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这里是美国 > 正文

AA真的歧视华人了吗?难道就因此支持特朗普?

news.xixik.com   2017-8-22 19:51:11 资讯来源:Ada出生在美国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平权法案”对少数族裔、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不光是教育,还有工作、医疗、福利等等。哈佛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保证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亚裔和华人往往难免被当成枪使的命运,这一次就是特朗普政府把华人当枪使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学真的歧视华裔了?

2017年8月初,美国司法部宣布将对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歧视亚裔学生展开调查。这件事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连新华社都发了报道。

中国历史朝代表

但是,整件事背后的是非曲直非常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歧视亚裔”、“歧视华人”可以概括的。

其中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是在一个社会里,如何处理平等和正义的关系。

第二,在一个白人和黑人互相争权夺利的社会里,亚裔和华人往往难免被当成枪使的命运,这一次就是特朗普政府把华人当枪使的典型例子。

客观地说,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顶尖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一贯的做法的确存在对亚裔不太平等的现象。

最实锤、也是被引用最广泛的证据,就是SAT成绩的差异。

美国大学本科录取新生,都要看SAT考试的成绩,就好像申请研究生要看托福和GRE成绩一样。

有调查发现,在很多顶尖大学,亚裔学生平均要比白人学生的SAT成绩高出140分左右,才能获得同等的待遇。

这140分,就被有些人称为“亚裔税”,Asian Tax,意思是身为亚裔,就必须要交这样的智商税。

为什么要这样区别对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亚裔学生太聪明了,考试太厉害了,总体上亚裔孩子的考分要比白人和黑人以及其他族裔高出一大截。

亚洲有五十多个国家,因此亚裔也是一个十分庞大但是又模糊不清的概念。但是在涉及到考试和教育上,考分高的主要是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的孩子,其中又以华裔考生人数最为庞大。

东亚国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到了美国的中国移民,更是倾尽全力、不计代价要把孩子送进顶尖名校,从而达到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冲破阶层壁垒的目的。

再加上另外一支庞大的华人力量——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学生,人数就更加可观。

因此,这样区别性对待,受害最大的当然就是华人。

如果大学录取新生时不考虑种族因素,所有族裔的考生按照一样的标准选拔,那么,尽管亚裔在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却可能占掉顶尖学校里绝大多数的新生名额。

而且,随着中国移民和亚裔人口的上升,这样的趋势还可能愈演愈烈。

面对这样的形势,美国的大学和中学通常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是在录取的时候完全不考虑申请者的种族因素,所有人参照一样的标准,不对亚裔和华人做任何人为限制。

在这样的学校里,华人和亚裔学生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大多数。

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是纽约最好的精英私立高中史岱文森中学(Stuyvesant High School)。

纽约市教育局的网站上每年都有全市每一所学校录取新生的各项统计,从上面可以查到史岱文森中学2017年的新生里,亚裔占了惊人的72.25%,白人只有17.78%,黑人更是只有0.8%。

要知道,整个纽约的人口里,亚裔不过只占10%多一点。

另一个代表是加州的伯克利大学。早在2007年,《纽约时报》就专门写过伯克利的华人新生越来越多的现象,把这所学校称为“小亚洲”。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

“在广场、自助餐厅、教室、自习室、宿舍甚至是快餐店里,到处都能听到中文。普通话就像是这所大学的背景音乐,夹杂在广东话、英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和源源不绝的施工声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文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那一年,伯克利的亚裔新生比例,占到了40%以上。

还有一个典型代表,是哥伦比亚大学。了解哥大的人,大概都对学校里中国学生人数之多有些了解,其中尤以统计系为甚。

2015年,曾经有人把哥大统计系的学生名单发到网上,,总人数231人,其中名字一看就是中国人的有190人,占82%;如果把看起来像日韩港台的名字都算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亚裔,则占总人数将近90%。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加州一些华人多的小城市,有不少白人孩子因为在中学里竞争不过华人孩子,压力太大,所以只能全家搬到华人少的地方。

第二种做法,就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在录取的时候针对亚裔和华裔做一些人为的限制,提高亚裔孩子的入学门槛,强行把新生总人数里的亚裔比例降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亚裔孩子在申请哈佛的时候,他需要竞争的对手是其他所有的亚裔——即使他的分数要远远超过白人和黑人孩子,但只要比其他亚裔孩子的分数低,他仍然没有进哈佛的机会。

