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魏国祚倾移后,中原地区的皇帝宝座就在宇文、杨、李数家表亲间传递,犹如击鼓传花。有意思的是,这三家都出自一个小集团,也都有子弟娶了独孤信的女儿。杨坚是后周皇帝的外公,杨广是李渊的姨表弟。
轮番上演3次的相同历史
公元618年4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遇弑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王李渊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对群臣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几天后,他却逼着傀儡皇帝隋恭帝禅位,登基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
短时间内李渊“变脸”如此之快,令人瞠目。但穿过历史的迷雾,人们可以发现,李渊“哭之恸”是真情的流露,因为杨广是他嫡亲的姨表弟;胁迫隋恭帝让位也是时势使然,因为隋朝国运已衰,大唐将兴,李渊已用不着傀儡来装幌子了。退位让贤想多了 曹丕一语点出尧舜禹“禅让”真相
其实,在过去短短60年间,类似的一幕已经轮番上演3次。自北魏国祚倾移后,中原地区的皇帝宝座就在宇文、杨、李数家表亲间传递,犹如击鼓传花。有意思的是,这三家都出自一个小集团,也都有子弟娶了同一个人的女儿,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独孤家出了三个皇后
这个人叫做独孤信。他的外号很多,有称赞其外表英俊的“独孤郎”。因为他“美容仪”,又“好自修饰”,这个外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独孤帅哥”的意思。
有称赞其后代杰出的“第一外公”,因为他的外孙中有3个皇帝:北周宣帝宇文赟、李渊和杨广。
更令他出名的则是“第一国丈”的美誉,这实则是“第一外公”的另说。因为老帅哥生了一堆小美女,嫁得都不错,其中3个被封为皇后。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成为“周明敬皇后”,生宇文赟;四女嫁给李渊之父李昞,被李渊追封为“唐元贞皇后”;七女嫁给隋文帝杨坚,成为开国的“隋文献皇后”,生杨广。独孤信有史以来的“最牛老丈人” 做三个皇帝岳父
唐朝时修成的《周书》曾评论独孤家族说:“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横跨3个王朝的外戚家族,这不仅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第一外戚”非独孤家莫属。
独孤信之所以有这么多荣誉称号,原因在于他和上文提到的所有帝后将相都属同一个集团,那就是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央达200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独孤信本人和李昞之父李虎都属“八柱国”,宇文毓之父宇文泰更是八柱国之首、关陇集团创始人,杨坚之父杨忠则是“十二大将军”之一,都是关陇集团核心成员。该集团一个典型特点就是通过联姻来巩固彼此关系,进而夯实整个联盟。
这也就是为何隋高祖杨坚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连襟,而唐高祖李渊却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的根本原因。
此外,李渊和杨广两人还有别的亲戚关系。比如两人是亲家,杨广的1个亲生女和2个从侄女杨氏在隋亡后被纳入李渊之子李世民宫中。比如,李渊是杨广的舅丈,因为李渊的亲外甥女是杨广的妃子王氏。后来杨广的一个女儿还被李世民收为后妃,史称“杨妃”,有二子。
心怀忌惮的表弟和韬光养晦的表兄
虽然李渊和杨广是亲上加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但说实话,两人的亲戚关系其实还不如平头百姓家的好:表弟对仪表堂堂、名应图谶的表兄心怀忌惮,表兄则对猜忌成性、咄咄逼人的表弟韬光养晦。
原因很简单:两人都出身王侯家庭。古时皇家宫殿里,为夺皇权,父子母女兄弟尚能相残,比如杨广弑父杀兄,武则天杀女嫁祸皇后,李世民残杀亲兄弟、逼父退位,等等。如此说来,其他亲戚又算什么?
史载杨坚“性猜忌”,“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而杨广猜忌之性更大过乃父,对自己几个兄弟都防贼一样,四个兄弟除一个病死外,其余均不得好死。他还经常屠戮大臣,导致群臣“人怀疑惧”,纷纷明哲保身。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渊起初并不太受重用。他虽然世代簪缨,但父亲军功不多又早逝,死时李渊才7岁,家道因此见衰。虽然隋开国时他就是高级侍卫武官千牛备身,但直到23年后杨坚死时,他都38岁了也不过一州刺史,与祖上的显赫不可同日而语。
但在危难时刻,杨广却不得不需要至亲来帮忙。
613年,关陇大贵族、楚国公杨玄感起兵反隋,正在二次伐高句丽前线的隋炀帝“诏高祖(李渊)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相当于“弘化省”省长兼西北军区总司令。
然而,这并不代表杨广对表兄的信任有什么改观。
一次,杨广召见弘化留守李渊,此时恰好李渊生病不能觐见。杨广就问自己的妃子、李渊外甥女王氏原因,王氏照实回答,杨广却问她:“(李渊)可得死否?”在接到外甥女的报警后,李渊开始沉湎酒色、收受贿赂,装作胸无大志,“以释炀帝之疑”。
不久,一首民谣差点要了李渊的命。这首民谣叫《桃李章》,第一句就唱到“桃李子,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谶言“李氏当有天下”的由来。为此,杨广大肆屠杀李姓人士,包括关陇大贵族李浑、李敏等人。毕竟是亲表兄弟,杨广这次放过了李渊,但对他的疑心更重了。惊出一身冷汗的李渊也更加收敛锋芒。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杨李两家还有点宿仇。李渊的老婆窦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在杨坚篡位后,曾说“恨不为男子,不能为舅报仇”。在枕边风的不断吹拂下,李渊对杨广自然更无好感。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亡前一年,天下烽烟并起,已逃至江都的杨广深深为北方担忧,只得任命李渊担任更重要的太原留守,就地“剿匪”,防范突厥。李渊“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利用这一机会,加紧活动。
不久,杨广却要抓李渊,“以渊不能御寇,遣使者执诣江都”,后又因无人可替代“遣使驰驿赦之”。这大大增加了李渊的危机感,开始以抵御突厥的名义私自招兵买马。同在太原的杨广嫡系官员便想抓他,迫使李渊紧急宣布起兵。
考虑到隋室仍有巨大影响力,他在攻下京城长安后没有立即称帝,而是立元德太子杨昭的第三子,杨广之孙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此时杨广困在江都。李渊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一年后杨广遇刺,李渊才正式登基称帝。
