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得太油腻了
朱师傅从鱼缸里捞出一条活鱼,利落的刀工,将鱼切片裹粉,放入烧的滚烫的一锅热油中油炸。
提前炖好的五花肉,放入热锅油炸上色,出锅立即放入冰水中,切片,配着姜片、葱段、八角等装碗入蒸笼,勾芡调汁,最后洒在已装盘的扣肉上…
这是电影《饮食男女》的开场。
这里提到的几样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离不了那一大锅热油。确实,说起中国菜给人留下的印象,炒菜多、油大也算是一种。
当你只吃菜也发胖的时候,可能会怀疑,平常吃得饭菜里油是不是太多了?吃了这么多油,健康吗?
没有油吃的日子
现在食用油是每家必备的调味品,如果下馆子或者吃食堂,菜里的油更是多到好像不要钱。可在历史上,大部分人在菜里放一点油都算是奢侈的了。
2011年7月12日,海南琼海一位市民购买食用油归来,家里用油太多都两桶两桶的买
从清代中期开始,中国家庭的食用油消费量一直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根据学者推算,清末江南地区一个人每年大概消费6斤食用油,每个月就只有半斤[1]。
这个数量看起来还能接受,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对河北农村的调查发现,那里六口之家每年只买17斤油,两个人的量加起来才比得上过去一个人[2]。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看看他们怎么对待油,你可能感受更直观一点。
当时的农民在菜里点上几滴香油,就是一顿平常吃不到的大餐。他们用油的时候不会直接拿瓶子倒,而是用铁丝穿着铜钱,从瓶子里面蘸油出来[2]。
要是他们看到现在王刚的宽油做菜教程,肯定是羡慕嫉妒恨。一边痛心疾首,高呼做菜怎么这么浪费,一边想着怎么从菜里捞点油。
即使到了60年代,食用油的仍然很难得。
比如1967年,按照哈尔滨市民的食用油供应标准,每人一天只能领到5克油。5克什么概念,把矿泉水瓶盖翻过来,这些油刚好能盖住瓶盖的底。
这还不是最少的,作家张贤亮回忆在农场的生活,当时每两个月才得到50克油,按作家自己的话说,这个量比一口口水还少[3]。
当时这位作家发愁的一大问题,就是保证每次炒菜都能倒出一点油,不然万一手一抖,下个月就没油吃了。经过严谨的考虑,细致的观察,他最后选择把油装在眼药水瓶里。
这样的黑科技不止诞生在东北的农场,上海的市场里也有着同样的生存智慧,据回忆当时上海油供应紧张,每人分到的太少不好带走,于是大家每人选择用棉纱做容器,把油吸进去带走。
油不多,能多吃一点油就成了身份的象征。现在讲究健康的人对于油避之不及,恨不得吃菜之前先拿水洗洗,不过回到过去他们可未必高攀得起。
现在的人用吸油纸来巴不得少点食用油进肚子,害怕长肉 / youtube博主黃AKI
北京市粮食公司原总经理白少川就回忆道,当时只有大学教授、高级演员、高级医师、13级以上的行政干部才能获得“高脑油票”,不过这个补助也仅仅只有半斤。
可能是考虑到大家肚子里油水实在太少了,从60年代中期,政府每逢节假日,都分配一两香油、二两花生油。春节送礼送一小瓶香油,比现在送保健品有面子多了。
从吃油太少到吃油太多
现在我们看爸妈做饭用油一省再省,总是觉得没法理解。因为我们没经历过那种绞尽脑汁,就为了省一点油的日子。从吃不上油到吃油太多,在中国只用了大概一代人的时间。
相比过去,今天的我们确实“油腻”了很多。
根据上海的营养调查数据,在这1982年之后的30年间,上海居民的脂肪供能比提高到了39%,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0%的上限[5]。
腰围也在无声诉说着我们吃得有多油,根据一项服装业的数据,中国城市男性的腰围长从63.5厘米扩张到了76.2厘米。小肚子里沉淀的,都是消化不了的油水[6]。
2014年08月07日,北京,OK瘦青少年减肥营营员正在训练,吃大油的下场不就是要减肥吗
确实,从80年代之后,我们菜里的油越放越多了。
比如做菜时常用到的植物油,在1982年,一个十八岁干体力活的小伙子,一天大概能吃到12.9克油,到了2012年,差不多的一个人,菜里面的油翻了两倍半[7]。
对于中国八个省份的调查也发现,菜里不断增加的油,成了我们变得更胖油腻的动力。我们吃进身体里的脂肪中,植物油做出了40%的贡献[8]。
给餐桌增添一份油腻的,还有越来越多的肉。
现在一个中国人每年吃掉的各种肉大概有30公斤,放到80年代初,这么多肉差不多够三个人吃的。
2018年1月31日,济南,外表焦黄酥脆,但里面的肉一点都不会变老,而且因为吸收了表面的油,更加的嫩
肉吃得多,脂肪自然少不了。上文那项针对上海的营养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吃进去的脂肪,有四成都是来自各种肉,而过去只有两成左右[5]。
饮食日渐油腻的原因也不难懂,外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吃肉就越多[9]。
随着中国迅速的城市化,外来的以肉为主、高油高盐的饮食风格,迅速攻克了中国的各大城市,替代米饭为主食,蔬菜为辅的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人群扎堆的城市,也催生了大量的中式廉价快餐。
如果你受不了每次吃个炒青菜都蹭一嘴油,想突破油腻食物的包围,寻找一块净土,那么南方可能更适合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博士发现,在南方,传统的饮食模式还很稳定,并没有受到城市化太大影响。想远离腻死人的油,吃点清淡的白米、青菜、鱼虾,往南走就对了[9]。
吃得油腻,坏处在哪里
既然现在的饭菜比以前油腻了许多,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吃得太油了?
