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朝代。
诸如清朝1644年入关,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可谓是鱼跃龙门。但是长久以来,有些人认为清朝的入关是趁虚而入窃取的天下,不是靠的实力,是捡漏的。有人认为清朝并非如此,而是靠着自身实力入关夺取得天下。
那么清朝到底是趁虚而入,窃取天下,还是靠自身的实力,靠着自己实力夺取的天下呢?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说为什么有人认为清朝是趁虚而入,窃取天下的呢?
这个说法的依据在于明朝是亡于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以身殉国,意味着明朝全国性政权的结束,所以认为清朝是趁虚而入。
而明朝的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南方残余势力拥立的明朝宗室藩王建立的南明,被打着替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清朝所灭,所以以此认为清朝是“窃取天下”。
那么以上说法对不对呢?
客观而全面来说,清朝得天下的确有着趁虚而入的因素,但并非全靠的是“趁虚而入”,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才可以做到趁虚而入。还有说清朝窃取天下,其实不对的,清朝可并没有窃取天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认为,清朝在李自成消灭明朝之前,就已经多次绕道入关,甚至崇祯二年,清太宗皇太极都率领大军打到了北京城下,所以说即使没有李自成,清朝消灭明朝也就是时间问题。
其实大家忽略一个问题,为什么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军北京,一路势如破竹,崇祯帝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结果只来了唐通八千人,而且李自成到了北京,三大营马上投降了,北京轻而易举被攻破。
而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大军都兵临北京城下了,结果却是明朝内部同仇敌忾,北京守军没有投降,援军也是源源不断。
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呢?
因为李自成崛起于明朝内部,官绅阶级对他认同度高,自然是一路势如破竹。而皇太极属于是关外政权,有点属于外来者的意思,在官绅阶级看来,并非是同一类人,所以自然是抵抗力度大。
所以说清朝入关的确有趁虚而入的因素,其一在于本来明朝再是如何不堪,但也是当时主心骨,再加上清朝属于关外政权这个重要因素,就算清朝真的再次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内部肯定是一致对外,但李自成消灭明朝,等于消灭这个主心骨,使天下四分五裂,当然方便了清朝入关。
其二在于清朝借此找到了入关的最佳理由,就是打着替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旗号,这样一来,使当时世人的抵触感大减,这也是刚刚入关以后,可以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说清朝入关,的确有着趁虚而入的原因,但也不能说清朝完全是靠着趁虚而入得了天下。毕竟清朝入关以后,有着三大对手,一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当时世人都认为大顺政权是下一个大一统政权;二是明朝残余势力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可以说是当时四大势力中最具正统的存在;三是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清朝其实在当时并不占据有多少优势,甚至统治阶级内部不少人认为大肆掠夺一番就可以退回关外。但是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坚持下,是先灭李自成之大顺和张献忠之大西,再消灭南明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等到顺治帝福临亲政以后,只剩下永历政权苟延残喘,等于是奠定了清朝大一统中国的格局。
在这个大一统过程之中,清朝的综合实力可以说很不错的,八旗军队虽然入关以后战斗力有所衰退,但是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觑。
在政治上清朝也是善于拉拢前明的官绅阶级,大肆封官。对于前明降将也是很会笼络人心,诸如封吴三桂等实力派为王,即使在南明内部斗争失败的孙可望只剩下几十骑,投降清朝以后,也是马上被封为义王,此人在后续清朝对战永历政权过程中,也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由此可见清朝的笼络人心的手段相当高明。
