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百科大全 > 正文

2020-2035年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表

news.xixik.com   2020-11-5 19:17:17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二十四个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中国历史朝代表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流行着一首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内而制定的,容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作为起始。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廿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还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18]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往往开始明显多雨。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做“小满”。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海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我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我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南方雨季为4-9月,多雨的月份与热的月份同步。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气候特征。芒种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

夏至: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夏至节气期间正值我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渐渐也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农耕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光照充足、高温湿润、降水丰沛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略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早就寒冷。

小雪:是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雪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譬如,在廿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沿海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底“年会”即是由尾牙祭发展而来。

农历24节气名词解释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时间

2020年立春时间:2月4日17:03:12,农历2020年正月(小)十一

2021年立春时间:2月3日22:58:39,农历2020年十二月(大)廿二

2022年立春时间:2月4日04:50:36,农历2022年正月(大)初四

2023年立春时间:2月4日10:42:21,农历2023年正月(小)十五

2024年立春时间:2月4日16:26:53,农历2023年十二月(大)廿五

2025年立春时间:2月3日22:10:13,农历2025年正月(大)初六

2026年立春时间:2月4日04:01:51,农历2025年十二月(小)十六

2027年立春时间:2月4日09:46:00,农历2026年十二月(小)廿八

2028年立春时间:2月4日15:30:53,农历2028年正月(大)初十

2029年立春时间:2月3日21:20:25,农历2028年十二月(大)二十

2030年立春时间:2月4日03:08:04,农历2030年正月(小)初二

2031年立春时间:2月4日08:57:55,农历2031年正月(小)十三

2032年立春时间:2月4日14:48:32,农历2031年十二月(大)廿四

2033年立春时间:2月3日20:41:08,农历2033年正月(小)初四

2034年立春时间:2月4日02:40:41,农历2033年十二月(大)十五

2035年立春时间:2月4日08:31:04,农历2034年十二月(大)廿七

雨水时间

2020年雨水时间:2月19日12:56:53,农历2020年正月(小)廿六

2021年雨水时间:2月18日18:43:49,农历2021年正月(小)初七