其实,单论食用油的消费量,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不算很多。根据学者的推算,中国每人每年消费的食用油,也就比印度高一点,甚至还没到全球平均水平[7]。
用油盒或者油瓶可能会有效地控制我们倒油的量
那难道我们吃这么多油,还吃得不够?
也不是这么说,如果说经济相关的各项指标需要抢在前面,那在油腻指标上,我们实在没必要往前赶。
毕竟,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标准,每天吃25到30克食用油算是一个健康的范围。而现在中国居民人均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早就远远超标了[10]。
中餐厅林大厨的拿手好菜,油炸盐酥鸡被人人夸赞 /《中餐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也表示,中国80%的家庭食用油量都有超标,要提倡“减盐、减油、减糖”[10]。
至于吃得太油腻有什么坏处,你可能被科普得已经比我还熟悉了。食用油的成分以脂类为主,吃得太多会把你往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死胡同里引[11]。
尤其是动物油,它含有更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常吃会显著增加高血脂风险。在吉林松原调查发现,那些常吃动物油的患者,比起常吃植物油的,血脂异常的概率明显高[12]。
不过就算知道了有什么害处,你可能还是不自觉地多吃了油。
在家做饭,除非你很注意油的用量,不然只做一盘炒土豆丝都可能油太多。可要是出门在外,那你更是无处可逃。
2019年4月20日,江苏镇江,句容得撒石磨豆腐村,油炸臭豆腐相信每个人都吃过吧,吃的都不是豆腐了,是油
对于中国成年人在外就餐的研究发现,高热量、高油、高糖是这些食物共同的特征[13]。外卖、餐馆、食堂有一个算一个,都能让你吃油吃到饱,你总不能天天从家带午饭吧。
如果能注意的话,还是尽量控制下自己吃油的量吧。不然每天吃这么多油,恐怕中年还没到,你就先油腻了。
参考文献:
[1]黄敬斌. (2006).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 (Doctoral dissertation, 复旦大学).
[2]张帅. (2012). 近代以来河北农民消费和生活水平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广西师范大学).
[3]陈明远. (2006).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文汇出版社.
[4]京华时报. (2009). 粮票四十年定量供应始末
[5]黄翠花[1], 陆晔[2], 臧嘉捷[1], 汪正园[1], 周静哲[1], & 朱珍妮[1], et al. (2016). 上海市居民营养变迁特点:基于1982—2012年国家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 环境与职业医学(9).
[6]张晓波. (2012). 腰围改变中国
[7]]房红芸,何宇纳,于冬梅,郭齐雅,王寻,许晓丽,赵丽云. (2017). 中国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及变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
[8]王惠君, 翟凤英, 杜树发, 葛可佑, & Barry.M.Popkin. (2003). 中国八省成人膳食脂肪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八省实例研究. 营养学报,25(3), 230-234.
[9]张继国. (2013). 中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变化及与肥胖关系的研究(1991-2009).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新华网. (2017). 中国80%家庭食用油量超标5部委提倡减盐、减油、减糖
[11]马冠生, 郝利楠, 李艳平, 胡小琪, 何宇纳, & 翟凤英, et al. (2008). 中国成年居民食用油消费现状.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9), 29-32.
[12]张思, & 张志范. (2010). 食用动、植物油与血脂异常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17(22), 193-194.