因此客观来说,清朝入关的确有趁虚而入的因素,但是人家自身实力也足够硬,入关以后打天下可是靠得自身实力,如果实力不强大的话,也做不到趁虚而入的。
至于窃取天下,其实也有些言重了。
历朝历代得天下之正,也就是汉与明,但即使如此,汉明也有一些小缺陷。而其他朝代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像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权臣和外戚,他也是得位不光彩。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大将,结果世宗英年早逝以后,他以武将身份谋朝篡位,得位也不光彩。
清朝打着替明朝报仇旗号入关,结果消灭了南明政权,虽然的确不地道,但是对比历朝历代,其实这也属于正常操作,可以批评,但是说其“窃取天下”,就有些言重了,就有些不符合实际了。
所以说清朝得天下的确有趁虚而入的因素,但是自身实力也足够硬,不只是战斗力强悍,综合实力也强,不然也做不到趁虚而入的。至于说清朝窃取天下,就是不对的了,不符合实际了,人家虽然道德上来说不地道,但是打天下,的确靠的是实力,而非“窃取”。
清朝入关的确有捡漏成分 得天下有太多的偶然
满清入关既靠实力,也靠几分运气,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满清在壮大自己实力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最后才得以入主中原。
满清是有实力的。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和蒙古族一样,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打起仗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加上后来有了红衣大炮,更是如虎添翼。满清的前几位领导人都很优秀,能使族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草原骑兵个个骁勇善战,嗜血冷酷 ,从来就不畏惧死亡,给汉族士兵带来巨大压力。在明末“萨尔浒之战”中,明辽东经略杨镐六路进兵,声势浩大。而八旗总兵力仅6万余人,处于劣势。此时努尔哈赤提出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最终大败明军。但八旗兵的取胜绝不仅仅是靠战术,强悍的战斗力也是重要因素。不然,明军拼消耗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满清除了战斗力强悍,运气也特别的好。说它捡漏不是没一点道理。要是朱元璋还活着,估计满清一点机会都没有。很可惜大明气数已尽,内部问题积重难返,国难当头,连驸马都不肯捐银子,人心涣散到了极点。崇祯帝是个好皇帝,勤奋节俭,但毛病也不少,刚愎自用,对臣子薄恩寡义,杀伐太狠,根本不可能挽回局面,最后一道“长城”——辽东总兵袁崇焕也被他杀了。你说明朝本来问题成堆,又遇上这么个糊涂的皇帝,活该它走向灭亡。
而且老天也不可怜它,本来就贫瘠的陕西又遇着连续几年的大旱,加上土地兼并,百姓非常的苦,这下更是没了活路,只好在李自成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各地农民云起响应,势力迅速壮大。一鼓作气就把明朝灭了。可李自成对付清兵时因为远程疲劳,步兵又不占优势,据说还有瘟疫的影响,一下子又成了“豆腐军”,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汉家王朝真的要结束了,叹息也没用。李自成给清兵做了件“嫁衣裳”,还给满清留了个美名——他们自诩不是篡夺明朝的帝位,而是给明朝报仇来的。所以说满清捡漏是有根据的。
虽然明朝的灭亡是必然,满清入关并不是必然。没有满清地球照样转。历史有很大偶然性。如果李自成争些气,眼光长远一点,及时笼络人心,正确制定战略规划,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写。有人说李自成是农民,有局限性,那朱元璋不是农民吗?假如把李自成的位子让给朱元璋,肯定就没满清什么事了。说到底就是“将熊熊一窝”,还没有大军师,连个刘宗敏都管不住。不过捡漏也罢,必然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走进中国历史,永远也抹不掉了。满清入关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倒退,直到今天影响还在。
反对大明 反清复明不矛盾
陈梧桐、彭勇先生著《明史十讲》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说得很好。
