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这个熟悉的词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简短的两个字中所蕴含的含义。
虽然在当今世界,“长城”不止一处,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伊朗的戈尔干长城乃自美墨边境墙,都算是绵延的城墙。但是我们这里特指的是至今仍然横亘在祖国的大川大河之间的历史瑰宝:万里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自古以来,中原就经常面临着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如东胡、月氏、犬戎等,这些游牧民族在遇到衣食不足的时候就会屡屡向南侵犯。为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城墙就已经开始修建。《诗经小雅出车》中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城墙除了起到抵挡北夷以外,还有着防止其他诸侯国进攻的作用,这其中最早开始兴建长城的便是齐国,齐长城长达500余公里。在齐长城表现出出色的防御作用之后,各诸侯国竞相建造: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国,终于高阙,史称“赵北长城”。秦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筑造长城以拒胡。燕国的长城,西起河北造阳,东至襄平郡。另外的,中山国、魏国也都有自己的城防建造。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上可追溯到西周,其后每个朝代的每个国家都会相互防守也来修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了系统的连接和修缮,直至明朝最后的完善,历时2000多年,总长达5万多千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临海的台州府古城墙 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1987年中国长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古代中国人,长城不仅仅是抵御入侵的物理防线,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延绵的长城就好比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变化。外国人眼中的万里长城:老外怎么看长城?
长城这项作为抵御外敌的防御性军事建筑,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自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成为了访问中国的政要们必去的景点。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前任美国总统访华时都游览过长城,不过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并没有去长城,因为他不是好汉,是孬种,是畜生,是臭傻逼。特朗普为美国最差总统:没素质没能力尽惹事。
当然必须要辟谣的是:在太空中是看不到“长城”的,拍摄长城的春夏秋冬 感受长城最美
雾气缭绕的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所以“万里长城”不虚。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1949年,苏联的著名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在中国拍摄了一些彩色照片,米科沙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兴致勃勃登长城拍下了长城。长城如同一条条沉睡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演绎气势磅礴,铺展匠心独运,雄峙北方大地。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崇山峻岭的最高处,全长6700千米以上,所以号称万里长城。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最开始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一个一个的防御城堡,后来才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损毁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
长城早晨
长城早晨
在京承公路间的金山岭长城
长城晚秋
长城瑞雪
朝阳下的长城
长城黄昏
长城夜景
野长城
揭秘:中国古代长城是如何修建的,怎么砌墙?
水泥是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建筑材料了。水泥主要的成分是石灰。水泥的作用不是在建筑上单独使用的,而是跟沙混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水泥的起源是在十八世纪。十八世纪的时候由一个英国人发明的,随着水泥强大的作用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开了,水泥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家都称水泥叫做洋灰,而在1889年中国人也创办了自己的水泥厂。当时这个水泥厂叫做启新洋灰厂。
在水泥还没有普及之前,中国人都是用什么建造房子的呢?没有水泥加固,万里长城是怎么牢靠的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的建筑原材料。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聪明的人类已经会使用石灰砂浆了。烧石灰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跟石灰和杀混在一起制成的石灰砂浆。在坚韧和强度上都不算上乘,建造小型建筑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型建筑就扛不住了,在潮湿的环境和水中都无法长久的使用,聪明的人类就开始想尽办法进行改进,古罗马人在火山灰中还加入了石灰砂浆,这是西方人称之为最早的水泥。而中国人的办法就是石灰砂浆掺入了黄粘土。以此来增加砂浆的耐性。
中国古代的时候,聪慧的人还发明了唇灰的石灰材料,唇灰使用河蚌壳烧制成的,这种石灰的性能优越性比石灰可优秀多了。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天工开物中记载,唇灰出场次数非常的高,唇灰的强度也比普通的石灰好很多。
南北朝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六世纪的时候,中国又出现了一种叫做糯米灰的建筑材料,这种制作石灰的方法就是把糯米汤加入到石灰砂浆中搅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石灰,糯米石灰的强度可比纯石灰砂浆坚固多了。中国明清时代糯米石灰已经是开始普及的东西了,很多的城墙都是糯米灰制造的,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明朝的长城跟明城墙其坚固程度在现代相比,甚至要比现代建筑还要坚固,推土机也很难撼动这些城墙。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种建筑材料也叫做夯土,夯土的材料是用红泥和粗砂石灰块等经过夯实击打而形成的建筑材料,夯土也被称之为三合土。秦汉时代,城墙都是用夯土铸造的。夯土铸造的城墙一方面非常坚固,夯土的城墙外观是土黄色的,不过夯土的强度小于混凝土。南宋之前中国的城墙都是用夯土建造的,到了明清时代的时候,才开始广泛运用砖石和糯米石灰来修筑建筑。
作为世界知名建筑,长城的建造却充满了谜团。
带你穿越古今,一起去了解一下长城里藏着的秘密。
长城为何而建?长城因何伟大?万里长城是如何建成的?
