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朱元璋自认顶层设计:“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news.xixik.com   2020-3-19 19:45:4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 扛起锄头种粮,放下锄头打仗 " 只是朱元璋这位开国君主的美好愿景,明代中期之后,就发生了屯田制度逐渐瓦解,屯粮产量急剧下滑,军队日常补给依旧要吃 " 财政税收饭 " 的尴尬境地:" 屯田渐驰,屯军亦多掣回守城,边储始唯民运赖矣………故岁用往往不敷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 1555 年 6 月),一股倭寇在浙江上虞县登陆。

这股仅 72 人的倭寇沿路蹂躏掠夺,居然从杭州北上进入南直隶,芜湖,兵临南京城下。虽然,这股流窜倭寇最终在苏州浒墅关被数十倍于己的明朝官军歼灭,但其在大明帝国内纵横无碍,累计杀伤官军 4000 余人的 " 战绩 ",却透露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大明帝国的国防体系已经糜烂,军队战斗力与战斗意愿之低下,前所未有,令人咋舌。

中国历史朝代表

◎ 明 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大明帝国在建国之初,也曾有过赫赫武功:从击溃北元的捕鱼儿海之战,到三征麓川,明军兵锋所指之处,无不连战连捷。

这就令后世困惑不已,为何有明一代,军事实力的衰退速度远超前朝,最终一蹶不振?

◎ 一日为兵,世代行伍

如果要追溯大明 " 武德不盛 " 的根本原因,答案很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自以为高明的 " 顶层设计 "。这个乞丐和半文盲,总是能够闭门造车想出一些自认为高明地典章制度。

众所周知,在政治制度设计上,明承元制,元代特色的 " 世袭军户 " 制度,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元朝是一个非常重视阶级的王朝,将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分成了高低贵贱不同的阶级制度,并且是世袭制度的。其实每个朝代都有这样明确的划分制度,比如清朝的八旗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等等。正是之前让人们对于每种职业都有了明确的划分和认识,所以朱元璋在实施军屯制度的时候就更加轻松。截止土木堡之变前夕,明朝在册军人达 325 万多人,分散于总数 200 万以上的军户之中。

可是每个王朝的制度都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补充,从没有一个制度能够一直顺应历史发展,而不需改变的。朱元璋的军屯制度适合开国初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但是并不代表能够一直合理的被使用下去。

◎ 朱元璋剧照

不可否认," 世袭军户 " 制度的初衷,是出于朱元璋 " 行仁政 "," 休养民力 " 的考虑:既在于保证兵员的来源,又在于保障普通 " 民户 " 不致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的骚扰。此外,朱元璋还命令各卫所军户进行屯田,自行解决口粮,所谓 "(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从理论上看,这个措施的初衷非常有良心:由于元末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百业待兴,新兴的王朝一方面必须轻徭薄赋,休养民力,但同时西南与北部边境依旧烽烟不息,客观上也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所以必须另寻一条供养军队的捷径。

那么,这些世袭军人的来源是什么?

首先是 "从征",即 " 武官军士两淮中原者 ",也就是在朱元璋淮西起兵后,在渡江攻取集庆之前就追随在朱氏麾下的 " 子弟兵 ";其次,是 "归附",即在朱元璋随后统一天下过程中,先后归附的元末群雄和原本隶属蒙元的降服之兵;再次,就是 "谪充",即因触犯法律被 " 充军 ",强行被纳入军户系统的普通民众,以及被视为 " 社会不安定因素 " 的闲散流民最后,则是所谓的" 垛集 " 与 " 抽稽 ",说白了就是在 " 从征 " 与 " 归附 " 等军户数量不足的地区,直接采取从民间按户 " 抽 ( 男 ) 丁 " 的方式,征集 " 无事为农,警则出战 " 的乡兵。

◎ 父子兵没战斗力

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导致明军自开国后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原因,恰恰是这种死板苛刻的军户管理制度。

明代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极为繁琐严苛,在军户上管理也不例外,例如因罪罚为军户的谪充军。谪充军不仅要前往远离故土的边镇服役,通常还伴随着家产被抄没,全家随行,本人虽老迈病重也不能退伍的严酷待遇

◎ 电影《大明劫》剧照 图为孙传庭检阅军队

明代开国工程宋濂曾有一位女性族亲,嫁给衢州某进士,丈夫被人诬陷在狱中绝食而死,家中只剩孀妻宋氏与婆婆以及幼子,依旧被罚谪戎云南金齿卫,在途中幼子亦不堪劳顿病重而死,只剩两个女人,但军役也未获免,仍被押解前往卫所。