“有的论者还指责南明的抗清义士拥护的是几个继承明朝腐败衣钵的南明政权,是为保持或延续朱氏统治而挣扎。的确,明末的明王朝已腐朽不堪,否则广大农民也不会发动起义,用暴力把它推翻。但是,这种阶级斗争是发生在汉族内部,并不存在民族压迫问题。而当清朝入关并向西北和江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把其民族征服与压迫推向全国时,情况便发生了变化。这时,不仅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损害,广大汉族人民更是遭受双重的压迫,即不仅是作为劳动者遭受压迫,而且是作为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一个民族的劳动者在遭受压迫。由于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这时就需要有一面能为各个阶层接受的旗帜,来号召和动员全国的广大群众,共同对抗清朝的民族征服与压迫。在家国同构的古代中国,在作为国家意识的儒家思想里,君主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国家民族的最高代表,在民族斗争中是各方均可接受的一面旗帜。因此,尽管几个南明政权都很腐朽,人们对它并不满意。但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拥戴他们。这种拥戴,并不意味着是拥护他们的腐朽统治,更不是为保持或延续朱氏统治而挣扎,而是拥戴他们的抗清行动,以他们为旗帜,来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开展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压迫的斗争。至于解决南明政权的腐败问题,则只能留待以后去解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诸多的矛盾之中,要抓主要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大顺、大西的余部,才会调转矛头,联明以抗清。把广大汉族人民以南明为旗帜的抗清斗争说成是为保持或延续朱氏统治而挣扎,显然是错误的。”
有人以山东士大夫大部分降清为例,证明明季士大夫是把阶级放在第一位的。但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明清之际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如满清颁布剃发令后的东南:
风起云涌的反剃发斗争,成为诞生南明新政权及其武装的有力基础。
顺治二年国六月开始,江、浙各地陆续起兵。著名者有明职方主事吴易、举人孙兆奎起兵吴江长白满;宜兴卢象观奉明宗室瑞昌王朱议氻起兵茅山,攻溧阳,袭南京,后来成为江南抗清斗争的一面旗帜;江阴民众在新、旧典史陈明遇、间应元的领导下,起兵抗清,不屈不挠,守城80余日;嘉定民众在故明进士黄淳耀、在籍左通政侯峒曾领导下,起兵抗清,清军三屠其城,史称“嘉定三屠”。苏州府松江县自清兵到后,城市村镇人家,俱用黄纸书写“大清顺民”四字,贴于门上,有秀才孔思反剃发起兵下海,百姓闻其来,即扯去黄纸,闻清兵来再贴上。“如此光景非朝一タ,朝秦暮楚,亲历其时。毋论贵贱老幼,皆剃头编发······甚有哭者,因怕剃头,连日不归。”
在徽州,“剃发一事,各处汹汹,而独徽州为甚。恃其山溪之险,经商之富,不识王化久矣”。徽、宁、池太地区先后有金声、尹民兴、万曰吉、丘祖德、朱盛浓、吴应箕等起兵反抗,乡民踊跃参与,富人多为捐金使得清军东弃西扑,应接不暇。这些地方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抗清武装的根据地。
南明政权乘勢而起。顺治二年(1645)间六月初九日,浙江余姚有原九江道佥事孙嘉绩、吏科都给事中熊汝霖等起兵,孙嘉绩“以宰相家儿举事,百姓从之者如云”。第二天,诸生郑遵谦应之绍兴,第三天,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鄞县,并遣举人张煌言赴台州表迎明宗室鲁王朱以海监国。继而沈宸荃、冯元飂应之于慈溪,吏科给事中章正宸分守宁绍道于起兵山阴,兵部尚书张国维起兵东阳,嘉兴士民3万在故明尚书徐石麒及总兵陈等领导下合议守城;嘉善则有举人钱枬及婿诸生夏完淳等起兵抗消,后入吴易军;平湖有原御史陆清源、官生朱大定等杀新令,请绥于鲁。定海总兵王之仁、舟山镇将黄斌卿、石浦游击张名振均来朝监国,这些抗清武装成为渐东鲁王监国的基础。顺治二年乙酉闰六月二十八日,在原明兵部尚书张国维、兵部侍郎临海陈函辉、礼科给事中熊汝霖、职方司郎中孙嘉绩等人拥立下,鲁王就监国于绍兴,成立鲁王政权。从人阁大学士的初步统计看,东南士绅的比例高达88%。从监国绍兴到漂泊海上,从登临福建到定驻舟山,东南士绅始终是支持鲁王政权的中坚力量。
在这之前,间六月初七日,原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等已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ニ十七日称帝,自七月始为隆武元年。唐王“敷求耆硕,自蒋德璟、黄景防而下共三十余人皆起为大学士”。仅粗略统计,隆武朝人阁的19位大学士,江南、江、福建、江西等东南籍大学土约占70%,此外,原弘光朝大学士姜日广、吴姓、高弘图等及原明阁臣昆山顾锡畴、王锡衮、徐人龙、黄士俊、王应熊等均未至或至而不受事;何腾蛟、陈子壮、叶廷桂、李先椿、陈洪谧、林增志、陈奇瑜、刘同升等也曾列名。隆武帝广为号召,不吝费赐,来者“争上树谈兵,片言合旨,费金赐爵,久之渐多,部曹几及千人”。可见,清初东南缙绅受这两个南明政权的影响最大,他们以这两个政权为依托,维持与清廷的对立局面。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永历六年李定国连续取得桂林、衡阳大捷。