在两千多年前,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人们关系十分微妙。
由于游牧民族没法种田,只能放牧牲畜,生活过得十分惨淡,时不时地去汉人那里,掠夺自己无法生产的商品以及食物。
游牧民族的袭扰,让汉人生活在恐惧中。游牧民族精于骑术,娴于弓箭,来去如风,让汉人防不胜防。
于是汉人只得想出了一个极端的方法,修建一个巨大的防御区!
长城“长寿”之谜
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想打造这样的城墙,需要多少人参与,得耗费多少劳力,光想想就觉得很惊人了!
但其实长城不是一开始就是砖块搭建的,它也有它的前身——夯土墙。
说到夯土墙的建筑材料,一定会让你大跌眼球!这些夯实的土墙,其实是由土和芦苇搭建而成,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而它能在雨水中长久挺立的秘密,还要得益于芦苇。
雨水落下来,渗进泥土后,可以透过芦苇结构排出。不至于在积水的情况下导致塌方。
尽管有了这样巧妙的结构,还不足以让夯土长城,在上千年的风吹雨打中屹立不倒,这其中还有另一种特殊材料的加持。
长城砖块无缝连接的秘密
长城是在夯土墙的基础上,由数亿吨坚固的岩石与砖块打造出来的坚固掩体。
坚实的砖块是有了,但如何让砖块间紧密贴合,仍旧是个难题。
当年用作粘合砖块的砂浆配方已经失传了,但科学家在砂浆里发现了一种神秘材料,糯米水。
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这里告诉你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位于山海关城内,天下第一关脚下,为一处精致的仿古建筑群,由前国家主席LXN同志亲笔题写馆名。这里记录了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长城的修建方法和在军事上的功能。是众多长城博物馆中的一座。
这个伟大工程的建设全馆分设序厅、长城历史厅、长城军事厅、长城文化厅、山海关长城厅等6个展厅。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自199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三大长城博物馆之一。
秦始皇像
全面展示世界文化瑰宝中国万里长城的知识殿堂,又是万里长城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的精彩浓缩,同时也是秦皇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内分设序厅、历史一厅、历史二厅、建筑厅、军事厅、文化一厅、文化二厅及山海关长城厅,还附设主题陈列厅和影视厅,陈列面积1247.52平方米。
馆内陈列大量的长城文物、资料图片、模型雕塑和带有音像立体表演的大型山海关文物沙盘,充溢着知识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参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可“小”中见“大”,“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神姿,古老而辉煌的历史文化。
里面有许多典藏精选,有清牧鹅童子玉坠,高足杯,清八卦狮钮方熏铜炉,三足铜鼎,楼军石臼,清代大铁炮,号炮,长城石炮,安边神炮等,每一件都历尽沧桑,历经风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悠长。
长城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超乎想象的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增进了对长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长城历经千年雄风犹在,
在长城边出土的各种兵刃
它是一部融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于一体的百科全书,那么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正是荟萃“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精华的一颗明珠、一部画卷。
建造长城时所使用的石夯
长城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区别:一个世界奇迹,一个像猪圈的墙。
在我们的印象里,长城一般都是这样的:
其实,这图片上的长城的确切名字应该是叫做“明代长城八达岭段”。注意!有一个时间限定词——“明代”和一个空间限定词——“八达岭”。这是我国所有古长城里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段——真的不是明朝留下来的,是现代重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长城的城墙都是这个样子!