[13]杜文雯. (2014). 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人吃得太咸了,这样真的好吗
各类美食节目都经常提到一句话——盐,百味之首。殊不知,中国人吃盐的量,在世界各国中也是出于领先地位的。那么中国人这么能吃盐?到底哪里的人最能吃盐?吃盐过多对健康又有什么影响呢?
说到盐,你能想到什么?是方便面里用手指蘸着吃的咸味调料包?是雪天里撒在路面上的融雪颗粒?还是明亮如镜的盐湖?
我们也许难以想象,在现代地质学和化学带来便捷的制盐技术之前,它可还是一种宝贵而稀缺的资源,人们囤积盐、为了盐斗争,以它交易,因它致富,它的地位就像今天的石油一样。
今天,食盐已经成为一种稀松平常的调味品和工业制品。它所具有的咸味成为了大部分菜肴的基础味道,普通到经常被忽略。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产盐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人的人均食盐摄入量,也名列世界前茅。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能吃咸?中国到底哪里人最能吃咸?咸味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吃盐过多对健康又有什么影响?
关于盐的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哪里人吃盐最多
说到哪里的菜最辣,大家心中都会不约而同地冒出几个省份,争执不过是哪个最能吃辣罢了。而说到最咸,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南甜北咸”将锅推向了北方地区;产盐大省似乎理所当然地利用了天然优势;而重油重辣的饮食风味似乎也必然地需要重盐的参与。
西藏昌都,芒康古盐田,晾晒中的盐田像调色盘一样。产盐的地区真的比较能吃盐吗?/视觉中国
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
2000年,第三次总膳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根据地理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将中国分为北方一区、北方二区、南方一区、南方二区,并在每个大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调查。
在最后调查的全国12个省份中,陕西以17.9克/天的人均食盐摄入量遥遥领先,和排名第二的湖北成为调查中唯二的摄入量超过15克/天的省份,尾随其后的是河南,江西和河北。
陕西安康,一位老人在飘香的腊肉下烤火聊天。喜食腊肉可能是陕西人食盐人均摄入量领先的原因之一/视觉中国
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排位再次反转。2012年结束的第五次总膳食研究扩大了调查对象,对20个省份进行了调查,总共覆盖了中国人口的79%。
这一次所调查省份人均食盐摄入量都已经远低于15克/天,河南以12克/天微弱领先,北京,陕西和辽宁三省以11.7克/天稳坐亚军,随后是河北与吉林,均在10克/天以上。其中,北京和吉林都是本次新加入的省份。
在这10年的跨度中,河南,陕西,河北虽然绝对摄入量降低且相对排名微调,却始终名列前茅,而北京,辽宁,吉林在最近这次2012的调查中也脱颖而出,考虑到饮食习惯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剧烈的变动,这一结果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证明了北方省份对盐的喜爱。
辽宁丹东,一位主妇在往发酵前的酱胚上撒盐。咸和鲜同为东北大酱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中国
事实上,我们喜爱盐喜欢的是它的咸味,这种味道来自于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一般的精制盐中,97%至99%的成分就是氯化钠。用高中化学知识计算一下,1克食盐中大概有0.39克食钠。
大部分食物都天然地包含钠,蔬菜如茼蒿、茴香菜、芹菜、空心菜,动物食品以及海洋食品自身都含有较多的钠,烹饪方法不当很容易导致食钠摄入量过高。而隐藏的钠添加食物也值得注意,如发酵面食、食用碱里的钠。
如果以膳食钠摄入量来比较吃盐指数,排名就不如上面这么简单。
在2012年对膳食钠摄入量(注意:是钠,而不是食盐)的调查中,北京和河南这两个重盐地区依然占据了第一和第三的位置,而广西食盐摄入量虽然只有9.8克/天,食钠摄入量却达到了7.2克/天,排名第二。而福建,湖南两个南方省份的食钠排名也上升到第四,第五。
由于食物中的盐和钠测量起来都非常复杂,因此这些测量和排名中多少都包含了误差,与现实不一定完全相符合。可以基本确定的事实是,中国人整体的食盐摄入量一直在下降。
从2000年的第三次调查到2012年的第五次调查,中国人平均食盐摄入量从11.8克/天降低到9克/天,平均食钠摄入量从6.4克/天降低到5.4克/天。
不过,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在世界吃盐版图中,中国依然名列前茅。
盐,中国人难以割舍的爱
一群来自全球高校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做了一项跨国研究,他们综合分析了1999年到2010年之间世界各国的食盐摄入量测量结果发现:亚洲,尤其是中亚和东亚的食盐摄入量高于其他地区。
20岁以上人口平均钠摄入量,2010年可比估值。亚洲国家几乎全部飘红/WHO《改变吃盐的习惯》
而中国,就是这一区域中的吃盐大国,盐为什么让中国人如此着迷呢?
