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临海并不临海 |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news.xixik.com   2021-10-1 19:56:01 资讯来源:地道风物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台州的台读“tāi”,而不是“tái”,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当然也是读“tāi”)山。你很难说清“台州”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这个地名诞生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1300多年,但位于椒江区的“台州”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不到30年。

南长城下,临海并不临海

台州日报,海 岸(诗人、《英汉医学大词典》主编)

去年深秋,我应邀回临海出席“第一届再望城市诗歌节”,漫步在江南一条“诗歌之路”,浏览誊写于纸页上、藏于小城皱褶间或投射于府城墙的诗句,发现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都迸发着诗意的所在。

中国历史朝代表

我答应在岁末年初,把《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狄兰·托马斯诗合集1934-1952》《狄兰·托马斯诗选》(英汉双语版)都出齐,再来“再望书苑”作一场新书分享会。我跨过诗人们打造的“诗歌之城”,应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驻校诗人伤水兄之邀,作了一场“狄兰·托马斯诗歌翻译与批评”的交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读杭州大学外语系时,常去蹭著名诗歌翻译家飞白老师的外国诗翻译课,深受其“风格译”的启蒙,走上外国诗歌翻译之路。

新世纪以来,尽管台州政治、经济中心已从灵江外移椒江,临海依然是台州文化高地,素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满地皆夫子,处处读书人”的美誉。诗人杜甫当年遥想“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只为贬谪临海的台州斯文之祖“郑虔三绝”。近年来,临海台州府城内相继诞生了一家改自百年老当铺的“余丰里”文化项目和一家“再望书苑”(灵湖店与三抚基店)——均集文创书店、咖啡吧、民宿于一体。

2020年初,然羽女士在紫阳老街口创办三抚基店,不定期举办新书分享会、诗画展之类的文艺活动,旨在结交更多的朋友,共享临海的诗书文化。再望书苑寓意“不妨停下来,再看看”,白墙黑瓦的中式书苑建筑,融合惊艳的中西设计元素,四壁大气沉稳的原木书架,摆放着各色书籍,书架旁的木桌子,铁艺沙发,尽显十足的小资风范。

临海,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编织起往日历史的沧桑;沿着紫阳街口一条纵横东西小巷——“再望书苑”所在的三抚基信步踱来,旧色斑驳的廊檐下挂着古色的花灯,墙垣上恣意横生的藤蔓与石板上灿烂夺目的花草相映成趣,串联起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文脉之典,真可谓“小巷深处有名家”,府城墙下王宗沐一家“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即为老临海人口口相传的明代四大家族之一——王氏家族的所在地。王宗沐育有四子——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为贡生外,其余皆进士;王宗沐本人和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抚。王家父子满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事功理想,其人文精神和文化贡献可谓临海精神之杰出代表。今日台门依旧,院内不复繁华,台州府城墙,历经千年风霜,虽然不似当年的荣耀,却平添一份古朴和宁静。

台州府城墙,即现存5000余米江南长城的起始,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代,定型于宋代,兼具御敌和防洪的双重功能。其建筑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属全国罕见,被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去年“再望诗歌节”,我约丝绒陨等几位诗友从兴善门瓮城起步,观城墙沿灵江腾起,依山而筑,矫若游龙,从朝天门空心敌台逶迤至烟霞阁,再沿北部险峻的北固山,抵达揽胜门,三小时看尽府城墙千年风霜故事,全程感受江南长城之秀丽和雄伟。

此次元宵节前再望书苑分享会后,我与陈十八、老五等诗友一起逛逛三抚基、紫阳街和回浦路,谈起临海是著名英汉医学辞书专家陈维益(1924-2010)的故乡——陈老也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沪读研时的导师。我请他们帮着打听陈家老宅所在,估计都已坍塌,后经当地文史专家何薇薇查找,陈老师父亲陈宏阁(1900-1967)祖籍天台,祖父陈凯臣清朝中武举后,入台州府衙任千总之职,举家迁至临海“州瀛巷”,后易名“週行巷”,近年合并“卖糖巷东段”;又听陈家后人说起,陈家在临海东湖边东门直街(现改为“回浦路”)20号还留有一间街面房,离“卖糖巷”不远,但如今湖畔房子也已动迁。民国时期陈宏阁先生跟随父亲闯荡上海,除日本侵华上海沦陷时期带着一家老小逃回临海老家避难外,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学徒工做起,成长为一代造币专家,为新中国印钞造币技术作出特殊的贡献。

