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精彩贴图 > 正文

八百年前的南宋画院 图说中国绘画史(两宋)

news.xixik.com   2020/6/7 19:26:08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两宋时期,对文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时代”。宋朝历代帝王均热衷于文艺事业,他们开创的“院画style”,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尤其那位“输了帝国却赢了美”的宋徽宗,将自己独特的美学深深烙印在了宋朝的时代脉络中,稳坐“艺术皇帝”的宝座。

两宋时期,对文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时代”。宋朝历代帝王均热衷于文艺事业,他们开创的“院画style”,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尤其那位“输了帝国却赢了美”的宋徽宗,将自己独特的美学深深烙印在了宋朝的时代脉络中,稳坐“艺术皇帝”的宝座,虽历千年而不动摇。

▲南宋 马远《白蔷薇图》

中国历史朝代表

从北宋画院到南宋画院,其风格演变历经多方面的因素。南宋画院的留白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惊人的成就。画得很少的前提,是必须画得非常精准。以精准的几条线去启发你无穷的想像力、去感染你无边无际的情愫,这样的绘画,当得起“品质”二字。

▲宋徽宗《梅花绣眼图》

开创一种风格必有极强的自信,南宋画院的画家们用纤细的画笔,画出了坚守,画出了时代精神,也画出了对美的不妥协。

80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望江门一带,有座令后人遐思无限的画院——南宋画院。

南宋画院存在100多年,有姓名可考的画家有120多人,佳作如云。这些作品,历经天灾人祸,大凡留存下来的,都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其实,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散落到了世界各地。

▲南宋画院 吴炳《出水芙蓉》

如果你有幸见到它们,请端详。也许你会奇怪,有的画上,竟盖上了一百多枚大小钤印,那是一代代后人在说: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看过,受过启发,得到充实。它们的流传,是人类珍贵记忆的延续。这些画,成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

1126年,金兵攻下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次年三月,将汴梁城搜掠一空后,押着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这支凄凄哀哀的队伍中,有一名60多岁的画家,叫李唐。

▲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局部

队伍行出不远,就有小道消息隐秘传播: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已经南渡,意欲在南方建立朝廷。李唐听说后,冒死逃出金营,向着南方直奔。

这天行到太行山,只见深山茫茫。李唐只顾赶路,不觉天色已晚,正想寻个落脚处,不料,呵斥声从天而降,山坡上杀下一伙强盗来。

强盗们将他团团围住,李唐惊恐万状,只是死死抱住行囊,不敢多嘴。强盗见此情景,料想行囊中必有财宝,一把夺来,翻检数遍,却落得一脸茫然——行囊里只见颜 料画笔,别无他物。强盗之一名萧照,本是喜画之人,被乱世裹挟进山寨,此刻心中生疑,便问其姓甚名谁,方知眼前老头即是他平素极为倾慕的画者李唐。这一 来,萧照管不得同伙的惊异,对着李唐纳头便拜。

▲南宋 李唐《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藏

李 唐名气有这么大吗?当然,他三十多岁就小有名气了。大出名弄得天下皆知则是48岁。那年他赴开封参加皇家举办的画院考试。原来画院考试考的都是写实功夫, 抱来一只孔雀或一只鹅,谁画得最像谁就是第一名。但宋徽宗要将绘画从“技巧”带到“意境”。他亲自出的考题竟然是“诗句”,什么“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 横”、“看花归去马蹄香”。

李唐去考的这一年,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在“酒家”下工夫,只有李唐画小溪桥畔的竹林深处,斜挑出一幅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爱其构思,亲手圈点为第一名,李唐遂成为北宋画院的专职画家。

