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在世界国际气象界中,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创的历法,现在已经申请了世界古文化遗产。可是,作为影响我们生活至深的二十四节气,却总让人好奇,“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自被创造出来后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流传至今已成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的“创立者”是谁?
因为有人说是伏羲发明了它,那是因为早在《春秋内事》就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的说法。而且在《夏小正》这本古历书之前,也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历法,《夏小正》古历正是轩辕时代的产物,它距今已经有六千年。
后来,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不过,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没有二十四节气这样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
据西周时期的《尚书·尧典》记载,4000多年前,帝尧为制定统一的历法,方便民众使用,命令掌管天文的羲氏及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岁时,校正历法。
其中義仲被派到东方的旸谷。他发现当南方朱雀七宿中的鸟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便确定这天为“日中”,史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羲叔被派到南方的明都。他发现当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长,便确定这天为“日永”。史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和仲被派到西方的昧谷。他发现当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便确定这天为“宵中”。史称“宵中星虚,以正仲秋”。
和叔被派到北方的幽都。他发现当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短,便确定这天为“日短”。史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尚书·尧典》记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我国最早的节气名称,分别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可理解为白天,“宵”可理解为夜晚,“中”字意为均等,“永”字意为最长。“日中”和“宵中”两天都是昼夜长短相等,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日永”和“日短”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和最短的两天,也就是夏至和冬至。
按《尚书·尧典》的记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在同一时期确定的。但据后世学者考证,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国最早确定的节气是夏至和冬至。“二至”确定后,才进一步确定了“二分”。
至春秋时期,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二至”、“二分”和“四立”的出现,构成了24节气最重要的框架,而这“八节”的变化也基本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过程。
一直到了汉朝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全名。
《淮南子》是谁编写的呢?他便是刘安,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长的儿子,纵观历史,若是父母暴戾一生,子女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刘邦建立汉朝后,吕后与戚夫人相争,把持朝政,刘盈就显得仁慈、柔顺。
吕后离世后,刘恒即位,为汉文帝,其异母弟弟刘长于公元前174年,和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尽管汉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但自汉文帝起汉朝便出现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接受调查的官员、诸侯王会被逼自尽,因此刘长在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了。
此举不过是成全汉文帝仁慈的评价,刘长死后,汉文帝还是把他年幼的儿子刘安封为了淮南王,刘安是个读书人,辩博善为文辞,修建孔子庙后更是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在这里讲学和著书立说。
另外,刘安还很崇尚道家,府上宾客方术之士有千人之多,并且在刘安的主持下编写出了《淮南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淮南子》的评价是:“《淮南鸿烈》(即《淮南子》)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而“二十四节气”完整版也是出自这本书,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刘安之前,我国人民便开始观天观星,认识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制定。
汉初是沿用秦制《颛顼历》,不过事物都是逐渐改善,汉武帝年间,出现了古代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在其中,二十四节气已经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刘安既然崇尚道家,就避免不了炼丹,其宾客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有“八公”之称,而淮南一代盛产优质大豆,也流行喝豆浆,刘安对这种饮品也尤为喜欢。
但有一天,刘安在炼丹炉旁看炼丹看得入神,手里面的豆浆就撒了,不料豆腐便这般诞生了,刘安也就被冠以了“豆腐发明人”的称号,又因为刘安创造出豆腐大喊“离奇”,豆腐最早的名字便是“黎祁”。
刘长性情刚烈,娇纵跋扈,刘安却文质彬彬,读书甚多,并且很注意抚慰百姓,所以名声相当不错,但这父子俩却干了同一件事,刘长在汉文帝年间谋反了,刘安活到了汉武帝年间,也造反了。