遥想抗日战争结束,青年学子陈维益从临海灵江出发,一路舟楫步行,远赴杭州报考国立浙江大学,起初遵循父亲及家族意愿,进入浙大机械工程学系学习,1946年转入浙大外文系,与一代资深文学翻译家汪飞白、钱鸿嘉、潘庆舲先生等成了同窗。汪飞白先生1949年未毕业就随解放军四野南下,三十年后再回到杭州任教,陈维益、钱鸿嘉和潘庆舲先生则相继落脚在上海,各自为新中国翻译事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陈维益教授成功转型为英汉医学辞书专家,从学科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储备编纂《英汉医学辞典》(首版,1984)的接班人,于是从上海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办调剂我成为他在上海医科大学的首届医用英语研究生。1986年,我告别台州湾,“从岸边承租一条船,载坐几个自己/等待一个无风或有风的早晨/告别堤岸//海就在岸边,船就在海边”,阴差阳错地从文学院拐入了医学院的大门。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如果说文学让人步入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淬炼与净化人的灵魂,那么医学让人更接近生命的本体,直面自己的肉体、疾病与死亡,继而替我开启了诗魂的大门。

我一生有幸蒙受两位中国资深翻译家的启蒙与教诲,让我触摸到老浙大外文系的文脉。我以语言为原点,一手触及枯燥乏味的医学语汇,一手深入鲜活奔逸的诗歌语符,在汉语与英语的两个世界里自由穿梭。飞白先生在我心中燃起的诗歌之火从未熄灭,2007年我独立选编出版《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与飞白老师重续旧缘。2014年,我翻译的《狄兰·托马斯诗选》(英汉双语版)荣幸地与飞白老师翻译的《哈代诗选》(英汉双语版)一起入列北京外研社策划的“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系列,同年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联系我捐赠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翻译手稿时,我建议他们一起收藏飞白老师和汪门诗歌翻译家吴笛、汪剑钊教授的手稿。2010年陈维益教授去世后,我承接下导师未竟的事业,在复旦外文学院续编《英汉医学大词典》,无意间承接了百年英汉医学辞典的使命,201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4年获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该书2016年出版后,荣获“第29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同年也给台州市档案馆寄去一部存档,为陈老师一生辉煌的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近日,我在这首新作《长浦司城》继续写道,“记忆中的城池深埋水中,颓败的古堡/两丈高的城郭,坍塌一大半/城里可否挂过战锣,置过战鼓/海防水城,六百年的坚守/最终敌不过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废砖烂泥,一畚箕一扁担,蚂蚁般奋勇向前/海风掠过海塘,一切过往都随时光湮灭”。

小时候,我的台州老家路桥古海滩留存的“巡检司司城”之神秘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中;近期看到“黄岩成化以后县境图”标识的路桥“长浦司”和临海府城墙的历史,揭开我旧时的谜底。明朝海防巡检司与里甲保甲并行,沿海各个司城有百户驻兵,“补千户卫所之不及”。中国海岸线上修起一道抗倭防盗的海上长城——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处巡检司城、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台、24座塘浦,以及众多数不清的水寨、城池。“司城”,即今日之边防派出所,一律筑方形城池,城外深挖护城河。据《黄岩县志》记载,“长浦巡检司”位于黄岩县东南四十里,“明洪武二十年(1369)立海门卫,移设界首巡检司于长浦”,清宣统二年(1910)奉令裁撤。1975年长浦司城在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中湮灭。

今夜,留宿临海府城墙下“再望书苑”客栈,我拂去方志地图之上的烟尘,内心隐现的台州海防基座和整齐划一的司城渐次消失。今夜,满天星斗俯瞰台州湾,不远处的括苍山雪野茫茫,江南长城之下山海如画。我梦见城内一方鱼形丘田,鱼嘴向东,尾朝西,城外的牧歌早已忘却沿海倭寇的侵扰,一岁一枯荣的麦苗、番薯叶在城头摇曳,一只白鹭绕着水乡飞翔,几头鲸豚在近海滩涂搁浅,海防队员忙施救……

一棵棵红杉树高耸入云,多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河面,如同一幅静止的美丽画卷。临海小芝镇胜坑村以其秋天梦幻般的色彩而红遍江南大地!

2017年12月,空中俯瞰临海市小芝镇下里村的红杉林,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眼下正值红杉林最佳观赏期,每天都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的数万游客来此赏景。(陈学德 林汝秋 摄)

▲ 深秋时节,“江南喀斯特”临海小芝镇层林尽染。摄影/金灵敏,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台州”不在台州,“临海”并不临海

台州,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 台州市地形图。制图/F50BB

通过地图找到的位置,我们可能会陷入更多的误会:哦,就是在这里,戚继光杀过日本鬼子,创造了“台州大捷”!

真相则是:这个著名的台州位于今天台州市(地级)下属的临海市(县级)。台州府城有着怎样的魅力 一座被低估的江南小城!

