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曹操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时期蜀汉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作注,为曹操添加了大量“奸雄贼子”的例证,此后,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创作,尤其是随着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创作的《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得曹操“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把曹操的形象定格为“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是非常有失公允的,早就该为曹操翻案,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的本来面目——他不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而是统一中原的英雄豪杰!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公元前155年七月十八日出生于东汉末年沛国谯(Qiao)的官宦之家。在东汉末年,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被后世所称之为一代枭雄,曾经毛主席也讲过最佩服的人乃是曹操。
历史上最早对曹操作出评价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桥玄,桥玄称曹操为命世之才,能安天下;一个是许劭,许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桥玄对曹操完全是肯定和赞许,而许劭则一方面既肯定了曹操的才干,但另一方面也毫不客气指出曹操的负面形象——乱世之奸雄。说曹操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大概发端于此吧!
但客观而言,许劭的评价还是有公正的一面,因为曹操其人的确具有两面性:他既有治世之能臣的一面,也有乱世之奸雄的一面。其实很多伟大历史人物都是如此,有好也有坏。
但“奸雄”的“奸”字,却始终让人容易把曹操定格在“无耻小人”的一类,其实是挺值得商榷的。“奸”是和“忠”相对的,从曹操所处的时代,说他“奸”,无非是说他不忠于汉朝末代皇帝。
当初,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言,也就是说,帝王将相并不是谁家的专属私人物品,你能顺应时代,能获得人心,那你就能成为“帝王将相”。
反之,你的所作所为已经倒行逆施,丧失人心了,那么“帝王将相”也可以从你手里转移到别人手里去,这不是很正常,也很合乎情理的吗?而且,历史的演进不也正是这个规律吗?
我们看看东汉末年,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孝子贤孙们的所作所为吧?尤其是到了汉灵帝和汉献帝,好好的国家被折腾得面目全非,民不聊生,国家内忧外患,已经是个烂摊子了。
那些骂曹操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的文人,他们脑子里固守的是“忠君爱国”,前提是忠君,不忠君的人就不爱国了。他们认为曹操没有忠于汉末那昏聩无能的皇帝,自然就不爱国了。
刘备
在这些历代文人看来,秦始皇的暴政很快覆灭,自刘邦开创了汉代400年基业,老百姓建立了这样一个理念——要生活安定,就得统一;要统一就得有皇帝,而且只有刘家皇帝才算。
所以,虽然西汉哀帝开始就已经露出败相,被王莽短期篡位,弄得天下大乱,但很快又被崛起的刘秀给重新收拾了河山,归于刘家继续一统天下,使得汉代统治又得以延续近200年。
到了东汉末年,刘家不肖子孙胡作非为,导致政治腐烂透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忍无可忍之下,终于激发了黄巾军大起义,虽然最终被政府和地主武装镇压而失败了。
但自此打开潘多拉魔盒,大汉的一统江山沦为虚设,到处是地主武装割据,连年军阀混战,各州各郡的军阀豪强蜂拥而起,不同的军事集团为利益之争打来打去,更加民不聊生。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两个互相倾轧的利益集团,一个是宦官领导的包括一些寒门出身的地主阶级分子和名门在内;一个是包括地方豪族、名门和太学生在内的利益集团。
曹操出自宦官,在名门豪族面前有点寒酸,抬不起头来,名门豪族看不上他,不愿意和他合作。曹操军事实力壮大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打击当时的名门豪族,扶持中小地主与寒门。
后曹操以远超同时代精英的见识,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掌控着汉献帝,组织了强有力的政府,颁布限制豪强的法令,满足老百姓要求统一和平的迫切愿望,顺应了时代要求。
当时中原豪族、衣冠子弟和中小地主都被曹操凝聚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壮大了实力,巩固了统治,并继承和利用了汉代政治遗产,逐步建立了安定的秩序,发展生产,安定人民。
孙权
曹操统一中原时,吴蜀借机大肆发展,得以逐步壮大,站稳脚跟,这就给曹操统一全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吴蜀坚决反对曹操统一,这样会让他们失去自己的统治而要听命于曹操。
所以,曹操只能统一中原,而始终受到吴蜀两地的坚决抵抗,终其一生,还是没能成功一统天下。但曹操统一中原的功绩是巨大的,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生产发展和时代进步。
历代文人往往就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给曹操戴上“奸雄贼子”的帽子,他们却没有认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假如曹操不这样做,不知有几人称帝、称王,中原早就四分五裂了。
而曹操这么做了,让汉代统治得以从公元196年延续到220年。终曹操一生,他都坚决不称帝,直到曹丕即位,内部统治巩固了,而吴蜀两地也灭不了,这才改朝换代,另起炉灶。
有人指责曹操镇压黄巾军起义,认为这是扼杀农民起义,是为反动势力张目。他们却忘了,东吴孙家奠基人孙坚以及蜀汉奠基人刘备当初都曾靠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起家呀!
这些人因为镇压黄巾军起义而骂曹操,对同样镇压黄巾军起义的孙坚和刘备则称之为英雄,评价历史人物如此双标,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何其不公允!
此外,曹操多方面的才干都是孙权和刘备无法企及的,他是伟大的军事家、一流的政治家、一流的诗人,也是一流的艺术家,他的草书水平极高,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曹操决不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贼子”,而是统一中原的英雄豪杰!
枭雄曹操,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至死不敢称帝?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部分人都看过,里面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故事情节令无数人都为之着迷。
可为何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莫大魄力,却为何不敢废皇称帝呢?要知道曹操在当时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史学界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的不同观点:
1
东汉末年汉室衰败,但是汉室对于天下的影响力仍然在的,其根源则来自于汉朝建立之初便推行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最主要的价值标准,汉室的朝纲伦常根深蒂固地盘踞在天下人的心中。
如果曹操称帝,敌人就不仅仅只是南方的孙权与刘备,而是全天下以忠、孝、仁、义等理念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士大夫。
士大夫在当时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以士大夫在社会上所拥有的地位也是曹操所不能与之相对立的。
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便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遭到了刘备、孙权等许多诸侯的唾弃,在如此情况下废皇称帝,无疑会遭到天下人围攻。
所以曹操便没有废皇称帝,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2
曹操在当时倡导“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与士族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使曹操直接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
特别是当曹操杀害了士族中的著名人物孔融、祢(mi)衡之后,导致曹操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当时士族是社会的主流,所以越接近权力的巅峰,所受到士族的阻力就越大,一旦曹操要废皇称帝,可想而知来自士族的阻力有多大。
先前袁术称帝,导致了自己身败名裂、命丧黄泉,曹操鉴于袁术的前车之鉴,不得不放弃称帝的想法。
在曹操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下,擅自废皇称帝无疑是自取灭亡,这一点曹操自己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曹操画像
3
自古以来,身为人君的,都希望自己能够“青史留名”,为了能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不做大损于民的事,曹操自然也想维护一个忠臣的形象。
东汉末年,汉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以作为魏国的封国人口,曹操表示拒绝,并称道自己无代汉自立之意,表明忠汉之心。
如果曹操废皇称帝,则给天下所有人留下了一个出尔反尔的奸臣形象,即使在刘备起义时,也是打着兴复汉室的称号。
曹操在如此情况下废皇称帝,无疑是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就等于失去了天下,所以曹操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也是不会称帝的。
曹操画像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至死不称帝,是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去考虑过的,这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