其实,人类和动物对于食盐都具有普遍的需求。我们需要氯化钠来保持血浆容量、酸碱平衡、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当蔬菜瓜果,鱼肉蛋奶等食物中的自然盐不再能满足需要,人类便自己生产食盐。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盐国。无论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水煮盐,还是西部地区的池盐、湖盐(如茶卡盐湖),又或者是巴蜀地区的井盐(如自贡盐),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盐资源。
2017年5月,福建泉州,一位妇女在晒盐。现在沿海地区还是会用海水来晒制食盐/视觉中国
在那些普遍的食盐匮乏年代,食盐摄入还远远不造成困扰,自然也没有人煞费苦心去测量比较食盐摄入量。
但是随着盐的富足和疾病的出现,过度摄入食盐的危害不断被发现,在世界不同国家,抵制盐的运动也一波接一波。这些运动对于饮食习惯的不同改变力度造就了今天中国乃至亚洲的相对高食盐摄入量。
日式盐烧鲭鱼,旁边也放着一小坨盐。在政府限盐之前,日本人是非常喜欢吃盐的,不仅有各种腌渍食品,甚至还有盐糖果/视觉中国
在以食盐调味的方式上,西方人习惯直接将盐洒在食物上。每家厨房的餐桌上都放着盐罐,它是餐桌上的必需品,在吃饭的过程中传递,餐后也留在餐桌上,供下一顿饭食用,这些盐罐最初被认为是高食盐摄入量的罪魁祸首。
但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应该责备的是:加工食品。便利店的食品含有大量的盐,无论是盒装通心粉、披萨等加热即食食品,还是罐装肉丸、沙拉酱、汤都无一例外。1987年和1999年的调查发现,在这些食品工业发达的欧洲和北美国家,接近75%的膳食钠摄入量都来自于加工食物。
所以限盐最终还要落在食品生产加工商们身上。从2003年起,英国食品标准局规定了厂家在食品中钠的添加量,限制了面包、饼干和冷冻食品等几十种食品的钠含量。它们不得不将汤类食品中的盐减少30%,将面包中的盐减少16%,将肉类中的盐减少10%,以小步快走的战略达到低盐目标。
英国食品包装上的营养信息。食品包装也被要求以不同的颜色表明含盐量的高低:每100克食物中,含盐量低于0.3克标为绿色;高于0.3克但小于1.5克的标为橙色;高于1.5克的则是红色/网络
在实施该计划的前6年,英国人的摄盐平均下降了15%。因为行动迅速,影响广泛,英国的减盐运动成为了减盐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然而,这一模式却无法为中国所模仿。
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人日常食用的食品更多还是来自于烹调食物,中国76%的膳食钠摄入都来自于烹调食品中添加的食盐和酱油。酱油含盐度极高,某锦记的某牌生抽标签营养成分显示钠含量为942mg/15ml,换算一下,就是6280mg/100ml,而前不久的新闻曝光其实际值还更高。
2014年1月,江苏镇江,市民一家百年老字号企业的临时供应点打酱油/视觉中国
对于腌制食品的喜爱也贡献了中国人的食盐摄入量。在古代,腌制是重要的食品保存技术,但是随着20世纪速冻技术的到来,西方世界的腌制需求迅速减少,相比而言,速冻在保存食物原有的组织和状态上有着难以具有的优势。
于是,鲜鱼战胜了咸鱼。1910年,在新英格兰卸下的鱼中只有1%是盐腌制的鱼。而在中国,腌制食品的味道却已经演化成味蕾的欲望,难以戒掉。
这种饮食习惯使得在中国,减盐必须通过掌控放盐权的“大厨”们进行。在《居民膳食指南》中,关于盐摄入量的建议从1989年的“食盐要限量”转变为了“少盐”,这似乎是政策仅仅能做的。
吃多少盐才合适
也许你已经听过,吃得太咸,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关系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它之所以大获关注,在于高血压是世界上最大的死亡原因,其危害主要通过心血管疾病体现出来。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是世界上高于80%的心血管疾病的病因,而仅仅是高血压就能解释62%的脑卒中和49%的冠心病。
江苏淮安,某医院在街头义务为行人量血压。高血压是世界上最大的死亡原因,所以广受关注/视觉中国
早期,曾经有大量的研究论证食盐摄入与血压上升的关系,比如说:
在一项以黑猩猩为对象的实验中研究者逐步地提升食盐摄入量,从0.5克/天到10-15克/天,观察到了黑猩猩血压逐步地升高。而黑猩猩与人体的基因有98.8%的相似。
2013年,一项针对34个实验,3230位被试的分析得出结论,每天减少4.4克食盐摄入,收缩压平均降低4.18mm Hg,舒张压平均降低2.06mm Hg。
这些研究结果直接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减盐行动。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建议人均膳食钠日摄入量低于2克,也就相当于5克食盐。虽然在推进过程中意识到减盐的困难,它还是将降低人均食盐/膳食钠摄入量的30%列入了2013年到2020年的九项防治慢性病的目标。
WHO为了达到2013-2020年减盐30%的目标而提出的SHAKE一揽子减盐计划/WHO《改变吃盐的习惯》
然而,科学界从来不缺乏质疑的声音。近些年,关于食盐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复杂关系陆续被一些实验证实。
2016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研究者对全球49个国家的133118例受试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63559例高血压患者和69559例非高血压患者,中位年龄55岁,他们都接受了被认为是测量最准确的24小时尿钠评估。