▲ 依山而建的临海古城,即台州府城。 图/视觉中国

台州,这个位于宁波与温州之间的浙江地级市,是一个让外地人迷惑的地方:浙江台州,却拥有罕见江南长城又是佛教起源地

首先,台读“tāi”,而不是“tái”,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当然也是读“tāi”)山。

其次,你很难说清“台州”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这个地名诞生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1300多年,但位于椒江区的“台州”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不到30年。

临海,到底临海不临海?

公元622年的大唐,那应该是一个十分“讲武德”的年代,因为皇帝李渊的年号就叫“武德”——十八路反王大起义 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李渊——这一年,“台州”正式得名,治所驻地叫临海。

▲ 抗倭重镇临海,自古习武之风浓厚。摄影/林天喜,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密云》

1300多年间,“台州”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叫“临海”的地方,直到1994年台州设立地级市,台州地区将行政中心从临海市迁往更靠近大海的椒江区。

▲ 临海市地图。 制图/monk,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然而,这个为台州代言了千余年的临海,从地图上看,似乎又不“临海”。台州临海人、地理学家王士性这样歌颂自己的家乡:

“(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

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

虽鸟道亦无。”

意思是说,浙江十一个郡(府)的城池,就属俺们台州最险要,西、南两面有大江环绕,西、北两面又有陡峭的大山,鸟也飞不过去。

对照明人所著的《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台州城,也就是今天的临海,看起来离海很近。否则,她也不会被视为海防重镇。

清代绘制的《中华沿海形势图》(局部),图中突出部分即为台州府区域。 供图/quan

浙江第三大河——灵江(入海河段称椒江)形成的喇叭口湾面向东海,城池就扼守着喇叭的咽喉。明朝,入海口冲积平原尚未形成,当时入海口远比今日的喇叭口更宽阔,海岸线更靠近内地。

时光再上溯,这座城始建于公元257年的三国东吴时期,那一年诞生了“临海郡”,管辖着今丽水、台州、温州等地——从“郡”的范围来说,这里当然是“临海”地区。然而,当时郡治偏偏不在今临海,而是在40公里外的章安,也就是今椒江区的章安街道。

“临海不靠海”,其实是是地理变迁和行政区沿革所致。

▲ 云遮雾绕的临海城。摄影/许海松

山、海、河,联手造临海

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出一座始终与山海同呼吸、共进退的城。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临海,也就是老台州。

古台州,长期是一座江海联运的港口。港口,带动了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土生土长的临海人高僧思托,从临海龙兴寺走出,是唯一参与六次东渡,跟随鉴真东渡的弟子。

▲ 临海,背向高山、面向大海。 上图摄影/林霞,下图摄影/梁慧敏,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鉴真东渡成功半个世纪后,日本僧人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率弟子通过明州港,转到临海,并在兴寺学习佛法、茶道。回国后,最澄成为“中国浙江天台宗日本分宗”创始人。

▲ 临海龙兴寺的多宝塔(千佛塔)。千佛塔是临海最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摄影/东方太白,图/图虫·创意

元末群雄割据

明朝立国后,海疆风云突变。为防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反攻,朱元璋出台“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但是,缺少田地的沿海人民离不开渔业和贸易。随之而来,海上走私猖獗。

为加强海防,明朝在海岸线上修起了一道海上长城——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 处巡检司、997 座烽堠、313座墩、48 座台、24 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

台州府城,也就是临海,三面环山、两面环水,成为这条防线的中枢:她北接宁波,南连温州,背靠金华、处州(今丽水)。

▲ 面朝大海的戚继光雕像。摄影/Xwm715 ,图/ 图虫·创意

此时,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台州城一起,迎来了高光时刻。

八达岭长城,来自“临海制造”

1556年,28岁的戚继光升任台州军事主官,他发现,沿海城堡很容易被倭寇攻破,首先是因为墙体的老化——诞生千余年以来,台州府城虽多次修缮,但一直是夯土城。

如此重要的一座抗倭指挥枢纽,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 海上有仙山。 摄影/金烨,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在他的设计和指挥下,工匠采用统一的建筑标准,将城墙增高加宽加固,城墙两侧以石条为基座,砖石包砌到顶,增高了城堞,统一了垛口高度,建筑起空心敌楼。

改造后的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敌楼林立、烽堠相望。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今人称之为 “江南长城”。

▲ 当长城遇到江南。摄影/陈东辉,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难不成,这“江南长城”模仿了北方的八达岭吗?非也!秘密,来自当地的一种民居。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数千倭寇围攻台州府城的前哨桃渚古城。接到狼烟警报的戚继光率军从宁波出发,在泥泞中急行军300余里,于一个梅雨绵绵的清晨突然出现在城下,杀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

▲ 桃渚古城,城门下的集市。摄影/许小华,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战役中,戚继光发现沿海渔民住宅非常特别,这种采用块石垒砌的建筑类似碉堡。为应对台风,门窗开得很窄小,透过窗户向外瞭望,视野十分开阔。于是,戚继光创造性地在桃渚城修筑了空心敌楼,后又将其应用于府城的修缮。