从战国时期到明朝,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面,绝大多数朝代为了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都会修建长城。而且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解,以为北京八达岭明长城就是当年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青砖堆砌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代时期开始修建的,主要是因为明朝距离也不过六百多年而已,所以明长城保存的比较完整。现在常看到的长城都是1381-1620年之间修建的明长城,如北京八达岭长城就建于明孝宗时期。
不过,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虽然现在残存的遗迹很少了,但是今天也能看到,只是怕你看了以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面就是部分秦长城遗迹:
小佘太秦长城,其中小佘太镇查斯太山一段保护最完好,长达2000余米,始建于赢政28年(前219年)。
嗯,对,是的,你没看错,这些石块堆积而成的就是秦长城。真的是长城,并不是你家堆猪圈的墙。这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的一座秦代长城遗址。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汉、明长城发挥的抵御作用最大,但秦始皇扩建的长城开创了万里长城的首例,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以及秦长城联系起来,可见秦朝长城的名气之响。以后汉唐、明代长城都是仿造秦长城修建的。秦始皇建长城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因孟姜女的故事而家喻户晓,但长城并非秦始皇嬴政首创。
秦长城
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大地群雄并起,赵、燕、秦、齐等国就修建了长城,甚至南方的楚国也修筑过长城。在国界处修建了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墙由于这些城墙比较长,故名“长城”。第一段秦长城是秦昭王修建的,在今临洮尚有一段秦长城遗迹。
关于临洮境内秦长城来历,史籍是这样记载的:秦昭王时期,其生母宣太后和义渠国首领有私情,还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宣太后找借口把老情人找来诱杀了。随后,秦昭王就派兵灭了义渠国,并在陇西等地修建了长城。临洮长城遗址自西向东绵延近百华里,虽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城墙、烽火台等遗迹仍清晰可见。该段秦长城以黄土混合碎石夯成,符合秦长城构建方式。而这段长城后来被秦始皇作为新长城的西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统一各国度量衡、货币、修建栈道、修水渠外,最令后世惊叹的便是万里长城这一修筑了。将秦国及燕赵北部的长城加强了防御和管理,西起临洮郡(今甘肃岷县),东至辽河流,史称“秦长城”,使之发挥更为有效地作用。
因为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以及工程技术相当落后,所以,战国至秦时期的长城,大多都因地制宜,使用夯土、土砖或石块等建造。甚至有时候都不一定是墙,而是利用河流、山体等有利地形,对这些地方稍加改造,勉强形成一道防御工事。由于跨越了二十多个世纪了,千年岁月的风霜足以摧毁地面的一切痕迹,即使是坚固的城墙也不例外。那么,秦长城至今还有能见到已经寥寥无几了。
除了临洮秦长城外,在包头也有一段保存尚可的秦长城。包头秦长城自宁夏而入,经固阳延伸至河北境内。相传秦始皇派蒙恬重创匈奴后,夺回了富饶的河套平原,为防止匈奴再次南下,在大青山等处修建长城拒敌,包头秦长城就是这时修建的。至今残存的包头秦长城,长达200多华里,依山傍险而建,在山地处多用石头砌成,因此保存较好;而平地则用黄土铸造,至今已风化成了一个个黄土堆。
秦长城以首创第一而闻名,而明长城则以其坚固而著称,二者常被拿来比较。那么,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有哪些呢?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登基的第三十三个年头,秦朝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秦始皇认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不容易对付,所以又在阴山和大青山等地修建了新的长城,以防匈奴南进。新长城与旧长城连接在一起,被称为万里长城,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 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帝国对抗来自北方的匈奴人入侵,由于秦朝疆域空前的大,需要修建的长城规模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规模无可比拟。所以秦朝频繁征召大量劳动力,强迫他们修建城墙,历时九年的时间才建成。这些奴隶一般的苦力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面临着监工的无情鞭笞:很多人都死在修建长城的工程中。普通百姓深受其苦,民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秦朝也因此而间接灭亡。之后的几个世纪,大多数古老的城墙都被侵蚀掉了,只有少部分保留到了今天。
由于秦的暴虐无度,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然而虽然秦朝命短,但是修建的长城却能保留下来。后来的汉朝,重建或扩建了长城的一部分,以用来抵御北方侵略者。“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恐怕就是最好的见证吧。
秦长城修建时间早,在公元前221年-前208年,多为碎石夯筑,墙体较矮,多为3米以下,而且东到辽东,其到临洮,比明长城短,而且偏北,长城上没有烽火台建筑,而是将烽火台修建在距离长城100米远的地方。秦长城现存已经不多。
明长城
秦之后的汉、南北朝、唐朝除了对原有的秦长城进行修补和重建以外,自身修建的长城规模并不大,直到明朝。
明长城修建时间晚,在公元1368年-1580年,东部山西黄河以东为砖石铺砌,西部黄河以西为黄土夯筑,长城上建设有实心敌台、空心敌台等烽燧,可供兵士休息。明长城墙体一般高4-6米,其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老虎山,比秦长城长,而且偏南。
明朝初期,北方鞑靼、瓦剌、北元等部多番南侵,为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先后进行了数十次大规模的长城建造工程。至万历皇帝时,已修建了近九千公里的坚固长城,将北夷牢牢卡死在关外。
明朝除了修建有抵御入侵的边疆“外长城”之外,还修建有“内长城”。原因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他十分担忧北京以北的城防是否有效:明朝对在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并不稳定,而且管理时间相对为短且效率不高。因此,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此番之举,可谓高枕无忧。
明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了。其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北,因位处燕山东侧和渤海之间,使得关外的蛮夷无法横渡长城雄关一步。
1、从所在位置看:明长城位于秦长城以南,或秦长城比较靠北,明长城比较靠南
2、从所具规模看:明长城比秦长城规模更大,或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全长6000多公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没有准确数字,但公认超过了万里!