1652年李定国在湘、桂战场上的胜利,对当地和附近具有复明情绪的绅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都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如安定伯马宝顺治八年仍在广东坚持抗清,李定国大军收复广西后,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阳山、连州、连山等州县,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后奉李定国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处斩,“首级悬挂南门”。此外,如胡一青、赵印选、陈邦傅旧部彰武将军袁来朝、曹志建部总兵欧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国、恃险狂逞”。当时在桂林的瞿昌文记载,广西“八郡中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荐拔之士,至是咸幸更生,而山薮野泽之哀鸿,亦莫不相庆复见汉官威仪也”。永历朝廷兵部尚书刘远生、中书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时等人都从瑶族山区出来参见李定国,共商机务,协守桂林。原广西巡按吴德操也应定国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门楼,稽出入”,广西全省都安官设吏。湖南的明朝乡绅也纷纷出见,就连自弘光时期已经杜门不出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时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户部尚书,未到任)、郭都贤(崇祯时任江西巡抚,永历帝授以兵部尚书,未就职)等一大批官绅都认为中兴有望,应邀到衡山谒见李定国。郭都贤在《自叙》中写道:“王辰(顺治九年)恢复湖南,微有赞襄之力。”只是由于不久形势逆转,参与反清复明的官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仅销毁有关文书,在自己后来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盖,给后人研究这段时期的绅民动向造成了困难。
——————顾诚《南明史》
另外,南明士绅对与之并肩作战的农民军及各路义军态度也是复杂的。
吏部主事钱棅在发动嘉善发动农民起义时,曾以放弃地租来号召佃户。但由于明代缙绅势力大,压迫人民凶,也有不少起义人民在反抗民族压迫的同时也继续打击缙绅地主。如“乌龙会”、“珐琅党”都是如此;赤脚张三的渔民义军,一方面与吴易等抗清缙绅合作,一方面又“日执富户拷剥之,名为助粮”,“至若贫家则不犯”;吴江一带“义兵■起,臂闾左垄上耕佣,聚千人至我族索饷,不则一炬焚之”;常熟义军中,泥水匠出身的胡来贡率领其“蓬头赤脚者”组成的队伍,与兵部主事严栻所率地主武装也势水火;江阴县缙绅与起义义奴仆间的冲突在围城紧急时仍然继续。复社首杨廷枢说当时的义是“忠”(指反清复明)而不“义”(指打击富人),这反映了当时绅地主对人民起义又联合又排斥的双重态度。
——————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第二卷
综上,我认为笼统的说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将民族或者阶级放在第一位都是不客观的。
我很赞同【不要“粉”任何的时代/朝代】
尤其在当下,所谓的“明粉”更加是成为一种“屁股”;明朝在网络语境中成为为了反对满清而树立的,纯白无垢的汉人王朝。
反对满清好吗,当然好,满清的不是列个十天十夜也说不完。但是这是神话明朝的理由吗?显然不是。有个喜欢的历史时段,每天书不离手地翻阅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这很正常,
很多时候,所谓爱某一个朝代是一种糅杂了私人感情,理想化某一时段,用于【反对某事物】或者【反对当下这个时代】。
前些日子是沙皇被处决的一百周年,俄罗斯的大街上出现很多举着这一家子照片/圣象游街纪念的。这算是“沙俄粉”,“小爸爸粉”吧。他们是真的想当灰色牲口吗?并不是吧,只是他们怀念的是沙俄时代纸糊的强大,皇室金光闪闪的威风,渴望脱离这个日薄西山的俄罗斯。同时,反G和保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下的明粉很多也是如此。反对的自然是满清,满清是有足够的反对的理由的,再加上电视上精污一般的电视剧,令人厌恶是正常与普遍的。反对当下的话自然是站在民族主义角度下的反对,为了本文能够活下去我就不一一列举近期对内民族和对外交往上的迷之操作了。将自己的情绪投影到某一朝代,使自己的内心的需求在自己心目中经过加工的历史中获得满足——一切所谓的“朝代粉”(不分早晚与国内外),大多都是这种情况。