结果却出人意料,尿钠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U型曲线,而非过去认为的正相关。盐的过高和过低摄入都与心血管风险相关,高盐摄入虽然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健康者并没有显著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直接打脸那些受众为全社会的减盐运动。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作为健康人,你就可以放肆吃盐了呢?当然不是。
高盐食物的危害并不止如此。
高盐食物可以破坏胃黏膜,可能会增强食物源性致癌物的作用。高盐饮食似乎还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持续感染风险,并且进一步引发胃癌。
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几十年来冰箱逐渐普及、食盐摄入逐渐减少,可能是胃癌发病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2015年,陕西西安,医生在通过新型胶囊机器人检查患者的肠胃。高盐食品容易破坏胃粘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视觉中国
而腌制食物过程中产生或者是人为添加的亚硝酸盐,在胃部消化过程中则会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已知的2A类致癌物。
今年年初,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者甚至将高盐的影响拓展到了大脑认知功能。通过不断给小鼠喂食比正常食物多8倍或16倍盐的食物后,小鼠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它们的空间记忆能力和筑巢能力都有显著下降。当然,这还只是初步的探索,对人的大脑的影响还有待发掘。
在今天的中国,食品加工行业和餐饮业发展迅速,人们食用加工食品和外出就餐频率也大幅增加,毕竟就算你足不出户,餐厅食物也会送上门来。为了得顾客,很多商家和餐馆都以高油高盐打造重口味食品。
一旦消费者习惯了某一个重口味级别,淡口味便食如嚼蜡,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争,分享利益的,是食盐厂家和为了缓解重口味而顺带消费的饮品。
你永远不知道餐馆老板在菜里加了多少盐/Giphy
然而,如果说减盐以味道的牺牲为代价?很多人可能不干了。欣慰的是,不会的,舌头的适应能力超过你的预期。随着饮食中食盐摄入量的减少,舌头上的咸味感受味蕾也会变得更加敏感,这意味着你感受到食物的咸度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本文科学性已由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魏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程才 审核。
参考资料:
1. Anderson, C., Appel, L., Okuda, N., Brown, I., Chan, Q., & Zhao, L. et al. (2010). Dietary Sources of Sodium in China, Japa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men and Men Aged 40 to 59 Years: The INTERMAP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10(5), 736-745.
2. Beevers, D., Lip, G., & Blann, A. (2004). Salt intak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2(8), 1475-1477.
3. Bertino, M., Beauchamp, G., & Engelman, K. (1982). Long-term reduction in dietary sodium alters the taste of sal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36(6), 1134-1144.
4. Brown, I., Tzoulaki, I., Candeias, V., & Elliott, P. (2009). Salt intakes around the worl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8(3), 791-813.
5. Denton, D., Weisinger, R., Mundy, N., Wickings, E., Dixson, A., & Moisson, P. et al. (1995).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salt intake on blood pressure of chimpanzees. Nature Medicine, 1(10), 1009-1016.
6. Faraco, G., Brea, D., Garcia-Bonilla, L., Wang, G., Racchumi, G., & Chang, H. et al. (2018). Dietary salt promotes neurovascular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through a gut-initiated TH17 response. Nature Neuroscience, 21(2), 240-249.