3、从建造材料看:秦长城多为碎石夯筑,墙体较矮,多为3米以下。明长城墙体一般高4-6米,黄河以东为砖石铺砌,西部黄河以西为黄土夯筑;秦长城远没有明长城壮丽。
4、从防御对象看:明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秦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5、从构造复杂程度看: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而秦长城组合相对简单,城墙上没有修筑烽火台而是修建在距离长城100米远的地方。
6、从保存好坏看:秦长城现存已经不多,主要是明长城。
7 、从实际效用看:秦汉的障塞是开放的,明代的边墙是封闭的。
秦朝不过短短十数年而亡,长城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而明代长城是戍边将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建的,长城所起的实际作用更为明显。临海的台州府古城墙 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此外,秦长城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长城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原政权的安稳,但作用毕竟有限,不然西汉初年就不会对匈奴的骚扰无能为力。对防御的作用不大,但建造费用却惊人,因此历代效仿秦朝修建长城都消耗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城到底拦住了什么?没有长城中国会是怎样子?
相比下明长城修建的已经达到了长城的真正使用目的了,而秦时刚开始修筑出规模就灭亡了,从秦开始历代除了唐朝全在修建长城。但是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正式把长城全部修理通。
然而面对万里长城,清朝康熙帝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一份奏请修复古北口段长城的奏折上的朱批上谕中写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西风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在康熙心中,修得民心,才是最为坚固的长城,当然文字狱、奴化教育也不能少。
长城的建造
长城建造,贵在一字:“险”。“因地而建,据险制塞”便是长城建造时选址参考的因素。在险要的地块建造长城能够有效地防止大规模入侵,如果长城在平原地带修建,那么防御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同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修建长城,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材料,天然工事也比人工工事更加耐用。
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建制上都互有不同;而由于中国土地广袤,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在不同地域,长城修筑的样式也不径相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南北朝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方式,以“以版筑模,夯实成墙”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块堆砌法、砖块堆砌法、砖石混砌的方法,从横切面之观察其长城修建的方式,提现了对几何学的充分利用,特别在陡坡上的巩固方面起了作用。
长城也从不是一堵单纯的墙,长城往往是由关隘、城墙等建筑单元相互交错构成的。越往后期,长城所含的体系就越复杂,慢慢的长城还有楼台、烽燧等建筑单元的加入,在不同区域也有着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朝代中,有哪些朝代使用过长城呢?
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到底那些朝代用过长城,哪些没用过呢?