为了维护在营军人素质,洪武 26 年(1393 年)颁布的《诸司执掌》中规定,军士替役,也必须以军户中的壮丁替补,严禁他人替代或以幼弱男丁应付。但是,幻想美丽,现实残酷,父死子替,兄终弟及的裙带式关系迅速在军营蔓延开来,不合格的男丁也可以进入营伍领取钱粮。

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老弱军士退伍,那么本人和直系家属则可以返回原籍生活,但替补的军丁连同家属则必须迅速前往卫所应征报到,于是一种荒诞剧情经常上演:军户家眷在跟随退伍军丁返回原籍的路上,经常得到消息,自己又变成了替补军丁的直系家眷,必须半路折回继续随营。

一来二去,本来就人手短缺的卫所管理机构不堪重负,只能用两种临时措施解决:1. 无限延长军丁服役时间,甚至年过半百者依旧在营 ;2. 替补时直接从军丁在营家属中随选,哪怕年龄甚幼,体弱不堪也无所谓。

更糟糕的是,随着明代中期边患的加剧,各边镇需要维持一支随时能够作战的野战军 " 营兵 ",来对入境的北方游牧部落做出快速反应。理论上,营兵需要从各卫所中抽调精壮,但一来士兵逐渐畏死惧战,二来卫所军官希望精壮之兵留为己用,所以造成入选营兵的军丁反而尽是老弱病残,或无钱贿赂上司者,造成营兵战斗力严重下降。

◎ 事实上,明朝边患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另外,由于明代有军户免除杂役的优待,所以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不少普通百姓不惜行贿疏通转为军户,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人口密集地区如苏松一带:" 或写名而顶替军伍,或更姓而假作余丁……且如淮安两卫,苏州充军者不过数名,今者填街塞巷,开铺买卖,皆军人家属。" 军户数量的急剧膨胀,并没有带来足够合格的兵源,反而使明军自中期之后的 " 人力资源桶 " 质量进一步下降,所谓 " 白面书生有之,老弱疾病有之,列之行伍,虚费钱粮 "(范济《诣阙上书》)

由于传统军户壮丁组成的官军素质良莠不齐,战斗力下降,对于边防各镇将官统帅来说,在体制框架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饷粮分级制,力图在自己手中掌握一支相对待遇优厚的精锐 " 私兵 ",作为亲兵保护自己安全,并在战场决定时刻投入战斗。这些 " 私兵 " 或 " 家丁多为募兵,比如在萨尔浒之战中战死的明末名将刘綎,麾下就有 " 家丁 "736 人。

◎ 雇佣军和私军逐渐成为明军的中流砥柱

根据记载,这些 " 家丁 " 装备精良,来源五花八门,包括西南苗蛮部落勇士,暹罗人,来自日本的鸟铳手,乃至在澳门受过葡萄牙人军事训练的马六甲土著:" 倭刀盔甲及虏中器仗,靡不精利毕具………家丁则合南北倭苗夷虏,靡所不有;黑獠鬼面者,入水不濡 "。

当然,明代朝廷对于将领豢养私兵,也十分忌惮,但又拿不出替代性解决方案,只好一面限制数额,一面默许,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一朝规定:" 令京营将官有曾任边防者,每员准家丁二十名,每月给米二石,仍给犒赏银五两,于太仆寺马价或本营子粒银内动支。"

◎ 自给自足?愿景美好现实残酷

接下来,再看看朱元璋军户制度设计中最为自豪的 " 自给自足 " 模式,也就是屯田制。

明代军队军饷来源主要有三块:首先是军士屯田生产的屯粮;其次是百姓缴纳并输送到指定卫所或者仓库的税粮;最后还有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划拨的钱粮。

一般认为,屯田粮,是明初至中期明代军饷的主体

但根据各种文献史料来看," 扛起锄头种粮,放下锄头打仗 " 只是朱元璋这位开国君主的美好愿景,明代中期之后,就发生了屯田制度逐渐瓦解,屯粮产量急剧下滑,军队日常补给依旧要吃 " 财政税收饭 " 的尴尬境地:" 屯田渐驰,屯军亦多掣回守城,边储始唯民运赖矣………故岁用往往不敷。"