7. He, F., Li, J., & MacGregor, G. (2013). Effect of longer term modest salt reduction on blood pressure: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BMJ, 346(apr03 3), f1325-f1325.
8. Hipgrave, D. B., Chang, S., Li, X., & Wu, Y. (2016). Salt and Sodium Intake in China. Jama, 315(7), 703.
9. McLean, R. (2014). Measuring Population Sodium Intake: A Review of Methods. Nutrients, 6(11), 4651-4662.
10. Mente, A., O'Donnell, M., Rangarajan, S., Dagenais, G., Lear, S., & McQueen, M. et al. (2016). Associations of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ypertension: a pool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four studies. The Lancet, 388(10043), 465-475.
11. Park, B., Shin, A., Park, S.K., & Ko, K.P. . (2011). Study for use, salt, vegetable, and fruit intakes, and cancer. Cancer Causes Control, 22(11),1497-502.
12. Powles, J., Fahimi, S., Micha, R., Khatibzadeh, S., Shi, P., & Ezzati, M. et al. (2013).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sodium intakes in 1990 and 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24?h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and dietary surveys worldwide. BMJ Open, 3(12), e003733.
13. Takahashi, Y., Sasaki, S., Okubo, S., Hayashi, M., & Tsugane, S. (2006). Blood pressure change in a free-living population-based dietary modification study in Jap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4(3), 451-458.
14. Zhao, F., Zhang, P., Zhang, L., Niu, W., Gao, J., & Lu, L. et al. (2015). Consumption and Sources of Dietary Salt in Family Members in Beijing. Nutrients, 7(4), 2719-2730.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Reducing Salt Intake in Populations: Report of a WHO Forum and Technical Meeting 5–7 October 2006, Paris, Fr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06.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ollow-up to the Political Declaration of the High-Level Meeting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Sixty-Sixth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66.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13.
17. Guide to creating a front of pack (FoP) nutrition label for pre-packed products sold through retail outlets.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od.gov.uk/sites/default/files/media/document/fop-guidance_0.pdf. Accessed 20 December 2018.
18. 葛可佑主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1996, 《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第1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马克·科尔兰斯基,夏业良译,2017,《万物之用 盐的故事》,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 迈克尔·莫斯,张佳安译,2015,《盐糖脂 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1. 吴永宁,赵云峰,李敬光编,2018,《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2. 曾凡英主编,2006,《盐文化研究论丛 第一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痴迷火锅的少女,你清醒一点!——这玩意儿又油又咸
今年的冬天好像格外冷,无论是抗寒能力超强的南方人还是装备齐全的北方人,都蜷在被窝里冻成狗……
人人奉行着“能叫外卖绝不出门”的觅食法则。
但有一样东西,能让你心甘情愿踏入呼啸的寒风中寻觅,且在闻到它香气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它就是——火锅!
重庆九宫格老火锅 / 视觉中国
外面寒风凛冽,屋里热气蒸腾,一顿火锅下来,暖身暖胃,只剩个爽字。
火锅,绝对是中国人冬天下馆子的第一选择。
1
中国火锅流派多
但吃的都是一种氛围
在火锅问题上,南北方老铁的口味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必须吃。
但吃,也要吃出自己的流派。
从器具、做法到蘸料,各类火锅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别。
在北京,铜锅涮肉才是王道。
手切鲜羊肉,精品羊羔肉,铜锅清汤……
拿起筷子夹住肉,放锅里涮上十几秒马上捞出来。
再丢进加了韭花腐乳的芝麻酱中一蘸,入口回味无穷。
老北京铜锅涮肉 / 视觉中国
而在嗜辣的西南地区,以毛肚火锅为代表的重庆火锅又占据了一方天下。
汤底一定要是滚烫的红油。
肉、毛肚、脑花,几种食材在火辣的热锅里涮上几下。
不生不老时马上捞出来,再置于油碟之中涮上一涮,趁着麻、酥、辣、香的热乎劲儿搁进嘴里。
只想喊一声:巴适!