我国文明发源较早,早在四千多年前便已经出现了城郭。城郭在抵御外敌时能起到很好地防守作用,因此被各个时期的王国大量修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实在频繁得可以,各国都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修筑了距离不等的长城。最先起步的楚国在今河南地区构筑的方城。接着是齐国,齐长城主要防御的是其南边的鲁国。之后各国,尤其是秦赵燕等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国家也修筑了简单的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之后又动员大量民工将原有各国的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泺,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修筑后不久,秦朝便亡。之后的西汉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以抵御匈奴进攻,长期驻守长城沿线的汉军人数不下三十万,而在此之外还有多达六十万的屯田卒。汉长城地带无疑是当时整个世界军力最密集的地带。
西汉之后的东汉和三国时期的魏国以及之后的西晋,都利用长城来保卫中原地区。
不过西晋灭亡后,原来的中原王朝南渡长江,开始了东晋王朝。东晋国防线在秦淮一线,显然是用不着长城了。而北方相继处于十六国的乱世,各国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自然也就没了使用长城的必要。
到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统一的王朝。北魏虽然前身来自草原,可其入主中原后,北方再度兴起的游牧民族对其骚扰也很严重,因此北魏反倒修起了长城。之后的东魏、北齐、北周也都在使用着长城。
到了隋朝,由于面临突厥的严重威胁,隋朝先后动用了上百万人修筑长城。由于隋朝前期的军力比较强大,因此突厥倒也没能占到多少便宜。
之后的唐朝最初也面临着突厥的严重威胁,不过唐朝却始终没有大规模使用过长城,仅有在河北小规模修筑了一段。这主要是唐朝时期奉行主动进攻战略,草原部族尚未形成强大集团,便遭到唐军打击或者肢解,始终难以对中原构成有效威胁。
不过唐末和五代时期,中原军力衰微,兴起的契丹轻而易举在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拿到了幽云十六州这个原长城地带。这导致了北宋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北方骑兵只要开出幽州城便能直接杀到黄河边上。
但是无论辽还是金,在其统治重心转到华北农耕区后,他们也在边境修筑一定的长城抵御另外的游牧民族。
到了蒙古和后来的元朝,由于他们本来就是被防御的对象,自然也就用不到长城了。
不过明朝建立后,由于北元的势力仍旧强大,而且在多次清扫后仍未能消灭对方因此被迫重新修筑长城。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动用约200万—300万人在累计200年内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的长城。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时期的长城。因为后来的清朝最初同样也是长城的防御对象,当它统一全国后长城也就没了使用的必要。不过,在清朝原来长城的重要边镇仍是重兵驻扎,所以说当时长城虽然不用,但这个体系却仍然存在。
如今的长城自然已没有军事防御的用途,但却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
慕田峪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哪个更值得去?
长城盘桓万里,代表性的景点比如位于河北境内的山海关、位于陕西省境内的镇北台、位于甘肃的嘉峪关长城、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的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的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区的司马台长城等等。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去北京一定要去登长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到北京旅游的外地来游客以及包括大部分本地听到或者去过的都是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因为这俩地儿是保存不错,也修复得很好。那么慕田峪长城跟八达岭长城知名度较高,那么这两个长城哪个更值得去呢?
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长城城段,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西南,距市区约75公里,八达岭地处要冲,具备很高的军事价值,所以历代的皇帝也非常注重这里的防御,自明初开始,不断在此处加固长城。所以这一段长城,多用条石和城砖砌筑,非常坚固,沿城还设有多个不同用处的墙台,作为居庸关的外围关口和防卫前哨。沿城每隔三五百米筑有方形城台,高出墙顶。四周砌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墙台、敌台、战台等多种结构。连毛主席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都立在八达岭长城,因此要说名气,八达岭长城的名气是比慕田峪长城大。
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距北京73公里,慕田峪长城是明皇陵的屏障,对明朝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是明朝万里长城中的精华。慕田峪长城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
要说整体的景色,慕田峪长城和八达岭长城是不相上下的宏伟壮观的。慕田峪长城的植被色块是一团团的;八达岭长城的植被是有层次的,色块是一条条的。红叶时节,两者都美得比较有气势。慕田峪长城的墙砖比较各色,八达岭长城的修葺的比较好。当然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慕田峪整段长城走势都非常平缓,只有个别几台相连的台阶略微陡峭一点,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都能自己爬到最高一台。八达岭长城的走势十分的险峻,有的台阶几乎直上直下,险峻到两侧设有扶手供游客托扶,恐高症的朋友基本不用考虑到顶了,一般的人爬三四个台就走不动了,如果年轻人体力好的可以来八达岭寻求以下惊现刺激。但是老人和儿童就不适合了,尤其携家带口的就选择慕田峪长城吧。其实景色方面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慕田峪秀,八达岭险。