2022年雨水时间:2月19日00:42:50,农历2022年正月(大)十九

2023年雨水时间:2月19日06:34:05,农历2023年二月(大)初一

2024年雨水时间:2月19日12:12:58,农历2024年正月(小)初十

2025年雨水时间:2月18日18:06:18,农历2025年正月(大)廿一

2026年雨水时间:2月18日23:51:39,农历2026年正月(大)初二

2027年雨水时间:2月19日05:33:10,农历2027年正月(大)十四

2028年雨水时间:2月19日11:25:42,农历2028年正月(大)廿五

2029年雨水时间:2月18日17:07:34,农历2029年正月(大)初六

2030年雨水时间:2月18日22:59:34,农历2030年正月(小)十六

2031年雨水时间:2月19日04:50:30,农历2031年正月(小)廿八

2032年雨水时间:2月19日10:31:49,农历2032年正月(大)初九

2033年雨水时间:2月18日16:33:22,农历2033年正月(小)十九

2034年雨水时间:2月18日22:29:43,农历2033年十二月(大)廿九

2035年雨水时间:2月19日04:15:39,农历2035年正月(大)十二

惊蛰时间

2020年惊蛰时间:3月5日10:56:44,农历2020年二月(大)十二

2021年惊蛰时间:3月5日16:53:32,农历2021年正月(小)廿二

2022年惊蛰时间:3月5日22:43:34,农历2022年二月(小)初三

2023年惊蛰时间:3月6日04:36:02,农历2023年二月(大)十六

2024年惊蛰时间:3月5日10:22:31,农历2024年正月(小)廿五

2025年惊蛰时间:3月5日16:07:02,农历2025年二月(小)初六

2026年惊蛰时间:3月5日21:58:43,农历2026年正月(大)十七

2027年惊蛰时间:3月6日03:39:14,农历2027年正月(大)廿九

2028年惊蛰时间:3月5日09:24:27,农历2028年二月(大)初十

2029年惊蛰时间:3月5日15:17:15,农历2029年正月(大)廿一

2030年惊蛰时间:3月5日21:02:55,农历2030年二月(大)初二

2031年惊蛰时间:3月6日02:50:38,农历2031年二月(大)十四

2032年惊蛰时间:3月5日08:39:48,农历2032年正月(大)廿四

2033年惊蛰时间:3月5日14:31:54,农历2033年二月(大)初五

2034年惊蛰时间:3月5日20:31:54,农历2034年正月(小)十五

2035年惊蛰时间:3月6日02:21:08,农历2035年正月(大)廿七

春分时间

2020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1:49:29,农历2020年二月(大)廿七

2021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7:37:19,农历2021年二月(大)初八

2022年春分时间:3月20日23:33:15,农历2022年二月(小)十八

2023年春分时间:3月21日05:24:14,农历2023年二月(小)初一

2024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1:06:12,农历2024年二月(大)十一

2025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7:01:14,农历2025年二月(小)廿一

2026年春分时间:3月20日22:45:42,农历2026年二月(小)初二

2027年春分时间:3月21日04:24:24,农历2027年二月(大)十四

2028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0:16:49,农历2028年二月(大)廿五

2029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6:01:37,农历2029年二月(大)初六

2030年春分时间:3月20日21:51:43,农历2030年二月(大)十七

2031年春分时间:3月21日03:40:34,农历2031年二月(大)廿九

2032年春分时间:3月20日09:21:29,农历2032年二月(小)初九

2033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5:22:17,农历2033年二月(大)二十

2034年春分时间:3月20日21:17:01,农历2034年二月(大)初一

2035年春分时间:3月21日03:02:12,农历2035年二月(小)十二

清明时间

2020年清明时间:4月4日15:38:02,农历2020年三月(大)十二

2021年清明时间:4月4日21:34:58,农历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时间:4月5日03:20:03,农历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时间:4月5日09:12:52,农历2023年二月(小)十六

2024年清明时间:4月4日15:02:03,农历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时间:4月4日20:48:21,农历2025年三月(大)初七