重庆火锅,涮毛肚 / 视觉中国
到了两广地区,打边炉又成为了主流。
最传统的边炉用的是砂锅,也叫 “ 瓦罅(xia)”。
下面置一口烧木炭的炉子,大家围炉而坐。
广式口味清淡,汤底多为清汤。
广式火锅 / 视觉中国
汤烧开后,生鱼片、鱿鱼片、生蚝等食材统统放进锅里。
吃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裹上一层鸡蛋液,食材被蛋液衬托得鲜嫩可口,滋味好极了。
不止上面几种,潮汕牛肉火锅也越来越火。
潮汕牛肉火锅生动再现了“庖丁解牛”,各个部位的牛肉都片得薄嫩,不同种类的牛肉肥瘦不同各有风味。
潮汕牛肉火锅 / 视觉中国
手打牛肉丸也是肉质细腻,Q弹可口。
手打牛肉丸 / 视觉中国
放进调配好的沙茶酱里,回味无穷。
潮汕牛肉蘸沙茶酱 / 视觉中国
滋味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专属于火锅的味道。
也是专属于中国人的味道。
作家马家辉在节目中说,他的外国朋友最讨厌吃的中餐,就是火锅。
一是因为大家一起夹着吃,不卫生;二是因为所有味道混在一起,吃不出层次。
马家辉谈到外国人不喜欢吃火锅的原因 /《风味实验室》
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对火锅的热爱,可对我们来说,吃火锅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马家辉举了个例子,香港黑帮片里,老大带着手下,从来都是吃火锅。
大家围着一张桌子,热热闹闹,这是团结和情谊的表现。
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不讲究,但就是吃得过瘾。
大家围在桌前聊着天吃火锅,是一种情谊 /《风味实验室》
不止如此,吃火锅还方便,不用等来等去,谁来了谁吃。
老大吩咐小弟出去办事,小弟也可以随时放下筷子,办完事回来,还能继续吃。
天南海北的火锅,虽然口味不同,但中国人对它的情怀相同。
那种放松、团结、温暖,是别的食物比不了的。
2
没有人抵挡住
火锅的诱惑
火锅,对中国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李易峰在接受旅行杂志采访时被问到,出行时必带的物品是什么。
不是衣服,不是洗漱用品,而是火锅底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就两顿。
今年凭《镇魂》大火的朱一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如果有一天的自由时间,朱一龙会选择做什么?
他的答案是:
睡觉,吃火锅,看电影,再吃一顿火锅,睡觉。
火锅对于中国人,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前些日子的微博热搜,火锅被网友调侃为女生减肥的第一大杀手。
一边是“今年维密我走秀”的决心,一边是火锅的诱惑。
最后在一番自我挣扎之后,姐妹们安慰着自己“这是最后一顿”,然后把减肥抛之脑后,兴冲冲奔向火锅店,甩开膀子开吃。
在万千宠爱的火锅的阴影下,其他食物甚至要“委曲求全”来讨好食客。
比如喜爱火锅的四川人,就连蛋糕也不放过,开发出了“火锅底料”蛋糕。
火锅蛋糕 / 微博@花与炼金术
更有一对重庆夫妇,干脆将婚礼办在了火锅店里。
摆下几十桌火锅,让宾客大饱口福。
火锅店办婚礼的重庆夫妇接受采访 / 梨视频
还有谁能够抵挡火锅的滋味吗?基本没有。
《2017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显示,火锅是餐饮的第一大品类,占据了餐饮业总营业额的22%,也是唯一一个占到两成以上的品类。
火锅为餐饮行业贡献了22%的营业额 / 美团点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
但是,正如好喝的奶茶,背后是高热量高卡路里一样。
好吃的火锅,其实也蕴含着重盐、重辣、高热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3
火锅的三个隐藏健康风险
大多数人都忽视了
与火锅的美味如影随形的,是病历本上不会标注的一种疾病——“火锅综合征”。
在食用火锅后24小时内,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疼痛、胃疼、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直接的危害,爱吃火锅的朋友们都有亲身感受。
火锅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1、高热量让人发胖
吃火锅最显著的“代价”,当属它的增肥效果。
如果你刚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完,一顿火锅就能把你燃烧的卡路里轻松打回原形。
火锅热量有多高?
一顿麻辣火锅汤底的热量直飙500大卡(相当于4碗米饭),加上每片都徘徊在几十大卡的肉片,每粒几十大卡的肉丸,还有少则十大卡的蔬菜,最后就着一汤匙一百大卡的蘸料。
粗略这么一算,一顿火锅,轻而易举可以突破一千五百大卡。
什么概念?