另一个代表是密歇根大学。有统计发现,2005年入读密歇根大学的亚裔学生,录取率只有54%,而黑人和西语裔学生的录取比例则分别是71%和79%。

而这些亚裔学生的SAT成绩中位值,要比西语裔学生高出140分,比黑人学生更是要高出240——要知道SAT的总分也才只有1600分。

每10个申请该校的亚裔学生,只有5个人能被录取;每10个申请的黑人孩子,则有7个人能被录取。

尽管这10个亚裔孩子的考分,全部要比那10个黑人孩子的考分高出很多。

造成的结果就是,亚裔孩子进好大学的难度,要比其他族裔高得多,简直就是地狱级的难度。

我有朋友的孩子SAT考了1540分仍然闷闷不乐,因为这意味着他进不了哈佛。这个分数,给黑人孩子和白人孩子是高枕无忧的高分,而对于华人孩子来说,则是“Asian fail”,亚裔式失败。

当然,采取第二种做法的学校,绝对不会公开承认这么做,不会承认针对每个族裔有一个“配额”,一旦承认就会给自己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设置其他的选拔标准,比如说SAT成绩不是他们考核新生的唯一标准,比如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等。

哈佛这二十多年亚裔学生申请人数大幅增加,但最后录取的新生中亚裔比例却一直稳定在20%左右、甚至略有下跌,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后面的这些标准,很难量化,因此也很难找到不公平操作的证据——这就是哈佛大学这一类精英院校的阴险狡猾之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哈佛大学的这种操作,对亚裔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但这算不算歧视呢?

我个人觉得,是不算的。

首先,哈佛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保证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做好不好,另当别论,但和歧视可能真的谈不上太大的关系。

其次,很多亚裔学生虽然擅长考试、考分很高,但的确存在背景雷同、缺乏个性的问题,因此常常会被认为是“千篇一律”。

有人就评价说,亚裔学生里,“每个人都参加过管弦乐团,或者会弹钢琴,每个人都会打网球,都希望成为医生,都写关于移民到美国的事”。

第三,我重点想说的是一个概念,叫Affirmative Action,中文一般翻译成“平权行动”。

这个概念大规模进入讨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总统肯尼迪提出黑人这样的少数族裔因为历史的原因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有必要给予他们额外的、倾斜性的照顾。

Affirmative Action后来被写进了1964年的“权利法案”,这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和做法。

“平权法案”对少数族裔、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不光是教育,还有工作、医疗、福利等等。

不用说,亚裔和华裔,也是平权法案和平权理念的受益者。

这种做法,翻译到中国,就是给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加分。

有一幅流传很广的漫画,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

左边的图表示Equality,意思是平等。这也是我上面提到的,以伯克利为代表的第一类学校的做法。

右边的图表示Equity,意思是公平正义,也就是以哈佛为代表的第二类学校的做法。

对于弱势群体予以照顾情有可原、值得提倡,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人道关怀和文明发展程度,是真正的公平。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考虑到公平正义,虽然在现实中,情况往往是马太效应——富者恒富,掌握了更多的资源;穷者恒穷,永世难以翻身。

从美国社会的整体状况来看,由于平权理念的普及,针对弱势群体——女性、性少数者、残障人士等等——的各种显性歧视,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大大减少。

举个例子来说,在公共场所设置方便残疾人出行的盲道等残障设施,就是平权理念的体现。

普通人并不需要这些设施,但我们并不介意占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来设置这些设施,因为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些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关他们的出行便利和人身安全。

但是现在问题又来了:

当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并不妨碍我们的利益时,我们一般不会太反对;但是在社会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假如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妨碍了其他人利益时,又该怎么对待呢?

大学和中学的入学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零和游戏——录取学生的总人数总是有限的,照顾了弱势群体,势必就会减少其他群体的招生名额。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不同意平权理念的也大有人在,争议和诉讼都很多。可以说,平权法案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争议最大的法律之一。

其中很多诉讼,就是像这次哈佛大学引起的麻烦一样,针对的是学校录取时基于种族因素所作出的特殊照顾。

只是在过去,提出争议的一般都是白人。

有意思的是,亚裔和华裔本来是属于平权法案保护的少数族裔,但是在教育问题上,亚裔和华裔却因为自身太过优秀,反而成为了“多数族裔”,成为了被牺牲的“受害者”。

这一次司法部对哈佛大学的调查,被摆出来作为例子的也是一个叫做Austin Jia的华裔学生。

可是且慢,这一次提起诉讼的,却是一个叫做Edward Blum的白人创办的一个民间机构。

这个Edward Blum一直把平权法案视为眼中钉,认为这个法案对白人造成了反向歧视。

他曾经代表白人学生发起过十多次诉讼,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废除平权法案,在美国社会继续维持白人的特权。