所谓“明粉”的产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代表这是合理的。这种神话某一时代寄托自己的情绪的行为,终究是不理智的。为了反清而吹捧明代,就有点像为了反对纳粹把魏玛共和国吹成欧陆民主灯塔自由开放之都一样。
所以我选择,不粉任何一个朝代与国家。就像我对德国近代的历史蛮喜欢的,但是我喜欢的理由总不能是“联邦废物”或者“我也要军国我也要容克守柏林”。我的回答总会是,感性上的“不为什么就是很喜欢喜欢就是喜欢”加上理性上是“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
同样无论是所谓的“明粉”“清粉”,都希望是在研究历史,理智讨论,哪里好哪里不好,而不是怀着情绪去塑造偶像,因为什么什么就要支持,甚至成为保皇党。我的反对也是基于这种情绪上的明清,对立的“粉”的反对。
以上只针对“情绪明粉”“情绪清粉”,不地图炮明史清史爱好者。
有清以来,“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没断过。不过喊出这个口号的人,有几个是为了“复明”?
从郑王府、沐王府到天地会、小刀会,再到青帮、洪门,加上天理教、白莲教,甚至连朝鲜、日本、越南、缅甸都喊过“反清复明”。可他们反清的目的是为了“复明”吗?
反清复明,是指在清朝统治期间,民间所采取的对抗清朝政权恢复明朝政权的行为。国语辞典记载所谓反清复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王室。”后引申为:“推翻异族统治,拯救中华。”
其实反清反明有些类似于近代的反帝反封建。到底反帝重要还是反封建重要,义和团给出了答案。义和团出自白莲教,本来口号是“反清复明”,直到洋人来了,就改口号为“扶清灭洋”。因为洋鬼子比满清更加可恶,他们的三观与中华更不合。后来义和团被满清勾结洋人给团灭了。这只能说明满清的无耻,而不能说明义和团口号错误。因为本来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满汉之间民族压迫,洋人来侵略后变成中国人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义和团扶清灭洋是正确的抉择,只可惜满清卖国。
明末的情况与之类似,本来起义军与朝廷在死磕,满清侵略者趁虚而入。起义者如果投降满清则是汉奸,如果投奔朝廷抗击满清侵略者则是民族英雄。
反满清原因 :清初暴政 屠城 剃发易服 圈地 禁关 九厘钱 民族压迫 文字狱的思想束缚 奴化到了极点 晚清赔款增加百姓负担 对外战争失败(近代史屈辱) 对洋人卑躬屈膝 清宫戏吹捧太多
反明原因: 疆域日缩 征三饷逼反农民 腐败,流民问题严重,起义不断 小农思想禁海 皇室乡绅穷奢极欲,对蒙古后金作战不利使得边境百姓苦于兵燹 无限党争 南明集团的愚蠢 明末军阀荼毒百姓投靠清屠戮南方 无脑明吹
反满情又反明朝的人也会反所有的封建王朝,满清是明朝的强化版,争论明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清兵入关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 还有对中央的不以汉本位无限美化历史创立“中华民族历史”让岳飞 文天祥 于谦 李定国等人地位尴尬,说白了,粉明不单单是反清,还有对现行历史教育的不满。
关于明清易代看法
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来看,乾隆之后在位二十五年的嘉庆也应该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说是无道昏君),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大顺军在推翻明王朝接管整个黄河流域的过程中几乎对社会生产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并且扫荡或狠狠打击了那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贵族官绅势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近三百来年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镜。——顾诚《南明史》
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对于明末时候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一开始揭竿而起反明朝很奇怪吗,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义军都是这样,既然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难道不能反抗么?难不成真要乖乖地活活饿死?