2026年清明时间:4月5日02:39:43,农历2026年二月(小)十八

2027年清明时间:4月5日08:17:12,农历2027年二月(大)廿九

2028年清明时间:4月4日14:02:45,农历2028年三月(大)初十

2029年清明时间:4月4日19:58:02,农历2029年二月(大)廿一

2030年清明时间:4月5日01:40:37,农历2030年三月(小)初三

2031年清明时间:4月5日07:27:59,农历2031年三月(大)十四

2032年清明时间:4月4日13:17:10,农历2032年二月(小)廿四

2033年清明时间:4月4日19:07:41,农历2033年三月(小)初五

2034年清明时间:4月5日01:05:45,农历2034年二月(大)十七

2035年清明时间:4月5日06:53:21,农历2035年二月(小)廿七

谷雨时间

2020年谷雨时间:4月19日22:45:21,农历2020年三月(大)廿七

2021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4:33:14,农历2021年三月(大)初九

2022年谷雨时间:4月20日10:24:07,农历2022年三月(大)二十

2023年谷雨时间:4月20日16:13:26,农历2023年三月(大)初二

2024年谷雨时间:4月19日21:59:33,农历2024年三月(小)十一

2025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3:55:45,农历2025年三月(大)廿三

2026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9:38:51,农历2026年三月(大)初四

2027年谷雨时间:4月20日15:17:20,农历2027年三月(小)十四

2028年谷雨时间:4月19日21:09:10,农历2028年三月(大)廿五

2029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2:55:20,农历2029年三月(小)初七

2030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8:43:13,农历2030年三月(小)十八

2031年谷雨时间:4月20日14:30:49,农历2031年三月(大)廿九

2032年谷雨时间:4月19日20:13:43,农历2032年三月(小)初十

2033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2:12:40,农历2033年三月(小)廿一

2034年谷雨时间:4月20日08:03:14,农历2034年三月(小)初二

2035年谷雨时间:4月20日13:48:28,农历2035年三月(大)十三

立夏时间

2020年立夏时间:5月5日08:51:16,农历2020年四月(大)十三

2021年立夏时间:5月5日14:47:01,农历2021年三月(大)廿四

2022年立夏时间:5月5日20:25:46,农历2022年四月(小)初五

2023年立夏时间:5月6日02:18:34,农历2023年三月(大)十八

2024年立夏时间:5月5日08:09:51,农历2024年三月(小)廿七

2025年立夏时间:5月5日13:56:57,农历2025年四月(小)初八

2026年立夏时间:5月5日19:48:27,农历2026年三月(大)十九

2027年立夏时间:5月6日01:24:53,农历2027年四月(大)初一

2028年立夏时间:5月5日07:11:51,农历2028年四月(小)十一

2029年立夏时间:5月5日13:07:24,农历2029年三月(小)廿二

2030年立夏时间:5月5日18:45:54,农历2030年四月(大)初四

2031年立夏时间:5月6日00:34:47,农历2031年三月(小)十五

2032年立夏时间:5月5日06:25:25,农历2032年三月(小)廿六

2033年立夏时间:5月5日12:13:18,农历2033年四月(小)初七

2034年立夏时间:5月5日18:08:40,农历2034年三月(小)十七

2035年立夏时间:5月5日23:54:25,农历2035年三月(大)廿八

小满时间

2020年小满时间:5月20日21:49:09,农历2020年四月(大)廿八

2021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3:36:58,农历2021年四月(小)初十

2022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9:22:25,农历2022年四月(小)廿一

2023年小满时间:5月21日15:08:59,农历2023年四月(大)初三

2024年小满时间:5月20日20:59:17,农历2024年四月(小)十三

2025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2:54:23,农历2025年四月(小)廿四

2026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8:36:28,农历2026年四月(小)初五

2027年小满时间:5月21日14:17:55,农历2027年四月(大)十六

2028年小满时间:5月20日20:09:28,农历2028年四月(小)廿六

2029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1:55:30,农历2029年四月(大)初九

2030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7:40:42,农历2030年四月(大)二十

2031年小满时间:5月21日13:27:29,农历2031年四月(大)初一

2032年小满时间:5月20日19:14:33,农历2032年四月(大)十二

2033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1:10:30,农历2033年四月(小)廿三

2034年小满时间:5月21日06:56:24,农历2034年四月(小)初四

2035年小满时间:5月21日12:42:56,农历2035年四月(小)十四

芒种时间

2020年芒种时间:6月5日12:58:18,农历2020年四月(大)十四

2021年芒种时间:6月5日18:51:57,农历2021年四月(小)廿五

2022年芒种时间:6月6日00:25:37,农历2022年五月(大)初八

2023年芒种时间:6月6日06:18:10,农历2023年四月(大)十九

2024年芒种时间:6月5日12:09:40,农历2024年四月(小)廿九

2025年芒种时间:6月5日17:56:16,农历2025年五月(小)初十

2026年芒种时间:6月5日23:48:04,农历2026年四月(小)二十

2027年芒种时间:6月6日05:25:29,农历2027年五月(小)初二

2028年芒种时间:6月5日11:15:39,农历2028年五月(大)十三

2029年芒种时间:6月5日17:09:36,农历2029年四月(大)廿四

2030年芒种时间:6月5日22:44:06,农历2030年五月(大)初五

2031年芒种时间:6月6日04:35:17,农历2031年四月(大)十七

2032年芒种时间:6月5日10:27:32,农历2032年四月(大)廿八

2033年芒种时间:6月5日16:12:58,农历2033年五月(大)初九

2034年芒种时间:6月5日22:06:12,农历2034年四月(小)十九

2035年芒种时间:6月6日03:50:19,农历2035年五月(小)初一

夏至时间

2020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5:43:33,农历2020年四月(大)三十

2021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1:32:00,农历2021年五月(大)十二