618年3月,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所害。洛阳的大臣们听到隋炀帝遇害的消息之后,决定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侗为皇帝,杨侗是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而杨昭早在606年就去世了,杨侗成为血缘最亲的继承人。杨侗继位时15岁,大权都掌握在王世充等七个大臣手中,因为王世充为人跋扈,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经常发生冲突,很有危机感的杨侗则想除掉王世充,不料王世充在朝中的势力十分强大,最终反而被王世充逼迫禅让。虽然杨侗有意反抗,但是无奈自己无权无势,只得于619年将帝位禅让给王世充,王世充改国号为“郑”。 杨侗被封为潞国公,被王世充软禁起来,一个月之后,被杀,史称隋恭帝。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因此隋朝有两个隋恭帝。
他在隋炀帝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继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十八路反王大起义,原来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后,于617年攻下了长安,之后拥立杨侑为皇帝,将被尊为太上皇。李渊的得意算盘是将来逼迫小皇帝杨侑将隋朝禅让给自己,所以先立他做个样子。与此同时,他还时时刻刻关注着远在江都隋炀帝的情况。
隋恭帝杨侑从小就是非常的聪明,气宇轩昂。在大业三年的时候,杨侑被册封为陈王,之后被改封为代王。在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命杨侑留守都城长安,负责镇守都城。
果然,在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消息传来长安,李渊见称帝时机成熟将杨侑废黜,自立为帝,降封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隋恭帝杨侑在位仅177天。而且还是一个傀儡皇帝,年纪还较为幼小,所以隋恭帝在位期间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皇帝,杨侑最后沦为了权力斗争下的一个玩偶,让人心疼!第二年,杨侑死了(还有说是遇害而死的),年仅15岁,让人心痛和惋惜!至于原因,不知道,读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怎么回事。
后来,李渊击败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一统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于是,很多人都只知道隋朝出了一个隋恭帝,就是杨侑,禅让给了唐朝,这是正统。然而,杨侑即位时,隋炀帝还没有死,所以杨侑的合法性不是很高,不如之后即位的杨侗,而且杨侗是次子,比杨侑年长,所以杨侗才是正统。但是历史往往只眷顾强者,因为李渊最后胜利了,所以不是正统的杨侑反而成了正统。隋朝皇帝最难数 不是二世而亡 隋朝皇帝是“5+2”
杨广成了李世民的“镜子”
在历史常识中,杨广和李世民的评价似乎是水火两重天,一个是史上少有的暴君,一个是千古一帝。然而,表叔侄之间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是两人出身相似,同出关陇集团核心家族,乃父均为开国君主。二是在各自王朝创立和统一战争中,都曾立下赫赫战功。杨广曾率大军灭陈,史评其“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李世民亲手剿灭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史评“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三是两人都有较高文化修养。杨广“好学,善属文”,太宗“多属文赋诗,天格赡丽,意悟冲迈”。四是两人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搞死大哥太子登上皇位。
然而,两人在历史舞台上却扮演了截然相反的角色。杨广因大兴政绩工程、不体恤民力(隋炀帝杨广难图大业:其原因在于急政而非暴政),一手断送了“风行万里,威动殊域”的富强帝国,自己“以四海之尊,损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而李世民则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为明君,把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短时间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史称“贞观之治”。
究其原因,就是李世民充分汲取了亡隋的教训,把表叔当成了自己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有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杨广就是李世民“知兴替、明得失”的镜子。
他经常与群臣一起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以避免刚建立的唐王朝重蹈覆辙。唐太宗认为,隋朝的灭亡,完全是隋炀帝穷奢极欲、骄矜残暴、穷兵黩武而造成的。因此,他以此为鉴,时刻提防自己,戒奢戒骄,居安思危,从谏如流,励精图治。
例如,杨广他曾对自己的亲信大臣说:“我性不欲人谏。”而李世民则反其道而行之,经常提醒臣子要规谏自己,他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因此,才有了唐太宗与魏征的千古君臣范本。
又比如,杨广滥用民力,而李世民则“爱民如子”。唐太宗贞观二年,天下蝗灾,李世民见到后抓住几只蝗虫吃掉,口中还念念有词:“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也许这是一种政治秀,但站在倍受蝗灾摧残的灾民角度来想问题,就能体会到他们听说这一幕时的心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率数十万人巡游江南,沿途官府上供各种珍馐美味,耗资巨大,大量吃不了的东西被隋炀帝的队伍随地丢弃,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另一种“蝗虫”。
正是因为李世民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善于吸取历史教训,虚心纳谏,才能开创中国封建时期最高峰的大唐盛世,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杨广和李世民,这对表叔侄皇帝,也因此成为后世借鉴的两面功用截然相反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