接近一个轻体力劳动者(比如白领),一天所需要摄入的热量。
消灭这一千大卡需要步行五个小时,或跑步一个半小时,或做七个小时的家务。
普通人一周吃两顿火锅,轻轻松松就能长胖。
2、重口味伤肠胃
选择吃火锅,意味着踏入高盐高油高辣的“重口味”陷阱。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不宜超过6g。
而火锅底料、午餐肉、牛肉丸等加工肉品都含有大量的盐。
一顿火锅远远超出了人体每天对盐的需求。
过量摄入盐,正是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还有可能损害骨骼、肠胃、肾脏和大脑。
成都火锅飘浮的辣椒 / 视觉中国
为满足食客对辣的追求,有的火锅店还搞出“辣度分级”的噱头。
有人就曾因为挑战“变态辣”,得了急性胰腺炎。
不仅如此,火锅还内含大量油脂。
这些油脂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是导致人体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的罪魁祸首。
3、高温入口,牙龈、食道很受伤
对爱吃火锅的人来说,它入口的滚烫感与幸福感紧密相连。
一般,人体口腔和食道耐受的高温在50℃——60℃。
当接触到75℃以上的食物,口腔和食道黏膜就会受到刺激,可能引发口腔溃疡、食道溃疡。
因此,为了能够健康地吃火锅,就不能只是“图一时之快”,而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习惯与选择。
4
吃得相对健康一点
试试这四个小技巧
纵使火锅有千百种“健康原罪”,火锅的滋味,仍然无法让人拒绝。
其实,通过适当调整吃法,我们在享受火锅时,完全可以吃得相对健康一些。
1、尽量选择清汤锅底
锅底是一顿火锅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特别是麻辣、红油锅底,油脂含量相当高。
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油锅底 / 视觉中国
吃火锅时,选择清淡的锅底,像清汤、菌汤、海鲜锅底等,能够有效减少热量的摄入。
如果你“无辣不欢”,那么在吃火锅时,多费些功夫,撇去汤里的浮油,也可以减少油脂热量进入身体。
2、尽量少食用蘸料
蘸料是火锅的灵魂,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涮肉焕发新的滋味。
虽然好吃,也要适可而止。
很多人喜欢的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等,热量都不低。
比如,清香甜口的沙茶酱,一勺的热量就高达110千卡,相当于一碗米饭。
北方人喜爱的豆腐乳、韭花酱等,也富含大量的热量。
火锅蘸料/ 视觉中国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
3、 荤素搭配,少吃油炸食品和肥肉
肉类,是吃火锅的必点食材。
特别是北方的铜锅涮肉,青菜豆腐都只是花边小料,一片又一片的羊肉,才是锅中的主角。
许多五花肉、霜降肉,在红色的瘦肉之间,还夹杂着白色的油脂。
不要小瞧它们,一片五花肉的热量,就高达30千卡。
五花肉卷 / 视觉中国
在选择肉类时,里脊、嫩肉等瘦肉,可以多选一些。
海鲜肉类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全肥、胸口朥、肥胼等肉品,则需要谨慎选择。
蔬菜看起来比肉类健康多了,卡路里也比较低,但其实汤里翻滚的蔬菜也携带了许多锅底中的油脂。
许多叶类蔬菜和菌菇类菜品,放清汤锅底没问题,但尽量不要放在麻辣、油锅里。
火锅里的蔬菜 / 视觉中国
因此,不妨多点一些植物的根茎部位,比如萝卜、莲藕等,能够减少热量的吸收。
根茎部分富含植物纤维,也可以促进消化。
油炸类食品是重点防范区,许多人喜欢的油豆腐、油条、油炸酥肉等菜品不宜多吃。
油炸食品虽然好吃,但本来已经经过油的浸泡,再经历汤中的翻滚,含油量相当可怕。
比如,一块炸豆腐的热量,就可以达到100千卡。
炸豆腐 / 视觉中国
选择性吃肉、少吃叶类植物、少吃油炸食品,这样一来,热量的摄入将会减少许多倍。
4、 涮锅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
一家人围着火锅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一顿火锅就吃了两三个小时。
可过长的涮锅时间,会直接影响汤底的质量。
实验证明,汤底烧煮时间超过90分钟,锅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将会明显增加。
同时,人会不知不觉越吃越多。
吃火锅的时间,应当尽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
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和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另一方面,减少吃太多的饱腹感,有利于肠胃消化系统的健康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喜欢将汤底舀出来当热汤喝。
经过一两个钟头的反复烧煮,汤底已基本没有营养,并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直接饮用汤底,有害无益。
说到这里,爱吃火锅的朋友要吐槽了,吃火锅本来就是一种“放纵”的享受。
寒冷的冬日,围坐在火锅旁,看着腾腾升起的热气,咕嘟沸腾的汤底,享受着美味的涮菜与酱料,那些超标的热量盐分,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没错,道理大家都懂,但不吃火锅是不可能的。
没有火锅的冬天,根本不完整。
明知道火锅不那么健康,还是爱爱爱爱爱爱吃火锅~真的少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