2022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7:13:40,农历2022年五月(大)廿三

2023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2:57:37,农历2023年五月(小)初四

202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4:50:46,农历2024年五月(大)十六

2025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0:42:00,农历2025年五月(小)廿六

2026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6:24:12,农历2026年五月(小)初七

2027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2:10:30,农历2027年五月(小)十七

2028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4:01:39,农历2028年五月(大)廿九

2029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9:47:55,农历2029年五月(小)初十

2030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5:30:54,农历2030年五月(大)廿一

2031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1:16:43,农历2031年五月(小)初二

2032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3:08:19,农历2032年五月(小)十四

2033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9:00:40,农历2033年五月(大)廿五

203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4:43:42,农历2034年五月(大)初六

2035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0:32:38,农历2035年五月(小)十六

小暑时间

2020年小暑时间:7月6日23:14:20,农历2020年五月(小)十五

2021年小暑时间:7月7日05:05:19,农历2021年五月(大)廿八

2022年小暑时间:7月7日10:37:49,农历2022年六月(大)初九

2023年小暑时间:7月7日16:30:29,农历2023年五月(小)二十

2024年小暑时间:7月6日22:19:49,农历2024年六月(小)初一

2025年小暑时间:7月7日04:04:43,农历2025年六月(大)十三

2026年小暑时间:7月7日09:56:40,农历2026年五月(小)廿三

2027年小暑时间:7月7日15:36:44,农历2027年六月(小)初四

2028年小暑时间:7月6日21:29:57,农历2028年五月(小)十四

2029年小暑时间:7月7日03:22:01,农历2029年五月(小)廿六

2030年小暑时间:7月7日08:55:05,农历2030年六月(小)初七

2031年小暑时间:7月7日14:48:26,农历2031年五月(小)十八

2032年小暑时间:7月6日20:40:27,农历2032年五月(小)廿九

2033年小暑时间:7月7日02:24:29,农历2033年六月(小)十一

2034年小暑时间:7月7日08:17:09,农历2034年五月(大)廿二

2035年小暑时间:7月7日14:00:39,农历2035年六月(大)初三

大暑时间

2020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6:36:44,农历2020年六月(小)初二

2021年大暑时间:7月22日22:26:16,农历2021年六月(小)十三

2022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4:06:49,农历2022年六月(大)廿五

2023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9:50:15,农历2023年六月(大)初七

2024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5:44:11,农历2024年六月(小)十七

2025年大暑时间:7月22日21:29:11,农历2025年六月(大)廿八

2026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3:12:48,农历2026年六月(大)初十

2027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9:04:20,农历2027年六月(小)二十

2028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4:53:38,农历2028年六月(大)初一

2029年大暑时间:7月22日20:41:43,农历2029年六月(大)十二

2030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2:24:29,农历2030年六月(小)廿三

2031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8:10:03,农历2031年六月(大)初五

2032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4:04:18,农历2032年六月(大)十六

2033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9:52:21,农历2033年六月(小)廿六

2034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1:35:51,农历2034年六月(小)初八

2035年大暑时间:7月23日07:28:11,农历2035年六月(大)十九

立秋时间

2020年立秋时间:8月7日09:06:03,农历2020年六月(小)十八

2021年立秋时间:8月7日14:53:48,农历2021年六月(小)廿九

2022年立秋时间:8月7日20:28:57,农历2022年七月(小)初十

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02:22:41,农历2023年六月(大)廿三

2024年立秋时间:8月7日08:09:01,农历2024年七月(大)初四

2025年立秋时间:8月7日13:51:19,农历2025年六月(大)十四

2026年立秋时间:8月7日19:42:26,农历2026年六月(大)廿五

2027年立秋时间:8月8日01:26:27,农历2027年七月(大)初七

2028年立秋时间:8月7日07:20:50,农历2028年六月(大)十七

2029年立秋时间:8月7日13:11:22,农历2029年六月(大)廿八

2030年立秋时间:8月7日18:46:56,农历2030年七月(大)初九

2031年立秋时间:8月8日00:42:31,农历2031年六月(大)廿一

2032年立秋时间:8月7日06:32:16,农历2032年七月(大)初二

2033年立秋时间:8月7日12:15:17,农历2033年七月(大)十三

2034年立秋时间:8月7日18:08:37,农历2034年六月(小)廿三

2035年立秋时间:8月7日23:53:49,农历2035年七月(小)初四

处暑时间

2020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3:44:48,农历2020年七月(大)初四