后来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先后有两万多浙江子弟兵从东南沿海被征调至北上。修筑过台州府城墙的砌墙高手成为北方明长城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台州府城墙的修造技艺和经验运用到长城上。比北京八达岭历史还悠久 还是八达岭长城的范本

▲ 台州府城揽胜门。摄影/谢少康,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所以,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是北方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一半是铜墙铁壁,一半是人间烟火

临海长期为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的文脉风物,几乎都积淀在这里。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正所谓:

“四廓青山连市合,一江寒水抱城斜。”

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

▲ 灵江穿过临海城郊。摄影/金灵敏,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杭州有西湖,临海有东湖。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时任台州父母官的钱暄兴修水利,形成了临海东湖,并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夯筑东城墙。

1958 年东城墙被拆,老城里的湖与新城区无缝对接。东湖,也从早期的私家园林走向了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 俯瞰临海东湖。上图摄影/华立君,下图摄影/朱挺,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东湖南北纵长,园林以中堤为界,分为前后两湖。十米高的八角湖心亭是前湖的中心,登临亭台俯瞰,周边风景一览无余:

“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

全长1080米的紫阳街,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从宋代至今,它的格局几乎未变:北连北固山,南接灵江和巾山,是一条将临海南北山水联系起来的走廊,也是临海人城市生活的中心。

▲ 夜幕下的紫阳古街。摄影/吴艳,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人们常用“市井”形容百姓生活,而临海古城几乎就是阐释“市”与”井”的古典样本

千年古街依然商铺林立,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城门外的中津码头。各色的早餐店、杆秤店、理发店,食品店、老作坊、酒馆、五金店、衣帽店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开。

没有哪座城,能像临海这样,配得上“井城”的称号,因为这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是以井为中心:千佛井、六边井、洋古井、三眼井、半边井、勺泉井……一口口古井,浓缩了临海乃至台州的历史。

▲ 有井,才是“市井”。上图摄影/朱宣承,下图摄影/许爱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临海古城所在地,位于断陷性堆质盆地,山中流下的泉水可以在低处汇集,并在缝隙中上涌形成泉井。据1953 年的官方调查,台州城内有古井786 口,现仍存393口,其中315 口古井仍在被使用,年代跨越晋、唐、宋、元、明、清。

临海不缺水:城外有海水,还有江水,但它们都是汹涌不安的。相比咸淡不定的江海之水,稳定而甘甜的井水更能给居民安全感。面对这数百口古井,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

“井水不犯河水”

▲ 老城的文脉依然在流淌。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市井之中,流淌着文脉、孕育着豪杰。自宋代起,这里儒风鼎盛,曾培养出1094 名进士、6位宰相,明代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是杰出的代表。

尽管台州市已远走更靠滨海的椒江,但临海人依然拥有文化自信,他们时常自豪地说: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 坊,古老里坊制的遗存。摄影/徐安,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山与海,在临海一点也不违和。每一步行走,我们都能感受到山与海的拉锯。

吟于街头巷尾的“临海词调”有山风,也有海韵。

▲ 临海词调。供图/五岳May,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黄沙舞狮,既有舞、又有武,尚武的风气与江南的舞艺完美融合。

▲ 黄沙舞狮。摄影/陶峻,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哪怕是地方小戏“大石车灯戏”,唱、念、做、打,都传达者天地间的山魂海韵。

▲ 大石车灯戏。摄影/朱建初,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更交融在食材与口味之中。

在鱼米之乡的江南,种植小麦且以面食为主的地方并不多见,临海是一个例外。在临海的西北乡镇,不仅可以欣赏金黄的麦浪,更是可以品尝大石垂面、糕水馒头、板油糖、麦饼等花样繁多的面食。

▲ 大石垂面。摄影/吴辉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货美味中,笋的地位不可撼动。笋切小粒,是做糟羹、笋饼、扁食、小馄饨的馅料精华;笋切细丝,在麦油脂、烫面干、姜汤面、垂面饭里不可缺少。

▲ 各色临海美食,你吃过吗?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虽然城区不靠海,但临海仍管辖着2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小岛屿86 个,著名的东矶渔场是一处“海上粮仓”。

▲ 小海鲜,大有味道。上图/图虫·创意;下图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老县志这样记载本地物产:“民以海渔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山海之间,岁月流转,孕育了临海独特的饮食风貌。

临海人回报给这片土地的,则是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所造就的勤劳、质朴与通达。

▲ 航拍临海涌泉镇蜜橘收获。摄影/陈世丰,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开阔的山海精神、傲然的江南风骨

千年府城的文脉、紫阳老街的烟火

桃渚古城的海风

……

构成了古城临海的斑斓底色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