这一次的诉讼,其实是在2015年就提了出来,只不过在奥巴马政府时期被搁置了下来。

特朗普上台前曾经许诺过要对平权法案作出改变,这一次美国司法部重启对哈佛大学的调查,可以看成是特朗普在兑现他的选举承诺,也可以看成是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无数迹象和信号中的一个。

当初很多华人选民之所以支持特朗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平权法案损害华人子女教育平等的担忧和愤怒。

在一个社会里,如何平衡平等和正义之间的关系?可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如何改变哈佛对亚裔学生人数设限的做法?也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做法。

可是我知道的是,一旦“平权”的理念真的被抛弃,一旦美国重新变成一个对弱势群体没有丝毫保护和照顾意识的国家,真正得到维护的绝对不会是华人的利益。

这次调查哈佛的真正目的,是废除平权行动,消除这个原本深入人心的理念,让白人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去的权利。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华人反歧视运动,其实不过是华人被当枪使了而已。

细谈平权法案

作者 moonpolar,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游历欧美,从事运营工作。

对于不少海外华人和国内同胞来说,看大学录取结果有点像是个美国人看超级碗、巴西人看世界杯一样的全民上心的事。提到美国大学录取,大部分人会自然而然想到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简称AA)。

AA话题是个烫手山芋。谁敢不顺着微信圈主流民意,喊一嗓子“我支持AA!”,就跟自动认领“汉奸”标签一样,会被群殴。这个AA议题上确立的政治正确原则,是把尚方宝剑。不过,既然都固化成真理级别的信条了,就该不怕面对不同角度的信息。本文聊几点AA平权法案问题上的思考。

从投资角度看 Affirmative Action

华人对于学习的重视,本是我们民族的美德。由此衍生的爬藤梦,源自科举和高考这两个根子。本文用“爬藤”指代为进入好大学的各种努力,“藤”也不局限于那八所常青藤联盟高校,而是指所有同类级别的名校。

爬藤的利弊有海量文章分析过了。单从经济和投入时间看,里面有不少违背理性投资的因素。但还是有大量家庭乐意做这种努力,根源之一是科举-高考情节给爬藤成功带来的无形资产的魔力。有人总结:“科举制度源于汉,成于隋,定于唐。历时一千多年,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选拔贤能的用人之道。高考是科举制度与时俱进的延续。” 确实,中国人对高考的特殊感情有千年历史原因,对部分人,这事上已经有类似宗教朝拜的份量。因为这层华人圈(拓展到亚裔也类似)里流行的历史文化情节,让“爬藤成功”自带一种没有上限的价值回报。

没有 AA,又会如何?

理解爬藤家庭奋发努力的上进心,这个群体在华一代中为数不少。但华人中,游离在这个“主体”之外的人群也有。比如从小在美国成长的,生活在教育环境与科举-高考文化不同质的西方社会,藤校出身没有那么大的光环。美国当然也看学校牌子,不然川普在竞选的时候多次提到“我毕业于藤校,很聪明" 这话的受众市场在哪里?只是跟在东方文化圈里的热度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既然美国文化中藤校文凭离万能钥匙还远,从实惠角度,对于有些人,AA能给少数族裔带来工作高升机会的一面,就是更有价值的考量点。比如,不讲究AA多元化(diversity)的2017年的白宫实习生组成上与更注意AA的2016年的情况比,有色人种比例明显降低。不要小看白宫实习这类机会,现在的众议院议长Paul Ryan当年就是从众议院实习生起步,开始开挂的政治事业。如果推翻AA,类似的后果会不会波及到商界、司法界、政界等其他实权方向?这是亚裔想要的“color blind”(不按肤色)还是成了“color bleach”(漂白)?

图:2016年与2017年白宫实习生合影对比,越来越“白”了 图片来自脸书

2018年3月底,川普在白宫和实习生们合了一张影,引发了米国网民的一阵吐槽,仔细看肤色竟然只有5个非白人,你还敢说川普不是在搞白人至上主义?

共和党的众议院议员们(House Republicans),发过一张著名的以“统一(UNIFIED)”为内容的推特。看看彭斯副总统与共和党众议员的合影照片,一点不难找到规律——在伸手不见AA的地方,华人也同样成功地被埋没了。这就是“color blind”的真相?共和党的众议院议员是由全国各地共和党占优区选民选出来的。这个"color bleach"的结果,反映的是民间红区选民的心意。你真觉得这种没几个亚裔,白人不成比例地高的情况,是在体现公平竞争吗?