▲南宋 李唐《炙艾图》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李唐感激萧照的救护,便真心收他为徒,萧照告别太行山,一路随着师傅南来。长路迢迢,师徒俩赶到临安(今杭州),只见青山隐隐、烟云漠漠,好不凄楚。歇 下脚来,无以为生,师徒俩靠买画为生。李唐的画,承载着北宋画院的所有精华,对崇山峻岭的描绘出神入化,但南方人并不习惯那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画 作的销路并不好。而面对水清石润的南方景色,李唐的笔与他的心境一样无所适从。他很苦闷,写诗道: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 胭脂画牡丹。

▲李唐《采薇图》局部

终 于,20年后,在离皇宫不远的望江门,又建起了南宋画院。北宋灭亡时,赵构已是21岁的青年,当然对北宋画院的辉煌有记忆。所以一旦安定下来,就着手恢复 画院。一天,一张水墨苍劲的画引起了太尉邵宏渊的注意,他仔细辨认,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在临安。”即向宋高宗赵构禀告。

北宋汴梁城里,李唐初见赵构时,赵构还是个孩子。而此时,临安城里的见面,一个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一个已是四十岁的皇帝。从北宋画院到南宋画院,路到底有多长?两人都不胜唏嘘……此后,君臣俩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80多岁的李唐,画风竟然一变再变。他的画笔下,墨,湿润了;水,逶迤了;山妩媚起来,树疏朗起来,画幅愈来愈窄长,用笔愈来愈简练,老头子竟然婉约起来。

而此时,他徒弟萧照也已成为一代名家。萧照以做强盗的勇气,在《山腰楼观记》中,将北宋堂堂正正占据画面中心的大山,推到了画面的一侧,为后来马远的“马一 角”、夏珪的“夏半边”留出了发挥的位置。这天,孤山凉堂初建成,宋高宗要来游玩,但凉堂的四面墙壁还是一片素白。怎么办?请萧照。这时候的萧照,画楼阁 寺院的壁画已经名满杭城。

▲南宋 萧照《山腰楼观图轴》

绢本 水墨画 纵179.3厘米 横112.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是一夜画高两丈的四幅壁画?玩笑开大了吧?萧照说,给我四斗酒吧。当夜,萧照来到凉堂,每敲一更,饮酒一斗,酒入豪肠,化成笔下汪洋浩瀚。如此尽一斗则一堵已成。次日凌晨,四壁画满,萧照也已酣醉。高宗来了,浏览壁画再三赞赏,宣赐金帛。

南宋一百四十余年中,所有的山水画,竟全是李唐派系。其实,何止南宋,此后,山水画几乎成了国画的代名词。

画家和市民,在哪里汇合?

南宋到了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手上,社会已经非常富裕。西湖四周,名园迭出。

一 个五月的早晨,初阳艳丽,只见一座园林的一角,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像在招呼人似的。有一青年男子被那黄澄澄的颜色吸引,走了进去。近一点,再近一点,迎面对 着阳光,看果皮上的毛,看果蒂处那青痕,看果子在不同光影下的透明度……突然,他被一声婉转的鸟叫惊醒。当他抬头看到这只小鸟时,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一 只绣眼鸟!今天运气太好了,竟然看到一只绣眼鸟!

作为南宋画院的画家,谁都会对绣眼鸟极度敏感的。因为宋徽宗曾经画过一幅《梅花绣眼图》。那幅画中,一只绣眼鸟俏立梅树枝头,鸣叫顾盼,神情十分动人。而现 在这只绣眼鸟,眼周有一圈白环,几乎与宋徽宗画的那只一模一样。青年男子隔着枇杷树与绣眼鸟对视,他发现绣眼鸟的眼珠真的是漆黑的,难怪宋徽宗要用漆去点 它们。只见绣眼鸟时而啄食枇杷,时而定睛端详,那样子十分生动有趣。突然,绣眼鸟飞走了,青年男子怅然若失,在五月的阳光下伫立良久,才缓步离开园林。