◎ 明代各时期山西军屯总额表

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这种通过将常备军士兵转化为自给自足小自耕农进行驻屯的模式,朱元璋不是首创。然而问题在于,军户身份等于把军人从第一代开始,世世代代以固定身份锁死在这一小块耕地上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农民的问题就在于人多地少,每户粮食产量极为有限,平时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导致农业粮食产量极端波动,就无法糊口,再加上军屯粮的税收远高于一般民田所以军户除了抛售土地逃荒改业之外,别无他法。

◎ 上图:九边各年节欠比例表;下图: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九边节欠图

即使卫所屯田所在地区经济繁荣,土地肥沃,军屯户的处境也和普通农民一样,如此一来,土地兼并趋势便不可抑制。继而导致朝廷可掌握的实际 " 军户 " 和每年能够收缴的军屯户赋税 " 子粒 " 越来越少,更多的土地和农业粮食收获落入了豪强地主和高级军官之手。

除此之外,为了统一管理军户户籍人口,各地卫所还要编辑军户户口名册,作为管理的基础。不过,如同丈量土地的鱼鳞册和统计民户人口的黄册一样,地方政府与卫所无力定期对辖区军户做细致的 " 人口普查 ",导致军户户口册的数据迅速脱离现实,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掌握的百万军户,只存在于统计账本上

作为对策,户部要求落实军屯户对所耕种土地的所有权,并鼓励其开垦荒地,试图以此阻止剩余军屯户继续逃亡,鼓励其生产积极性。然而这种政策并没有什么效果。边区土地贫瘠,气候不利于农业耕作,即使是新辟土地,产量也无法保证。而在内地,工商业发达,市井兴旺,军屯户则更无心农事,粮食产量下降得更厉害,军屯土地往往直接被卫所出租给当地农户,或者直接卖掉。

根据黄仁宇《16 世纪明代的财政与税收》中的统计,明代洪武初年,全国军屯户受田达到 8900 万亩,出产粮食 " 子粒 " 达到 2300 万石,几乎与明朝初年收取的全国田赋相当,然而这个数字很可能不可靠,因为其他资料表明,朱元璋本人也说过,许多军屯田户出产的粮食 " 不足供半岁之食 "

◎ 古代军屯

另外,由于土地不算私有,剩余粮食必须上缴,很多军屯户的生产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宣德年间,户部就曾上奏,屯田军户每十人,一年出产的粮食不过数百石。到了 1487-1504 年全国军屯户子粒收获为 270 万石,到了 1505 到 1518 年,这个数字就锐减到 170 万石左右。

实际上,1570 年户部前往清查九边军政屯田,发现大部分田土和军户只存在账面上,到实地一看,则是土地抛荒,完全没有屯丁耕作,很可能这些军屯户早已经逃亡改业,统计簿册上的只是一些 " 死魂灵 "

而卫所军官则迅速发现,与其尽忠职守,向上回报军户逃亡实况,不如隐匿实情。

因为前者只能导致上峰责罚,自己还要承担寻觅壮丁填补空缺的苦差事,而后者却能让自己名正言顺地吃空额,私吞军饷,甚至有军官为了吃空额,开始无故虐待迫害军士,逼其逃亡。

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军户来说,逃亡并不划算,因为这意味着从此成为带罪的流民,因此一种充典门面的 " 买闲 " 现象应运而生。

所谓买闲,就是士兵定期向军官缴纳钱财,以换取保留军籍,钱粮照领,但不在营区居住,另谋取生计的自由。同时,军官则从士兵孝敬的钱财中拿出一部分,雇佣乞丐流民病夫,在上司检阅点卯时敷衍虚应。

◎ 明代安顺屯堡分布图,范增如先生绘

当然,即使军士们努力种田,把有限的青春奉献到给无限的卫所屯田事业中去,另一个直接的致命后果就是它严重挤占了作战训练的时间,使得军队战斗力迅速下降。

明代中期之后,军屯户已经彻底自耕农化,与原本的 " 武士 " 身份渐行渐远。有鉴于此,明宣德朝后,随着军户制度日趋瓦解,募兵逐渐成为了明代正规军的主力,虽然让明军战斗力有所回升,但导致军饷开支进一步膨胀,给大明帝国的脖子上又套上了一块沉重的磨盘。

◎ 工资缩水还欠薪:请叫我最悲催军队

更糟糕的是,逐渐作为士兵军饷主要来源的税粮,其发放也逐渐遇到困难。

这是因为朱元璋早早为明代财政管理定下了一种琐屑死板,缺乏通盘考虑的基调:南京和京师的卫戍部队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补给,内地省份的卫所军队由当地州县负责补给,而北方边境军镇的口粮则是部分自己生产,部分接受来自全国的补给。