其次八达岭长城扬名世界,名气太大了,可能对于某些不了解的人只以为长城就是八达岭,所以八达岭上常年四季都是人头攒动,尤其在旺季春夏景色好的时候基本天天都是人山人海,五一国庆期间倒贴钱也不要去——只看得到人头涌动。而慕田峪长城就好多了,即便是旺季人也不少,但是比起八达岭少多了,基本是稀稀拉拉的那种连续不断,在慕田峪上走着有时候两个台之间都没有人,所以看景色也好看的多,你的眼睛所看之处就全是景色。我最怕去一个景点不是人看景,而是人看人,人看人的地方是再也不想去的了,我宁愿选择淡季也不要跟人家挤来挤去。那样的旅行很难获得什么。
再是公共交通。八达岭的交通相对成熟一些,919、专线、S2等公交路线和自驾的交通提示信息都很成熟;慕田峪长城需要倒腾,916快到怀柔北大街下车后,沿斑马线到对面公交站,坐H23到慕田峪环岛站,下车往前走坐摆渡车。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在北京怀柔区,距离北京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大约80公里左右。慕田峪长城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在中外口碑也较好。慕田峪的长城段全长5400米,但只有2250米对外开放,旁边也有野长城尚未开发。
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同治十二年迁安县志》记载:“明初,徐中山筑边城墙,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矣。”)
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明穆宗朱载垕特命抗倭名将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镇、昌镇、保定三镇练兵事,率军对慕田峪段在内的二千里长城进行整修,隆庆五年秋建成遗存一直到今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慕田峪长城基础基本是400多年前的,慕田峪所保留修复的长城,是全国明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
去慕田峪长城人不是很多,所以能很好欣赏到长城的气势以及周围的壮丽景色,如果碰上一个天气晴朗的天,随手一拍便能当手机壁纸。长城全程爬下来非常耗时,上午10点到下午5点钟左右只爬了十分之一,景区内有滑道,方便爬上去但不想走下来的游客使用。慕田峪长城的外国游客较多,偶遇几率较大!
(一)植被覆盖率高——景区内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96%以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景景怡人,在国内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
(二)关台奇特——慕田峪关与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不一样,正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
(三)敌楼密集——从慕字一台(大角楼)至慕字四台(正关台),不到500米,就设敌楼4座;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仅3000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25座,这种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
(四)长城拥有双面垛口——其他段长城,多为长城外侧一面建垛口墙,而慕田峪段长城却两面都为垛口墙,垛口墙即守城将士对敌作战的掩体。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可见慕田峪段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五)内、外支城并存——支城,即在主长城之外根据战事需要顺山势又节外生枝修出的长城。慕田峪的外支城即连接慕字十一台的长城,内支城即“秃尾巴边”。
(六)富有立体感——慕田峪关,地势最低,海拔仅486米,往东,陡然上升,至大角楼(慕字一台)不到500米,上升117米;往西,从慕字四台(即正关台)至慕字十九台,起伏不大,较为平缓,从慕字二十台至牛角边最高处,只经过近10座敌楼,就从慕田峪关的486米上升了533米,达到1039米,蔚为壮观。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市延庆区的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国内比较知名的一段长城了,是北京景区的代表之一。古人常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可见八达岭长城在古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是旅游团比较青睐的景区,并且这里还有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的“玉关天堑”,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景点。
慕田峪长城跟八达岭长城都是国家AAAAA级景区,都是万里长城的重要代表,景色都很壮丽美好!
从人数上说,八达岭长城的名气享誉国内外,所以吸引了较多的国内外旅游团前来,而慕田峪长城则更多的是自驾游,散客,所以相对于八达岭,慕田峪的游客可能会少一些。
从交通以及景区设施来说,八达岭长城开发较早,所以交通以及景区设施会更完善,并且如果有老人小孩会更安全一些;慕田峪长城距离较远,但人少安静,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这里。
