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5月28日报道 端午节,一条关于中国重启端午申遗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5月27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晨报记者证实,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鄂湘苏三省“打包”申遗
作为此次中国端午节申遗的牵头部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说,本次申报的遗产中国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朱林飞介绍,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于2008年10月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其中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据介绍,上述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至今约有2500余年历史,人们熟知的活动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吃粽子、龙舟竞渡等。
端午节放假:2009端午节放假通知 5月28日至30日放假共三天
端午节天气:端午节期间北方将降雨降温 江南华南降雨将减弱
端午节申遗: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 不受韩国端午祭影响
不受韩国端午祭申遗影响
至于此次申遗为何由湖北牵头?朱林飞介绍,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同时从节日活动方面,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担心这是否会对中国此次申遗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韩国申遗项目“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申遗项目有所区别,并非一致,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曾有不同国家共享遗产获得批准的案例。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介绍说,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
专家:中秋、清明亦可申遗
5月27日,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湖北是屈原的家乡,端午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由湖北代表中国申遗是“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等我国传统节假日成为法定节假日。作为这项课题的推动者,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认为,我国以立法形式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为推动端午节申遗“奠定了法律基础”。蔡继明对中国此次申遗成功充满期待。此外,他还表示,一旦端午节申遗成功,中秋、清明等我国传统节日也有望申遗。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端午节
今天我们在家还包粽子吗?门上还挂菖艾吗?孩子腰间还别香袋吗?我们还诵《离骚》吗?谁又划龙舟?……
记得在几十年前,沈城民间还有浓厚的端午节庆习俗。可是现在,当一些洋节热得不得了,端午节却在我们眼里逐渐淡化。
将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纳入法定假日,是不是就让群众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热情?为了表达我们的这种思考,特别组织记者对辽沈文化名家进行了采访,看看我们的前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而当下,又该怎样把只知吃粽子的端午,变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端午……
传统节日是生活和文化间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经验性意义。节日是全民性的,也是全民生活和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
谈起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文化意义,著名学者、诗人王向峰教授认为,维系一个民族有很多个条件,民族性的节日作为联系纽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节日只要有民俗和风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却不能被淡忘或遗忘,应该将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当今民俗文化被淡化,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变化有直接关系。过去在农村,人们盼望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这几大传统节日上,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等等。如今不同了,文化生活多样化了,人们可参与的文化活动多了,可能会忽视传统的东西。
王向峰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手段和办法,把该坚持的东西坚持下去。尤其是一些文化部门,要和社会各界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活动,对传统民俗、风俗中的文化内容予以特殊的关注。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为什么写节日的比较多?就是因为古时节日里民间活动多,这些活动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给人以新奇感,让人难忘,故有感而发,油然而生一些感情和思想,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文化活动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
王向峰认为,过节放假是好事,但群众不应只进行旅游活动,而更要热衷于文化活动,与文化部门一起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把传统文化中丢失的部分寻找回来。
沈阳历史上端午被称“女儿节”
“历史上,沈阳一带过端午有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未婚女子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头上插花,身带荷包,成群结队地外出郊游,而已婚女子则要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看望父母,因此端午节又被叫做“女儿节”。5月26日,民俗学家刘振操向记者谈起沈阳地区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过端午节的一些民俗。
上世纪90年代,刘振操在对沈阳地区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后,编著出版了《沈阳民族民俗风情》一书。他在研究中发现,沈阳地区过端午与其他地区有共同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特点之一:买纸葫芦防病袪邪。过去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采取很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以示消灾除病。
特点二:踏青、挂钟馗图。居民在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野地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平安。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以除灾辟邪。
特点三:女人戴香草荷包,儿童额头点雄黄酒。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袪毒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而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王”字,既希望儿童成才,也防止蚊虫叮咬。
从诸方面特点看,“女儿节”算是沈阳地区端午节中比较独特的习俗了。(来源:沈阳日报 李彤)
老北京这样过端午节
1、祭神祭祖纪念先贤
纪念先贤的代表首先是屈原,他是忠于国家的代表;东汉时的曹娥是孝顺父母的代表;文天祥是民族气节的代表;钟馗是主持正义的代表。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门前插菖蒲
2、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关于这个习俗也来源于赞扬善德文化: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行军中遇到一位逃难的妇女,此女人抱着大的孩子,领着小的孩子,黄巢问她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邻居所托带,不敢有闪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牵之。黄巢感叹,命她在端午日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可避兵灾。该妇女将此做法传告了乡亲,于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3、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