▲南宋 林椿《枇杷绣眼图》

几天后,皇宫里争相传看一幅画,就是林椿的《枇杷山鸟图》。只见绣眼鸟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再用工细小笔拉出根根绒毛,鸟儿背羽显得坚密光滑,腹毛则蓬松柔软,雅致细腻到让人顿生爱怜。宋徽宗那只绣眼鸟,终于在南宋达到了最完美的形态。

稳健扎实的写实功底,是南宋画家的集体特色。正因为下足了写实工夫,林椿的花鸟果品,件件栩栩如生。他的画小品居多,很多是团扇画。大不盈尺却美轮美奂,一把扇子上皆是意趣。他每出一幅,宫中贵人都争相传看。他被宋孝宗封为待诏,并且授金带,备极荣宠。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椿的画不仅在宫廷受宠,更是在市井里流行,只要他的新画作一面世,马上就有复制品,售价不菲,但远近争购,众安桥夜市上,每当林椿的复制画上市,都会引起一阵骚动,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市人趋之若鹜。

▲南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局部

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画院画家的作品,散落在了这个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应观等公众场所,有萧照、苏汉臣的壁画;茶肆酒楼,都以悬挂字画来提升档次,吸引顾客。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

以扇子为例,专营店就有陈家画团扇铺、周家折揲扇铺等,种类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夏天一到,满杭州城摇曳的扇子上,便都是画家们的山水、花果、珍禽、人物等各种小品。

画 阁、画廊、画堂、画舫、画檐、画屏、画帘、画楼、画馆、画栏……原来,南宋画家的画,不是挂在博物馆里的。而是投射在各种生活器具上,融化在市民的日常生 活里,许多画家都有市井绰号,如刘松年被称为“暗门刘”,王辉别称“左手王”,马远是“马一角”,夏珪是“夏半边”,居住在石桥附近的王宗元则被呼为“石 桥王”。

▲南宋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秋景

“西 湖十景”也正是这种汇合的结果。最早出现“十景”记载的《方舆胜览》说:西湖景点名的创始源自“好事者”。但收集、提炼、总结成“十景”的是马远、马麟、 陈清波等南宋画院的画家。“十景”诗情画意的名字以及画家们令人遐想的“十景”图,直接促成了西湖文化的传播,使西湖成为海内外无数人内心憧憬之地。

800多年前,南宋画院的画家们在这个城市撒播了一批高质量的美的种子,而市民们则是肥沃的土壤,吸收它们,养育它们,流传它们……

▲南宋 夏圭《西湖柳艇图》

从撑满到留白,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800年前的一个早春,皇帝宋宁宗对画家马远说,出使金国签订“嘉定和议”的丞相史弥远回来了,今晚有个庆贺宴会,你和你儿子马麟都来参加吧。

庆贺宴会在薄暮时分开始。皇宫里点起了华灯,摆开了宴席。马远恭敬地坐在一角,心里的滋味很复杂。作为画院的画家,最害怕的就是战乱。两年前,朝廷下令北 伐,战事连连告败,杭城上空阴云笼罩。现在,焦头烂额的战事总算告一段落了,人们沉浸在“和”的喜悦中。马远从掀起的门帘往外看,庭院里开满了梅花,有一 群宫女拿着灯在跳舞,灯影衣袂相映衬,非常梦幻。

▲南宋“嘉定元宝” 背“折十”

那梅花开得多浪漫啊,连梅树的姿态也像在跳舞。但是,气氛似乎有些抑郁,毕竟不是庆功宴。南宋80年了,第12年时,奔波未定的朝廷与金人第一次议和,岳飞 将军就在那时被害的啊。当然,那时还没有画院。第38年,第二任皇帝宋孝宗雄心勃勃发起的北伐失利了,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这回又是北伐,打了两年,还是以 失败告终,是对金人第三次的屈辱和议啊。你看,宁宗脸上的笑像是挤出来的,今晚的主角史弥远,亲手订下这样的和议,又哪里真正高兴得起来。唉!怎么就觉 得,冬夜里的这场华宴,有些无助,有些孤寒。待宴会散场,该怎么勾画这个场景?