2021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5:34:48,农历2021年七月(大)十六

2022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1:15:59,农历2022年七月(小)廿六

2023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7:01:06,农历2023年七月(大)初八

2024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2:54:48,农历2024年七月(大)十九

2025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4:33:35,农历2025年六月(大)三十

2026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0:18:31,农历2026年七月(小)十一

2027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6:13:59,农历2027年七月(大)廿二

2028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2:00:35,农历2028年七月(小)初二

2029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3:51:14,农历2029年七月(小)十四

2030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9:36:00,农历2030年七月(大)廿五

2031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5:22:54,农历2031年七月(大)初六

2032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1:17:53,农历2032年七月(大)十七

2033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3:01:22,农历2033年七月(大)廿九

2034年处暑时间:8月23日08:47:16,农历2034年七月(大)初十

2035年处暑时间:8月23日14:43:39,农历2035年七月(小)二十

白露时间

2020年白露时间:9月7日12:07:54,农历2020年七月(大)二十

2021年白露时间:9月7日17:52:46,农历2021年八月(小)初一

2022年白露时间:9月7日23:32:07,农历2022年八月(大)十二

2023年白露时间:9月8日05:26:31,农历2023年七月(大)廿四

2024年白露时间:9月7日11:11:06,农历2024年八月(大)初五

2025年白露时间:9月7日16:51:41,农历2025年七月(大)十五

2026年白露时间:9月7日22:40:59,农历2026年七月(小)廿六

2027年白露时间:9月8日04:28:08,农历2027年八月(小)初八

2028年白露时间:9月7日10:21:49,农历2028年七月(小)十八

2029年白露时间:9月7日16:11:32,农历2029年七月(小)廿九

2030年白露时间:9月7日21:52:26,农历2030年八月(小)初十

2031年白露时间:9月8日03:49:45,农历2031年七月(大)廿二

2032年白露时间:9月7日09:37:27,农历2032年八月(小)初三

2033年白露时间:9月7日15:19:53,农历2033年八月(小)十四

2034年白露时间:9月7日21:13:29,农历2034年七月(大)廿五

2035年白露时间:9月8日03:01:58,农历2035年八月(小)初七

秋分时间

2020年秋分时间:9月22日21:30:32,农历2020年八月(小)初五

2021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3:20:55,农历2021年八月(小)十七

2022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9:03:31,农历2022年八月(大)廿八

2023年秋分时间:9月23日14:49:46,农历2023年八月(小)初九

2024年秋分时间:9月22日20:43:27,农历2024年八月(大)二十

2025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2:19:04,农历2025年八月(小)初一

2026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8:04:56,农历2026年八月(小)十三

2027年秋分时间:9月23日14:01:23,农历2027年八月(小)廿三

2028年秋分时间:9月22日19:44:59,农历2028年八月(小)初四

2029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1:38:09,农历2029年八月(大)十六

2030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7:26:30,农历2030年八月(小)廿六

2031年秋分时间:9月23日13:14:54,农历2031年八月(小)初七

2032年秋分时间:9月22日19:10:27,农历2032年八月(小)十八

2033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0:51:12,农历2033年九月(大)初一

2034年秋分时间:9月23日06:39:04,农历2034年八月(小)十一

2035年秋分时间:9月23日12:38:26,农历2035年八月(小)廿二

寒露时间

2020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3:55:07,农历2020年八月(小)廿一

2021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9:38:53,农历2021年九月(大)初三

2022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5:22:16,农历2022年九月(小)十三

2023年寒露时间:10月8日21:15:23,农历2023年八月(小)廿四

2024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2:59:43,农历2024年九月(小)初六

2025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8:40:57,农历2025年八月(小)十六

2026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4:28:59,农历2026年八月(小)廿八

2027年寒露时间:10月8日20:16:46,农历2027年九月(小)初九

2028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2:08:10,农历2028年八月(小)二十

2029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7:57:45,农历2029年九月(小)初一

2030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3:44:52,农历2030年九月(大)十二

2031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9:42:33,农历2031年八月(小)廿二