副总统彭斯与共和党众议院议员合影,图片来自推特和《Business Insider》

除了民间,现在白宫的反应又是什么态度?川普在大选期间对AA的回答,Youtube上有录像可以看,他当时摇摆于中立和略支持之间。当选后,尤其最近,川普立场完全明朗化,反对AA。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变化?有人认为川总反AA是为了平等,尤其能够帮助亚裔增加大学入学机会。那么,让事实说话。

先看川普的白宫内阁任命,少数族裔名额是过去20年来最低,白人尤其白人男性则明显高于过去几届。

 

这是2009年奥巴马的内阁成员合影,有3位亚裔,且其中2名是华裔,朱棣文和骆家辉。

这是2017年川普的内阁成员合影,2位亚裔中1名华裔,赵小兰(究其原因是其丈夫是共和党里排名第四的人物,参议院多数党领袖Mitchell McConnell)

少数族裔内阁人数从奥巴马时期的10位骤降到川普手下的4位,是克林顿总统以来历史最低;这些名额都给了白人,白人男性从奥巴马时代的8名增加到18名,里根以来历史最高。

少数族裔内阁成员人数,资料来自《纽约时报》

白人男性内阁成员人数,资料来自《纽约时报》

再看川普对各级终身大法官的任命。共和党在2014年选举中夺回参议院控制权后,他们对几乎所有奥巴马的司法提名都进行了有效阻拦。最有名的就是奥巴马提名Merrick Garland做最高法院大法官,因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的阻挠而失败。除此之外,到他离任时,最后一批提名的54位司法候选人都处于不被参议院审批的状态。造成的效果就是,川普拥有比前几任总统多不少的任命终身法官的机会。共和党在白宫和参众两院都占优的便利,也为川普以比前几任总统快得多的速度任命法官提供了条件。结果,川普任命的各级别终身大法官,从女性、少数族裔女性、亚裔、非裔、拉丁裔等各项指标看,比例都比奥巴马时期大幅度下降。这些名额同样给了白人,尤其白人男性。川普提名的大法官,不少年纪不一般地偏年轻,工作经验有限,业务能力尚待锻炼。而这些任职因为是终身制,意味着这批人将影响美国各级司法系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录像显示,川普提名的一位地区大法官候选人,基本的法律专业问题也回答不了。录像链接:http://bit.ly/2CgBzWy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根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有个别被提名的终身大法官候选人,业务水平甚至差到对最简单的专业问题都一问三不知,通过不了任命审核。这难道是按能力选拔人才“color blind”的“公正”体现?既然数据指向的是他在大幅度提高白人的名额,有什么依据能说明川普反AA是为了亚裔的利益?AA牵涉的不仅是大学入学这一个方面,还有职场(特别是管理层)就业问题。什么时候亚裔的利益都不至于变成在实权领域里把自己的名额砍掉一大半,让给白人——更何况里面还加塞了经验不足、业务水平极差的人。

川普各级终身法官任命中,白人男性不成比例的高,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

上图的统计很清楚,直接比较川普就职以来提名的59位终身大法官,和奥巴马最后任期内提名的那54位候选人。亚裔终身大法官的比例,在奥巴马的提名里占11%,而在川普当政下已经被砍到只有5%。这一组背靠背(side by side)数据对比,让人不禁要问:难道川普上台这大半年,亚裔素质就陡然下滑到要被削减一半以上的名额?这些可是可以影响国家未来几十年的终身大法官职位。少掉的那6%,本来能为不少亚裔后辈提供鼓舞力量和前行支援。为藤校20%多的亚裔名额深感不满的人,能同时淡定对待管理层亚裔份额远低于10%的现实吗?在职场华人中高层人数还极度不足的时候,推翻掉对diversity的法律保护,这等于自己把上通渠道的扶手拆了。

毕竟,相对大学,工作才是真正的人生战场。一辈子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长得多,职场上AA对亚裔的影响更久远。目前,本土出生华裔平均年龄在19岁,说明面临孩子升大学情况的家庭比较多。但是,再过若干年,随着ABC平均年龄的增大,纷纷步入工作,会让更多家庭体验到diversity的概念对亚裔在职场搏击上的重要。没有AA的未来,是藤校都变成加州理工那样40%多的亚裔学生,还是美国实权部门和管理层变成共和党众议员这样基本看不到华人脸。哪种对我们华人长远更重要?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起码反AA不应该是华人圈里政治正确的唯一解。在带着白人族群政治痕迹的人群主导政坛的这个阶段,有充足理由让人担心,以要color blind之名推翻的AA,得到的只是与华人利益相悖的color bleach。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