第一次看到《华灯侍宴图》,我就被马远的取景猛击一拳。我就是想破脑子,也想不出这样的构图。纵长方形的绢本上,景色分成三段。主题只画到三分之一。上面是朦胧的山水,再上面完全是留白。一眼望去,好一场历史深处的华宴啊。

▲马远《华灯侍宴图》

这幅画,到今年正好800岁整。

很多南宋画册里,都选有这幅《华灯侍宴图》。但遗憾的是,往往截取了下面的三分之一,而将留白整个去除了。

其 实,马远的画,精髓之处就是留白。马远出身绘画世家,从曾祖到他儿子,一门五代都名列于画院,是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马家的画风早已成熟,吃老本足矣, 但马远却不甘。南宋画院里,第一代画家大多来自北方。北方来的画家擅长画大山,却不太会画水。马远便经常在西湖边、钱塘江畔转悠,认真观察水的千变万化。 他总结出《十二水图》,作为教科书交给学生。后来这一套资料皇帝看了都非常感动,宁宗的杨皇后亲题画名。

▲南宋 马远《水图》之一

绢本设色 纵26.8厘米 横:第1段20.7厘米 第2段至第12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马远《水图》之二 洞庭风细

▲南宋 马远《水图》之三 层波叠浪

由水的清淼幽远,马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马一角”。是的,他的画只画一角,其余全是留白。就像《华灯侍宴图》,三分之一写实,三分之一虚景,三分之一留白。如果去掉留白,这幅画的意境荡然无存。

800年前的南宋画院,美学观念里已经包含留白。但我们今天的口号却是不留白。岁月不要留白,青春不要留白。其实,懂得留白是生命的大智慧。很多东西你有能力 要,要得到,可是,你不要,让自己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而不是塞满的状态。知道取舍,非常不容易。通常一个短期暴发的人,要不断用财富去证明自己填塞自 己,但一个对财富长久了解的人,他会慢下来,会懂得去取舍。

▲南宋 夏圭《溪山清远图》

纸本 长卷 墨色 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院的留白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惊人的成就。此时无声胜有声。画得很少的前提,是必须画得非常精准。以精准的几条线去启发你无穷的想像力、去感染你无边无际的情愫,这样的绘画,当得起“品质”两字。

南宋在中国的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直是后人仰之愈高的高端。高高的支柱中,画院便是其中之一。

从中国绘画历史看,宋代绘画承接于五代时南唐和后蜀两地的宫廷画师,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还是书法都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彪炳千秋。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使得市民阶层对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加之宋代帝皇对艺术活动赞助的热爱,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都各成体系,因而构成宋代绘画空前繁荣的面貌。

《溪山清远图卷》(局部)南宋 夏珪作

西子湖畔的皇家画院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南宋王朝迁都杭州,筑宫城于凤凰山东麓。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东新门外(今杭州望江门内)复建了南宋画院,成为杭州绘画活动的中心。

随之而来的画院画师们云集西湖、傍湖而居。江南湿润的气候经常形成烟雨迷蒙的景致,建筑掩映在湖山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这些皇家画师日日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间,西湖俨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缪斯”。他们以精湛的画艺描绘了居住在江南的南宋君民们冶游、访友、踏春、观潮等闲适生活的画面。

《西湖春晓图》 南宋 陈清波作

起初,南宋画院中的大部分画家是从北宋画院南下的,这些人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发展至后期,临安籍的画家不断加入,如刘松年、马远、夏珪、马和之等,形成了南北画家相互交流影响的局面。尤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亦称“南宋四家”),产生了以李唐为首的具有独创精神的、洒脱的、简练的水墨苍劲派山水,从北宋法度严谨和深厚的复古气氛中解脱出来,创立了题材、构图、笔墨均迥异于北宋山水画风格的院体山水画,风格去繁就简,变雄健为典雅。