2032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1:29:58,农历2032年九月(大)初五

2033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7:13:28,农历2033年九月(大)十六

2034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3:06:36,农历2034年八月(小)廿六

2035年寒露时间:10月8日18:57:10,农历2035年九月(大)初八

霜降时间

2020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06:59:25,农历2020年九月(大)初七

2021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2:51:00,农历2021年九月(大)十八

2022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8:35:31,农历2022年九月(小)廿八

2023年霜降时间:10月24日00:20:39,农历2023年九月(大)十一

2024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06:14:32,农历2024年九月(小)廿一

2025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1:50:39,农历2025年九月(大)初二

2026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7:37:39,农历2026年九月(大)十四

2027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23:32:33,农历2027年九月(小)廿四

2028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05:13:03,农历2028年九月(大)初六

2029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1:07:45,农历2029年九月(小)十六

2030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7:00:10,农历2030年九月(大)廿七

2031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22:49:01,农历2031年九月(大)初八

2032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04:45:47,农历2032年九月(大)二十

2033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0:27:08,农历2033年十月(大)初一

2034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16:15:57,农历2034年九月(大)十二

2035年霜降时间:10月23日22:15:39,农历2035年九月(大)廿三

立冬时间

2020年立冬时间:11月7日07:13:46,农历2020年九月(大)廿二

2021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2:58:37,农历2021年十月(小)初三

2022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8:45:18,农历2022年十月(大)十四

2023年立冬时间:11月8日00:35:23,农历2023年九月(大)廿六

2024年立冬时间:11月7日06:19:49,农历2024年十月(大)初七

2025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2:03:48,农历2025年九月(大)十七

2026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7:51:46,农历2026年九月(大)廿九

2027年立冬时间:11月7日23:38:15,农历2027年十月(大)初十

2028年立冬时间:11月7日05:26:54,农历2028年九月(大)廿一

2029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1:16:23,农历2029年十月(小)初二

2030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7:08:20,农历2030年十月(小)十二

2031年立冬时间:11月7日23:05:15,农历2031年九月(大)廿三

2032年立冬时间:11月7日04:53:49,农历2032年十月(大)初五

2033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0:40:36,农历2033年十月(大)十六

2034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6:33:09,农历2034年九月(大)廿七

2035年立冬时间:11月7日22:23:20,农历2035年十月(大)初八

小雪时间

2020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4:39:38,农历2020年十月(小)初七

2021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0:33:34,农历2021年十月(小)十八

2022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6:20:18,农历2022年十月(大)廿九

2023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22:02:29,农历2023年十月(小)初十

2024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3:56:16,农历2024年十月(大)廿二

2025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9:35:18,农历2025年十月(大)初二

2026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5:23:03,农历2026年十月(大)十四

2027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21:15:54,农历2027年十月(大)廿五

2028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2:54:02,农历2028年十月(大)初六

2029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8:49:01,农历2029年十月(小)十七

2030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4:44:12,农历2030年十月(小)廿七

2031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20:32:11,农历2031年十月(小)初八

2032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2:30:44,农历2032年十月(大)二十

2033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08:15:42,农历2033年十一月(大)初一