刘安听了太尉田蚡的那句“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便起了谋逆之心,日夜和伍被、左吴等察看地图,部署进军的路线,但谋逆来谋逆去,刘安一边给自己加油打气,一边又觉得这事怎么看都太靠谱。
伍被却是再也受不了,就把自己参与刘安谋反的事情,向执法官吏全盘托出了,刘安因此获罪,“八公”也没有保住性命,刘安则清楚自己已无回头路,只有一死,于是吞下丹药,没多久就西去了,却又因为余药被鸡犬啄食,鸡犬也一便西去,便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
而伍被最终也没有活下来,汉武帝毕竟不是汉文帝,谋逆是大罪,只要是参与过刘安造反一事的人,不管参与程度如何,是否进行劝阻,都被处死了,被株连杀害的人数达到了数千之多。
也有人认为是黄帝之孙颛顼(zhuān xū),首先,在《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其次,颛顼这个人物就很特别,他为上古部落的五帝之一,为黄帝之孙。他当时废除了鸟官制,还建立了五官制,并根据当时的农业、生活创立了更实用的颛顼历法,将少昊的八卦历废除掉了。
还有人觉得应该是古老的农民从长期农耕与生活中认识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后来引起帝王颛顼重视,组织识字的人,把农民所观察到的天象,进行了精细化的整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具体是谁?哪个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无从考证。因此,现在我们就把这事归于原始社会帝王颛顼。
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伏羲与颛顼都不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实际发明人,他们只能算是这个历法的研究参与者。而且,真正的二十四节气确实找不到真正的发明人,因为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古人不断总结与摸索,最终制定出来的一套相当科学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历法。最早的时间可推至夏朝,也就是距离现在三四千年的时代。
“颛顼历法”不复杂。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当时在商朝的时候,古籍记载只有四个节气,这显然距离今天的二十四节气非常远。到了周朝,节气的个数多出一倍,变成了八个。后来,在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才真正变得全面,而汉朝则又将其写入了历法。如果要真的按发明时代,那汉代才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时代。
不过,真正将二十四节气订进历法,并明确其节气的天文位置的人是一个叫邓平的人,当时他与同事们制定了《太初历》,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当时,正是公元104年,他根据北斗的运行和二十八星宿的配合,就组成了这个历法以及当时的天象体系。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独创的历法,它自身有着非常严格的科学意味,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节气的严肃总结。而它之所以被称为节气,那是因为古人将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比如正月节为立春。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则被称为“气”,这就是一个月两个节、气的说法了,一年十二个月,刚好二十个节气。
再看看每个节气的含义,也是非常严肃且精炼的。一年四季分别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表示,被称为“四立”。而夏天、冬天则被称为“二至”,即夏至、冬至,这是一个季节的极致。春天与秋天又被合称为“二分”,它是一个季节的分界点,从春分开始,就变成了昼长夜短的模式,而从秋分开始,则变成了夜长昼短的模式。
剩下的节气也各有意义,雨水意味着雨量增加,这是一年当中降水的开始。惊蛰又特别形象,春雷将蛰伏于地下的动物惊醒。清明即为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明之意,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气慢慢变暖了。谷雨是比雨水更进一层的意思,人类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得到有利生长。
小满、芒种,表示着农作物在夏天开始逐渐变得成熟,通常小满代表了籽粒作物,小满的时候代表着成熟度还不足。而芒种是有芒作物的成熟期,比如小麦。当小麦成熟之后,夏种便又开始了,这是新的季节延续。
暑相连,是小暑、大暑和处暑,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但它们有着层次的分别,小暑欲热未热,大暑最热,处暑则是炎热即将结束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又是一个不同天气的转换,气温下降出现露水,气温更低则有了冷意,至霜降便是天气真正开始凉了,霜出现了。
后面便会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如果说霜降为秋天的结束,那小雪就是冬天的开始。小雪、大雪只是下雪的程度,如同小寒、大寒,它就是天气寒冷的程度。
看看,简单的二十四个节气,它不但起源与确立过程复杂,其内涵也极有深意。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历史上光荣的一幕。只不过现在与过去的时节出现了一些不同,农作物的成长也完全脱离的季节的约束,不知道在遥远的若干年后,这二十四节气是不是还用得上呢?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闰年之说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从春秋时期就有了。不过研究得不透,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祖冲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祖冲之创作了《大明历》历法书籍。《大明历》打破了“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之说,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前所未有地首次应用“岁差”,以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之为“交点月”的日数。这在当时来说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精密的历法了。
总而言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发明的。闰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