《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作

绘画风格的变革不仅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使然,更有主流人物和时代环境的影响,既体现了画家在对待艺术与政治关系上的独特表现方式,又体现了地域变迁以及南宋人追求安逸、重视内省的心境。

《秋窗读易图》 南宋 刘松年作

南宋“院体”山水画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代名词,广受西方与日本人所青睐,占据着中国画史上的绝顶风光,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宋画院与“西湖十景”之名

在南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期与鼎盛期,“西湖十景”可谓是当时最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它受北宋中国山水美学的理论影响,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的有机结合。

“西湖十景”即是重要的山水画母题,以南宋画院画家为主体的突出表现,造就了西湖山水图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最早提及“西湖十景”的《方舆胜览》记载:“近者画家称湖光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落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西湖三塔。”究其源始,世人认为是南宋画院的画家马远、马麟、陈清波等人收集、提炼、总结了“十景”,他们因景作画,因画题景,开了园林题名点景风气之先,也间接促成了西湖文化的传播,使西湖成为无数人憧憬之地。

《秋江渔隐图》 南宋 马远作

这其中南宋画院待诏(宋代画院职衔设有“待诏”、“艺学”、“祗候”、“学生”等)马远最为著名,传说“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题名都为马远所拟,可见他对西湖的钟爱。在马远的作品中,时有这样的景致: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远山;在堤岸边娇俏柔美的垂柳;还有浮在水面的扁舟……大片的留白是涟漪微动的湖面,也是观者的想象空间。正是他简明扼要地描绘出现实景物的特点, 构图巧妙,讲究意境的创造,因而被人称为“马一角”。有人把马远的这种“边角之景”,说成是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的反映。现存马远描绘西湖沿岸美景的作品有《西湖观梅图》、《华灯侍宴图》等。

马氏一门,前后五代人都供职于宋代画院。马远之子马麟,画院祗候,曾画绢本《西湖十景图》,现流传之作《荷香清夏图卷》也是今天的杭州人看了就会心生亲切的画面,再现了西湖夏日朝气蓬勃的盛景。

《荷香清夏图卷》(局部) 南宋 马麟作

流传至今的南宋画院艺术遗产

南宋画院作为皇家的艺术机构,在杭州存在了100多年,有姓名可考的画家有120多人,佳作如云。这些作品,历经天灾人祸,大凡留存下来的,都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这些画家用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对西湖的热爱,为我们描绘了南宋时的杭州与西湖情景,表达了他们在朝廷偏安杭州时复杂的感情世界,也给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给杭州和西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在现存的南宋画院画家描绘西湖的作品中,至今保存的尚有夏珪的《西湖留亭图》、《西湖柳艇图》,李嵩的《西湖图》,陈清波的《西湖春晓图》和马和之的《柳堤待渡图》等,都是画院画家对当时西湖的精心写照。

《西湖图》 南宋 李嵩作

李嵩的《西湖图》比较完整,是现存宋代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描绘西湖全景的作品,这幅《西湖图》是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湖柳艇图》 南宋 夏珪作

夏珪为临安籍画家,世居钱塘,因而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著名的《西湖柳艇图》,以美妙的笔墨,真实地反映了南宋西湖的胜景,画面生动而有变化,充分反映了湖上春意葱茏的自然美和游人流连忘返的生活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景山水图卷》春: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

春: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

《四景山水图卷》夏: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

夏: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

《四景山水图卷》秋: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秋: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四景山水图卷》冬: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冬: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四景山水图卷》 南宋 刘松年作

刘松年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家,《四景山水图卷》是其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描绘出了他所熟识的西湖一带士大夫阶层的庭院风光,而且把远山、湖水及堤、桥、树、石和建筑物巧妙而合理地组成一个富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色,此卷图画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历代流传的中国绘画是画家本人思想及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画家崇尚 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画如其人道德观念。无论是远古岩画、敦煌壁画还是各种传世绘画,如《历代名画记》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绘画在古代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和实用价值。