2034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4:04:28,农历2034年十月(大)十二

2035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20:02:41,农历2035年十月(大)廿三

大雪时间

2020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0:09:21,农历2020年十月(小)廿二

2021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5:56:55,农历2021年十一月(大)初四

2022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1:46:04,农历2022年十一月(小)十四

2023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7:32:44,农历2023年十月(小)廿五

2024年大雪时间:12月6日23:16:47,农历2024年十一月(大)初六

2025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5:04:20,农历2025年十月(大)十七

2026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0:52:14,农历2026年十月(大)廿九

2027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6:37:21,农历2027年十一月(大)初十

2028年大雪时间:12月6日22:24:19,农历2028年十月(大)二十

2029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4:13:25,农历2029年十一月(大)初三

2030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0:07:13,农历2030年十一月(大)十三

2031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6:02:27,农历2031年十月(小)廿三

2032年大雪时间:12月6日21:52:52,农历2032年十一月(小)初四

2033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3:44:27,农历2033年十一月(大)十六

2034年大雪时间:12月7日09:36:19,农历2034年十月(大)廿七

2035年大雪时间:12月7日15:25:00,农历2035年十一月(小)初八

冬至时间

2020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8:02:12,农历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2021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3:59:09,农历2021年十一月(大)十八

2022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5:48:01,农历2022年十一月(小)廿九

2023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11:27:09,农历2023年十一月(大)十一

2024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7:20:20,农历2024年十一月(大)廿一

2025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3:02:48,农历2025年十一月(大)初一

2026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4:49:55,农历2026年十一月(大)十四

202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10:41:50,农历2027年十一月(大)廿五

2028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6:19:19,农历2028年十一月(小)初五

2029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2:13:45,农历2029年十一月(大)十七

2030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4:09:13,农历2030年十一月(大)廿八

2031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9:55:07,农历2031年十一月(小)初九

2032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5:55:29,农历2032年十一月(小)十九

2033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1:45:32,农历2033年十一月(大)三十

2034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3:33:30,农历2034年十一月(小)十二

2035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9:30:21,农历2035年十一月(小)廿三

小寒时间

2020年小寒时间:1月6日05:29:59,农历2019年十二月(大)十三

2021年小寒时间:1月5日11:23:17,农历2020年十一月(小)廿二

2022年小寒时间:1月5日17:13:54,农历2021年十二月(小)初三

2023年小寒时间:1月5日23:04:39,农历2022年十二月(大)十四

2024年小寒时间:1月6日04:49:09,农历2023年十一月(大)廿六

2025年小寒时间:1月5日10:32:31,农历2024年十二月(小)初六

2026年小寒时间:1月5日16:22:53,农历2025年十一月(大)十六

2027年小寒时间:1月5日22:09:39,农历2026年十一月(大)廿八

2028年小寒时间:1月6日03:54:19,农历2027年十二月(小)初十

2029年小寒时间:1月5日09:41:34,农历2028年十一月(小)二十

2030年小寒时间:1月5日15:30:11,农历2029年十二月(大)初二

2031年小寒时间:1月5日21:22:44,农历2030年十二月(小)十二

2032年小寒时间:1月6日03:15:40,农历2031年十一月(小)廿四

2033年小寒时间:1月5日09:07:39,农历2032年十二月(大)初五

2034年小寒时间:1月5日15:04:02,农历2033年十一月(大)十五

2035年小寒时间:1月5日20:55:13,农历2034年十一月(小)廿六

大寒时间

2020年大寒时间:1月20日22:54:33,农历2019年十二月(大)廿七

2021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4:39:42,农历2020年十二月(大)初八

2022年大寒时间:1月20日10:38:56,农历2021年十二月(小)十八

2023年大寒时间:1月20日16:29:20,农历2022年十二月(大)廿九

2024年大寒时间:1月20日22:07:08,农历2023年十二月(大)初十

2025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3:59:52,农历2024年十二月(小)廿一

2026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9:44:39,农历2025年十二月(小)初一

2027年大寒时间:1月20日15:29:32,农历2026年十二月(小)十三

2028年大寒时间:1月20日21:21:37,农历2027年十二月(小)廿四

2029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3:00:32,农历2028年十二月(大)初六

2030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8:54:01,农历2029年十二月(大)十七

2031年大寒时间:1月20日14:47:33,农历2030年十二月(小)廿七

2032年大寒时间:1月20日20:30:53,农历2031年十二月(大)初九

2033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2:32:20,农历2032年十二月(大)二十

2034年大寒时间:1月20日08:26:49,农历2033年十一月(大)三十

2035年大寒时间:1月20日14:13:46,农历2034年十二月(大)十二

节气日期速算法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