总之,“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管选择哪个长城,都可以有不同的旅行体验,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游玩需求进行选择。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段长城始建于1504年,是延庆区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1958年,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对游人开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是所有长城景点中开放时间最早、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段。尼克松、里根、伊丽莎白二世等5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都先后登临长城,令八达岭长城不仅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景区,更成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被誉为“新中国外交史上永恒的丰碑”。迄今为止,八达岭长城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亿多人次,2018年,八达岭长城景区接待游客达990多万人次。2019年6月1日,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并试行单日游客总量控制在6.5万人次。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
八达岭长城历年维修情况表
1953年 修补“居庸外镇”门洞及南四楼段城墙
1957年 重修“北门锁钥”、“居庸外镇”二门及南、北各4个墙台、敌台。修复后可供游览的长城达1300多米,楼台8座
1978年 将“居庸外镇”按原样修复
1988至1989年 修缮北1楼至北4楼楼顶和南4楼楼顶,“北门锁钥”平台至南1楼之间内侧墙体外鼓,复原修复130米
1990年 翻修城墙步道330平方米
1994年夏 修复八达岭长城“水关段”。恢复长城3620多米
1997年 对破损残缺的垛口城砖、台阶、排水沟、墙体和部分地面进行修补。修补墙体裂缝34700余平方米,台阶、步道570平方米。焊接登城扶手70余米
1999年 抢修登城口南侧1、2楼墙体裂缝,墙砖松动,地基下沉错位
2002年 对682块地面破损砖、56块松动封顶砖进行维修
2005年 在南4、北4、北8楼长城敌楼制高点安装避雷针,更换地面砖150平方米、零星地面砖274块;18处封顶砖松动、更换不规则封顶砖15块
2006年 对南7楼至南16楼1245米的长城墙体和9个墙台、敌楼进行抢险加固
2008年 对2455米长城墙体和7个墙台、敌台的抢险加固工程
2009年 对1200余米的残长城墙体进行抢险加固
2010年 对7741米的国保段长城墙体和37个墙台、敌台进行照相
2010年 更换3064块地面砖和封顶砖,重新铺墁北4楼至北6楼170米的城下便道
2013年 完成南8楼至16楼半长城保护修缮
北京长城除了八达岭 还有最野长城——箭扣
世人皆知八达岭,且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标志,但是在户外驴友圈里有一条更知名的路线,被誉为国内十条最佳徒步线路的--箭扣长城!箭扣的魅力在于它的险,自然风化严重,没有任何人工修饰,自牛犄角边、南大楼、鬼门关、东西缩脖楼、东西油篓顶,箭扣梁、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到九眼楼(望京楼)绵延20多公里,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特、绝,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长城景观。
箭扣长城位于京郊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海拔1141米,距怀柔县城约30公里,山势非常富于变化,险峰断崖之上的长城也显得更加雄奇险要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 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
箭扣长城的天梯、鹰飞倒仰、九眼楼、北京结一段路最险,从西向东行走十分艰难。天梯是一段70度陡坡、70-80米长的长城,最窄处60厘米宽,台阶40-50厘米高、台面15厘米;鹰飞倒仰有一处长城直立倒塌,下山时要走70-80度的陡坡;北京结到望京楼一段东侧是城墙,西侧是灌木,并无台阶。每年北京的徒步圈中都会传出,有几个人摔伤,被困,或者失去生命,但是这也挡不住野驴们挑战的心。还是义无返顾的前去挑战。
京郊野长城以箭扣、司马台、十八蹬“三险”为最。其中,箭扣段尤为典型,“不到长城非好汉”,甚至已然升级为“不到箭扣非好汉”。
箭扣长城蜿蜒于寂静群山,满身斑驳,历史的沧桑,让它更添凌厉与雄奇。周遭林木葱茏,四季变换的色彩与古老的城墙交相辉映。
虽然鹰飞倒仰至天梯段,此前曾被修缮,并耗用20万块城砖,由最原始的骡驼肩扛方式运上山,历时一年修缮完成。但是修缮完成后还是保留了它的险峻,从顶部甚至看不到下方的阶梯!
“涧口巍巍叠嶂开,巉岩小径入云隈;同游到此齐翘首,遥望人从鸟道来。”这是晚清怀柔诗人刘庆堂写的一首诗。诗人还在这首诗前写了一段引言:如扣险径也;攀跻之难,殆过蜀道。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箭扣长城的险峻,
箭扣也是中国万里长城美与险的代名词。箭扣虽美,但是如果想攀登箭扣还是需要慎重再慎重。箭扣长城尽管最近两年政府出资进行修缮,但是它因为坐落在悬崖断壁,还是相当危险,并且每年都有穿越者伤亡报道,如果没有情况熟悉经验丰富的领队是非常危险的。
附上箭扣长城徒步路线图
附:《关联》
玉门关联
无边晴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经霜叶未凋 重关深锁白云收
山海关联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文中部分人物形象取材自:《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作者:刘永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Ancient Chinese Armies 1500-200 BC (Men-At-Arms Series, 218)
Imperial Chinese Armies(1) 200 BC-AD 589 (Men-At-Arms Series, 284)
Imperial Chinese Armies(2) 590-1260 AD (Men-At-Arms Series, 295)
作者:CJ Peers,Michael Perry 出版社:Osprey Publishing
The Chinese Army 1937–49 (Men-At-Arms Series, 424)
作者: Philip Jowett,Stephen Walsh 出版社:Osprey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