李成:

晴峦萧寺图轴 五代~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藏

李成,五代~北宋画家。字咸熙,唐宗室后裔。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范宽:

溪山行旅图轴 北宋 范宽 绢本淡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家。生卒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佑年间,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工山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许道宁:

关山密雪图轴 北宋 许道宁 绢本设色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许道宁,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燕文贵:

江山楼观图 北宋 燕文贵 绢本设色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燕文贵,北宋画家。又名燕文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本隶军籍,曾任县主簿。太宗(976-997)时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于天门道上卖画,为待诏高益所见,荐画相国寺壁,遂入图画院。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轴 北宋 黄居寀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黄居寀 ,字伯鸾,成都(今属四川)人,五代十国名画家黄筌季子。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其园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过乃父,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尝合作殿廷墙壁,宫闱屏幛,不可胜记。

赵昌:

岁朝图轴 北宋 赵昌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字昌之,剑南(今四川成都)人。北宋画家,专攻花卉草虫,早年师法滕昌祐。为了深入观察,他经常在清晨绕栏谛视,手调彩色当场描绘,自号“写生赵昌”。所作形态逼真,敷色鲜艳,为时所重。由于赵昌不轻易以画予人,故其作品传世极稀。《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154件,表现题材均为常见的花果虫蝶,如牡丹、芙蓉、山茶、杏、柿、蛱蝶等。

惠崇:

溪山春晓图卷 北宋 惠崇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名传千古。

易元吉:

聚猿图卷 北宋 易元吉 绢本墨笔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易元吉,字庆之,北宋画家。自幼临摹古人名画,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他以大自然为师,离家远游,寄居于山野人家,每天观赏自然风物,经多年悉心揣摩,易元吉技艺日进,所绘花鸟动植物都很有特色。易元吉所作的画,尤其以獐猿特别生动逼真,呼之欲出,因此而名闻天下。易元吉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仅《宣和画谱》就著录了245件当时御府所藏的易元吉作品,其他文献资料所载还有100余件。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存世的已不多,仅《猴猫图》、《聚猿图》等几件。

武宗元:

朝元仙杖图卷 北宋 武宗元 绢本墨笔 美国纽约市王季迁藏

武宗元,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阳吉利区)人。北宋画家。宋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

苏轼:

竹石图卷 北宋 苏轼 绢本墨笔 北京市中国美术馆藏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文同:

墨竹图轴 北宋 文同 绢本墨笔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进士,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崔白:

双喜图轴 北宋 崔白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其无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但其依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其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画佛道鬼神、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尤长于写生。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花鸟画风(指"黄筌画派"),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

郭熙:

早春图轴 北宋 郭熙 绢本淡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字淳夫、河阳(今河南温县人),北宋画家。宋神宗熙宁元年奉诏入图画院,初为"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宋神宗赵顼深爱其画,曾"一殿专皆熙作"。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玉堂等墙上壁画,皆为其所作。郭熙擅画山水,无师承,早年风格较工巧,后取法李成,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能自放胸臆 ,炉火纯青。其画论有《林泉高致》,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窠石平远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及《树色干远图》、《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山林图》、《秋山行旅图》、《幽谷图》等。

王诜:

烟江叠嶂图卷 北宋 王诜 绢本设色 上海市博物馆藏

王诜,字晋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画家。擅画山水 ,学王维 、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亦能书,善属文。其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存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卷 北宋 李公麟 纸本水墨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桐城)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 ,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 》、《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米芾:

春山瑞松图卷 北宋 米芾 纸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自署姓名米芾或为黻,字元章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卷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北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 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王希孟(1096年 -1119年[传]),北宋晚期画家,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萧照:

山腰楼观图轴 南宋 萧照 绢本墨笔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萧照,南宋画家。字东生,阳城人,靖康年间,拜画家李唐为师,尽得其真传。绍兴年间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松石,笔重墨健、气势森严。真实感强,且“穷工极妍”,有“景会意先,笔游神外”之妙。在当时画坛颇有影响。宋高宗曾为之亲笔题诗“云白断处斜阳转,几曲青山献画屏”。《中国绘画史》称其“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书名于树石间,所画能使观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忘其为画”。

扬无咎:

四梅图卷 南宋 扬无咎 纸本墨笔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自称为草玄(扬雄)后裔,清江(今属江西)人。南宋词人、书画家。北宋哲宗绍圣四年生于清江,后寄居豫章(今南昌)。他诗、书、画兼长,墨梅艺术在画史上影响尤其深远,在当时也已经声名远播,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轴 南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苏汉臣,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任画院待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南宋孝宗隆兴初年任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孩,所画货郎图,描画精细,货物繁颐,更为特出。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 》等。

赵伯驹、赵伯骕:

江山秋色图卷 南宋 赵伯驹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万松金阙图卷 南宋 赵伯骕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驹,字千里,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宋画家。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孙。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以画扇为宋高宗赵构赏识并予召见,曾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笔法纤细,直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建南宋画院的新帜。

赵伯骕,字希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宋画家。宋朝宗室,著名画家赵伯驹之弟。兄弟皆妙于金碧山水。除山水、人物外,擅长花鸟,界画亦精。传世作品有《五金阙图》《番骑猎归图》等。

李迪:

雪树寒禽图轴 南宋 李迪 绢本设色 上海市博物馆藏

李迪,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活跃于宫廷画院几十年,画多艺精,颇负盛名。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构思精妙,功力深湛,雄伟处动人心魄。山水师李唐法,亦多佳作。论者谓其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鹡鸰"翘翘欲起"。

林椿:

果熟来禽图 南宋 林椿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画院待诏,赐金带。绘画师法赵昌,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轻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于上海博物馆。《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马和之:

小雅·鹿鸣之什图卷 南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马和之,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高宗时期。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绍兴中登第,官至工部或兵部侍郎。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着色轻淡,笔法飘逸流利,活泼潇洒,富有韵律感,出入古法,脱去习俗,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当时有"小吴生"之称。

赵孟坚:

墨兰图卷 南宋 赵孟坚 纸本墨笔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坚,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 ;其画多用水墨 ,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著《彝斋文编 》四卷。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纸本墨笔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八高僧故事图卷》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 南宋 刘松年 绢本墨笔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 ,号清波,南宋画家,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宅口人。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马远:

踏歌图轴 南宋 马远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夏圭:

西湖柳艇图 南宋 夏圭 绢本墨笔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泥里拔钉皴。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法常:

松树八哥图 南宋 法常 纸本墨笔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法常,南宋画家。僧,号 牧溪,蜀(今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宣和间在长沙出家,性英爽,嗜酒。正义爱国,敢于语伤奸相贾似道,遭追捕后,避祸于绍兴丘氏家。至元朝,在天台山万年寺圆寂。工山水、佛像、人物、龙虎、猿鹤、禽鸟、树石、芦雁等,皆能随笔写成,极有生决心书,墨法蕴藉,幽淡含蓄,形简神完,回味无穷。他继承发扬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简笔法,对沈周、徐渭、八大、"扬州八怪"等均有影响。虽在生时受冷遇,却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并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李嵩:

骷髅幻戏图 南宋 李嵩 绢本设色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曾为木工,后成为画院画家李从训的养子,绘画上得其亲授,擅长人物、道释,尤精于界画,为光宗、宁宗、理宗时期画院待诏。 传世作品有《夜湖图》、《水殿招凉图》、《观潮图》、《西湖图》、《仙山瑶涛图》、《骷髅幻戏图》、《观灯图》、《柳塘聚禽图》、《花篮图》等。其中《骷髅幻戏图 》则以其不易被人理解的深刻的寓意,为美术史留下了一个画谜。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