在那时候的中国人看来,这时候中国的矛盾只有阶级矛盾,必须推翻腐朽的明朝,再立一新朝,让大家都能吃饭不至于饿死!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大明朝廷和农民义军之间的战争是内斗,是内战,只是阶级矛盾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反映,一旦满清入关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你看,满清未入关南下屠杀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都是坚决推翻明朝的,此即是阶级矛盾的反映,我也坚决支持,毕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朝廷该亡。
而满清入关之后,烧杀抢掠,强制汉人剃发易服,无恶不作,大西和大顺均纷纷拥明抗清了。
何也?
还不是此时民族矛盾已经远远大于阶级矛盾了,满清既欲亡中国,此时国内各方但凡有点民族气节的,还不团结,一致对外,那又更待何时?
虽然汉族终究是败了,中国终究是亡了,中国人作了三百年奴隶,但是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等民族英雄曾经的抗争,我们后人绝不能忘记!
在这之后还有一例,即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虽内斗也有,但总算明面上保持了团结,坚持十多年,中国终于还是坚持到了胜利之日,中国也保住了!
而未步明末中国之后尘,实乃是万幸,否则,工业化的法西斯日本国可不是当年的奴隶制满清国能比的,这回的入侵者是真的能彻底灭绝了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明末清初的中国人之所以没死光,并不是满清入侵者有多仁慈,也不是人家不想,实在是以那时候的生产力、杀戮机器的水平,再加上核心满洲人统共只有十多万,一两亿的汉人真的杀不完啊!
我希望反也不要盲目的反,腐朽的朝廷固然该反,但是当年不屈服、坚持抗争的民族英雄们,例如西湖三杰之一的张苍水、联络团结农民义军的堵胤锡、两厥名王的李定国,收复台湾、至死不忘驱逐入侵者的“国姓爷”朱成功,也请诸位莫要忘记了!
因为大明已经腐坏透了,所以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造反并没有多大毛病,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当然他们做的也不好。
可这些还特么的用你们这些人来说?谁不是这个意思?几百年前的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就知道,到了8102这年头了,有几个真是朱家的孝子贤孙?
反明是因为他无能,腐败,垃圾。
反清是因为他反人类,屠掠成性,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他无能,你也不用拿他有多强来反驳我,犹太人是没有理由为纳粹德国的伟大点赞的。
比喻起来的话,批判明朝的理由和批判民国很像,批判满清更像是批判日本了。
不喜欢他俩是非常正常的,我也都不喜欢,但是能称得上恨的,恐怕明朝还不够格。
硬要用阶级矛盾否认民族矛盾的行为是愚蠢的。 认为明朝比满清好,并非就要给自己找个汉族的主子。认为明朝比满清好,不是要在今天再造一个封建的明朝。
客观的事实是,一个普通的汉族人在面对异族政权阶级压迫的时候,还要负担民族压迫。这种民族压迫并不因为阶级压迫而不存在。
最简单的历史事实是,在阶级革命以前,必须完成民族革命。认识不到这一点,高中历史都没学好。
普通黑黑明朝也就罢了,毕竟南明出过各种奇葩事
但有些“左派”竟然能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来嘲讽南明、农民军和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从而完全站到了最反动的汉族的汉奸军阀士大夫以及满洲贵族那一边来压迫中国人民。
革命先辈看到了不气的活过来骂一句“你们这群反革命也配姓左?”
这也是现在的左派为什么越来越式微的缘故,就是因为你们同样也脱离了群众,从而完全站到了统治阶级这一边。
一群偷换概念的清粉,拿明清都是封建王朝的论点来模糊诋毁人民的抗清运动,真是坏透了。
说实话极端明粉确实智障,但清粉满遗和清粉左派就是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