◎ 明万历十五年驿路图

如果画一张图,我们就会看到当时明代疆域内,布满了密密麻麻极为复杂且互相交叉的各种短途补给线,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实行统一管理,也更不用提什么效率。

宣德年间,外放河南的户部侍郎王佐上奏,宣称长途捐输,百姓疾苦,卫所军官中饱私囊,建议卫所军粮管理权转移到所在地布政司手中,由布政司负责与卫所交接军粮,免除百姓长途运输之苦。然而,由于明代官僚系统总体上的效率低下,造成地方行政系统接手后,卫所军士的饷粮拖欠愈演愈烈

比如弘治十八年(1505 年),居然发生了河南陈州军士上奏朝廷,哭诉已经超过两年没有支付月粮的奇葩状况。到了嘉靖四年(1525 年),北方边镇要地大同,河间,沈阳三卫的军人也上奏 " 告饥 ",声称自正德七年(1512 年)以来,已经 13 年没有支取过应发的军粮。

真正在边疆守卫的士兵连军饷都很难拿到。以至于到了明朝后期,要去上阵打仗的士兵为了凑齐自己出行的装备,甚至要卖掉自己妻女的凄惨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各卫所军队的将士没有造反,仅仅是逃亡已经算得上良心举动,还能谈到什么战斗力?

◎ 明《平番得胜图》局部

月粮不能按时发放,已经属于大忌,更糟糕的是,大明朝廷还要克扣。

早在大明立国之初,由于北部边境的频繁用兵,导致卫所数量迅速增多,兵额膨胀。另外战争技术的革新和演进,进而导致军队预算膨胀:从 15 到 16 世纪,火器的使用逐渐广泛,大型铸造火器需要更加复杂的工艺,更多的原料,铅弹也逐渐升级为铁弹。另外如炮车等附属装备,也需要专业的工匠来制造,这使得边镇的军事装备开支较之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有了飞速膨胀,而明朝死板的财政和预算体制无法应付。

处处要花钱,但收入有限的明政府只能在军士每月的固定工资 " 月粮 " 上打起了主意:月粮粮米不再全额发放,而是部分折钱。边镇地区骤然输入大量货币,于是引发通货膨胀,军饷购买力急剧下降。但大明朝廷还不知足,继续削减军士每月用于置办戎服军装的布匹棉花赏赐,明英宗干脆下令 "守城军给冬衣棉花,下屯者不给"。

1569 年,兵部尚书谭纶指出,纸面上全国兵员定额大概是 3138300 人,但实际上可能只有 84 万 5000 人。抗倭战争时期,原有南方各省卫所已经凑不出足够的军队来作战,故而不得不采用了募兵制,费用也来自地方筹措,称为 " 提编 "。

到了万历三大征时期,募兵已经成为明朝军队的主力,另外由于外来白银的流入以及物价上涨,军饷也必须用白银来支付。根据统计,即使明朝全国军队维持在 84 万 5000 人,那么所有开支就需要超过 2000 万两白银,军费超过了明朝全国年度总收入的一半,显然是无法解决的。

◎ 明 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明(南)军士兵的装备头巾 + 紫花布甲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终于,当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大明已经没有力量去应付这个全新的劲敌。

1619 年,名将熊廷弼出任辽东督师,沉痛地发现麾下明军的情况是:" 残兵……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糜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告而又去其半……将领皆屡次征战存剩、及新败久废之人,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者……见在马一万余匹,多半瘦损,率由军士故意断绝草料,设法致死,备充步兵,以免出战,甚有无故用刀刺死者。"

历时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成也是兵,败也是兵,一个军屯制度让朱元璋笑傲江湖,最后也成了子孙丧命的源头。每一个制度的诞生有其历史特定意义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进行不断的变革,不断的改进,才能够让社会更加稳定的发展下去。

但是很显然,以前的封建王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谓富不过三代,在这些世袭的帝王家更是可见一斑。

所以说,大明帝国整个国防体系的崩坏,与军队战斗力的迅速瓦解,是明代保守僵化的整体 " 顶层制度设计 " 的侧面体现与必然结果,一代代忠臣良将的努力,也只能延缓最终结局的到来,而无法彻底避免。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明朝军户 朱元璋 在百度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