侧有古城,盖吾州旧迹也。”旧志载“在(临海)县东一百十五里章安镇”,又载:“章安县南门有赤栏桥”“章安桥,亦在章安临海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